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教育心理“硬币”。1、仅仅从理论上了解学生的需要,对于想走出课堂危机的教师而言,犹如虽有百元大钞在手,却无法兑付1.2元的公共汽车费,无济于事。2、没有人能够光凭理论概念教导学生,学生问题千奇百怪,即使教师相信民主、爱心、尊重、接纳、个别差异等理论,到时候依然手足无措。3、应付课堂时刻会发生的繁杂问题,老师需要的是心理上的硬币。即教师需要特殊的技巧合情合理地解决学生中间发生的小吵闹、日常纠纷和突发危机。4、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无论如何处理?上述问题,都会产生或好或坏的后续效应:它会产生服从或反抗的态度,满意或争执的情绪,引起改过或复仇的欲望,进而影响学生的行为和人格,使之日趋完善或每况愈下。重
2、要原则:学习永远是现在式,而且因人而异。二、教育心理硬币的共同特征。1、关怀而非冷漠。师爱是源于母爱,又高于母爱的教育爱。“Gu shu wen 现象”背后的人文底蕴。曾有人去调查他的班级,提问:“老师最喜欢的学生是谁?”其中除2个同学回答“全班同学”之外,其余学生的答案都是“我”。教育育人有两种方式:一是以智慧启迪智慧,二是以心灵启迪心灵(能调动孩子的内在学习潜能,愿意学,想学)。2、理解而非说教。要学会用学生的眼睛看世界。事例一:5.1长假大人牵着5、6岁的小孩去逛商场,这原本是件开心的事,但没过多久,可能会发现孩子又哭又闹,一点也不高兴,为什么?这时你不妨蹲下去以孩子的高度去看这个世界,
3、所看到的刚好是大人的走动的腿或屁股。事例二:南京师大曾做过一个 “孔融让梨的道德说教” 实验。午休后幼儿园吃点心、水果的时间到了。于是老师把梨短到教室,让小朋友自己去拿,于是跑的快的小朋友就拿到了又大又好的梨,而跑得慢的小朋友就只能得到又小又差的。这时候,老师就让小朋友把梨都放回去并回到自己座位听老师讲“孔融让梨”的故事,讲完后老师问:“小朋友们都听懂了吗?”小朋友都答“听懂了”,这时老师让小朋友在去拿梨,结果还是同前一次一样,跑的快的小朋友就拿到了又大又好的,而跑得慢的小朋友就只能得到又小又差的。这时一位观察员就问了其中的一个 小朋友“刚才老师跟你们说什么了?”小朋友答“老师先让我们拿梨,后
4、来让我们放回去,接着又让我们去拿梨”观察员又问“为什么你刚才拿大梨现在拿小梨了呢?”“因为第一回我跑得快,所以就拿了大的,而第二回在跑的时候被其他小朋友撞了一下,等我爬起来就晚了,只能拿到小的了”,问问其他的小朋友,答案都 差不多,这些的回答都很出人意料。这时,就有人怀疑古代是否真的发生过“孔融让梨”这样的故事。如果的有的话,可能也就是说孔融有着非常高的人际智慧,否则出于本性的孩子是难以这样做到的。同样,另一个实验是“五块巧克力给三个孩子分”。结果也都差不多,没有一个孩子说给我一块,你们每人两块。相反往往是首先每人平均各一块,剩下的两块就是你掰我一点、我掰你一点,以达到平衡。孩子要的是平均,讲
5、究的是公平。3、尊重而非霸道。不打骂学生,不能心理虐待学生。Ding rong 曾说“医生如果出了医疗事故是要受法律惩罚的,而老师如果伤害了学生,却一辈子也不需要受到惩罚,除非是自己心理有所谴责的。”这所说的就是师源性的心理疾病。比如“请你起来回答”,当学生回答不出来时,老师就应该及时地说“对不起,我不知道你还没准备好”。老师不应该点名问问题,而应该问“有没有谁愿意回答”。欧美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尊严有没有受到冒犯。没有办法建立和维持自己的自信。三、合情理、有实效的沟通技巧。1、帮助恢复信心。案例:赞扬一位学习成绩不好学生的演出服装。“我对你们的爱不是用身高、体重和成绩来衡量的,我有足够的爱去疼
6、爱每个学生。”2、有益的对谈。案例:教师与学生就家庭、婚姻等社会问题进行交谈是有益的。“你最害怕的事情?”最怕爸妈吵架,一吵就要离婚。3、安慰而不用解释。案例:学生哭泣,寻求安慰,不是要调查事情真相,给予安慰,没必要让学生解释哭泣的原因。特别是小学生。“你为什么哭,谁打你了?”这些老师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明智的老师只需:拍拍学生肩膀,摸摸学生的头,拿出纸巾帮学生擦擦就够了。4、和蔼的纠正。案例:对自己的错误,学生更容易接受和蔼的提醒和纠正。5、专注在感受。案例:一生的学具被另一生无意损坏引起矛盾,教师省掉盘问、指责和教训,把注意力放在玩具被损坏的学生的感受上,显示明快和同情的力量。老师的做法:第
7、一步:哎呀,你看你的笔盒损坏了,心里很难过吧?(将心比心)我也觉得很可惜。好象他不是故意损坏的吧?是不是?第二步:提醒另一学生以后不要太莽撞。6、赋予尊严。7、智慧化解尴尬。案例:1、一生在课堂上介绍自己名叫甘地,众生轰笑,老师说:“甘地是个好人,值得我们效法和敬爱”,学生平静。2、一学生考试时尿出,老师拿起窗边的鱼缸在学生的身边摔下去,然后说自己不小心把这个学生弄湿了,让他赶紧出去换衣服。8、适当的目标。不对轻微的不当行为分析来龙去脉,不对意外事件追根究底;不对学生的过去经历或长远未来抱成见,处理眼前的事情,关心学生此时此地是否无恙。“现在,我的目标比较适当,我注意学生眼前的心境和普遍的需求
