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古诗文专项复习 专题一 古诗词曲阅读 教材85首古诗词曲分主题梳理_第1页
2025中考语文古诗文专项复习 专题一 古诗词曲阅读 教材85首古诗词曲分主题梳理_第2页
2025中考语文古诗文专项复习 专题一 古诗词曲阅读 教材85首古诗词曲分主题梳理_第3页
2025中考语文古诗文专项复习 专题一 古诗词曲阅读 教材85首古诗词曲分主题梳理_第4页
2025中考语文古诗文专项复习 专题一 古诗词曲阅读 教材85首古诗词曲分主题梳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

古诗词曲阅读古诗文阅读精讲教材85首古诗词曲分主题梳理2025年中考语文主题训练主题一

爱国忧民·爱国篇(13首)第1首

望[唐]杜甫【写作背景】此诗为杜甫于安史之乱时期在长安所作。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八月,杜甫只身前往灵武(今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遂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国都残破但山河依旧,春天来了,长安城里草木丛生。炼字:“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深”字写出了乱草丛生、一片荒芜的景象。这两句诗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内容理解:首联写春望所见,既点明了写作背景,又融情于景,奠定了全诗沉郁的感情基调。写国都沦陷后残破不堪、乱草丛生的景象,与昔日的繁华形成巨大反差,突出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恨于别离家人,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内容理解:颔联写望中所感,突出了时局的危殆和诗人心情的沉痛。花鸟本为娱人之物,诗人看到、听到后反而“溅泪”“惊心”,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连绵的战事已经延续了数月,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内容理解:“烽火”紧承上句“感时”,“家书”紧承上句“恨别”,“连三月”可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珍贵。修辞:夸张。在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消息隔绝,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满头白发越挠越稀疏,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表现手法:尾联借“不胜簪”的细节,描写了诗人头发的变化,表现了诗人忧愁万分、憔悴不堪的情状,含蓄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课下注释】①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②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③浑:简直。④不胜簪(zān):插不住簪子。胜,能够承受、禁得起。簪,一种别住发髻的长条状首饰。【诗歌主旨】全诗围绕“望”字展开,融情于景,通过眺望沦陷的首都长安的破败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第2首

泊秦淮[唐]杜牧【写作背景】杜牧,唐代文学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正值国势衰微,在夜泊秦淮,看到秦淮河畔浮靡豪奢的景象时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沙滩,夜晚(把船)停泊在秦淮河靠近酒家的岸边。修辞:两个“笼”字连用,将烟、水、月、沙等景物和谐地融为一体,运用互文手法,勾勒出秦淮河两岸朦胧的景象,渲染了一种凄清的氛围。内容理解:首句描写了一幅水色夜景。“夜泊秦淮”点明时间和地点,“近酒家”为下文“商女”的出场作铺垫。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歌女不懂得亡国之恨,在秦淮河的对岸,仍然唱着《玉树后庭花》。表现手法:运用典故,侧面描写,借古讽今。表面上写不知亡国恨的商女,实则借以讽喻晚唐统治者。一曲《玉树后庭花》引发历史兴衰之感。诗人借用这个典故,将矛头直指当朝统治者,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炼字:“犹”,即尚、还、仍,形象地表现了晚唐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正重蹈覆辙,走向亡国之路的情形;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表明诗人对现实的痛心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课下注释】①商女:歌女。②后庭花:曲名,《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亡国之君陈叔宝所作,后世多称之为亡国之音。【诗歌主旨】诗人通过对夜泊秦淮时所见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的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对统治阶级不顾国家安危,沉迷于享乐生活的不满,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之情。第3首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韩愈【写作背景】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唐宪宗派人迎凤翔法门寺佛骨入宫供奉,韩愈上书劝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行至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侄孙韩湘赶来送行,韩愈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抒发自己的悲愤之情。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早晨我把一封谏书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谪到路途遥远的潮州。内容理解:首联直写获罪被贬的原因,不卑不亢,磊落坦荡。“朝奏”与“夕贬”对照,表明获罪之速,“路八千”突出了贬谪之地的僻远。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想替皇帝清除政治上的弊端,哪能以衰老为由吝惜残余的生命呢!内容理解:颔联申述自己一片忠心却获罪被贬谪的愤慨,表现了诗人不避罪责、刚直不阿、老而弥坚、忠心耿耿的品质,暗含对皇帝是非不分、忠奸不辨的谴责。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云雾缭绕,遮住了连绵的秦岭,我的家又在哪里?蓝田关前风雪弥漫,连马也踟蹰不前。表现手法:即景抒情。“云横”“雪拥”境界雄阔,于苍凉的景色中寄寓诗人深厚沉郁之感情,情与景浑然天成,道尽了英雄失路的悲慨。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我知道你远道而来应该有所打算,正好来潮州瘴气弥漫的江边收我的尸骨。情感:尾联照应诗题,抒发了暮年远谪的悲痛。诗人把侄孙探望之意归结为“好收吾骨瘴江边”,既展现了诗人高尚的节操和风范,又不乏凄楚难言的愤激之情。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课下注释】①朝(zhāo)奏:早晨上奏。②九重天:这里指皇帝。③圣明:指皇帝。④弊事:有害的事,指迎奉佛骨的事。⑤肯:岂肯、哪能。⑥应有意:应该有所打算。【诗歌主旨】这首政治抒情诗把朝廷的腐败和诗人“左迁”的不幸遭遇相结合,抒发了诗人满腔的幽怨和悲慨,也表现了诗人甘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决心和勇气。第4首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写作背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虽年近不惑,但依然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尽力解除民间疾苦,时刻准备为国效力。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冬天苏轼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头戴锦缎帽子,身穿貂皮衣服,浩浩荡荡的随从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炼字:“狂”字统领全篇,表现了词人的雄健豪放、潇洒磊落。“卷”字极言行走之快,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声势浩大的场面,表达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修辞:“千骑”运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出猎场面的宏大。画面描述:“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手托着苍鹰。随从出猎的将士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贵的貂皮猎装,纵马驰骋,浩浩荡荡的队伍如同一阵疾风,从地势平缓的山冈上席卷而过。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为我报知全城百姓,使(他们)随我出猎,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修辞:化用“孙权射虎”的典故,以孙权自比,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词人出猎时情绪高昂、精神抖擞的形象,表露出词人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我痛饮美酒,胸襟开阔,胆气豪壮。鬓角稍白,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内容理解:“胸胆”指词人的胸襟和胆气。词人痛饮之后,乘兴出猎,心胸更加开阔,胆气更加豪壮,表现出词人壮志未已的豪情。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朝廷什么时候派人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到云中来赦免魏尚一样赦免我呢?修辞:化用“冯唐出使”的典故,以魏尚自许,抒发词人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杀敌卫国、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我终将拉开饰以彩绘的弓,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修辞:①用典。运用“射天狼”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关心国家命运,希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②比喻。把拉开的弓比作“满月”,表明词人杀敌报国的决心。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课下注释】①聊:姑且,暂且。②千骑:形容骑马的随从很多。骑,一人一马的合称。③胸胆尚开张:胸襟开阔,胆气豪壮。尚,还。开张,开阔雄伟。④鬓微霜:鬓角稍白。⑤会:终将。⑥雕弓:饰以彩绘的弓。⑦天狼:词中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诗歌主旨】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时的壮观场面,委婉地表达了词人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以及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第5首

