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知识点_第1页
病理学知识点_第2页
病理学知识点_第3页
病理学知识点_第4页
病理学知识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病理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病理教研室

绪论

一、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病理学(pathology)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是医学

科学实践的基础。

主要任务: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机制,以及疾病发展过程中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

功能代谢改变与疾病的转归,从而为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主要任务:

病理生理学

[病因]

病机认识疾病的本质,为防治疾

研究功能

[f”一病提供科学的理论根据。

病变1代窗

形态L____________

I疾病转归J病理形态学

(病理解剖学、病理学)

二、病理学在医学中地位

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在医学教学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

三、病理学的基本内容

总论(普通病理学,基本病理过程)研究和阐述存在于不同疾病中共性的病变基础

各论(器官病理学,系统病理学)研究和阐述各系统器官不同疾病的特殊规律

病理解剖学一着重研究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改变

病理生理学一着重研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改变

四、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人体病理学研究

1、尸体解剖2、活体组织检查(活检)3、细胞学检查

(二)实验病理学研究

1、动物实验2、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

五、病理学的观察方法

(一)大体观察

(二)光学显微镜观察

(三)组织(细胞)化学观察

(四)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五)电子显微镜观察

(六)图像分析技术

流式细胞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学好病理要做到“六联”、“一动”

六联:

*理论和实验*形态和机能火局部和整体

*总论和各论*大体和镜观大病理和临床

一动:动态的观点

•病理学本科阶段学习和考试方法

•病理典型病变图片

・大体标本一般观察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一章疾病概论

第一节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一、健康(health)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的状态。

稳态(homeostasis)机体在神经、体液等机制的作用下,通过自我调节各器官功能代谢活动和

内部结构,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和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并保持躯体、精神和对社会的良

好状态。

二、疾病(disease)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和条件作用下,因稳态破坏而发生损伤和抗损伤反应的异常生命活动,

表现为组织和细胞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并引起各种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异常。

病理过程和病理状态

病理过程(pathologicalprocess):存在于不同疾病中所共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功能、代谢和形

态结构变化的综合过程。

病理状态(pathologicalstate):发展极慢或相对稳定的局部形态变化,常是病理过程的后果。

第二节病因学

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的科学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一)概念

能引起某种疾病发生的特定因素,是引起疾病的必不可少的、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没有病

因就不能发生相应的疾病。

(二)病因的分类

1、生物性因素•一最常见

2、物理性因素

3、化学性因素

4、机体必需物质缺乏或过多

5、遗传性因素一.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6、先天性因素

7、免疫性因素.•一变态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病

8、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一)概念

在病因作用于机体的前提下,能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诱因:能加强病因作用并促进疾病或病理过程发生的因素。

危险因素

(二)分类

1、内部条件

2、外部条件

病因和条件之间的关系:

条件

病因......发病

第三节发病学

主要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共同的基本规律和机制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疾病过程中的损伤与抗损伤反应

(二)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

(三)疾病过程中局部与整体关系

疾病过程中的损伤与抗损伤反应

损伤

组织破坏心瘁t

血管蟠心缢t

miiii、niE

休克

组织缺氧

血压t

加重全身扶氧

3、脑死亡:全脑功能不可逆永久性停止

(1)脑死亡的主要指征:

1)自主呼吸停止--首要指征

2)不可逆性深昏迷和对外界刺激无反应性

3)瞳孔放大或固定

4)脑干反射消失

5)脑电波消失

6)脑血管灌流停止

植物状态:脑认知功能和意识丧失,但有睡眠•觉醒周期,有自主呼吸,有脑干反射。

(2)判断脑死亡的意义

1)脑死亡的确定,意味着法律上具备死亡的合法依据

2)脑死亡者脑以外器官可以成为器官移植材料

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主要学习内容: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损伤的修复

重点掌握内容:

:适应性反应(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变性、坏死的概念、病理变化。

­凋亡的概念。

•肉芽组织的概念及组成。

概述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接受内、外环境刺激因素的影响,作出应答反应,超过其

耐受程度时,细胞和组织受损甚至死亡。

■适应:细胞和组织对各种刺激因子和环境改变作出应答反应,改变其代谢、功能、结构

的过程。是一项基本的生物学属性。

■损伤:损伤因子作用超过细胞和组织的适应能力,引起细胞和组织结构、功能的损害。

第一节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一、萎缩

■定义:是指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实质细胞萎缩时,常伴有间质的增生。

病理变化:

