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立足史学思想方法挖掘教材文本内涵_第1页
2025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立足史学思想方法挖掘教材文本内涵_第2页
2025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立足史学思想方法挖掘教材文本内涵_第3页
2025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立足史学思想方法挖掘教材文本内涵_第4页
2025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立足史学思想方法挖掘教材文本内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立足史学思想方法

挖掘教材文本内涵一三项内容:聚焦核心素养把握课程内容主旨彰显史学思想方法完善历史学习方式彰显史学思想方法诠释评价集证辨据分解到每一课程内容单元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唯物史观把握课程内容主旨彰显史学思想方法把握单元内容主旨的四条路径诠释评价集证辨据把握一课内容主旨的五条路径完善历史学习方式知识及其认识的结构化由教师示范走向学生模仿与迁移分解到每一课程内容单元作为教学设计的首要栏目学习活动设计的方向破解文本内隐的史学思想方法二两大体系:围绕关键能力史学思想方法的两大组成部分集证辨据的思想方法诠释评价的思想方法我们如何知道我们如何认识史料效度与信度的判断逻辑与历史一致的追求(一)集证辨据的思想方法(1)区分表述与评价:

懂得历史记载、著作和教材中的内容都是作者认识的结果,能指出其中含有价值判断或观点的表述。(2)获取史料的途径:

懂得文献检索和调查访问是获得实物、文本、口传等史料的基本途径。

(3)史料的一般分类:

懂得史料一般可分为实物、文本、口传三类,也可按载体分为文字、图片、音像等;

懂得文学艺术作品的史料价值;

懂得不同的史料有不同的历史价值,学会汲取和整理其中的主要信息。(4)史料证史的路径:

懂得史料可作为揭示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的证据;

能透过史料的表述、评述,知晓作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5)史料性质的判断:

懂得史料还可按性质分为“原始史料”与“非原始史料”、“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明了两者间的区别,正确汲取和整理其中的主要信息;

懂得因对象和问题不同,史料的有效性与可靠性会发生变化。(6)史料的比对归纳:

通过归纳和比较,发现史实间重大或主要特征的异同点;懂得证据链对于认识历史的作用。(二)诠释评价的思想方法(1)运用概念或范畴:

运用时间与空间、相同与不同、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等概念或范畴,分析、综合、归纳、比较基本史实和相关问题。

“严格说来,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属无心之举,因为他最初的目的仅是为了联合盟友共同抗击匈奴”。这段话采用了

A.“量变与质变”的分析方法

B.“目的与手段”的分析方法

C.“背景与条件”的分析方法

D.“动机与后果”的分析方法(2)评人的主要视角:

从时代特征、社会地位、文化背景,思想认识的视角,解释与评价历史人物。(3)评事的主要视角:

从时代特征、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社会生活的视角,解释与评价历史事件。

“15世纪中期,拜占庭帝国被土耳其所灭,许多学者来到意大利,继续传播希腊文化,为文艺复兴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其分析与判断的视角重在A.经济状况B.文化传统

C.政治形态D.自然环境(4)评文明成果视角:

从基本特征、主要贡献、创新意义、社会影响的视角,解释与评价优秀文明成果。近代以来,人类创造了改变整个世界的文明成果,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思想,乃至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进入了史无前例的高速发展时代。文明成果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渗透到衣、食、住、行,以及学习、娱乐、休闲等每一处细小的地方。请选择其中一个或一种成果,从主要贡献(或创新意义)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史论结合地简述你的看法。(5)质疑他人的结论:

根据一定的史实、史料或视角,质疑或反驳有明显缺陷的历史叙述或解释。

北宋“重文轻武”的政治格局形成后,文官担任军队最高长官,可文官没有实战经验,以致北宋军队的实力大幅下降,在对抗北方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罕有胜迹。

清政府派林则徐到广州禁烟。虎门销烟后,英国随即发动了鸦片战争。(6)反思的基本路径:

