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学课件_第1页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件_第2页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件_第3页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件_第4页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土地利用规划学,前 言,本课程设置与学习的重要性 本课程教学目的和内容 本课程教学方式和手段 本课程教学要求,一、课程设置与学习的重要性,1课程设置的重要性 土地利用规划学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其理论知识是土地管理专业理论基础的重要组成内容。本课程对培养学生从事土地管理及其开发经营的技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学习的重要性 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加,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土地需求的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使土地利用中的问题越来越多,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国对土地资源采取了较严格的管制,土地利用规划是政府实施土地管理的重要手段。 从事土地管理

2、及其相关业务的专业人员,必须具备土地利用规划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二、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简介,1教学目的 土地利用规划是研究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规律的学科,使土地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得到充分、科学、合理、有效的利用,保持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获得系统的最佳结构和功能。本学科是一门涉及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学科。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方法以及如何在土地管理中正确地利用,发挥其管理手段的作用。,二、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简介,2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本课程教学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大部分。,教学内容

3、,实验教学,理论教学,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依据,资料收集、分析和整理技术,土地利用规划的管理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土地利用部门和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方法,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技术,土地利用规划图件编制技术,三、课程教学方式与手段,采取讲授、讨论、实验等方法进行教学 讲授:重点教学内容,34学时 讨论:针对目前的问题,2学时 实验:技术方法,6学时,第一章 导 论,【内容提要】本章主要介绍土地、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概念及其特性,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和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基本程序,为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土地利用规划的具体内容奠定概念基础。 【重点内容】理解有关的基本概念,认识土地

4、特性与合理利用土地的基本原则,了解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意义及基本程序 【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认识土地利用规划的意义。,第一节 土地与土地利用,一、土地的概念(Land) 由于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因而对土地的概念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加以定义。,1.土地的原意,土壤,陆地及其水面,地球的纯陆地部分,地球表面,地球表面具有生产力的综合体,2.土地概念的扩展,土地资产,土地系统,景观,地球表面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土壤剖面图,第一节 土地与土地利用,3认识土地概念需把握的几个要点,土地是重要的资源。自然资源和资源性资产,是一个动态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随人们的认识的深入而变化,土地与土

5、壤、国土、环境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土地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第一节 土地与土地利用,二、土地的特性,自然性,数量(面积)的有限性,空间性,永续利用性,属性的两重性,第一节 土地与土地利用,三、土地功能 马克思曾指出:土地即“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是人类“不能出让的生存条件和再生产条件”,生产(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景观功能,为人类生存 提供必须的 农畜产品,一切建筑物 和构筑物 的载体,矿产资源的 仓储功能,土地本身的 形态和类型 具有舒适性 和美学价值,第一节 土地与土地利用,四、土地利用(Land use)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土地利用的历史。人类占有土地的最终目的,就是利用土地。

6、 (一)土地利用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土地利用 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2、土地利用中的问题,技术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土地利用需要对土地生产要素加 以认识,如温度、水分、土壤质地 等,要凭借科学技术水平,土地作为一个最基本的生产要 素与其他要素相结合后,才能 进入生产过程,土地利用需要协调土地的权 属、利益分配等生产关系问题,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 全球或区域环境的影响,四、土地利用(Land use),(二)土地的合理利用(rational utilizat

7、ion of land ) 1什么是土地的合理利用 对土地进行充分的使其发挥最佳功能的利用 2合理利用的标志 利用的有效性和永续性 3土地合理利用的基本途径 加强土地管理,对土地利用进行总体的,综合的管理、控制、调节。 加强地权管理:主要包括地权分配,监控地权转移和调解地权纠纷等内容。 加强土地利用管理:对土地利用结构、布局、方式和土地利用效果进行控制、规划、监督。其中,土地利用规划为土地管理的科学化、具体化、法制化提供了前提条件,是土地管理的重要内容。亦是土地管理的最基本依据和手段。,第二节 土地利用规划学,一、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 1规划(planning) 是指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

8、发展进行的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其重要特性是未来导向性。 2土地利用规划(land use planning) 土地利用规划的历史:从殷周时期的井田制算起,至今也有2900年历史。 对土地规划的三种意见: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农业企业的全面经济规划;是解决有关土地利用的全部规划问题;是在空间上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的定义: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第二节 土地利用规划学,二、土地利用规划学研究的对象 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

