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新课标初中物理教材简介.ppt_第1页
教科版新课标初中物理教材简介.ppt_第2页
教科版新课标初中物理教材简介.ppt_第3页
教科版新课标初中物理教材简介.ppt_第4页
教科版新课标初中物理教材简介.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科版新课标初中物理教材简介,物理通报 刘锋,2009.8, 教材的的基本体系 =知识结构+教学结构 一、从目录来看教科书的编排结构 二、从知识编排认识教科书的科学结构 三、从科学探究探寻教科书的教学结构 四、教学资源,一、从目录来看教科书的结构 目录是教材结构的具体呈现。翻开教材,既有反映学科体系的知识目录,又有展示教学过程的活动目录。体现本教材在知识结构和教学结构的有机结合。,每节教材中,可以看见一道道色彩鲜艳的横向知识标题下,纵向排列着一个个充满想象的活动图标,形成体现三维教学目标,纵横交错的结构体系。,二、从知识编排来看教科书的科学结构 科学的教材知识结构是促进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基

2、础。教材结构的科学性首先要符合学科本身的认知结构,其次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发展特点;最后要关注教材结构如何体现教学的过程性特点,并关注思想方法和人文素养的自然渗透等因素。同时,要思考教材结构如何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这是我们编写教材考虑较多的问题.,8上年级目录8下年级目录,9上年级目录 9下年级目录,1、从知识编排来看教材的基本特色 考虑到物理学科的完整性,也考虑到对传统教材的继承,教材的知识结构按声、光、力、热、电来编排。,教材在知识编排上关注了以下几点: (1)关注了从整体到局部的认知过程 在绪论(8上p1-4)中,通过小明和爷爷的对话,使学生了解了物理学的整体基本特征。 在教材的第

3、二章运动与能量(8上p19-34)中,从整体上介绍了物质世界的各种运动,形形色色的能量及相互转化,从而使学生对物理学从整体上有一个初步了解 这个思想在每一章都有体现。例如物态变化第一节(8上p91-94)以水为例,描述了汽化和液化、融化和凝固、升华和凝华等各种物态变化,给学生一个关于物态变化的整体认识。,(2)授学生以工具,为开展探究创造条件 为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教科书设计了第一章走进实验室(8上p5)和第二章运动和能量(8上p19) 。 教科书一开始就引导学生走进实验室,观察新奇物理现象,了解物理实验器材,学习测量知识,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家庭实验室。这样,不仅突出了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学科特

4、征,体现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更重要的是,为今后进行实验探究创造条件。 第二章从整体上介绍了物质世界的各种运动,形形色色的能量及其相互转化,使学生对物理学从整体上有一个初步了解,并学会科学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初步认识物体的微观结构,初步了解能量的观点,为后续学习过程中形成并运用理性思维打下基础。,实验探究的工具 (8上p5 走进实验室) : 1)学习测量 2)建立家庭实验室 理性思维的工具(8上p19运动和能量) : 1)能量的观点(p58光传播能量 ) 2)分子、原子结构理论 (8上p98熔化过程,p101蒸发和沸腾,9上p5物态,p35摩擦起电等),(3)注重内容建构和整合,体现 “以物理为

5、基础”,关注学科渗透和综合的理科教育思想 1)本教材注重科学教育在知识、技能和方法的相互联系,强调在局部板块范围内对知识进行科学整合。 例如:压强(8下P32)、流体的力现象(8下P49)以二力平衡为线索,对物体的压强、液体的压强、大气压、浮力、升力等内容进行了结构性整合。 在磁与电(9上P29)中,将磁现象与电现象联系起来,加强了知识的联系。 功与机械(8下P65)以做功为主线展开,探讨机械及其工作的本质,摆脱了以往教材中,机械的内容同功的内容脱节,功的概念学完之后缺乏具体应用的弊端。,2)将能量作为一条重要的教学主线,把能量概念贯穿于每一种运动形式之中,把能量的观点渗透到每一部分内容之中,

6、 并用“能量”将各知识块联系起来,从而加强了各种运动的内在联系。,对能量的认识分3个层次:,1、了解能量的观点 运动和能量第4节 (8上p32-34),2、联系声、光、热、力、电、磁、原子等不同运动形式认识不同的能量,从能量角度加深对一系列物理概念的认识。,例如: 声:(8上P40)家庭实验室:声音具有能量(渗透概念)。 光:(8上p55-88)在光的世界里,通过章首图、从能量角度描述了光的传播、像的虚实等一系列的情境和探究活动,从能量角度描述了光的传播,加深了对焦点、实像和虚像等概念的认识。 热:(8上P96,P104 )物态变化与热量的吸收放出过程联系。 (9上p18)改变世界的热机,从物

