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同步讲义(统编版必修下册)第11课《谏逐客书》《与妻书》(教师版)_第1页
高一语文同步讲义(统编版必修下册)第11课《谏逐客书》《与妻书》(教师版)_第2页
高一语文同步讲义(统编版必修下册)第11课《谏逐客书》《与妻书》(教师版)_第3页
高一语文同步讲义(统编版必修下册)第11课《谏逐客书》《与妻书》(教师版)_第4页
高一语文同步讲义(统编版必修下册)第11课《谏逐客书》《与妻书》(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1课谏逐客书

与妻书

目标导航

篇目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1.了解李斯其人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文言1.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积累文

基础知识。中重点词语。

谏逐客书

2.把握文章的思路,概括内容要点。2.联系语境,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3.学习本文开门见山立论,运用铺陈列举事实和思想情感。

说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1.学习革命先驱抛私情循大义勇于牺牲的大无1.作者如何由对妻子的爱上升到对民族国

畏精神家的大爱,两个爱如何统一。

与妻书

2.积累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进一步巩固文言2.理解文章中抒情与说理的特点。

句式知识。

知识精讲

一、知人论世

《谏逐客书》

1.作者简介

李斯(?—前208),楚国上蔡人。曾与韩非师从荀子,学帝王之术。早年为楚小吏,后

入秦,推行一系列加强君王专制的措施,官至丞相,助秦统一天下。定郡县制,建议焚毁诗

书,变籀文为小篆。始皇死,与赵高定谋,矫诏杀始皇长子扶苏,立少子胡亥为帝。后赵高

诬斯谋反,腰斩咸阳市。李斯流传于后世的散文有《谏逐客书》《言赵高书》《狱中上书》等。

2.历史背景

战国末年,韩国怕秦国出兵来攻,派水工郑国到秦国去,建议秦国在泾阳县西北开凿渠

道,引泾水东流入洛水,称郑国渠,想用它来阻碍秦国向韩国进军。事情发觉后,秦宗室大

臣提出逐客的主张,李斯也在被逐之中,他因此写了这封《谏逐客书》。秦王览毕,乃除逐

客之令,复李斯官。

3.题解

“谏”,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其改正错误。这里的“书”不是书信,而是上书、奏

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逐条分析事理的一种公文文体,与“表”性质类似。“客”,

客卿,指的是那些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谏逐客书”,即就逐客一事劝谏秦王而写

的奏章。

《与妻书》

1.作者简介

林觉民(1887年-1911年5月),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县(今福

州市区)。中国民主的先驱,革命烈士。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

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后与

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后从

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2.写作背景

1911年4月27日,一群年龄平均20多岁的年轻人,为了心中的理想,他们踏上了寻

找理想的征程。他们就是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后来,牺牲的中国同盟会会员有名可考者

八十六人。其中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革命志士的遗体被潘达微寻获安葬于广州红花岗。

后来广州红花岗也被改成了黄花岗,此次起义便称为黄花岗起义。

起义的三天前——即4月24日晚——写给其妻子陈意映的诀别信。当时,他从广州来

到香港,迎接从日本归来参加起义的同志,住在临江边的一幢小楼上。夜阑人静时,想到即

将到来的残酷而轰轰烈烈、生死难卜的起义以及自己的龙钟老父、弱妻稚子,他思绪翻涌,

不能自已,彻夜疾书,分别写下了给父亲和妻子的诀别书,即《禀父书》及《与妻书》,天

亮后交给一位朋友,说:“我死,幸为转达。”

3.文体

书信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刘勰《文心雕龙·书记》中说:“三代政暇,文翰颇疏。春

秋聘繁,书介弥盛。”这就意味着早在春秋时期书信即已产生,而绵延两千多年之后,中国又

形成了独特的书信文化传统。亲情、友情、爱情正是通过家书、情书等等得以传递和保存。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诸葛亮的《诫子书》、曾国藩的《曾国

藩家书》、林觉民的《与妻书》、鲁迅的《两地书》、沈从文的《从文家书》、傅雷的《傅雷家

书》等等,它们如今已成为一种文化经典,植入到国人的情感记忆之中。

二、字词积累

《谏逐客书》

1.字音、字形

①缪.公(mù)②蹇.(jiǎn)叔③殷.(yīn)盛④鄢.(yān)⑤郢.(yǐng)

⑥成皋.(gāo)⑦膏腴.(yú)⑧穰.(ráng)侯⑨太阿.(ē)⑩纤.(xiān)离

⑪灵鼍.(tuó)⑫外厩.(jiù)⑬傅玑.(jī)⑭珥.(ěr)⑮阿缟.(gǎo)