9、的对象。 (一)研究对象 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矛盾。实质是人类对未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势作的预先估算过程。目的在于维持人类生存、优化组织土地利用,保护整个人类利益。职责是土地供需预测,协调供需矛盾,追求满意效益,引导持续利用。 (二)与相关规划的联系与区别 土地利用规划与农业区划、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土地利用规划与相关规划的联系与区别,第三节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内容,一、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一)主要任务 土地利用规划通过组织土地利用这一侧面,来解决土地利用中的问题,所以,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国土规划和区域

10、规划的要求,结合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具体条件,寻求符合区域特点的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要求的土地利用优化体系。 (二)具体任务 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协调土地的供需矛盾,是首要任务。 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土地利用系统的核心内容,结构决定功能。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内容是资源约束条件下寻求最优的土地利用结构。 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最终确定在何时、何地和何种部门使用土地的数量及其分布状态,并结合土地质量和环境条件加以区位选择,最终将各业用地落实在土地之上。 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在宏观布局的基础上,合理组织利用土地,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其产出率和利用率,降低其占有率。,第三节 土地利用规

11、划的任务和内容,二、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规划的具体内容,因客观环境条件的差异,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从总体而言,从宏观到微观,整体到细部,土地利用规划有下列规划内容。,规 划 内 容,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与潜力分析,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和重点用地项目布局,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交通运输用地规划,农业用地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费用效益分析和规划实施,第四节 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和程序,一、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各种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相互交错且相互联系的系统。说明土地利用规划种类的多样性和相互联系性。,(一)按土地利用规划的性质划分,土地利用总体规

12、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设计,按国家行政管理体系编制,分为五级 是国家对规划地的农业用地及非农业建设用地实行的宏观控制、协调、组织和监督 各级规划均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编制、覆盖区域内全部土地 规划一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将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应。代表国家利益控制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土地利用。,为特定目的而制定的部门或跨行政区界线的区域性综合规划或单项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兼有微观与宏观规划的性质。,是属于微观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继续和深入,是各项用地的安排,是规划实施的最终依据。,第四节 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和程序,长期土地利用规划:1530年,中期土地利用规划

13、:5年,短期土地利用规划:年度计划,(二)按规划时间期限划分,(三)按规划的空间范围分,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土地利用规划,第四节 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和程序,二、土地利用规划程序 土地利用规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解决好复杂的系统问题,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划工作程序。,第二章 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原则,【内容提要】本章主要介绍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依据。地租和地价理论是土地资源配置中如何获得土地利用最大经济效益的依据;土地区位理论是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及其选址的依据;持续利用理论是实现土地永续利用的理论依据;生态经济理论是实现土地利用系统最佳功能的重要依据;人地协调理论是土地利用中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

14、依据;系统工程理论是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中科学编制规划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同时,还介绍土地利用规划中遵循的基本原则。 【重点内容】认识各种理论对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意义及其科学原理。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各种理论依据的科学原理和基本原则的含义。,第一节 土地规划的基本理论,一、地租和地价理论 (一)理论核心 地租的原意有报酬或收入的意思。是一个历史范畴,是随着有组织的土地利用和土地所有权的出现而产生的。 1西方经济学家的地租和地价理论 威廉.配弟:地租是土地上生产的农作物所得的剩余收入。 土地价格是购买一定年限的地租总额。赋税论 亚当.斯密:地租是“作为使用土地的

15、代价”,“是使用土地而支付的价格”。国富论 大卫.李嘉图:地租仅只是为了使用土地而付给地主的金额。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 杜能:地租不是劳动和投资的产物,而是田庄所处的位置和土地性质的偶然优势带来的。 地租不是价格的原因,而是价格的结果。,2马克思地租和地价理论 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地租的实体是剩余劳动的产物,地租有不同的类型,即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 提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地价理论,土地价格是虚幻形式的价格,是没有价值的价格。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 (二)对规划的理论指导意义 对于土地资源的综合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制定土地利用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规划是影响

16、地价的重要因素,“规划即地价”,应根据地价(级差地租)的空间分布规律合理规划(配置)各业用地。 2根据土地用途与地租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土地用途和通过规划来影响土地价格。,(一)理论核心,第一节 土地规划的基本理论,二、土地区位理论 (一)区位理论简介 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等。解释了区位对土地利用方式的作用规律。 1.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取决于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杜能圈。 2.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工厂区位的选择取决于原料地、劳力和集聚三个因素。其最佳位置总是趋向于最低成本效果。 3.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

