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同伴合作式”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同伴合作式”备课教案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张 杨 伍 艺 李云开 唐 英单元教材简说本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其中古诗两首 、爬山虎的脚 、 蟋蟀的住宅是精读课文,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略读课文, 语文园地二是综合性训练。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单元设计理想本单元教学设计,要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应大胆地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策略上,教师要注重体现语文课本身的特点,以读文本,让朗朗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让学生在读中感悟。5古诗两首设 计:重庆高新区石桥铺小学 张 杨评 析:重庆高新区石桥铺小学 伍 艺教学目标1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岭壁 。3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4积累诗人的其他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诗句意思。2体会诗人的心境,能与他人交流读诗的感受。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准备1学生收集诗人的相关资料及作品。2多媒体教学课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题西林壁教学程序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1猜谜导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请大家猜一条谜语,谜底是一位诗人的名字,看谁最先猜出来。听好了: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不但诗写得好,他的书法作品、他的画、他的文章在中国历史上都极负盛名,他和他的父亲、弟弟合称“三苏”,他是谁?(苏轼) 。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诗题西林壁 。 (师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可以知道这首诗有关的哪些信息?(这是作者题写在庐山西林寺石壁上的一首诗)3检查预习,指读正音(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注意平翘舌。(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美。题西岭壁横看 / 成岭 / 侧成峰,远近 / 高低 / 各不同。不识 / 庐山 / 真面目,只缘 / 身在 / 此山中。(3)全班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二、合作学习,理解诗意1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读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想想以前学过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a、借助注释理解诗意;b、查字典理解诗意;c、在理解的基础上画画等)2请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学习。(生自主学习,师相机指导。 )3交流学习所获。(或解说诗句意思;或展示绘画成果)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向远看、向近看、向高看、向低看,看到的庐山景色却各不相同。4明明是同一座庐山,为什么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呢?(因为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5那苏轼到底从几个角度看了庐山呢?看到了几种结果呢?(六个角度,看到了六种不同的结果。 )那概括一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角度不同,所见也不同。 )6 (课件展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美景)假如你就在庐山之中,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话吗?“我站在() ,看到庐山像( ) 。 ”7 “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是因为什么呢?(身在此山中。 )8齐读“不识 / 庐山 / 真面目,只缘 / 身在 / 此山中。 ”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怎样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呢?站在庐山之外,多角度、多方位的看。 )三、熟读成诵,领悟诗请1这首诗是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时写下的一首哲理诗,诗人不但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更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咱们在读这首诗时,不但要读出庐山的奇丽景象,更要读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恍然大悟。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放课件)2用多种形式朗诵此诗(小组比赛、指名朗诵、全班齐诵等。 )3站在不同角度看到的结果也不一样。其实不仅观山如此,看事情也是一样。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吗?讲的也是这个道理?(画杨桃 )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四、收集材料,拓展学习1教师小结: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咱们说过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一生写下了许多名篇、名句,你找到了哪些?咱们交流交流吧。2学生自己建立“苏轼小档案” ,鼓励学生根据收集和交流的材料自己设计各种形式的小档案,可以配图画,可以编作品目录,可以写名篇、名句,还可以写成前言、后记等。五、作业布置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编写“苏轼小档案” ,并把自己喜欢的苏轼的其他名句、名篇介绍给爸爸、妈妈听。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游山西村教学程序: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一首古诗题西林壁 ,这首古诗不仅写出了庐山的雄奇景象,更说明了一个哲理,那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你还记得这首诗吗?能把它默写下来吗?2 (师吟诵):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游山西村)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到乡村农家去品味一下他们的生活吧。3老师板书课题游山西村 ,生齐读课题。4检查预习,指名读诗。(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注意平翘舌,读到生字的地方多读几遍,要读准字音。(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美。游山西村莫笑 / 农家 / 腊酒浑,丰年 / 留客 / 足鸡豚。山重 / 水复 / 疑无路,柳暗 / 花明 / 又一村。(注意纠正“浑” 、 “豚” 、 “疑”的读音。 )(3)全班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4)古诗大家都能读了,还不行,还有四个生字要求大家会写。请自己看看这几个生字,想一想你打算怎样记住它。(5)全班交流,识记生字并区别同音、形近字。二、合作学习,理解诗意师:这首诗大家已经会读了,但是你们知道诗句的意思吗?回忆一下前面一首古诗我们是按照什么样的步骤来学的?(理解诗题了解作者理解诗句熟读成诵领悟意境)1理解诗题: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游览浙江绍兴的一个村庄时写的一首诗。 )2了解作者:根据你的了解简单谈谈诗人陆游。师总结:(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在他的诗歌中,总的主题是抗金复国和同情人民苦难,他的诗艺术风格雄浑豪放、激情洋溢,间或质朴清新。修辞炼句精致工整,在律诗绝句中善于组织对偶,浑然一体,别开生面。 )3理解诗句。A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学习。(生自主学习,师相机指导。 )B交流学习所获。 (教师主导,集体交流)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不要笑话农家的腊的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读完这两句诗,你能体会到什么?(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足”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反复读这两句诗,想:这句诗中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分别是什么样的?