黑龙江高职高专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专业建设方案_第1页
黑龙江高职高专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专业建设方案_第2页
黑龙江高职高专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专业建设方案_第3页
黑龙江高职高专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专业建设方案_第4页
黑龙江高职高专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专业建设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申报材料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专业建设方案专业所属大类: 农林牧渔大类专业所属二级类: 农业技术类专业代码: 510113专业带头人: 杜 广 平联系电话: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2011年10月8日目 录一、专业建设背景与基础1(一)专业建设背景1(二)专业建设基础21.“教学、生产、推广、研发”四方共建,育人与服务有机融合,创新校企合作机制22.创新了“双季循环”人才培养模式,获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33.课程改革成效显著,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34.教学团队建设成效突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35.拥有一流的校内生产性实训条件36.社会服务,突显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47.能力与素质并重,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48.专业辐射带动作用发挥突出,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5二、专业建设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5(一)专业建设目标5(二)人才培养目标5三、建设内容6(一)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6(二)校企紧密结合,实行四个融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6(三)开展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试点8(四)实训基地建设8(五)课程建设10(六)教学团队建设12(七)培养方式改革12(八)专业群建设13(九)质量监控体系建设14四、改革举措151.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解决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瓶颈问题152.对农岗、依农时、务农事、练农技,全力推进全员课改163.多措并施,内化学生素质164.创新顶岗实习机制,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165.真实场景、典型任务、共建共管共享,构建职业训练平台176.基于ISO9001标准,构建学校、企业、行业、认证机构等多方参与的质量监控体系177.打造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德技双馨、会教能做、会做能教、情系黑土、精技助农的教学团队188.多方联手、多措并举,倾心服务“三农” 18五、绩效指标18(一)校企合作体制机制18(二)专业建设18(三)实训基地建设19(四)教学团队19(五)建立完善的学校、企业、行业、认证机构等多方参与的质量监控体系19(六)建设完成服务“三农”网络平台20(七)人才培养质量20六、专业建设预算20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专业建设方案项目组组长: 杜广平项目组副组长: 许纪发苑庆伟(北大荒集团宁安农场副场长,高级农艺师)项目组成员:张艳红、童淑媛、王海龙、杜震宇、程卫国王文强(北大荒集团海林农场副场长,高级农艺师)潘长胜(牡丹江市农业推广中心主任,推广研究员)柴永山(黑龙江省农科院牡丹江分院院长,研究员)李世龙(黑龙江省海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享受研究员级高级农艺师)孙新功(黑龙江省宁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享受研究员级高级农艺师)一、专业建设背景与基础(一)专业建设背景黑龙江省是全国绿色食品开发较早的省份,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进一步明确了要把我省建设成国家重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健康食品产业基地。通过推动绿色食品产业“三个加速(加速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发展,加速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发展,加速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发展)”、“一个跨越(绿色食品大省向绿色食品产业强省跨越)”,使其成为集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和经济优势为一体的低碳型优势产业。到2015年,全省绿色食品种植面积要发展到8000万亩,实物总量发展到4100万吨,总产值实现1550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31.1%、49.1%和106.7%;企业年加工量要达到1800万吨,加工产值1000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125%和233.3%。基于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发展趋势,绿色食品行业和企业迫切需要一大批能深入生产一线,岗位适应能力强,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具有进一步发展能力、学习能力、吃苦耐劳、有较强人际交往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且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经历,精技术、懂管理、善经营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通过对我省大中型绿色食品企业的调研分析,未来五年企业生产一线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需求将达到25000多人。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专业学生应职工作岗位主要有四大方面:一是优质农产品生产与技术服务,包括粮食生产、果蔬生产、食用菌生产等岗位;二是农产品安全与分析检验,包括农产品质量分析、农产品有毒有害物质分析等岗位;三是农资生产与技术服务,包括种子生产与技术服务、低毒无公害农药生产与技术服务、配方有机肥生产与技术服务等岗位;四是农产品营销,包括产品信息采集与发布、市场机会识别与选择定位、产品品牌定价和渠道与促销设计等岗位。