⑯搏髀.(bì)⑰黔.(qián)首

2.文言知识

通假字

(1)而陛下说.之“说”同“悦”,喜欢,高兴

(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内”同“纳”,接纳

(3)河海不择.细流“择”同“释”,舍弃

(4)藉.寇兵而赍盗粮“藉”同“借”

一词多义

(1)过

①窃以为过.矣(名词,过失,过错)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动词,走过,经过)

③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动词,胜过,超过)

④闻大王有意督过.之(动词,责备)

⑤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副词,过分,过于)

⑥一日,大母过.余(动词,拜访,探望)

(2)乘

①乘.纤离之马(动词,驾,坐)

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③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⑤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3)却

①王者不却.众庶(动词,拒绝)

②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去掉、消除)

③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但是、可是)

④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

⑤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

(4)致

①今陛.下致昆山之玉(动词,罗致)

②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名词,情致)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动词,到达)

④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动词,得到)

⑤听妇前致.词(动词,表达、表述)

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向西,向北)

②东.据成皋之险(在东面)

③使之西.面事秦(向西)

④蚕.食诸侯(像蚕一样)

(2)名词作动词

①却宾客以业.诸侯(成就)

②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作为宝物)

③损民以益仇.(仇恨)

(3)使动用法

①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使……退却)

②遂散.六国之从(使……离散)

③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使……愉悦)

④故能明其德.(使……贤明)

文言句式

(1)西取由余于戎(状语后置句)

(2)东得百里奚于宛(状语后置句)

《与妻书》

1.字音、字形

搁.(gē)笔称.(chèn)心快意必不能禁.(jīn)失我之悲使之肖.(xiào)我

一恸.(tòng)

2.文言知识

通假字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彀,通“够”

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旁,通“傍”

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念,通“廿”,二十

词类活用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敬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护

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写尽

当尽.吾意为幸领会尽,领会透;

名词活用为动词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追求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人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小孩

当尽吾意为幸.幸事

动词作状语

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小声哭着

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动词用作状语,用哭声。

一词多义

与.妻书动词,给,给予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介词,和,同,跟

吾与.(汝)并肩携手连词,表并列,和、同

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连词,表选择,与其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动词,完毕,终了(使……完毕)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副词,全,整,终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名词,自身,自己

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名词,身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动词,推广到

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介词,等到

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副词,以外,以后

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动词,剩下,留下

前十余.日回家数词,整数后不确定的零数

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代词,我的

吾今死无余.憾形容词,遗留的,剩下的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能愿动词,应当。

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介词,在。

吾家后日当.甚贫副词,会,将会。

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副词,会,将会。

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读zú,终于,副词)

旦日飨士卒.(读zú,兵,名词)

鲁肃闻刘表卒.(读zú,死,动词)

五万兵难卒.合(读cù,通“猝”,仓猝,副词)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连词表顺承

谓吾忍舍汝而.死连词表修饰

汝初闻言而.怒连词表顺承,就

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连词表转折,可是

谁知吾卒先汝而.死连词表修饰

即可不死,而.离散不想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连词表转折,可是;表并列,又

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连词表示转折,却

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连词表转折,可是,但是

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连词表修饰

吾以.此书与汝永别矣介词,用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介词,凭

汝体吾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介词,把

望今后必以.告妾介词,把

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介词,把

且以.汝之有身也介词,因为

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介词,用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连词,表修饰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介词,从

汝不必以.无侣悲介词,因为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介词,把

汝其.勿悲语气副词,表婉商语气,可,希望

汝其.善抚之语气副词,表期望语气,应当,一定

或又是男,教其.以父志为志代词,他

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语气副词,表测度语气,大概,或许。

卒不忍独善其.身代词,自己

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代词,代腹中之物

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代词,代鬼

吾亦望其.言是实代词,那些

故忍悲为.汝言之介词,对,与

亦以天下人为.念动词,作为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介词,替

虽不谓吾言为.是判断词,是

或又是男,教其以父志为.志动词,作为

吾爱汝,所以为.汝体着唯恐未尽介词,替

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动词,当作。

故忍悲为汝言之.代词,这件事

及今思之.代词,这件事

吾能之乎?抑或汝能之.乎代词,这样

汝可以模拟得之.代词,我的心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结构助词,的

吾之.逃家复归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

使之.肖我代词,他

汝其善抚之.代词,他

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代词,我

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代词,你

吾至.爱汝副词,最,极

吾爱汝至.副词,极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副词,表示推断性判断,大概

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连词,表推测,含有假设性,相当于“就”“那就”

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连词,表承接,相当于“那么”

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副词,就,就是。

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连词,即使,纵使。

古今异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古义:双音复合词,并且推广到;

今义:表并列的连词。

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结果的连词,因此。

吾家后日当甚贫

古义:以后的日子。

今义:后天,明天的明天。

汝泣告我

古义:请求。

今义:控告、告诉等。

汝可以模拟得之

古义:想像、揣摩。

今义:模仿。

钟情如我辈者

古义:感情丰富,多情善感。

今义:感情专注(多指爱情)。

特殊句式

判断句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

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倒装句

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定语后置)

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定语后置)

吾爱汝至(状语后置)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主谓倒装句)

固定结构

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表选择,与其……不如……

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表疑问,把……怎么办

能力拓展

重难点解读

《谏逐客书》

1.本文作为一篇典型的议论类文章,用到了哪些论证方法?

