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与农村扶贫开发.ppt_第1页
区域发展与农村扶贫开发.ppt_第2页
区域发展与农村扶贫开发.ppt_第3页
区域发展与农村扶贫开发.ppt_第4页
区域发展与农村扶贫开发.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区域发展与农村扶贫开发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研究,可以了解农村区域发展的相关理论以及县域经济的内涵、特征和主要功能,了解区域发展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应用,掌握贫困地区的经济特征和致贫机制,以及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简要历程。主要教学内容:农村区域发展基础理论;县域经济的内涵、特征和功能;贫困地区发展和农村扶贫开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历程。第一节是农村区域发展的基本理论1。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1。均衡发展理论均衡发展理论包含了产业和区域均衡发展理论的缺陷,如罗森斯坦-拉顿的“大进步”理论、努尔克塞的“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二)非均衡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非均衡发展理论的典型观点以赫希曼等人为代表的均衡发

2、展理论主张落后地区应集中有限的资源,优先发展少数主导部门。选择主导部门或行业的依据是该部门产生的关联效应的大小。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非均衡发展理论的缺陷在于忽视了产业与区域的协调发展,过度倾斜容易导致“产业二元结构”和“空间二元结构”。二.增长极与点轴理论(一)增长极理论的形成增长极是指具有创新功能、示范和扩散效应的经济中心。增长极理论的缺陷源于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提出的以“发展极”为标志的非均衡增长理论,它过分强调增长极的积极作用,却只字不提其消极作用,而是在抽象的经济空间基础上构建增长极。瑞典经济学家g .迈达尔的“循环或累积因果关系”原理对增长极理论的发展弥补了第一个缺陷。法国经济学家

3、J. Boudeville的“区域增长极”弥补了第二个缺陷,增长极的确定:根据发达国家现有的经验,一般选择区域条件优越的地区作为增长极,包括以下因素: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工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基础。具备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当前和未来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具有发展区域重点产业的优越条件,属于区域重点产业的重点发展区域。(2)点轴理论点轴理论的概念将整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视为由点和轴组成的空间组织形式,即“点”和“轴”在同一个空间中组合。点-轴理论侧重于轴带中几个点的发展,强调轴对经济扩张的影响,经济扩张的特点是集聚和非均衡。“点”是指一定区

4、域内各级中心城镇,即各类增长极。它具有以下特点:是一个以主导产业为核心,与周边产业相联系的产业综合体;在一个或几个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如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有一定的基础设施。“轴线”是指现有基础设施经过的区域,实质上是沿轴线附属于各级城镇的工业开发区。它的特点是:它是资源开发、产品和服务生产和流通的基础;它必须位于水、陆、空运输的主干道上,即必须有一个相对密集的运输网络,将这些流通基地连成一条线,以缩短空间距离,节省时间。点轴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在一定区域内,选择一些具有良好生产、区位和资源以及发展潜力和前景的重要交通干线经过的区域,并以此为发展轴进行重点发展。确定每个发展轴上关键发展的增长极,

5、确定首先,重点发展高水平的中心城市和发展轴线。随着区域经济实力的增强,发展重点逐渐向低水平发展轴线和中心城市转移。区域发展理论在我国三大经济区域,即东、中、西部经济区域的具体应用,客观上存在发展不平衡和明显的“梯度”,包括东部11个省(市)和中部8个省。包括12个省(区、市)在内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差距效应,三个地区在自然地理条件、人文社会环境和经济技术基础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改革开放前,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影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改革开放后,通过政策倾斜和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东部地区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同时,三大区域农村经济发展差距迅速拉大,倾斜发展战略的积极效应体现在

6、集聚效应、示范效应和扩散效应三个方面。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三大趋势:结构转型中的工业化趋势和体制转型中的市场化趋势。经济开放的国际化趋势三大区域应选择不同的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第二节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及其基本特征县域经济的概念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优化配置的具有区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的规定性属于区域经济范畴。以县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相对独立,是一个功能齐全、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开放的综合经济体系,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区域性。以县行政区划为界,它是综合性的,具有自己的地域和资源特点。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体系

7、中的一个子系统和区域经济网络,是县域行政区划内的社会经济综合体。包括县域经济、乡镇经济、村域经济和家庭经济四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包括各种经济成分和各种商业形式中间性。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纽带,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结合的纽带。县域经济活动的边界并不局限于县域行政区划,而是可以通过其经济张力扩展和渗透到行政区划之外,与外界产生经济互动,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县域经济的主要功能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前沿。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区域基础和基本支柱。县域经济是实现农村城镇化和现代化的主战场和桥头堡。县域经济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创新:着力培育县域经

