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貌1.ppt_第1页
海洋地貌1.ppt_第2页
海洋地貌1.ppt_第3页
海洋地貌1.ppt_第4页
海洋地貌1.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A102宿舍 主讲人:王丽梅,海洋地貌,海洋划分,四大洋地形的主要特征,海底地貌,课堂主要内容,一、海洋划分,洋,洋(ocean,90.3%)、,海,海湾,海(sea)、,海湾(gulf、bay)、,海洋划分: 依据:形态特征、海底地貌、地质构造和水文特征 分类:,海峡(strait),1、洋,- ThemeGallery is a Design Digital Content & Contents mall developed by Guild Design Inc.,特点: 远离大陆 ; 面积广阔 ; 深度大(2000m); 盐度、温度等不受大陆影响; 具有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流系

2、统。,世界大洋: 太平洋:最深、面积最大 大西洋:世界第二大洋 印度洋:热带洋 北冰洋:面积最小、温度最低,2、海,特点: 紧靠陆地,水深较浅,面积较小 温度、盐度受陆地影响大 水色低,透明度小 没有独立的潮波系统,3、海湾,海湾是洋或海延伸进大陆且深度逐渐减小的水域。 在海湾中常出现最大潮差。芬地湾潮差18-21m。 海湾的深度和宽度一般向内陆逐渐减小面积大小不一,大的比海还大.如哈德逊湾、墨西哥湾、孟加拉湾。,有的海和湾不加区别,如阿拉伯海是湾、又称为海,墨西哥湾是海却又称它为湾。 世界上面积超过100万平方千米的大海湾共有5个.即位于印度洋东北部的孟加拉湾,位于大西洋西部美国南部的墨西哥

3、湾,位于非洲中部西岸的几内亚湾,位于太平洋北部的阿拉斯加湾,位于加拿大东北部的哈德逊湾。 中国重要的海湾: 渤海: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等 黄海:芝罘湾、荣成湾、石岛湾、胶州湾、海州湾等 东海:杭州湾、象化湾、三门湾、台州湾、温州湾、三 沙湾、泉州湾等 南海:红海湾、大亚湾、大鹏湾、雷州湾、北部湾、钦州 湾等,4、海峡,海峡是指两块陆地之间连接两个海或洋的较狭窄的水道。它一般深度较大,水流较急。 海峡的地理位置特别重要,不仅是交通要道、航运枢纽,而且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人们常把它称之为“海上走廊”、“黄金水道”。 据统计,全世界共有海峡1000多个,其中适宜于航行的海峡约有130多个,交

4、通较繁忙或较重要的只有40多个。,世界上重要海峡 马六甲海峡。 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战略交通要道。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之间,是沟通欧洲、亚洲和非洲的海上交通纽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被称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霍尔木兹海峡。西接波斯岛,东连阿曼湾。它是波斯湾通往阿拉伯岛的咽喉,波斯湾沿岸石油出口的重要道,世界著名的“石油海峡”。 巴士海峡 。 台湾岛一菲律宾吕宋岛之间,沟通南海一太平洋,是中国与菲律宾的国界线,日本进口石油的海运要道。 台湾海峡。中国福建一台湾之间,沟通东海一南海,它是东亚至印度洋地区、西欧的航海要道之一。 望加锡海峡。加里曼丹岛与苏拉威西岛之间;沟通苏

5、拉威西海一爪哇海,是沟通印度洋一太平洋航线之一。 白令海峡。楚科奇半岛阿拉斯加半岛;沟通北冰洋一白令海(太平洋),是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太平洋和北冰洋间的惟一通道。 曼德海峡。阿拉伯半岛非洲大陆之间,是沟通红海亚丁湾(印度洋)沟通红海、地中海和印度洋的要道。 土耳其海峡黑海一爱琴海、地中海之间(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达达尼尔海峡的总称),是黑海出地中海的门户,亚欧分界线。 直布罗陀海峡。伊比利亚半岛一非洲大陆,是沟通地中海一大西洋地中海出大西洋的门户,亚欧航线必经的要道。,二 、海底地貌,海水覆盖下的固体地球表面形态的总称 。海底有高耸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绵延的海岭,深邃的海沟,也有坦

