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孔雀东南飞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 2.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过程和方法1.培养学生运用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2.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教法:诵读法、讨论法 探究法教具:多媒体教学重点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难点 1. 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族气息和抒情意味。 教学课时:一课时第二阶段:课堂教学(一) 导语:播放通俗歌
2、曲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木低垂,情深的时候,哪种离别不伤悲?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会?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泪。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我国灿烂的文化艺术宝库保存了很多催人泪下的古代爱情悲剧,这主要来自小说和戏剧。诸如陆游与唐琬、梁山伯与祝英台、贾宝玉与林黛玉等等。而诗歌中,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能淋漓尽致地表现这一主题的,首推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3、设计说明):激活相关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二) 阅读思考第一板块:自由读(方式:分角色朗读)要求:1、由其他同学指出所读段落的内容要点及重点词语的意义。2、用小标题的形式标出刘兰芝跌宕起伏的命运。提示: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请归(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被遣归家(612自然段) 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阿兄逼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结局第五部分:合葬化鸟(32自然段) 故事的尾声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
4、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明确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故事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兰芝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被迫害者的无限同情和追求婚姻自由、珍惜爱情生活的强烈愿望。 第二板块:自由说(文本探究)活动一:从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把学生分成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家兄等小组讨论)刘兰芝:1、和家婆的对话“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 ,举止得体。2、和小姑的对话有礼有节。3、和焦仲卿的对话对爱情的忠贞。4、和家兄的对话“处分适兄
5、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 。(小结)刘兰芝是一个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刘兰芝是一个坚强、持重,不为威迫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的女性。她明白婆婆要驱逐她,就主动要求“遣归”,对仲卿说“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对婆婆说“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亢不卑,很有教养。阿兄逼婚,她说“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外柔内刚,自有主意。刘兰芝还是个温顺善良的妇女。她对仲卿体贴谅解,一方面忠于爱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一方面设身处地,“同是被逼迫,君尔
6、妾亦然”。焦仲卿:“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坚贞不逾“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忠于爱情,而不敢直接反抗,忍辱负重,但胆小怕事。委曲求全。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她既极端的蛮横无理,又一味的独断专行。对焦刘的婚姻强行拆散,对儿子软硬兼施。(对话鉴赏略) 刘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对话鉴赏略) 活动二:兰芝是一位德、才、貌三全的女性,可为什么被焦母休了呢? (同桌之间先展开辩论,互不能说服的,交到全班讨论,仍不能令人信服的,课后查资料,并将研究结果写成材料,在班上交流)A、 故
7、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制度渐趋严密,在家庭生活方面,家长制成为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B、兰芝没有遵从封建礼教的妇德要求,“本自无教训”,“举动自专由”,虽然温顺,能干,但骨子里有倔劲,因而为焦母所不容。 C、兰芝多年不育,焦母为传宗接代考虑,找借口驱逐兰芝。 D、焦刘两家贵贱悬殊,门第
8、不对,焦母见异思迁,为娶进罗敷而逼走兰芝。(设计说明):设计这个探究课题,目的是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从不同角度审视评价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提高他们的评价能力,至于答案,能自圆其说就可以。活动三(拓展探究):古代妇女被休会被认为是奇耻大辱,会遭人鄙弃,为什么兰芝被休后反而身价倍增?(提示)1、封建社会禁锢妇女的一整套礼法条规和道德标准,经历了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汉魏之前,再婚是一种普遍现象。在汉魏时期,限制再婚的理论进一步系统化,但再婚行为的依然普遍存在,尤其那些人品才貌出众者。西汉卓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以琴挑之,一曲凤求凰,卓文君便随司马相如去了。东汉邓元仪之妻被休后嫁给华仲,华仲做了大官,偕
9、妻过街市,令邓元仪羡慕不已。东汉末蔡文姬初嫁卫仲道,后为乱兵所掳,嫁匈奴,曹操用金璧赎回,改嫁官吏董祀。刘备取了刘琮的遗孀。魏文帝曹丕娶了袁术的儿媳妇甄氏。吴主孙权就曾纳丧偶妇女徐夫人为妃。诸如此类,不可胜数。两汉时正统儒者的言论尚未完全拘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是妇女缠足也是南北朝以后的事。到北宋程颐提出“去人欲,存天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遗书),在北宋当时影响并不很大,其侄媳也未能守节。南宋以后,(朱熹,南宋理学家)“程朱”理学进一步完备了封建礼教,礼教之风渐趋严厉,寡妇再嫁是大逆不道。 2东汉建安年间,正是士族制度萌芽时期,门第观念已经存在。魏晋时期推行“九品中正制”。根据教材提供的信