相见欢[宋]朱敦儒【写作背景】朱敦儒,字希真,宋代词人。靖康之变后,朱敦儒被迫南下避难,南渡初期曾在朝廷做官。这首《相见欢》就是他南渡后,登金陵城西门楼远眺时抒发爱国情怀的词作。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登上金陵城的西门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这万里长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内容理解:上片写景,词人登上高楼,眼前展现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滚滚江水,视野宽广。残阳仿佛在抗议,大江好像在诉说,大地似乎在哭泣,词人的心情是沉重的。表现手法:象征,用暮色中的残阳和奔流而去的长江象征北宋国事,说明其将无法挽回,终走向没落、衰亡。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中原大乱,达官显贵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想要请悲啸的秋风将(我的)泪水吹到扬州。内容理解:下片忽由写景转为抒情。“乱”字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散”字揭露出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几时收”的发问,既是痛切的质疑,也是无望的感叹。情感: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秋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这泪不只是悲秋之泪,更是忧国之泪,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感人至深。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课下注释】①金陵:古城名,即今江苏南京。②簪缨:代指达官显贵。簪和缨都是古代贵族的帽饰。缨,帽带。③倩(qìnɡ):请人代自己做。④扬州:今属江苏。【诗歌主旨】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达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之情。第6首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南宋]陆游【写作背景】陆游,南宋诗人。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年近七旬,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一心想要报效祖国。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我在孤寂荒凉的村落里躺卧不起,不为自己的处境感到哀伤,(心中)还想着为国家守卫边关。内容理解:本诗以“僵卧孤村”开篇,写出风雨夜诗人凄凉的处境。“僵卧”,写出了诗人的老病;“不自哀”显示出诗人崇高的气节与情操。第二句抒志,不以衰老自弃的诗人,内心仍然燃烧着为国戍边的志愿。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夜将尽,我躺在床上听着那风雨交加的声音,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征战疆场的情景又进入我的梦境。表现手法:虚实结合。实写雨夜之声,虚写梦境战场杀敌。诗人始终胸怀报国之心,听着窗外肆虐的风雨,不由得触景生情,由风雨大作的气势联想到戍边将士征战杀敌的神威。诗人有心报国却无法上阵杀敌,一腔热情只能诉诸梦境。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课下注释】①僵卧:躺卧不起,形容老病。②戍轮台:指守卫边关。戍,守卫。轮台,古地名,在今新疆轮台南,汉王朝曾在这里驻兵屯守。这里代指边关。③夜阑(lán):夜将尽。④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诗歌主旨】这首诗借写风雨梦境,表达了诗人希望为国守卫边关的强烈愿望,抒发了诗人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写作背景】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爱国词人。陈同甫,名亮,南宋思想家、文学家,同辛弃疾是好朋友。这首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当时辛弃疾因积极主张抗金北伐,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诬陷而被免官,闲居在江西上饶。这首词就是辛弃疾写给陈同甫的。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夜深人静,带着几分醉意,忍不住挑亮油灯看着宝剑,梦中回到响着号角声的军营。内容理解:“醉里”点明是酒醉之中,“挑灯”点出时间是深夜。词人深夜酒醉依然“看剑”,隐含着他念念不忘的报国雄心。“梦回”一词,引出下文对梦中情景的回忆。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把酒食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检阅军队。修辞:对偶、用典。运用对偶手法及“八百里”的典故,描写了将士们享用酒食、欢欣鼓舞的场景。沙场点兵的场面,突出表现了军营雄壮的气势和将士们高昂的斗志。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射箭时弓弦的响声如同雷鸣一般使人心惊。修辞:运用对偶、比喻、夸张手法,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生动地描绘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侧面烘托了出征战士冲锋陷阵、勇猛无比的英雄形象。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替君主完成收复北方失地的国家大事,博得了生前和死后为国立功的美名。可惜的是,壮志未酬,我已白发丛生!情感:“可怜”是“可惜”的意思,“可怜白发生”表现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方面表明之前描述的情景只是对梦中军营生活和战斗情景的回忆;另一方面写出词人已两鬓染霜,理想难以实现。直抒胸臆地表达了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痛苦和悲愤之情。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课下注释】①赋壮词:赋,写作。壮词,雄壮的词。②梦回:梦中回到。③连营:连在一起的众多军营。④八百里分麾下炙:把酒食分给部下享用。八百里,指牛,这里泛指酒食。《世说新语·汰侈》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驳”。王济与之比射,以此牛为赌物,恺输,杀牛作炙。麾下,军旗下面,指部下。炙,烤熟的肉食。⑤五十弦翻塞外声:五十弦,原指瑟,这里泛指乐器。翻,演奏。塞外声,指悲壮粗犷的军乐。⑥沙场:战场。⑦马作的卢飞快: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的卢,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注引《世语》,刘备在荆州遇险,他所骑的的卢马“一踊三丈”,助他脱险。⑧霹雳:响雷,震雷。这里喻指射箭时弓弦的响声。⑨了却:了结,完成。⑩天下事:这里指收复北方失地的国家大事。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诗歌主旨】词人通过对梦中军营生活和战斗场景的描写,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第8首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南宋]辛弃疾【写作背景】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南宋朝廷没有收复中原的决心,反而对金人屈辱求和,辛弃疾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均未被采纳。辛弃疾十分痛心,写下这首词,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那月就像刚磨亮的铜镜。我举起酒杯问嫦娥: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怎么办呢?内容理解:上阕对月抒怀,托物言志。词人通过两则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表达了自己高洁的政治理想和当时阴暗的政治现实之间的矛盾。“被白发,欺人奈何”对月发问,表现了词人内心的愤懑、愁思,展示了一个有抱负、有才干却不被重用的英雄内心的矛盾。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我要乘风飞去,到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变得更多。内容理解:词人欲乘风高飞,去万里高空看看那魂牵梦绕的山河。意象:“桂婆娑”指带给人间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金人的势力。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我要乘风飞去,到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变得更多。写作手法:托物言志,表现了词人收复失地的理想和爱国情思。运用想象,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含蓄地表明了只有铲除一切阻碍势力,才能取得抗金和收复中原事业的胜利,表现了词人收复失地的理想和爱国情思。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课下注释】①姮(hénɡ)娥:即嫦娥,传说中月宫的仙女。②斫(zhuó):砍。【诗歌主旨】词人借助丰富的想象,托物言志,将问月的情趣与隐喻的含意融为一体,尽情抒写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和爱国情思。第9首

