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脐疗治百病_第1页
中医脐疗治百病_第2页
中医脐疗治百病_第3页
中医脐疗治百病_第4页
中医脐疗治百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艾灸肚脐治百病(一)浅述艾灸肚脐机理脐,穴名脐中、神阙,乃脐中凹陷地是也,为任脉循行之处,五脏六腑之根本,人体元气归藏之所。此穴具健运脾阳,和胃调肠,温化寒湿,散结导滞,回阳固脱,理气止痛之功,也是全身中结构最特殊,唯一以目可见、伸手可触的穴位,其穴医理深广似海,自古至今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本穴。脐疗就是在脐中(又名神阙穴)敷药或运用艾灸、拔罐、按揉、热熨等来治疗多种疾病的一种方法。可对经脉进行良性刺激,并能促进穴位对药物的吸收,以此来调节脏腑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其操作简便、安全稳定,副作用少且无痛苦。运用于内科、男科、妇产科、小儿科、外科杂病乃至急症传染性疾病的治疗

2、均有疗效,用于养生保健、增寿美容等更有特殊作用。既可单独使用,又可酌情配合他法,从而明显提高疗效。脐疗源于民间,但早在内经、难经就已有与脐疗有关的记载,之后肘后、甲乙、千金、外台、圣惠、圣济和本草纲目等晋唐宋元明诸书中,特别是清代外治名家吴尚先的理瀹骈文(初名外治医说)则叙述得更为详备,近代随着世界各国医家对自然疗法的重视,作为自然疗法的一部分的脐疗正在悄悄崛起。脐疗的源流和发展脐疗历史悠久。早在上古时期,古人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中,用砭石放血、刺病;用树叶、兽皮、泥灰、唾液以裹敷创伤;用树枝、干草燃烧来取暖、御寒,却病;用双手按揉推摸以治疾病。这些原始的方法就是针灸、敷贴、热熨、按摩疗法的萌

3、芽。舂秋战国时期,在帛书五十二病方中计收方283张,其中外治法达一半以上,如洗浴、浸渍、熏蒸、热敷、敷贴、砭刺、角灸、按摩等,诸法中包括有肚脐填药、敷药、涂药及角灸脐法。其叙述虽原始古朴,但它却开创了脐疗之先河。从战国到秦汉,脐疗从开始的一般运用逐渐上升到理论上的探索。此时所作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了许多有关脐敷的理论论述,其中有脐与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相关学说的论述,也有脐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阐发。如灵枢营卫曰:足厥阴肝脉其别支循脊入骶属督脉,上过毛中,上行入脐中。素问气穴论载有脐一穴等。黄帝内经之后的难经对脐周部位与五脏六腑的对应关系进行了论述,为脐疗法奠定了基础它指出脐下肾间

4、动气者为: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这是对脐疗理论作出的一大贡献,亦为后世脐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此外汉代的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杂疗方中说:屈带草,绕暍人脐,使三而人溺其中,命溢。亦可用热泥和屈草,是说中暍(中暑)者可用屈草溺脐以溢熨脐中。晋代,针灸名家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载述:“脐中,神阙穴也,一名气舍,灸三壮,禁不可针刺;针之,令人恶疡溃矢出者,死不治。”指出脐中(神阙)穴宜灸禁针,并对其预后作了原则性的告诫这些论述,至今仍有临床指导意义。晋代医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灸脐上十四壮,名太仓,可治卒得霍乱腹痛、以盐纳脐中,灸百壮,治霍乱卒

5、死等。可见,晋代以盐填脐灸法已普遍应用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有治虚寒腹痛、上吐、下泻以吴茱萸纳脐,帛布封之,千金翼方中有治霍乱吐泻,筋脉挛急,此病朝发夕死,以急救暖脐散填脐的记载。此外,孙氏用东壁土敷脐,用苍耳子烧灰敷脐,用露蜂房烧灰敷脐以治疗脐中流水,用杏仁捣如泥与猪骨髓搅拌均匀后敷脐治脐红肿。王焘外台秘要也有数多脐疗方法的记录,如用盐和苦酒涂脐治疗二 便不通等,对后世脐疗的应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元时期的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两书,载有药物的方剂也颇多,如太平圣惠方中说:治卒中,不知人,四肢展附子研末置脐上,再灸之,可活人。还有圣济总录中记有寒冷,泄泻久不愈,暖脐膏贴脐,则病已、治膀胱