(二)专业建设基础学院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专业创办于2000年,2003年被黑龙江省教育厅确立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已培养毕业生816人,现有在校生158人。近年来,该专业紧紧围绕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强省发展战略、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高工程和牡丹江市绿色食品之都建设,以及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课程建设、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不断提升,引领着北方种植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学院现已成为黑龙江省高职高专教育种植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1. “教学、生产、推广、研发”四方共建,育人与服务有机融合,创新校企合作机制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专业采取专任教师与来自绿色食品生产部门(宁安农场)、技术推广部门(牡丹江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科技研发部门(省农科院牡丹江分院)技术人员联合共建的方式,在联合进行人才培养、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教师员工交互培训、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密切了绿色食品产业链条间各环节的紧密联系,搭建了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大平台与运行机制,不断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该机制在2009年全国农林院校校长会议汇报交流,得到广泛认可。2. 创新了“双季循环”人才培养模式,获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根据黑龙江省作物一年一个“生长季”的特点,构建基于农业工作过程的“双季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即依托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以粮食、果树、蔬菜、食用菌生产任务为载体,按照生产过程和生产的季节性要求设计“教学历”,实施两个生产季节的“双季循环”教学组织,完成两个完整的“学、训、产”一体化教学过程,实现了北方种植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3. 课程改革成效显著,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专兼职教师联手组建课程建设团队,充分发挥团队优势;针对岗位需要、切合区域特点、融入行业标准,开发课程内容;以典型生产过程为主线,实施课程教学;以生产过程、生产成果为评价标准,进行课程考核方法改革,课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其中,农产品营销课程获2010年国家级精品课程;植物学、作物栽培技术获省级精品课程。4. 教学团队建设成效突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现有专任教师18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5人,研究生学历教师16人、博士2人。“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83.3%。兼职教师12人。专任教师中,拥有教育部植物生产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农业职业教育名师3人,省教育厅学科带头人1名,省农委农业科技共建专家6人。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专业教学团队2010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被牡丹江市政府授予劳动模范集荣誉称号。5. 拥有一流的校内生产性实训条件专业现有植物、植物环境、组织培养、测土施肥、病虫害防治、作物生长分析、绿色食品分析检验和农产品安全监测等12个专业实训室。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占地面积200公顷,包括:棚室蔬菜示范基地、寒地果树示范基地、经济作物示范基地、大田作物示范基地、种子种苗繁育基地、食用菌示范园区等。其中食用菌示范园区被省教育厅确立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寒地果树育种栽培实验室被省科技厅确立为省级重点实验室,学院主体承建的黑龙江中俄农业高新技术合作示范园区被省农委和科技厅确立为省级示范园区。6. 社会服务,突显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专任教师通过科技下乡、院市共建、品种研发等渠道促进农民素质提升、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自主研发农作物新品种4个,获黑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奖10项,出版种植类农业科技普及丛书6部,与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合作录制农经大讲堂59期。近三年与行业、企业共同举办各类培训班30余期,培训企业技术人员、农民、林业职工3600人次。专任教师中有10人被海林市聘任为农业科技入户专家,桦南县农业科技共建专家,8人被牡丹江市政府聘任为农业专家组专家,1人获得黑龙江省级名师和牡丹江市“五一”劳动奖章。7. 能力与素质并重,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专业不仅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教育、素质拓展训练、顶岗实习等方式强化职业素质培养,学生以技能精湛、素质过硬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近三年,该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6.3%,2007年中央电视台教育一台国视导航栏目报导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特色,2008年中国教育报刊登了该专业优秀毕业生事迹,2009年该专业毕业生刘彩华被评为百名高职创业之星,并被中宣部、团中央遴选为“我与祖国共奋进”宣讲团成员,荣获黑龙江省农村妇女致富带头人等多项荣誉。2010年3月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何旭访谈栏目报导了该专业为打造“牡丹江绿色有机食品之都”培养人才情况。8. 专业辐射带动作用发挥突出,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专业带动了校内种植类专业群和省内涉农专业的发展,服务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能力大幅提升,示范辐射作用明显增强,2009年学院被黑龙江省教育厅确立为高职高专教育种植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2010年学院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被科技部确定为对俄外向型星火产业科技培训基地。