17、论:城镇的空间布局规律。 (二)理论指导意义 1依据区位理论,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方向和结构,确定各项用地的合理配置点。 2通过制定合理的级差地价政策,调控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及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R=E(p-a)-Efk,地租收入R对同样的作物而言,随距市场距离增加的运费增多而减少。当地租收入为零时,即使耕作技术可能,经济上也不合理,而成为某种作物的耕作极限。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的结果,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

18、及斜率(图3-1上部)。因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所以农场主选择最大的地租收入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图3-1下部)。,图中P为区位点;M为市场,M1为原料地,M2为燃料地或第二原料地,设三点间的距离相等;P点根据吨公里计算确定的运费成本最低点,第一节 土地规划的基本理论,三、持续利用理论 人类可持续思想的产生由来已久,但可持续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以下过程:,20世纪6070年代起步,20世纪7080年代形成共识,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研究,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发展模式,“公害”的显现,“增长极限的讨论”,“只有一个地球”人类环境宣言,里

19、约宣言21世纪议程,内罗毕宣言,WECI的成立,20世纪90年提出行动纲领,“可持续发展”,我们共同的未来,三、持续利用理论,(一)持续利用理论的核心思想 1可持续性。在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支配这一生存空间的生物、物理、化学定律所规定的限度内,环境资源对人类福利需求的可承受能力或可承载能力。 2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二)对规划的理论指导意义 1建立立体的土地观和土地利用观。 2要考虑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第一节 土地规划的基本理论,四、生态经济理论 (一)生态经济学及其思想 1生态经济学(Ecolomics)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相互

20、交叉而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演替规律的一门学科。 2生态经济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及其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生态系统平衡是其相互作用和协调的一种状态标志。系统的运行目标就是实现其平衡状态。,四、生态经济理论 (二)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意义 1土地利用不仅是自然技术问题和社会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生态经济问题,同时承受着客观上存在的自然、经济和生态规律的制约。 2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由土地生态系统与土地经济系统在特定的地域空间里耦合而成的生态经济复合系统。人类利用土地资源时,必须要有一个整体观念、全局观念和系统观念,考虑到

21、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相互关系,不能只考虑对土地的利用,而忽视土地的开发、整治和利用对系统内其他要素和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第一节 土地规划的基本理论,五、人地协调理论 (一)人地关系理论的发展,环境决定论,协调论,征服自然论,人类各种活动是 受到自然环境所 制约的. 违背唯物辨证论, 是一种环境宿命 论,过分强调人类的 主观能动作用, 盲目追求对自然 片面征服. 是一种唯意志论,人类与环境之间相 互影响,相互改造,相 互依存,是对人地关 系的科学认识,遵循 了自然界对立统一 规律和世界物质统 一性原理,五、人地协调理论 (二)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意义 1明确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

22、,人是地球环境的组成部分,人与环境之间有着不能任意改变的“奇妙相关” 人类活动同环境是息息相关的,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人类活动必然影响环境,而环境反过来对人类行为产生制约,2遵循自然规律,协调人地关系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引导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趋利避害,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一节 土地规划的基本理论,六、系统工程理论 (一)系统工程 霍尔三维结构图,(二)对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指导意义,土地是一个系统,土地利用实际上对系统的优化,土地利用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第二节 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一、维护社会主义 土地公有制原则,二、因地制宜原则,四、逐级控制原则,五、动态平衡原则

23、,三、综合效益原则,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内容提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地利用管理的“龙头”,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我国的土地管理法中已做了明确的法律规定。本章主要介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特点、目标和任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内容和程序,使学生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一个轮廓性的认识。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和熟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相关资料调查分析的方法。 【重点内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和特点,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内容和程序。 【教学要求】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内容和程序,认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意义。,第一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述,一、土地利用

24、总体规划的概念及作用 (一)定义 指在一定的规划区域内,根据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土地自身的适宜性以及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和农业生产各业之间的用地矛盾,寻求最佳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进行统筹安排的战略性部署和措施。,一定的规划区域:国家、省、地市、县、乡镇五级行政区域; 实质: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配置,既定量、保质、定位、规定用途; 核心内容: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土地资源配置:对土地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部门之间(用途之间)数量、质量、区位的分布状态。时间、空间、用途和数量是土地资源配置的四要素。 土地利用结构:指