(1)史实论证:列举四代秦君重用客卿富国强兵的史实

穆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

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

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

(2)类比论证

(3)道理论证

(4)对比论证:

(5)比喻论证。

2.结合文章内容,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1)恰切的立足点和切入点

这篇文章在论证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

也没有涉及自己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

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切中了秦王一统天下的雄心,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

(《谏逐客书》的作者)处在被逐的地位,如果一味央求,是换不来同情可怜的,李斯

的本事就在于:明明是恳求秦王不要驱逐自己,却只字不提个人的去留,通篇都是为秦国考

虑,申之以理,动之以情,这就抓住了秦王的心。文章既有严密的论证,又有铺陈排比,将

委婉的措辞与犀利的词锋结合起来,有很强的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陈建森、陈一平编著

《中国古代散文选》)

(2)善用比喻,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最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

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如文中写道:“夫击瓮叩缶……适观

而矣已。”这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任人方面也应该弃退秦国那些平庸之辈,

而取用异国的贤能之德。此外,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

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用“借寇兵而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益雠”

的愚蠢行为,形象而具有说服力。

(3)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论据充分有力。

本文(指《谏逐客书》)反复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正面论述以强调纳客之利,反

面推理以突出逐客之害。正反论证,利害并举,两相对照,是非昭晰,因而使文章论辩有力。

文章采用极力铺陈的手法,大量列举事实作依据,产生了事实胜于雄辩、论据无可辩驳的说

服力量。排比句接踵联翩,对偶句相间迭出,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徐中玉、钱谷融主编《大学语文》)

(4)文章气势奔放,文采斐然。这与作者多用铺陈、夸饰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子以及多选

用华美辞藻有密切关系。如文中写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情况,手法铺张,多

用排比,对偶句显得文势充畅,并有音节之美。其中写惠王用张仪之计而在军事外交上取得

了成功,就用了“拨、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使、施”等动词,可见辞藻的丰

富。文中写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了珍物一段,不仅手法铺张,句式多用排偶,文

气充畅,言调谐美,不乏色乐珠玉等方面的华美辞藻,极富有文采。清代李兆洛《骈体文钞》

选录此篇为“骈体初祖”,指出了本篇对后世骈文写作的深远影响。

《与妻书》

1.作者在信中回忆了几件事?概括每件事的内容。

回忆了三件事。(1)回忆夫妻间就“谁先死”的谈论,说明自己本来不愿先死而“留苦”

给妻子。(2)回忆月下诉真情,说明自己是真的不能忘记妻子的。(3)回忆离家之前未能将

起义的事告诉妻子。这三件事都蕴含着对妻子的挚爱。

2.作者为什么说“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因为“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以死”。反映了当时

社会黑暗,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3.作者在信中对妻子、儿女有什么嘱托?写了自己的哪些愿望?

嘱咐后事:希望儿女以父志为志

三个愿望:一愿九泉之下“哭相和”;二愿真有鬼;三愿心电感应有道。

4.全文既写“情”又写“义”,这“情”是什么“情”?“义”又是什么“义”?二者是

怎样融合在一起的?

“情”是对妻子儿女的深切之情;“义”是为民族独立而献身的大义。

对妻子儿女爱之越深,对国家民族爱也越沉,作者正是为了亲人,为了每一个刚果人,宁死

不屈,将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的生死存亡紧密结合。

分层提分

题组A基础过关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缪.公(liào)蹇.叔(jiǎn)西戎.(rónɡ)殷.盛(yīn)

B.膏腴.(yú)范雎.(suí)灵鼍.(tuó)如晤.(wù)

C.叩缶.(fǒu)黔.首(qián)赍.粮(jī)恸.哭(tònɡ)

D.商鞅.(yānɡ)连横.(hénɡ)搏髀.(bì)双栖.(xī)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A.“缪公(liào)”中的“缪(liào)”读音错误,应

该读为“缪(mù)”。B.“范雎(suí)”中的“雎(suí)”读音错误,应该读为“雎(jū)”。

D.“双栖(xī)”中的“栖(xī)”读音错误,应该读为“栖(qī)”。故选C。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来:招致

B.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搏:拍打

C.至今治.强治:治理

D.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就:成就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治:社会安定。句子翻

