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沁水煤田古县永乐南勘查普查设计书_第1页
山西省沁水煤田古县永乐南勘查普查设计书_第2页
山西省沁水煤田古县永乐南勘查普查设计书_第3页
山西省沁水煤田古县永乐南勘查普查设计书_第4页
山西省沁水煤田古县永乐南勘查普查设计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山西省沁水煤田古县永乐南勘查普查设计书 1 目的与任务 “山西省沁水煤田古县永乐南勘查区普查”项目系我院申报的山西省矿业权价款地质勘查项目,经省厅组织专家论证,同意该项目立项。2006 年 9 月 22 日山西省国土资源厅以晋国土资明电 200675 号文下发了“关于编写 2006 年度地质找矿项目设计的通知”,委托我院承担该项目的施工任务,并要求编写项目设计书。 我院按照有关规程、规范的要求,利用与本勘查区相邻的安泽南矿区煤炭普查地质成果,在野外踏勘的基础上,按省厅通知精神组织编写了山西省沁水煤田古县永乐南勘查区普 查设计。本次勘查时限为 2007年 1月至 12月, 2007年年底提交地质报告。 根据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 0215于普查阶段的规定,本次普查的地质任务是对勘查区煤炭资源的经济意义和开发建设可能性作出评价,为煤矿建设远景规划提供依据。 2 概况 位置与交通 勘查区位置 永乐南勘查区位于山西省古县永乐乡南部苏家庄与安泽县冀氏镇李 2 庄村一带,行政隶属古县永乐乡与安泽县冀氏镇管辖。 地理坐标为: 东经: 112 04 00112 09 45 北纬: 36 02 00 36 07 15 勘查区范围 勘查区西起乔家岭 前槐树沟,东止掘菜沟 许家沟,北起枣庄 掘菜沟,南止槐树沟 许家沟。平面形态呈长方形,南北长约 西宽约 积 边界拐点的平面直角坐标为: 6带 1、 X= Y=、 X= Y=、 X= Y=、 X= Y= 交通情况 从永乐乡沿 309 国道向西 52达南同蒲铁路甘亭火车站 ,从甘亭镇沿 108国道向南 15向北 13同时可达大(同) )高速公路,总述区外交通条件便利。区内主要为土石小路,交通困难。详见交通位置图。 3 自然地理概况 地形地貌 勘查区地处太岳山南端。区内地形复杂,沟谷纵横,主要山梁呈 4 展布。区内灌木、森林大面积覆盖,基岩出露中等,第四系黄土零星覆盖。总体地势南高 北低、西高东低。最高点位于勘查区西南部山梁(将军墓),标高 低点位于勘查区东界南段王村河河床,标高约 1010m,相对高差 侵蚀强烈的中山区。 水系、河流、水库 本区地表水属黄河水系,区中西部呈 水岭以东主要河流有上马寨河与王村河,均为季节性河流,向东分别在区外兰村和冀氏镇注入沁河。分水岭以西地表水均为古县河支流,古县河在王马村 与洪安涧河汇合,向西穿越古县县境于洪洞县城西南注入汾河。 气候 本区属四季分明的大陆性温暖带季风型气候,昼夜温差较大,据安泽县 1995 年 2004 年气象观测资料,年平均气温 ,(最低气温 (冬季寒冷少雪,春季多风少雨,降雨主要集中于 7、 8、 9月,年平均降水量 平均蒸发量 平均最大降雨量为 900003),997 年 ),年平均最大蒸发量为 997 年 ),最小蒸发 5 量为 003)。结冰期多在 10月至次年 3月,最大冻土深度 81, 夏 季 多 东 南 风 , 冬 春 季 多 西 北 风 , 最 大 风 s( 地震 据山西省地震区划图,勘查区属 6度区。 据历史记载:分别发生于 1303 年和 1695 年,以襄汾 临汾 甘亭 洪洞 赵城一线为震中的两次里氏 8级地震均波及本区。 勘查开采情况 以往地质工作及评价 1988 年 7 月, 213 地质队提交了山西省沁水煤田安泽 冀氏 煤成气、煤普查地质报告。 1992 年地矿局以晋地矿字 199213 号文批准通过。本次普查共施工钻孔 3个,钻探工程量 2015m; 1/5万地质填图 1332;采集各类样品 608件;共获煤炭储量( 442203万 t。此次施工的 3个钻孔与永乐南勘查区相距甚远,其成果无法为本设计所利用。 2005 年 1 月下旬,原山西煤田地质勘探 144 队( 2006 年 1 月起更名为山西省煤炭地质 144 勘查院)于本区东邻的安泽南矿区进行了为期 7个月的煤炭普查工作。本次工作以钻探为主,配合野外地质填图、测井 、采样测试、测量、槽探等勘查手段,共施工钻孔 6 个(含 1 个探岩溶孔),钻探工程量 中探岩溶 ;测井 6 个 ,实测米 6 槽探工程量 1000:1 万地质填图 集各类煤样共计 125 个 ,测量工程 6 个。