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局糖尿病课件.ppt_第1页
卫生局糖尿病课件.ppt_第2页
卫生局糖尿病课件.ppt_第3页
卫生局糖尿病课件.ppt_第4页
卫生局糖尿病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糖尿病,温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郑乐群,糖尿病定义,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的缺陷或和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慢性高血糖将导致多种组织:特别是眼、肾脏、神经、心血管的长期损伤、功能缺陷和衰竭。遗传及环境因素共同参与了发病过程。,患病率,迅速上升。 全球2.21亿DM患者。 1型500万,其余为2型。 WHO预言:2025年将达3亿,主要影响发展中国家。亚洲是患病率增长最快的高危地区,尤其是印度和中国将占全球主导地位,美国占全球第三。,中国糖尿患者数已跃居全球第二,仅次于印度,与患病率相关的因素,年龄:随年龄增加而增高 体重:超重和肥胖者增加 职业:静坐、脑力工作者增加

2、种族:有显著差异 遗传:有明显关系,特别是2型DM,年龄与T2DM患病率关系,BMI与DM和IGT患病率比较1996,经济收入与T2DM患病率关系,全国11省市分六层DM患病率(1996年),分层 DM患病率 省会市 5.76 中小城市 4.04 富裕县镇 3.82 富裕县乡 2.87 贫困县镇 3.13 贫困县乡 1.75,糖尿病分类(1997,ADA建议)WHO1999/2;CHN1999/10通过,1型DM(B细胞破坏,常导致胰岛素绝对不足) 自身免疫性(急性发病、LADA) 特发性 2型DM(胰岛素抵抗伴相对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分泌缺陷伴胰岛素抵抗) GDM 其他特殊类型DM,其他特殊

3、类型DM,B细胞功能缺陷 MODY1-5(1:20染色体,HNF-4;2:7号染色体,葡萄糖激酶;3:12号染色体,HNF-1;4:13号染色体IPF-1突变;5:17号染色体HNF1):糖尿病家族史,起病 25岁,无酮症倾向,不需胰岛素治疗者。线粒体DNA3243突变(母系遗传,40岁以前发病,消瘦,常有神经性耳聋)。 胰岛素作用缺陷胰岛素抵抗A型,脂肪萎缩型糖尿病,妖精貌综合征等 胰腺外分泌疾病 其他内分泌疾病 药物或化学品引起 传染病 不常见免疫介导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DM,MODY(青少年中成人发病型糖尿病)的临床特点: 发病年龄25岁 无酮症倾向,以细胞分泌功能障碍为主 至少5年内不

4、需用胰岛素治疗 空腹血清C肽0.3mnolA, 葡萄糖剌激后C肽0.6mnol/L MODY3最常见 线粒体tRNALeu(UUR)基因突变糖尿病临床特点: 母系遗传 神经性耳聋 发病早 呈不典型2型糖尿病 可伴有其它神经肌肉表现。,临床表现,典型:“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消瘦,T1DM多见,部分为T2DM不肥胖者 T2DM60%起病隐匿,无典型症状,常因各种并发症才就诊。早期可有餐后34小时低血糖发作。 其它:皮肤搔痒、乏力、倦怠、月经紊乱、闭经、性欲减退、不孕,急性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 乳酸性酸中毒 低血糖 感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60%非创伤性截肢是

5、由糖尿病所致,6070%糖尿病人有中到重度的神经系统受损,肾衰 糖尿病是肾衰的最主要原因,2002年新诊断的肾衰中这一比例为44%,糖尿病性视网膜病 每年导致12,000 24,000 人失明,特别是在20-74岁成年人中,心脏病和中风 65%左右糖尿病死亡和其有关,Sourc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Diabetes statistics /diabetes-statistics/complications.jsp. Last accessed 25 January 2007,大血管并发症,微血管并发症,糖

6、尿病肾病分期及各期病理和临床特点,Mogensen分期: 1期-肾脏肥大功能亢进期:糖尿病初期,肾脏体积增大,肾小球滤过率升高。 2期-肾活检基膜增厚、系膜扩大: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开始增厚,毛细血管间的系膜区略见扩充。 3期-微量白蛋白尿期(隐性糖尿病肾病或早期肾病期):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显著增厚。毛细血管间有基膜样物质在系膜区堆积,可呈滴状或帽状,使系膜区扩大。肾小球硬化使毛细血管堵塞,部分肾小球闭锁。肾小球滤过率仍可正常或较原先略有降低。AER在20200微克/分(正常20)。 4期-临床肾病期或显性糖尿病肾病: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显著增厚及系膜区扩大更为广泛,多数肾小球闭锁。残余肾小球显示

