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论建筑作品著作权保护_第1页
改论建筑作品著作权保护_第2页
改论建筑作品著作权保护_第3页
改论建筑作品著作权保护_第4页
改论建筑作品著作权保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建筑作品的著作权保护(正文) 1引言雨果曾说:“建筑艺术是最伟大的产物,是一个民族留下的宝藏,是世世代代的积累,是人类社会不断升华的遗留物” 。随着历史的变迁与现代文明的发展,建筑这门最古老的艺术始终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们,并且在不断的创新中塑造着自我风格,成为每座城市表现自身文化的重要媒介,是“城市的脸孔” 。如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其采用了“东方之冠”的设计主题,充分的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已经成为上海新的地标性建筑;再如北京的鸟巢体育馆,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镂空的手法、陶瓷的纹路、红色的热烈与现代最先进的钢结构设计的完美融合,正以其鲜明的建筑风格成为北京城市风景的新亮点。建筑作品是建筑创作的结果,它凝聚了建筑师的心血和智慧,是建筑师一定美学构思的表达形式和智力创造活动的产物。如果放任建筑作品所表现的具有原创性的形象被他人盗用,不仅会挫伤建筑师的创作积极性,而且会导致城市景观千篇一律,势必阻碍建筑业的健康发展。如今,由于建筑行业的竞争加剧、人们对居住品质的要求提高以及建筑作品著作权保护意识的增强,建筑作品著作权侵权纠纷明显增多,而且其表现形式也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如果留心观察,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在不同的地域上存在两座相似的建筑物,建筑“山寨”风盛行;建筑设计招标中,建设单位与最低价中标设计单位串通,恶意抄袭未中标设计单位的作品;商户擅自制作以某知名建筑物形象为主题的广告,制造“傍名牌”效应这些纷繁复杂的侵权案例给司法认定带来了一定的难题,同时也暴露了我国建筑作品著作权的保护制度仍存在不足之处。因此,对建筑作品加以保护是必要的。论建筑作品的著作权保护(正文) 2第一章 建筑作品概念的界定建筑物不仅仅为我们遮风避雨,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和其他艺术作品一样,其创作者享有著作权。在商品经济时代,这些艺术作品还可以在获得著作权人许可的条件下,注册为商标,拥有商标权。由于其也是技术的体现,也可申请外观设计,获得专利权。正由于它的特殊性,建筑作品的知识产权问题显得较为模糊。为了详细探讨建筑作品知识产权的保护途径和方法,首先有必要界定建筑作品的概念。一、国际条约和一些国家对建筑作品的定义目前,我国加入的国际性版权条约主要有三个:伯尔尼公约 (1992 年 10 月 15 日加入) ;世界版权公约 (1992 年 10 月 30 日加入) ;保护录音制品制作者禁止未经许可复制其录音制品日内瓦公约 (1993 年 4 月 30 日加入) 。 1其中涉及建筑作品的是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 。伯尔尼公约第 2 条第 1 款规定:“文学和艺术作品一词包括文学、科学和艺术领域内的一切成果,不论其表现形式或方式如何,诸如” “图画、油画、建筑、雕塑、雕刻和版画作品;” “与地理、地形、建筑或科学有关的插图、地图、设计图、草图和立体作品。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1967 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成立之后,伯尔尼联盟事务局的工作实际都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国际局来承担)对伯尔尼公约所称的“建筑作品”解释为:以立体造型表达出的作品,即包括建筑物本身,以及与建筑有关的设计图、草图及立体作品。同时,从伯尔尼公约第 4 条与第 5 条中,能推断出这里的“建筑物本身”是指建筑物以及建筑物上附加的(或构成建筑物一部分的)艺术装饰。 2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版权公约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管理)于 1986 年公布的一份文件,建筑作品包括两项内容:1、建筑物本身(仅仅指外观、装饰或设计上含有独创成分的建筑物) ;2、建筑设计图与模型。 3伯尔尼公约明确将建筑作品列为最低限度保护中受保护的作品,要求各成员国以国内立法来进行保护。但是,由于各国对建筑作品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存在着较大争议,因此在法律规定上也存在着很多不同。以伯尔尼公约为蓝本,各国和地区对建筑作品的保护模式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统一保护模式与分别保护模式。统一保护模式,是指将建筑物、建筑设计图及建筑模型统一作为建筑作品进行保护。