经验收评级,各项工作基本达甲级以上标准。 2005 年 8 月底, 144 队提交了山西省沁水煤田安泽南矿区煤炭普查地质报告,提交资源量( 333+334?) 10196 万 t。 12 月中旬,山西省地质矿产科技评审中心以晋评审储字 2005196 号文批准通过,山西省国土资 源厅以晋国土资储备字 2005197 号文备案。本次普查成果准确可靠,可作为本勘查区立项设计的主要地质依据。 可供本区利用的 103、 503、 903 号钻孔钻探工程量 井实测米 中 103 号钻孔钻探与测井质量等级均为甲级; 503 号钻孔钻探质量等级为特级,测井为甲级; 903 号钻孔钻探与测井质量等级均为乙级。 煤炭开发建设及开采情况 本区无煤矿生产开采。 勘查开发规划及矿业权设置方案情况 本区目前 无勘查开发规划及矿业权设置。 3 地质特征 地层 区域地层 勘查区位于沁水煤田西南边缘。区域地层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地层由西向东、由老到新依次出露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 7 系)、中生界(三叠系),新生界(上第三系、第四系)松散沉积物零星覆盖于不同时代的地层之上。详见区域地层简表表 3 勘查区地层 区 域 地 层 表 表 38 根据安泽南矿区地质报告,将本区地层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界 系 统、群整合 关系 厚度 岩性特征 新生界 第四系 全新统 0布于山涧河谷地带 ,灰黄色、砂土、砂砾及亚粘土组成。 更新统 0 布于山涧河谷地带为主,棕、黄褐色亚粘土、亚粘土组成。 第三系 上新统 100红色粘土夹浅红色亚粘土,含少量砂砾石、粘土、含铁、 钙质较多。 中生界 三叠系 中统 分布于矿区以东地区,灰绿、灰黄中细粒砂岩夹泥岩,下 部灰绿灰白色长石砂岩夹紫红色泥岩。 下统 253布于矿区及以东地区,以灰紫红、灰红、紫红色薄弱层 及中厚层长石砂岩为主,上部砖红色粉砂岩、泥岩为主。 古生界 二叠系 上统 布于矿区及以东地区,上部紫红色、暗紫色泥岩、粉砂岩,夹砂岩,下部暗紫色、 灰绿色、灰黄色泥岩、粉砂岩夹砂岩。 下统 98布于矿区及以东地区,下部山西组为含煤地层,以灰黑色、黑色泥岩、粉砂岩夹砂岩,上部以深灰色、灰黑色、泥粉砂岩夹砂岩。 石炭系 上统 94布于矿区及以东地区,为主要含水层,以灰黑色泥岩、粉砂岩夹石灰岩组成。 中统 布于矿区,上部以灰色、深灰色泥岩、粉砂岩为主,下 部以铝质泥岩为主。 奥陶系 中统 382布于矿区西部,上部深灰色石灰岩、泥灰岩夹石膏、下 部为角砾状白云质泥灰岩为主。 下统 124布于矿区西部,上部为燧石白云岩、泥质白云岩为主,下部以灰黄色泥质白云岩。 寒武系 上统 58布于霍山东麓, 上部白色厚层状白云岩、泥质白云岩,下部泥灰岩、白云岩夹竹叶状灰岩。 中统 168布于霍山麓,上部为厚层状鲕状灰岩夹泥岩条带及灰黄 色竹叶状灰岩,下部紫红色砂岩、泥岩。 元古界 长城系 霍山组 58布于霍山隆起外侧,岩性为肉红色、灰白色中厚层状中 细粒石英岩状砂岩,夹不稳定的含砾砂岩、砂砾岩。 太古界 上太 古界 太岳 山群 1700 分布 在霍山隆起的核部地带,以浅灰红色、橙红色厚层中粗粒角闪质眼球状混合岩及混合岩化角闪黑云母斜长片麻岩。 中太 古界 霍县群 2000 分布在霍山隆起的核部地带,以混合岩化黑色云母角闪斜长片麻岩为主,夹混合岩化黑云母斜长片麻岩。 9 奥陶系中统峰峰组( 主要由深灰色石灰岩组成,与上覆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石炭系中统本溪组( 度 均 部主 要为浅灰色铝质泥岩,中部一般夹一层不稳定的薄层石灰岩,其中含蜓类动物化石。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 自 7砂岩底,平均厚度 性为中细粒砂岩、粉砂岩、泥岩及石灰岩,含煤 9层( 4、 5、 6、 7、 8、 9、 10、 10下、 11)。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度 均 部主要为黑色泥岩, 2 号、 3 号煤层为稳定可采煤层,上部主要由黑灰色、灰黑色泥岩、粉砂岩组成,含植物化石碎片,间夹 2 3层浅灰 色细粒砂岩,顶部含 1号、 1 上 号不可采煤层。 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 10砂岩底 ,厚度 均 岩性特征划分为下、上两段。 