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初调研检测试卷D卷_第1页
成都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初调研检测试卷D卷_第2页
成都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初调研检测试卷D卷_第3页
成都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初调研检测试卷D卷_第4页
成都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初调研检测试卷D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成都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初调研检测试卷D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2题;共4分)1. (2分) (2015高二上会宁期中) 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 他接过网友募集来的善款,激动地说:“我与这些网友萍水相逢 , 却能得到大家这么多的帮助,我真是感激不尽!”B . 日前,利比亚过渡委员会发言人称,卡扎菲的势力已经日薄西山 , 利比亚全境将很快被解放。C . 因为征地款分配不均,一些家庭子女锱铢必较 , 打得不可开交,甚至对簿公堂。D . 人到了一定年龄记忆力就开始下降,拿东忘西,得鱼忘筌的现象也就常出现了。2. (2分)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2、( ) A . 李教授给张教授发微信:近来因冗务繁忙,昨日您亲临府上,未能晤面,深表歉意。B . 某杂志编辑给李老师发来短信:大作已通过一审,请按意见进一步斧正,以便刊出。C . 某中介回复王先生:您的房屋已有买家表示购买意愿,我们一定尽快玉成此事。D . 赵先生给朋友发请帖:犬子新婚之喜,多承厚爱,略备薄酒,恭请到寒舍小聚。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1分)3. (6分) (2019高三上呼兰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现在不断有人提问,为什么在我们这个堪称伟大的时代里却出不了伟大的作家?对此我的想法是,现在是一个无权威的、趣味分散的时代,一个作家很难得到全民集中的认可。事实

3、上,要成为一位大家公认的伟大作家,需要时间的考验,甚至包括几代人的阅读和筛选。而且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消费与享受往往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以至那种具有巨大原创力的作品很难产生。当然,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除了这些外在的方面,也有作家自身主体弱化的问题。比如市场需求之多与作家生活经验不足的矛盾、市场要求产出快与文学创作本身求慢求精的矛盾等等。而这当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与无力,无疑是当下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缺失。所谓正面精神价值,指的就是那种引向善、呼唤爱、争取光明、辨明是非,正面造就人的能力。这种价值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作家对民族的精神资源的利用密切相关。我们民族的精神资源很丰

4、富,但是也还需要作必要的整合和转化,才能化为作家内心深处的信仰,运用到创作中去。还有一些作家表现出“去资源化”的倾向,他们不知如何利用资源,索性不作任何整合与转化,以为只要敢于批判和暴露,就会写出最深刻的作品。但如果都是暴力、血腥,就让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而真正深刻的作品不仅要能揭露和批判,还要有正面塑造人的灵魂的能力。还有另外一种主体精神弱化的现象,很多作品没完没了地写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缺少一种人文关怀。作家的责任是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真正找到生命的价值所在。当他们丧失了对生活的敏感和疼痛感,把创作变成了制作,批量化地生产的时候,文学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生命了。老舍先生曾将长篇小说大明湖浓缩

5、成月牙儿,篇幅几近短篇,却也创造了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公认的经典。他幽默地说:“我在经济上吃了亏,在艺术上占了便宜。”如果今天的作家都肯下这种苦功,那么消费的时代再汹汹然,我们仍然可以对震撼人的好作品的出现满怀期望。(1) 从原文看,下列不属于“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外在原因的一项是( ) A . 现在是一个缺乏权威的时代,也是一个受众趣味分散的时代。B . 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普遍的公认。C . 在今天,消费与享受往往会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D . 作家对生活的体验还不够,同时文学创作本身的规律是求慢求精。(2) 从原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6、) A . 我们的民族精神资源很丰富,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保持原貌并移植到创作中。B . 所谓“去资源化”,就是作品只有批判和揭露,而没有充分利用社会生活的资源。C . 充斥暴力和血腥的文学作品使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这是正面精神价值缺失的结果。D . 作品中有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这样的描写,表明作家没有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或无力,是当代中国文学创作中最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B . 是否善于利用我们民族丰富的精神资源,决定了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能否体现。C . 要保持文学生命,作家就应该对生活具有敏感和疼痛

7、感,坚持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D . 老舍把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说明下苦功夫创作,才能出现震撼人心的好作品。4. (12分) (2019高二上三明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黎明前夜陈德鸿大勇说,娘,回吧。娘抓住大勇的右手说,到西风口寻找到你弟,就让他回家来。一时走不脱,也让他寻机跑回来。娘顿了顿,又说,你爹这一没,日子眼瞅就过不下去了。大勇抽出手,揩了揩娘脸上的泪说,娘,我知道了。外面冷,回吧!娘蹒跚着回了屋,一会儿又跑出来,冲走远的大勇喊,路上千万当心,寻不到,就早点回家。走到村外一片收割后的田野时,大勇停下来,在地头找到一个写着父亲名字的木橛,然后蹲在地上,用右手抓了一把土,紧紧