6、荡的深海平原。纵贯大洋中部的大洋中脊,绵延8万千米,宽数百至数千千米,总面积堪与全球陆地相比。大洋最深点11,033米,位于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超过了陆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8,844.43米)。深海平原坡度小于千分之一,其平坦程度超过大陆平原。整个海底可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大基本地貌单元,及若干次一级的海底地貌单元。,海底地貌单元,大陆边缘,海底地貌,大洋中脊,大洋盆地,脊 顶,大 陆 坡,大 陆 架,大 陆 基,海 沟,岛 弧,脊 翼,深 海 平 原,深 海 丘 陵,海 岭 及 海 山,海 隆 和 海 台,(一)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隆,岛弧,大陆边缘:为大陆与洋底两

7、大台阶面之间的过渡地带,约占海洋总面积的22。 分类:通常分为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又称被动大陆边缘)和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又称活动大陆边缘)。,大陆边缘,1、大陆架,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底的天然延伸,是大陆边缘被海水淹没的部分,最显著的特点是坡度平缓 。 资源丰富:全球大陆架面积2750万(千米)2,相当于非洲大陆的面积。大陆架的水产产量占整个海洋的2/3、石油储量占全球的1/3、天然气占全球的22%。,2、大陆坡,大陆坡是一个分开大陆和大洋的全球性巨大斜坡,其上限是大陆架外缘,下限水深变化较大。大陆坡坡脚是大陆型地壳与大洋型地壳的真正分界线。 大陆坡的坡度一般较陡 ;大陆坡的表面崎岖不平,其上发育

8、有复杂的次一级地貌形态,最主要的是海底峡谷和深海平坦面。,3、大陆隆,大陆隆又叫大陆裾或大陆基,是自大陆坡坡麓缓缓倾向洋底的扇形地 。 大陆隆表面坡度平缓,沉积物厚度巨大 ;具备生成油气的条件,大陆隆很可能是海底油气资源的远景区 。,大陆隆通常位于大洋型或过渡型地壳之上,但组成物质主要源自大陆。沉积物厚2公里以上,粒级多属粘土至细砂,以中粉砂最为典型。 沉积物的搬运方式,主要是沿坡而下,另还有沿陆隆而行和垂直下沉。 沉积物沿坡而下的搬运,由重力驱动,以浊流搬运为主,还有滑塌、砂流及碎屑流等。它们的流速较高,可达200厘米/秒,能将源地及沿途的被蚀物质带到陆隆沉积。浊流沉积物的分选程度中等至差,

9、具有自下向上由粗变细的递变层理,单层厚度大多为几十厘米,因浊流反复活动可形成巨厚的浊流沉积层。 生物源物质和其他细粒碎屑物质自上覆水层缓慢下沉,停积于陆隆表层,为结构均一的沉积。因其为陆源沉积和远洋沉积的混合,故称半远洋沉积。其中陆源沉积有细粒碎屑和生物碎屑,远洋沉积主要是钙质微体生物(颗石藻、有孔虫等)、硅质微体生物(放射虫、硅藻等)残骸和大气尘埃(宇宙尘、火山尘和大陆尘埃)。,4、海沟,海沟是大洋底上比相邻海底深2000米以上的狭长的凹陷陡峭两壁,它是海底的深渊。海沟多分布在大洋边缘,而且与大陆边缘相对平行。,一般来说,海沟的形状多为弧形或者直线形,长150千米到4500千米,宽40千米到

10、120千米,水深在6000米到11000米之间。海沟的两面峭壁大多是不对称的V字型,沟坡上部较缓,而下部则较陡峭。平均坡度为5度到7度。偶尔也会遇到45度以上的斜坡。 海沟主要分布在活动的大陆边缘。世界上最重要的海沟,几乎都聚集在太平洋。世界最深点所在地-玛利亚那海沟,就在太平洋西部。大西洋的波多黎哥海沟和南桑威奇海沟所处位置都是在大洋边缘。 在地质学上,海沟被认为是海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作用的结果。密度较大的海洋板块以30度上下的角度插到大陆板块的下面,两个板块相互摩擦,形成长长的V字型凹陷地带。另外,科学家还认识到所有的海沟都与地震有关。环太平洋的地震带都发生在海沟附近。这是因为海沟区的重

