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重点虚词整理(全).ppt_第1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重点虚词整理(全).ppt_第2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重点虚词整理(全).ppt_第3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重点虚词整理(全).ppt_第4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重点虚词整理(全).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真题热身: 1.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A.吾尝终日而思矣 B.登高而招 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D.蟹六跪而二螯 (2013年浙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卷15题) 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B.悟言一室之内 C.及其所之既倦 D.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2014年1月浙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卷15题),C,C,3.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以绝秦望 B.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C. 以相娱乐 D.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2014年7月浙江普通高中

2、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卷15题) 4.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A.邻国之民不加少 B.填然鼓之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2015年1月浙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卷15题),B,C,5.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B.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C.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D.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2015年7月浙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卷15题) 6.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施施而行 A.披草而坐 B.穷山之高而

3、止 C.攀援而登 D.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2015年10月浙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卷12题),B,C,7.下列句子中为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A.为之奈何 B.何辞为 C.公为我献之 D.吾属今为之虏矣 (2016年1月浙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卷15题) 8.下列句中,“于”的意义 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然余居于此 B.鸡栖于厅 C.室西连于中闺 D.而母立于兹 (2016年4月浙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卷12题),C,C,9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何为其然也 B方其破荆州 C

4、其皆出于此乎 D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2017年4月浙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卷12题) 10.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乱易整,不武 A敢以烦执事 B阙秦以利晋 C斧斤以时入山林 D谈笑以死 (2017年11月浙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卷12题),C,A,劝学 文言虚词 1 而 连词,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 连词,表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连词,表并列。 蟹六跪而二螯 连诃,表承接。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连词,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 于

5、(1) 介词,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 介词,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 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善假于物也,3之 代词。 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助词,的。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4焉 兼词,于之,从这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师 说 1而 (1)连词,表并列。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2) 连词,表转折。 惑而不从师 (3) 连词,表承接。 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 (4) 连词,表修饰。 则群聚而笑之 (5) 表陈述语气。 如是而已,2之 (1) 助词,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

6、(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4) 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人非生而知之者 (5)代词,他。 作师说以贻之 (6)代词,这,这一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 3 其 (1) 代词,那些。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 代词,他。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 代词,他的。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其皆出于此乎 (5) 副词,表反问语气。 其可怪也欤,4于 (1) 介词,比。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 介词,向。 而耻学于师 (3)

7、 介词,对于。 于其身也 (4) 介词,从。 皆出于此乎 (5) 介词,被。 不拘于时 5乎 (1) 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在”。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 介词,相当于“于”,表比较,译为“比”。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 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其皆出于此乎 (4) 语气助词,表感叹,译为“唉”、“呢”。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6也 (1) 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 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 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其可怪

8、也欤 赤 壁 赋 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转折。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 连词,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3) 连词,表承接。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4) 连词,表并列。 侣鱼虾而友麋鹿,2之 (1) 助词,的。 月出于东山之上 (2)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凌万顷之茫然 (3) 代词,它、它们。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3 于 (1) 介词,在。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徘徊于斗牛之间/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是饮酒乐甚 (2) 介词,从。 月出于东山之上 (3) 介词,被。

9、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乎 (1) 语气词,表示疑问。 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而又何羡乎 (2) 介词,在。 相与枕藉乎舟中 (3) 形容词词尾。 郁乎苍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始得西山宴游记 1而 (1) 连词,表修饰。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2) 连词,表承接。 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 (3) 连词,表转折。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而莫得其涯/而不知其所穷/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4) 连词,表条件。 穷山之高而止 2之 (1) 助词,的。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2) 代词,它。 始指异之(指西山)

10、/ 故为之文以志(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知日之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3为 (1) 介词,为了。 故为之文以志 (2) 动词,成为。 自余为僇人/不与培塿为类 六国论 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3) 连词,表转折。 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4) 连词,表并列。 二败而三胜,2之 (1) 助词,的。 破灭之道也/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