8、济竞争力:工业创新;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理念;树立适应市场竞争的新理念和新举措;实现“四个突破”;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取得突破;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吸引投资方面取得突破;在经济发展环境中取得突破。第三节贫困地区的发展和农村地区的扶贫开发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又称生存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或家庭无法维持基本生活需求的情况。相对贫困是指生活水平低于基本生活水平的情况广义贫困是指穷人不能作为正常的“社会人”享受物质、精神和文化生活。衡量贫困的标准贫困线的划分贫困线也称为“最低生活保障线”,这是衡量贫困人口的标准尺度。一般来说,国际公认的贫困线标准如恩格尔系数法

9、、马丁法、收入比率法、支出法、生物法(基本需求法)等。通常被设定为满足最低生活消费所需的支出或收入,是历史的、动态的和多维的概念,但收入贫困的概念通常被用来衡量国际贫困。各国一般根据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消费水平来确定相应的贫困线。因此,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的贫困线标准是不同的。为了确保不同国家贫困计量的可比性和一致性,世界银行制定了一个统一的全球绝对贫困标准,即每人每天生活在1美元以下的人(根据购买力平价,1985年价格)是贫困者,生活在275美元以下的人是极端贫困者。中国农村贫困标准贫困标准采用以基本生活需求为核心的生活绝对贫困概念作为计算农村贫困标准的依据。1985年,中国农村贫困标准为

10、206元,此后,国家根据物价指数的变化逐年调整农村绝对贫困线标准。与国际公认的贫困线标准相比,中国农村的贫困线明显较低。贫困线标准只是一个工作标准。1986年,国家确定331个县(旗、市)为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1994年,国家支持的贫困线总数调整为592条。新阶段分布在27个省(区、市)的重点扶贫县按“631指数法”确定,总数仍为592个,分布在中西部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31指数法”:贫困人口(占全国比重)占权重的60%(其中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分别占80%和20%),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人均低收入1300元,旧区和少数民族边境地区1500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人均财政收入低的县

11、数占权重的1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以2700元为标准,人均财政收入以120元为标准。贫困衡量是指从宏观角度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贫困水平或贫困人口,是制定反贫困政策和进行贫困理论研究的基础工作。也被称为“绝对贫困指数”或“贫困人口调查指数”,它是描述贫困的一个基本指标,贫困差距是用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的。也被称为“贫困距离”,主要用于衡量穷人收入与贫困线之间的总体差距,反映穷人内部贫困加深程度的贫困差距率。贫困差距率,又称“贫困差距指数”或“相对贫困指数”,是指每个贫困人口的纯收入与贫困线之间的差距之和与达到贫困线的收入之和的比值,贫困地区的经济特点和致贫机制,封闭的经济环境,落后的生产

12、结构,单一经济运行的依赖性,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贫困地区致贫机制因素的不足。诺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托达罗的自然环境决定论、哈比比森的人口质量理论等。自给自足的贫困文化阻碍了穷人提高生活水平。缺乏能力和权利导致贫困,贫困地区的发展和贫困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三大问题之一。贫困地区的发展和发展是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全面实施扶贫开发战略,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消除贫困为贫困人口提供收入保障,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并设计区域发展对策。鉴于贫困人口的集中分布,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通过政策和投入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为贫困人口提供各种形式的经济资源(通过外部效

13、应和直接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反贫困实践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9年到1985年,农村贫困主要通过实现整体经济增长和改善农业贸易条件来缓解。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迅速从2.5亿减少到1.25亿,平均每年减少近1800万。第二阶段:从1986年到1993年,通过结合有计划的扶贫和发展以及某些宏观经济政策,农村贫困得到缓解。在此期间,穷人人数从1.25亿减少到1993年的8 000万,平均每年减少560多万。第三阶段:从1994年到2000年,制定并实施了第八个扶贫七年计划,即在七年内基本解决了剩余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第八个七年计划结束后,中国农村贫困人口

14、减少到3209万,平均每年减少680多万。第四阶段:自2001年以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颁布实施,即在十年内解决剩余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巩固现有扶贫开发成果,将扶贫开发目标扩大到低收入贫困人口。政府将扶贫单位从贫困县调整为贫困村,同时大幅增加扶贫资金投入,并采取了全村推广、培训转移和产业化扶贫三项具体措施,推进新阶段反贫困战略的实施。到2006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分别从2000年的3209万和6213万减少到2148万和3550万。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主要内容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开展技术培训。帮助贫困人口掌握实用生产技术,加强教育、文化和卫生,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强职业技术培训,积极稳妥地扩大贫困地区劳动力输出,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提供社会化服务,稳步推进生态脆弱地区贫困人口自愿迁移。主要参考文献1。陈东升中国区域经济新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刘江21世纪初的农业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