懂得辨别史料性质、检验思维方式有助于认识历史真相。三

历史传统:文本内藏玄机(一)统编教材文字表述的优秀传统

在隋末农民起义的打击下,隋王朝摇摇欲坠。

公元1-2世纪,罗马帝国成为—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公元8世纪,阿拉伯国家成为—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二)“文史不分家”观念下的文本内涵挖掘原始的文献史料要读出字里行间背后的意味——由显性信息到隐性信息名家史论须窥破作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由理解结论到理解过程史学专著的谋篇布局起承转合多半蕴含文学——由思想方法到史学观念仅从史学思想方法的角度来看四

两个误区:教条加上形式误把教材中的历史认识等同于绝对真理误把解读教材文本等同于“教教材”揭示、反思包括教材在内的文本结构的内在逻辑及表述背后的意蕴——你能看得明白吗——历史理解的本质不只是理解前人认识及表达历史的结论,而是理解他们的思维过程,及其思想方法,穿透其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解读教材文本≠“教教材”五

若干实例:窥破文本内涵(一)历史到底是什么?●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这些古人类化石和石器的发现,为复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证据。●经测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通过北京人的研究……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上˙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发现复原证据证据测定迄今所知(二)如何用不同词汇表明证据的信度与效度●半坡遗址中还出土了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可见半坡人已经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这些(炎黄时期的)远古传说,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考古学者在河南、陕西、山西、甘肃、浙江等地发掘出水井遗迹、蚕茧和丝织品、原始骨笛、船型陶壶等。这些发现,印证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这里(二里头)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上˙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可见反映印证反映——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上˙第3课远古的传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上˙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山东临淄春秋殉马坑全部殉马600多匹,实际出土殉马334匹,反映了当时齐国的国力强盛。反映——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上˙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东汉宅院画像砖这块房屋画像砖采用鸟瞰手法表现东汉建筑。图中的屋主悠闲地对坐畅饮,起舞的雀鸟和洒扫的奴仆,衬托出一派安逸祥和的世俗生活场景。衬托——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亡》在这个院落里,豪强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透露出东汉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的情形。陶院落(模型)透露——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亡》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说唱是汉代百戏中的一种,说唱俑又称说书俑。这件俑身材矮胖,表情生动活泼,幽默风趣。雕塑线条简练,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汉的民间生活气息和地方风貌。反映纸本地图考古学家在西安灞桥、甘肃天水、敦煌等地几次发现了西汉时期的麻纸,有的纸上面还有文字和地图。这证明西汉时已生产纸。证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上˙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文物具有多元的证史价值,既可证明那时的生产技术与工艺水平,也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经济状况。

文物可从多方面、多层次透视。如图A所示的文物既能证明当时陶器制作的工艺水平,也能反映这一时期妇女的社会地位。图B所示的文物既能证明

,也能反映

。AB可见衬托证明印证折射反映透露显性信息与隐性信息有意信息与无意信息(三)如何结构化地表述远古人类的生活●半坡居民的生活

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气候温暖……

半坡遗址的居住区,有房屋……,居住区外有……烧制陶器的窑场……

半坡人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还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饲养……家畜;他们还用弓箭……等捕猎……有时也采集野果……。

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半坡人还有很多装饰品,并有少量的乐器……遗址中还出土了骨针……纺轮,……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上˙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

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河姆渡人的房屋……

水稻是当时这一带的主要农作物……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家畜……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和玉器,还有简单的乐器骨哨。河姆渡人还运用雕刻等技术……制成工艺品……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精神生活(四)如何体会课文题目遣词造句背后的深意●七上第3课远古的传说●七上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七上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七上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七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七下第3课盛唐气象●七下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七下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五)研究远古历史的是哪些人●考古学者在云南、北京……等地发现了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后来人类学家根据在遗址中发现的3枚牙齿,将活动在这里的古人类命名为“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当时北京人生存的地区有大片森林和水域,气候温暖湿润。这里常有动物出没,如梅花鹿、野马等,也有丰美的水草。——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上˙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六)这些问题似乎没有问到位想一想,左列北京人制作的石器有什么用途。简述你的判断依——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上˙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什么这种不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上˙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第3课远古的传说》梁启超认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你同意吗?简述你的理由。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七)这些话题的史学思想方法意义究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