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第4讲 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第4讲 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第4讲 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第4讲 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单元第4讲

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考情分析1.近三年高考高频考点分析汉武帝的措施:推恩令、刺史制度、中外朝制(削弱相权)、察举制选官东汉政治特点:光武中兴(加强尚书台、整顿吏治)、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党锢之祸。西汉经济措施: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币制改革(五铢钱)。东汉庄园经济:豪强地主势力膨胀与土地兼并思想文化与社会控制

尊崇儒术。史学成就: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边疆治理与民族关系: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设河西四郡。西域经营:张骞通西域、西域都护府设置(公元前60年)。社会矛盾与王朝衰亡:西汉灭亡:王莽改制失败、绿林赤眉起义。东汉崩溃:黄巾起义、军阀割据2.高考命题特点与趋势选择题聚焦细节与概念辨析高频考查制度细节(如推恩令与分封制的区别、刺史的职能。结合史料分析历史现象(如东汉乘牛车风尚反映的政治衰颓)。材料题注重因果逻辑与历史解释常以文献、考古资料(如画像石、简牍)切入,考查国家治理能力与制度实效。要求对比秦汉制度异同(如汉承秦制的继承与发展)。跨时代视角与唯物史观渗透分析秦汉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如官僚政治模式的确立)。辩证评价历史人物或政策(如汉武帝的功过、光武中兴的局限性)近三年高考考点总结东汉政治现象分析(2023·山东卷);西汉经济政策的影响(2022·全国乙卷);东汉良吏形象分析(2022·湖南卷);二、知识梳理

(学生边看视频边自行填写完知识点导学案后完成下列知识点连连看)推恩令盐铁官营独尊儒术张骞通西域北击匈奴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国势力控制经济命脉打通中西交流通道奠定儒学正统地位刺史制度均输平准丝绸之路《史记》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中外贸易监察地方官员调节市场物价推动文化传播技术革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抢答题目1.时间排序​​:“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汉元帝时期昭君出塞”

2.判断题问:汉武帝“独尊儒术”是否直接导致察举制完善?答案:否,二者均为加强集权的措施,但无直接因果。)3.学生上讲台标注出:西汉、匈奴、西域都护所在区域​​三、核心知识突破理解1.政治制度:中央集权的强化​汉武帝面对汉初郡国并行制的弊端,采取​​推恩令​​(分解诸侯国领地)→​​附益之法​​(限制诸侯权力)→​​酎金夺爵​​(削弱诸侯经济基础)从而使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加强。​​内朝(中朝)​​:重用亲信近臣(尚书台官员),架空外朝丞相权力→​​君主专制强化​​。​​察举制​​:以“孝廉”为标准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但后期被门阀士族垄断。​​刺史制度​​:监察地方官员(“六条问事”)→​​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经济政策联系选择必修2​​政策类型​​​​措施​​​​作用​​​​局限​​​​农业政策​​轻徭薄赋(如汉初十五税一)促进小农经济恢复,巩固统治基础土地兼并加剧,自耕农破产​​手工业专营​​盐铁官营(汉武帝)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富商大贾技术进步受限,私营手工业受压制​​商业调控​​均输平准、平准法平抑物价,调节商品供应官商垄断,市场活力被削弱​​土地制度​​编户齐民(户籍管理)控制人口与赋税来源强化人身依附,激化阶级矛盾(1)经济政策(2)两汉经济结构:多元发展与矛盾并存​​农业:小农经济主导,技术进步推动生产力​​​​生产工具​​:铁犁牛耕普及;发明​​曲柄锄​​、​​大镰​​、​​耧车​​(播种工具)。​​耕作技术​​:代田法(沟垄轮耕)与区田法(集中施肥)推广,提升土地利用率。​​土地制度​​:​​豪强田庄​​:东汉盛行,形成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自耕农破产​​:土地兼并严重,“富者田连仟佰,贫者无立锥之地”(董仲舒语)。手工业:官私并重,技术领先世界​​​​类型​​​​代表成就​​​​特点​​​​官营手工业​​汉代冶铁业(宛、巩县铁官作坊)规模大,技术先进(高炉炼铁、炒钢法)​​私营手工业​​蜀锦、越布(《史记》载“蜀汉之布”)技术灵活,产品精美,但受官府压制​​家庭手工业​​纺织业(麻布、丝绸)自给自足,产品流入市场(“男耕女织”)商业与城市:繁荣与管制并存​​​​商业发展​​:​​丝绸之路贸易​​:长安、洛阳为国际商埠​​海外贸易​​:与东南亚(交趾)、南亚(天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交流(出土罗马金币、波斯银币)。​​城市经济​​:​​长安​​:东市、西市分区,坊市制度严格,官府设“市令”管理。​​扬州、成都​​:南方商业重镇(“扬一益二”始于汉代)。​​货币体系​​:​​五铢钱​​(汉武帝):统一铸币权,形制规范,流通全国。​​白鹿皮币​​(汉武帝):针对诸侯王的金融手段,变相搜刮财富西汉初期(休养生息)→