6、积滞,风毒力小便不通,取葱津-蛤蝌壳许,入腻粉调如液,封脐内,以裹肚;热手熨,须臾即通。南阳活人书用葱白烘热敷脐治阴毒腹;逆唇青卵縮、六脉欲绝者。明代,从当时的许多医药著作和文献中可以看出脐疗的使更加普遍,方剂日益丰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有治大谚肿,以赤根捣烂,入元寸(麝香)贴脐心,以帛束定,得小便利,消。五倍子研末,津调填脐中,以治疗自汗、盗汗,用黑牵牛为水调敷脐上治疗小儿夜啼等的记载。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麝香、樟脑、莴苣子及叶捣为膏敷脐治疗缩阳症。此外,景岳书、类经图翼、古今医统、医宗必读、简易普济良方等有脐疗的内容记载,使后世脐疗更趋成熟。清宫御医吴谦在医宗金鉴中说:阴阳熨脐葱白麝,冷

7、热互熨水自行。本法是用葱白捣烂,加入麝香少许,敷脐上,并以冷热刺激,治小便癃闭、点滴难出之证。宫廷太医也吸收应用了。至晚清,中医对脐疗的认识研究、应用才有了一个重大的进展和突破。吴尚先的专著理瀹骈文的出现,使脐疗发展更臻完善的境界。该书记载有贴脐、填脐、纳脐、涂脐、敷脐、掺脐、灸脐等法的验方达300种之多。治疗病种遍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科。他指出了中焦之病,以药切粗末炒膏,布包敷脐上为第一捷法。并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昔人治黄疸用百部根敷脐上,酒和糯米饭盖之,以口中辣去之。则可告由脐而入无异于入口中,。阐明了敷脐、内服乃异途而同归之法耳。此外理瀹骈

8、文对贴脐疗法的作用机制、药物选择、用法用量、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以及辨证施治方面,都从理论上作了系统的阐述,使脐疗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吴尚先对中医外治疗法的精辟见解和宝贵经验,是中医学史上的一大创举。近代,这一疗法,愈来愈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无论在临床或理论研究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和认识。近几十年来,我国医学科研工作者,用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手段和方法,结合临床验证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已取得了可喜的科研成果。江苏、浙江、山东、广西、陕西等地的学者,广泛把脐疗运用于内、外、妇、男、儿、伤等科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些证明了脐疗有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抗肿瘤,抗过敏,调节植物神经功能,兴奋大脑,改善微

9、循环,甚至还有美容等功能。脐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脐疗大体上可归属于祖国医学除“针剌”以外的广义的灸法的范畴,它也是以祖国医学经络学说的理论为依据的。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及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等。其中十二经脉是其主体,奇经八脉则可沟通、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脐,是奇经八脉任脉的要穴,又名脐中、气舍、维会、命蒂、前命门等。脐与十二经脉相联,也与脏腑和全身他处相通。1、脐与奇经奇经八脉指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八条经脉,其中除任脉外,还有三条经脉直接与脐有关连。一是督脉,素问骨空论:“其少腹直上者,贯挤中央,上贯心,入喉”二是带脉,灵枢经别:“当十四椎,出属带脉。

10、”三是冲脉,素问.骨空论: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任脉为阴脉之海”,对全身阴经脉气有总揽、总任的作用,其与手足各阴经相交会。足三阴与任脉交会于关元、中极,阳维与任脉交会于天突、廉泉,冲脉与任脉交会于阴交,足三阴经脉交于手三阴经脉。故任脉联系了所有阴经。同时任脉本身行脐中脐也就通过任脉与全身的阴经相联通。此外,据奇经八脉考,任脉会足少阴于阴交,会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于中脘,会手足阳明、督脉于承浆。说明了脐又通过任脉与小肠经、三焦经、大肠经、胆经、胃经、督脉等相联通。督脉为“阳脉之海”,能“总督一身之阳”,它的脉气在大椎处又与手足三阳经相交会,在第二腰椎处与环腰一周的

11、带脉相交,又与阳维脉交会于风府、哑门。同时,督脉本身起于少腹之下,循阴器入腰络肾,循阴器上少腹,贯脐,过脐中央。故脐可通过督脉与诸阳经相联系。带脉横行腰腹之间,能“约束诸经,足部的阴阳经脉都受带脉的约束。由于带脉于腰部相交于督脉,行于腰腹,使腰腹部成为冲、任、督、带脉脉气汇集之处。故脐又可通过带脉与足三阴经、足三阳经以及冲、督相联系。冲脉上至头,下至足,贯穿全身,为“十二经之海”、“五脏六腑之海”,能调节十二经气血,其脉气在头部灌注诸阳,在下肢渗入三阴,并与肾、胃经相并上行。故脐可通过冲脉与十二经脉相通。总之,任、督、冲三脉一源而三岐,任、督、冲、带四脉脉气相通,共同纵横贯穿于十二经之间,具有