(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当作者行走在重重叠叠的山峦中,踏过弯弯绕绕的水道后,心情如何?从哪看出的?(心情沮丧,从“疑无路”看出。 )当作者面对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时,心情又是怎样呢?从哪儿看出的?(惊喜,从“又一村”看出。 )指导学生打着手势反复吟诵此句,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感受诗句语言的韵律节奏美。4熟读成诵: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这首古诗,比比谁的朗诵更优美。5领悟意境。其实“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生活中无处不在,你能举个例子吗?三、收集材料,拓展学习1继续读诗, 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 配画编故事配乐朗诵。2小组交流收集的有关诗人陆游的资料,并编写“陆游小档案” 。【同伴互评】本课两首诗都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发现万物的奥秘,教师在讲课、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时,比较多的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这是符合本篇课文的特点的,也是符合“新课标”精神的。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题西林壁一诗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体现在: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学定教,边学边质疑,以学生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领悟道理时由看山到看事,层层深入,很有层次感。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编辑短评:学习古诗,在个人学习的基础上合作学习并交流对诗意的理解。但应以教师为主持的集体交流作结。可供参考用。 (王贺玲)“同伴合作式”备课教案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张 杨 伍 艺 李云开 唐 英单元教材简说本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其中古诗两首 、爬山虎的脚 、 蟋蟀的住宅是精读课文,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略读课文, 语文园地二是综合性训练。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单元设计理想本单元教学设计,要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应大胆地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策略上,教师要注重体现语文课本身的特点,以读文本,让朗朗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让学生在读中感悟。5古诗两首设 计:重庆高新区石桥铺小学 张 杨评 析:重庆高新区石桥铺小学 伍 艺教学目标1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岭壁 。3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4积累诗人的其他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诗句意思。2体会诗人的心境,能与他人交流读诗的感受。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准备1学生收集诗人的相关资料及作品。2多媒体教学课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题西林壁教学程序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1猜谜导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请大家猜一条谜语,谜底是一位诗人的名字,看谁最先猜出来。听好了: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不但诗写得好,他的书法作品、他的画、他的文章在中国历史上都极负盛名,他和他的父亲、弟弟合称“三苏”,他是谁?(苏轼) 。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诗题西林壁 。 (师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可以知道这首诗有关的哪些信息?(这是作者题写在庐山西林寺石壁上的一首诗)3检查预习,指读正音(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注意平翘舌。(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美。题西岭壁横看 / 成岭 / 侧成峰,远近 / 高低 / 各不同。不识 / 庐山 / 真面目,只缘 / 身在 / 此山中。(3)全班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二、合作学习,理解诗意1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读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想想以前学过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a、借助注释理解诗意;b、查字典理解诗意;c、在理解的基础上画画等)2请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学习。(生自主学习,师相机指导。 )3交流学习所获。(或解说诗句意思;或展示绘画成果)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向远看、向近看、向高看、向低看,看到的庐山景色却各不相同。4明明是同一座庐山,为什么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呢?(因为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5那苏轼到底从几个角度看了庐山呢?看到了几种结果呢?(六个角度,看到了六种不同的结果。 )那概括一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角度不同,所见也不同。 )6 (课件展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美景)假如你就在庐山之中,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话吗?“我站在() ,看到庐山像( ) 。 ”7 “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是因为什么呢?(身在此山中。 )8齐读“不识 / 庐山 / 真面目,只缘 / 身在 / 此山中。 ”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怎样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呢?站在庐山之外,多角度、多方位的看。 )三、熟读成诵,领悟诗请1这首诗是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时写下的一首哲理诗,诗人不但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更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咱们在读这首诗时,不但要读出庐山的奇丽景象,更要读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恍然大悟。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放课件)2用多种形式朗诵此诗(小组比赛、指名朗诵、全班齐诵等。 )3站在不同角度看到的结果也不一样。其实不仅观山如此,看事情也是一样。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吗?讲的也是这个道理?(画杨桃 )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四、收集材料,拓展学习1教师小结: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咱们说过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一生写下了许多名篇、名句,你找到了哪些?咱们交流交流吧。2学生自己建立“苏轼小档案” ,鼓励学生根据收集和交流的材料自己设计各种形式的小档案,可以配图画,可以编作品目录,可以写名篇、名句,还可以写成前言、后记等。五、作业布置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编写“苏轼小档案” ,并把自己喜欢的苏轼的其他名句、名篇介绍给爸爸、妈妈听。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游山西村教学程序: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一首古诗题西林壁 ,这首古诗不仅写出了庐山的雄奇景象,更说明了一个哲理,那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你还记得这首诗吗?能把它默写下来吗?2 (师吟诵):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游山西村)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到乡村农家去品味一下他们的生活吧。