10、息,我们可以断定刘兰芝是一位出身在无所谓门第的家庭,娶入焦家已有高攀之嫌,这既可从兰芝的自叙昔作女儿时,自小生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中看出,也可从焦母教训儿子的言语汝是贵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中找到答案。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官方的正统思想。儒家所提倡的道德、礼法标准也就愈益发挥出自己的影响力,逐渐地成为社会主流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如果县令太守想为自己的儿子物色妻子,他们的选择空间
11、还是相当辽阔的,他们的地位、所受的文化熏陶以及社会舆论,决定了这些深受儒家学说浸染的封建官员不可能为自己的儿子选择一个被别家扫地出门的弃妇作妻子,无论她是何等美丽灵巧贤惠善良。 既然这种可能微乎其微,为什么诗中出现了那样的情节? 首先,这是表现人物形象的艺术需要。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观照,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课文中对兰芝既有刘兰芝善良美丽、贤慧能干的正面描写,又有县令太守为子求婚的情节,尤其是兰芝再嫁热闹隆重的场面描写,这个场面的设置,除了表现太守对此事的重视外,更是传唱者特意用这个隆重场面与刘兰芝被焦母驱遣回家的冷落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刘兰芝是无辜被遣的,他的素养和品行是有口皆碑的,
12、反衬出焦母的专断和无知,替刘兰芝鸣不平。使读者从心底长长地出口恶气,从侧面衬托兰芝的美丽外貌和美好心灵。 其次,这个情节的出现也是广大人民意愿的反映。抛开孔雀东南飞不谈,在东汉时代,像刘兰芝这样被婆家驱遣回家的,被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折磨而死的弱女子肯定大有人在。刘兰芝的命运是悲惨的,这些弱女子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同处于被压迫被蹂躏地位的广大群众在传唱刘兰芝的故事时自然而然地渗透了自己的感情。孔雀东南飞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又在传唱过程中加以再创造,融入了人们善良和美好的愿望。这样的例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屡见不鲜,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等,这些在现实生活中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故事
13、中发生了,不可能实现的东西实现了。这既揭露了弱势群体无力主宰自己命运的事实,又曲折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愿。活动四(表现手法鉴赏):去掉课文首尾两段和中间铺叙部分,再与原文对比阅读,看看艺术效果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复习巩固艺术手法:1、起兴(1)“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明确:“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以孔雀徘徊起兴,有统摄全诗,引起故事的作用;以美禽恋偶比喻夫妻分离,用具体的形象渲染悲剧气氛,奠定全诗哀怨悱恻的感情基调。 比兴手法在现代的一些流行歌曲中亦常有运用。如花心:“花的心藏在蕊中,空把花期都错过。你的心晶莹剔透,心中一定还有梦。” (2)尾声 明确: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
14、枝叶叶覆盖相交,是为连理枝,象征了爱情的不朽。合葬化鸟,生不能相守,死要化作比翼双飞的鸳鸯鸟。“相向鸣”,是他们爱情与幸福的歌唱,悲愤与压抑的控告。结尾的浪漫主义手法,反衬现实,寄托人们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在结构上,结尾的鸳鸯双飞和开头孔雀失偶遥相呼应,体现了构思之巧妙、用心之良苦。 故事的尾声与我国一些民间文学相似,“彩虹万里百花开,蝴蝶双双对对来,天荒地老心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这是人物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出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诗文起了质的飞跃。 复习巩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
15、作用。 2、赋: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复习巩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也就是叙述。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明确:第13段是第2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
16、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那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3、比喻: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 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小结:赋、比、兴是乐府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它对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起了积极的作用
17、。所以我们在学习乐府诗时应予以重视。 (三)拓展阅读钗头凤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四)研究性学习:焦仲卿的母亲爱他的儿子,为什么又处心积虑地毁灭他儿子的美满婚姻?根据课下查阅的参考资料,以“从荒唐的逻辑看封建家长专制”为题,写一篇研究性文章。板书设计:孔雀东南飞(并序)引子-托物起兴-凄
18、凉哀怨 兰芝请归 贤良聪慧开端 求情 赠物 情意笃厚歌颂忠贞爱情反抗精神揭露封建礼教罪恶 被遣归家 严妆 不卑不亢 辞归发展 誓别 伤归 拒婚 阿兄逼婚 逼嫁 蔑视权贵 迎娶 敢于反抗高潮 死别 忠贞不渝结局 双双殉情 殉情 宁死不屈尾声 合葬化鸟- (浪漫色彩)教学反思:长期以来孔雀东南飞这首长篇叙事诗要用三到四课时才完成,既费时又费力,学生由于阅历所限,并不能达到教师预期效果,所以我想尝试着长文短教的教学方法,用一课时来完成,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萃取精华、砥砺思维。 本设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体现教师“导”的作用,主要采用主问题牵动全篇式教学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不论何时,都要尽可能让思考与反省预见到突发的激情,这于审慎者可轻而易举做到。心烦意乱之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意识到这一点。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下决心不再使之加剧。有了这种高明的防范,就能很快终止怒气。要懂得制怒之法,且止息于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