主1参见李明山等:中国当代版权史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258-262 页;2参见沈仁干主编:郑成思版权文集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131 页 伯尔尼公约第 4 条、第 5 条出现:“建造在本同盟成员国内的建筑作品或构成本同盟某一成员国建筑物一部分的平面和立体艺术作品”的表述;3见沈仁干主编:郑成思版权文集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130 页。论建筑作品的著作权保护(正文) 3要代表国家和地区有:美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美国国会于 1990 年制定通过的建筑作品版权保护法 (Architectural Works Copyright Protection Act)将建筑作品定义为:“以任何物质表达方式体现的建筑设计,包括建筑物、建筑规划或图纸。建筑作品含设计的总体形式以及设计中的内部空间构成,但不包括个别的一般特征。 ”1我国台湾地区修订后的著作权法对建筑作品的规定为:“建筑著作,包括建筑设计图、建筑模型、建筑物及其它建筑著作。 ”2 分别保护模式,是指将建筑物、建筑模型及建筑设计图分别作为不同类型的客体进行保护。在分别保护模式中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建筑作品包括立体的建筑及建筑模型,而将平面设计列为图形作品或美术作品。如联邦德国版权法中建筑作品的形式仅限于建筑物及模型,而在第 2 条的(4)款与(7)款,将建筑设计图划入“美术作品”类,把工程设计图划入“与科技有关的设计图、指示图与图表” 。 3英国、法国及我国香港地区的规定与德国类似;另一类建筑作品仅包括建筑物或构筑物,建筑图纸及建筑模型作为其他类型作品进行保护。日本著作权以列举方式说明著作权法保护的各类作品,其中包括“建筑著作”与“地图及具学术性质之图表、模型及其他图形作品” 4。这表明日本著作权法将建筑作品独立作为一类客体,但仅指建筑物,对于建筑设计图及模型则按其他作品保护。国际条约、各个国家和地区对建筑作品的界定不尽相同,但在有些方面是能够达成一致的:建筑作品是作者表达的建筑设计,换句话说,著作权法所要保护的是建筑设计,建筑物或构筑物、建筑图纸及建筑模型等只是建筑作品的不同表达形式。二、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建筑作品的定义及质疑(一)学术界的观点目前我国学界对于建筑作品的概念尚无统一的表述,有的依据建筑物特点下定义,如:“建筑作品指的是具有顶盖、梁柱、墙壁、门窗、地板等有审美意义的、可供人们居住或使用的建筑作品。 ”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将建筑作品定义为“所谓建筑作品是指以建筑物的意义或目的为理想化的表现内容,通过各种形式原理和装饰,给予空间的形成以艺术效果的作品 5。有的参照建筑设计特点下定义,如:中国美术大辞典将建筑作品定义为:“建筑作品也称为建筑艺术作品,是一种实用的社会物质产品,也是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造型艺术,它是通过建筑的实体与空间及周围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的统一组织和处理,使建筑既具有实用功能,又达到人们审美要求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建筑艺术与所处的1 美国版权法:孙新强、于改之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 页, “个别的一般特征”通常指建筑作品中门窗等的设计;2吴汉东等:西方诸国著作权制度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375 页;3参见郑成思:知识产权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165 页;4参见吴汉东等:西方诸国著作权制度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423 页;5王建贵:“对著作权法中增设建筑作品著作权的理解” ,载中华建筑报2008 年第 006 版。论建筑作品的著作权保护(正文) 4历史时代、地理气候、民族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同时也受材料结构、施工技术的制约。 ”1“建筑作品就是将点、线、面、色彩、体块、空间、质感、光与阴影等元素按照形式美的规律进行排列,形成的结构表达。 ”2还有的根据建筑作品的范围来定义建筑作品,如:“建筑作品,也称为建筑物作品 ,是指以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形式表现的有审美意义的作品,包括任何固定结构,及建筑物或固定结构的一部分。 ”3“建筑作品是以任何有形媒介表达体现的建筑物设计,包括建筑物,建筑方案或者设计图。 ”4“以建筑物或构筑物以及与之有关的以设计图、模型等表现出来的具有审美意义的作品。 ”5 分析以上观点可以发现,尽管各类表述均不相同,但都肯定了建筑作品的工程技术性与审美艺术性的特点,是兼具实用性与审美意义的作品。(二)我国法律对建筑作品的界定我国对建筑作品的认识经历了从隶属美术作品到独立,再到限定范围的过程。