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写作背景】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南宋政治家、文学家。祥兴元年(1278),文天祥不幸在广东五坡岭被元军元帅张弘范部所俘。次年,张弘范把文天祥拘于船上,经过零丁洋时,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军爱国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不肯,并写下此诗以明志。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回想我早年因精通经书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兴兵抗元四年,如今战事逐渐消歇。内容理解:首联回顾身世,追述战斗生涯。诗人写了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一是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抗元,在频繁的战斗中度过了四年。炼字:“寥落”暗示战事频频失利,暗含无尽的辛酸和遗憾。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大宋国势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修辞:运用比喻、对偶手法,以“风飘絮”比喻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惶恐,在零丁洋中悲叹自己的孤苦无依。修辞:①双关。诗人借“惶恐滩”与“零丁洋”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自己境况的危苦,表达了内心的忧愤之情。②对偶。这两句对仗工整,自然天成,以地形的险恶暗示了诗人处境的艰危。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颗赤胆忠心照耀史册。表现手法:采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诗人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课下注释】①遭逢:指遇到朝廷选拔。②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文天祥在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中进士第一名。③干戈:指战争。④寥落:稀少。指宋朝抗元战事逐渐消歇。⑤四周星:四周年。⑥风飘絮:形容大宋国势如风中柳絮,失去根基,即将覆灭。写此诗后不久,南宋流亡朝廷覆亡。⑦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⑧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⑨汗青:这里指史册。【诗歌主旨】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明志而作,表现了诗人坚贞的民族气节。诗人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了忧国之痛和忠贞为国、视死如归的决心以及崇高的民族气节。第10首

南安军[南宋]文天祥【写作背景】宋末帝昺祥兴二年(1279),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厓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文天祥在前一年(1278)被俘,被元军押解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庾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余)时写下此诗。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经过梅岭,一路风雨打湿了我的征衣。内容理解:首联点明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由大庾岭(梅岭)说到梅花,此处梅花不是实景,而是与“风雨”对照,初步显示诗人当时心情的沉重与凄苦。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越过梅岭同谁一路啊?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内容理解:颔联上句写行程的孤单,用问话的语气,显得分外沉痛。下句写此次北行以俘囚身份回到故乡,表现了诗人的哀痛。写作手法:两“出”和两“归”重复对照,声情激荡,抒写了诗人北行中的悲苦心情。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祖国的河山千秋万世永存,城郭(只是)暂时落入敌手。内容理解:颈联抒写悲愤。上句化用杜甫的“国破山河在”的名句;下句化用“城郭犹是人民非”句意。写作手法:前后以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的亡国之痛。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绝食而死是我的志愿,梦中也学伯夷、叔齐在首阳山采薇而食。内容理解:尾联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好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宁静和安慰,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志。修辞:用典。诗中用伯夷、叔齐指责周武王灭商为“以暴易暴”,因而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以致饿死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宁死不降的决心和至死不渝的民族气节。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课下注释】①梅花南北路:指经过梅岭。梅岭,即大庾岭,山上多梅树,是广东和江西的分界岭。②采薇:周武王伐纣灭商,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不食周粟,逃到首阳山,采薇而食,后来饿死。薇,一种野菜。文天祥到了南安军曾绝食八天。【诗歌主旨】本诗叙述了诗人被押解行程中的景色及其感慨,抒写了诗人的悲苦心情,表现了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对元人的蔑视,以及决心饿死殉国、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第11首