3老师板书课题游山西村 ,生齐读课题。4检查预习,指名读诗。(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注意平翘舌,读到生字的地方多读几遍,要读准字音。(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美。游山西村莫笑 / 农家 / 腊酒浑,丰年 / 留客 / 足鸡豚。山重 / 水复 / 疑无路,柳暗 / 花明 / 又一村。(注意纠正“浑” 、 “豚” 、 “疑”的读音。 )(3)全班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4)古诗大家都能读了,还不行,还有四个生字要求大家会写。请自己看看这几个生字,想一想你打算怎样记住它。(5)全班交流,识记生字并区别同音、形近字。二、合作学习,理解诗意师:这首诗大家已经会读了,但是你们知道诗句的意思吗?回忆一下前面一首古诗我们是按照什么样的步骤来学的?(理解诗题了解作者理解诗句熟读成诵领悟意境)1理解诗题: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游览浙江绍兴的一个村庄时写的一首诗。 )2了解作者:根据你的了解简单谈谈诗人陆游。师总结:(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在他的诗歌中,总的主题是抗金复国和同情人民苦难,他的诗艺术风格雄浑豪放、激情洋溢,间或质朴清新。修辞炼句精致工整,在律诗绝句中善于组织对偶,浑然一体,别开生面。 )3理解诗句。A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学习。(生自主学习,师相机指导。 )B交流学习所获。 (教师主导,集体交流)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不要笑话农家的腊的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读完这两句诗,你能体会到什么?(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足”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反复读这两句诗,想:这句诗中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分别是什么样的?(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当作者行走在重重叠叠的山峦中,踏过弯弯绕绕的水道后,心情如何?从哪看出的?(心情沮丧,从“疑无路”看出。 )当作者面对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时,心情又是怎样呢?从哪儿看出的?(惊喜,从“又一村”看出。 )指导学生打着手势反复吟诵此句,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感受诗句语言的韵律节奏美。4熟读成诵: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这首古诗,比比谁的朗诵更优美。5领悟意境。其实“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生活中无处不在,你能举个例子吗?三、收集材料,拓展学习1继续读诗, 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 配画编故事配乐朗诵。2小组交流收集的有关诗人陆游的资料,并编写“陆游小档案” 。【同伴互评】本课两首诗都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发现万物的奥秘,教师在讲课、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时,比较多的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这是符合本篇课文的特点的,也是符合“新课标”精神的。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题西林壁一诗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体现在: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学定教,边学边质疑,以学生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领悟道理时由看山到看事,层层深入,很有层次感。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编辑短评:学习古诗,在个人学习的基础上合作学习并交流对诗意的理解。但应以教师为主持的集体交流作结。可供参考用。 (王贺玲)“同伴合作式”备课教案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张 杨 伍 艺 李云开 唐 英单元教材简说本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其中古诗两首 、爬山虎的脚 、 蟋蟀的住宅是精读课文,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略读课文, 语文园地二是综合性训练。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单元设计理想本单元教学设计,要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应大胆地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策略上,教师要注重体现语文课本身的特点,以读文本,让朗朗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让学生在读中感悟。5古诗两首设 计:重庆高新区石桥铺小学 张 杨评 析:重庆高新区石桥铺小学 伍 艺教学目标1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岭壁 。3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4积累诗人的其他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诗句意思。2体会诗人的心境,能与他人交流读诗的感受。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准备1学生收集诗人的相关资料及作品。2多媒体教学课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题西林壁教学程序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1猜谜导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请大家猜一条谜语,谜底是一位诗人的名字,看谁最先猜出来。听好了: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不但诗写得好,他的书法作品、他的画、他的文章在中国历史上都极负盛名,他和他的父亲、弟弟合称“三苏”,他是谁?(苏轼) 。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诗题西林壁 。 (师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可以知道这首诗有关的哪些信息?(这是作者题写在庐山西林寺石壁上的一首诗)3检查预习,指读正音(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注意平翘舌。(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美。题西岭壁横看 / 成岭 / 侧成峰,远近 / 高低 / 各不同。不识 / 庐山 / 真面目,只缘 / 身在 / 此山中。(3)全班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二、合作学习,理解诗意1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读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想想以前学过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a、借助注释理解诗意;b、查字典理解诗意;c、在理解的基础上画画等)2请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鄂尔多斯一中2024-2025学年校高三下学期期末物理试题含解析
- 西北大学《数字雕塑创作研究》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辽宁省铁岭市名校2024-2025学年初三下学期周练一(2.15)化学试题含解析
- 兰州理工大学《外国税制》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省金堂中学2025届高三第二学期阶段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
- 商务普通话培训
- 培训机构消防应急预案
- 绝缘胶垫的种类及介绍
- 2025年双边投资合作合同范本
- 2025年商用办公室租赁合同范本
- 施工现场项目部领导带班制度
- 2024年资格考试-国际焊接工程师(IWE)考试近5年真题附答案
- 科大讯飞财务报表分析报告
- 【新教材】2024-2025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6 《散步》课件
- 歌词:半生雪(学生版)
- 2024年高考生物三年高考真题及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16实验与探究含解析
- 地形图测绘报告
- 《新媒体运营》高职新媒体运营全套教学课件
- DB33T 809-2010 农村水电站运行管理技术规程
-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工程中溢洪道水力设计计算书
- 可穿戴式设备安全可靠性技术规范 头戴式设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