a 下段( 度 均 深灰色粉砂岩、黑灰色泥岩与灰白色细粒砂岩互层为主。下部含少量植物化石,底部含薄煤层。 10 b 上段( 度 均 部主为灰白色中粒砂岩,间夹 深灰色泥岩,中部为浅灰绿色粉砂岩、泥岩,上部为灰绿色夹紫红色含铝质及铁质鲕粒的泥岩。该组地层出露于区西北边界外枣家凹村附近。 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 度 均 岩性特征划分为下、中、上三段 a 下段( 度 均 要由黄绿色、灰黄色粉砂岩及黄绿色、紫色泥岩组成,夹数层黄绿色中、细粒砂岩。 质 胶结。 b 中段( 度 均 要由黄绿色泥岩,中细粒砂岩及紫色泥岩组成。 岩为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顶部泥岩中含燧石结核,呈似层状。 c 上段( 度 要由黄绿色中、细粒砂岩及厚层紫色泥岩组成。该组地层主要出露于区东部,南北两大沟谷的两侧。 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 度 要由 2 3 层紫红色泥岩及 11 黄 绿色、紫色、中、细粒砂岩组成,泥岩中多含钙质结核。 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 底界为 度 420m 左右,区内出露最大厚度约为 120 余米 ,主要为紫色细粒长石砂岩,间夹薄层紫色泥岩。该组地层主要分布于区内各大山梁。 第四系( Q) a、中更新统( 分布于山梁、山坡及沟谷中,厚度 0 93m,为灰黄红色亚粘土。 b、上更新统( 主要分布于较大河谷两侧,二级阶地。岩性为棕黄色、灰黄色亚砂土。垂直节理发育。 C、全新统( 主要分布于较大河谷中,为现代沉 积物,主要由河卵石,砂砾石等组成。 地质构造 勘查区所在的区域构造部位及构造特征 按板块学的构造划分,本区位于华北板块山西过渡地块沁水区块的西南部,沁水区块北邻五台山隆起,南面是王屋山隆起,西界自北而南为绵山断裂、太岳山隆起、浮山断裂,东界在潞安城以北以晋获断裂为界、以南沿太行山主脉西坡延伸。 12 该区块主要表现为一大型复式向斜,轴向为北北东,次级褶曲走向多为近南北向和北北东向,断裂较发育。按其构造的发育特征,可划分为三个区:南区为沁水以南,以断裂为主,褶曲不甚发育,断裂走向以东西向为 主。中区为沁水至武乡之间,褶皱发育,中部襄垣古县一带发育一组近东西向(北东东)断裂带,该断裂带以南褶皱多南,北走向,断裂活动不甚发育,仅靠近太岳山附近发育一组北北东向断裂,断裂带以北,以褶皱构造为主,极少断裂构造,褶皱走向为北北东向(东部)和近南北向(西部)。北区为武乡以北,褶皱主要发育于东部,以北东走向为主,断裂不发育,昔阳西侧发育有旋扭构造。断裂多发育于西部,北东东向断裂极为发育,其次为北东向,东西向少见。另有南北褶皱构造,但不甚发育。浮山断裂为沁水煤田西部边界断层,展布于绛县陈村、翼城县二曲、浮山县 城东、古县店上一带,延长约 70临汾运城裂陷盆地中段东侧边界。由于第四系覆盖,仅在沟谷中见到其痕迹。其活动始于中生代,表现为北北东向阶梯状地垒和断层组,东盘下降,西盘上升。新生代呈反向发展,西盘下降,东盘上升,表现为走向北北东,倾向北西的正断层。 勘查区的基本构造形态和特征 勘查区构造总体上为一轴向近南北的褶曲构造,并伴有两条正断层。地层倾向多为东、西向,倾角一般 9 向 差 20m,倾角 70,倾向 伸长度约 2000m,在开。 向 差 70m,倾角 70, 13 倾向 伸长度约 2500m,在 陷落柱的分布特征及发育概况 区内未发现陷落柱。 岩浆岩 区内未发现岩浆岩。 勘查区的构造复杂程度 属简单类型。 含煤地层 安泽南矿区与本区东部相邻,可引用其地层成果作为本次设计的依据。 勘查区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总厚 外 ,下石盒子组有不稳定的薄煤层发育。 太原组( 太原组为矿区内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平均厚度 7砂岩底,岩性为中细粒砂岩、粉砂岩、泥岩及石灰岩,含煤 9层( 4、5、 6、 7、 8、 9、 10、 10 下 、 11)。 据岩性组合、含煤性和沉积环境的差异,可分为三段。 太原组下段( 2石灰岩底,厚度 均 要由灰黑色泥岩及煤层组成,其中 9+10、 11号煤层全区稳定可采。 14 太原组中段( 4石灰岩顶,厚度 均 黑灰色粉砂岩、石灰岩及 2 太原组上段( 7砂岩底,厚度 均 黑色、黑灰色泥岩、粉砂岩、灰白色 、 6号煤层组成。 