二、专业建设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一)专业建设目标围绕黑龙江省绿色果蔬、食用菌、粮食作物和农产品安全管理需要,携手北大荒集团,依托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集成校企行多方资源,打造专业建设的联合体。进一步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深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教学团队和实训基地建设、创新教学模式,强化质量监控,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探索中高职有效衔接的途径,搭建高效畅通的职业教育学习“立交桥”;以机制创新为先导、培养“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提升专任教师的社会服务水平,提高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为绿色农产品生产、农产品营销岗位培养懂理论、精技术、能指导、会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将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专业建设成为全国绿色食品产业人才培养的品牌专业,带动专业群内相关专业的发展,使我院成为北方绿色食品生产、示范、研发基地,种植类专业高端技能人才培育基地,区域内农民技能培训和技术服务基地。通过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专业的建设,带动黑龙江省园艺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植物保护等种植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为黑龙江省农业强省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二)人才培养目标适应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需要,面向农业企业一线,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学农、爱农、兴农”情怀,具备扎实的绿色食品生产、农产品安全与质量分析检测、农产品营销等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一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社会工作能力,新技术学习及自我发展能力,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高级农艺工、作物种子繁育工、农产品分析检验检疫员、农产品经纪人等),能够胜任生产技术管理、技术推广与服务、产品营销等岗位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三、建设内容(一)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学院农职教育理事会作用,扩大行业企业成员单位,进一步加强成员单位之间招生就业、教学科研、教师员工交互培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全面合作。创新学院理事会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积极探索“产学结合”、“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及其相应的管理制度,以及校企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体系。形成长效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使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体系与工作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绿色食品企业的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全面提升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产业的能力。(二)校企紧密结合,实行四个融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照“融入多方资源、实行合作办学,融入行业企业标准、对接技术前沿,融入岗位需求、突出能力培养,融入企业文化、强化素质教育”的思路,通过行业指导、校企联手,按照绿色食品生产过程季节性要求科学地设计专业“教学历”,构建基于绿色食品生产过程的典型作物、关键技术、校企共育“411”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弹性学期、柔性管理、现场教学、岗位实操、过程考核的机制和监控与质量保障体系,以及“真实生产、典型任务、基于过程”的教学、生产、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按照标准去操作、履行职责去体验”,培植学生应6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实施及应用能力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及拓展能力专业基础能力全面可持续发展能力寒地果树栽培技术食用菌栽培技术经济作物栽培技术植物组织培养绿色食品加工农产品安全与分析检验农产品营销食品机械图1 基于绿色食品生产过程的典型作物、关键技术、校企共育“411”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进程图解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作物栽培技术绿色蔬菜栽培技术农业机械使用与维修种子生产技术植物病虫害防治专业拓展课1个学期绿色食品企业预就业和毕业顶岗实习(考证、毕业论文设计)。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第三学期第四学期第五学期第六学期基础课军事理论与训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生心理健康、体育与健康、演讲与应用文写作、就业指导与创业培训、职业生涯设计、素质选修课、农业应用化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二课堂活动植物与植物生理植物生长环境分析化学绿色食品生产与管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规范、工作经验、绿色食品工作能力职业认识综合素质培养吃苦耐劳品质、诚实守信人格、团结协作甘于奉献精神4个弹性学期“真实生产、典型任务、基于过程”的教学、生产、实训一体化教学1个学期专业综合实训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食用菌菌种生产第一学年第二学年第三学年910111212345678910111212345678910111212345677职岗位职业能力和素质,提高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专业与绿色食品产业的高度融合,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条件装备水平和产业服务能力。