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惩罚性赔偿研究王利明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上传时间:2002-1-3【内容提要】本文讨论的惩罚性损害赔偿是我国民事立法和民法学中的一项新课题。它具有补偿受害人遭受的损失、惩罚和遏制不法行为的多重功能。惩罚性赔偿与补偿性赔偿具有密切联系,在确定赔偿数额时,应使两者保持一种比例关系。惩罚性赔偿主要是在英美法特别是美国法中采用的制度,但可以为中国法律所借鉴。它主要应适用于侵权行为责任而不是合同责任。针对殴打他人而又未构成犯罪的侵权行为而采用惩罚性赔偿是非常必要的。中国的市场经济尚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在产品责任中不宜广泛适用惩罚性赔偿。在某些情况下采用惩罚性赔偿以替代精神损害赔偿的办法是可行的。在合同责任领域,它主要应当适用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 49 条规定的情况。【关 键 词】惩罚性赔偿、精神损害赔偿、侵权行为责任、消费者保护惩罚性损害赔偿(punitive damages ) , 也称示范性的赔偿(exemplary damages)或报复性的赔偿(vindictive damages) , 是指由法庭所作出的赔偿数额超出实际的损害数额的赔偿(注:Note,“Exemplary Damages in the Law of Torts“, 70 Harv. L. Rev, 517,517 (1957), and Huckle v. Money, 95 Eng. Rep. 768(K. B. 1763).) ,它具有补偿受害人遭受的损失、惩罚和遏制不法行为等多重功能。该制度主要在美国法中采用(注:Malzof V. United States, 112 S.Ct. 711, 715 (1992).) ,不过,它的发展不仅对美国法产生了影响,而且对其他英美法国家甚至大陆法国家也产生了某种影响(注: ErnetC. Stiefel: “U. S. Punitive Damage Awards in Germany“, 39 The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1991,p.784.) 。一般认为,惩罚性赔偿制度主要应当适用于侵权案件,但在美国法中,这一制度被广泛地应用于合同纠纷, 在许多州甚至主要适用于合同纠纷(注: Timothy J. Phillips, “The Punitive Damage Class Action: A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Multiple punishment“, 1984 U. Ill.L. Rev. 153.) 。惩罚性赔偿在合同关系中的应用, 已经成为合同责任制度发展中值得注意的趋势。鉴于我国合同法中已经规定了惩罚性赔偿制度,许多学者也主张在合同法乃至民法中采纳这一制度(注:参见河山等著合同法概要 ,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34 页。 ) , 因此有必要对该制度进行专门研究。一、简单的历史概述关于惩罚性损害赔偿的起源问题,学者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该制度最早起源于古巴比伦的法律,也有学者认为多倍的赔偿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罗马和埃及已采用(注:David R. Levy, Note,“Punitive Damages in Light of TXO Productions Corp. v.Alliance Resources Corp“, 39 St. Louis U. L. J. 409, 412 n.20 (1994).) 。在罗马法中甚至已产生了关于惩罚性赔偿的观点(注:Ausness, Retribution and Deterrence: The Role of PunitiveDamages in Products Liability Litation, 74K y. L. J. 1.2 (1985) . ) 。 有人考证, 在中世纪英国已产生惩罚性赔偿制度(注:SeeCoryell v. Colbaugh, 1 N. J. L. 90, 91 (Sup. Ct. 1791).) , 当时主要适用于欺诈和不当阐述。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英美法中的惩罚性赔偿最初起源于 1763 年英国法官 Lord Camden 在 Huckle v. Money 一案中的判决(注:Wils. 2K. B. 205, 95 Eng. Rep. 768 (C. P. 1763).) 