别云间[明]夏完淳【写作背景】夏完淳,字存古,号小隐,明末抗清英雄。《别云间》是夏完淳被清廷逮捕后,被押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三年来我为抗清奔走四海,今天兵败再次成为俘虏。内容理解:首联叙事。“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从师起兵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美好河山失陷,我流下无尽的伤痛的泪水,谁还敢说天地宽广。内容理解:颔联抒写诗人面对山河破碎时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谁言天地宽”运用反问,更能激发爱国义士的共鸣。我已经知道黄泉之路逼近,想到永别故乡,心里实在犯难。情感:颈联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难”字不仅写出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更体现了诗人对故乡父老生活和命运的担忧。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等到英魂归来那一日,一定要向空中看那飘扬的战旗。内容理解:尾联表明心迹。以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课下注释】①南冠(ɡuān):《左传·成公九年》载,楚国人锺仪被俘,仍戴着“南冠”(楚国的冠)。后世遂以“南冠”为俘虏的代称。②泉路:地下。指阴间。③毅魄:英魂。语出屈原《九歌·国殇》中的“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④灵旗:战旗。古代出征前必祭祷之,以求旗开得胜,故称。【诗歌主旨】诗人通过写自己抗清以及被俘后与故乡诀别的坎坷经历,表达了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以及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和视死如归的崇高气节。第12首

己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写作背景】龚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学家。清道光十九年(1839),诗人辞官离京返回杭州,后又北上迎接眷属,往返途中共写成七绝315首,总题为《己亥杂诗》。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满怀愁绪看着太阳西下,扬鞭东去,从此辞官奔赴天涯。内容理解:用“浩荡”表明离愁之浓,以“天涯”表明距离之远,表达了诗人离京时心情极度痛苦和不舍,“吟鞭东指”又表现出洒脱的气概。这两个画面相辅相成,互为映衬,将离别的愁绪与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化作春泥培育出更多美丽的春花。修辞:借代、拟人、比喻。以“落红”代指“落花”,以“护”将“落红”人格化,赞美其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移情于物,以“落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课下注释】①吟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②落红:落花。后两句诗言外之意是说,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诗歌主旨】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辞官离京、远去天涯时的无限愁思,表现了诗人虽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奉献精神。第13首

满江红[清]秋瑾【写作背景】秋瑾,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中国民主革命烈士。本词作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时词人与丈夫寓居北京。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寻求救国之道,后于1904年东渡日本留学。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我暂时居住在北京,转眼间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的菊花都已盛开,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内容理解:开篇点明写作的地点、时间。“小住”表明词人是暂居于此,显出一种漂泊之感。“早又是”则将时光匆匆、岁月流逝的感慨溢于笔端,隐隐透露了怅然之情。情感:“为篱下黄花开遍”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来写秋色,烘托出词人冲破家庭牢笼后兴奋而又愁苦的矛盾心理。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国家四面受敌,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结婚八年来只思念自己的故乡浙江。内容理解:前一句运用“四面楚歌”的典故,喻指自己终于冲破封建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也暗示列强逼近,国家前途危殆。后一句表现词人对自己婚姻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老天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女子,我很不甘心啊!内容理解:这两句道出了命运的不公,表现了词人与封建传统抗争、决裂的决心与勇气。“强派”“殊未屑”表明词人对贵妇人的生活极为不屑,不甘心受到各种束缚,决心报效国家。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我虽然不是男儿身,不能加入男儿的行列,但是我的心却比男儿的心还要刚烈。人物形象:这四句是词人的自我写照,一位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抒发了词人即使身为女子也要坚持抱负和追求的决心。写作手法:通过“身”与“心”的对比和反衬,“列”与“烈”的谐音,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却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想想平日我的一颗真诚的心,常因关心他人而热情高涨。俗人心胸狭窄,有谁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总是要经受磨难、挫折。内容理解: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词人虽不被人理解但依然披荆斩棘、走向革命的坚定决心。“俗子胸襟谁识我”以反问句,语气强烈地抒发了自己即使不被世人理解也要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英雄末路当磨折”,遥想前路荆棘满布,表现了词人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雄心壮志。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在这莽莽人世之中,哪里才能找到知音呢?(想到这些,)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修辞:用典。化用白居易“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抒发了知音难觅的孤独、惆怅之情,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征途时的苦闷和忧虑。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课下注释】①秋容如拭: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拭,擦。②四面歌残终破楚:《史记·项羽本纪》载,公元前202年楚汉交兵时,楚军被围在垓(ɡāi)下(今安徽灵璧东南),项羽夜闻四面汉军都唱楚歌,以为楚地尽失,丧失信心,引兵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而死。后用“四面楚歌”比喻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③八年风味:秋瑾1896年在湖南结婚,至写这首词时,恰为八年。④思浙:思念浙江故乡。⑤侬(nónɡ):我。⑥蛾眉:指女子细长而略弯的眉毛。这里借指女子。⑦殊:很,甚。⑧未屑:不屑,轻视。意思是不甘心做女子。⑨列:属类,范围。⑩莽红尘:莽莽人世。⑪青衫湿:指因悲叹无知音而落泪。语出白居易诗《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诗歌主旨】本词表达了词人知音难觅的情感,同时表现了词人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追寻革命道路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主题一

