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程论文题目:就业弹性的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研究学 院 统计与数学学院 专 业 统计学 班 级 统计* 课程名称 宏观经济统计学(课程设计) 学 号 * 学生姓名 * 指导教师 * 成 绩 二一一年 六 月2就业弹性的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研究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相对于快速的经济增长,就业扩张并没有得到同步增长。对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变动之间呈现出的较强的非一致性关系,本文通过对就业的 GDP 弹性、偏离度、分阶段的就业弹性、GDP 吸纳率等一系列数据的趋势变化研究,从全国、分产业的两个角度估计中国就业弹性;并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就业弹性的影响因素,同时提出一些意见及建议以提高就业弹性。中国就业弹性总体偏低且逐年下降,是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追求经济增长效率与焦虑的结果。然而就业弹性影响因素分析却发现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还有很大空间。首先产业结构调整与进一步升级优化,必然会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第三产业恰恰集中了大量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对就业的贡献作用较大;其次中国就业弹性被低估以及存在下降趋势很大程度上与各行业从业人员的数量也有一定的关系,随着国企改革的完成,城镇冗余人员被释放,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必将提高。本文正是基于以上几点考虑,通过对数据的趋势研究及建立回归模型,旨在分析我国可以在哪些方面来提升就业弹性以适应经济的快速增长。关键词:经济增长;就业弹性;影响因素;经济体制改革文献综述:关于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可以追溯到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1792)的劳动分工理论.他认为劳动分工可以带来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罗伯特索洛(2000)在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将劳动就业与资本、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发展的三大法宝。威廉配第与科林克拉克的研究认为由于产业间存在相对收入差距,因此劳动力会向高收入的产业转移,其规律是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之后伴随国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劳动力便倾向于流动到第三产业,最后形成的格局是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减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而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1985)进一步完善了配第克拉克定理,从就业比重和产值比重两方面定量分析产业结构的变迁。他的研究结论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不论是劳动力还是国内生产总之,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都是下降的;第二产业在工业发展前期,就业比重与产值比重同时上升,而进入工业化后期,这两者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体,其就业比重与国民收入比重都呈上升趋势。中国虽然对于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愈来愈令世界瞩目,就业难问题却更加突出,关于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就业弹性的研究也日趋成熟和多元化。齐建国(2000)分时间段对中国 1953-1998 年的就业弹性进行估算,研究结果显示就业总体弹性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尤其是自 1996 年以来就业弹性急剧下降,就业压力陡增,并且指出工业就业弹性的下降是造成总体就业弹性下降的原因,同时预言只有当经济增长速度超过 9%时,就业压力才有可能缓解。张车伟、蔡昉(2002)的研究也支持了上述观点,通过时间序列和横向对比分析,发现 80 年代每单位 GDP 的增长所带来的就业增长远远大于 90 年代,而三大产3业就业弹性的差异,再次验证了发展第三产业对促进就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然而,由于农业的“蓄水池”作用,以及统计口径的偏误,未对单位渠道以外的就业做统计导致中国整体就业弹性存在低估的情况,通过单独测算城镇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城镇就业弹性高于城乡整体就业弹性,而且90 年代以来一直处于上升之中,知道本世纪初才轻微下降(蔡昉、都阳、高文书,2004) 。在就业的计算方法上,许秀川(2005)总结了几种比较常用的计算方法,分别用定义法、新古典增长函数模型及对数线性模型对中国经济总量和三产业就业弹性进行估算,认为从计量的可操作性、数据的易得性、误差大小、变量及模型的经济意义上比较,采用双对数模型是测量就业弹性的最好方法。很大一部风学着将眼光集中于产业结构角度,他们从全国总体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角度,得出了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非均衡发展,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存在不一致,其中第一产业就业弹性持续走低甚至为负数,而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相对较高,只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才能缓解中国就业压力(宋长青,1998;张车伟、蔡昉,2002;周可可,2007 等) ;唐代剑、李莉(2005)更是指出第三产业内部就业弹性也存在较大差异,他们通过对浙江省的实证分析得出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其就业弹性为 0.499896,高于整个产业的均值0.284067.