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成果(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_第1页
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成果(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_第2页
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成果(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_第3页
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成果(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_第4页
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成果(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成果(教学设计方案)作业题目:结合本次培训,请完成一篇应用信息技术的“创新教学成果”(教学设计方案)并提交。作业要求:1.教学设计方案请参照模板要求填写,要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2.作品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不合格。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教学设计方案课题名称故都的秋姓名赵秋工作单位社旗第二职业高中年级学科一年级语文教材版本高等教育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故都的秋是高教版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是一篇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

2、境,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融化在一起,表现出故都之秋的特色和作者的独特感受的作品。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用阅读能力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本文可分为两课时来学习。第一课时从内容和背景方面研读文章,感悟探究作者情感;第二课时从语言和艺术手法方面,体察作者情感。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细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目标要明晰、具体、可操作,并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色,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2)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既要让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 依据本课时的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的思考,将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课堂导入:老师与学生共同回忆:“无边落

4、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等一系列的描写秋天的诗词是的,不同的人对于秋有着不同的感受。毛泽东读到秋日的壮丽,杜甫读到秋风的悲凉,柳永读到秋雨的凄苦。那么,你眼里的秋天是怎样的呢?学生各抒己见:可能会谈身边的秋天,一方面给人以丰收的感觉,田野里,各种庄稼陆续成熟了,果园里,各种果树挂满枝头,天高地广,金风送爽,令人心旷神怡;另一方面秋天也会给人带来破败、凄凉之感:北雁南飞,枯叶飘零,收获后的田野,一片狼藉,风中夹杂着寒意,让人心绪悲凉等等。 “一个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世界”,那么,让我们一起走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体味

5、一下郁达夫眼里的秋天是怎样的呢?(解说:这一导入,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最佳状态,也就进入教学的第二环节。) (二) 诵读感悟,辩论情感 1、先听课文朗读录音,配上一段忧郁抒情的音乐秋思,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求学生边听边在文中勾画出作者选用了哪些平常景物来描写故都的秋。 2、听完课文录音,请学生读课文1-2自然段,分别用文中的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明确: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南国的秋慢、润、淡 学生很快悟出:作者眼里故都的秋最大的特点:“清、静、悲凉” 3、那么纵观全文,“你认为作者是颂秋还是悲秋?” 将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分为两组。要求各组同学在回答时以文本

6、为依据。 (学生有了争论意识,就会积极、主动地阅读课文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语句,在阅读和争论中提高运用文本的能力。) “颂秋”组的同学就会从作者赞美、眷恋故都的感情角度来选读文段证明自己观点,而“悲秋”组的同学则会从萧瑟的景物的文段描写中读出“悲凉”。学生很容易读到五幅秋景图:秋晨的天空、秋槐的落蕊、秋蝉的残鸣、秋雨的凉意、秋枣的色彩。那作者为什么不选故都的皇家宫殿、园林,也不写远郊是众多优美的风光,而是选取生活中非常普通、不起眼的的几幅画面来作为故都的代表呢?为什么南国的秋就不能体现作者的情感呢? 学生经过一系列深入的辩论后发现: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这都跟作家的个人心境有关。作者

7、写南国之秋,秋味不浓,难以让人满足;写北国的秋,才够得上心理上的秋味。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对故都秋的眷恋和向往,是积极赞美的情感;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全文的基调又是忧伤的,悲凉的。可以说故都的秋是一曲悲凉的颂歌。(这是一种联系文本进行分析的思维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筛选、提取文中信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产生了思想上的碰撞,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在阅读和争论中,加深对景物描写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的领悟,加深对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的认识,突出了本堂课教学重点。这种放手让学生讨论的做法,能让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有助于思维的互补,更有助于合作能力和发

8、现能力的培养。) (三)研读探究,发现情感 继而,教师抛出一个学习缺口,师生进行互动研讨探究郁达夫眼里的秋天为什么会是这样呢?(下面是我上这堂课与学生互动的片断) 生:可能跟他的年龄有关吧。 师:郁达夫写此文时年龄只有38岁。 生:可能和作者的性格有关吧。 师:可惜我手头没有这方面的资料能帮你证明这一点。 生:是不是跟作者的生活时代有关? 师:不错,郁达夫生活在动乱年代,但是像他这一时代的其他作家也写过反映季节的文章,像朱自清的春就写得生机盎然、蓬勃向上。 生:也许和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 生:还可能和作者的心境、情怀有关。 师:郁达夫1913年9月随长兄赴日留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

9、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发了他爱国热忱。 生:由此看来,作者因眷恋故都才产生这样的情感。 生:作者写南国之秋,秋味不浓,难以让人满足;写北国的秋,才够得上心理上的秋味。 通过互动之后达成共识: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从主观方面来讲,与作家的个人气质、生活经历、文艺观和审美追求等有关。 (“因学定教”是一条不能违背的原则,无论预先考虑如何周密,在课堂上还是要尊重学生思维变化,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教师要随机应变,只要不妨碍教学的终极目标就可以。这一教学环节是“让学生去探究发现悲凉、伤感情调的由来”。在这里,我没有进行传统式的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介绍,只

10、是让学生既走进教材又走出教材,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成功的喜悦,而且是自主学习的兴致和开发性学习的欲望。) 接着,进入延伸拓展环节,根据学以致用的原则,设计这样一道练习: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同学们可选取文中五幅画里的景物,也可联想我们家乡秋天里别的景物,抓住其特征,仿照下面句子的格式续写。看谁说得新!说得多!说得快! 故都的秋天在哪里啊,在哪里? 它在简陋的小屋里;它在浓浓的香茶里;它在蜜桔的飘香里;它在 它在 (设计此题,目的是让学生不拘一格畅谈自己的感受,深化知识,拓展能力。学生可能会谈自己过了一个暑假重返校园又见到老师同学的喜悦;也可能会谈目睹身边的秋天,一方面给人以

11、丰收的喜悦,另一方面也会给人带来破败、凄凉之感等等。)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针对学习流程,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导入时播放歌曲秋天多么美同时运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秋天的景色图片.学生产生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有图片的画面更能撞击学生的心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播放名家朗读音频,规范的朗读,优美的背景音乐和丰沛的情感感染学生。让学生更好的衍生出正确的情感,对课文情感的掌握至关重要3、解读经典语句的时候,可以利用幻灯片,将语句提炼出来。本课使用课件的目的在于学生更加立体直观的赏析语句,从而掌握课文的深层含

12、义。渲染气氛,补充相关信息,从而激发学生思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并将松散的教学片段连缀成整体展现出来。让学生能够增强记忆效果,理解更加透彻、深入,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六、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通过“互学互助互评小组”评选出“课堂优秀之星”和“优秀合作小组”。方法/内容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反馈学习参与情况是否认真思考积极表达哪个小组最积极哪个小组表达最准确精彩哪位同学表现最出色即时反馈思考与结果能否对问题做出正确思考学习方法能否联想迁移、与人合作知识掌握是否掌握形散神聚、借景抒情知识应用能否写出优秀的“秋”文段课后访谈表回答上述问题并写示例写出评选结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