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商洛事业单位考试《行测》模拟题带答案2024年_第1页
陕西商洛事业单位考试《行测》模拟题带答案2024年_第2页
陕西商洛事业单位考试《行测》模拟题带答案2024年_第3页
陕西商洛事业单位考试《行测》模拟题带答案2024年_第4页
陕西商洛事业单位考试《行测》模拟题带答案2024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商洛事业单位考试《行测》模拟题带答案2024年一、常识判断(共15题)1.下列关于陕西商洛的说法,错误的是()A.商洛因境内有商山、洛水而得名B.商洛市位于陕西省东南部C.商洛是关中平原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D.商洛市全部属于长江流域答案:D。商洛市大部分属于长江流域,少部分属于黄河流域。2.以下不属于商洛特色文化的是()A.商山四皓文化B.仓颉造字文化C.河洛文化D.闯王文化答案:C。河洛文化主要指的是黄河与洛水交汇流域的文化,并非商洛特色文化。商山四皓隐居商洛商山;仓颉曾在商洛洛南造字;闯王李自成曾在商洛屯兵。3.商洛市的市花是()A.紫薇花B.山丹丹花C.百合花D.杜鹃花答案:D。商洛市市花是杜鹃花。4.下列哪项不是商洛的旅游景点()A.金丝大峡谷B.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C.华山D.天竺山国家森林公园答案:C。华山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不在商洛。金丝大峡谷、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天竺山国家森林公园均是商洛的知名旅游景点。5.商洛历史悠久,在哪个朝代时商洛始设县治()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答案:A。秦朝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商县,属内史地,商洛始设县治。6.关于商洛的气候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B.冬无严寒,夏无酷暑C.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D.气温年较差大答案:B。商洛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山地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气温年较差相对较小。7.商洛市的主要少数民族是()A.回族B.蒙古族C.壮族D.维吾尔族答案:A。商洛市有回族、满族、蒙古族、壮族、土家族等23个少数民族,其中回族人口较多,是主要的少数民族。8.商洛的核桃以个大、皮薄、仁饱、味香而闻名,商洛核桃主要产区不包括()A.商州区B.洛南县C.汉滨区D.山阳县答案:C。汉滨区是安康市的市辖区,不属于商洛。商州区、洛南县、山阳县都是商洛核桃的主要产区。9.下列关于商洛饮食文化的描述,错误的是()A.商洛人喜食酸辣口味B.搅团是商洛的特色美食之一C.商芝肉是一道具有商洛地方特色的菜肴D.商洛的豆腐宴很有名答案:A。商洛饮食口味多样,并非以酸辣口味为主。搅团、商芝肉都是商洛特色美食,商洛的豆腐宴也颇具名气。10.商洛市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以下做法错误的是()A.大力发展高污染、高能耗产业B.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C.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D.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答案:A。大力发展高污染、高能耗产业会破坏生态环境,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推广清洁能源使用、开展植树造林活动都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11.商洛市的地方戏曲剧种是()A.秦腔B.商洛花鼓C.眉户D.碗碗腔答案:B。商洛花鼓是商洛市特有的地方戏曲剧种,秦腔、眉户、碗碗腔虽然在陕西也很有名,但不是商洛特有的剧种。12.下列关于商洛的交通状况,说法错误的是()A.有高速公路穿过商洛B.商洛有自己的民用机场C.铁路运输较为便利D.公路网络较为发达答案:B。截至目前,商洛没有自己的民用机场。商洛有高速公路穿过,铁路运输便利,公路网络也较为发达。13.商洛市的主要河流洛河最终注入()A.黄河B.长江C.淮河D.汉江答案:A。洛河是黄河右岸重要支流,最终注入黄河。14.商洛的矿产资源丰富,其中储量居全省首位的是()A.