7、高滤性。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平均每月下降0.9-1.2毫升/分.血压升高。 AER200微克/分,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0.5克,临床检验尿蛋白定性出现阳性。 5期-终末期或尿毒症期(ESRD)。肾小球硬化,绝大多数肾小球闭锁。可伴有肾小动脉玻璃样变,肾间质纤维化及肾小球萎缩。临床表现高血压、浮肿、蛋白尿、贫血等。最后死于肾功能衰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1期:微血管瘤,出血。 2期:微血管瘤,出血并有硬性渗出。 3期:出现棉絮状软性渗出。 4期:新生血管形成,玻璃体出血。 5期:机化物增生。 6期:继发性视网膜脱离,失明。,背景性 视网膜病变,增殖性 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背痈,实验室检查,尿

8、糖测定 血糖测定 葡萄糖耐量试验 糖化血红蛋白A1和糖化血浆白蛋白测定 血浆胰岛素和C肽测定 其他,实验室检查尿液,尿糖:简便,不是主要的诊断手段,受肾糖阈影响 尿酮:DKA时 尿蛋白:定性、定量(常规、微量尿白蛋白),实验室检查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指标,通常测血浆葡萄糖(PG) 用葡萄糖氧化酶法 正常血糖 FPG3.96.1mmol/L(70110mg/dl)PPG7.8mmol/L(140mg/dl),实验室检查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准备 步骤 正常结果,实验室检查胰岛素释放试验(IRT)Insulin Releasing

9、 Test,T1DM、T2DM特点 为IRI,并非真INS,2型糖尿病患者和IGT者进餐后出现的 葡萄糖耐量受损及胰岛素分泌障碍,2型糖尿病 : 胰岛素反应延迟、障碍 IGT :胰岛素高峰反应延迟但无障碍,Butler et al 1991,pmol/L,0 60 120 180 240 300,pmol/L,葡萄糖,胰岛素,时间 (分钟),实验室检查C肽释放试验(CPRT)CPolypeptide Releasing Test,不受外源性INS干扰 能较真实反映胰岛细胞分泌功能 尚不能用于DM诊断,实验室检查糖化血红蛋白(HbA1C),正常为46% 临床意义 可作为DM辅助诊断 因测定未标准

10、化及cut point未确定,目前尚不推荐作为诊断,实验室检查其它,血脂:TG、Ch、LDL、HDL 血酮 血气分析,诊 断WHO专家咨询报告与IDFWPR标准 1999年正式公布确定 我国1999年10月通过 采用,DM临床诊断标准有任何一种DM症状,随机PG11.1mmol/L(200mg/dl)1次 或FPG7.0 mmol/L(126mg/dl)1次 或服75gGS后OGTT2小时PG11.1mmol/L(200mg/dl)1次 符合上述三条之一者,DM临床诊断标准无典型DM症状,随机PG11.1mmol/L(200mg/dl)2次 或FPG7.0 mmol/L(126mg/dl)2次

11、 或服75gGS后OGTT2小时PG11.1mmol/L(200mg/dl)2次 符合上述三条之一者,GDM(Gestational DM) 诊断标准,WHO:妊娠期间75gGS ,二个参数 FPG95mg/dl(5.3mmol/L) 1hPG180mg/dl10.0mmol/L) 2hPG155mg/dl(8.6mmol/L) 妊娠前无DM 产后二月OGTT恢复正常,诊断注意事项,抽血后应及时送检 在应激状态不能据此诊断,应在应激过后再复查 OGTT可结合在本诊断标准中 如一时难以确诊,应定期复查,治疗治疗目标,血糖、血脂、血压、体重指数应长期良好控制 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维持正常

12、的生长发育及工作、劳动能力,享受好的生活质量,DCCT研究美国 T1DM 1441例 29个中心 19831993年强化治疗血糖长期良好控制,糖尿病肾病54% 微量白蛋白尿39% 显性蛋白尿54% 神经病变54% 大血管病变41% 高胆固醇血症34%,UKPDS研究英国 T2DM 4209例 多中心 19771997年强化治疗血糖长期良好控制,任何DM相关并发症12% IM16% DR21% 白内障摘除术24% 微血管病变25% 白蛋白尿33%,DM的治疗措施,教育 运动 饮食 药物 监测,教 育Lets Decrease the Price of Ignorance with Educati