爱国忧民·爱国篇(5首)第14首

微[先秦]《诗经·邶风》【写作背景】本诗出自《诗经·邶风》。邶风,邶地的民歌。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君主,为什么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养活君主,为什么还在泥浆中?表现手法: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设问。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歌显得婉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思考。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全诗句句用韵,故而节奏紧凑,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劳役者的苦痛心情。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课下注释】①式微:意思是天黑了。式,语气助词。微,昏暗。②胡:何,为什么。③微:(如果)不是。④君:君主。⑤中露:露中,在露水中。⑥微君之躬:(如果)不是为了养活君主。躬,身体。【诗歌主旨】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表现了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

【写作背景】曹植,字子建,三国魏诗人,曹操之子,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曹植与曹丕同为曹操之子,曹丕称帝之后,对曹植严加防范。曹植被贬到贫困的边地,看到了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有感而发,写下这首慷慨激愤之作。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各地的气候不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同。内容理解:以对偶句式,从自然现象写起,既渲染了气氛,又暗含对最高统治者的忠告,即要普降恩泽,施惠于民。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海边的贫民生活艰难,栖身于野外的草棚里。妻子儿女像野兽一样生活,盘桓在山林险阻之地。内容理解:直陈所见所感,如实记录了百姓流离失所的生活图景——草屋破旧,妻子儿女与野兽为伍,生活在山林险阻之地。“剧哉”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生活贫苦的百姓的同情。简陋的房屋多么冷清,狐狸、野兔在房屋周围自在地行走。内容理解:紧承上文,描写了狐狸、野兔自由出没于房屋周围的画面,抒发了对百姓生活之苦的感慨,深化了主题。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课下注释】①梁甫:泰山下的一座小山。②异气:气候不同。③殊:不同。④剧:艰难。⑤妻子:妻子儿女。⑥林阻:山林险阻之地。⑦翔:自在地行走。⑧宇:房屋。【诗歌主旨】本诗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海边百姓生活困苦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yè)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此时从洛阳赴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一首。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傍晚(我)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内容理解:前两句单刀直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后两句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之深,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壮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的处境。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差役呼喝得多么凶恶!妇人啼哭得多么悲苦!炼字:“呼”“啼”“怒”“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分别从正面和侧面揭露了差役的凶狠残暴。“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渲染出差役蛮横的气势,为下文老妇的诉说营造出悲愤的氛围。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我)听到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我的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偷生,死去的人生命(已经)结束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内容理解:“致词”的内容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前五句)诉说三个儿子全部都应征赴邺城作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第二层(中间四句)诉说家中现状,第三层(最后四句)老妇自请应役。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情感:通过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状况,反映了当时社会残酷的环境,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当时的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表达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老翁一个人告别。内容理解:“语声绝”表明老妇已被抓走。“如闻泣幽咽”是叙事,也是控诉,表现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深切同情,加重了全诗的悲剧色彩,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结尾句照应开头,收束全篇。炼字:“独”字包含了无限深情,表现了诗人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深切同情。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课下注释】①石壕吏:石壕,石壕村,在今河南三门峡东南。吏,小官,这里指差役。②投:投宿。③一何:多么。④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⑤戍(shù):防守。⑥附书至:捎信回来。⑦新:最近。⑧已: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⑨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⑩有孙母未去:(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⑪完裙: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⑫老妪(yù):老妇。⑬幽咽(yè):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诗歌主旨】这首古体诗,通过叙述作者亲眼所见的差役趁夜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第17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写作背景】乾元三年(760)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但第二年八月的一场大风将草堂吹破,大雨又至,草堂漏雨如注,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中度过了一个痛苦的不眠之夜。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卷走了我屋顶上多层茅草。茅草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在高高的树梢上挂着飞得高的茅草,飞得低的茅草沉在池塘水中。炼字:“怒”字把秋风拟人化,“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肆虐。“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等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抢掠的事。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我喊得)唇焦口燥也喝止不住,回来拄着拐杖独自叹息。内容理解:“老无力”“呼不得”“倚杖”显示出诗人的疲惫衰老,“自叹息”写出投诉无门的困窘之状。茅屋被秋风吹破已经很惨,“南村群童”的行为更是雪上加霜,反映了诗人的贫穷,更为下文的悲惨遭遇蓄势。“归来倚杖自叹息”,一叹天公毁屋无情;二叹儿童顽劣,不明诗人苦衷;三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四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内容理解:“风定云墨色”是雨要到来的征兆,不仅描绘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愁的心境。“何由彻”与“未断绝”相照应,表现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茅屋漏雨,床头没有一点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经历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挨到天亮!修辞:“布衾多年冷似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布被又硬又冷的情形;“雨脚如麻未断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了秋雨的细密、连绵,侧面表现出诗人生活的凄苦。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护天底下贫寒的士人,(让他们)喜笑颜开!(宽敞的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破败,(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表现手法、情感:直抒胸臆。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致死,也希望有“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实现,表现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以及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课下注释】①三重(chónɡ)茅:多层茅草。②挂罥(juàn):挂着,挂住。罥,挂结。③长(chánɡ):高。④沉塘坳(ào):沉到池塘水中。坳,低洼的地方。⑤忍能对面为盗贼: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抢掠的事。忍,狠心。能,如此、这样。⑥呼不得:喝止不住。⑦俄顷:一会儿。⑧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⑨向昏黑:渐渐黑下来。向,接近。⑩衾(qīn):被子。⑪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⑫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⑬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⑭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何由,怎能、如何。彻,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⑮寒士:贫寒的士人。⑯突兀(wù):高耸的样子。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诗歌主旨】这首诗以秋风吹破茅屋开篇,叙述了彻夜寒雨、诗人屋漏难眠的悲惨困境,诗人由己及人,想到战乱中的贫苦人们,表现了其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展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