译为:到今天秦国社会安定,国力强盛。故选C。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B.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C.汝可以模.拟.得之

D.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A.以及,古义:并且推广到;今义:表并列

的连词。B.福利,古今意义相同,均可指一个人的健康、幸福或幸运的状况。C.模拟,古义:

想象、揣摩;今义:模仿。D.所以,古义:原因,情由;今义:表结果的连词。故选B。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从活用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A.瓜.分之日可以死意洞手.书

B.使之西面事.秦汝幸而.偶我

C.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D.故能明.其德不忍独善.其身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A.名词作状语:瓜,像切瓜一样;

手,亲手。B.名词作动词:事,侍奉;偶,婚配,嫁给。C.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

为乐;幼,形容词用作动词,爱护。D.使动用法:明,使……明;善,使……完善、好。故

选C。

4.下列选项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遂散六国之从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B.河海不择细流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C.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D.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吾灵尚依依旁汝也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从”同“纵”,合纵;

“彀”同“够”,能够。B.“择”同“释”,舍弃;“念”同“廿”,二十。C.“内”同“纳”,

接纳;“藉”同“借”,提供。D.“旁”同“傍”,依傍,依靠。故选D。

5.对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

②国以富强

③西取由余于戎

④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⑤吾辈处今日之国

⑥遂霸西戎

⑦东得百里奚于宛

A.①④⑤/②⑦/③⑥B.①④/②③⑤/⑥⑦

C.①③⑤/②④/⑥⑦D.①④/②⑤⑥/③⑦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①④为判断句,“是”“为”是标志。

②⑤⑥均为省略句,分别应是:国以(之)富强/吾辈处(于)今日之国/遂霸(于)西戎。

③⑦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分别为:西于戎取由余/东于宛得百里奚。故选D。

6.下列各句中加点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藉寇兵而赍.盗粮赍:送给

B.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举:攻克

C.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择:选择,选取

D.却宾客以业.诸侯业:使成就霸业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河海不择细流,故能

就其深”意思是“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择”同“释”,舍弃。故

选C。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也

B.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卒.不忍独善其身

C.泪珠和.笔墨齐下

当哭相和.也

D.厅旁一室为吾与汝相栖之所.也

助天下之人爱其所.爱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卒”都是副词,

均有“最后、最终”的意思。A.“徒”,副词,意思是只是。/名词,意思是门徒。C.“和”,

连词,与现代汉语相同,表并列。/动词,是应和的意思。D.“所”,名词,处所。/介词,

与后面动词组成所字结构。故选B。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②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B.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②损民以.益仇

C.①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②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D.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A.第一个“而”表转折,第二个“而”表假设;

B.两个“以”表目的;C.两个“乎”都相当于“于”;D.两个“乃”都是“竟然”的意思。

故选A。

9.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汝不必以.无侣悲

B.或.又是男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C.故遂忍悲为汝言之.且以汝之.有身也

D.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现象的考查。A项,介词,因为。用法意义均相同;

B项,副词,或许/不定指代词,有的(人)。用法不同,意义不同;C项,代词,代“吾衷”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用法不同,意义不同;D项,所字结构/名词,地

方,处所。用法不同,意义不同。故选A。

10.下列对《谏逐客书》中相关词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指外来的人,与“主”相对,也指外出或寄居、旅居他乡的人。文中指在秦国做官

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B.私门:与“公室”相对。所谓“公室”是君主帝王之家。因此,这里的“私门”是平民

百姓之家。

C.丹青: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

可指代史册、史籍。

D.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当时平民用黑巾裹头,称为“黔首”,后来成了平

民的代称。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因此,这里的‘私门’

是平民百姓之家”错误,“私门”是权势之家,权贵者的意思。故选B。

11.下列对课文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谏逐客书》“西蜀丹青不为采”中的“丹青”,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

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可指代史册、史籍。

B.《谏逐客书》“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中的“黔首”,是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当

时平民用黑巾裹头,称为“黔首”,后来成了平民的代称。

C.《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中的“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

是用其官名作人的称谓。

D.《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中的“辛未”应为辛亥。“辛亥”指公元1911年,是

地支纪时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地支纪时法”错误,应

为“干支纪年法”。故选D。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

(3)《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兴建要适可而止、要谦虚有修养的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

(4)《谏逐客书》中,作者谈及导致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和强大的名声的原因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

(5)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后列举泰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例子,目的是:________,

________。

(6)《谏逐客书》中以成就统一大业作为出发点,说明重物轻人、驱逐外来人才错误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鸣琴垂拱不言而化将有作则思知止以

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王者不却众庶故能

明其德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竭”“傲”“拱”“牧”“内”

“疏”“庶”。

题组B能力提升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

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

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

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

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

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

《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

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

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

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

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

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

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1.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