因此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促进就业;然而,向运华、朱娜(2005)对湖北省几年来的三产业就业弹性进行估计,却发现 1999 年以来湖北省就业弹性趋于上升,而这一趋势的主要贡献者却是第一产业就业弹性,并非普遍认为的第三产业。面对“高增长、低就业”的诸多表现,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孜孜不倦地探讨可能的原因,进而为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参考。就业弹性持续走低的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 由于统计上的不易,隐性就业(包含城镇单位中冗员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非正规就业人员)被排除在就业统计数据之外,造成名义就业弹性低于实际就业弹性(李连根,2003;蔡昉、都阳、高文书,2004;李慧,2005;田贵生,2005 等)第二: 国家的产业支持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高增长、低就业的局面。蔡昉、都阳、高文书(2004)的研究认为国家投资的方向几种在基础设施、支柱产业等技术或资金密集型行业,而这些行业的就业洗那里比较低,李慧(2005)的研究也支持了这一观点。第三: 技术进步成为就业增长缓慢,就业弹性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冲击既体现在由于生产率提高而对劳动力需求减少上,又体现在技术的发展要求一些低技能劳动者从原有就业岗位上下来,推出劳动力市场;当然技术进步也促成了新兴行业的发展,就业机会的增加,因此技术进步引起的挤出效应和规模效应孰大孰小难以准确区分,精确衡量技术进步对就业弹性的真实影响也就并不容易了(齐建国,2000;田贵生,2005) 。第四: 制度因素。肖灵机、徐文华,熊桂生(2005) ,从制度层面探寻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非一致性的原因,他们认为影响我国就业提高的制度因素主要有 GDP“挂帅”的政绩考核制度、差距不断拉大的收入分配制度、模糊的产权制度和不完善的人力资本制度等。刘勇军(2003)通过分析发现学者们对中国就业弹性的大小、发展趋势、产业与区域表现、计算方法等方面的研究都存在很大差异。对此,他们指出这种不一致的根本原因是对经济增长与就业4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必须建立在对企业劳动力需求行为的深入研究基础上。一、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奇迹般地增长,GDP 从 1978 年的 3625.2 亿增长到了 2009 年的 340506.9 亿元。以当年价格计算 GDP 实现了年均 15.98199%的增速,以 1978 年的不变价格计算,GDP 的增长率也达到了年均 10.07943%。然而在经济飞速增长的同时,中国的就业问题却日益突出,就业增长率一直不高,从 1979 年到 2009 年,中国就业的平均增速为 1.71%。改革开放前期的 1978-1989 年,就业的平均增速为 3.0%,而进入 90 年代就业增长步伐明显慢下来了。这使得中国的就业弹性不仅远低于同期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尼西亚为 0.323,马来西亚为 0.5,而且地域就业弹性逐渐减小的发达国家,如同期美国的就业弹性为 0.58,英国为 0.13,德国为 0.28,日本为 0.33,法国为0.17(简新华、余江,2007) 。同时,中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逐年攀升,特别是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2009 年更是突破历史新高,达到了 610 万。中国告诉的经济增长没有带来就业的大量增加,中国劳动力就业的增长与经济的增长存在着不一致,就业弹性的测算显示,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是非均衡发展的。根据奥肯定律(1969,1970) ,GDP 实际增长率每高出潜在增长率 1%,失业率便会降低2%;反之,GDP 实际增长率每低于潜在增长率 2%,失业率便会上升 1%。根据国外研究成果,就业弹性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随经济发展而增大,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是,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趋于下降,但这一趋势是在经济趋向成熟后才出现的。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否违背了奥肯定律呢?简新华、余江(2007)的研究表明,1995 年后 GDP 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并没有下降。由于 20 世纪 80 年代和 90年代前期,中国企业存在大量的富余人员,就业弹性存在高估情况,在 1995 年后,塞着国企改革力度的加大,大量冗余人员(隐性就业人员)通过下岗的形式被释放出来,此时就业弹性存在低估,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呗低估了。由此可见,合理地选择经济增长指标和就业相关变量,剔除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就业弹性的影响,重新估计就业弹性,进一步探求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找寻影响中国就业弹性的因素,从而为高增长高就业之路提供一些参考建议,促进就业,缓解中国目前就业难为题就具有了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需要。基于上述考虑,本文立足于分析中国目前就业弹性的真实水平,剔除城镇下岗人员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就业弹性的影响,重新估计就业弹性的大小,找寻中国高增长低就业背后的原因,比较不同区域、各省份就业弹性的大小,完善区域劳动力流动网络,以及比较不同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积极倡导发展高就业弹性的产业。