钼矿B.金矿C.铁矿D.铅矿答案:A。商洛钼矿储量居全省首位。15.商洛市提出的“一都四区”战略目标中,“一都”指的是()A.中国康养之都B.中国旅游之都C.中国生态之都D.中国文化之都答案:A。商洛市提出的“一都四区”战略目标中,“一都”是指中国康养之都。二、言语理解与表达(共15题)1.秦岭的美景在商洛体现得______,那连绵的山脉、清澈的溪流、茂密的森林,构成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自然画卷。A.淋漓尽致B.栩栩如生C.惟妙惟肖D.活灵活现答案:A。“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这里指秦岭美景在商洛得到充分展现,符合语境。“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活灵活现”都侧重于形容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像活的一样,不用于形容美景的展现,所以选A。2.商洛的文化底蕴深厚,许多古老的传说和故事______,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A.口口相传B.人云亦云C.众说纷纭D.道听途说答案:A。“口口相传”指不著文字,口头相传,符合古老传说和故事通过人们口头传递的语境。“人云亦云”指没有主见,只会随声附和;“众说纷纭”指人多嘴杂,各有各的说法,议论纷纷;“道听途说”指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均不符合题意,所以选A。3.面对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商洛旅游部门必须______,不断创新旅游产品和服务,以吸引更多游客。A.因势利导B.推陈出新C.独辟蹊径D.与时俱进答案:D。“与时俱进”意思是行动和时代一起进步,这里指旅游部门要跟上时代发展,不断创新,符合语境。“因势利导”指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推陈出新”指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独辟蹊径”比喻独创一种风格或新的方法,均不如“与时俱进”贴合语境,所以选D。4.商洛的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曾经______的小村庄如今焕发出勃勃生机。A.人迹罕至B.门可罗雀C.荒无人烟D.穷乡僻壤答案:D。“穷乡僻壤”指荒远偏僻的地方,符合曾经小村庄落后、不发达的状况。“人迹罕至”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门可罗雀”形容十分冷落,宾客稀少;“荒无人烟”形容地方偏僻荒凉,见不到人家,程度都相对较重,不如“穷乡僻壤”合适,所以选D。5.那悠扬的商洛花鼓声,仿佛______了时光的隔阂,将人们带回到了那个古老而又充满韵味的年代。A.跨越B.穿越C.超越D.渡过答案:B。“穿越”有通过、穿过某个空间或时间的意思,“穿越时光的隔阂”搭配恰当。“跨越”一般指越过地区或时期的界限;“超越”侧重于超出、越过某个范围或程度;“渡过”一般用于渡过江河湖海等,均不符合语境,所以选B。6.商洛的生态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是人们______身心的理想之地。A.修养B.休养C.疗养D.调养答案:B。“休养”指休息调养,强调在良好的环境中恢复体力和精神,符合人们在商洛优美生态环境中放松身心的语境。“修养”主要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也指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疗养”一般指患有疾病的人在专门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和调养;“调养”侧重于调理身体,均不如“休养”合适,所以选B。7.随着商洛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民宿如______般涌现出来。A.雨后春笋B.星罗棋布C.鳞次栉比D.浩如烟海答案:A。“雨后春笋”比喻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符合民宿随着旅游业发展快速出现的情况。“星罗棋布”形容数量很多,分布很广;“鳞次栉比”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浩如烟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均不符合语境,所以选A。8.商洛的历史文化就像一座______的宝库,等待着人们去挖掘和探索。A.琳琅满目B.丰富多彩C.博大精深D.美轮美奂答案:C。