B.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

C.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

D.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

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陛下:对太子的尊称。本义是台阶,特指皇宫的台阶。如《荆轲刺秦王》说:“秦武阳奉

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

B.黔首:是中国战国时期和秦代对平民的称呼。秦始皇时期开始作为官方辞令使用。《史记·秦

始皇本纪》载:“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

C.海内:国境之内,也就是指九州全境。古代传说,头上是天,脚下是地,天是半圆形罩

在四方形的大地上,大地的四周是四海。

D.粟:谷子,去壳后叫小米,是古代中国北方主要粮食作物。此处泛指粮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列举秦王的爱好,诸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以及所佩太阿剑、所乘纤

离之马等等,都是来自诸侯各国。

B.在论说的层次上,作者把用客卿提到“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的高度;接着再以前代四

位秦君“不却众庶”“无敌天下”去打动秦王。

C.文章多个层次都反复论述这样一个根本的利害关系:纳客就能统一天下,逐客就有亡国

危险。

D.文章以利劝之,以害怵之,这就紧紧抓住了秦王的心,使秦王顺理成章地接纳意见,并

收回逐客令,达到了上书的目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2)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

【答案】1.D

2.A

3.B

4.(1)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

(2)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

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

献到陛下面前。“于秦”为介词结构后置,前不可断开,排除BC;“宛珠之簪”“傅玑之珥”

等几句结构对称,中间应断开,排除A。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陛下:对太子的尊称”错误,

陛下是对皇帝的尊称。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以前代四位秦君‘不却众庶’‘无敌天下’去打

动秦王”错误,原文中“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无敌天下的是五帝三王,并非前代四

位秦君。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曲直”,对错;“非”,不是;“去”,

使……离开。(2)“是以”,因此;“无”,不分,不论;“充”,富裕。

参考译文:

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

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

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

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犀

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

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

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入耳目的所有这些都

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

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

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

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的歌声,《韶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如

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韶

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官能的需要么?可陛

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

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

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

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

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

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抛弃百姓使

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事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

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与妻书

(1)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

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

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2)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

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

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

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3)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

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

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

乎?

(4)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

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

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

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

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

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5)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

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

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

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

幸双健。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

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

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

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

清静过日而已。

(6)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

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

不必以无侣悲。

(7)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

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

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

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

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8)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B.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C.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D.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眷属:这里特指夫妻。

B.意映卿.卿.如晤卿卿:旧时夫对妻的爱称。

C.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九泉:地下深处。死人埋葬的地方,即在阴间。

D.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四鼓:即四更,指夜晚2点~4点。

3.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形式上是一封家书,实际上是一篇感情真挚、说理深刻、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

B.本文抒发了作者对妻子的挚爱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反映了一个民主革命战士高尚的内

心世界,表达了一个革命者的生死观和幸福观。

C.觉民在牺牲前给妻子的绝笔书中既表现了儿女之情的缠绵细腻,也表现了革命豪情的激

昂慷慨。

D.理贯于情,情中见理。全篇语言华美,感情色彩浓烈,体现了英雄本色和儿女情长的和

谐统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与妻书》中作者是以什么主线来表达衷情的?

【答案】1.B

2.D

3.D

4.(1)可是遍地血腥阴云,满街狼狗(横行),有几家能够称心如意(地过日子)呢?

(2)敬爱自己的老人,要扩大到敬爱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小孩,要扩大到爱护别人的

小孩。

5.全文以“忍悲为汝言”的“吾衷”为主线,结合抒情忆事,进行深刻的说理,表达了“吾

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平素不曾把我的志向告诉你,这是

我的不对的地方;可是告诉你,又怕你天天为我担忧。本题中,“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

“未尝以吾所志”是“语”的状语,不可断开,排除CD;“是吾不是处”,“不是”是“处”

的定语,不可断开,排除A。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D.“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句意是辛未年三

月二十六日深夜四更。“四鼓”是指凌晨1点到3点。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D.“全篇语言华美”错。本文语言

质朴,直抒心声。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然”,可是;“腥云”,血腥

阴云;“彀”通“够”。(2)得分点:第一个“老”,动词,敬爱;第二个“老”,名词,老人;

第一个“幼”,爱护;第二个“幼”,幼儿、小孩。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梳理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作者诉说的衷情“吾

至爱汝”并“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从而“使吾勇于就死”,并“敢先汝而

死”,进而慰“汝不必以无侣为悲”。全文按主线“吾衷”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

自然段):“忍悲为汝言吾衷”——交代写信的原因和心情。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

从情理、事势、后事等几方面具体阐述“吾衷”。①从感情上来说:“吾至爱汝,使吾勇于就

死也。”②从理义上来说:“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

也。”③从事实上来说:“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

不顾汝也。”④从后事上来说:“吾今死无余撼,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则亦教其以父