(三)开展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试点积极探索中高职教育专业设置衔接与招录方式的改革,拓宽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高一级学校相关专业继续学习的渠道。通过学院农职教育理事会,加强我省农业中高职绿色食品专业的交流与合作,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评价方式及教材的延续与衔接等方面开展试点研究,研究制定科学可行的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或课程互通互认,搭建高效畅通的职业教育学习“立交桥”,促进中高职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四)实训基地建设1.实训室建设为支撑核心课程和学生专项技能训练,提升专业装备水平和产业服务能力,计划二年内中央财政投资 200万元,地方财政投资190万元,新建2个实训室,扩建1个实训室。建立健全实训室科学管理体系、管理制度和全员开放与社会服务制度,增强实训室功能和教学仪器设备的利用率。新建土壤分析检测实训室、绿色食品生产环境监测实训室,购置现代土壤分析、环境监测设备和卫星定位系统,在真实的环境中,对学生进行土壤养分分析技能训练,以及绿色食品生产环境监测技能训练。扩建植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实训室,更新实训仪器设备,增加标本数量,提高标本质量,达到设备先进、环境真实的实训水平。对学生进行植物病虫草识别、鉴定、分类、无公害病防治技能训练,开展植物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的研发与应用,增强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2.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以满足学生生产性实训需要为主,以增强农业技术培训与服务、科研、示范为辅,校、企、政三方共建三个中心(生物技术研发中心、食用菌研发中心、绿色食品分析检测中心)、二个工作站(学院设立企业专家工作站,企业设立学院教师工作站),积极开展实用技术研发。建立服务“三农”信息化平台,实时传播新技术、新模式,实用技术网络课程。建设优质粮食标准化生产基地50公顷、绿色果蔬标准化生产基地10公顷、食用菌标准化栽培基地5公顷、种子繁育基地20公顷。针对黑龙江绿色食品生产实际、发展趋势和应职岗位能力,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与地方和生产企业合作,制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方案。使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突出真实的职业环境和职业氛围,引入企业文化,创新实训基地教学运行模式,规范校内生产性实训管理,扩大社会服务功能。建立科学完善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与企业合作开发实训指导手册和实训项目考核标准,制订生产操作技术规程,开展实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3.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在巩固提高黑龙江北大荒集团、黑龙江绿金集团、黑龙江三通绿色食品等已有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根据互利互惠、双向互动的原则,依托行业,联合企业,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选择业绩优良、管理规范、技术力量雄厚、实训条件完善的10家企业,建成“双主体”的校外实训基地,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增长到16个,包括“校中厂(场)”1个(与黑龙江省农科院牡丹江分院合作,在校内建立绿丰专用肥厂),“厂(场)中校”1个(在宁安农场建立学生学习、实践、生活和员工培训点)。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以“企业为主、学校参与、共建双赢”的方针为指导,以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和提高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技术推广服务”、“订单培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为纽带,建立紧密合作的运行机制,强化专业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通过创新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使我院成为黑龙江省农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育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农业高新技术孵化与转化基地、农产品安全与分析检测服务基地,在全国农业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发挥引领辐射作用。(五)课程建设1.课程建设原则与思路按照“教学、生产、推广、研发”四方共建,育人与服务有机融合的课程建设原则和基于绿色食品生产工作岗位、源于绿色食品生产任务,培养提升学生工作能力的课程建设思路(图2)。采取专任教师与来自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推广、技术研发兼职教师联合共建的方式,经过调研、设计、研讨,再调研、再设计、再研讨等多个循环不断完善。专业共建团队采取下基层、进企业,或者是把绿色食品生产与管理专家请进校的方式,做调研搞研讨,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定位、课程培养目标、整体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资源库、教图2 课程体系框架构建思路学实施到过程控制,实施全程共建。 图3 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专业课程体系2. 携手绿企、瞄准一线、基于岗位”,重构核心课程 依据黑龙江省安全优质粮食、绿色果蔬和食用菌生产,围绕生产过程的技术支撑体系构建专业核心课程(图4)。 图4 专业核心课程3. 针对岗位需要、切合区域特点、融入行业标准,开发课程内容通过专兼联手、四方合作、团队作战。即组建“学校绿企科研推广”四方合作课程建设团队,充分发挥团队优势;按照“针对职业岗位需要、切合区域特点、融入行业标准、源于生产活动高于生产要求”的原则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以绿色食品生产过程、生产成果为评价标准,进行课程考核方法改革,全面推进专业课程建设。