8、,舍去遥远的乌托邦,我在我的班上要做到完全符合人道精神。”四、师生间不良的沟通方式。教师使用尖酸嘲讽的语言,尽管满含“恨铁不成钢”的爱意,但师生之间的隔膜就在这不经意中产生。这样不适当的表达,不仅无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相反会产生巨大的破坏力量:激起学生的怨恨心理、报复幻想,甚至闭锁心灵。1、抱怨:开始少数学生会有自责,抱怨多了以后学生无动于衷,直至反感。2、窥探隐私:造成学生难堪和怨恨。3、苛刻盘问:学生封闭心灵。学生迟到;为什么作业不带、没交。第一、二次一定要相信学生是真的忘了没带,第三次时,说“你不要又告诉我你忘了带了,如果的话我让你父母以后提醒你”。4、藐视:伤害学生自尊,学生疏远、反感
9、。5、辱骂:引起学生愤怒。学生透过教师的反应了解自己。学习教师的榜样。老师像外科医生,绝对不可以随意下刀,因为刀口可能永远存在。6、讽刺嘲笑:对学生有害,就像毒药会置人于死地,破坏学生的自信与自尊,会加重当事人被攻击的缺点,恶毒的批评不但不会激发学生改进,反而会毁掉他们的学习动机。7、遥控、设“线人”:离间学生之间的关系,反感、痛恨,影响“线人”的人格发展。案例:小名和小刚是好朋友,小名告状最近小刚上课老是打扰自己听课。这时作为老师你应该告诉他:小刚不是你很好的朋友吗?朋友的问题应该你自己去解决,不应该来向我告状啊!8、恐吓:引起学生惧怕,心理上疏远。多大的孩子不怕打?10岁。原因:自我意识获
10、得迅速发展;身体开始发育,肌肉的痛感不强烈。不要向家长告状。1、如果孩子怕家长,就不要请家长,只要核威慑就够了。2、如果孩子不怕家长,就更不用请家长了。9、设圈套:对学生伤害最重,不再相信任何人、无安全感、害怕、行为退缩。永久的悔学 生最近疯玩装塑料子弹的饿手枪,为了安全,学校决定把所有班级一律严禁把枪带到学校。于是各班老师纷纷让学生把带来的枪上交。某老师进教室,跟同学们说 “学校禁止玩枪,那我们就不在学校玩吧,星期天老师带大家去山上玩警察抓土匪游戏!”他、学生听了非常高兴,都说自己老师好,不像其他老师都在纷纷缴枪。 老师又说“为了玩得开心,老师希望每个人都有一把枪,没有的同学举一下手,老师统
11、计一下一起去购买。”结果没一个学生举手。老师就问“那大家都有?在哪呢?”于是学生就把自己的枪从书桌都拿出来,看到学生自动缴械投降,老师别提有多得意。但当他看到这么多双怨恨、失望的眼睛,心理别提有多悔恨。因为这让 学生从此失去了对自己的信任。行为的退缩回导致人格的退缩,另外还会出现“以暴助暴”现象。五、师生有效沟通的原则。 教师的工作是指导帮助,而不是伤害。有效的沟通方式是改善教育教学生活、增进师生关系的关键。适当的沟通是一门需要学习,而不会“自然生成”的艺术。1、首要原则:就事论事,不针对个人的个性与品格。案例:学生上课打翻颜料,甲、乙教师的对比。帮助粗心孩子进行的教育是改善粗心大意的毛病。对
12、这个学生的训练:第一回:故意让他给自己拿眼镜,并嘱咐其小心,别打破。第二回:故意让他给自己拿中药,并嘱咐其别洒出。2、寻求合作。(1)明智的教师不会把学生看成理所当然的朋友。因为学生是会爱、会恨情感矛盾的混合体。学生通常会依赖老师,而这种依赖却可能增长敌意。白岩松渴望变老(2)谨慎地给学生机会去体验独立,自治权越多,敌意越少,越自立就越不会怨恨别人。不要越俎代庖。“放风筝”放得好的话就多放点,不好就收。(3)避免命令可以减少反抗。甲乙教师比较。案例1:布置作业。甲老师:P60 1.2.3。乙老师:“请大家把书翻开来,第一组同学已经全部翻开来了,第二组同学还有个,我们大家稍微等一下他们。” 案例
13、2:有书掉地上了。甲老师:书掉地上了也没人捡!乙老师:呦,这谁的书?(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原理)(4)避免学生防卫性反应。教师地位的影响,不使用压迫性措辞,“你应该要”(5)放弃与学生争辩。辩论只会带来反辩,结果我得花很多时间去平息纷争,特别在课堂上学生发生轻微不当行为的时候,陡然延缓教学合作的时间。改变上课气氛比设法改变学生的想法,更容易得到学生的合作。案例:课堂上有人讲话。1、“好象有人讲话哦,谁在讲呢?那我要竖起耳朵听,把你抓住喽!” 这个时候就应该用幽默的方式。千万别“痛说革命家史”。2、师:“你怎么不认真读书,不读的话还不如回家去!”生:“你管我读不读书,我是交钱的?”这时老师就该:“
14、是的,你是交钱的,我不想跟你争,不听是你吃亏。”与学生起争执时要学会妥协,知道上课为主,最好的方法:数数、吞唾沫。3、接纳与认清。(1)师生之间相互接纳与了解是一门复杂的艺术,需要特殊的语言。(2)向学生提出要求,使用批评与非批评的语言效果不一样。非批评的语言不涉及情绪并且减少冲突,批评的语言引发怨气、制造紧张。(3)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说出自己的感受与期待,用“我”字开头;(4)回答学生的问题、抱怨、或请求,则用“你”字开头比较好。4、愤怒可以,侮辱不行!(1)在现实中班级人数多,需求多、危机四伏造成教师愤怒不可避免。学生经常惹你生气,你的生气就是应对之道。讨论教师能不能生气?(2)教师可以