8、攥在手里,嘴里喃喃自语,小勇啊,咱家有地了,是政府分的,哥使不上力,你回来帮哥种吧!第二天傍晚,大勇赶到西风口时,长长的队伍仍在不停地过着,土道旁,挤满了一层又一层的人。大勇挤进人群,看着队伍中一张张稍纵即逝的脸,犯起愁来,这可上哪儿找小勇啊!听说兵是从昨天开始过的,小勇也不知过去了没有。大勇想了想,也学旁人从队伍边拽住一个兵问,同,同志,我向你打听个人?兵停住脚,叫啥名,是哪个部队的?叫赵小勇,是,是3纵的。不认识。兵摇摇头,3纵还没过来,你再等等吧。大勇舒了口气,刚在离土道不远的一个土墙边坐下来,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便挤坐在他旁边。大勇往边上挪了挪,男人又挤过来,说,兄弟,俺姓韩,刚才你和那

9、个官长的话俺都听到了,俺儿子也是3纵的。那敢情好。大勇说,我是赵家堡的,你是哪的?男人说,俺家在马家洼。那地方我去过,有个牲口市。大勇问,那边的地也分了?分了,分了。我这次找儿子,就是告诉他这事。这回家里有地了,俺再捣腾点牲口啥的,日子就更好了。家里还有啥人,能忙过来?大勇问。家里还有个小的,不顶啥事。他娘病在炕上好几年了。男人说,俺一个人,多吃点辛苦就是了。看着男人满足的笑意,大勇忽然想起来,前年在马家洼买骡子时,曾经和这个男人打过交道。那时,大勇相中了一头骡子,这个男人要价十五个大洋。大勇磨了半天,男人死活不吐口。眼瞅着太阳快落山了,一个年轻人突然把男人拉到一边,互相把手伸进对方的袖子里大

10、勇急了,拽过男人说,15个大洋,这骡子我要了。到家没几天,大勇发现这骡子走路爱往右边去,找来八爷一看,说是骡子左眼受过伤。听大勇讲了买骡子时的情况,八爷说,你这是让人唬了,那是爷俩,专好下扣子。见大勇不吭声,男人说,我儿在部队表现可好了,打锦州时还立了功呢!大勇愣了愣,问,你这次来,是想把儿子叫回家去帮你?男人撇了撇嘴说,那哪行啊,俺就是想儿子,让他对家里放心,告诉他在部队好好干,全国都解放了再回来。大勇尴尬地笑了笑,不吭声了。半夜时,许多汽车和马拉的炮车驶过之后,又开始过起长长的队伍。男人问了几个兵,高兴地对大勇说,这是3纵的,咱俩精神点,互相帮衬着打听。天快亮时,男人找到大勇说,兄弟,你慢

11、慢打听着,我,我回家了。咋?大勇一边盯着队伍,一边问。俺儿,俺儿他没了。男人蹲在地上,呜呜哭了起来。大勇不知怎样安慰男人,只是用右手轻轻拍着男人的肩膀。过了好久,男人站起来,擦了擦脸上的泪,踉踉跄跄边走边说,兄弟,管咋,俺儿这是光荣,没给俺韩家丢脸。走了几步,男人又折回来,对大勇说,兄弟,那事对不住了。等回去,俺给你寻头好的送家去,换回那头病骡子男人的身影在黑暗中消失了很长时间,大勇才回过神来,泪水早已湿了眼睛。快中午时,大勇终于看到了队伍里扛着机枪的小勇。小勇吃惊地摇着大勇的右手问,哥,你的左手呢?大勇含糊着说,我这只右手也啥都能干,不耽误事儿。小勇问,爹娘都好吗?都好,都好,地也分了,咱家

12、分了二十多亩呢。大勇说,爹妈特意让我来告诉你,家里不用你操心,在部队上好好干,不解放全国不许回家。大勇往家走时,觉得自己的脚步比来时坚定了许多,也踏实了许多。1950年4月,赵小勇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光荣牺牲。(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多次写大勇使用右手,暗示他身有残疾,独自承担家庭生活有困难,使大勇找弟弟回家的情节更符合生活逻辑。B . 小说精心设置主场景,安排大勇与韩姓男子在西风口寻找亲人巧遇,巧妙地绾结了两个家庭的故事,使情节更集中、更有戏剧性。C . 目睹曾下套坑自己的韩姓男子的变化,大勇情感是复杂的,听完他对儿子的夸