山西组( 8砂岩底,厚度 均 性为深灰色、黑灰色粉砂岩、泥岩及灰白色细粒砂岩,含煤 5层( 1 上 、 1、 2、 2下 、 3),其中 2、 3号煤层全区稳定可采。 含煤性 与煤层 含煤性 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山西组平均厚 含煤 5层 (1 上 、 1、 2、 2 下 、 3号 ),煤层平均总厚 煤系数 平均可采煤层总厚 均可采含煤系数 其中 2、 3号煤层为主要可采煤层。太原组厚度平均 含煤 9层( 4、5、 6、 7、 8、 9、 10(9+10)、 10 下 、 11号)。煤层平均总厚 煤系数 平均可采煤层总厚 均可采含煤系数数 可采煤层 2号煤层 15 位于山西组中部,上距 均 度 均 含夹石,结构简单 ,顶板为粉砂岩,底板为泥岩。为全区可采煤层。 3号煤层 位于山西组下部,上距 2 号煤层 均 均 构简单 ,一般含一层夹石 ,顶板为泥岩 ,底板以粉砂岩为主 ,局部为泥岩。属全区稳定可采煤层。 9+10号煤层 位于太原组下段顶部,厚度 均 1般为 1 层 ,顶板为 灰岩 ,底板为泥岩或粉砂岩 ,属全区稳定可采煤层。 11号煤层 位于太原组下段中部,上距 9+10号煤层 均 度 均 构简单 ,一般不含夹石 ,顶板为细粒砂岩或泥岩 ,底板为泥岩或铝质泥岩 ,属全区稳定可采煤层。 煤层对比依据 可采用标志层法、层间距法及煤层本身特征进行对比。 煤层稳定程度类型 根据安泽南矿区煤层成果 :2、 3、 9+10、 11号煤层为全区稳定可 采煤层, 5、 10 下 号为局部可采煤层。 16 煤质 据安泽南矿区煤质资料: 煤的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 煤的物理性质 灰黑色,似金属光泽,比重和硬度大,裂隙不发育。 煤岩特征 2、 3 号煤层:镜质组以基质镜质体为主,均质镜质体次之,有少部分的碎屑体。丝质组多为氧化丝质体,胞腔内充填有粘土颗粒,个别的为火焚丝质体。矿物含量不等,主要以粘土为主。 9+10、 11 号煤层:镜质组以均质体为主,基质镜质体次之,形态呈团块状、碎屑状及不规则状。丝质组含量不高,一 般为氧化丝质体,个别为火焚丝质体。矿物含量以粘土为主。 主要煤质指标 水分 :各煤层空气干燥基水分含量介于 间。 灰分 :2、 3、 9+10、 11 号煤层原煤干基灰分分别为 平均 平均 平均 平均 全硫: 2、 3号煤层原煤干基全硫含量均值介于 间 ,9+10、11号煤层分别为 平均 平均 发热量: 2、 3、 9+10、 11 均 J/均 17 J/ 平均 J/均 J/ 浮煤挥发分: 2、 3、 9+10、 11号煤层浮煤干燥无灰基挥发分分别为: 粘结指数:各煤层粘结指数均为零,无粘结性。 煤类及其变化范围: 2、 3号煤层为贫煤。 9+10、 11号煤层在勘查区西部及北部很可能是贫煤,随着变质程度的加深向本区东南部有可能逐渐过渡为无烟煤。 煤类 2、 3号煤层为贫煤。 9+10、 11号煤层为贫煤和无烟煤。 灰分、硫分、发热量的分级 2、 3号煤层属低 中灰、特低硫、特高热值的贫煤。 9+10号煤层属低 中灰、高硫、特高热值的无烟煤和贫煤。 11 号煤层属中 高灰、高硫、高热值的贫煤 和无烟煤。 煤的工业用途和加工利用方向 2、 3号煤可作气化和动力用煤, 9+10、 11号煤可作动力用煤。 煤的风化、氧化带 各煤层埋藏较深 ,不存在风、氧化现象。 煤质、煤类勘查研究程度 勘查区属勘查空白区。 18 共伴生有益矿产 根据安泽南普查成果,本区主要有益矿产有 U、 V 等稀散元素及 石。各稀散元素主要赋存于山西组及太原组等煤系地层中, 石主要赋存于本溪组下部地层中,其厚度、含量远未达工业品位。 4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 境地质及开采技术条件 水文地质特征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自然地理概况 勘查区位于太岳山南端。沁水凹陷西部边缘,西临近临汾盆地,由于地层长期隆起,构成不同高度和切割深度、侵蚀地貌形态的中山区。构造形态基本为一走向近南北的波状起伏。由西向东依次出露二叠系、三叠系地层,零星第四系黄土层覆盖。 水系,区域内河流属黄河水系,主要为汾河支流洪安涧河,该河发源于古县热留乡,多年平均径流量 m3/a,平均以溪流为主,汛期6最大洪峰值 1730m3/s(东庄水文站)。