12、调节正经气血的作用,故神阙穴可通过奇经八脉通周身之经气,2.脐与脏、腑、经脉:医学源始说:“人之始生先于脐与命门,故为十二经脉之始生,五脏六腑之成形故也。”具有调节正经气血的作用,可通过奇经八脉通周身之经气,乃十二经之发源地。(1) 脐与心:灵枢经筋:“手少阴之筋下系于脐。”素问骨空论:“督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会元针灸学:“神阙(脐)者,神之舍也,心藏神,脐为神之舍。”另外,脐也通过督脉之贯脊入脑而络于脑。可见,脐与心脏、脑、心经相通。(2) 脐与肝:灵枢营气:“上行至肝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又据解剖学:脐下腹膜有丰富的静脉网

13、,联结于门静脉(肝脏)。在胎儿时期,脐静脉直达肝脏。可见,脐与肝通。(3) 脐与脾:灵枢经筋:足太阴之筋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冲脉挟脐上行,脾经之公孙穴通于冲脉。又脾为后天之本,而脐为后天之气舍。(4) 脐与肺:灵枢营气:故气从太阴出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又肺脉属肺,络大肠,而灵枢肠胃曰:迥肠当脐。另据经脉循行,足少阴肾经挟脐上行,入肺中。此外,脐属任脉,而肺经之络穴列缺通于任脉。故脐与肺脏、肺经相通。(5)脐与肾:灵枢经别:足少阴之正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而带脉前平脐部。故肾与肾经可通过带脉通脐。另外,足少阴肾经挟脐上行肾为先天之本,脐实为先天连母之根。故道藏曰

14、:神阙为心肾交通之门户。幼科心书也有脐近肝脾肾三阴之说。3、脐与腑、经脉:表里脏腑经脉之间的络属关系,决定了脐既然与五脏相通,也就与六腑相通。(1) 脐与胃:脐当胃下口。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下挟脐。难经.二十七难:“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可见脐胃相连。(2) 脐与胆:脐属任脉,任脉会足少阳于阴交;督脉贯脐中央,督脉会足少阳于大椎;带脉过脐,会足少阳于带脉、五枢、脐可通过任、督、带脉与胆相关。(3) 脐与大肠:脐之深部直接与大肠连接。灵枢肠胃:“回肠当脐。”幼科大全论脐:“脐之窍属大肠。”可见脐与大肠相连。(4) 脐与小肠:灵枢.肠胃:“小肠后附脊,左环迥

15、周叠积,其注于迥肠者,外附于脐上。”故脐与小肠相系。(5) 脐与三焦:难经六十六难:“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难经三十一难:中焦者其治在脐旁;下焦者其治在脐下一寸,故名曰三焦。故脐与三焦相通。(6)脐与膀胱:灵枢经别:“足少阴经别别走太阳而合出属带脉。”带脉过脐,故足太阳膀胱经可通过带脉与脐相通。从而也影响到膀胱之气化功能。综合上述,脐为先天生命之根,经络之总枢,经气的汇海,人体的要处。艾灸肚脐治百病(二)脐的生理、病理1.脐的生理:脐是新生儿脐带脱落后遗留下来的一个生命根蒂组织。脐

16、位于腹部正中央凹陷中,它为人体先天之本源,当胎儿在母体中生长、发育、生血、长骨、长发以至发育成人的整个生命过程,均依靠脐带供血和输送营养,以维持胎儿的生命活动。中医认为“脐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本源”。因此脐虽是脐带脱落之后的一个根蒂组织,但它绝不是一个孤立的蒂结。因为脐与人体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毛骨肉都有着极其密切的生理与病理的关联性。事实上,脐这个根结,它只不过是脱离了先天而变换为另一个形式的结缔组织,它仍然同脐带一样,具有“命根”的先天之本的生理功能。2.脐的病理:由于脐与经络脏腑相关联,脐为经络之总枢,经气之汇海,通过冲任督带可与全身百脉相通并总司诸经百脉,联系五脏六腑。故

17、刺激脐穴可调整经经络脏腑的功能及全身气血、阴阳的平衡。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都明确认识到脐是一个“敏感”的部位。如用手轻轻触按脐心,就会产生一种奇异的敏感和特殊的感觉。当以寒凉之物接触脐心时,即感觉腹内极不舒服;如果生活起居不慎,使脐部感受风寒,往往会引起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甚至发热,尤其小儿更为易见。如果脐受风寒,或遇湿着凉而发生疾病时,可用艾火灸或用某些温热药物敷贴于脐上,病情旋即缓解或消失,这就充分表明,脐在药物或艾火灸的作用下,可以调理机体,增强抵抗力,从而能治疗疾病。中医治病分内治和外治两种,都是通过药物的相应药理作用而发挥调整人体阴阳平衡、脏腑气血盛衰的作用。正如明代名医徐大