13、奖和期盼,大勇以尴尬一笑和不吭声表示对他不信任。D . 大勇受到身边人物支持革命的精神感染,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被唤醒,克服了小农意识的局限性,毅然决然鼓励弟弟留在部队。(2) 小说以“黎明前夜”为标题,有何寓意?请简要分析。 (3) 小说以赵小勇光荣牺牲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5. (13分) (2016高二上柘荣期中) 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后面题。中国之蒿1969年,屠呦呦和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几位同事一同参与到“523任务”中。那一年,屠呦呦39岁,职称是助理研究员。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是家中五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她

14、取名呦呦,意为鹿鸣之声。谁能想到,诗句中的“野之蒿”,竟真的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中药研究所工作。由于屠呦呦的专业属于西医,中药所送她到中医学习班,用两年半的时间系统地学习中医药。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屠呦呦很快崭露头角。她被任命为中药研究所“523任务”研究组组长,带领4名小组成员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屠呦呦首先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她还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由此,她专门整理出了一本抗疟单验方集,包含640多种草药,其中就有后来提炼出青蒿素的青蒿。不过,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

15、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只有68%,并没有成为屠呦呦重点关注的对象。那时,她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胡椒上。这种在中国极为常见的植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84%。这是一个很让人兴奋的数据,但此后的深入研究却事与愿违。屠呦呦发现,胡椒只能抑制疟原虫的裂变繁殖,灭杀效果却非常不理想。放弃了胡椒,她把目光又转向了效果并不突出、却在中医药典籍治疟药方中屡屡被提及的青蒿。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但是,当屠呦呦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

16、的抗疟能力时,结果却并不理想,最初,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为68%,但效果极不稳定,有一次实验,它的抑制率只有12%。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的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为什么同样的提取物却得出千差万别的结果?屠呦呦一时找不到答案,她重新翻出古代医学典籍,一本一本仔细翻查。直到1971年下半年的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触发了屠呦呦的灵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绞汁使用的办法,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这是不是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福至心灵的一个闪念,推开了紧锁青蒿素奥秘的大门。此后的情节被众多的讲述者概括为,屠呦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

17、成功提取了青蒿素。其实,提取青蒿素实验的真实过程是繁复冗杂的。在2009年出版的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屠呦呦提到了当时的一系列实验。这本专业性极强的书籍中记载的实验过程,穿插着大量的化学分子式、专业术语和数据,在记者这样的外行人看来如同“天书”。只有几句高度概括的纲领性描述能够大致明白,读起来亦颇为艰涩:“青蒿成株叶制成水煎浸膏,95%乙醇浸膏,挥发油无效。乙醇冷浸,控制温度低于60,鼠疟效价提高,温度过高则无效。乙醚回流或冷浸所得提取物,鼠疟效价显著增高且稳定。”她还特别提示:分离得到的青蒿素单体,虽经加水煮沸半小时,其抗疟药效稳定不变,“可知只是在粗提取时,当生药中某些物质共存时,温度

18、升高才会破坏青蒿素的抗疟作用”。在实验数据的一份效果对比图表中,利用水浸得到的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最低只有6%;乙醇浸膏得到的挥发油毫无效果;乙醇冷浸得到的提取物则可达到95%的抑制率;乙醚提取物的抑制率则是100%!那是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离最终的青蒿素晶体尚有一段距离,但确定无疑的是,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找到了。(节选自北京日报2011年10月25日)相关链接:疟疾,又称为“打摆子”。在人类与疟疾的持久战斗中,起初最有效的治疟药物源于另一种植物金鸡纳树。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抗疟成分奎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金鸡纳霜”。随后,科学家又找到了奎宁替代物氯喹。

19、氯喹药物一度是抗击疟疾的特效药。但是,疟原虫渐渐表现出了强大的抗药性,上世纪60年代,疟疾再次肆虐东南亚,疫情蔓延到无法控制的局面。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 . 早在公元前2世纪,先秦医方书就已经对植物青蒿的抗疟药效有所记载,随后东晋的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书中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本草纲目明确说它能“治疟疾寒热”。B . 本文摘引医学典籍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本草纲

20、目关于青蒿药效的记载,突出古代典籍对于青蒿素的发明起到的重要启发作用,体现屠呦呦勤于钻研精神。C . 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屠呦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成功找到了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D . 本文以记叙为主,按时间顺序,用平实的语言,全面介绍了人类与疟疾斗争的历史,尤其是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世界抗疟作出了巨大贡献。E . 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中分离出了“金鸡纳霜”,这曾是人类与疟疾的持久战斗中最有效的药物,后又找到的奎宁替代物氯喹药物,一直是抗击疟疾的特效药。(2) 请简要分析两处划线的引用分