本区主要勘查区西侧的洪安涧河的支流古县河、西部树枝状冲沟向古县河汇集,为季节性河流,流域面积为 区的中部为北东南西向分水岭,东侧冲沟水流汇集于王村及上马寨河,然后东流于翼氏村和兰 19 村进入沁河。区内沁河流域面积为 48 水文地质单元划分 勘查区西北部出露大面积奥灰碳酸盐岩地层,将成为地下水的补给区及径流区,地下水向南、西南径流于广胜寺泉排泄,广胜寺泉位于洪洞县城东北 15山背斜的南端与霍山断裂的交汇处,量 s,水温 14 ,水化学类型重碳酸盐硫硫酸盐型 ,矿化度 l,本区位于泉域的东南部径流地带。 勘查区水文地质条件 含水层 区内划分个含水层,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a 第四系砂砾层孔隙潜水含水层(): 主要为全新统 3地层,岩性为松散黄土砂砾沉积物、分布在山涧河谷地带,一般厚 0 10层渗透性均好,厚度大时可成丰富的地下潜水含水层。 b 上石盒子组中、上部砂岩裂隙含水层() 本组含水砂岩不稳定,厚度变化大,有尖灭现 象, 灰绿色中粗粒砂岩,含棱角状小砾石,含水特征与埋藏及补给条件有关,属裂隙承压水弱中等富水性含水层。 c 上石盒子底部( 岩裂隙含水层() 砂岩含水层厚度变化大,岩性为灰白色中细粒厚层状砂岩,风化裂隙较发育,地面有泉水出露,属裂隙承压水弱中等富水性含水层。 20 d 下石盒子组中、底部( 岩裂隙含水层() 号煤层以上,一般间距 65m,岩性为灰白色中粒石英砂岩,裂隙发育一般较弱。 号煤层顶板,为直接充水含水层,岩性为灰白色中细粒砂岩,横向变化大, 常变为粉砂岩。两层砂岩含水特征相似,与埋藏及补给有关,属裂隙承压水弱中等富水性含水层。 e 太原组( 灰岩溶隙含水层() 由深灰色、灰色、块状石灰岩组成,总厚在 20m 左右, 岩为 7号煤直接顶板、裂隙较发育且被方解石充填, 号煤层直接顶板、裂隙较发育、且多被方解石脉充填,岩芯偶见小溶孔,主要含水层 、 10 号煤层直接充水含水层,邻近生产矿井调查,涌水量不大,概算含水系数在 1 2之间,水质不好,因此,属弱中等富水性裂隙溶洞含水层。 f 中奥陶统石灰岩溶隙含 水层() 零星出露于区的东南部,区内隐伏于煤系地层之下,厚 545m,岩性为灰色、深灰色厚层状石灰岩,质地纯净,性脆、含方解石细脉、峰峰组下段见泥灰岩及石膏层,石膏层呈灰白色及白色,结构为纤维状及脉状,下部为马家沟厚层状石灰岩、白云质灰岩。奥灰为区内主要含水层、裂隙溶洞发育,一般随着埋深的增加溶隙发育程度减弱,古县城供水井 ,水位标高 部安泽南勘查区 501 钻孔,水位标高为 断本区水位为 810此 ,该层属中等强富水性裂隙溶洞含水层。 隔水层 21 a 下石盒 子泥岩、粉砂岩隔水层( 8顶) 隔水层主要由泥岩、粉砂岩夹有砂岩而组成,厚度变化不大,一般厚度为 114m,其间夹有中粒砂岩、裂隙不发育或稍发育,因此隔水层对地表水及潜水起良好隔水作用。 b 太原组上部泥岩、粉砂岩隔水层( 2号煤底至 隔水层由泥岩、粉砂岩夹有细粒砂岩组成,层位稳定、一般 无断层贯通情况下,太原组石灰岩溶隙水将不会影响上 组煤开采。 c 太原组下段及本溪组泥岩、铝土岩隔水层 下组煤层底板至峰峰组之间,由泥岩、粉砂岩、石英砂岩及本溪组铝土岩等组成,由于沉积时古地 形起伏不平,因而厚度变化较大,一般在 28m,对下伏峰峰组含水层具有良好的隔水作用。 地质构造与地下水的关系 勘查区主要为倾向东的单斜构造,西部埋藏浅,风化裂隙发育,岩溶裂隙相对发育,地下水径流条件好,随着埋深的增加裂隙发育程度减弱。区内构造断裂不甚发育,对地下水影响不大,受构造的影响地下水均埋藏较浅,因此,煤层将成为奥灰岩溶水带压开采地段。 a 全新统潜水含水层埋藏浅,与大气降水有直接水力联系,承受大气降水的补给为主。 b 本区各含水层之间 赋有隔水性良好的隔水层,垂直方向一般不发生水力联系。 22 c 地表水洪安涧河为季节性河流,主要流经二叠系地层,成为煤系上覆地层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因此,河水将与上部砂岩含水层发生水力联系。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 山西组 2 号煤层顶板 要通过构造破坏带,接受上覆地层砂岩含水层地下水补给。砂岩裂隙和石灰岩溶隙空间将形成“悬挂水”,通过构造破碎带补给中奥陶统含水层。 奥陶系含水层在西北部裸露区,直接接受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及河流的渗漏补给 ,其次也有灰岩上覆石炭二叠系沿构造裂隙向下越流补给,受构造和地形等因素,地下水在西北广胜寺头泉形成最低泄水口,使地下水均在最低泄水口汇集,最终以泉的形成集中排泄,泉的出露就是泉域地下水的排泄基准面。 