13、on,糖尿病监测,糖尿病监测,血脂监测 血压监测 体重监测 尿微量白蛋白监测 眼底监测 肝肾功能监测,运动,适当运动 因人而异 持之以恒 尤其肥胖T2DM,饮 食,最基础治疗措施,长期严格执行 饮食总热卡及营养成分须适应生理需求 个体化、多样化、规律化; 提倡高纤维饮食 动物蛋白应不少于总蛋白摄入1/3,饮食配置构成,每日热量计算,计算法 食品交换份法 粗估法,体重评估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理想体重士10%均属于正常体重 大于理想体重1020%为超重 大于20%为肥胖 低于理想体重20%以上属于消瘦,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 体重(kg)身高(m)2(

14、WHOWPR标准),BMI25为肥胖 BMI23为超重 BMI18.523为正常 BMI18.5为消瘦,口服治疗糖尿病药物分类,磺酰脲类 第一代: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 第二代:格列本脲,格列奇特 格列吡嗪,格列喹酮 第三代:格列美脲 非磺酰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双呱类 苯乙双胍,二甲双胍 抑制肝脏葡萄糖生成 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 延缓葡萄糖吸收 噻唑烷二酮类罗格列酮,吡格列酮 增强胰岛素作用 肠促胰岛素类似物,药物治疗 口服降糖药 磺脲类(Sulfonylureas SU),作用机理:促进INS分泌;增加外周组织对INS的敏感性 副作用:消化道反应、肝、肾毒性、血液

15、系统、皮疹、低血糖 适应证:经饮食控制无效T2DM 禁忌证:孕妇、T1DM、DM急性并发症、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糖适平例外)、活动期肺结核 原发性失效及继发性失效,2008ADA/EASD共识,一经诊断: 生活方式干预 + 二甲双胍,生活方式干预+二甲双胍 + 基础胰岛素,生活方式干预+二甲双胍 + 磺脲类a,生活方式干预+二甲双胍 + 强化胰岛素,生活方式干预+二甲双胍 + 吡咯列酮 无低血糖 水肿/CHF 骨质丢失,生活方式干预+二甲双胍 + GLP-1激动剂b 无低血糖 体重减轻 恶心/呕吐,生活方式干预+二甲双胍 + 吡咯列酮 + 磺脲类a,生活方式干预+二甲双胍 + 基础胰岛素,第一

16、步,第二步,第三步,首选:充分验证的核心治疗,次选:尚未充分验证的治疗,a:除了格列本脲(优降糖)和氯磺丙脲以外的磺脲类药物 b:关于安全性方面缺乏足够的临床资料,DIABETES CARE,VOLUME 31,NUMBER 12, DECEMBER 2008,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饮食、运动、控制体重 + 二甲双胍,加用以下药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噻唑烷二酮类、磺脲类或格列奈类(两者之一)、-糖苷酶抑制剂,饮食、运动、控制体重 + 以下药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磺脲类或格列奈类(两者之一)、-糖苷酶抑制剂,超重/肥胖患者 BMI24kg/m2,非超重患者BMI24kg/m

17、2,加用胰岛素,3个月后HbA1c6.5%,3个月后HbA1c6.5%,3个月后HbA1c6.5%,3个月后HbA1c6.5%,药物种类 名 称 每片 作用持 每日最大 含量 续时间 剂量甲苯磺丁脲(D-860) 500mg 68h 3000mg优降糖(格列本脲) 2.5mg 1624h 15mg灭特尼、美必达 5mg 812h 30mg (格列吡嗪)达美康(格列齐特) 80mg 1020h 320mg糖适平(格列喹酮) 30mg 1020h 180mg格列美脲 1mg 24h 4mg,生理状态下葡萄糖刺激胰岛素释放的模式,磺酰脲类药物受体,那格列奈,瑞格列奈 (36 kD),磺脲类药物受体,