经过二年建设,形成与绿色食品生产和职业岗位相适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成6门工学结合的核心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包括:课程相对应的职业岗位技术能力标准,工学结合课程设计思路与框架,课程标准、教学视频、网络课程、课程题库,课程教学PPT演示文稿,课程图片库、行业技术标准,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学习资源库,职业资格技能鉴定资源库等,并将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建成精品开放课程。编写出版作物栽培技术、寒地果树栽培技术、食用菌栽培技术、农产品安全与分析检验4部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六)教学团队建设以机制创新为先导、以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为重点,对中央财政支持的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专业和5个非中央财政支持的专业群,2年拟安排教师25人次下企业实践锻炼,全面提升“双师”素质。聘用“特聘专家”12人、请企业行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20人,建成32人的兼职教师人才库。团队中专任教师数量达到24人,引进、培养省知名的专业带头人3名,骨干教师20名,“双师”结构教师比例90%以上。建立专业教师流动工作站1个,每年举办校企合作论坛1次;建立专家(名师)工作室2个。2年内专兼教师比达到11.5,团队成为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德技双馨、专任教师能讲会做,兼职教师能做会讲的“双师”结构优秀教学团队。(七)培养方式改革开展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专业单独招生试点。积极探索高职教育特色的多元化招生模式,选拔综合素质好,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专业潜质,立志服务于绿色食品生产与管理技术岗位,为黑龙江经济发展服务“用得上、留得住、出业绩”的人才。深化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以“典型作物、关键技术”为载体,融入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方法和种植业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依托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辅以现代化教学手段,广泛采取现场教学、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模式,学生以小组合作模式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开展种子检验、病虫草害识别与防治、农药残留分析检测等技能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八)专业群建设通过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专业建设,将实现园艺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植物保护等种植类专业在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等成果的共享,助推专业群的共同发展。1.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借鉴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园艺技术专业、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植物保护三个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5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专业生产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完成设施园艺、种子生产技术、植物病虫害防治3门优质核心课程和教学资源建设。2.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培养、引进和聘用相结合的方式,为专业群培养3名专业带头人,6名骨干教师。建立与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专业共享的兼职教师资源库,把专业群教学团队建设成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德技双馨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九)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1. 校企合作理事会进一步明确校企合作理事会在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的职能,形成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专业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相结合的机制。理事会成员企业全面参与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并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课程设计、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过程实施有效的质量监控。2.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职能。在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专业建设方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调整、课程标准等方面提供指导性意见、建议的同时,将教学质量监控纳入到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职能范围,实施质量监控。3. 借鉴国际认证理念,构建学校、企业、行业、认证机构等多方参与的质量监控体系学院已实施基于ISO9001教学管理认证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二年建设,进一步完善学院和系部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及行业企业和第三方参与的外部质量监控体系,形成学校、企业、行业、认证机构等多方参与的多层次质量监控。通过内审、管理评审和外审,强化第三方监管和自我管理的作用。通过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进行重点监控、评估与持续改进过程中,不断提升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专业的教学管理水平,为实施工学结合的人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提供保障。专业建设要主动与行业、企业加强联系,积极寻求双方利益的结合点,调动企业参与教学与管理的积极性,进一步建立建全校企深度融合的教学管理与监控机制,在院系两级教学督导团队中,吸纳企业监控代表。同时,强化质量监控功能,明确各级专兼职质量监控人员的职责,形成企业、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督导、专业带头人、学生管理部门相结合的质量监控网络。