汉武帝时期(经济统制)→

西汉后期(土地危机)→

东汉(田庄经济兴起)↓农业:铁器普及

手工业:官私并进

商业:市舶司雏形

货币:五铢钱主导↓政策:重农抑商

思想:黄老→儒学(经济伦理化)3.联系选必三两汉思想文化的核心脉络:从多元到一统​​​​阶段​​​​思想特征​​​​代表思想/事件​​​​与政治经济的关系​​​​西汉初期​​黄老之学主导,百家并存陆贾《新语》主张“无为而治”适应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恢复经济​​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儒法合流董仲舒“天人感应”“大一统”思想为中央集权制度提供理论依据​​东汉时期​​儒学神学化,谶纬盛行《白虎通义》确立儒家谶纬神学体系强化君权神授,维护东汉统治合法性文化成就与思想互动​​​​​​《史记》(司马迁)​​​​思想特点​​:“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融合儒道思想,强调历史规律。“华夷共祖”观(黄帝为华夏共祖)——强化民族认同。​​历史意义​​:奠定正史体例,体现汉代“大一统”思想。​​《汉书》(班固)​​思想特点​​:“天命史观”(强调汉朝正统性)——服务东汉政权合法性。儒家伦理贯穿叙事(如列传侧重道德评价)。文学艺术:思想观念的具象化汉赋从西汉到东汉风格的演变;科技:思想与实践的结合​​造纸术(蔡伦改进)​​​​医学(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思想融合​​:儒道结合(“悬壶济世”的儒家伦理与“阴阳平衡”的道家理论)​​西汉初期:黄老之学

汉武帝:儒学独尊(董仲舒)

西汉后期:谶纬兴起

东汉:儒学神学化(《白虎通义》)

思想多元化(佛教传入、道教萌芽)

文化成就:史学(《史记》《汉书》)、科技(造纸术)、文学(汉赋、乐府)