11、力值比正常值要低,它意味着海沟下面的岩石圈被迫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向下沉降。,世界上十条最深海沟: (1) 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最深11,034米,为目前所知最 深之海沟,也是地壳最薄之所在。该海沟地处北太平洋西方海床,位于北纬11度21分、东经142度12分,即近关岛之马里亚纳群岛东方。此海沟为两大陆板块辐辏之潜没区,太平洋板块于此潜没于菲律宾板块之下。海沟底部于海平面下之深度,远胜珠穆朗玛峰海平面上之高度。 (2) 太平洋汤加海沟:最深10882米,在太平洋中南部汤加群岛以东,北起萨摩亚群岛,南接克马德克海沟,全长1,375公里,宽约80公里。平均深6,000米,最深达10,882米。 (3

12、) 太平洋日本海沟:最深10682米,在太平洋西北部,日本群岛东侧南北分布的海沟。北连千岛海沟,南接伊豆诸岛东侧小笠原群岛附近的海沟。长890公里,宽100公里。平均深度6,000米。本州岛鹿岛滩东部深8,412米,最深处在伊豆诸岛东南侧。 (4) 太平洋千岛海沟:最深10542米,是在太平洋千岛群岛附近的一个海沟。,(5) 太平洋菲律宾海沟:最深10497米,位于菲律宾群岛以东的海沟,从吕宋岛之东北方伸延至印尼哈马黑拉的摩鹿加群岛,长约1,320公里,阔约30公里。菲律宾海沟形成的原因是板块的碰撞,由玄武岩组成较重的菲律宾板块以每年16厘米的速度沉到由花岗岩组成较轻的欧亚板块之下。两块板块的

13、交汇之处就是菲律宾海沟。 (6) 太平洋克马德克海海沟:最深10047米, 长约1500公里,平均宽度60公里。 (7) 大西洋波多黎各海沟:最深9219米,位于大西洋北部,波多黎各岛北9218公里,长约1550公里,平均宽度120公里。 (8) 大西洋新赫布里底海沟:最深9174米,位于万那杜岛(新赫布里底岛)与新喀里多尼亚岛之间的珊瑚海边缘。长约1200公里,平均宽度70公里。 (9) 太平洋布干维尔海沟:最深:9140米,位于太平洋西南面,布干维尔岛以西9140公里。 (10) 太平洋雅浦海沟:最深8850米,位于太平洋西部,帕劳群岛与马里亚纳海沟之间,雅浦岛东北8850公里。,5、 岛

14、弧,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弧状的长串岛屿。,西北太平洋岛弧 是太平洋板块向亚欧板块和菲律宾板块俯冲(阿留申群岛是向北美板块俯冲),或 菲律宾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形成的。这两个大洋板块俯冲时向下弯折非常厉害,与上层板块形成低应力的松耦合,这种类型称为马里亚纳型俯冲边界。马里亚纳型俯冲阻力小,速度大。部分板块物质刚进入上层板块下方时由于热与水的共同作用形成中酸性岩浆,岩浆上升喷出形成火山从而造就一系列火山岛弧。但由于速度大,相当多板块物质没有立即形成岩浆而是继续俯冲,到更大深处时在缺水状态下受高热作用形成基性岩浆,基性岩浆上涌,在岛弧后方形成次级洋壳扩张带,导致岛弧后方地壳

15、为大洋型地壳,凹陷成为弧后盆地。你可以去看看海底地形图,在马里亚纳海中部也有一条中脊,它的性质和大洋中脊是相似的。在南海、日本海中也有这种洋壳扩张带。 由于马里亚纳型板块边界俯冲角度大,所以板块边界的弧形也特别明显。,南美岛弧 南美和中美的太平洋沿岸山地则是由南极板块、纳斯卡板块和可可斯板块俯冲造成的。其中南极板块、纳斯卡板块俯冲时难以向下弯折,而是与上层板块紧贴在一起,从而形成高应力的紧耦合,称为安第斯型俯冲边界。这种俯冲由于应力高,极容易发生大地震,也导致俯冲造山作用比马里亚纳型更强,所形成的山脉更高大。由于俯冲角度小,速度慢,基本上板块物质都会在俯冲边界附近就形成中酸性岩浆形成火山带,而