。在美国则是在 1784 年的 Genay v. Norris 一案中最早确认了这一制度(注:Genay v. Norris, 1 S. C. L. 3, 1 Bay 6 (1784).) 。17 世纪至 18 世纪,惩罚性损害赔偿主要适用于诽谤、诱奸、恶意攻击、私通、诬告、不法侵占住宅、占有私人文件、非法拘禁等使受害人遭受名誉损失及精神痛苦的案件。至 19 世纪中叶,惩罚性赔偿已被法院普遍采纳(注: David Owen, “Punative Damage in Products LiabilityLitigation“, 74 Mich. L. Rev. 1257 (1976).) 。自 19 世纪以来,惩罚性损害赔偿转向制裁和遏制不法行为,而主要并不在于弥补受害人的精神痛苦。惩罚性赔偿不仅适用于侵权案件,也适用于合同案件。本世纪以来,大公司和大企业蓬勃兴起,各种不合格的商品导致对消费者损害的案件也频繁发生,由于大公司财大气粗,对于消费者补偿性的赔偿难以对其为追逐赢利而制造和销售不合格甚至危险商品的行为起到遏制作用,惩罚性损害赔偿遂逐渐适用于产品责任,同时赔偿的数额也不断提高。有学者认为,美国惩罚性赔偿在过去 20 年的最大变化是数额的增加。1976 年最高额仅为 25 万美元,而在 1981 年的一个案件中陪审员认定的赔偿额竟高达 1.2 亿美元,上诉审确认 350 万美元(注:Grimshaw v. Ford Motor Co., 119 Cal. App. 3d 757, 174Cal. Rptr. 348 (1981).尤其是在 1993 年的 TXO Production Corp. v.Alliance Resources Corp. 一案中, 陪审团判决上诉人应赔偿 19 000 元的补偿性损害赔偿及 1 000 万元的惩罚性赔偿金。 而对于如此高额的惩罚性赔偿金,最高法院仍认为是合理的,因为上诉人的诈欺行为若获成功,将可获得 500 万至 800 万元的不当利益。因此在本案中,最高法院认为,高于实际损害 526 倍的惩罚性赔偿并不违反正当法律程序所保护的权利。 ) 。按照拉施泰德等人的研究,在 60 年代以前,惩罚性赔偿极少适用于产品责任,自 70年代后增长很快,但在 80 年代中期以后又逐渐下减(注:Michael Rustad Bixby v. Dun lap, 56 N. H. 456,464 (1876);Wise v. Daniel, 221 Mich. 229, 190 N. W. 746 ( 1922) ; Oppenhuizen v. Wennersten, 2 Mich. App. 288, 139 N. W. 2d 765(1965).) 。更有一些学者认为, 惩罚性赔偿可以完全替代精神损害赔偿。8严格地说,惩罚性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法律上必须加以区分。惩罚性赔偿主要是制裁过错的行为,而精神损害赔偿则在于弥补受害人所遭受的精神损害。此外,惩罚性赔偿的适用并不以受害人实际遭受精神损害为前提,即使没有发生精神损害,也应负惩罚性赔偿责任。但是有时候,惩罚性赔偿是可以替代精神损害赔偿的。由于精神损害因人而异,且难以用金钱计算和确定,受害人也难以举证,因此,精神损害的确定完全属于法官的自由裁量的权力。为保障司法的公正,需要寻找一种较为明确的赔偿标准以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惩罚性赔偿的数额可以由法律、法规具体作出规定,也可以规定最高的限额或者赔偿的比例(注:例如,广东省实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办法第 31 条规定:经营者对消费者的某些侵权行为,应当“给予 5 万元以上的精神赔偿。”这里的精神赔偿,其实是一种惩罚性赔偿。因为精神损害因人而异,不可能统一划定尺度。 ) 。至于在何种情况下可以或应当以惩罚性赔偿替代精神损害赔偿,尚有待于研究。在合同责任中能否适用惩罚性赔偿以替代精神损害赔偿?虽然我国一些法院的判决已经在合同责任中采用精神损害赔偿(注:如“马立涛诉鞍山市铁东区服务公司梦真美容院美容损害赔偿纠纷案” ,法院判决被告赔偿治疗费,还要赔偿原告精神损失费 2 000 元。 案见人民法院案例选第 1 辑,人民法院出版社 1994 年版。 ) , 一些学者也主张在违约中采纳精神损害赔偿(注:韩世远:违约损害赔偿研究 ,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46页。 ) ,但这一看法是值得商榷的。精神损害赔偿必须要有法律依据。目前,我国法律仅允许对侵权行为特别是侵害人格权的行为实行精神损害赔偿。在因违约造成精神损害的情况下,通常行为人的行为已经构成侵权,受害人完全可以通过追究侵权责任而不是违约责任的办法来解决。