18、椿在说明包括脐疗等外治方法的作用时所述:汤药不足尽病,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腠理,通经贯络,或托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胚药尤为有力。理瀹骈文则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近人研究证实,药物敷將,药物分子可通过脐部皮肤的渗透和吸收作用而弥散人体内,通达全身。辛香药物除本身即有的治疗作用外,还有削弱脐部表皮角质层的屏障、加强药物的渗透性的作用;而水、唾液调敷可以增强药物和皮肤的水合作用;用醋、药汁调敷可以增强脂溶性成分的溶出和吸收,同时还可以起到引经作用,使药物直达病所,增强疗效。脐疗的作用脐疗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归纳如下:一、温通阳气,回阳苏厥张

19、介宾曰:(脐)虽至阴之地,而实元阳之宅。阳气乃人生命之本,所谓有得阳气者生,失阳气者夭之说。脐疔以湿热约切化用脐部,通过药物的温热剌激,或艾灸、热熨,能兴奋呼吸中枢,加速血液循环,使阳气温通或脱阳得固,从而达到阳复厥苏的目的。二、 通经活络,行气止痛选用温热药物敷熨灸治脐后,借助药物的温通作用,可激发经络之气,能起通经活络,促进气血运行,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三、 通调三焦,利水消肿三焦者主决渎,利用药物或他法的剌激作用于脐后,能激发三焦的气化功能,促进气机运畅,经隧通达,使小便通利,达到消肿目的。四、 健脾和胃,升清降浊脐为中下焦之枢纽,脐疗通过药物或他法的刺激促进了其吸收收作用,使脾和胃肠功

20、能旺盛,清阳得升,浊阴下降,达到健脾和胃,降逆止泻的目的。五、 收敛止汗,固精止带脐疗后,通过药物吸收和经络的传导,调整了脏腑阴阳之不平衡,使气血调畅,营卫通利,精气神津有归,从而起到敛汗固表、涩精固带之效。六、 调理冲任,固经安胎脐近冲任督带四脉,其中任为诸阴之海,主胞宫;冲为血海,主生殖。妇人的经、带、胎、产诸疾与冲任督带四脉息息相关。脐疗可起到温补下元,调理冲任的作用。七、强壮保健,却病延年脐为先天之命蒂,又为后天之气舍,先后天之本源皆归于此。以温药作用于脐中,能温肾壮阳,补中益气,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达到增强人体抗病能力,起保健、防病、益寿延年的作用。脐灸法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

21、置在体表的穴位部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施灸材料主要是艾叶制成的艾绒。本草从新:“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温,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而且艾叶经过加工,制成细软的艾绒,以便于搓捏成大小不同的艾住,易于燃烧,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料主要是艾叶制成的艾绒。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

22、百病。”而且艾叶经过加工细软的艾绒,以便于搓捏成大小不同的艾炷,易于燃烧,燃烧味芳香,热力温和,能穿透皮肤,直达深部。所以几千年来,一直为临床脐疗所采用。灸法的分类和应用灸法治疗疾病,已有悠久的历史。先是单纯的艾灸,后来衍化为多种灸法,常用灸法大体上可分为艾炷灸、艾条灸、温灸器灸等几类。使用艾炷灸时,以艾炷置于皮肤穴位上烧灼的称为直接灸,亦称明灸。古代所称灸法,一般多指直接灸。不直接在皮肤上施灸,而将艾炷置于姜片、蒜片、食盐或药饼等上面燃烧的称为间接灸,亦称间隔灸。脐疗运用灸法一般以间隔灸为多。下列仅就脐疗中运用的各种灸法介绍如下:1.艾炷灸:是将纯净的艾绒,放入平板上,用手搓捏成圆锥形的艾炷,常用的艾炷或如麦粒、苍耳子或莲子,或如半截橄榄等大小不一。灸时每燃完一个艾炷,叫做一壮。艾炷灸又分直接灸与间接灸两类(1)直接艾炷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脐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此为脐疗之所禁。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无瘢痕灸是在施灸时将大小适宜的(如苍耳子大)艾炷,置于脐上点燃施灸,当艾住燃剩2/5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可易炷再灸。一般以灸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