25、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合。,理解概念的要点,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及作用 (二)作用 是政府调节土地资源 配置的重要手段; 能够有效地解决土地 利用中的重大问题; 是土地利用管理的 重要依据。,第一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述,二、土地利用规划性质,1.整体性,2.长期性,3.战略性,4.控制的层次性,主要表现在规划对象、任务、内容、效果等方面都具有 整体(总体)的特性。,主要表现在规划的时限具有长期性,规划的影响具有 长期性,规划的实施具有长期性。,主要在研究问题具有战略意义,对土地利用的战略调 节控制,以及其宏观指导性。,纵向讲上级规划对下级规划的指导和控制;横向讲 是

26、总体规划对区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的宏观控 制作用。,第二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和任务,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 目标是指规划所要实现的土地利用目标,有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关系到今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途径。,(一)总目标,(二)具体目标,区域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既三个效益的统一。,是总体目标下的子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体现。,如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明显改善,土地产出率和综合利用效益有比较明显的提高,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土地保障。,如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

27、划的具体目标有4个方面。以规划指标来体现。耕地指标、建设用地指标、土地开发整理指标和生态环境改善,第二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和任务,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土地 利用的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是土地利用宏观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是 土地利用宏观控制的主要依据,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时空上对各类 用地进行合理布局,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 引导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 ,以保证充分、合理、科学、有效地利用 有限的土地资源,防止对土地资源的盲目 开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法律效力,任何机 构和个人不得随意变更规划方案,各项 用地必须依据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是监督各

28、部门土地利用的重要依据,第三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内容 和程序,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规划内容,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供给量预测,土地需求量预测,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土地利用分区,确定实施规划的措施,明确土地利用潜力,摸清家底,规划基础,土地利用调整的依据,规划的方向,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规划的核心内容,规划实施的保障,第三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内容和程序,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 规划层次:全国 省级 地(市)级 县(市)级 编制工作:,三个阶段,规划审批阶段,方案编制阶段,准备阶段,准备阶段,1、组织准备:成立规划工作小组 2、制定工作计划:制定工作方案 3

29、、制定技术方案:规划大纲等 4、收集资料:相关的文字和图件资料,规划领导小组,规划工作小组,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二)方案编制阶段 1、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与土地供需预测 土地资源评价:包括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土地后备资源评价。是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的客观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发现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的依据。 土地利用潜力分析:分析各类用地的潜力,是确定用地数量和调整用地布局的依据。 土地需求量预测:对未来各项用地量的测算,发现未来用地的要求和趋势 阶段性成果:土地评价成果;土地现状评述;土地供需预测专题研究成果。,(二)方案编制阶段 2、土地供需平衡分析

30、 通过各类用地预期的供给量和需求量计算,以达到协调各类用地的关系。 3、确定土地利用目标与基本方针 要作好“两个估计”和“两个协调” 编制供选方案 5、方案择优 6、编制规划成果资料,(三)规划审批阶段,规划审批,规划成果评审,由上级土地管理部门组织规划 成果评审小组进行评审,依据 规划编制的技术规范,由规划领导小组审批,由同级人 民政府审议,后行文报上级人民 政府审批,并由主管部门备案,规划审批,规划的分级审批,规划审批的内容,规划的审查报批,三级审批:国务院、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人民政府 国务院审批省、自治区、直辖市,省会所在城市,非农人口50万以上城市和计划单列市 省级政府审批地(市)

31、级、县级和不设区的乡级规划 市级政府审批设区的市的乡级规划,符合土地管理法的规定 符合地区经济发展目标,耕地和环境保护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依据是否充分 符合土地用途管制要求 农用地和非农用地是否协调 符合规划审批规定,申报:由同级人民政府上报有权批准的上级政府。由同级主管部门审查。 前期准备工作:听取意见,组织评审,做好协调 审查:征求意见,进行全面、公正、客观的评价,提出审查意见。 批复:上级主管部门报同级政府审批。,第四节 土地利用宏观研究,一、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社会经济发展计划是对一定区域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安排,土地利用规划应根据这种计划来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的方针、目标,土

32、地资源的开发整治,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调整等,以保证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并与土地的供给协调一致。,(一)计划类型,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长期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期计划,(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目标,2000年前后为实现初步发达阶段,要求中国达到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上叶将走上中等发达阶段,到21世纪中叶可望进入发达阶段,是确定土地利用战略目标,进行土地结构调整的基本依据,是确定重点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土地资源开发整治项目与布局的基本依据,第四节 土地利用宏观研究,二、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明确规划要解决的问题,分析土地供需基本状况,确定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确定土地利用基本方针,第四章土地供给量