四、真题演练1.(2023·广东卷)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2.(2019·全国卷)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C3.(2023·福建卷)东汉前期,许慎在编撰《说文解字》时,征引全国各地的政区地名资料,用以分析字形、考辨字义。其中提及次数较多的郡、国如图所示。这反映了该时期DA.行政制度的重大调整B.豪强势力的地方割据C.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D.经济发展的南北差异4.(2022·辽宁卷)《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文献中常见有“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安宁”“日月所照”等类似表述。这反映了汉代A.边疆治理趋于完善B.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C.“大一统”的政治理念D.“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C真题材料演练:东汉政治现象分析(2023·山东卷)材料:“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问题:这种“风尚”反映了东汉晚期的何种社会现象?解题思路与技巧​​​​1.提取材料关键信息​​​​时间变化​​:先秦至秦汉尚马车→东汉晚期尚牛车。​​牛车特点​​: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使用群体​​:天子至士人,覆盖社会上层。2.联系东汉晚期历史背景​​​​政治层面​​:外戚宦官专权,中央集权削弱,社会秩序混乱,传统礼仪约束力下降。​​经济层面​​:豪强田庄经济兴盛,庄园内自给自足,生活优裕,追求舒适性。​​社会层面​​:士族门阀垄断仕途,形成封闭特权阶层,生活方式影响社会风尚。​​思想层面​​:儒家礼教松动,玄学兴起,士人追求个性自由与享乐。分析现象背后的本质​​​​等级观念淡化​​:牛车普及表明社会上层对传统身份象征(马车)的摒弃,反映礼制约束力减弱。​​庄园经济推动​​:牛车适合庄园内移动需求,体现豪强地主经济独立性与生活封闭性。​​社会心态转变​​:从追求政治象征(马车)转向注重实用享乐(牛车),呼应乱世中的避世心态。​​4.答案组织逻辑​​​​现象本质​​=​​表层变化​​(交通工具偏好)+​​深层原因​​(政治动荡+经济结构+思想变迁)。​​得分点提炼​​​​等级制度松动​​:牛车突破马车等级限制。​​门阀士族影响​​:庄园经济与享乐需求驱动风尚。​​社会动荡背景​​:政治混乱促使务实心态蔓延。这种“风尚”反映了东汉晚期​​社会等级观念淡化与门阀士族生活方式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传统礼仪制度的松弛​​:先秦以来“马车为尊”的等级规范被打破,牛车因实用性和舒适性成为新的风尚,体现社会对传统礼制的突破。​​门阀士族势力的崛起​​:牛车的“宽绰严密”适应了士族庄园经济下追求私密性与享乐的需求,反映豪强地主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对社会的影响。​​社会动荡与务实风潮​​:东汉晚期政治腐败、战乱频发,士人阶层转向追求实用与安逸,牛车的稳定性与舒适性契合了这一社会心态。真题演练2西汉经济政策的影响(2022·全国乙卷)

材料:“(汉武帝)令郡国举孝廉,设太学;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北击匈奴,通西域。”

问题:结合材料分析汉武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及其意义此类问题解题模板​​​​1.提取材料关键词​​​​核心政策​​:从材料中圈出具体措施(如“举孝廉”“盐铁官营”)。​​关键词关联​​:将政策归类到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2.联系所学知识​​​​政治​​:察举制(选官制度)、太学(思想教育)。​​经济​​:盐铁官营(国家垄断)、均输平准(宏观调控)。​​军事/民族关系​​:北击匈奴(边疆治理)、通西域(丝绸之路)。3.分析措施的影响​​​​直接作用​​:如“盐铁官营→增加财政收入”。​​深层意义​​:如“儒学独尊→思想统一→巩固统治”。​​4.综合意义​​​​多维度总结​​:从政治、经济、思想、民族等角度整合答案。​​历史逻辑链​​:说明措施如何共同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得分技巧​​​​紧扣材料​​:答案需包含材料中所有政策,避免遗漏。​​分层表述​​:按“措施→影响→意义”逐层展开,逻辑清晰。​​术语规范​​:使用历史学科语言(如“中央集权”“经济垄断”“民族交融”)。​​联系全局​​:点明汉武帝政策对汉朝及后世的长远影响。政治​​:​​察举制(举孝廉)​​:选拔人才,打破贵族垄断,扩大统治基础。​​设太学​​:推广儒学,确立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经济​​:​​盐铁官营​​:国家垄断盐铁生产和销售,增加财政收入,削弱豪强势力。​​均输平准​​:调控市场物价,稳定经济秩序。​​军事与民族关系​​:​​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消除边疆威胁。​​通西域​​:打通丝绸之路,促进中外交流与边疆治理。​​意义​​:​​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推动思想统一(儒学正统)。​​经济​​: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为对外战争提供物质基础。​​民族​​:拓展疆域,促进民族交融与文化交流(如丝绸之路)第二单元

融合贯通1.思维导图:西汉初期(休养生息)→

汉武帝(强人政治)→

西汉后期(土地危机)→

东汉(豪强崛起)

政治:郡国并行→推恩令→豪强田庄

经济:休养生息→盐铁官营→田庄经济

思想:黄老→儒学独尊→谶纬神学

民族:和亲→北击匈奴→班超通西域

模块​​​​西汉初期​​​​汉武帝时期​​​​东汉时期​​​​政治​​郡国并行,内朝初创推恩令+察举制豪强田庄,豪族政治​​经济​​轻徭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