【写作背景】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作者写这首诗,就是为了抨击“宫市”掠夺的黑暗现实。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终南山里砍木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灰白十指漆黑。内容理解:开头先交代卖炭翁的基本情况,继而勾勒出一个长期遭受烟熏火燎、疲惫憔悴的卖炭翁形象。“满面尘灰烟火色”“十指黑”突出了“伐薪烧炭”的艰辛,“两鬓苍苍”突出了卖炭翁的年迈。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用?(买)身上的衣服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不值钱,希望天更冷些。修辞:设问。一问一答,表明这炭是卖炭翁全部的生活依托,反衬出下文宫使的掠夺行径之恶劣、后果之严重,给卖炭翁造成的伤害之深。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用?(买)身上的衣服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不值钱,希望天更冷些。描写方法:心理描写,生动地表现出卖炭翁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炼字:“可怜”二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一“忧”一“愿”写出了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矛盾心理。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牛和人都又累又饿,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就在集市南门外泥地中歇息。内容理解:“一尺雪”与上文“衣正单”形成对比,突出卖炭翁生活的艰难。诗人从外貌、心理、行动上刻画卖炭翁的悲苦形象,表现了对卖炭翁的深切同情。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牛和人都又累又饿,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就在集市南门外泥地中歇息。修辞:“牛困人饥”采用互文的修辞手法,牛困,人何尝不困?人饥,牛自然也饥。诗人用十四个字,就把路远、车重、人苦的情景呈现出来了。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那两个轻快地骑着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手下的爪牙。他们手里拿着公文嘴里称是皇帝的命令,掉转车头,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内容理解:描绘宫使横行霸道的丑恶行径。“翩翩”,轻快的样子,表现出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礼的情状。“把”“称”“回”“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活灵活现地描绘出宫使狐假虎威、仗势欺人、强取豪夺的蛮横。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买炭的价钱了。内容理解:“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价值的反差,反衬出宫使掠夺的残酷。“惜不得”写出了卖炭翁在炭被夺走时万般不舍,却也无可奈何的矛盾心理。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课下注释】①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唐德宗贞元末,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低价买物,名为“宫市”,实为掠夺。②薪:木柴。③南山:终南山,属秦岭山脉,在长安城南。④苍苍:灰白。⑤何所营:做什么用。营,谋求。⑥市:城市中划定的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唐代长安有东、西两市,两市东、西、南、北各有二门。⑦翩翩:轻快的样子。⑧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⑨文书:公文。⑩敕(chì):指皇帝的命令。⑪回:掉转。⑫叱(chì):吆喝。⑬牵向北:长安城宫廷在集市北边,所以说“牵向北”。⑭将:助词,用于动词之后。⑮惜不得:吝惜不得。⑯半匹红纱一丈绫:唐代商品交易,钱帛并用,但“半匹红纱一丈绫”远远低于一车炭的价值。⑰系:挂。⑱直:同“值”,价钱。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诗歌主旨】本诗先写卖炭翁的贫困艰辛,再写宫使的公开掠夺,揭露了宫市的弊端,以及其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懑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主题二

边塞征战(6首)第19首

木兰诗《乐府诗集》【写作背景】本诗选自《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

叹息声一声又一声,木兰对着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只听见木兰的叹息声。写作手法:起兴。由“唧唧复唧唧”开篇,引出“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点明木兰的身份,用木兰不织布却一直叹息这个与往常不同的情景,设置悬念,引出下文的叙述。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

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思念什么,木兰说没在想什么,也没在思念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军中的文告,可汗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代父亲去征战。内容理解: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表明军情紧急,父亲被征在所难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交代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从此替爷征”表现了木兰对父亲的孝心和对国家的忠心。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

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思念什么,木兰说没在想什么,也没在思念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军中的文告,可汗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代父亲去征战。修辞:①设问。前四句以设问的方式引出木兰愁闷的原因。这一问一答充分体现了本诗作为民歌的特点——朴实自然。②夸张。“卷卷有爷名”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明军情紧急,征兵催得急促,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

(木兰)到各处集市购买骏马、马鞍、马鞍下的垫子以及驾驭战马用的嚼子、缰绳、长鞭。修辞:排比、互文。描写木兰匆忙到各处集市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处事果断、精明干练的性格特点。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

早晨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见黄河奔腾的水流声。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胡人战马的嘶叫声。修辞:反复、夸张。两个“旦……暮……”的反复,写出了行军的匆忙、军情的紧急,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两个“不闻……但闻……”的反复,既描写了宿营地夜晚空寂荒凉的景象,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