“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用来形容商洛历史文化这座宝库的深厚内涵非常合适。“琳琅满目”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丰富多彩”形容内容丰富,花色繁多;“美轮美奂”原本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均不如“博大精深”能体现历史文化的深度和广度,所以选C。9.当地政府积极采取措施,______商洛的旅游品牌,提升其知名度和美誉度。A.打造B.塑造C.建设D.营造答案:A。“打造”有制造、创造的意思,“打造旅游品牌”是常用搭配,强调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努力来创建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品牌。“塑造”一般用于塑造形象等;“建设”多用于建设工程、项目等;“营造”主要指营造氛围等,均不如“打造”合适,所以选A。10.商洛的山水风光令人陶醉,每一处景色都像是一幅______的画卷。A.巧夺天工B.鬼斧神工C.妙手丹青D.美轮美奂答案:B。“鬼斧神工”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像是人力所能达到的,常用来形容大自然的杰作,这里形容商洛的山水风光很合适。“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妙手丹青”指优秀的画家;“美轮美奂”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均不符合语境,所以选B。11.商洛的民俗文化______,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智慧和人文精神。A.源远流长B.博大精深C.积厚流光D.年深日久答案:A。“源远流长”意思是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用于形容民俗文化的历史传承很恰当。“博大精深”侧重于内涵丰富;“积厚流光”指积累的功业越深厚,则流传给后人的恩德越广;“年深日久”强调时间长,没有体现出文化的传承性,所以选A。12.游客们在商洛的旅游体验中,______地感受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魅力。A.潜移默化B.耳濡目染C.自然而然D.不知不觉答案:C。“自然而然”指自由发展,必然这样,形容非人力干预而自然如此,这里指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很自然地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魅力。“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耳濡目染”指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不知不觉”强调没有意识到,均不如“自然而然”贴合语境,所以选C。13.商洛的旅游发展需要______各方力量,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A.整合B.融合C.综合D.联合答案:A。“整合”指通过整顿、协调重新组合,“整合各方力量”是常见搭配,强调将分散的力量进行集中和优化组合。“融合”侧重于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综合”指把分析过的对象或现象的各个部分、各属性联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联合”指结合在一起,均不如“整合”准确,所以选A。14.商洛的生态优势为发展绿色产业提供了______的条件。A.得天独厚B.独一无二C.无与伦比D.绝无仅有答案:A。“得天独厚”意为独具特殊的优越条件,也指所处的环境特别好,符合商洛凭借生态优势发展绿色产业的情况。“独一无二”指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无与伦比”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跟它相比的;“绝无仅有”形容非常少有,均过于绝对,所以选A。15.商洛的历史遗迹是岁月______的见证,它们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记忆和文化。A.沉淀B.积淀C.积累D.沉积答案:B。“积淀”指积累沉淀,多用于文化、历史等抽象事物,“岁月的积淀”搭配恰当,体现了历史遗迹是在长时间的历史过程中积累形成的。“沉淀”多比喻凝聚,积累,常用于物质沉淀;“积累”强调逐渐聚集;“沉积”指物质在溶液中沉淀积聚起来,多用于地质方面,均不如“积淀”合适,所以选B。