18、磺脲类药物受体,去极化,ATP,格列美脲(65 kD),格列本脲(140 kD),Kir 6.2,用药原则,从小剂量开始,随血糖调整 餐前半小时服 按药物作用持续时间分次给药 不能超过最大剂量 老年人慎用优降糖 肾功能不全者只能用糖适平,瑞格列奈苯甲酸类衍生物,为不同于SU的胰岛素促泌剂 要有一定数量有功能的细胞存在 通过非SU的结合部位关闭ATP敏感钾离子通道起作用 起效快、代谢快,进餐服用 刺激胰岛素释放呈剂量依赖形式 低血糖少见,肾功能不全者可用,Hansen AMK, et al. Diabetes 2002; 51: 2789-2795.,那格列奈结构不同于磺脲或瑞格列奈,那格列奈是

19、氨基酸衍生物,无磺脲及苯甲酰基团,与磺脲类有本质区别,那格列奈作用机制特点,时间 (分钟),0,胰岛素 (pmol/l),De Souza CJ,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01; 3: 73-83.,那格列奈快开快闭,改善早相胰岛素分泌,那格列奈作用机制特点总结,快开快闭: 符合生理、改善早时相胰岛素分泌、有效降低餐后血糖、保护细胞功能。 随餐服用,避免误餐造成的低血糖。 葡萄糖依赖性: 高血糖状态充分促泌,低血糖状态适当促泌,保证高效、减少低血糖发生。 细胞的高选择性: 降低心血管不良反应,安全降糖,心血管收益更多。,双胍类(Biguanides BG),

20、作用机理:减少肝糖原的异生和肝糖输出;促进肌细胞葡萄糖的无氧酵解,增加肌肉等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该药不能使正常血糖下降 副作用:消化道反应、肝肾毒性、乳酸酸中毒 适应证:肥胖型T2DM首选;与SU合用治疗T2DM;与INS合用治疗T1DM 禁忌证:同SU,种 类 名称 每片剂量 作用持续 每日最大剂量 苯乙双胍 (降糖灵) 25mg 56h 300mg 二甲双胍(降糖片) 250mg 56h 3000mg*用药原则:同SU,糖苷酶抑制剂,作用机理:在小肠中抑制葡萄糖苷酶,使淀粉转变为葡萄糖的反应显著减弱,从而延缓葡萄糖的吸收,有效降低餐后高血糖 副作用:腹胀、腹呜、排气增多、偶有腹痛

21、、腹泻 适应证:T2DM和T1DM辅助用药、协同作用 禁忌证:18岁以下、肠梗阻、疝气、消化不良,种 类 种类 每片剂量 作用持续 每日最大 剂量 拜唐苹(阿卡波糖) 50mg 2h 300mg 倍 欣(伏格列波糖)0.2mg 2h 1.2mg*用法:与第一口饭同服,从小剂量开始。余同SU。,-糖苷酶抑制剂作用示意图,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Thiazolidinedione,作用机理:在靶细胞中产生特异蛋白质,在细胞表达使INS作用放大,从而增强INS在骨骼肌、肝脏及脂肪组织等靶细胞的敏感性,减轻INS的抵抗 副作用:肝毒性(曲格列酮,巳停用),余少见 适应证:T2DM,可单用或联合用药

22、 禁忌证:肝病,种 类,Troglitazone(曲格列酮)巳停用 Rosiglitazone (罗格列酮) Pioglitazone (吡格列酮) 对T2DM临床应用前景广阔,糖尿病之父胰岛素发现者Banting和Best 1921年,胰岛素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有效治疗糖尿病药物,亚太地区2型糖尿病治疗指南(2007),胰岛素,对于那些使用最大剂量口服降糖药但是HbA1c6.5%就要考虑使用胰岛素治疗 在糖尿病病程的任何一个时期,包括一开始诊断时,如果出现非饮食控制和生活方式所引起的体重下降强烈推荐早期使用胰岛素治疗 对于那些难以分型的消瘦症状明显的糖尿病患者,应将胰岛素作为一线治疗,胰岛素起始

23、治疗,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1型糖尿病终身使用 2型糖尿病在生活方式和口服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如果血糖未能达标(7%),应启动胰岛素治疗 新诊断的并与1型糖尿病鉴别困难的消瘦糖尿病患者,应将胰岛素作为1线治疗药物 在糖尿病病程中(包括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无明显诱因的体重下降时,应该尽早使用胰岛素治疗,胰岛素分泌和代谢,基础状态:血糖70-110mg/dl,分泌1u/1h 高血糖时:分泌5u/1h 低血糖时 (30mg/dl ):停止分泌 内源胰岛素先进入肝脏,50%-60%在肝脏代谢; 门脉血胰岛素是外周动脉的2-3倍,静脉的3-4倍 半寿期:内源胰岛素5min, 静脉