那么,在因违约造成精神损害的情况下,能否采用美国的做法,以惩罚性赔偿来给受害人提供充分的补救,并对加害人予以制裁?应当看到,一方面,因违约造成精神损害的情况在违约中是时常发生的,而允许采用惩罚性赔偿,将会使惩罚性赔偿在合同责任中应用得过于广泛,这是不符合合同法的基本原则的。另一方面,既然违约责任制度不能对受害人所遭受的精神损害提供补救,那么也就不能采用惩罚性赔偿来替代精神损害赔偿。五、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 49 条所规定的责任之性质我国法律目前并没有广泛确认惩罚性赔偿,特别是在合同领域,它适用的范围极为有限,目前有法可据的就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 49 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 ”这一条款在我国创设了惩罚性赔偿,使其成为责任方式的一种。 合同法第 113 条规定,经营者具有欺诈行为的,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这是我国现行法律对惩罚性赔偿所作出的明确规定。但惩罚性赔偿的适用,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础法律关系之上,或是基于合同关系或是基于侵权关系。从受害人角度来说,是应当根据合同上的请求权,还是依据侵权的请求权而要求欺诈行为人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这是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应当说此种责任仍然应为合同责任,而不是侵权责任。其根据在于,一方面,我国合同法在违约责任中专门规定了损害赔偿责任,表明合同法已明确将此种责任归于合同责任制度中。另一方面,经营9者对消费者提供假冒伪劣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存在着严重的瑕疵等,表明经营者的行为违反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因此构成违约并应当负合同上的责任。这些行为尚不能表明经营者违反了侵权法所规定的不能侵犯他人财产和人身的规定,因为如果经营者提供的不合格的商品和服务本身并未对受害人的财产和人身造成损害,则不能认为其行为违反了侵权法规定的法定义务。但此种责任与侵权责任又有密切联系,如果经营者提供有瑕疵的产品或服务使受害人遭受了履行利益以外的损失,并因此而导致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竞合的发生,在此情况下应适用惩罚性赔偿。惩罚性赔偿应当适用于合同关系。且此种赔偿应当基于有效的合同作出,而不应当在合同被宣告无效或被撤销以后作出,其原因主要在于:第一,此种惩罚性赔偿是基于合同关系而产生的。第 49 条的适用应当以合同有效存在作为依据。它是在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发生,而不是在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发生。而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确实是因商品买卖或服务提供而形成合同关系。双方当事人至少在形式上形成一种合意。当然,此种合意可能会因一方欺诈而被撤销,但合意曾经存在却是一个事实。惩罚性赔偿所要惩罚的是经营者违反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而交付产品和提供服务,换言之,惩罚的不仅仅是经营者的欺诈行为,而且包括违约行为。无论如何,惩罚性赔偿都不是为了在合同被宣告无效以后,对受害人提供补救。第二,合同被确认无效以后,双方不存在合同关系,当事人应当恢复到合同订立前的状态。受欺诈人可以请求获得赔偿的损失应当为其在合同订立之前的状态与现有状态之间的差价。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信赖利益的损失。如果在合同无效的情况下仍然获得惩罚性损害赔偿,那就意味着双方并没有恢复到原有的状态,因为受害人获得一笔额外的收入。相反,如果在合同有效的情况下适用惩罚性损害赔偿,则可以认为这一损害赔偿是代替受害人可以获得的、在实践中又难以计算的可得利益损失。从这个意义上讲,受害人获得该种赔偿也是合理的。尽管消费者可能因欺诈而撤销合同,但当事人也可以要求变更合同或维持原合同的效力(注:见合同法第 54 条。 ) 。第三,在合同有效的情况下,受害人基于违约责任将获得各种补救的措施。如受害人可以要求经营者继续依据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交付货物或提供劳务、支付违约金、支付双倍的定金等等。