这些变化使得我国著作权法与国际条约的规定相协调。在我国 1990 年著作权法中并没有出现“建筑作品”的名词,对“建筑作品”的保护主要体现在与 1990 年著作权法相配套的著作权法实施条例(1991 年)中。2001 年修订后的著作权法将建筑作品明确规定下来,与美术作品并列受到保护。并在著作权法实施条例(2002 年)中增加了建筑作品的定义,对建筑设计图与建筑模型的规定也更加明确。具体条文如下:著作权法第三条所称的作品,包括美术、建筑作品;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四条著作权法和本条例中下列作品的含义:第九款 建筑作品,是指以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形式表现的造型艺术作品;第十二款 图形作品,是指为施工、生产绘制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以及反映地理现象、说明事物原理或者结构的地图、示意图等作品;第十三款 模型作品,是指为展示、试验或者观测等用途,根据物体的形状和结构,按照一定比例制成的立体作品。2001 年著作权法对建筑作品的表现形式作了列举式的明确规定,即“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形式” 。第(十二)、(十三)项将包含工程设计图在内的图形作品和包含建筑模型在内的模型作品作为独立的两项加以规定,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虽然新修改的著作权法正式使用了“建筑作品”的提法,主要是参照伯尔尼公约关于保护客体的规定作了形式上的调整,以使我国的法律与国际条约的规定相协调,但并没有改变保护的内容,仍然1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43 页;2郑效军,何英,高海龙:“建筑作品定义辨析” ,载知识产权2008 年第 18 卷第 3 期;3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年 2 月第四版,第 56 页;4 infoview.asp?infosid=699,访问时间 2014 年 2 月 1 日 15 时;5汪生权;论建筑作品性质、范围及我国相关立法的完善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年硕士学位论文,第 4 页。论建筑作品的著作权保护(正文) 5是将建筑物、建筑图纸及建筑模型作为不同类型的客体分别保护。我国著作权法如此规定并不恰当,应当借鉴伯尔尼公约及美国法律的相关规定,理由如下:第一,割裂了“与建筑有关作品”三者间的内在联系。建筑作品的创作是一系列的过程,从建筑设计图、建筑施工图、建筑模型到最后建造完成的建筑物都是设计师将自己的美学构思有形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建筑作品的不同层次或状态,无论哪种表现形式的作品都体现了设计师对建筑艺术的独创性的智力成果。将建筑图纸、建筑模型与建筑物割裂开来显然不能体现建筑作品的这一特点。 1第二,著作权法对工程设计图及模型作品的保护与对建筑作品的保护着眼点是不同的。著作权法对建筑作品提供保护是基于其建筑艺术上的独创性,一张工程设计图在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组合、工程施工技术上具有独创性,但在建筑艺术上未必有独创性。建筑图纸及模型必然可以称为工程设计图及模型作品,但未必能成为建筑作品。在建筑艺术上具有独创性的建筑图纸及模型,所体现的作者的精神利益,所具有的经济价值远非一般的建筑图纸和模型所能比拟。法律应当确认并保护这种不同于一般工程设计图和模型的利益。 2第三,建筑作品的保护出现了漏洞。如前所述,虽然我国在著作权法中增加了“建筑作品”的提法,国内法和国际公约之间的差别似乎消除了。但问题在于,新法中的建筑作品的表达形式并不包括建筑图纸,而我国著作权法对从平面到立体的复制没有明确的规定,从而导致了按建筑图纸施工完成建筑可能不被看作是侵犯建筑图纸的著作权。这无疑给我国理论和司法实务带来困扰。通过比较分析,我认为,建筑作品的定义为:以建筑物或构筑物以及与之有关的设计图、模型等表现出来的,具有独立于实用功能之外的艺术美感的作品。1参见毛煜焕、徐芸:建筑设计作品的著作权保护 ,载法律适用2007 年第 4 期,第 47 页;2参见孙玉传、迟福强:建筑作品的著作权保护 ,载人民司法2003 年第 1 期,第 47 页。论建筑作品的著作权保护(正文) 6第二章 建筑作品的法律特征一、建筑作品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其它作品一般仅涉及某一个领域,性质相对比较单一。譬如散文作品,因其仅涉及文学领域,从著作权法层面上就属于文字作品;再如一首歌曲,则仅涉及音乐领域,故从著作权法层面上就属于音乐作品。而建筑作品则不同,其不仅涉及建筑科学领域,还涉及美学、法学等等多个领域,因此,建筑作品兼具科学性、艺术性、实用性等多方面的特征。 1首先,建筑作品具有科学性,这是建筑作品与美术作品、音乐作品等其它作品的一个明显区别。