关于就业弹性的估计,无论从研究方法、指标选取还是论证角度都非常的充分,本文博采众长,借鉴各位前辈们的相关研究,结合自己的研究思路,对已有的研究做了一些补充。首先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先采用传统的差分法对就业弹性进行测算和趋势5分析,然后运用回归分析,探寻影响我国就业增长的相关因素。其次在研究内容上,整合了就业弹性的总体分析、产业分析。同时,由于人数在 1990 年之前是根据各单位报表汇总而成的,1990 年以后根据人口调查数据对就业人数进行了调整,数据没有可比性,因此分时间阶段的分析了就业弹性。二、 就业弹性的实证研究、 全国就业弹性趋势分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新中国 60 年统计年鉴 ,计算得出就业平均增长率为 2.2%。通过观察就业人数折线图,发现 1990 年的数据异常,1990 年比 1989 年就业人数增加了 9420 万。究其原因 1989 年及以前年份数据时根据各个就业单位报表统一汇总得出的,存在就业统计上的遗漏,而 1990 年起就业人数的统计则是根据人口调查数据进行推算。因为统计口径的差别,1990 年的就业增长不具有可比性,隐私在弹性分析中,笔者剔除了 1990 年的数据。重新计算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就业增长的平均值为 1.71%,而 1979-2009年经济增长的平均速度为 16.19%,显然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存在极大的不一致(见图 1)经 济 增 长 与 就 业 增 长 对 比 图0510152025303540年 份 1981 1984 1987 1991 1994 1997 2000 2003 2006百分比 GGDP(GDP增 长 速 度 %)G( 就 业 增 长 率 %)图 1 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对比图从图可以看出,中国经济以高速震荡的方式持续增长,特别是在 1984-1984 年,1987-1988 年,1992-1996 年这几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以接近或超过 20%的速度增长,在 1994 年达到高峰。然而与此同时,就业增长率却始终是“贴近地板” ,没有明显的增长趋势,反而处于下降之中。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快,波动大,经分析发现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奇快的几年正好是通货膨胀严重的年份,因此我们不得不考虑经济发展中的价格因素对6数据分析的可靠性所造成的影响,因此以 1978 年不变价格调整的 GDP,重新计算其增长速度,记为 GGDP(见图 2)。消 除 物 价 影 响 的 经 济 增 长 与 就 业 增 长 率 的 对 比024681012141618年 份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2005 2007GGDP ( 调 整 的 GDP增长 率 )G( 就 业 增 长 率 %)图 2 以 1978 年不变价计算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对比图显然,消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GDP 增长变现的更加平滑。中国经济在经历了 90 年代初期、中期的飞速发展之后,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短暂地低速增长了 2 年。进入 21 实际,只够经济基本维持在10%左右的增长速度。相反,就业的增加却非常有限,增长速度停留在 1%,甚至更低的水平。因此,就业弹性趋于下降就不可避免了。在此,我们定义国内生产中止增长速度为 GGDO,就业增长率记为 G,得出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为 e。从 1979-2009 年,经济增长的平均速度为 16.2%,就业人数的增长速度均值为 1.7%,由此就业弹性在 1979-1983 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出现了一个小幅度的增长,分别为 0.19、0.27、0.42、0.41。然后,就业弹性开始逐渐的下降,1989 年就业弹性仅为 0.141。1991-1996年,就业弹性急剧下降,均值仅为 0.047,而反观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速度却在 20%-30%之间,均值达到 25.2%,同时就业人员的增长率基本处在 1%左右,作为就业弹性分子的就业增长率极低,而作为分母的经济增长速度极高,就业弹性低正是源于此。1997-2002 年,就业弹性出现了小小的反弹,而这个小小的增长来自于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此时国民经济以11.0%、6.9%、6.2%、10.6%、10.5%、9.7%的速度实现增长,并非源于就业量的大幅度增加。通过消费价格指数调整的 GDP 增长率记为 GGDP。经调整后的数据显然更有其合理性,1979-2009 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以 10.21%的速度增长。此时的就业弹性我们用 e来表示(见表 1 和图 3) 。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后,中国总体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明显上升了。表 1 按 GDP 当年价格和 1978 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就业弹性年份GGDP(GDP增长速度%)GGDP(调整的GDP 增长率)G(就业增长率%)e e 的三年移动平均e(调整后的就业弹性)e的三年移动平均1979 11.44957 7.566672 2.171747 0.189679 - 0.287015 -71980 11.8901 7.793512 3.259068 0.274099 - 0.418177 -1981 7.610332 5.207069 3.219943 0.423101 0.295627 0.618379 0.441191982 8.827241 9.12817 3.590623 0.406766 0.367989 0.393356 0.4766371983 12.00936 10.90851 2.519042 0.209756 0.346541 0.230925 0.414221984 20.88668 15.19032 3.792316 