15、宣泄怒气但不可以侮辱人,不抨击学生的品行。“我非常生气!”,说出的是自己看法、感受和期待。老师生气时,学生会特别注意听老师讲话。(3)教师应当熟悉不带侮辱的表达自己愤怒的方法。5、不给学生贴标签。(1)贴标签就是伤害。(2)以成绩贴标签,以相貌贴标签,以家庭贴标签,以财富贴标签,以表现贴标签。(3)处置学生问题时要尽量避免评断和预测,评断的结果可能会使学生形成真的毛病。学生通常照着老师的消极性语言成长,变成老师所说的那种人。6、正确使用对学生的影响。(1)学生具有接受教师教诲的天然倾向。(2)学生能够区别良性与恶性信息7、不要带有敌意的盘问。(1)学生遭到敌意的盘问时,就像把他的挂在绞刑架上,
16、任人拷打追问。(2)聪明的老师避免有害无益的盘问。案例:学生:我还没有准备好参加考试,教师若盘问学生会找借口、防卫自己的谎话。因此,老师说:问题来了!你想我们该如何解决?你的意见怎样?(3)教师这种不剧烈的反应对学生具有长远的影响力。尊重、自治、自我负责。8、简明扼要。(1)不要喋喋不休。教师要像剧作家一样引人入胜或必须简明扼要。众兴趣减弱时,戏也该结束了,学生会对喋喋不休的老师关起心门。(2)避免钻牛角尖,不要长篇大论。教师解决眼前的问题而不细究将来的责任和过去的经历。(3)老师如果忽略学生的情绪而采取罗嗦复杂的逻辑解释,学习就难以进行,甚至终止。9、不要讽刺。(1)尖酸刻薄的教师尤其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2)师生沟通不容许使用有害的语言。(3)老师的工作是帮助,不是伤害。10、不急于救助。(1)学生出现负性情绪时,老师要谨言慎行,不要扰乱学生的感觉。(2)学生出现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6《景阳冈》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 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
- 13 桥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 Unit9Section B(2a-2c)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
- 9《木兰诗》(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学设计(统编版2024)
- 网络销售员工培训
- 2024学年九年级物理上册 第8章 电磁相互作用及应用 8.3电话和传感器教学设计 (新版)教科版
- 生鲜仓库安全培训
- 2024秋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章 有理数2.9有理数的乘法 1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教学设计(新版)华东师大版
- 1《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 2025陕西核工业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招聘(2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模拟考试数学试题含解析
- 2025-2030中国集装箱化和模块化数据中心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防腐新材料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策略与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 2025年超高功率大吨位电弧炉项目发展计划
- 2025年护工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四川省高等职业教育单独考试招生文化素质考试中职英语试卷
- 全国第9个近视防控月活动总结
- 人教A版必修第二册高一(下)数学6.3.2-6.3.3平面向量正交分解及坐标表示【课件】
-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标准版、基层版)
- 利益平衡理论及其在民事诉讼中的运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