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汝清静过日而已。”抒情、议论、叙事相结合,情说

得真切,理说得深刻,事势说得形象,后事说得感人。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对“吾衷”作

了真实、深刻、详尽的阐述,感人肺腑,教人激奋,慰人勿悲,从而达到了作者写信的目的。

第三部分:(第5—7自然段):加深言情,情深永相旁;深入说理,志高不幸生。这是第二

部分的补充和加深。①加深言情:“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则吾之死,

吾灵尚依依旁汝也”;“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恐日日为吾担忧”。②深入说理:“吾爱

汝至”;“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这样就全面地阐明了“情至生死永相

旁,志高不幸生中国”的真情实理,使全文的言情说理达到了至善至深的地步,显示了作者

的情操、理想之高尚,突出了作者文笔之精粹。

参考译文:

(1)意映爱妻如见,我现在用这封信跟你永远分别了!我写这封信时,还是人世间一

个人;你看这封信时,我已经成为阴间一鬼。我写这封信,泪珠和笔墨一起洒落下来,不忍

写完而想搁笔,又担心你不能体察我的衷情,以为我忍心抛弃你而去死,以为我不了解你是

多么希望我活下去,所以就强忍着悲痛给你写下去。

(2)我非常爱你,也就是爱你的这一意念,促使我勇敢地去死呀。我自从结识你以来,

常希望天下的有情人都能结为夫妇;然而遍地血腥阴云,满街凶狼恶犬,有几家能称心满意

呢?江州司马同情琵琶女的遭遇而泪湿青衫,我不能学习那种思想境界高的圣人而忘掉感情

啊。古语说:仁爱的人“尊敬自己的老人,从而推及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儿女,从

而推及爱护别人的儿女”。我扩充我爱你的心情,帮助天下人爱他们所爱的人,所以我才敢

在你之前死而不顾你呀。你能体谅我这种心情,在哭泣之后,也把天下的人作为自己思念的

人,应该也乐意牺牲我一生和你一生的福利,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了。你不要悲伤!

(3)你还记得吗?四五年前的一个晚上,我曾经对你说:“与其让我先死,不如让你先

死。”你刚听这话就很生气,后来经过我委婉的解释,你虽然不说我的话是对的,但也无话

可答。我的意思是说凭你的瘦弱身体,一定经受不住失去我的悲痛,我先死,把痛苦留给你,

我内心不忍,所以宁愿希望你先死,让我来承担悲痛吧。唉!谁知道我终究比你先死呢?

(4)我实在是不能忘记你啊!回忆后街我们的家,进入大门,穿过走廊,经过前厅和

后厅,又转三四个弯,有一个小厅,小厅旁有一间房,那是我和你共同居住的地方。刚结婚

三四个月,正赶上冬月十五日前后,窗外稀疏的梅枝筛下月影遮掩映衬;我和你并肩携手,

低声私语,什么事不说?什么感情不倾诉呢?到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只剩下泪痕。又回

