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10.1 不等式 归纳_第1页
高一数学10.1 不等式 归纳_第2页
高一数学10.1 不等式 归纳_第3页
高一数学10.1 不等式 归纳_第4页
高一数学10.1 不等式 归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一数学讲义 10.1 不等式课题1:不等式基础知识一、不等式的性质:1、同向不等式可以相加;异向不等式可以相减:若,则(若,则),但异向不等式不可以相加;同向不等式不可以相减;2、 左右同正不等式:同向的不等式可以相乘,但不能相除;异向不等式可以相除,但不能相乘:若,则(若,则);3、左右同正不等式:两边可以同时乘方或开方:若,则或;4、若,则;若,则。如(1)对于实数中,给出下列命题:; ; ; ; ,则。其中正确的命题是_;(2)已知,则的取值范围是_;(3)已知,且则的取值范围是_二、不等式大小比较的常用方法:1作差:作差后通过分解因式、配方等手段判断差的符号得出结果;2作商(常用于分

2、数指数幂的代数式);3分析法;4平方法;5分子(或分母)有理化;6利用函数的单调性;7寻找中间量或放缩法 ;8图象法。其中比较法(作差、作商)是最基本的方法。如:设,试比较的大小;3、 利用重要不等式求函数最值时, 17字方针:“一正二定三相等,和定积最大,积定和最小”。 如(1)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A、的最小值是2 B、的最小值是2C、的最大值是 D、的最小值是 (2)若,则的最小值是_;(3)正数满足,则的最小值为_;4.常用不等式有:(1)(根据目标不等式左右的运算结构选用) ;(2)a、b、cR,(当且仅当时,取等号);(3)若,则(糖水的浓度问题)。如如果正数、满足,则的取值范围是_5

3、 证明不等式的方法: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和放缩法(比较法的步骤是: 作差(商)后通过分解因式、配方、通分等手段变形判断符号或与1的大小,然后作出结论。).常用的放缩技巧有:如(1)已知,求证: ;(2) 已知,求证:;(3) 已知,且,求证:;(4) 若a、b、c是不全相等的正数,求证:;(5) 若,求证:;(6) 已知,求证:; (7) 求证:。六简单的一元高次不等式的解法:标根法:其步骤是:(1)分解成若干个一次因式的积,并使每一个因式中最高次项的系数为正;(2)将每一个一次因式的根标在数轴上,从最大根的右上方依次通过每一点画曲线;并注意奇穿过偶弹回;(3)根据曲线显现的符号变化规律,写

4、出不等式的解集。如(1)解不等式;(2)不等式的解集是_;(3)设函数、的定义域都是R,且的解集为,的解集为,则不等式的解集为_;(4)要使满足关于的不等式(解集非空)的每一个的值至少满足不等式中的一个,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_.7 分式不等式的解法:分式不等式的一般解题思路是先移项使右边为0,再通分并 分子分母分解因式,并使每一个因式中最高次项的系数为正,最后用标根法求解。 解分式不等式时,一般不能去分母,但分母恒为正或恒为负时可去分母。如(1)解不等式;(2)关于的不等式的解集为,则关于的不等式的解集为_.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1分段讨论法(最后结果应取各段的并集):如解不等式;2.利用绝对值

5、的定义;3.数形结合;如解不等式4.两边平方:如若不等式对恒成立,则实数的取值范围为_。九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求解的通法是“定义域为前提,函数增减性为基础,分类讨论是关键”注意解完之后要写上:“综上,原不等式的解集是”。注意:按参数讨论,最后应按参数取值分别说明其解集;但若按未知数讨论,最后应求并集. 如解不等式十一含绝对值不等式的性质:同号或有;异号或有.如设,实数满足,求证:12 不等式的恒成立,能成立,恰成立等问题: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常规处理方式 (常应用函数方程思想和“分离变量法”转化为最值问题,也可抓住所给不等式的结构特征,利用数形结合法)1).恒成立问题若不等式在区间上恒成立,则等价

6、于在区间上若不等式在区间上恒成立,则等价于在区间上如(1)若不等式对的所有实数都成立,求的取值范围(2)不等式对一切实数恒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_(3) 若不等式对满足的所有都成立,则的取值范围_(4) 若不等式对于任意正整数恒成立,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_(5) 若不等式对的所有实数都成立,求的取值范围.2). 能成立问题若在区间上存在实数使不等式成立,则等价于在区间上;若在区间上存在实数使不等式成立,则等价于在区间上的.如已知不等式在实数集上的解集不是空集,求实数的取值范围_3) . 恰成立问题若不等式在区间上恰成立, 则等价于不等式的解集为;若不等式在区间上恰成立, 则等价于不等式的解集为.