21、别起到什么作用?(3) 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屠呦呦在提取青蒿素过程中展现了自身怎样的优秀特质?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6. (11分) (2019高三下中山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乐运字承业,南阳淯阳人。运少好学,涉猎经史。年十五而江陵灭,随例迁长安。其亲属等多被籍没,运积年为人佣保,皆赎免之。事母及寡嫂甚谨,由是以孝闻。梁故都官郎琅邪王澄美之,次其行事为孝义传。性方直,未尝求媚于人。为露门学士。前后犯颜屡谏武帝,多被纳用。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

22、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武帝尝幸同州,召运赴行在所。既至,谓曰:“卿言太子如何人?”运曰:“中人也。”时齐王宪以下并在帝侧,帝顾谓宪等曰:“百官佞我,皆云太子聪明睿智,唯运云中人,方验运之忠直耳。”于是因问运中人之状。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及武帝崩,宣帝嗣位,葬讫,诏天下公除。运上疏曰:“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先王制礼,安可诬之。”书奏,帝不纳。自是德政不修,而昏暴滋甚。运乃舆榇诣朝堂,陈帝八失。帝大怒,将戮之。内史元严谏,因而获免。翌日,帝颇感悟,召运谓

23、之曰:“朕昨夜思卿所奏,实是忠臣。”乃赐御食以赏之。朝之公卿,初见帝甚怒,莫不为运寒心。后见获赏,又皆相贺,以为幸免兽口。内史郑译尝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及隋文帝为丞相,译为长史,遂左迁运为广州滍阳令。开皇五年,转毛州高唐令。频历二县,并有声绩。运常愿处一谏官,从容讽议,而性讦直,为人所排抵,遂不被任用。乃发愤录夏、殷以来谏争事,集而部之,名曰谏苑。奏上之,隋文帝览而嘉焉。(选自北史乐运传,有删改)(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B . 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

24、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C . 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D . 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2)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字”,是古人入学时取的,通常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也便于他人称呼。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B . “幸”,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文中指的就是皇帝到同州。C . “疏”,在文中指古代一种重要文体,用于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疏”还可指对古书的旧注作进一步解释。D . “公”

25、,是爵位名,我国古代爵位一般分为五等,“公”居首位,其余依次是“侯”“伯”“子”“男”。(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乐运不畏权势,敢于直谏。他带着棺材到朝堂劝谏皇帝,陈述皇帝的八大过失,宣帝大怒,准备杀掉他。B . 乐运忠诚正直,不欺瞒皇帝。当皇帝问乐运太子是什么样的人时,他据实回答是一般人,并指出皇帝一般会受左右近臣的影响。C . 乐运体恤亲属,孝顺母嫂。他用自己做佣工赚来的钱为沦为奴隶的亲属赎身,长期侍奉母亲和寡嫂,因而孝名远播。D . 乐运仕途坎坷,著书明志。乐运因秉性刚直,被人排斥打击,最终未能被任用为谏官。于是发愤著书,取名谏苑。(4) 把文

26、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及武帝崩,宣帝嗣位,葬讫,诏天下公除。内史郑译尝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7. (7分) (2020高三下齐齐哈尔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村童戏溪上陆游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注乾道元年(1165年),40岁的陆游被调任隆兴府通判,因谗言被罢免官职,闲居于山阴4年,此诗作于乾道三年春。冲,冲到泥沼里去。纸离,风筝。耦:读“u”,两个人在一起耕地。(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标

27、题中的“观”字是统帅全诗的关键,前三联描写所观,最后一联抒发所观之感。B . 首联通过溪水堤平、村童谢晴等意象,描绘了祥和的画面,反衬尾联的不平心情。C . “跋扈”一词变客为主,形象地描绘了风筝挟持风在空中飞扬跋扈发出声响的形象。D . 颈联由实转虚,展现了村童农忙时节跟随父兄农耕,冬闲则入塾学习的生活画面。(2) 人们评论这首诗时,认为首联中的“闲”字最值得品味,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五、 情景默写 (共1题;共10分)8. (10分) (2020高一上榆树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对“学”与“思”二者关系的辩证论述,他认为:“_,_”,这两者在人的进步中均不可或缺,是不能被割裂的。 (2) 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 “_,_”两句意思一致。(3) 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种鲜明的对比在诗经氓中,集中体现的语句是_;,_。 (4) 屈原在离骚中借前贤能够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的句子是: _,_。 (5) 赤壁赋中侧面描写箫声的句子是_,_;。 六、 语言表达 (共2题;共10分)9. (5分) (2017山东模拟) 在辩论会上,正方、反方围绕“教育领域是否有竞争的必要”的话题展开了激烈交锋。反方:教育需要关注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实现人的和谐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争得第一名,只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