组织召开教学质量分析会议、共同商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调整、课程体系的构建和顶岗实习管理等重大问题。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研究建立工学结合育人模式下的管理制度体系;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课程标准的编制、教学设计、教学质量评价到毕业生跟踪调研等方面设计评价指标体系。4. 强化毕业生跟踪调研,持续改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对毕业生进行跟踪回访,建立跟踪服务电子档案。四、改革举措1.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解决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瓶颈问题(1)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通过人才培养、员工培训、技术攻关等多种形式,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2)完善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体制,与北大荒集团宁安农场等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依托学院的设备与技术优势,为企业量身订做培养人才、解决技术难题,助推企业的发展;(3)明确校企合理事会在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的职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相应的制度文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4)建立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建立校企合作保障机制,使企业、职业院校和学生的各方利益得到保障。通过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使合作双方在遵守现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以完善规章制度、合约等形式,本着互利互惠、双向互动的原则,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职责与义务,规范企业用工与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让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过程中真正达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预定的效果。2. 对农岗、依农时、务农事、练农技,全力推进全员课改按照“全员课改、团队作战,抓住根本、体系重构,把握关键、重在设计,培训先导、调研先行,依据理论、不唯理论,灵活多样、突出实战,专兼结合、校企合作,有效激励、保障跟进”的课程改革整体推进思路,以岗位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结合绿色食品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融入职业标准,专兼职教师联手开展调研、共同进行双证融合的课程设计、联合开展教学实施、共同进行教学资源建设。通过全员课改,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农艺工、作物种子繁育工、农产品分析检验检疫员、农产品经纪人等)。3. 多措并施,内化学生素质通过基于岗位、服务专业的公共平台课教学,提升学生文化素质;通过文理渗透、艺术熏陶、发展兴趣的公共选修课教学,提升学生文化品味;通过专业活动,融进和锻炼学生素质(即达人引路,渗透素质;专业实训,融进素质;拓展训练,领悟素质;顶岗实习,锻炼素质);通过场景营造、潜移默化,渐升学生素质;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搭建提升学生素质的平台。4. 创新顶岗实习机制,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按照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管理学生,将实习期间的学籍管理与校内学籍管理相衔接。制定和完善顶岗实习教学管理流程图、学生顶岗实习守则、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工作规范、学生顶岗实习突发事件处理预案、顶岗实习指导教师检查实习经费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综合成绩考核办法、毕业论文撰写规范等精细化顶岗实习管理制度。通过校企双方关于学生顶岗实习机制建设,确保学生顶岗实习教学质量。5. 真实场景、典型任务、共建共管共享,构建职业训练平台(1)校内实训基地通过采取行业、企业参与,整合行、校、企三方资源,有效融入企业文化和职场氛围等举措,建立真实场景的校内岗位训练与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教师承包经营模式、公司化经营模式、模拟农机合作社模式、引企入校模式等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改革,解决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课程、与市场相脱节的问题。教师作为经营主体,依据课程设计生产项目,主动瞄准市场选择产品类别,开展教学、生产与经营活动。通过生产项目对接课程,学生全程参与管理,使实训基地已成为一体化教学的主阵地、师生技能的练兵场、社会服务的窗口、科技研发的平台、自主创业的“孵化基地”。(2)校外实训基地通过采取技术合作优势互补模式(以技术合作为纽带,以提供核心技术服务为支撑,与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将企业和学校链接在一起)、产业链融入模式(利用学院设备和技术优势,加盟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链条,学校的实训室和实训基地成为企业的一个生产车间,为企业生产链条提供前端产品)等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改革,突破校企合作中企业积极性不高的瓶颈问题。实现共建共管、优势互补、合作双赢的紧密型校企合作联合体。6. 基于ISO9001标准,构建学校、企业、行业、认证机构等多方参与的质量监控体系质量监控体系包括学院和系部两级质量监控,以及行业企业和第三方参与的外部质量监控。通过学校、企业、行业、认证机构等多方参与的多层次质量监控机制的建设,强化第三方监管和自我管理的作用,提升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专业的教学管理水平。7. 打造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德技双馨、会教能做、会做能教、情系黑土、精技助农的教学团队通过“淳朴、豪爽、务实、奉献、执着”的系列黑土文化宣讲,“导师带、专家帮、大赛促、做中学”的系列职业教育能力提升措施,“下基地、进企业、到田间、学技能”的系列实践能力提升举措,“下农村、进田间、入农户、传技术”的系列服务“三农”活动,将绿色食品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成为“黑土文化的传承者、农职教育的排头兵、绿色食品生产的大行家、高新技术的传播者、热心助农的践行者”。