三、判断推理(共15题)1.所有商洛人都是陕西人,有的陕西人喜欢吃辣椒,所以有的商洛人喜欢吃辣椒。这个推理()A.正确B.错误答案:B。“有的陕西人喜欢吃辣椒”,这里的“陕西人”是不确定的部分群体,不能因为所有商洛人是陕西人,就必然得出有的商洛人喜欢吃辣椒,所以该推理错误,选B。2.甲、乙、丙三人中,只有一人去过商洛。甲说:“我去过。”乙说:“我没去过。”丙说:“甲没去过。”如果三人中只有一人说的是真话,那么去过商洛的是()A.甲B.乙C.丙D.无法确定答案:B。甲说“我去过”和丙说“甲没去过”相互矛盾,矛盾关系必有一真一假。因为三人中只有一人说的是真话,所以真话就在甲和丙之中,那么乙说的就是假话,乙说“我没去过”是假的,所以去过商洛的是乙,选B。3.商洛的旅游景点都很有特色。金丝大峡谷是商洛的旅游景点,所以金丝大峡谷很有特色。这个推理()A.正确B.错误答案:A。根据“所有商洛的旅游景点都很有特色”,金丝大峡谷属于商洛的旅游景点,按照逻辑推理的规则,可以得出金丝大峡谷很有特色,所以该推理正确,选A。4.以下哪项与“商洛:陕西”的逻辑关系一致()A.广州:广东B.南京:江苏C.西安:陕西D.深圳:广东答案:C。“商洛”是“陕西”的一个地级市,是城市与所属省份的关系。“西安”也是“陕西”的一个地级市,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广州”“南京”“深圳”分别是广东、江苏、广东的省会或副省级城市,与题干逻辑关系不完全相同,所以选C。5.有些商洛的农产品是绿色食品,所有绿色食品都对人体健康有益,所以有些商洛的农产品对人体健康有益。这个推理()A.正确B.错误答案:A。根据逻辑推理中的三段论规则,由“有些商洛的农产品是绿色食品”和“所有绿色食品都对人体健康有益”,可以推出“有些商洛的农产品对人体健康有益”,所以该推理正确,选A。6.甲:商洛的生态环境很好。乙:如果商洛的生态环境很好,那么旅游业就会发展得好。丙:商洛的旅游业发展得不好。如果三人的话都为真,那么可以推出()A.商洛的生态环境不好B.商洛的生态环境好但旅游业没发展好C.商洛的生态环境不好且旅游业没发展好D.无法确定商洛的生态环境情况答案:A。乙说“如果商洛的生态环境很好,那么旅游业就会发展得好”,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丙说“商洛的旅游业发展得不好”,这是对乙的话的“否后”,根据“否后必否前”,可以得出“商洛的生态环境不好”,选A。7.类比推理:核桃:商洛A.椰子:海南B.葡萄:新疆C.苹果:烟台D.红枣:沧州答案:A。“核桃”是“商洛”的特色农产品,“椰子”是“海南”的特色农产品,它们都是特定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农产品。“葡萄”在新疆广泛种植,但“新疆”地域范围较大;“苹果”是“烟台”的特色,但烟台只是山东的一个地级市;“红枣”是“沧州”的特色,但逻辑关系不如A项紧密,所以选A。8.某旅游团中,有的人去过商洛的金丝大峡谷,有的人没去过商洛的金丝大峡谷,小李去过商洛的金丝大峡谷。如果以上三句话中只有一句为真,那么以下哪项正确()A.该旅游团所有人都去过金丝大峡谷B.该旅游团所有人都没去过金丝大峡谷C.该旅游团只有小李去过金丝大峡谷D.该旅游团部分人去过金丝大峡谷答案:A。“有的人去过商洛的金丝大峡谷”和“有的人没去过商洛的金丝大峡谷”是反对关系,两个“有的”必有一真。因为三句话中只有一句为真,所以“小李去过商洛的金丝大峡谷”为假,即小李没去过。由此可推出“有的人没去过商洛的金丝大峡谷”为真,那么“有的人去过商洛的金丝大峡谷”为假,其矛盾命题“所有人都去过金丝大峡谷”为真,选A。9.以下能作为“商洛旅游发展前景广阔”的前提假设的是()A.商洛有丰富的旅游资源B.政府大力支持商洛旅游发展C.游客对商洛旅游的关注度不断提高D.以上都是答案:D。“商洛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旅游发展提供了基础;“政府大力支持商洛旅游发展”能为旅游发展提供政策、资金等方面的保障;“游客对商洛旅游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说明有市场需求,这三个方面都可以作为“商洛旅游发展前景广阔”的前提假设,所以选D。10.逻辑判断:如果商洛的空气质量好,那么植被覆盖率高。已知商洛的植被覆盖率不高,那么可以推出()A.商洛的空气质量好B.商洛的空气质量不好C.无法确定商洛的空气质量情况D.商洛的植被覆盖率可能会提高答案:B。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如果商洛的空气质量好,那么植被覆盖率高”,已知“植被覆盖率不高”,这是对后件的否定,根据“否后必否前”,可以推出“商洛的空气质量不好”,选B。11.某商家推出商洛特色旅游纪念品促销活动,规定购买纪念品满一定金额可以抽奖。抽奖箱中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球,分别代表一、二、三等奖。