7、体内能、物体内能改变的方式和利用内能改变做功等问题进行较系统地介绍。 力:(8下p105)机械能,系统认识了动能、势能及转化。 电:(9上3-7章)从一开始就把电和能量联系起来,以能量为主线学习电学概念。(电流P38、电源P46、电压P69、电功P90、电功率P94,P97),3、从各种能量之间的转化认识能量,加强了对物质世界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和本质的认识。 (9下p60-63)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3)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横向交叉。 教材不仅把初中物理与现代物理有关最新成果联系起来,还积极关注与化学、生物、地理、气象、医学等基础学科,与信息技术、能源、交通材料等技术领域的广泛联系,在教材

8、的每一章中都有一定的体现,以扩展学生的科学视野,增强时代意识。 例如: “火山爆发后”(8上册p99), “大气内能”(8上册p104), “天文”(8上册p80)。,4)本教材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重视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例如“声与现代科技”(8上册P52)、“物态变化与我们的世界”(8上册P106)、“改变世界的机械”(8下册P95)、“改变世界的热机”(9上册P19)、“改变世界的信息技术”(9下册P63)。这部分内容不需要学生掌握,特别是对一些物理名词不必详细解释,可安排学生课下阅读。,三、从科学探究探寻教科书的教学结构 1)注重问题情景和应用情景的创设,体现从生活到物理,

9、从物理到社会.使学生触景生情,自主地在情景中观察、思考、实验,在交流讨论中提出问题,在丰富的信息和人文环境下,充分交流合作,进行科学探究。 例如 “认识透镜”(8上册p69)。 2)教材强调了对过程的经历,精心设计探究过程,注重落实探究目标。强调科学探究需要学习,将科学探究分成三个层次:示范性探究,有路标引导的科学探究和课题研究式综合探究。把探究性学习活动置于物理课程改革的中心地位,精心设计探究过程,既要给学生留足自主活动空间,又要在探究过程中给学生设一些“路标”,防止迷失方向,让学生在“做” 物理的过程中充分经历探究过程.形成以动脑动手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初中物理教学体系。 对以上问题我们将

10、专题研究。,3)关注过程性评价,将评价纳入教材结构之中。对学生参与探究过程具有调控、激励、定向功能。即是在考查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同时为活动的有序进行提供有效保障。 教材一方面通过反复的“讨论交流”贯穿形成性自我评价,更主要是通过创设“发展空间”改革评价结构,体现评价的多元化,既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又体现适应不同个性学生的发展。 在“发展空间”中,有继承传统评价方式,面向全体同学的“自我评价”,有体现创新精神的“家庭实验室”、有关注社会和科学的“走向社会”、“物理在线”,还有体现个性发展的“我的发明”、“我的设计”等。 注意:学生可根据兴趣自由选择。例如 “平面镜成像”发展空间(8上册p68)。

11、,1、教学参考书,教师教学用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三维目标要求及内容编排、教学实施建议、发展空间和教学资源等部分组成。 在教学实施建议中,着重对实验探究中的情景设计、探究活动的开展、过程性评价指导等进行了重点叙述。,2、学生学习活动手册 学生学习活动手册分探究活动报告、教学目标评价和学习资源等组成,是学生自主活动的主要资料。,四、教学资源:,3、微型物理实验室(学生版),由热光学具、力学学具、电磁学具组成。是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主要实验的装置,也是学生进行家庭实验的微型物理实验室。,微型热光实验室,微型热光实验室,微型热光实验室,微型电磁实验室,微型力学实验室,4、微型物理实验室(教师版),由几何光学演示箱、力学演示板、电学演示箱组成。是一个悬挂起来的物理实验室。将物理实验悬挂起来“边教边演示”,实验过程更加直观,现象更加明显,配合学生版微型物理实验室,可定量完成中学的物理演示实验。,J20906 几何光学演示箱,J04903 力学演示板,J10904 电学演示箱,5、计算机软件: 全国多媒体教学大赛课件(1-5届) 全国青年物理教师教学大赛(7、8届) 电子教材,6、媒体,中国物理教育网 心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