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第六章 生物氧化.pptx_第1页
生物化学第六章 生物氧化.pptx_第2页
生物化学第六章 生物氧化.pptx_第3页
生物化学第六章 生物氧化.pptx_第4页
生物化学第六章 生物氧化.ppt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六章 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物质在生物体内进行氧化称生物氧化,主要指糖、脂肪、蛋白质等在体内分解时逐步释放能量,最终生成CO2 和 H2O的过程。,一、生物氧化的概念,二、生物氧化的特点,在体温、近于中性的含水环境中由酶催化。 能量逐步释放,部分存于ATP。 3. 分为线粒体氧化体系和非线粒体氧化体系。,生物氧化与体外燃烧的比较,反应条件 温 和 剧 烈 反应过程 逐步进行的酶促反应 一步完成 能量释放 逐步进行 瞬间释放 CO2生成方式 有机酸脱羧 碳和氧结合 H2O 需 要 不需要,三、生物氧化所讨论的问题,1、CO2是如何生成的? 2、H2O 是如何生成的

2、? 3、ATP是如何产生的?,直接脱羧:,氧化脱羧:,(一)、CO2的生成,(二)、H2O的生成,MH2,M,NAD+、NADP+、FMN、FAD、COQ,递氢体,递氢体H2,还原型Fe2+,Cyt递电子体b, c1, c, aa3,氧化型Fe3+, O2,O2-,H2O,2H+,2e,脱氢酶 传递体 氧化酶,(三)、ATP的生成,英国生物化学家Peter Mitchell获得197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电子传递链 第二节、氧化磷酸化 第三节、其它末端氧化酶系统(自学),Electron transfer chain,第一节、电子传递链,一、电子传递链(呼吸链),*定义 代

3、谢物脱下的成对氢原子(2H)通过多种酶和辅酶所催化的连锁反应逐步传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这一系列酶和辅酶称为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又称电子传递链(electron transfer chain)。 *组成 递氢体和电子传递体(2H 2H+ + 2e),An electron micrograph of mitochondrion,呼吸链(电子传递链)的类型,根据接受氢的初受体不同,典型的呼吸链有两种: NADH呼吸链 FADH2呼吸链,Cytc,Q,胞液侧,基质侧,线粒体内膜,呼吸链各复合体在线粒体内膜中的位置,*四个蛋白复合体:复合体 *两个可灵活移动的成分:泛醌(Q

4、)和细胞色素C,复合体:NADH脱氢酶(NADH一泛醌还原酶) 复合体:琥珀酸脱氢酶(琥珀酸一泛醌还原酶) 复合体:细胞色素b、c1复合体(细胞色素还原酶) 复合体:细胞色素氧化酶,复合体 ,复合体的功能,泛醌 (ubiquinone, UQ),辅酶Q( Coenzyme Q, CoQ),属于脂溶性醌类化合物,复合体的功能,复合体的功能,复合体的功能,呼吸链中电子传递有着严格的方向和顺序,FADH2呼吸链,呼吸链中传递体的顺序,NADH呼吸链,自由能变化( G0):在体外标准条件下(PH7,温度25时),大于30.5kJ即可生成1摩尔ATP。 G0nFE0,生成1摩尔ATP需多少能量?,已知

5、n=2; F=96.48KJ/Vmol,E0=?,0.158V,能生成ATP的部位?,复合体,复合体,复合体,大约40-50kJ即可生成1摩尔ATP。 G0nFE0,生成1摩尔ATP需多少能量?,已知 n=2; F=96.48KJ/Vmol,E0=?,0.21-0.26V,在生理条件下,?,电子传递抑制剂,鱼藤酮 粉蝶霉素A 异戊巴比妥,抗霉素A 二巯基丙醇,CO、CN-、 N3-及H2S,NAD FP Q b c aa3,NAD FP Q b c aa3,抗霉素 A的抑制部位,呼吸链的比拟图解,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第二节、氧化磷酸化,一、氧化磷酸化的概念:,是

6、指细胞内伴随有机物氧化,利用生物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自由能,促使ADP与无机磷酸结合生成ATP的过程。,二、氧化磷酸化的类型:,(1)底物水平磷酸化 (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 :,XP + ADP ATP + X,(2)氧化磷酸化: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NADHFMNCoQbc1caa3O2,2.5ADP,2.5ATP,NADH的P/O=2.5,FADH2的P/O=1.5,氧化磷酸化的P/O比,三、氧化磷酸化的机理,比较著名的假说有三个: 化学偶联假说 构象偶联假说 化学渗透学说 目前得到公认的是“化学渗透学说”。,英国

7、生物化学家Peter Mitchell(1961年),化学渗透学说 Chemiosmotic hypothesis,(1)电子传递体在线粒体内膜上有着不对称分布, 递氢体和递电子体交替排列,催化是定向的;,化学渗透学说 Chemiosmotic hypothesis,(2)复合物I、III、IV将H+从基质内泵向内膜的外侧, 而将电子传向其后的电子传递体;,化学渗透学说 Chemiosmotic hypothesis,(3)内膜对质子不具有通透性,这样在内膜两侧形成质子浓度梯度,这就是推动ATP合成的原动力;,化学渗透学说 Chemiosmotic hypothesis,(4)当存在足够高的跨

8、膜质子化学梯度时,强大的质子流通过F1-F0-ATPase进入基质时,释放的自由能推动ATP合成。,ATP 合 酶,化学渗透学说 Chemiosmotic hypothesis,ATP合酶作用机理,化学计算估计每生成1分子ATP需3个H从线粒体内膜外侧回流进入基质中。,ATP4-,ADP3-,H2PO4-,每分子ATP在线粒体中生成并转运到胞浆需4个H回流进入线粒体基质中,根据当前最新测定, H经复合体、从线粒体内膜基质泵出到内膜外侧时,一对电子泵出的质子数依次为4、2、4,而每分子ATP在线粒体中生成并转运到胞浆需4 H个回流进入线粒体基质中,NADH氧化呼吸链每传递2H仅生成 2.5分子A

9、TP FADH2氧化呼吸链每传递2H仅生成 1.5分子ATP,结论:,四、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1、呼吸链抑制剂 阻断呼吸链中某些部位电子传递。 2、解偶联剂 使氧化与磷酸化偶联过程脱离。如:解偶联蛋白 3、氧化磷酸化抑制剂 对电子传递及ADP磷酸化均有抑制作用。如:寡霉素,呼吸链抑制剂,Q,胞液侧,基质侧,解偶联 蛋白,*使电子传递所产生的自由能以热能的形式被消耗。,解偶联蛋白作用机制,寡霉素作用机制,寡霉素,*阻止质子从F0质子通道回流,抑制ATP生成,五、通过线粒体内膜的物质转运,胞浆中NADH的转运?,转运机制主要有: -磷酸甘油穿梭( -glycerophosphate shuttle) 主要存在于脑和骨骼肌 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 (malate-asparate shuttle) 主要存在于肝和心肌,NADH+H+,FADH2,NAD+,FAD,线粒体 内膜,线粒体 外膜,膜间隙,线粒体 基质,磷酸二羟丙酮,-磷酸甘油,磷酸甘油穿梭系统,苹果酸穿梭系统,六、能荷(energy charge),能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