7、课题2: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一、基本不等式1、(1)若,则 (2)若,则(当且仅当时取“=”)2、 (1)若,则 (2)若,则(当且仅当时取“=”)(3)若,则 (当且仅当时取“=”)3、若,则 (当且仅当时取“=”); 若,则 (当且仅当时取“=”) 若,则 (当且仅当时取“=”)4、若,则 (当且仅当时取“=”)若,则 (当且仅当时取“=”)5、若,则(当且仅当时取“=”)注意:(1)当两个正数的积为定值时,可以求它们的和的最小值;当两个正数的和为定值时,可以求它们的积的最小值,正所谓“积定和最小,和定积最大”(2)求最值的条件“一正,二定,三取等” (3)均值定理在求最值、比较大小、求变量

8、的取值范围、证明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方面 有广泛的应用二、基本不等式的应用应用一:1、求值域或最大、最小值问题例1、求下列函数的值域(1)y3x 2 (2)yx例2、已知,求函数的最大值。例3、 当时,求的最大值。变式:设,求函数的最大值。例4、 求的值域。例5、求函数的值域。变式:求下列函数的最小值,并求取得最小值时,x 的值.(1)(2) (3) 2、已知,求函数的最大值.;3、已知:,求函数的最大值.2、条件求最值问题例6、若实数满足,则的最小值是 .例7、已知,且,求的最小值。变式:(1)若且,求的最小值(2)已知且,求的最小值例8、已知x,y为正实数,且x 21,求x的最大值.例9、

9、已知a,b为正实数,2baba30,求函数y的最小值.变式:1、已知a0,b0,ab(ab)1,求ab的最小值。2、若直角三角形周长为1,求它的面积最大值。例10、已知x,y为正实数,3x2y10,求函数W的最值.变式: 求函数的最大值。应用二:利用基本不等式证明不等式例11、已知为两两不相等的实数,求证:例12、正数a,b,c满足abc1,求证:(1a)(1b)(1c)8abc例13、已知a、b、c,且。求证:应用三:基本不等式与恒成立问题例14、已知且,求使不等式恒成立的实数的取值范围。应用四:均值定理在比较大小中的应用:例15、若,则的大小关系是 .课题3: 运用均值不等式的几种方法一、

10、拼凑定和:通过因式分解、纳入根号内、升幂等手段,变为“积”的形式,然后以均值不等式的取等条件为出发点,均分系数,拼凑定和,求积的最大值。例、已知,求函数的最大值。例2、 求函数的最大值。例3、已知,求函数的最大值。二、拼凑定积:通过裂项、分子常数化、有理代换等手段,变为“和”的形式,然后以均值不等式的取等条件为出发点,配项凑定积,创造运用均值不等式的条件例3、设,求函数的最小值。例4、已知,求函数的最大值。例5、已知,求函数的最小值。三、拼凑常数降幂例6、若,求证:。例7、若,求的最大值。例8、已知,求证:。四、拼凑常数升幂例9、若,且,求证。例10、若,求证:。五、约分配凑:通过“1”变换或

11、添项进行拼凑,使分母能约去或分子能降次。例11、已知,求的最小值。 例12、已知,求函数的最小值。例13、若,求证。六、引入参数拼凑 某些复杂的问题难以观察出匹配的系数,但利用“等”与“定”的条件,建立方程组,解地待定系数,可开辟解题捷径。例14、已知,且,求的最小值。七、引入对偶式拼凑: 根据已知不等式的结构,给不等式的一端匹配一个与之对偶的式子,然后一起参与运算,创造运用均值不等式的条件。例18、设为互不相等的正整数,求证。八、确立主元拼凑:在解答多元问题时,如果不分主次来研究,问题很难解决;如果根据具体条件和解题需要,确立主元,减少变元个数,恰当拼凑,可创造性地使用均值不等式。例19、在中,证明。课后作业1、已知,且满足,则xy的最大值为 _。2、设,则的最小值是( )(A)1 (B)2 (C)3 (D)43、已知x0,y0,x+2y+2xy=8,则x+2y的最小值是( )A. 3 B. 4 C. D. 4、将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薄片,沿一条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