33、预测,【内容提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未来一定时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总体部署,因此,对有关基础数据的预测是规划编制重要内容,对未来土地满足各项用地的需求是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依据。本章主要介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有关人口、城市化、消费水平、作物产量的预测方法,土地供给量分析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重点内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础数据预测方法,土地供给量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教学要求】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础数据预测的方法,土地资源潜力分析的内容和方法。,第一节基础数据预测,一、预测的原理 (一)预测的概念 1、预测的定义:是指预先或事先的推测或估计。是人们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手段、预先推知和判

34、断事物未知状况。预测是土地利用管理的重要手段。 2、预测与决策和规划的区别与联系,现状,决策、计划,结果的实现,未来结果,预测,预测和决策的关系:预测是决策科学化的前提 预测和规划的关系:预测是规划的科学工具 三者联系:预测在决策之前,规划在决策之后, 规划既是决策的产物,也是预测和决策实现的桥梁。,(二)预测程序,确定预测目的,制定预测计划,收集基础资料,检验现有资料,实施预测过程,分析预测误差,(三)预测方法,定性预测,综合预测,定量预测,第一节基础数据预测,二、人口预测的方法 (一)人口自然增长法 根据基期年的人口数直接推算未来人口数,又称复利公式。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两个部分

35、。 预测公式: (二)劳动平均法 以基本人口、服务人口和被抚养人口三者之间比例关系为依据预测未来人口。适用于城市和城镇居民点的人口预测。 预测公式: P=A/1-(B+C) 式中:P规划年人口数;A基本人口数; B服务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 C被抚养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第一节基础数据预测,三、城市化水平预测 (一)城市化与城市化指标 1、城市化的概念:最通俗的概念是农村人口向非农人口的转化,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的现象。,2、城市化的度量,复合指标法,主要指标法,土地利用指标,人口比例法,规划区域人口比重,建成区大小,人口密度,城市间的距离,(二)城市化水平预测方

36、法,商品粮供应率预测法,国民生产总值预测法,基础投资规模预测法,农业人口转化预测法,多指标综合预测法,粮食总产量、商品率、城镇人均占有粮食,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关分析 Y=40.55lgx-74.96,基建投资、新增城镇人口、城市化水平,根据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机械迁移人口、 农业人口转移为城镇人口数进行推算,根据以上五种指标进行综合预测,第一节基础数据预测,四、消费水平预测 消费水平预测归结为人口对食品需求量的预测,有两种预测方法:食品数量和热量、蛋白质、脂肪预测。 五、作物产量预测 (一)年平均增长率法 (二)趋势外推法 主要有直线型、指数型、二次抛物线型等 (三)回归预测法

37、通过建立回归方程进行预测,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目的,摸清土地资源家底和土地利用状况,为制定人地协调发展与强化地域系统功能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内容,土地资源的数量分析,土地资源的结构分析,绝对量分析:包括已利用数量和未利用数量 相对量分析:人均占有的土地资源数量,土地资源组合结构分析:对子系统的分析,通过资源类型、利用类型和适宜类型来表述。 土地资源综合分析:对包括土地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三大系统的组分结构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根据特定的目的,对土地利用对象的各种属性进行判定,以评估其价值,为合理利用土地决

38、策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三)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1、评价指标体系: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集约经营程度;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2、评价方法:评价系数法 3、土地利用评述 通过以上的定性定量分析结果,对当地土地利用做出结论。 土地利用的主要成绩 土地利用存在问题 从社会、经济、生态方面提出土地利用建议 提出提高土地内涵及外延生产力的途径 提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意见 案例说明:重庆市九龙坡区土地资源现状分析,第三节 土地质量评价,土地质量:土地相对某种特定用途表现出的优良程度。 土地质量评价:是针对某种特定用途,对土地的适宜性能或价值作出评估或判断 土地质量评价的类型: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和土

39、地经济评价等。,基本概念,第三节 土地质量评价,一、土地适宜性评价,1、概念:,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2、评价程序,准备工作,土地适宜性等级的确定,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定,土地用途的确定,土地用途与土地质量的比配,提交评价成果,第三节 土地质量评价,二、土地生产潜力评价,1.概念,是在一定的技术条件投入条件下,土地所具有的潜在生产能力和提供效用的能力,农业用地生产潜力和建设用地生产潜力的评价;已利用土地的潜力评价和后备土地资源的潜力评价.,2.评价的内容,三、土地的人口承载力,1.概念,是指一定地区的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