24、注射外源胰岛素20min C-P :5%在肝脏代谢; C-P半寿期:11.1 min; C-P外周血浓度是胰岛素的5倍,胰岛素分泌与血糖的关系,120,80,40,0,7,8,9,10,11,12,1,2,3,4,5,6,7,8,9,Insulin,Glucose,a.m.,p.m.,Breakfast,Lunch,Supper,75,50,25,0,Basal insulin,Basal glucose,Insulin (U/mL),Glucose (mg/dL),Time of Day,胰岛素Insulin,作用机理:补充性治疗 适应证:T1DM、T2DM经饮食及口服降糖药治疗无效者、DM

25、急性并发症、T2DM严重慢性并发症、T2DM各种应激情况、妊娠、哺乳、严重肺结核、其它特殊类型DM 禁忌证:不需应用INS者,胰岛素的发展史走向胰岛素类似物,1920,1930,1940,1950,1960,1970,1980,1990,2000,药用胰岛素种类,动物胰岛素 猪胰岛素 牛胰岛素 人胰岛素 人胰岛素 半生物合成人胰岛素 胰岛素类似物,不同物种胰岛素氨基酸组成上的差别,动物胰岛素的副作用,免疫反应 胰岛素耐药 高血糖、低血糖反复发生 注射部位脂肪萎缩 水肿(水钠潴留),猪胰岛素制剂特点 种类 注射途径 起效时间 持续时间 作用高峰短效(RI) 皮下/静脉 30min 68h 24h

26、中效(NPH) 皮下 12h 1824h 812h长效(PZI) 皮下 14h 2436h 1420h,胰岛素按作用时间分类,超短效 速效胰岛素类似物: 诺和锐 、优泌乐 短效胰岛素 可溶性胰岛素: RI、诺和灵 R、优泌林R 中效胰岛素 低精蛋白锌胰岛素:NPH、诺和灵 N、优泌林N 长效胰岛素 鱼精蛋白锌悬浊液: PZI 长效胰岛素类似物 : 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诺和灵人胰岛素的特点,与人体自身分泌的胰岛素结构完全一致 免疫原性最低 副反应最低 使用剂量少:由动物胰岛素转换为人胰岛 素,平均剂量减少1530 安全,不具有动物传媒感染的危险性,短效人胰岛素,中性可溶性人胰岛素 无色澄清溶

27、液 可以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点滴,起始作用时间:0.5小时 最大作用时间:1至3小时 作用维持时间:8小时,中效人胰岛素,低精蛋白锌人胰岛素 白色混悬液 只用于皮下注射,起始作用时间:1.5小时 最大作用时间:4至12小时 作用维持时间:24小时,预混人胰岛素,双时相低精蛋白锌人胰岛素 白色混悬液 只用于皮下注射,起始作用时间:0.5小时 最大作用时间:2至8小时 作用维持时间:24小时,针对餐后高血糖您有了更多的选择,对需要更良好控制餐后高血糖的患者,诺和诺德公司提供了含有更多短效胰岛素的诺和灵50R。,预混人胰岛素,双时相低精蛋白锌人胰岛素 白色混悬液 只用于皮下注射,起始作用时间:0

28、.5小时 最大作用时间:2至8小时 作用维持时间:24小时,常规人胰岛素应用的局限性,吸收较慢,起效慢及作用时间长,餐后高血糖,注射时间不方便,低血糖危险增加,低血糖影响胰岛素治疗的主要问题,DCCT 证实在不增加低血糖风险的情况下,对血糖进行良好控制是非常困难的 有30% 以上的1型糖尿病患者曾经历过需第三者帮助的严重夜间低血糖,DCCT Research Group. Diabetes 1997; 46: 271286. Ward et al. NZ Med J 1990; 103: 339-341.,超过3/4的患者无法在餐前30分钟注射胰岛素,13%,23%,64%,30min,15-