0.181566 0.26603 0.249654 0.2913111985 25.08285 13.49078 3.477395 0.138636 0.176653 0.257761 0.2461131986 13.96559 8.77837 2.825176 0.202296 0.174166 0.321834 0.2764161987 17.35674 11.57116 2.926953 0.168635 0.169856 0.252952 0.2775161988 24.74752 11.32174 2.938446 0.118737 0.163222 0.25954 0.2781091989 12.95964 4.087272 1.831266 0.141305 0.142892 0.448041 0.3201781991 16.67938 9.18864 1.145964 0.068705 0.109583 0.124715 0.2774321992 23.60708 14.20426 1.009299 0.042754 0.084255 0.071056 0.2146041993 31.23834 14.01734 0.991656 0.031745 0.047735 0.070745 0.0888391994 36.40674 13.10243 0.968447 0.026601 0.0337 0.073914 0.0719051995 26.13368 10.91406 0.904307 0.034603 0.030983 0.082857 0.0758381996 17.07884 9.987624 1.300228 0.076131 0.045778 0.130184 0.0956511997 10.95366 9.260823 1.261784 0.115193 0.075309 0.13625 0.116431998 6.874808 7.771522 1.170152 0.170209 0.120511 0.150569 0.1390011999 6.249565 7.660757 1.071676 0.17148 0.152294 0.139892 0.1422372000 10.63538 8.428041 0.967868 0.091005 0.144231 0.114839 0.13512001 10.52327 8.318395 1.304016 0.123917 0.128801 0.156763 0.1371652002 9.73736 9.135049 0.979117 0.100553 0.105158 0.107182 0.1262612003 12.8727 9.978838 0.938432 0.072901 0.099124 0.094042 0.1193292004 17.71101 10.10628 1.031814 0.058258 0.077237 0.102096 0.1011072005 15.67381 11.24191 0.831117 0.053026 0.061395 0.07393 0.0900232006 16.96632 12.45628 0.758325 0.044696 0.051993 0.060879 0.0789692007 22.88145 15.38575 0.772251 0.03375 0.043824 0.050193 0.0616672008 18.14645 12.1581 0.636446 0.035073 0.03784 0.052348 0.0544732009 8.425991 7.904796 0.664688 0.078885 0.049236 0.084087 0.062209均值 16.18605 10.20882 1.708652 0.129469 0.128642 0.187139 0.1860698就 业 GDP弹 性 ( 三 年 移 动 平 均 )00.050.10.150.20.250.30.350.4年份 1982198419861988199119931995199719992001200320052007e的 三 年 移 动 平 均图 3 就业 GDP 弹性变动趋势2、 分产业就业弹性分析就业结构偏离度是用来反映一个经济体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程度的重要指标,通常来说,就业结构偏离度的计算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将各产业就业比重与产业比重相比,二是反过来用各产业产值比重除以就业人员的比重,还可以表示为 1-L%/GDP%或者 L%/GDP%-1,其实际含义出入无几。就业结构偏离度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按照第一中定义,如果某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大于一,说明该产业就业增加速度快于产出增长速度,意味着该产业劳动生产率较低,该产业存在劳动力富余,劳动力存在转出的可能性;小于 1 的结构偏离度系数说明该产业劳动生产率较高,表示该产业可以吸纳劳动力就业,存在劳动力流入的可能。在此,采用第一种定义,将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分别除以各产业GDP 比重(见表 2)表 2 各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各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年份 第一产 业 第二产 业 第三产 业 年份 第一产 业 第二产 业 第三产 业1978 2.501 0.361 0.510 1994 2.748 0.487 0.685 1979 2.232 0.374 0.582 1995 2.628 0.488 0.755 1980 2.277 0.377 0.606 1996 2.565 0.494 0.793 1981 2.136 0.397 0.618 1997 2.729 0.499 0.773 1982 2.040 0.411 0.618 1998 2.837 0.509 0.737 1983 2.022 0.421 0.633 1999 3.042 0.503 0.714 1984 1.992 0.462 0.650 2000 3.319 0.490 0.705 1985 2.194 0.485 0.586 2001 3.474 0.495 0.685 1986 2.243 0.501 0.590 2002 3.638 0.478 0.690 91987 2.238 0.510 0.601 2003 3.837 0.470 0.711 1988 2.308 0.512 0.600 2004 3.502 0.487 0.758 1989 2.394 0.504 0.571 2005 3.695 0.502 0.775 1990 2.216 0.518 0.586 2006 3.833 0.526 0.787 1991 2.434 0.512 0.561 2007 3.788 0.566 0.773 1992 2.685 0.499 0.570 2008 3.690 0.573 0.794 1993 2.862 0.481 0.629 2009 3.683 0.600 0.786 由此可见,中国就业增长和经济增长在产业结构上存在很大的不一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由 1978 年的 70.5%下降到了 2009 年 38.1%,其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 GDP 总量的比重也一直不高,近年来甚至只占 10%左右。