40、人口数量.,2.研究过程,第四节 土地利用潜力估算,一、土地利用潜力估算的意义,二、土地利用潜力估算的内容评价,土地利用潜力是指在发挥现有的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地能够进一步发挥其功能的大小。说明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和土地使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建设用地利用潜力,1、人均用地 2、城市用地结构 3、建筑密度和容积率 4、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 5、生态建筑 6、村庄的整理,农业用地利用潜力,后备土地资源利用潜力,通过土地生产潜力的估算与现实生产力的比较分 析,反映农业用地的利用潜力大小。 M=f(A,B,C),第五章土地需求量预测,【内容提要】土地需求量预测是确定各用地部门未来用地数量,为合理配置和调整土

41、地利用结构提供依据,也是土地供需平衡的主要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各部门用地预测的程序和方法,土地供需问题分析的基本原理。 【重点内容】掌握部门用地预测的程序和方法,土地供需平衡分析的基本原理。 【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土地需求量预测的基本原理,能够通过土地供需平衡分析找出供需问题。,第一节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农业用地是区域土地利用的主要内容,是用地部门中的用地大户,直接关系到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农副产品用地等。 一、耕地需求量 (一)耕地需求量的内容 包括大田作物用地、人工饲料地、蔬菜地等。 (二)预测程序,用地面积,总产量,平均单产,用地净面积,用地毛面积,2、人工饲料用地

42、面积,3、蔬菜用地面积,1、大田作物用地面积,第一节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1、确定果品内部需求量(V) 2、确定果品的商品率(P) 3、确定果品总产量(W) W=V/1-P 4、确定果品加权平均单产( YF) 5、确定成年果树栽植面积 6、确定果园面积 S2=S1/1-(K1+K2) 三、其他农用地面积 1、副业用地需求量 2、渔业用地需求量 3、林地需求量,二、果园用地需求量,第二节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建设用地又称非农业用地。主要用于场地,与土地生产力无关系。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内容主要有居民点用地、水利工程用地和公路交通用地。 一、居民点需求量用地预测 1、指标概算法 (1)每户宅基地指标、每

43、人占地指标或按耕地面积概算指标 (2)人均定额指标:,2、需求推算法,农民建房新增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新增占地面积,3、两区累加法,先分别计算生活区和生产区的占地面积,然后两区占地面积类加即可得到居民点用地面积,Z2居民点规划占地面积 N规划人口数 J2人均用地定额,H规划期农村个人建房需占用土地面积 N规划目标年人口数 P户均人口数 F0规划基期农村总户数 n规划年限 d建房户比例e宅基地定额,Z规划期新增农村居民点占地面积 K规划人口数,Pi各种生产建筑物面积 K系数,K=1.21.3 S系数,S=1015,第二节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二、水利工程用地需求量 1、渠道工程用地,2、水库工程用

44、地,三、公路工程用地需求量,Q渠道设计流量(m3/s) 过水断面(m2)C糙率系数 R水力半径 i渠道比降,V库容 H近坝处水库蓄水深度B近坝处水面宽度 L近坝内水面长度 K系数,6、4,A昼夜平均交通量(辆/昼夜) N公路年平均货运强度(t) d汽车运输天数(d) p每辆汽车载重量(t),第三节土地供需平衡分析,土地供需平衡分析目的在于了解土地供需方面存在的问题,寻求协调土地供需的途径和方法。 一、基本概念,1、土地供给,自然界赋予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土地数量和质量,2、土地供给量,规划区域供应给人类利用的各类土地类型 的数量之和,3、土地需求,人类从事生产与消费活动对土地的需要,4、土

45、地供需分析,是在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预测和估算的基础上加以比较,依据土地供给和土地需求量两者之间的数量比较借以评价供不应求、供过于求和供需平衡状况。,第三节土地供需平衡分析,二、土地供需平衡协调,土地现状态势,土地开发潜力,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 土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国民经济发展态势,规划方案优选,协调供需平衡,土地总供给量,土地总需求量,案例说明:重庆市九龙坡区土地供需分析,第六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内容提要】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是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内容,也是为实现规划目标的土地利用的具体落实。本章主要介绍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概念,土地利用结构方案拟订的方法和优化的模型,土