29、30min,15min,Overmann H, Heinemann L. Injection-meal interval: recommendations of diabetologists and how patients handle it. Diabetes Res Clin Prac 1999; 43: 137-142.,诺和锐,商品名:诺和锐TM 通用名: 门冬胰岛素注射液 活性成份:生物合成的人胰岛素类似物 (insulin aspart) 由门冬氨酸替代人胰岛素B28的脯氨酸而成,Thr,gly,Tyr,Phe,Phe,Gly,Arg,Glu,Gly,Val,Leu,Tyr,Le

30、u,Ala,Glu,Val,Leu,His,Ser,Gly,Cys,Leu,His,Gln,Asn,Val,Phe,B1,A21,B28,B30,A1,Asn,Tyr,Asn,Glu,Leu,Gln,Tyr,Leu,Ser,Lie,Ser,Thr,Cys,Gln,Glu,Val,Lie,Cys,Cys,Cys,Cys,Thr,Lys,Pro,-Asp,诺和锐TM,诺和锐,人胰岛素,诺和锐,六聚体,单聚体,诺和锐与中性可溶性人胰岛素对比:,诺和锐餐前或餐后注射均可获得良好血糖控制,部分研究显示诺和锐餐前立即注射与餐后注射降糖效果类似 另一部分研究显示诺和锐餐后15分钟注射降糖效果略优于人胰岛素餐

31、前15分钟注射,但不及诺和锐餐前立即注射 对于儿童患者或进餐时间和进餐量变化很大的成年患者,餐后注射具有很大的方便性,诺和锐适宜人群,1型糖尿病患者 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 老年糖尿病患者 使用胰岛素泵的患者 无法按照医嘱保证餐前30分钟注射的患者,预混速效胰岛素类似物- 诺和锐30,含30%门冬胰岛素,70%精蛋白结合的结晶门冬胰岛素 作为30R的替代产品,保持减少注射次数的优点,更好的控制餐后血糖,减少低血糖的危险 适合于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门冬胰岛素吸收迅速,控制餐后高血糖,诺和锐30,精蛋白门冬胰岛素结晶提供基础胰岛素水平,更接近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门冬

32、胰岛素,精蛋白结晶门冬胰岛素,诺和锐 30,诺和锐30显著降低餐后血糖的升幅,诺和锐 30,30R,平均餐后血糖升幅 (mmol/l),Boehm B et al. Diabet Med 2002;19(5):393399,p 0.02,(n = 128),(n = 141),诺和锐30降低严重低血糖的发生,低血糖发生例数,0,5,10,15,20,25,30,35,40,45,诺和锐30,30R,42 例,20 例,危险性降低50%,Boehm B et al. Diabet Med 2002;19(5):393399,(n = 138),(n = 153),诺和灵胰岛素的有效期,28C 瓶

33、装胰岛素,可以保存2年半 笔芯胰岛素,可以保存2年半 室温(25C) 瓶装胰岛素,保存6周 笔芯胰岛素,保存4周,甘精胰岛素,是一种重组人胰岛素类似物,把A链21位的门冬氨酸换成甘氨酸,并在B链C末端加两分子精氨酸 是一种在中性pH液中溶解度低的人胰岛素类似物。在酸性pH(pH4)注射液中,完全溶解。 注入皮下组织后,因酸性溶液被中和而形成的微细沉积物可持续释放少量甘精胰岛素,从而产生长达24小时平稳无峰值的可预见的血药浓度 和NPH相比,其吸收更加缓慢而持久,而无明显峰值 皮下注射,每天固定时间给药,一日1次,取代,延伸,A 链,B 链,A21位的天冬氨酸被甘氨酸所取代 B链的C端加了两个精

34、氨酸 因此称为“甘精胰岛素”,第一个真正的基础胰岛素类似物,来得时(甘精胰岛素)的结构,1. Lantus (insulin glargine) EMEA Summary of Product Characteristics. 2002. 2. McKeage K et al. Drugs. 2001;61:1599-1624.,来得时的作用机制,来得时注射后缓慢释放,平稳吸收,作用维持24小时,澄清溶液(pH 4.0) 在皮下组织(pH 7.4)形成来得时微细沉淀 微细沉淀中游离的来得时六聚体缓慢释放 缓慢作用,持续释放的机制1,来得时 (酸性溶液)pH4,注射部位pH7.4,微细沉淀,六聚体,二聚体,单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