8. 多方联手、多措并举,倾心服务“三农”通过与农业科研院所联手;搭建农业科技助农平台;与农业市(县)结盟,建立长效帮扶机制;与牡丹江市新闻传媒集团携手,打造农经大讲堂;与绿企农协农户对接,助推区域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科技专家联手,实施“包村到户”工程;建设和完善服务“三农”网络平台等举措,倾心服务“三农”,发挥农职院校涉农专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排头兵作用。五、绩效指标(一)校企合作体制机制1.健全理事会机构和运行体制机制,完善的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章程;2.制定较为完善的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相应的制度文件。(二)专业建设1.构建基于绿色食品生产过程的典型作物、关键技术“411”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历”,教学管理机制和质量保障体系;2.制定与职岗位职业能力和素质相适应的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制订工学结合课程标准6个,建成专业优质核心课程6门; 4.开发作物栽培技术、农产品安全与分析检验等6部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其中公开出版4部; 5.构建“六大素质(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审美素质、身心素质、创新素质、专业素质)并重、四全培养(全员、全程、全课、全景)结合”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 6.建设完成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专业共享型网上教学资源库,开放教学资源环境,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搭建农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终身学习体系的公共平台,在全国同类院校发挥引领辐射作用。 (三)实训基地建设1. 建设完成开放性、现代化、共享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好生物技术研发中心、食用菌研发中心、绿色食品分析检测中心三个中心和“绿丰专用肥厂” 1个。校内实训基地成为集教育教学、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示范推广、产业服务于一体的绿色食品研发(分析)基地。 2.新建 “双主体”的校外实训基地10个,包括“校中厂(场)”1个,“厂(场)中校”1个。(四)教学团队培养专业带头人3名、骨干教师20名、兼职教师20名,建成32人的兼职教师人才库。建立专业教师流动工作站1个,每年举办校企合作论坛1次;建立专家(名师)工作室2个。通过2年建设,新增省级名师1人、委属院校学科带头人4人、牡丹江市政府农业专家5人、“双师”素质教师7人,“双师”素质教师达到90%以上。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德技双馨、会教能做、会做能教、情系黑土、精技助农,能够胜任绿色食品产业人才培养及服务“三农”需要的优秀教学团队。(五)基于ISO9001标准,构建学校、企业、行业、认证机构等多方参与的质量监控体系。(六)建设完成服务“三农”网络平台,包括:绿色食品行业技术标准、农业新技术新方法、农村政策法规、农村理财、新农村建设、新能源、农经大讲堂视频、农民创业培训等。(七)人才培养质量1.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就业质量显著提高。2.毕业生社会认可度达到95%以上;3.毕业生家长满意率达到96%以上;4.毕业生在企业工作三年后,岗位升迁率达60%以上。六、专业建设预算建设项目预算总投入1037.1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建设资金418.55万元,地方财政拨付专项资金418.55万元,行业企业投入和学院自筹200万元。(一)各年度资金安排2012年总投入523.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213万元,省财政投入213万元,主管部门和学院自筹97.5万元。2013年总投入513.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205.55万元,省财政投入205.55万元,主管部门和学院自筹102.5万元。28(二)重点建设项目及资金使用表1 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专业建设项目资金分年度投入预算总表单位:万元建设专业建设项目中央财政投入黑龙江省级地方财政投入行业企业投入: 其他投入: 学院自筹 投 入 合 计 2012年2013年小计2012年2013年小计2012年2013年小计2012年2013年小计2012年2013年合计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重点专业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6.58.51510.519.53081220254065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2020402218403.56.510551050.549.5100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3014 443040703.56.51021204184.576.5165实训实习条件改善941021969991190369204.25194.75395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建设2030503332652.52.5555.564.5120专业群建设51.536.0587.555556.536.0592.55中高职衔接改革试点26.519.0545.551.01.03252.52.5532.024.5556.55质量监控体系建设161228.02.52.55551023.519.543投入合计213205.55418.55213205.55418.5550.549.51004753100523.5513.61037.1表2 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专业建设资金分年度投入预算表 单位:万元建设内容资金预算及来源中央财政投入黑龙江省级地方财政投入行业企业投入: 其他投入:学院自筹 投入合计2012年2013年小计2012年2013年小计2012年2013年小计2012年2013年小计2012年2013年合计合计6.58.51510.519.53081220254065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1.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551055102.校企合作制度确定与完善21322411.52.554.59.53. 课程体系合作机制建设22424611.52.557.512.54. 专业教学团队合作机制建设1.534.54.5610.5112710175. 实习实训基地合作机制建设1122243366. 持续改进1.51.55.55.5331010建设内容资金预算及来源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