矿床充水因素初步分析 区内基岩大部处于裸露状态,大气降水充水将是矿井充水的来源。 2 号煤层顶板 号煤层的直接充水含水层,虽然地下水径流滞缓、含水性弱在矿井开采中易于疏干,但是仍然有一定的补给来源,砂岩裂隙发育程度影响着涌水量的大小。 水文地质勘查类型的划分 综上所述,根据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该区的水文地质勘查类 23 型可划分为:上组煤以顶板砂岩裂隙含水层为主的裂隙充水矿床,含水性较弱,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水文地质勘查类型为二类一型,下组煤以顶板 水性较弱,水文地质条件取决于底板奥灰岩溶水强弱,因此,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中等类型,水文地质勘查类型为三类二型。 工程地质条件 煤层顶底板岩石工程地质特征 矿区内煤系地层按岩性分类 ,一为碎屑岩 ,二为碎屑岩夹碳酸盐岩 ,碎屑岩在垂向分带上变化大 ,工 程地质条件复杂,碳酸盐岩沉积稳定,工程地质条件简单。 2号煤层 顶板多为泥岩或粉砂岩,泥岩可占到 60%左右 ,性以灰黑色、深灰色为主,裂隙不甚发育,浅部地带具有风化裂隙,据煤矿调查,顶板为泥岩时,组成了稳定差的顶板、粉砂岩时可达到中等稳定的顶板。底板多为泥岩或粉砂岩,泥岩可占到60厚度在 底鼓现象 ,一般可组成中等稳定的底板。 9+10号煤层 顶板为石灰岩,厚度 层状 ,质坚硬,性脆,浅部地带具有裂隙,组成了稳定性的顶板。底 板多为泥岩、粉砂岩,泥岩占到 55%,厚度 成了稳定性差的底板。 24 11号煤层 顶板为粉砂岩,厚度 层状 ,裂隙不甚发育 ,组成了稳定差 中等的顶板。底板以泥岩为主,厚度 隙不发育,组成了稳定性的底板。 环境地质 地质环境现状 该区为黄土基岩剥蚀型山岳地貌。第四系地层较发育 ,体现了新构造运动特征 ,区内地形因受剧烈侵蚀而冲沟发育 ,地形变化较大 ,气候特征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土壤为黄色亚砂土 ,尚属清洁土壤。 地质灾害、采矿塌陷问题 区内植被覆盖率中等,基岩出露中等,斜坡地貌较发育,地表坡度一般为 15 45,甚至达 70以上,属黄土基岩剥蚀型地貌,因此,斜坡上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主要是在大气降水入渗浸入下力学平衡遭到破坏而产生崩塌,或易形成滑坡。分析其形成原因是大气降水入渗斜坡孔隙之中,增加了单位体积重量,加大剪应力,而促成下滑,形成了崩塌或滑坡。 环境污染因素及其危害 区内地表水均属季节性河流,一般水小或为小溪,雨季各河谷汇集水流,主要来自上游冲沟。区内无工业园区及民间作坊,土壤、河流及小 溪均未被污染。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矿井开采后,由于塌陷裂隙的 25 产生,部分井、泉(井为第四系潜水,未发现泉点)。将有可能枯竭,地表水流的渗入而减小。 勘查区的地质环境预测评价 将来矿井开采时,可能会引起地表塌陷或裂缝,对部分村庄产生危害,有可能其危害程度要超过级破坏程度。危害原因主要受地表塌陷盆地边部最大倾斜值和最大水平变形所致。地表塌陷对土地利用和植被有某种程度的影响,但不会造成大面积毁坏性破坏。对上述所产生的破坏影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预防措施对村庄,一是搬迁,二是留设保安煤柱;地面 建筑物保护措施,一是危房加固,二是增设保安煤柱。 开采技术条件 瓦斯、煤尘及煤的自燃 勘查区内以往未进行过地质勘查工作。据邻区安泽南普查勘查成果,各煤层瓦斯含量均值在 瓦斯成分属氮气 地温 据邻区安泽南普查勘探成果 ,百米梯度小于 3, 11号煤层个别点温度 26 5 地质勘查任务及勘查方法 地质任务与依据 依据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 0215本次普查的任务是对工作区煤炭资 源的经济意义和开发建设可能性做出评价,为煤矿建设远景规划提供依据。 勘查地质任务 确定勘查区的地层层序,详细划分含煤地层。 初步查明勘查区构造形态、初步评价勘查区构造复杂程度。 初步查明可采煤层的层位、厚度和主要可采煤层的分布范围,大致确定可采煤层的煤类和煤质特征。初步评价勘查区可采煤层的稳定程度。 