11、欲无厌/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2)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较秦之所得/诸侯之所亡/秦国之所大欲 (3) 定语后置的标志。 苟以天下之大 (4) 代词。 子孙视之不甚惜(指土地)/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代词,前一个代“秦”,后一个代“贿赂”)/ 此言得之(指上文说的道理)/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前一个代指“秦”;后一个助词,的),3以 (1) 介词,因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谗诛 (2) 介词,凭借。 秦以攻取之外/苟以天下之大 (3) 连词,相当于“而”。 以有尺寸之地 (4) 连词,表目的,来。 举以予人 (5) 介词,用。 以地事秦/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

12、才 4为 (1) 动词。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成为)/ 为国者(治理) (2) 表被动。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其 (1) 代词,它。 其实亦百倍(指获得的土地)/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指赵国)/ 其势弱于秦(指六国) (2) 代词,他们的。 能守其土(指燕、赵二国),6则 (1) 连词,就。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2) 连词,那么。 则秦国之所大欲 7与 (1) 动词。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亲附) (2) 跟,同,表比较的对象。 与战胜而得者 (3) 和,同,表并列。 六国与秦皆诸侯,阿房宫赋 文言虚词 1焉 (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盘盘焉,囷囷焉 (2)

13、句末语气词。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而 (1) 连词,表承接。 骊山北构而西折/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 连词,表转折。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3其 (1) 代词。 杳不知其所之也(指宫车)/ 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代六国)/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代秦国) (2) 代词,自己的,作定语。 使六国各爱其人,4于 (1) 介词,到。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2) 介词,表比较。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5之 (1) 动词,往,去。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2) 助词,的。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3) 代词。 奈何取之尽锱铢

14、(代财物)/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代秦人),指 南 录 后 序 1而 (1)连词,表承接。 归而求国之策/死而死矣 (2)连词,表转折。 而不在使者之目/而幸生也何所为 2以 (1)连词,表目的,来。 挟匕首以备不测 (2)连词,因为。 几以捕系死 (3)介词,用。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4)介词,凭的身份。 以资政殿学士行 (5)介词,凭借。 将以有为也 3则 (1)连词,表承接,就。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2)连词,表转折,却。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五人墓碑记 1而 (1) 连词,表承接。 去今之墓而葬焉/死而湮没不足道者/ 抶而仆之/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2) 连词,表修饰。 其疾病而

15、死/则噪而相逐 2以 (1) 连词,表目的。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亦以明死生之大 (2) 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3) 连词,表修饰。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4) 介词,表凭借,凭的身份。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5) 介词,用。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6) 介词,因为。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3焉 (1) 兼词。 激于义而死焉(于之,在这件事上) (2) 代词。 去今之墓而葬焉(代五义士) 4之 (1) 助词,的。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2)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哀斯墓之

16、徒有其石也 (3)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4) 动词,去,往。 佯狂不知所之者 (5) 代词。 人皆得以隶使之(指代他们)/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指代石碑),5其 (1) 代词。以旌其所为(指代五义士)/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代自己) 敛赀财以送其行(代周顺昌) (2) 指示代词,那。 发其志士之悲哉/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6于 (1) 介词,表被动。 激于义而死焉/不能容于远近 (2) 介词,向。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3) 介词,在。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7为 (1) 动词。 以旌其所为(做)/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作为

17、) (2) 判断动词,是。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3) 介词,替,给。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虚词 1以 (1) 介词,把。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 介词,拿,用。 敢以烦执事 (3) 连词,因为。 以其无礼于晋 (4) 连词,表目的。 焉用亡郑以陪邻/阙秦以利晋 2而 (1) 连词,表承接。 今急而求子/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2) 连词,表修饰。 夜,缒而出 (3) 连词,表转折。 朝济而夕设版焉,3之 (1)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夫晋,何厌之有 (3