-肉眼观:参缩器官体积缩小,重量减轻,质地变韧,呈褐色。

■光镜下: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数量减少,间质增生,胞浆浓缩,可见脂褐素。

■电镜下:细胞器退化减少,自噬泡增多。

萎编分类

生理性病理性

全身性萎缩局部性萎缩

营养压迫性废用性神经性内分泌性

不良性萎缩萎缩萎缩萎缩

萎缩

二、月巴大

、■定义: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体积增大。肥大的组织、器官常伴有细胞数量的增多(增生)。

肥大的分类:

①生理性肥大

②病理性肥大

功能代偿意义。

三、增生

、■定义:实质细胞数量增多使组织器官体积增大。

■增生的类型:①生理性增生(如青春期乳腺)②病理性增生

增生的器官常呈弥漫、均匀性增大。

四、化生

■定义:一种已分化组织转化为另一种相似性质的分化组织的过程。

■好发组织:上皮细胞、间叶细胞

・特点:只能转化为性质相似的组织细胞:即上皮细胞之间或间叶细胞之间。

分类:

•①鳞状上皮化生:气管柱状上皮,胆囊粘膜上皮,宫颈粘膜柱状上皮。

■②肠上皮化生:胃粘膜转化成小肠或大肠粘膜。

-③结缔组织化生:纤维组织可化生为软骨组织或骨组织.

■第二节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原因

•发生机制

・形态学变化:变性、细胞死亡

(­)变性

•概念:变性是指细胞或间质因代谢发生障碍所致的某些形态学变化,表现为细胞浆内或

细胞间质内有各种异常物质或是正常物质的异常增多。

常见变性的病理类型:

-细胞水肿

■脂肪变性

■玻璃样变性

・粘液样变佳

■病理性钙化

细胞水肿

❖概念:又称水样变性,指细胞内水分异常增多。

水变性:缺氧、感染和中毒。

好发组织:肝、心、肾

病理变化:

肉眼:体积增大,包膜紧张、切面隆起,边缘外翻,色较苍白,混浊无光泽。(称为混浊肿胀)

镜下:细胞弥漫性肿胀,细胞浆可见细小红染颗粒,重度水肿的细胞胞浆淡染、清亮。

电镜:胞核正常,胞浆内的线粒体、内质网等肿胀呈囊泡状。

结局:轻或中度损伤可恢复;重度坏死。

脂肪变性

■概念:非脂肪细胞内出现脂滴或脂滴明显增多。

■原因:营养障碍、感染、中毒和缺氧。

■好发器官:肝、心、肾。

肝脂肪变性:

■光镜形态:细胞内出现边缘较整齐的大小不等的空泡,苏丹III呈桔红色,锹酸呈黑色。

■肉眼观:肝肿大,黄染,油腻感。

■光镜下:

①肝细胞体积增大;

②胞浆内有大小不等的空泡;

③大的脂滴将核挤压偏于一侧。

心肌脂肪变性:

■主要累及左室内膜下和乳头肌。

肉眼观:脂肪变的心肌呈黄色条纹,与正常暗红色心肌肉相间,形似虎皮斑纹,称虎斑心。

光镜下:脂肪滴常位于心肌细胞核附近,较细小,排列呈串珠状。

玻璃样变

概念:指细胞内、纤维结缔组织或细动脉壁等,在HE染片中呈现均质、红染、毛玻璃样半透

明的蛋白质蓄积。又称透明变性。

包括三类:

•L结缔组织玻璃样变

■2.血管壁玻璃样变

■3.细胞内玻璃样变

1•结缔组织玻璃样变

・:♦肉眼:①灰白色半透明;②质地致密坚韧弹性消失。

❖镜下:①胶原纤维增粗、融合,形成均质的梁状或片状结构。

②细胞成分减少。

2.血管壁玻璃样变

❖常见:高血压时的肾、脑、脾及视网膜处的细动脉。

镜下:血管内皮下形成无结构的均匀红染物质。

3.细胞内玻璃样变

。常见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玻璃样小滴变性、Russell小体、酒精肝时出现的Mallory小体。