16、没有物质深入极深处以形成基性岩浆,也就不会形成弧后盆地,所以南美一带没有岛弧,只有沿着俯冲带分布的高大山脉。 由于安第斯型边界向下玩折非常小,所以俯冲带的弧形不明显,有些地方是直线甚至有些地方出现向后弯的反弧形。,6 、弧后盆地,在岛弧与大陆之间以及岛弧与岛弧之间的海域称为边缘海,其中的深水盆地往往具有洋壳结构, 深达数千米。 因位于岛弧后 方(即陆侧),又 叫弧后盆地。,大陆边缘类型,大陆架-大陆坡-海沟组合型 大陆架-边缘海-岛弧-海沟组合型 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组合型,返,(二) 大洋中脊,大洋中脊又称中央海岭,是指贯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 全长8104km,顶

17、部水深大都在23km,有的露出海面成为岛屿,宽数百至数千千米不等,面积占洋底面积的32.8%,是世界上规模最巨大的环球山系 大洋中脊分脊顶区和脊翼区。脊顶区由多列近于平行的岭脊和谷地相间组成。脊顶为新生洋壳,上覆沉积物极薄或缺失,地形十分崎岖。脊翼区随洋壳年龄增大和沉积层加厚,岭脊和谷地间的高差逐渐减小,有的谷地可被沉积物充填成台阶状,远离脊顶的翼部可出现较平滑的地形。,全球大洋中脊,海地扩张学说,沿大洋中部穿透岩石圈的裂缝或裂谷向两侧扩展并导致新生洋壳的学说。它认为地幔物质在这种裂缝带下因软流圈内的物质上涌、侵入和喷出而形成新的洋壳,随着这个作用不断进行,新上涌侵入的地幔物质把原已形成的洋壳

18、向裂谷两侧推移扩张,致使洋底不断新生和更新。 由于洋壳不断向外推移,及至海沟岛弧一线,便受阻于大陆而俯冲下插于地幔,达到新生和消亡的消长平衡,从而使洋底地壳在23亿年间更新一次。 大西洋与太平洋的扩张形式不同:大西洋在洋中脊处扩张,大洋两侧与相邻的陆地一起向外漂移,大西洋不断展宽;太平洋底在东部的洋中脊处扩张,在西部的海沟处潜没,潜没的速度比扩张的快,所以大洋在逐步缩小,但洋底却不断更新,古老的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洋底一样年轻。,成因分析,海底地貌与陆地地貌一样,是内营力和外营力作用的结果。 海底大地形通常是内力作用的直接产物,与海底扩张、板块构造活动息息相关。大洋中脊轴部是海底扩张中心。深洋底缺

19、乏陆上那种挤压性的褶皱山系,海岭与海山的形成多与火山、断块作用有关。 外营力在塑造海底地貌中也起一定作用。较强盛的沉积作用可改造原先崎岖的火山、构造地形,形成深海平原。海底峡谷则是浊流侵蚀作用最壮观的表现,但除大陆边缘地区外,在塑造洋底地形过程中,侵蚀作用远不如陆上重要。波浪、潮汐和海流对海岸和浅海区地形有深刻的影响。,返,海山、海峰及平顶山,(三)大洋盆地,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大洋中脊,深海平原,海底高地及海岭,案例分析,大洋盆地是海洋的主体,约占海洋总面积的45%。它位于大洋中脊与大陆边缘之间,一侧与中脊平缓的坡麓相接,另一侧与大陆隆或海沟相邻。其中主要部分是水深在40005000m的开阔