而惩罚性赔偿也是其中的一项措施。如果合同被宣告无效,则受害人能够获得补救的措施是极为有限的,尤其是不能要求经营者支付惩罚性赔偿。总之,消费者请求双倍赔偿,必须是在合同责任存在的情形下提出。合同不存在,也就谈不上合同责任的适用;惩罚性赔偿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合同若被宣告无效或者被撤销,当事人反而失去了双倍赔偿的请求依据。六、关于殴打行为与惩罚性赔偿的适用我们主张惩罚性赔偿主要应适用于侵权行为,特别应针对殴打他人而又未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目前在社会生活中,殴打他人现象相当严重,而现有的民事责任方式并没有对此种行为起到应有的遏制作用,甚至表现得相当软弱。是否可以针对殴打、辱骂他人的行为适用精神损害赔偿和惩罚性赔偿?这也是我国民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从民法上看,殴打他人是一种故意侵害他人人身权的行为。无论因何种原因引起,也无论殴打的轻重如何,只要当事人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其遭受了殴打,行为人都构成侵权。10侵权必然造成损害,关键是如何理解损害的内涵。根据民法通则第 119 条, 侵害公民人身造成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疾者生活补助费用。据此,我国司法实践中大都认为当事人必须提交有关医疗等费用支出的证明,才能认定加害人的行为构成侵权,从而才能责令加害人承担侵害他人身体的侵权责任。这一观点和做法是不正确的,其原因在于:第一,殴打他人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侵权行为,造成他人的损害不仅仅是表面的生理机能的损害。在身体受到暴力侵害时,受害人都会遭受肉体痛苦和精神痛苦,也可能是内在的难以检测的生理机能的损害,而这些痛苦是不可能通过医疗费的支出来表现的。只要能够证明遭受了他人的殴打,并证明自己遭受殴打后具有痛苦等精神损害,就应当认为受害人实际遭受了损害。据此可以认定行为人的行为已经构成侵权。第二,医院的医疗费支出并不能等同于受害人所实际遭受的损害,医院的医疗费支出是一种财产损失,而受害人遭受他人殴打,是其身体权受到了侵害。要求受害人就医院的医疗费支出举证,实际上是要求受害人就其健康受到损害举证,这是完全不必要的。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当殴打致受害人的身体组织功能不能完善发挥时,就是侵害健康权,当殴打已经进行,但尚未造成上述后果时,就是侵害身体权(注:参见杨立新人身权法论 ,中国检察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349350 页。 ) 。第三,在殴打他人的情况下,如果行为人确实造成受害人身体的伤害,不管是重伤或轻伤,都有可能构成伤害罪。因此如果受害人能够举证证明其支出了医疗费等费用,已可能不再是一个民事而是一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激光成形设备的选型技巧试题及答案
- 能源工贸面试题及答案
- 营养师与患者的沟通技巧试题及答案
- 卫生管理考试自学技巧试题及答案
- 指南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 营造卫生管理解题氛围试题及答案
- 药剂学研究热点解析试题及答案
- 经济逻辑学试题及答案
- 药剂学技能考试的准备建议试题及答案
- 南通医疗面试题及答案
- 湖北省武汉市2025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考试数学试卷及答案(武汉四调)
- 2025东风汽车校招人才测评题库
- 云南黔滇行2024-2025学年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含答案)
- 吉林2025年03月长春新区面向社会公开选聘8名各产业招商办公室负责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微风发电项目可行报告
- 医院防雷电安全应急预案
- 2025年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知识竞赛考试题(附答案)
- 2025年4月自考00152组织行为学押题及答案
- 2025【英文合同】授权代理合同英文范本
- 2024年四川省资阳市中考物理试题【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