。镜下:细胞内出现圆形红染的玻璃样小滴。

粘液样变性

。概念:指间质内出现类粘液的蓄积。

常见于间叶组织肿瘤、风湿病等。

。病变:星芒状纤维细胞散在于灰蓝色的粘液基质中。

病理性钙化

。概念:骨和牙齿外的其它组织内有固态的钙盐沉积:磷酸钙,碳酸钙。

❖局部性(营养不良性钙化)

全身性(转移性钙化)

(二)细胞死亡

1.坏死2.凋亡

1.坏死

概念: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死亡。

㈠坏死的基本病变一一坏死的组织形态学改变

A.核改变(重点)

核固缩:核脱水、缩小、染色加深

核碎裂:核膜破裂、崩解

核溶解:DNA和核蛋的分解,染色变淡

B.胞浆改变,嗜酸性增强、红染

C.间质改变,基质内胶原纤维肿胀、崩解、基质崩解、液化;颗粒状无结构红染物质

㈡常见的坏死类型

■1.凝固性坏死

■2.液化性坏死

■3.特殊类型的坏死

(1)干酪样坏死

(2)坏疽

(3)脂肪坏死

(4)纤维素样坏死

1.凝固性坏死

■⑴概念:坏死组织发生凝固f灰白、干燥、坚实的凝固体。其特点是水分减少,结构轮

廓保存。

■⑵机理;胞浆蛋白质凝固3溶酶体少或未起作用。

■⑶形态

大体:坏死区呈灰白、灰黄色,边界清,与正常组织交界处有暗红色充血出血带。

镜下:坏死区胞核消失,胞浆细颗粒状,但早期组织结构轮廓尚可辨认。

2.液化性坏死

■⑴概念:组织坏死分解液化,形成坏死腔、软化灶。

■⑵机理:酶性溶解3凝固蛋白少,水份、脂质多,蛋白酶多(胰)。

■⑶形态:大体:坏死组织呈液状,可见坏死腔或软化灶。

镜下:原组织结构溶解消失。

■3.特殊类型的坏死

>(1)干酪样坏死

>(2)坏疽

>(3)脂肪坏死

>(4)纤维素样坏死

(1)干酪样坏死

■⑴凝固性坏死的特殊类型,由结核杆菌引起。

■⑵机理:彻底坏死,组织凝固,含脂质(TB菌外膜分解)。

■⑶形态:

大体:坏死组织呈细颗粒状,灰黄松软,似干酪、豆腐渣样(含脂类)。

镜下:坏死彻底,不见组织轮廓,为无定形颗粒状物质,淡红染。

(2)坏疽

■⑴概念:肢体或内脏大块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菌感染,使坏死组织呈黑色、污绿色等特

殊形态改变。

■⑵分类:

①干性坏疽

②湿性坏疽

③气性坏疽

①干性坏疽

■a.四肢末端多见,动脉受阻,静脉通畅;

■b.坏死组织水分少+蒸发一干固皱缩,呈黑褐色,分界明显;

■c.感染一般较轻,全身症状无或轻。

②湿性坏疽

■a.外通内脏(肠、肺或四肢,动脉受阻,静脉也不畅或受阻(淤血,水肿);

-b.坏死组织水分多,局部肿胀、恶臭、暗绿色、分界不清;

■c.腐败菌感染重,产生口引跺,粪臭素;毒素吸收。

③气性坏疽

■a.深达肌肉的开放性又不通畅的创伤,战伤,外伤;

■b.坏死组织水分多,含气体,呈蜂窝状,污秽、暗棕色,捻发感;

■c.厌氧菌感染(产气荚膜杆菌),毒素吸收严重。

(3)脂肪坏死

液化性坏死的特殊类型,包括两类:

■酶解性:急性胰腺炎

■外伤性:脂肪细胞破裂

(4)纤维素样坏死

概念:发生于结缔组织和血管壁,是变态反应性结缔组织病和急进性高血压病的特征性病变。

病变:坏死组织呈细丝状、颗粒状、无结构质,红染,纤维素样。

坏死的结局

■1.溶解吸收:最常见的方式

-2.分离排出

■3.机化

■4.包裹、钙化

凋亡

■是活体内单个细胞或小团细胞的死亡,死亡细胞的质膜不破裂,不引起死亡细胞的自溶,

也不引起急性炎症反应。也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PCD)。

凋亡细胞的特点

■光镜:凋亡小体多呈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等,胞浆浓缩,强嗜酸性,可无固缩浓染的