20、水域,成为深海盆地 大洋盆地被海岭等正向地形分割,构成若干外形略呈等轴状。宽度较大、两坡较缓的长条状海底洼地,叫海槽。 海盆底部发育深海平原、深海丘陵、海岭、海隆、海台等地形。,1、深海平原 大洋盆地底部相对平坦的区域 。深海盆地中最平坦的部分成为深海平原,其坡度一般小于1/1000,甚至小于1/10000,是地标最平坦的地区。 2、 海底高地及海岭 大洋盆地中的一些比较开阔的隆起区,其高差不大,没有火山运动,构造活动比较宁静的地区,称为海底高地或海底高原。如大西洋中的百慕大海底高地。 海岭 往往由链状海底火山构成。,3、 海山、海峰和平顶山 海山是深海平原中分布范围不大、地形比较突出的孤立高

21、地,绝大多数为火山成因。相对高度小于1000m者称海丘、大于1000m者称海山。,如果海山呈锥形,比周围海底高出1000m以上,隐没于水下或露出海面者则叫海峰。 如果海山顶部被海浪侵蚀削平,现今位于海面以下者,则成为海底平顶山(也叫盖约特)。海底平顶山在太平洋中最常见。,海底山脉,大洋底部存在世界上最长的山系。这个事实直到十九世纪后期才被人类发现。1866年,在铺设横越大西洋的海底电缆时,发现大西洋底的中部水浅而两侧水深。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人为了偿还债务,梦想从海水中采金。于是建造了一艘流星号考察船远赴大西洋考察作业。结果黄金没有找到,却收集了一大批珍贵的海洋资料。他们用超声波装置对大西洋

22、底探测的结果显示,大西洋底有一条从北到南的海底山脉。山脉的高点露出海面形成了亚速尔群岛、阿松森群岛。 1956年,美国学者尤因和希曾首先提出,全球大洋洋底纵贯着一条连续不断的全长达6.4万公里的中央山系,又叫做大洋中脊。中央山系比大洋盆地高约1到2千米。中央山系的宽度约为1000到2000千米,最宽处可达5000公里。大洋山系的总面积约占海洋总面积的30%。其中,大西洋山系北起北冰洋,向南呈S形延伸,在南面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与印度洋山系的西南支相连。印度洋山系的东南支向东延伸与东太平洋山系相连。东太平洋山系北端进入加利福尼亚湾。印度洋山系北支伸入亚丁湾、红海与东非内陆裂谷相连。大西洋山系向北

23、延伸到北冰洋,最后潜入西伯利亚。洋底山系全长可以绕地球一圈半。 经过细致测量,人们发现大洋中脊上有一条1到2千米宽的裂谷。为了揭开海底的地质演变奥秘,人们曾经多次下潜到大洋中脊的裂谷中进行实地勘测。在1972年到1974年期间,法国和美国的科学家在地质学家勒皮雄的领导下,使用深潜器观测到了大洋中脊的裂谷。,海底平顶山,二次大战期间,美国著名的地质学家赫斯教授是当时美国海军一艘运输船的船长。他经常指挥他的船来往于太平洋中部和南太平洋之间。在战争要结束的两年里,他从回声探测仪上发现,太平洋海底有许多海底山脉。于是,他利用回声探测仪连续记录下来各点的深度。同时他还发现,洋底的海山顶部是平坦的。这些海

24、底平顶山是由玄武岩一类的岩石构成的。赫斯上校把这些海山一一标在海图上,并且称这些海山为海底平顶山。战争结束后,他用法国地理学家盖约特的名字命名了海底平顶山。后来,他对自己的发现做出了解释:“在距今6亿年前的前寒武纪时代,在太平洋的洋面上,有相当数量的火山岛。这些火山岛的顶部由于受到海浪的侵蚀冲击,逐渐形成平坦的顶部,随之变成了浅滩。此后,由于地质原因,这些火山岛沉入海底1000米到2000米的深处。不过,这种现象究竟是由于火山下沉造成的,还是由于海平面上升造成的,至今不得而知。不过,迄今为止,没有证据证明这些火山形成平坦的顶部是在前寒武纪时代,还是进入古生代以后的地质年代。总之,当时太平洋已经