忆起六七年前,我背着家里人出走又回到家时,你小声哭着告诉我:“希望今后要远走,一

定把这事告诉我,我愿随着你远行。”我也已经答应你了。十几天前回家,就想顺便把这次

远行的事告诉你,等到跟你面对时,又开不了口,况且因你怀孕了,更怕你不能承受悲伤,

所以只天天要酒求得一醉。唉!当时我内心的悲痛,是不能用笔墨来形容的。

(5)我确实是希望跟你共同生活到老,但拿今天的形势看来,天灾能够造成死亡,盗

贼能够造成死亡,国家被列强瓜分那天起能够造成死亡,贪官污吏虐待平民百姓能够造成死

亡,我们这代人身处今天的中国,国内每个地方,每时每刻,都可能造成死亡。到那个时候

使我眼睁睁看你死,或者让你眼睁睁看我死,我能这样做么?还是你能这样做么?即使能够

不死,而我们夫妻离散不能相会,白白地使两人望眼欲穿,化骨为石,试问,自古以来有几

对夫妻离散而又重新团聚?生离是比死别更为痛苦的,该怎么办呢?今天我跟你有幸健在。

全国人民中不当死而死、不愿分离而被迫分离的,多得不能用数字来计算。像我们这样感情

浓挚的人,能忍看这种惨状吗?这就是我断然干脆地为革命而死、舍你不顾的原因。我现在

为革命死毫无遗恨,国家大事成与不成自有同志们在。依新现已五岁,转眼就要成人,你可

要好好抚育他,使他像我一样也以天下国家为念。你腹中怀着的孩子,我猜是个女孩,女孩

一定像你,(如果那样)我的内心感到非常宽慰。或许又是个男孩,那么也要教育他,以父

亲的志向为志向,那么,我死了以后还有两个林觉民呢。幸运极了,幸运极了!我家以后的

生活肯定非常贫困;贫困不要紧,清静些过日子罢了。

(6)我现在跟你再没有什么话说了。我在九泉之下远远地听到你的哭声,应当也用哭

声相应和。我平时不相信有鬼,现在却又希望它真有。现在又有人说心电感应有道,我也希

望这话是真的,那么我死了,我的灵魂还能依依不舍地伴着你,你不必因为失去伴侣而悲伤

了。

(7)我平素不曾把我的志向告诉你,这是我的不对的地方;可是告诉你,又怕你天天

为我担忧。我为国牺牲,死一百次也不推辞,可是让你担忧,的确不是我能忍受的。我爱你

到了极点,所以替你打算的事情只怕不周全。你有幸嫁给了我,可又如此不幸生在今天的中

国!我有幸娶到你,可又如此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国!我终究不忍心只顾全自己。唉!方巾短

小情义深长,没有写完的心里话,还有成千上万,你可以凭此书领会没写完的话。我现在不

能见到你了,你又不能忘掉我,大概你会在梦中见到我吧?写到这里太悲痛了!辛未年三月

二十六日深夜四更,意洞亲笔。

(8)家中各位伯母、叔母都通晓文字,有不理解的地方,希望请她们指教。一定要完

全理解我的意思,这是我最后的希望。

题组C培优拔尖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宗室大臣议曰:“诸侯人来仕者,皆为其主游间耳,请一切逐之。”于是大索逐客。客卿

楚人李斯亦在逐中行,且上书曰:“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遂霸西

戎。孝公用商鞅之法,诸侯亲服,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散.六国之从,使之事秦。昭

王得范雎,强公室,杜私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夫色、乐、

珠、玉不产于秦,而王服御者众: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

侯,所谓藉寇兵而贵盗粮者也。”王乃.召李斯,复其官,除逐客之令。王卒用李斯之谋,阴

遣辩士赍金玉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

然后使良将随其后,数年之中,卒兼天下。

(节选自《通鉴记事本末·秦灭六国·谏逐客书》)

材料二:

赵高案.治李斯。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

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

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

忠死,宜矣。”……

李斯乃从狱中上书曰:“臣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逮秦之地狭隘,先王之时秦地不

过千里,兵数十万。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资之金玉,使游说诸侯,阴修甲兵,

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

罪一矣……书上,赵高使吏弃去不奏,曰:“囚安得上书!”

赵高使其客十余辈诈为御史、谒者、侍中,更往复讯斯。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榜之。

后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辞服。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

市。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

B.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

C.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

D.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散六国之从”的“散”,与必修四中“且庸人尚羞之”的“羞”用法不同。

B.文中“王乃召李斯”的“乃”,与必修四中“见犯乃死”的“乃”意思不同。

C.文中“却宾客以业诸侯”的“却”,与必修四中“相如因持璧却立”的“却”意思相同。

D.文中“赵高案治李斯”的“案”,与必修四中“召有司案图”的“案”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各国的人才来到秦国都是为了游说做间谍的,李斯也是如此,所以秦国的宗室大臣

建议秦王大肆搜捕客卿以驱逐出境。

B.李斯用举例、对比的方法证明来自他国的客卿曾对秦国的富强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不

能驱逐客卿。

C.李斯在狱中想到关龙逢、比干、伍子胥这些才智过人的臣子都很忠诚,却被夏桀、商纣

和夫差杀死,所以自己尽忠而死是应该的。

D.李斯被人轮流反复审问,以实对答,就遭严刑拷打,当二世派人验证口供时,不敢再改,

承认了自己的罪状。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卒用李斯之谋,阴遣辩士赍金玉游说诸侯。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答案】1.D

2.C

3.A

4.(1)秦王最终采用了李斯的策略,秘密派遣能言善辩的人携带黄金珠玉去游说各国的诸

侯。

(2)我确实害怕被大王欺骗而辜负了赵王(或赵国),所以派人拿着宝璧回去,已从小路回

到赵国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整顿政治和教化,任用英勇善战的人

为官,提高功臣的社会地位,给他们很高的爵位和俸禄,所以终于威胁韩国,削弱魏国,击

败了燕国、赵国,削平了齐国、楚国,最后兼并六国,俘获了他们的国王。“饰政教/官斗士

/尊功臣”,三个动宾短语意义完整,铺陈排比句式整齐,各自断开,排除AB;“破燕赵/夷

齐楚”对称结构,“卒”是“最终”,修饰“兼六国”,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含义及实词词类活用的能力。A.“散”,使动用法,使……