46、地利用布局的模式和各类用地配置的基本原理。 【重点内容】掌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模型和土地利用布局的模式 【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概念,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作用,熟悉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的基本原理。,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一、土地利用结构概述 (一)什么是土地利用结构 1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同一总体中各部分所占的比重,表示在一个总体内部多元的对比关系。 2土地利用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的集合。 3用地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关联性 (二)土地利用结构研究的作用 1结构合理,才能保持土地利用系统的良性

47、循环,取得土地利用的最大效率。 2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解决土地资源供需平衡,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土地利用结构柱状图,土地利用结构饼图,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二、土地利用结构方案的编制 (一)供选方案的拟定,1、指导思想,2、编制原则,3、编制依据,应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坚决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与“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的方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综合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用地关系,在空间上合理布局用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持续、高速和健康发展创造良好

48、的土地条件。,切实保护耕地原则,公众参与原则,统筹兼顾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土地供需依据,计划规划依据,政策法律依据,二、土地利用结构方案的编制 (二)方案编制方法 1土宜法:根据土地质量评价结果,结合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和区域土地适宜性特点来确定各业用地的比例结构。土地质量评价成果是前提条件,二、土地利用结构方案的编制 (二)方案编制方法 2综合法 原理:通过单项用地计算,采取逐项逼近,达到土地面积的综合平衡;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增加量之和等于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减少量之和。 公式如下: A=B 各类用地面积变动公式:Bt=Bo+C-D 依据:土地利现状统计资料和土地需求量预测数据; 做法:

49、借助土地利用现状图,在土地 利用综合平衡表上作业,达到土地面积在数量和空间位置上的平衡。形成4个表格。 3模型法:建立数学模型,借助计算机技术求解。主要方法有线性规划模型;多目标规划模型;模糊线性规划;灰色线性规划等。 4实例,第二节 土地利用布局,土地利用布局是对土地利用形式按土地利用结构在空间上布局,因此,把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布局形式称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有土地利用分区模式和土地利用类型模式。,一、土地利用分区模式,(一)概念,依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分区的依据是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可分为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区和用地分区。,(二)土地利用地域分区,

50、1、概念:依据土地利用和保护的主导方向,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2、分区原则,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土地质量差异原则,土地适宜利用原则,保持行政区划界线完整性区原则,(三)土地利用用地分区,1、概念:又称土地利用控制分区。是在土地适宜性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今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需要划分的用地区域。,2、分区原则,土地利用现状与土地适宜性用途一致性原则,土地利用主导用途原则,土地利用地域差异性和相似性原则,尽可能保持行政区界完整性原则,3、分区类型,1、综合分析法 2、主导因素法 3、叠置法 4、聚类法,(四)土地利用分区方法,重点建设用地、城乡居民点、基本农

51、田保 护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二、土地利用类型模式,第三节 各类用地配置,用地布局是指土地利用的分布,是土地利用规划的结果。用地布局与生产布局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一、农业用地配置,包括蔬菜地、大田作物用地、林业用地、人工饲料地、副业用地配置等,根据各类用地对自然条件、交通条件、市场条件等进行合理选址。,二、建设用地配置,第三节 各类用地配置,居民点用地配置,工业用地配置,交通用地配置,渠道配置,居民点用地选址要求,组织生产和生活的要求,兽医防疫要求,建筑要求,卫生保健要求,1.位置适中,对外联 系方便 2.与高等级公路保 持距离(150米) 3.水源水质条件好,1.地形朝向 2.水文地质条件 3

52、.土质条件 4.安全条件 5.节约用地条件,1.通风舒适环境 2.位置较高 3.上风上游 4.处理好与其他 建筑的关系,畜牧场和居民点 位置保持适当距 离,工 业 用 地 选 址,应选择产品到达消费地的完全计划费用最小的地点,费用最小的地点,符合生产和建筑的要求,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要求,公路用地选址,现 有 公 路 的 调 查,确 定 主 干 道 的 走 向,公 路 选 线 的 原 则,渠道配置,1灌溉排水渠道在水源和容泄区水位即定的条件下,尽可能获得最大的自流灌溉和排水面积 2渠道布置应保证工程费用少,渠道输水损失小 3渠道选线应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 4上级渠道的布置应为下级渠道的合理规划和其