核碎片。

■电镜:凋亡细胞皱缩,质膜完整,胞浆致密,细胞器密集伴不同程度退变。核质致密,

形成形态不一、大小不等的团块边集于核膜处,进而胞浆裂解,形成凋亡小体。

第三节损伤的修复

•再生

-肉芽组织

・创伤愈合

■一、再生

•修复:机体的组织和细胞损伤后修补、恢复其结构和功能的过程称为修复。通过再生来完成。

'再生:指组织损伤后,其周围未受损伤细胞分裂增殖加以修复的过程。

•(一)组织细胞的再生分类

■不稳定细胞

■稳定细胞

■永久性细胞

再生能力比较强的细胞

特点:不稳定细胞

■表皮细胞,

■间皮细胞

■呼吸道、消化道、生殖管腔的粘膜上皮细胞

■淋巴及造血细胞

有再生能力

特点:稳定细胞

■腺或腺样器官实质细胞:肝、胰、涎腺、内分泌腺;

■间叶组织:纤维、骨、软骨、平滑肌

再生能力极差

特点:永久性细胞

1.神经细胞

2.心肌细胞、横纹肌

二、肉芽组织

1.概念:“指旺盛增生的幼稚的结缔组织,在开放性创面常呈鲜红、颗粒状似鲜嫩肉芽,故名。

2.结构与形态

■由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

•纤维母细胞

■炎细胞构成;

3.瘢痕组织

・①纤维化的肉芽组织,色灰白,质地较硬,缺乏弹性;

-②大量胶原纤维,可伴玻璃样变。

•瘢痕收缩:玻璃样变、水分减少而固缩一狭窄,活动受限。

4.功能与作用

■①抗感染及保护创面;

•②填充伤口,修复缺损;

•③机化血凝块、坏死组织及异物:机化、包裹

小结:

>萎缩、肥大、增生、化生、变性、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坏死、机化、凋亡、肉芽组

织的概念。

>变性的类型及病变特点。

>坏死的类型及病理特征。

>肉芽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坏死与凋亡的区别.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一节充血

■定义:局部器官或组织的血管扩张,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充血。

■充血分为:动脉性充向、静脉性充血

一、动脉性充血

■定义:局部器官或组织由于动脉血流入过多而发生的充血(主动性充血)。

(一)病因:炎性充血;侧支性充血;减压后充血等。

(二)病理变化:局部组织含血量增多,体积略增大。局部组织颜色鲜红、温度f。

(三)后果:多对机体有利。如热敷等。

二、静脉性充血

■定义:

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Cap和小静脉内,使局部组织或器官含血量增多

(被动性充血)。

L源因

1.静脉受压

2.静脉管腔狭窄或阻塞

3.心力衰竭

(二)病理变化

肉眼:淤血的器官体积增大,暗红色,代谢功能下降,局部温度下降。

镜下:小静脉和Cap显著扩张充血。

(三)后果

>淤血性水肿

>淤血性出血

>实质细胞萎缩、变性、坏死

>淤血性硬化

■(四)重要脏器的淤血

■慢性肺淤血

■慢性肝淤血

肺淤血

■原因多为左心衰竭

■病变:

肉眼观:肺脏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呈暗红色,质地变实,切开时可见有淡红或暗红色泡沫样

液体流出。

光镜下:肺泡壁Cap和小静脉扩张、淤血,肺泡腔内水肿液,RBC,并有巨噬C吞噬RBC在

胞浆内形成含铁血黄素即心衰C。

间质纤维组织增生。“肺的褐色硬变”

肝淤血

■原因右心衰竭

■病变

肉眼观:肝脏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质地较实、表面及切面可见红黄相间的条纹,形似槟榔。

(槟榔肝)。

光镜下:肝小叶中央静脉及四周肝窦淤血,肝C萎缩消失或坏死,小叶周边肝C脂肪变性。

■长期慢性肝淤血可导致淤血性肝硬化。

第二节出血

■定义:血液由心血管腔内流出,称为出血(hemorrhage)。

分类:

■破裂性出血

■漏出性出血

第三节血栓形成

■定义: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thrombosis)。所形成的

固体质块叫血栓(thrombus)。

■血栓——活体内形成

■血凝块……体外或死后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及机制

♦心血管内膜的损伤

♦血流缓慢或涡流形成

♦血液凝固性增高

(-)心血管内膜的损伤

■生理情况下内皮细胞以抗凝作用为主。

■(1)损伤内皮细胞的促凝作用:释放组织因子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启动凝血系统。

■(2)血小板的活化(起关键作用)

1)粘附反应(vWF因子)

2)释放反应(ADP、Ca2+、TXA2)

3)粘集反应

(二)血流状态的改变

■正常状态,层流…血液有形成分在血流的中轴流动(轴流),外层是血小板,最外围是一层血

浆带(边流)。

血流缓慢或涡流形成时:

》①有形成分进入边流、增加血小板与内皮接触机会。

》②凝血因子和凝血酶在局部达到凝血过程所需浓度。

》③内皮缺氧,受损促进血栓形成。

•临床上心力衰竭、手术后或久病卧床的患者易发生下肢静脉或盆腔静脉的血栓。

(三)血液凝固性增加

常见的导致血液凝固性增高的原因:

■血小板增多

■血小板枯性增加

■凝血因子浓度增加

■纤溶系统活性降低。

•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手术或产后,异型输血,妊娠、高脂血症、吸烟、冠状动脉粥样硬

化、某些癌症患者等。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和形态

■血栓的类型

血栓形成包括血小板粘集及血液凝固两个过程

•白色血栓

•混合血栓

•红色血栓

•透明血栓

白色血栓(析出性血栓)

■主要由血小板组成

■肉眼观呈灰白色,质地较坚实、与瓣膜或血管壁紧连。

■镜下主要由血小板梁构成,小梁表面附着一些中性粒细胞,小梁间形成少量纤维蛋白,网眼

中含有一些红细胞

■构成延续性血栓的头部

混合血栓

成分:血小板、纤维蛋白,多量红细胞,少量白细胞

■多发于血流缓慢的部位,如静脉

■肉眼观为粗糙的圆柱状,与血管壁相连,可见红白相间的条纹。

■镜卜观可见血小板小梁及小梁之间纤维蛋白网网络RBC构成,见少量WBC。

■构成延续性血栓的体部

红色血栓(凝固性血栓)

■多见于静脉

■肉眼观呈红色,易脱落、易碎

■主要由纤维素和红细胞构成

■构成延续性血栓的尾部

透明血栓

■发生于全身微循环小血管内

■只在镜下可见

■主要由纤维素构成

■多见于DIC

三、血栓的结局

■1.软化、溶解、吸收

纤维蛋白溶解酶

中性粒细胞释放蛋白水解酶

■小:溶解吸收、消失

■大:软化或脱落—栓塞

■2.机化与再通

■机化:血栓形成后,(1・2天)从血栓附着处的内膜下有肉芽组织向血栓内生长,逐渐取代血栓

成分。(3・4周)

■再通:血栓机化过程中,由于血栓逐渐干燥收缩、血栓内部或血栓与血管壁之间出现裂隙新

生的内皮细胞长入被覆盖其表面,形成新的管腔,并互相沟通,这种现象称为“再通”。

・3.钙化

■血栓长期末被溶解或未被充分机化时,可发生钙盐沉积而钙化。(如静脉石)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一)血栓形成的防御作用

■止血、防止出血、防止细菌及其毒素扩散

■(二)血栓形成的不利影响

■1.阻塞血管

■2.栓塞

■3.导致心瓣膜病

■4.继发性出血(DIC)

第四节栓塞

■概念: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运行而阻塞血管腔的过程,称为栓塞。

■阻塞血管的物质称为栓子。

一、栓子的运行途径

一般与血流的方向一致

左心和体循环动脉内的栓了---体循环器官动脉分支

右心和体循环静脉内的栓子--肺循环动脉分支

肠系膜静脉或脾静脉的栓子---肝门静脉分支

房室间隔缺损——交叉性栓塞

较大静脉栓子向小静脉运行-----逆行性栓塞

栓塞的种类:

■血栓栓塞

■脂肪栓塞

■气体栓塞

■羊水栓塞

(一)血栓栓塞

脱落的血栓引起的栓塞最常见

1.肺动脉栓塞

1)栓子的来源:95%栓子来源于下肢深部静脉、特别是胭静脉、股静脉、骼静脉。

2)肺动脉栓塞的后果:

■小栓子f肺A小分支

■正常肺一侧支循环代偿

■淤血的肺一出血性梗死

大栓子一肺动脉主干或大分支

广泛性小栓子一肺动脉分支

肺动脉,冠状动脉,支气管痉挛一呼吸困难,紫维,休克一猝死

2.动脉系统栓塞

■来源:大多来自左心,少数来自动脉系统的附壁血栓

■栓塞部位:心、脑、肾、脾及肢体。

■后果:肾、脾、脑,因为有终末动脉供血,易发生梗死。

(二)脂肪栓塞

血中出现脂肪滴并阻塞血管

小量:分解、吞唾。

七量:肺(9-200:肺

长骨物碎性骨折血管广泛受阻或痉

挛,内皮受损,血管

严重脂肪组织损伤

壁遹透性1一肺水

含脂肪药物注射■26肿、出血一死于窒息

jfc

高血脂、酒、腌朦及流或急性右心衰。

直径小者引起全身多

器官杜塞,最常见为

[脑检塞。

■脂肪栓塞(上)

■羊水栓塞(下)

(三)气体栓塞

■概念:大量气体进入血液,或溶解于血液中的气体迅速游离出而阻塞血管或心腔的现象。

■气体栓塞最常见于:

A空气栓塞

»氮气栓塞:减压病

(1)空气栓塞

■病因:多由于近心静脉损伤、破裂,空气通过损伤的静脉入血所致。

■后果:空气与血液搅拌成可压缩和膨胀的泡沫血,阻塞右心和肺动脉出口,导致循环中断而猝死。

■可见于分娩、流产、头颈部手术时。

(2)氮气栓塞

■潜水员由海底迅速上升到水面;飞行员由低空迅速飞入高空时。

■由于气压骤减,原来溶解于血液内的氧、二氧化碳和氮气游离出来,形成气泡,栓塞于血管。

(四)羊水栓塞

■羊膜破裂一羊水进入破裂的子宫静脉窦一羊水中物质如胎毛、胎脂、胎粪栓塞肺小动脉、Cap

f呼吸困难,紫组、休克一死亡。

(五)其他类型栓塞

■恶性肿瘤:瘤细胞栓塞。

■细菌栓:感染播散

■寄生虫:虫卵

第五节梗死

■定义:局部器官或组织因血流迅速阻断而引起的缺血性坏死称为梗死(infarct)。

一、梗死的原因和条件

■(一)原因

■血管阻塞,特别是动脉阻塞引起的梗死多见。

AL血栓形成和栓塞:最常见原因

》2.血管受压闭塞

》3.动脉持续性痉挛

一、梗死的原因和条件

■(-)条件

.供血血管的类型

双重血供:肺、肝、前臂终末动脉血供或吻合支少:肾、牌、心、脑

.血流阻断发生的速度

有效侧支循环能否及时建立

》3.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

心脑敏感,骨骼肌、纤维组织耐受

》4.血液的含氧量:贫血、心衰、休克

二、梗死的类型及病理变化

■梗死灶的部位和形状决定于受阻动

脉的供血形状和范围;

■梗死灶的颜色决定于含血量的多少;

■梗死灶的质地决定于坏死的类型。

■根据梗死灶含血量的多少可分:贫血性梗死和出血性梗死。

(一)贫血性梗死

■多见于组织致密且侧支血管少的器官,如心,肾,脾,脑。

■梗死灶形状与A分支的分布有关。

心一地图状肾、脾一楔形

■梗死灶呈灰白色,新鲜梗死灶稍肿胀,表面隆起,数日后干糙变硬,表面下陷,质地坚实,

交界处可见充血出血带。

■光镜下:呈凝固性坏死,外周有不等量中性白细胞浸润带,陈旧灶有肉芽组织及纤维瘢痕形成。

(二)出血性梗死

■常发生于组织疏松和具有双重血液循环的器官如:肺、肠。

■梗死灶内有弥漫性出血使其呈现红色,又称红色梗死。

产生的条件

1.严重淤血:严重静脉淤血一阻碍侧支循环建立一梗死f淤积的血液从坏死的血管壁漏出一弥

漫性出血

2.双重血液循环:

》肺有肺动脉,支气管动脉双重供血,两者间有丰富的吻合支。

肠有丰富的吻合支。

>静脉严重淤血时,-支动脉阻塞,另•支动脉不能克服阻力维持组织供血而发生坏死、继而

组织弥漫性出血。

3.组织疏松:

》肺、肠组织疏松、富有弹性一血管痉挛及坏死组织膨胀,不能产生有效压力将血液排出梗死

灶外f出血。

病理变化

■肉眼:肺多为肺下叶,呈锥体形,暗红色;肠多为小肠,呈节段性,暗红色或紫黑色。

■镜下:梗死区组织坏死,结构消失,有大量红细胞,未崩解破坏的血管呈扩张充血。

梗死的类型:

梗死的类型

贫血性梗死出血性梗死

特点

好发组织心、脾、肾肺、肠

产生条件禽支带坏不甚丰富

组织结构比较致密双重血液循环

严重淤血。

病变特点梗死灶内呈贫血状梗研内弥漫性出血

态,周边可见殛

血、出血带

三、梗死的影响和结局

■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梗死发生的器官、梗死灶的大小、部位,有无细菌感染。

•心、脑较大梗死猝死

♦肾、脾小范围梗死一影响小

•肠一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结局:

>小梗死:肉芽组织形成,机化一瘢痕。

>大梗死:不能完全机化L纤维包裹一钙化

>脑梗死:液化形成囊腔

小结

■充血(充血与淤血)

■出血

■血栓形成

■栓塞(血栓栓塞等)

■梗死(贫血性和出血性)

复习参考题

■名词解释:

■动脉性充血、静脉性淤血、槟榔肝、

■心力衰竭细胞、肺褐色硬变

■梗死、血栓形成、栓塞、减压病

■简答题:

■简述静脉淤血的后果。

■简述慢性肺、肝淤血的病理变化。

■简述血栓形成的条件。

■简述血栓的结局。

■简述栓子的运行途径。

■简述梗死的类型。

■试述各型梗死的发生条件及病变特点。

力病例分析

,患者,男性,64岁。清晨登山锻炼时,突然感到左侧胸前区胀痛不适,身出冷汗,面色苍白。

被迅速送医院。途中逐渐加重。心电图示心肌有损伤性改变。虽积极抢救,但因病情恶化,于

住院后二天因呼吸、心跳突然停止而死亡.

b尸检所见:患者属矮胖体形,腹壁皮下脂肪厚达4cm。心脏:体积增大,心包充盈,内有血

凝块约400ml。左心室前壁、心尖部及室间隔前下方有出血、坏死,不规则状,暗红色。

,镜下所见:病变区的心肌细胞变性坏死。核消失或模糊不清;肌浆发生凝集溶解。心肌间质

水肿、出血,有大量中性白细胞浸润。

■讨论题:根据本例脏器的改变做出病理诊断。

第四章炎症

一、概述

二、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

三、炎症的类型

四、炎症的临床表现和结局

五、炎症的防御作用

第一节概述

一、炎症的概念:

♦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致炎因子的损伤所发生的以防御为主的反应。

♦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的中心环节。

二、炎症的原因

一、生物性因子(感染)

二、理化因子

三、异常免疫反应

第二节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

一、变质[变质]

二、渗出[渗出]

三、增生[增生]

一、变质(alteration)

定义:炎症局部组织所发生的各种变性以至坏死。

(一)形态变化……炎区组织发生各种变性[变性]、坏死

(二)代谢变化

1、局部酸中毒--炎区组织代谢增强,氧化不全引起组织酸中毒

2、渗透压升高

二、渗出

・渗出指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粘膜表面

或体表的过程。

•渗出的成分称为渗出液(炎性水肿和炎性积液)渗出是炎症最具特征性的变化,是机体抵抗致

炎因子的主要防御手段。

(-)血流动力学改变O

(二)液体渗出()

(三)白细胞渗出。

(四)炎症介质()

(一)血流动力学改变(示图1、示图2)

1、细动脉出现迅速短暂的痉挛;

2、细动脉、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速;

3、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变慢,血流停滞;