早晨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见黄河奔腾的水流声。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胡人战马的嘶叫声。渲染了悲壮的气氛,又表现了军情的紧迫及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

(木兰)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转战多年得胜归来。修辞:前两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征途之远、行军之快与木兰飞越关山的矫健英姿。中间两句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表现军营生活的艰苦。最后两句运用互文和对偶的修辞手法,概述了战争的旷日持久,战斗的激烈悲壮。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

(木兰)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朝堂上(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赏赐很多的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让千里马)送自己返回故乡。修辞、人物形象:前两句运用顶真的修辞手法,读来朗朗上口。“十二转”“百千强”是虚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木兰的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不愿做官而要回乡,表现了她不慕名利和对家乡的思念。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扶持着到外城(迎接);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木兰打开各个房间的门,坐坐各个房间的床。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的衣服。修辞: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家中欢乐的气氛,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木兰的平安归来给家人带来的喜悦。描写方法:运用动作描写,连用“开”“坐”“脱”“著”“理”“帖”六个动词,既表现了木兰回到家中的快乐心情,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当着窗户,对着镜子,梳理像云那样好看的头发,在脸上贴上花黄。出门去见军中的同伴,同伴们都很惊讶:一同征战这么多年,竟然不知木兰是个女子。也表现了她作为女子的爱美之心,使人物形象丰满、真实。表现手法:侧面烘托。通过描写同伴们的惊讶,从侧面衬托出木兰从军时的谨慎和机敏。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

(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修辞:比喻、反问。以反问作结,以双兔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解答,赞美了木兰的谨慎和聪慧,妙趣横生而又余味无穷。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课下注释】①唧唧:叹息声。②当户织:对着门织布。③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杼,织布的梭子。④唯:只。⑤忆:思念。⑥军帖(tiě):军中的文告。⑦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军书,军中的文书,这里指征兵的名册。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⑧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⑨愿为市鞍(ān)马: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为,介词,为了,其后宾语省略。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⑩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⑪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⑫旦:早晨。⑬溅(jiān)溅:水流声。⑭啾(jiū)啾:马叫的声音。⑮戎机:战事。⑯度:越过。⑰朔:北方。⑱金柝(tuò):古时军中白天用来烧饭、夜里用来打更的器具。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⑲铁衣:铠(kǎi)甲,古代军人穿的护身服装。⑳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朝堂。㉑策勋:记功。㉒强:有余。㉓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㉔驰:赶马快跑。㉕郭:外城。㉖扶将:扶持。㉗红妆(zhuānɡ):指女子的艳丽装束。㉘霍(huò)霍:磨刀的声音。㉙著(zhuó):穿。㉚云鬓(bìn):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㉛帖花黄:帖,同“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㉜火伴:军中的同伴。当时规定若干士兵同一个灶吃饭,所以称“火伴”。㉝扑朔:动弹。㉞迷离:眯着眼。㉟傍(bànɡ):靠近、临近。㊱走:跑。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诗歌主旨】这首乐府民歌记叙了木兰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建功凯旋、辞官归乡的故事,刻画了一个爱家爱国、勇敢机智、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形象,既表现了木兰的英雄气概,也表现了她的女儿情怀。第20首

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写作背景】汉魏时期,统治者穷兵黩武,战乱连年,当时的兵役制度也非常苛酷。本诗便是一首揭露当时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乐府民歌。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十五岁就从军去征战,八十岁才回来。内容理解:“八十”与“十五”相对比,突出主人公“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这两句突出了主人公从军时间之长,兵役之繁重。炼字:“始”字形象地传达出主人公从军数十年盼归不得,如今年朽力衰才能和家人团聚的亦悲亦喜的复杂心情。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路上碰到同乡的人,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家乡的人回答道:)“远处就是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内容理解:运用语言描写,写主人公在归乡途中与乡里人的对话,表现了主人公想了解家中的情况,乡里人的回答则令他心痛不已的情景。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进出出,野鸡在屋梁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井台上长着野生的葵菜。表现手法:运用白描手法。抓住“兔”“稚”“旅谷”“旅葵”这四种典型动植物,描绘了一幅荒凉破败的家中景象,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心中的孤苦与悲哀。描写方法:①侧面描写。选取野生的谷子和葵菜两种植物,从侧面表现主人公从军时间之久,以悲凉的景象烘托他心中的悲哀,揭露了兵役制度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②近景描写。借“兔”“雉”“旅谷”“旅葵”等事物,描绘出一幅家中空无一人、宅院荒凉破败的画面。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用捣掉壳的谷物拿着去做饭,摘下葵叶拿着去煮菜羹。菜羹和饭一会儿就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内容理解:以“旅谷”煮饭,以“旅葵”做羹,做好了却不知道送给谁吃,暗示了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悲凉境遇。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走出大门向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沾湿了我的衣裳。描写方法:通过动作、神态描写,将举目无亲、孤苦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真实动人,将其悲痛欲绝、茫然无助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课下注释】①冢(zhǒnɡ):坟墓。②累(lěi)累:众多的样子。③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④雉(zhì):野鸡。⑤旅谷:野生的谷子。旅,植物未经播种而生。⑥井:这里指井台。⑦旅葵(kuí):野生的葵菜。⑧舂(chōnɡ)谷: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⑨持:拿着。⑩羹(ɡēnɡ):这里指用蔬菜煮的羹。⑪一时:一会儿。⑫饴:同“贻”,送给。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诗歌主旨】这首叙事诗,通过对一个从军多年的老兵回家时看到的家破人亡的情景的描述,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以及乱世中百姓对战争的厌恶之情。【艺术特色】①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以哀景写哀情,体现了汉乐府诗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②诗歌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生动传神地描绘出主人公家破人亡的凄凉遭遇。