调查勘查区自然地理条件,第四纪地质和地貌特征;大致了解勘查区水文地质条件,调查环境地质状况。 大致了解勘查区开发建设的工程地质条件 和煤的开采技术条件。 大致了解其他有益矿产赋存情况。 估算各可采煤层推断的和预测的资源量。 勘查方法 勘查区的勘查地质条件 27 本区地形呈南高北低、西高东低之势。区内地形复杂,沟谷纵横,属侵蚀强烈的中山区。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地层广泛出露,仅在勘查区北部边界佛庙庄及东部李庄村附近有第四系黄土零星覆盖。区内断层稀少,总体构造为轴向近南北向的褶曲。参照安泽南矿区,本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物性条件较好。 勘查方法选择 根据本区的勘查地质 条件,采用以钻探为主,配合 1/1万地质填图、测井及采样测试等手段来完成各项地质任务。本次勘查共布置两条近东西向的、间距 3000m 的勘查线,编号分别为 15条勘查线上各以 3000m 的间距均匀布置 3 个钻孔,所组成的网格状工程分布,用以控制推断的资源量。并选择 101、 109、 501 三个钻孔作为地温测试孔。因与本区东邻的安泽南矿区已有基准试验孔,其成果可供本区使用,故本次未设计测井基准孔。 勘查类型及钻探工程基本线(网)距 本区总体构造为轴向近南北的褶曲,区内断层稀少,无陷落柱及岩浆岩,构 造复杂程度属简单类型。参考与本区东邻的安泽南矿区煤层成果, 2、 3、 9+10、 11 号煤层全区稳定可采。根据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 0215确定本区勘查类型为类型。本次勘查的钻探工程基本线距为 3000 m,以钻孔连线以内和在连线以外 750m(网度的 1/4)的距离圈定推断的资源量( 333),其余为预测的资源量( 334)?。 工程布置原则: 28 a 勘查线的布设一般垂直于地层走向或主要构造线方向。 b 勘查线一般应布置成直线,钻孔原则上应布置在勘查线上,钻孔间距不大于基本线距。 c 钻孔 布置应尽量做到一孔多用。 施工顺序 a 钻探工作施工顺序:由项目负责人依据先浅后深的原则合理安排施工。 b 各种勘查工作施工顺序:地形测绘野外地质填图定孔位钻探工程采样测试测井工程测量。 各种工作应相互配合,尽量做到不窝工。 6 勘查工程布置及技术要求 控制测量、工程测量 控制测量 永乐南勘查区普查设计的主要任务有 控制测量 、 工程测量。为满足勘查要求,应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长期适用的原则,要求控制点必须有足够的精度和密度。本勘查区位于国家三 角控制网古县 安泽测区中北部,原测区施测年代已久,经野外踏勘,区内原有国家级等级点已部分丢失,从而使控制点分布不均匀,已不能满足工程测量,须进行基本控制点加密。根据勘查区面积和实际需要,加密 本控制点 15个,并埋设标石。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 29 准 18314球定位系统( 量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18341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原煤炭工业部( 87)煤地字 535号煤炭资源工程测量规程的要求。 工程测量 该区工程测量的主 要任务是 :测量勘查钻孔坐标及其高程。 工程测量以古县 安泽测区及施测的 本控制网为基础,使用静态 站仪闭、附合导线法施测。 本区施测钻孔 6个。 地质填图 本次勘查地质设计所用 1/地形地质图,是根据收集到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由山西区域调查大队在本区域进行 1/5 万地质图放大而成。精度较低,不能满足此次普查勘查地质用图。 为了满足此次普查勘查地质用图,依据地质填图规程和普查设计,要求完成 1/万地形地质填图任务 90体工作方法和技术要求按项目地质填图设计执行。规程执行 1997 年 11 月 1 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煤田地质填图规程( 01751/万工作方法和技术要求。 地质填图、工作程度和技术要求 查明地层层序。地层填图单元划分到组。新生界地层划分到统。 初步查明地质构造特征;初步查明地层断距大于 300 出露长度大于 200 了解其他有益矿产的地表赋存情况。 