散,拆散。句意:拆散东方六国的合纵之盟。“羞”,意动用法,以……为羞耻。句意:况且

一般百姓尚且以它为羞耻。B.第一个“乃”,连词,于是。句意:于是秦王下令召回李斯。

第二个“乃”,副词,才。句意:受到侮辱才去死。C.文中的“却”是“拒绝”之意;第二

个“却”是“退”。句意:排斥各国的宾客,让他们去为诸侯国建立功业。/于是捧着和氏璧

后退几步站着。D.第一个“案”,审查,动词。句意:赵高查办李斯。第二个“案”,审查、

察看,动词。句意: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诸侯各国的人才来到秦国都是为了游说做间谍

的”错。原文是说“宗室大臣议曰……”,选项将部分人基于自身利益的观点,说成了客观

事实。“李斯也是如此”错,“李斯是游说做间谍”也是宗室大臣的一家之言,不一定是事实。

原文“客卿楚人李斯亦在逐中行”。此外“游说做间谍”翻译错误。根据语境“皆为其主游

间耳”的“间”译为“离间”更妥。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卒”,最终;“阴”,秘密;“赍”,携

带。(2)“诚”,确实;“见欺于王”,被动句,“见”表被动;“负”,辜负,对不起;“间”,

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秦国的宗室大臣们议论说:“各诸侯国来秦国做官的人,都是为他们的君主来游说,挑

拨我们君臣之间关系的,请大王把他们全部驱逐出境。”于是秦王下令在全国进行大搜索,

下逐客令。客卿楚国人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他在被驱逐将要离开秦国时,上书给秦王说:

“从前秦穆公到处征求贤士,从西方的戎地得到由余,从东方的宛地得到百里奚,称霸西戎。

秦孝公利用商鞅实行变法,使各国亲近归顺,以至今天秦国得以富强安定。秦惠王采取张仪

的谋略,拆散东方六国的合纵之盟,使各国都归附秦国,为其效力。秦昭襄王得到范雎,王

室的权利得以强化,权贵的势力被遏制。这四位君王都是依靠客卿的力量,成就了秦国的功

业。由此看来,客卿有哪些地方对不住秦国呢!美色、音乐、宝珠、美玉都不产于秦国,可

是大王您使用的很多;而大王在选用人才方面却不是这样,不问可不可用,不论是非曲直,

凡不是秦国人一律不用,并将他们驱逐出境。以此可以看出,您所看重的只是美色、音乐、

宝珠、美玉等,而看轻的是人才。现在您抛弃别国的民众,让他们去资助敌国,排斥各国的

宾客,让他们去为诸侯国建立功业,这就如同把武器借给入侵自己国家的敌人,把粮食送给

强盗。”于是秦王下令召回李斯,恢复了他的官职,废除了逐客的命令。秦王最终采用了李

斯的策略,秘密派遣能言善辩的人携带黄金珠玉去游说各国的诸侯。对诸侯国中那些有名望、

有权势的人,凡是可以收买的就出重金收买,并结交他们;不肯被收买的,派刺客用利剑将

其刺杀,利用离间计谋,挑拨各国君与臣之间的关系,然后派良将率军攻打各国。这样,在

几年之内,秦国终于兼并了天下。

材料二:

赵高查办李斯。李斯被捕后并套上刑具,关在监狱中,仰天长叹道:“唉呀!可悲啊!

无道的昏君,怎么能为他出谋划策呢!从前夏桀杀死关龙逢,商纣杀死王子比干,吴王夫差

杀死伍子胥。这三个大臣,难道不忠吗!然而免不了一死,他们虽然尽忠而死,只可惜忠非

其人。现在我的智慧赶不上这三个人,而二世的暴虐无道超过了桀、纣、夫差,我因尽忠而

死,也是应该的呀。”……

李斯于是在监狱中上书说:“我担任丞相,治理百姓已经三十多年了。我来秦国赶上领

土还很狭小,先王的时候,秦国的土地不过千里,士兵不过几十万。我用尽了自己微薄的才

能,小心谨慎地执行法令,暗中派遣谋臣,资助他们金银珠宝,让他们到各国游说,暗中准

备武装,整顿政治和教化,任用英勇善战的人为官,提高功臣的社会地位,给他们很高的爵

位和俸禄,所以终于威胁韩国,削弱魏国,击败了燕国、赵国,削平了齐国、楚国,最后兼

并六国,俘获了他们的国王,拥立秦王为天子。这是我的第一条罪状。……奏书呈上之后,

赵高让狱吏丢在一边而不上报,说:“囚犯怎能上书!”

赵高派他的门客十多人假扮成御史、谒者、侍中,轮流往复审问李斯。李斯改为以实对

答时,赵高就让人再拷打他。后来二世派人去验证李斯的口供,李斯以为还和以前一样,终

不敢再改口供,在供词上承认了自己的罪状。二世二年七月,李斯被判处五刑,判在咸阳街

市上腰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孙文

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①者屡,死

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

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

所积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