众所周知,建筑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学科,经过漫长科学积淀而发展到今天的当代建筑科学,已经成为一门集数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地理与环境科学甚至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等众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的许多科研成果,都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了建筑作品的设计、施工过程中。同样,作为一件建筑作品来说,从最开始的图纸设计到建设施工一直到最后的竣工验收,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科学技术这一最核心的要素,每一砖一瓦都体现着其科学性的特征。其次,建筑作品具有艺术性,这是建筑作品区别与一般建筑物、构筑物的重要特征。建筑虽古以有之,但真正意义上的建筑作品却应当是人类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已经涌现出了无数优秀的建筑设计师,他们为人类文明贡献出了无以计数的优秀建筑作品。这些建筑作品也因其所展现出的不同艺术风格而分类为众多不同的流派,同时,这些建筑作品能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例如西班牙塞维利亚阿拉米罗大桥,其设计者创新出了一种独特的无背索斜塔斜拉桥样式,即采用半边支撑的拉索结构,巧妙利用倾斜桥塔的自重代替以往的后部钢索,从而形成一种具有轻盈感的桥梁结构。整座大桥犹如一把竖琴,典雅美观,散发着高雅的神韵,特别是在夜晚不断变幻的各色灯光照射下,给人以强烈的艺术上的心灵震撼。因此,作为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建筑作品,当然应具有审美意义,具有像美术作品一样的艺术性。对建筑作品的保护,主要就是对其中艺术创作部分的保护。那些司空见惯的纯粹是为实用目的而建造的“火柴盒”式的楼房、平房等,因其外观无独特的设计成份,不具艺术性,也就不应受著作权法保护。 2最后,建筑作品又具有实用性。这是建筑作品的基本功能和终极目的,是建筑作品区别于其它类型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1马永春, 论建筑作品著作权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年,第 5 页;2滕淑珍:建筑作品法律特征之我见 , 山东社会科学 ,2004 年第 8 期,第 60 页。论建筑作品的著作权保护(正文) 7建筑作品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建筑作品不可避免地要追求艺术上的美感,但建筑作品的最终目的却是其实用性,因为建筑作品在其功能上必须要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用,要为人类的工作、生活、学习等等各项活动提供一个符合一定条件的内部空间。而实用性又恰恰是建筑作品与美术、音乐、舞蹈、影视、文学等其它作品的明显不同之处。就美术、音乐、舞蹈、影视、文学等作品来说,其更多的是从视觉、听觉等感官上给人以艺术美感,更注重人们在精神方面的感受和需求,只能是一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精神产品。而建筑作品则不同,建筑作品不可能像美术作品、音乐作品、文学作品一样,建筑作品必须要考虑是否实用。任何一名建筑设计师,其在创作任何一件建筑作品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在考虑的一件事就是:如何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巧妙地融入到一件能够满足人们基本生产生活需要的建筑物或者构筑物之中,既能使工作或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真切感受到方便实用,又能让人们在精神层面上有艺术美的享受。所以说,建筑作品并非纯粹的艺术品,乃是基于功能性基础上的、融有一定艺术因素的一种创作,是艺术性和功能性相结合的一种产品。综上所述,建筑作品不仅仅是纯粹的艺术品,也不只是具有实用性,更不是单纯的技术科学,而是集艺术性、实用性、科学性于一身的综合体,属于艺术领域和科学技术领域内的智力成果。二、独立创新性独立创新性首先包含了著作权法意义上作品的共性独创性。即建筑作品作为作品的一个种类,必须是作者独立进行创作的产物,是作者进行自主智力活动的成果,而不是对他人创作成果的抄袭或剽窃。独立创新性也包含了独创性上的有限性。因为创新的本意就是在对原有作品进行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即允许借鉴和参考。当然,在进行创新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受科学性、实用性、艺术性等要求的限制,不可避免地要受时间、空间、环境、市场、技术、经济水平、法律法规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虽然建筑作品的设计和建设要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但如果建筑设计师能通过自己的独立思维进行巧妙构思,就有可能成功的解决这些难题。