这一方面说明第一产业的生产效率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农村及农业存在大量的富余人员。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基本维持在 0.5 左右,再次证明了资本密集型的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一直处于上升中,在 1978 年该比例仅为 12.2%,而近几年来这一比例超过了30%,产值比重也大约 20%上升到现在的超过 40%,因此就够偏离度系数也由1978 年的 0.510 上升到 2009 年的 0.786。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上升,同时其就业比例也相应地增长了,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缓解就业压力,但小于 1 的结构偏度系数也说明经济增长的速度快于就业人员的增长速度,所以该产业还有很大的就业容纳能力。基于此,我们分阶段、分产业计算中国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拉动作用,并与全国总体就业弹性进行对比,结果见表 3、表 4。表 3 全国及三产业分阶段就业弹性全国及三产业分阶段就业弹性 e、e、e、e时期 e e e e1979-1983 0.299058 0.205354499 0.447096 0.6104292991984-1988 0.153922 0.033809331 0.363026 0.4282008471989-1994 0.040882 0.217819808 0.242299 0.4504701841995-1999 0.124803 0.036612355 0.071709 0.3174928012000-2004 0.081731 0.006212097 0.009367 0.3020761562005-2009 0.064375 -0.226817451 0.316293 0.211869546表 4 全国及三产业就业弹性时间 e e e e1979 0.274099 0.097462004 0.338291 0.5126062191980 0.423101 0.143334998 0.574758 0.5767194951981 0.406766 0.295540146 0.504664 0.9809892791982 0.209756 0.411643552 0.48553 0.2763065251983 0.181566 0.078791794 0.332235 0.705524979101984 0.138636 -0.043495563 0.50255 0.8211487931985 0.202296 0.033838874 0.330084 0.3193963491986 0.168635 0.028522218 0.573719 0.3871906351987 0.118737 0.075396224 0.261978 0.381873521988 0.141305 0.0747849 0.146801 0.2313949371989 0.068705 0.23352885 -0.11176 0.1522588731991 0.042754 1.059778507 1.020764 1.3311989941992 0.031745 -0.04322908 0.102765 0.2463994071993 0.026601 -0.084292015 0.136031 0.2602894791994 0.034603 -0.076687221 0.06369 0.2622041671995 0.076131 -0.114706649 0.085716 0.3366513271996 0.115193 -0.117005109 0.20496 0.3631749821997 0.170209 0.005243749 0.193822 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瓣膜置换的围术期护理
- 人教A版 (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3.2 双曲线获奖教案
- 2024中铝共享服务(天津)有限公司校园招聘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凤仙花的一生(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科学三年级下册人教鄂教版
-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20 咕咚第2课时教学设计
- 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2024)第4节 眼睛和眼镜教案
- 2024中建一局二级公司总工程师公开竞聘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钉钉使用详尽培训
- 2024中国邮政福建建省分公司校园招聘预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人美版三年级下册第3课 竖弯钩教案及反思
- 高速公路隧道机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方案
- 拖挂式房车商业发展计划书
- 09S304卫生设备安装图集
- 护士长招聘笔试题与参考答案(某世界500强集团)2024年
- 户外趣味健步走活动设计方案2024
- 2024年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建筑工务署第二批选聘特聘专干8人历年高频500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成人中心静脉导管(CVC)堵塞风险评估及预防-2024团体标准
-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及答案
- 2024至2030年中国快速成型医疗器械市场现状研究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肿瘤专科护士考试题 附有答案
- JJG 705-2014液相色谱仪行业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