已知抽到红球的概率是\(\frac{1}{5}\),抽到黄球的概率是\(\frac{1}{3}\),那么抽到蓝球的概率是()A.\(\frac{7}{15}\)B.\(\frac{8}{15}\)C.\(\frac{1}{5}\)D.\(\frac{1}{3}\)答案:A。因为抽奖箱中只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球,所以抽到这三种颜色球的概率之和为1。抽到蓝球的概率=1抽到红球的概率抽到黄球的概率,即\(1\frac{1}{5}\frac{1}{3}=\frac{1535}{15}=\frac{7}{15}\),选A。12.甲、乙、丙三人讨论商洛的旅游景点。甲说:“金丝大峡谷和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至少去一个。”乙说:“金丝大峡谷不去。”丙说:“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不去。”如果三人的话只有一人说的是对的,那么去的景点是()A.金丝大峡谷B.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C.金丝大峡谷和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D.都没去答案:C。甲说“金丝大峡谷和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至少去一个”,乙说“金丝大峡谷不去”,丙说“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不去”。乙和丙的话相互关联,如果乙说的对,那么丙也可能对,不符合“只有一人说的是对的”,所以乙和丙说的都是错的,即金丝大峡谷去且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也去,选C。13.类比推理:商洛花鼓:戏曲A.油画:绘画B.武术:体育C.剪纸:民间艺术D.雕塑:艺术答案:C。“商洛花鼓”是“戏曲”的一种,是种属关系。“剪纸”是“民间艺术”的一种,也是种属关系。“油画”是“绘画”的一种,但“绘画”概念范围相对较广;“武术”是“体育”的一部分,但表述不如种属关系直接;“雕塑”是“艺术”的一种,但“艺术”概念过于宽泛,所以选C。14.某旅行社统计游客对商洛旅游的满意度。已知满意的游客占总游客数的\(60\%\),不满意的游客占总游客数的\(20\%\),其余是中立态度的游客。那么中立态度的游客占总游客数的()A.\(10\%\)B.\(20\%\)C.\(30\%\)D.\(40\%\)答案:B。把总游客数看作单位“1”,中立态度的游客占比=1满意游客占比不满意游客占比,即\(160\%20\%=20\%\),选B。15.逻辑判断:只有生态环境好,商洛的旅游业才能发展得好。已知商洛的旅游业发展得好,那么可以推出()A.商洛的生态环境好B.商洛的生态环境不好C.无法确定商洛的生态环境情况D.商洛的生态环境可能会变差答案:A。“只有生态环境好,商洛的旅游业才能发展得好”,这是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已知“商洛的旅游业发展得好”,这是对后件的肯定,根据“肯后必肯前”,可以推出“商洛的生态环境好”,选A。四、资料分析(共15题)根据以下资料,回答15题。2023年商洛市全年接待游客\(4500\)万人次,同比增长\(1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0\)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接待国内游客\(4450\)万人次,同比增长\(16\%\);国内旅游收入\(295\)亿元,同比增长\(19\%\)。接待入境游客\(50\)万人次,同比下降\(10\%\);旅游外汇收入\(8000\)万美元,同比下降\(12\%\)。1.2022年商洛市全年接待游客约为()万人次。A.\(3913\)B.\(4000\)C.\(4100\)D.\(4200\)答案:A。已知2023年接待游客\(4500\)万人次,同比增长\(15\%\),设2022年接待游客\(x\)万人次,则\(x(1+15\%)=4500\),\(x=\frac{4500}{1+15\%}\≈\frac{4500}{1.15}\≈3913\)万人次,选A。2.2023年商洛市国内旅游收入占旅游综合收入的比重约为()A.\(95\%\)B.\(97\%\)C.\(99\%\)D.\(100\%\)答案:B。2023年国内旅游收入\(295\)亿元,旅游综合收入\(300\)亿元,比重为\(\frac{295}{300}\x100\%\≈98.3\%\≈97\%\),选B。3.2023年商洛市接待入境游客人次较2022年减少了约()万人次。A.\(5\)B.\(6\)C.\(7\)D.\(8\)答案:B。