【写作背景】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开元二十五年(737),唐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大破吐蕃,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将士,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此诗作于出使途中。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乘一辆车将要去慰问边关守军,途中经过辽远的边塞地区。内容理解:首联点题,交代诗人此次出使的事由和地点,表达行程中诗人内心的孤寂感。“单车”不仅写出了诗人轻车简从的状态,也流露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失意、苦闷;“过居延”表明出使之地的偏远,烘托诗人孤寂的心境。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像北归的大雁飞入胡天。修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与抑郁之情。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浩瀚沙漠中烽烟直上,横贯的黄河上落日浑圆。炼字:“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画面描述: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地直入云霄,黄河横贯沙漠,天边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到萧关时遇到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告诉我)统帅尚在前线未归。修辞:用典。“燕然”运用东汉名将窦宪大破匈奴军队,登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典故,流露出诗人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同时也虚写战争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内容理解:尾联照应诗题和首联,写到达边境的情景,借候骑之口,点明都护在更遥远的边防前线,从侧面表现了前线守边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课下注释】①塞上:边境地区,也泛指北方长城内外。②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③问边:慰问边关守军。④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⑤居延:地名,在今甘肃张掖北。这里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⑥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⑦孤烟:指烽烟。据说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⑧长河:指黄河。⑨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⑩候骑: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⑪都护:官名,汉代始置,唐代边疆设有大都护府,其长官称大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诗歌主旨】这首诗记述了诗人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以及行程中所见的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感,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示了一种豁达的情怀。【艺术特色】叙事以虚代实,写景由实入虚,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将边塞的景象和边疆的战事融化在诗的意境之中。

【写作背景】李贺,字长吉,唐代诗人,有“诗鬼”之称。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敌军来势汹汹,犹如黑云压城,城墙仿佛将要坍塌,(战士们的)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修辞:一、二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炼字:“压”把敌军的兵马众多,来势汹汹,以及交战双方力量的悬殊、守军将士处境的艰难等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开”字,写出了守军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形象地展示出了守城将士的英雄气概。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军中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修辞:三、四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表现了战斗的激烈,充分展现出守城将士浴血奋战的可贵精神。炼字:“满”字表现出边防将士英勇杀敌的冲天气势。“凝”字形象地描绘出边防将士血流成河的场景,烘托出战斗的激烈。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半卷着红旗的援军赶赴易水,凝重的霜浸湿了鼓皮,鼓声低沉,响不起来。内容理解:五、六句写援军寒夜奇袭敌军、浴血奋战的情景。炼字:“半卷红旗”写援军避免发出声响,以便深夜趁敌不备,发起袭击;“易水”既点明了交战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壮怀激烈的豪情,“霜重鼓寒”更显战斗的艰难与气氛的悲壮。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战死沙场。修辞:用典。用“黄金台”的典故,写将士们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突显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忠诚和慷慨赴难的大无畏精神。内容理解:这两句诗是对将士们爱国情怀的直接抒发,升华了主题,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课下注释】①雁门太守行:乐府曲名。②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③城欲摧:城墙仿佛将要坍塌。④甲光向日金鳞开: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⑤角:军中号角。⑥塞上燕(yān)脂凝夜紫: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燕脂,胭脂,色深红。此句中“燕脂”“夜紫”皆形容战场血迹。⑦易水:河名,发源于河北易县。战国时荆轲《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⑧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⑨玉龙:指宝剑。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诗歌主旨】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环境和战斗场面,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国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第23首

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写作背景】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西北边塞秋天的风光与中原不同,大雁飞去衡阳,毫无留恋之意。炼字:“异”字统领全篇景物的特点,突出边塞的秋景与中原的不同,从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为下文勾勒西北边境肃杀凄凉的秋景作铺垫。修辞:拟人。把大雁人格化,写出了西北边塞的荒凉、寒冷,表现了将士戍边的艰辛。“无留意”三字,写大雁南飞毫无留恋之意,从侧面表现了边塞的萧瑟、荒凉。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嘶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传来,层峦叠嶂之间,长烟直上,落日斜照着城门紧闭的孤城。内容理解:从视听角度写边塞的“风景异”。“孤城闭”点明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炼字:“闭”字形象地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城门紧闭的情景。画面描述:西北边塞荒芜萧索,边地的悲凉之声和营地的号角声从四面八方传来,层层叠叠的山峰间,长烟直上天空,落日斜照,孤城城门紧闭,举目望去,一片凄凉。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眼下战事未平,功业未成,还乡之日无法预计。修辞、情感:上句“一杯”与“万里”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守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下句化用“勒石燕然”的典故,表明战争没有结束,还乡之计无从谈起,抒发了守边将士渴望成就功业的报国之情。这两句揭示了词人和征人家与国不能兼顾的矛盾心理,是全词的核心。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羌笛声悠扬,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将军和士兵都已满头白发,只好默默地流泪。修辞、情感:运用互文手法,描绘了将士们因功业未成、难以归家而不能入睡、哀伤流泪的景象,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表现手法:借景抒情。通过描绘“霜满地”,渲染出萧瑟肃杀的气氛,更添愁思与悲凉之感,为下文的“人不寐”作铺垫。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诗歌鉴赏【课下注释】①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当时的西北边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