工作方法和精度要求 依据野外踏勘实际情况,确定以倾向穿越法和走向追索法相 结合方法完成此次地质填图工作。 设计的编审 首先详细收集、研究测区及邻区以往资料,进行野外踏勘,然后按照项目任务要求,地质条件和规程、规范编写地质填图设计。 实测地层剖面 开展野外工作时,首先要选择露头好、构造简单、地层出露较完整的地段实测 2步建立地层层序和确定填图单位。 对测区内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等地质现象均应观察和记录,并标定其地面位置。 对基本观测点、最高洪水位点采用手持 图观 测点、产状观测点采用半仪器法进行观测。 经野外踏勘,区内大面积被森林和新生界地层覆盖,故对第三、四系地层观测点间距可放宽至 500非煤系地层地质界线点间距200造点间距为 400测点密度 20 对图上标定的点位与实地位置的误差,一般不得大于 10m。 野外工作采用 1/万地形图作为底图进行填绘。 原始编录和资料整理 31 地质填图中的各种原始编录资料必须按规范规定的格式和内容在现场完成 ,取全第一性资料,图、表、观测点记录卡要齐全,要准确、真实、清楚三位统一。 所有观测点,必须按“规范”要求统一编号,地质填图应绘制路线草图,以准确反映点间关系。 原始图件的比例尺: 实际材料图 1: 10000 实测地层剖面图 1: 500 当天的野外资料即野外记录、素描图、实际材料图应当天检查、核对、整理完毕。 野外工作过程中,应根据工作进度,作好阶段性的资料整理,发现问题,及时到现场检查、核对、修正。及时整理 编绘实际材料图,地形地质图,地层综合柱状图以及其它有关图件资料。 检查验收及质量评定 地质填图工作质量实行院、科、组领导负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各项野外工作结束后或某阶段工作结束后,要实行小组自检,科统一检查、院验收的三级质量检查验收制度。 小组要经常对全部原始资料和图件进行详细检查。外业完成时,小组应提出自检记录和技术业务小结。发现疑问和错漏时,必须到实地检查改正,严禁室内回忆,或弄虚作假行为。 科要定期对野外工作进行抽检,并选择一定数量的 有代表性的 32 地质剖面进行观测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补充。外业结果时,科应提出检查记录、对存在问题处理的意见、处理结果及质量评定意见。 勘查院验收是在填图工作结束后,由院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着重审查原始资料和综合成果的完备程度、质量,以及重大地质问题的解决程度。并对野外地质点抽点检查,特别要检查在室内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质量评定以技术设计和有关的规程为依据,按地质研究程度,工作控制程度、数字精度和原始编录四大项内容。质量评定分“优”,“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 质量综合评 定为合格及其以上者,可以结束外业工作,全面转入室内资料整理和总结(报告)的编写工作,评定为“不合格”者,必须返工并重新进行验收评级。 地质填图总结的编制 地质填图工作结束后,应编制、提交山西省沁水煤田古县永乐南勘查区普查 1/万地质填图总结。 钻探工程 钻探工程设计量 共设计钻孔 6个,预计工程量 5945m。详见钻孔设计一览表 ,表 6 钻探工程质量标准 32 设 计 钻 孔 一 览 表 表 6区设计钻孔 6 个,钻探工程量 5945m。 注: A、煤岩煤样 B、瓦斯样 C、有益矿产样 D、简易测温 E、煤芯可选性试验样和矸石泥化试验样 1、工业分析(原、浮煤) 2、全硫(原、浮煤) 3、发热量(原煤) 4、有害元素(原煤) 5、微量元素(原煤) 6、各种硫(原、浮煤)指下组煤 7、粘结指数(浮煤) 发份) 10%不测 8、煤灰成分及灰熔融性(原煤) 9、有害元素(浮煤) 10、视密度(原煤) 11、元素分析(浮煤) 12、各种硫(原、浮煤)指上组煤 13、氢含量(浮煤) 指 孔号 纵坐标 X 横坐标 Y 高程 H 取芯要求 终孔层位 设计孔深 (m) 化验项目及其它要求 备注 101 3995836 19598490 1245 下取芯 0m 1080 18、 9、 10、 12、 13、 B、 C、 D 105 3995800 19601517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