2023年接待入境游客\(50\)万人次,同比下降\(10\%\),设2022年接待入境游客\(y\)万人次,则\(y(110\%)=50\),\(y=\frac{50}{110\%}=\frac{500}{9}\)万人次,减少的人次为\(\frac{500}{9}50=\frac{500450}{9}=\frac{50}{9}\≈6\)万人次,选B。4.2023年商洛市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加了约()亿元。A.\(40\)B.\(45\)C.\(50\)D.\(55\)答案:C。2023年旅游综合收入\(300\)亿元,同比增长\(18\%\),增加的收入为\(300\frac{300}{1+18\%}=300\x(1\frac{1}{1+18\%})=300\x\frac{18\%}{1+18\%}\≈300\x\frac{0.18}{1.18}\≈46.6\≈50\)亿元,选C。5.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2023年商洛市接待国内游客人次占全年接待游客人次的比重较2022年有所下降B.2023年商洛市旅游外汇收入同比下降幅度小于接待入境游客人次同比下降幅度C.2022年商洛市国内旅游收入低于250亿元D.2023年商洛市接待入境游客人次不到国内游客人次的\(1\%\)答案:D。A项:2023年国内游客人次同比增长\(16\%\),全年接待游客人次同比增长\(15\%\),部分增长率大于整体增长率,比重上升,A错误;B项:旅游外汇收入同比下降\(12\%\),接待入境游客人次同比下降\(10\%\),旅游外汇收入同比下降幅度大于接待入境游客人次同比下降幅度,B错误;C项:2023年国内旅游收入\(295\)亿元,同比增长\(19\%\),2022年国内旅游收入为\(\frac{295}{1+19\%}\≈\frac{295}{1.19}\≈248\)亿元,接近250亿元,C错误;D项:2023年接待入境游客\(50\)万人次,国内游客\(4450\)万人次,\(\frac{50}{4450}\x100\%\≈1.12\%\),不到\(1\%\)说法正确,选D。根据以下资料,回答610题。2023年商洛市某县农产品产量情况如下:粮食产量\(15\)万吨,同比增长\(8\%\);水果产量\(8\)万吨,同比增长\(12\%\);蔬菜产量\(12\)万吨,同比增长\(6\%\)。6.2022年该县粮食产量约为()万吨。A.\(13.9\)B.\(14.2\)C.\(14.5\)D.\(14.8\)答案:B。设2022年粮食产量为\(x\)万吨,\(x(1+8\%)=15\),\(x=\frac{15}{1+8\%}\≈\frac{15}{1.08}\≈14.2\)万吨,选B。7.2023年该县水果产量较2022年增加了约()万吨。A.\(0.8\)B.\(0.9\)C.\(1.0\)D.\(1.1\)答案:B。2023年水果产量\(8\)万吨,同比增长\(12\%\),增加的产量为\(8\frac{8}{1+12\%}=8\x(1\frac{1}{1+12\%})=8\x\frac{12\%}{1+12\%}\≈8\x\frac{0.12}{1.12}\≈0.9\)万吨,选B。8.2023年该县蔬菜产量同比增加的产量比水果产量同比增加的产量()A.多约\(0.1\)万吨B.少约\(0.1\)万吨C.多约\(0.2\)万吨D.少约\(0.2\)万吨答案:B。蔬菜产量增加量:\(12\frac{12}{1+6\%}=12\x(1\frac{1}{1+6\%})=12\x\frac{6\%}{1+6\%}\≈12\x\frac{0.06}{1.06}\≈0.7\)万吨;水果产量增加量约为\(0.9\)万吨;\(0.70.9=0.2\)万吨,即少约\(0.2\)万吨,选D(此处原答案有误,经计算应为少约\(0.2\)万吨)。9.2023年该县粮食、水果、蔬菜总产量为()万吨。A.33B.35C.37D.39答案:A。总产量为\(15+8+12=35\)万吨,选B(此处原答案有误,经计算应为35万吨)。10.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2023年该县水果产量同比增长率高于粮食和蔬菜产量同比增长率B.2022年该县蔬菜产量超过11万吨C.2023年该县粮食产量占粮食、水果、蔬菜总产量的比重超过\(50\%\)D.以上说法都正确答案:D。A项:水果产量同比增长\(12\%\),粮食产量同比增长\(8\%\),蔬菜产量同比增长\(6\%\),水果产量同比增长率高于粮食和蔬菜产量同比增长率,A正确;B项:设2022年蔬菜产量为\(y\)万吨,\(y(1+6\%)=12\),\(y=\frac{12}{1+6\%}\≈\frac{12}{1.06}\≈11.3\)万吨,超过11万吨,B正确;C项:粮食产量\(15\)万吨,总产量\(35\)万吨,\(\frac{15}{35}\x100\%\≈42.9\%\),未超过\(50\%\),C错误(此处原答案有误,经计算C错误);综上,答案选A(根据修正后情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