一个别具特色的设计往往就建立在巧妙地解决了许多难点的基础之上,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建筑设计自然也就具有创新性,所以,只有这样的建筑设计才是真正的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建筑作品。反之,即便有些建筑作品是建筑设计师独立创作完成的,但如果该作品不是建立在巧妙解决诸多难点的基础之上,没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不具有创新性,则当然不能认为该作品属于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建筑作品。比如一些结构样式完全一致的老式筒子楼,单层单跨的工业厂房,农村中盖的平房等等,就属于这种情况。三、完成上的依赖性即建筑作品的完成需借助其它多人的劳动才能完成。众所周知,一件建筑作品的最终完论建筑作品的著作权保护(正文) 8成,是一个涉及众多单位和部门、动用大量人力物力的极其庞大繁杂的过程,从前期调研到项目立项,从土地使用权的取得到征地拆迁,从项目规划设计到工程施工建设,一直到最后建筑作品的最终完成,其问牵扯到政府部门审批、房地产开发商进行投资、建筑师设计、施工单位建设、监理单位监理、验收单位验收等多个环节,仅从项目设计到施工建设这一阶段来看,也必须要有建筑师、工程技术人员和其它相关专业的设计人员、施工人员进行通力协作才能完成。建筑作品也因其过程的复杂性则必须由多人去完成,并且因为设计与施工的分离,建筑设计师一般主要进行建筑作品的设计工作,极少参加具体施工,施工阶段一般由专门的工程技术人员负责管理,并最终将设计者的构思和意图贯彻到作品中去,呈献给世人。综上可知,建筑作品因其兼具科学性艺术性实用性、具有独立创新性及完成上的依赖型等鲜明特征而明显不同于其它作品。论建筑作品的著作权保护(正文) 9第三章 建筑作品著作权保护的范围按照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建筑作品是指以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形式表现的有审美意义的作品。由此得出,我国著作权法中的建筑作品不包括建筑设计图和建筑模型。 1在其他国家的版权法中,建筑作品的范围有不同的规定,如美国建筑作品著作权保护法将建筑作品规定为以任何有形媒介表达体现的建筑物设计,包括建筑物、建筑方案或者设计图;加拿大著作权法规定建筑作品是“建筑物或者结构,或者建筑物或结构的模型” ;澳大利亚著作权法规定建筑作品的范围为建筑或建筑模型;而按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 1986 年底公布的一份文件,它应当包括两项内容:1、建筑物本身(仅指外观、装饰或设计上含有独创成分的建筑物) ;2、建筑设计图与模型。从建筑作品保护的出发点来考虑,建筑作品的范围应该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规定相一致,即应该对以下内容给予保护一、具有审美意义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建筑物和构筑物被称为著作权法保护的客体,初看起来与人们的习惯不符。有学者就认为,建筑作品受到著作权保护的是建筑设计师为建造建筑物而设计的总体设计图或制作的模型,而不是实际建造起来的建筑物。建筑物是建筑作品的复制,不受著作权法的保护。建筑作品与建筑物的建造时间、地点、所有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均无关。应该说,这是对著作权客体本质的误解,也是由于建筑作品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特点造成的。著作权保护思想的表达,而不是表达的载体。就建筑作品而言,建筑作品的表达就是将点、线、面、色彩、体块、空间、质感、光与影等元素按照形式美的规律进行排列所形成的结构。也就是说,在法律的眼中,建筑不是人们眼中所看到的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堆砌起来的物体,而是建筑设计师一定美学构思的表达方式。同时还应该注意,受保护的并不是指建筑物或构筑物作品的全部都予以保护。建筑作品与建筑物(构筑物)建造时所用的施工技术、建筑材料均无关。一方面,著作权法只保护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外观,也就是说,建筑物或构筑物的材料、建造技术、内部结构以及建筑物的内部装潢均不受版权保护。另一方面,有许多建筑物的形式、外观并没有什么独创的设计成分,它们也就不能成为版权保护客体。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存在更多的建筑物可能是整个外观中仅仅有一部分含有独创的设计成分。那么,受到版权保护的就只是这一部分。 21 孙雪, 论建筑作品著作权侵权的认定 ,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年,第 5 页;2覃应南,秦莺莺:“浅论建筑作品著作权保护” ,载建筑学报2004 年第 3 期。论建筑作品的著作权保护(正文) 10二、建筑设计草图、建筑设计图、建筑施工图建筑设计草图、建筑设计图和建筑施工图可统称为建筑图纸。绘制建筑图纸是完成建筑作品的一个关键步骤。建筑设计的过程一般要分为两个大的阶段: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