18、) 助词,的。 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 (4) 代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指代秦君)/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这件事)/ 将焉取之(代土地) 4焉 (1) 语气助词,表陈述。 子亦有不利焉 (2) 疑问代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哪里) (3) 兼词,于之。 朝济而夕设版焉(在那里),5其 (1) 代词。 以其无利于晋(指代郑伯)/ 君知其难也(这)/ 又欲肆其西封(指代晋国)/ 失其所与(指代自己) (2) 语气词,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 吾其还也 6且 (1) 连词,表并列,又。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 连词,表递进,况且。 且君尝为晋君赐

19、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表并列。 夫赵强而燕弱 (2)连词,表修饰。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3)连词,表承接。 毕礼而归之 (4)连词,表转折。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2之 (1)代词。 我见相如,必辱之(指代“相如”)/均之二策(这) (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即患秦兵之来 (3)结构助词,的。 为刎颈之交,3于 (1)介词,在。 以勇气闻于诸侯 (2)介词,给。 归璧于赵 (3)介词,与。 故燕王欲结于君 (4)介词,对。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5)介词,表被动。 而君幸于赵王 4以 (1)连词,因为。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2)连词,来。

20、 宁许以负秦曲 (3)介词,把。 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4)介词,用,拿。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5)介词,凭借。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5其 (1)代词,作定语。 乃使其从者衣褐(他的)/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他们的)/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蔺相如的) (2)代词,那。 其势不俱生 6为 (1)动词。 拜为上卿(做,当)/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成为)/而蔺相如如徒以口舌为劳(立下) (2)动词,是,表判断。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3)介词,替,给。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7乃 (1)副词,竟。 今君乃亡赵走燕 (2)副词,就。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

21、3)副词,才。 臣乃敢上璧 8因 (1)介词,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2)副词,就,于是。 相如因持璧却立 (3)副词,由此,趁机。 不如因而厚遇之 9与 (1)动词,与比。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2)介词,跟,同。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 (3)连词,和。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10且 (1)连词,即使。 且庸人尚羞之 (2)连词,表并列。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3)副词,况且。 且以一璧之故逆秦之欢,不可,鸿门宴 1以 (1) 介词,把。 具告以事 (2) 介词,用。 请以剑舞 (3) 介词,凭。 不然,籍何以至此 (4) 连词,来。 项王未有以应 (5) 连词,相当于

22、“而”,表承接。 樊哙侧其盾以撞 2为 (1) 动词。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结成)/ 军中无以为乐(作为)/ 使子婴为相(做)/ 窃为大王不取也(认为) (2) 动词,表判断,相当于“是”。 我为鱼肉 (3) 介词,被。 吾属今为之虏矣 (4) 介词,替、给。 君为我呼入,(5) 介词,对,对于。 为之奈何 (6)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句末。 何辞为 3因 (1) 动词,趁机。 不如因善遇之 (2) 副词,于是,就。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4且 (1) 副词,将。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且为之奈何 (2) 连词,尚且。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5之 (1) 代词。 起,立而饮之(指代“酒

23、”) (2) 动词,到。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3) 助词,的。 今日之事何如 (4)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6于 (1) 介词,对。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 介词,对于。 贪于财货 (3) 介词,比。 长于臣 (4) 介词,在。 得复见将军于此 7与 (1) 介词,同。 未得与项羽相见/欲呼张良与俱去 (2) 连词,和。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3) 动词,送与。 则与斗卮酒/欲与亚父,8而 (1) 连词,表并列。 劳苦而功高如此 (2) 连词,表修饰。 项王按剑而跽 (3) 连词,表承接。 拔剑切而啗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

24、将军 9然 (1) 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 沛公默然 (2) 代词,这样。 不然,籍何以至此 (3) 连词,然而。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季氏将伐颛臾 1而 (1) 连词,表转折。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2) 连词,表并列。 固而近于费 2之 (1) 助词,的。 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吾恐季孙之忧/而在萧墙之内也 (2) 代词。 夫子欲之(它)/ 既来之,则安之(代远人) 3且 (1) 连词,而且,并且。 且在邦域之中矣 (2) 连词,况且。 且尔言过矣,4为 (1) 动词,成为。 后世必