25、是3000多米深的海洋了。” 无论赫斯对平顶山的研究是否正确,但他确实为海底扩张学说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海底热泉,1979年的一天,在加利福尼亚湾的外太平洋海底,美国科学家比肖夫博士等人乘坐阿尔文号潜水器向深海下潜,当他们下潜到2500米接近海底时,看到一幅十分奇异的景象:蒸汽腾腾,烟雾缭绕,烟囱林立,好象重工业基地一样。经过仔细观察,他们发现在烟囱林中有大量各种生物生存,他们基本上围绕着烟囱生存。烟囱里冒出的烟的颜色大不相同。有的烟呈黑色,有的烟是白色的,还有清淡如暮霭的轻烟 实际上,海底热泉的活动并不一定形成烟囱。早在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在红海发现了许多奇异的现象,比如水温和盐

26、度偏高,接着就出现了高温卤水。1967年,在一处海渊中发现了在热泉周围形成的海底多金属软泥。从此,揭开了人类研究现代热液矿产资源的新篇章。1988年,我国科学家与德国科学家联合考察了马里亚纳海沟。他们通过海底电视看到,在水下3700米左右的海底岩石上有枯树桩一样的东西,它高2米,直径50到70厘米不等,周边还有块状、碎片状和花朵状的东西,在这些喷溢海底热泉的出口处,沉淀堆积了许多化学物质,他们采集了1000公斤的岩石样品,主要是黄褐色,间杂黑色、灰白色、蓝绿色。经过化学分析和鉴定,人们确认这就是海底热泉活动的残留物,叫做烟囱。它们大多是硫化矿物。除了大量铜、锌、锰、钴、镍外,还有金、银、铂等贵

27、重金属。更加令人吃惊的是,在那些活动热泉附近,甚至聚集了大量的人类不曾认识的新生物物种。这些,都需要今后人类的艰苦努力去探索。,海底火山,火山喷发的现象,是地壳下面的岩浆冲出地壳时造成的。由于地球内部温度很高,压力极大,所以岩石在800以上的高温下会变成通红的炽热液体,随着温度的提高,岩浆产生的物理和化学反应可以施放出有毒气体,好像水中的气泡一样上升到岩浆表面破裂。这就是人们看到的岩浆沸腾的样子。火山喷发的时候,岩浆从地下喷发出来,汇成一条沸腾的河流奔涌向前。直到岩浆逐渐冷却,形成玄武岩或者橄榄石。 海底火山起初只是沿洋底裂谷溢出的熔岩流,以后逐渐向上增高。大部分海底火山喷发的岩浆在到达海面之

28、前就被海水冷却,不再活动了。所以,人们从来没有真正看到过海底火山爆发的景象。至多,只是看到海底的熔岩泉不断冒出新的岩浆形成新的火成岩。美国一个潜水探险队的两个成员,曾经冒着生命危险探索夏威夷群岛火山。在水面下100英尺的深度,他们拍摄到了不断从海底火山口流出的熔岩河流,沿着火山的山坡向更深的海底奔腾而下,而周围的海水温度被加热到100以上。如果没有先进的潜水设备,他们根本就不可能靠近海底的岩浆。 海底火山在喷发中不断向上生长,会露出海面形成火山岛。1796年,太平洋北部阿留申群岛中间的海底,火山不断喷发,熔岩越积越多,几年后,一个面积30平方公里的火山岛就出现在海面上。在距离澳大利亚东岸约16

29、00公里的太平洋上,有一个小岛,叫做法尔康岛。1915年这个小岛突然消失,但是,11年后它又重新冒出海面。原来这就是海底火山喷发和波浪作用造成的。,黑烟囱,喷溢海底热泉的出口往往能够形成黑烟囱。由于物理和化学条件的改变,含有多种金属元素的矿物在海底沉淀下来,尤其是喷溢口的周围连续沉淀,不断加高,形成了一种烟囱状的地貌。烟囱高低粗细各不相同,高的可以达到一百多米,矮的也有几米到几十米。烟囱的直径因喷溢口的大小而不同,小烟囱的口一般只有几十厘米,大烟囱的口可以达到几米。喷发剧烈的喷溢口四周的沉积物也多,往往形成了小丘,高度有的高达100多米。其实,在海水冲击的作用下,烟囱的高度很难无限升高。尤其那些长年不活动的喷溢口,烟囱往往经不住海水的冲击而垮塌。 那些冒烟的黑烟囱四周,有种类和数量都十分丰富的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