53、他土地规划项目的合理规划创造良好的条件。,第七章居民点用地规划,【内容提要】部门用地规划是在对一定区域范围内国民经济主要用地部门用地进行现状分析,需求预测,供需综合平衡的基础上,对各部门的用地在时间、空间上作出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其关键是确定各部门的用地规模,用地位置,用地时间,做到定性、定量、定位,是贯穿整个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过程的一项核心工作,也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最终成果的体现。本章主要介绍居民点用地规划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包括居民点用地问题、城镇体系、居民点用地规模和居民点用地布局等。 【重点内容】掌握居民点用地规模和布局的基本理论方法。 【教学要求】认识和掌握居民点用地规划的意义和作

54、用,掌握居民点用地规划的理论依据,掌握居民点用地规模的确定和结构布局的基本方法。,第一节居民点和居民点用地,一、居民点 (一)居民点的形成,1、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原始游牧部落,村落,城市,城镇体系,人类住区,2、居民点是城市、城镇和乡村的总称,3、居民点的发展,第一节居民点和居民点用地,(二)居民点的分类 1国外的分类:没有统一的城镇划分标准,一般以人口下限数量、职业构成和人口密度等指标中的一项为标准加以划分,但具体数值不具有可比性。,2、我国的分类,划分标准历经数次变动,第一节居民点和居民点用地,居民点划分层次:城市城镇乡村三层次组成 以行政界限代替 二、居民点用地 1、概念:

55、居住用地。 2、特点:功能多样性、价值高且差异大、不完全的生态系统 3、用地的形式:城市中居住和基础设施用地紧张,而且规划利用不合理;近年来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大。,第二节城镇化与城镇体系规划,一、城镇化,(一)城镇化的概念,1、含义,英文是Urbanization,城镇化有三层意思,既城市人口占总人口 的比例日益增加;城市数量日益增加;城市规模的日益增大。,2、城镇化的度量,主要指标法,复合指标法,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指选用与城镇化相关的多项指标考察城镇化 的进展情况。,1、城镇人口占其所在区域总人口的比例 2、人口密度(城镇(建城区)中单位土地面积的人口数) 3、城镇(建成区)面积和

56、城镇(建成区)之间的平均距离 S=2(A/N)1/2,第二节城镇化与城镇体系规划,(二)世界城市化 1城市化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发达的工业国向发展中国家扩展。 2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3发达国家郊区城市化或逆城市化的出现。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仍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的形式,即生计城市,第二节城镇化与城镇体系规划,(三)我国城镇化 1发展概况:1949年我国步入城市化进程。1949年到1980年城市化处于缓慢发展时期,尤其是19601964年中断,跌入低谷。1980年代以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2我国城镇化的特点 城镇化水平低;城市化严重滞后与工业化;呈现区域差异

57、性。,第二节城镇化与城镇体系规划,(四)城镇化对土地利用的作用 土地利用的时空格局随城镇化进程而发生变化。,第二节城镇化与城镇体系规划,二、城镇体系规划 居民点体系是指构成一定区域内相互依存且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居民点群体。城镇居民点布局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 (一)城镇布局理论 1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 概念:是现代城市规划学中的一种新学说。各国有不同的称法。是一种摆脱大城市磁力吸引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理论观点:认为城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其所在区域的关系是点和面的关系,每个城市都有与它相应的地域吸引范围,一定地区范围内也必须有其相应的区域中心,在一个地区内城镇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

58、联系在一起,地区内各城镇之间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反磁力吸引体系布局的原理:组建地区性生产综合体,第二节城镇化与城镇体系规划,2门槛理论 是波兰学者在讨论居民点规划的经济问题是提出的。 理论观点:在居民点发展中,有三种限制条件,即门槛:一是地理环境条件;二是基本工程管网状况与铺设的技术限制;三是居民点结构改建上的限制。 理论的指导意义:对认识城市发展进程,确定城市的规划方向;对居民点布局规划;确定城市的合理规模等。 3带形城市理论 该理论强调了交通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作用。,第二节城镇化与城镇体系规划,(二)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1城镇体系 指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

59、依存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简言之,是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 2城镇体系规划 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妥善处理各城镇之间,单个或数个城镇与城镇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地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佳的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规划。 3城镇体系的特征: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 4我国城镇体系结构 不同规模城市数及占城市总数比重的变化 不同规模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比重 5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第三节 居民点规模,一、居民点规模的衡量,1、居民点人口规模,2、居民点用地规模,3、居民点活动规模,4、居民点辐射规模,综合特征,有三种计算标准,分建成区、规划区、行政区用地规模,居民点的影响范围或吸引范围,经济活动规模或产业活动规模,二、城市的合理规模和规模分布,1、城市合理规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