25、为子孙忧 (2) 语气词,表反问。 何以伐为 5也 (1) 语气词,表判断。 是社稷之臣也 (2) 句中语气词。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3) 句末语气词。 今由与求也 6以 (1) 连词,表目的,相当于“以便”“来”。则修文德以来之 7于 (1) 介词,对。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 介词,从。 虎兕出于押 (3) 介词,在。 龟玉毁于椟中,寡人之于国也 1而 (1) 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 弃甲曳兵而走 (2) 连词,表承接。 或百步而后止 (3) 连词,表转折。 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其 (1)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里”。 则移其民于河东 (2)

26、 代词,移其粟于河内(代河东的)/ 无失其时(它们的) 3之 (1)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 结构助词,的。 察邻国之政/王道之始也 (3)音节衬字,无义。 填然鼓之,代词,作宾语成分 申之以孝悌之义(指代百姓)/ 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说的事) 4焉 句末语气助词。 尽心焉耳矣 5然 (1) 指示代词,这样。 河东凶亦然/然而不王者 (2)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 填然鼓之 6于 (1) 介词,对于。 寡人之于国也 (2) 介词,表比较,比。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 介词,在。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虚词归类: 18个虚词而、何、乎、

27、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1、表示并列关系。例:蟹六跪而二螯。 2、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就”。例:觉而起,其而归。 3、表示递进关系。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例:而青于蓝 5、表示修饰关系。例:施施而行。 6、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例: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7、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例: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8、表示目的关系。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二)何 用作疑问代词。 例: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28、例: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例: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例: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三)乎 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例: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29、例:游于是乎始。 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四)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例: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二)用作连词。 表承接“于是,就 ,便,” 例:刿曰

30、:“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曹刿论战,(三)用作动词。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四)用作代词。 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五)其 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例: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

31、“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例: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4指示代词,例:今存其本不忍废。,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例: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例: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例: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六)且

32、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 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例: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3让步关系,尚且,还。 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例: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用作副词。 将,将要。 例: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七)若 动词,像,好像。 例:彼与彼年相若也

33、 用作代词。 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若属:你们这些) 用作连词。 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用作助词 。 形容词词尾 例: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动词,及,比得上。 例:以为莫己若。(秋水),(八)所 名词,处所,地方。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助词 “所”字结构 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例: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例:师者,

34、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所谓】所说的。 例: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九)为 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例: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2以为,认为。 例: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3判断词,是。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 1表被

35、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例: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4对,向。 例:为之奈何?(鸿门宴) 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十) 焉 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

36、从哪里”等。 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代词。 1相当于“之”。 例: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2哪里,怎么。 例:割鸡焉用牛刀(论语),(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例: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例: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十一)也 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例:张良曰:“沛

37、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 例: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例: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例: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例: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十二) 以 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例: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

38、:于,在,从。 例: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例: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例;斧斤以时入山林。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 例:秋以为期(诗经氓) 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例: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

39、”“以致”等。 例: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 例: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助词 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例: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动词 1以为,认为。 例: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行事。 视其所以。论语 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例: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十三)因 介词。 1依照,根据。 例: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依靠,凭借。 例:因人之力而敝

40、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3趁着,趁此。 例: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4通过,经由。 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 5因为,由于。 例: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梦溪笔谈,副词。 于是,就;因而。 例: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词 沿袭,继续。 例: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论语,(十四)于 介词。 1在,从,到 例: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由于 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3向,对,

41、对于。 例: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4被。 例: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拘于时。 5与,跟,同。 例: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6比。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十五)与 1和,跟,同。 例: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2。给,替。 例: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3比,和比较。 例: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动词。 1给予,授予。 例: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2结交,亲附。 例: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3赞许,同意。 例:吾与点也。 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例: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十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