4、轴流边流混合,白细胞附壁。

・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发生机制与神经体液因素的作用有关。

(二)液体渗出

1.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的机制

2.渗出液的成分

3.渗出液与漏出液的比较

4.渗出液在炎症中的作用

(二)液体渗出

1.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的机制

(1)内皮细胞收缩:

(2)内皮细胞的损伤:

<3)穿胞作用增强:

(4)新生毛细血管壁的高通透性:

2.渗出液的成分…••渗出液的成份与通透性有关,

轻:水、盐类和分子量较小的白蛋白

重:分子量较大的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3.渗出液与漏出液的比较

渗出液与漏出液的区

渗出泄漏出液

发生机制王要为血管蛰王费为静脉

通透性曜高回流受闺

蛋白费台•比重15'帆/I

班胞戢>1.。如<1,012

!工可力】、足式瞌>0,5X10^<0.1八胡阴性

阳性阳性

能自濯不能自踊

澄潘

4.渗出液在炎症中的作用

(1)渗出液可.以稀释毒素却有害物质,减轻毒素对组织的损伤;并为局部组织带来营养物质和

带走代谢产物。

(2)渗出液中含有大量抗沐、补体及溶菌物质,杀灭病原微生物。

(3)渗出的纤维素可限制病原微生物的扩散,还有利于白细胞吞噬消灭病原微生物。

(三)白细胞的渗出

炎症时血液内的白细胞渗出到血管外的现象,称为白细胞渗出。

炎细胞聚集于局部组织间隙内称为炎细胞浸润。白细胞的渗出是一主动、耗能、复杂的过程。

1.白细胞边集和附壁(轴流、边流)

2.白细胞粘着(由粘附分子介导)

3.白细胞游出:粘着的白细胞逐步游出血管壁,进入炎区。(游出特征)

4.趋化作用

5.白细胞在局部的作用

白细胞渗出的过程:

♦白细胞边集:层流消失,白细胞被挤向周边。(A)

♦白细胞的附壁:白细胞贴附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B)

♦白细胞粘着: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紧密粘着一起(C)

♦白细胞游出:白细胞游出血管壁进入炎区(主动运动)(D)

不同白细胞的游出特征:

(1)嗜中性粒细胞游走能力最强,游出最早,移动最快,淋巴细胞渗出最弱。

(2)炎症的不同阶段游出的白细胞不同。急性炎症或炎症早期以嗜中性粒细胞首先移出。

24〜48小时后由单核细胞取代。

(3)致炎因子不同游出的白细胞种类也不同。化脓性感染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病毒感染以

淋巴细胞为主。过敏反应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

4、趋化作用:渗出的白细胞以阿米巴样运动向炎症灶定向游走集中的现象。

趋化因子:炎区存在的某些化学刺激物。

(1)分类:内源性和外源性

(2)特异性:

不同的趋化因子可吸引不同的白细胞。如过敏反应时肥大细胞释放的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

子,对嗜酸性粒细胞有趋化性;

(3)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5、白细胞在局部的作用

(1)吞噬作用

1)吞噬细胞及其作用

吞噬细胞(种类及功能)有吞噬能力的细胞。

2)吞噬过程

(2)免疫作用

各种吞噬细胞:

吞噬细胞嗜中性白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白细胞

直径10~12|im12~24pm略大于嗜中性粒细胞

形态为分叶核细胞(2-5体积大、胞浆较中性细胞大,核分2

叶),含嗜苯胺蓝及丰富,核肾形叶,胞浆内含粗大嗜酸

特异性颗粒或不规则形性红染颗粒

功能吞噬杀菌作用强,溶吞噬能力强,吞噬力较弱(吞噬抗原

解坏死组织可形成多核巨抗体复合物)

细胞,参与特

异性免疫反

病理急性炎早期,化脓性急性炎后期,寄生虫病、变态反应性

炎慢性炎、非化疾病

脓性炎、病毒

和原虫感染

白细胞的吞噬过程:

①识别和粘着:指炎症灶内吞噬细胞首先与病原微生物或组织崩解碎片等异物接触、粘着的阶段。

②吞入:指吞噬物质被牢固地粘着在吞噬细胞表面后,吞噬细胞的胞浆伸出伪足,将其包入胞

浆内形成吞噬体的阶段。

③杀伤或降解:指吞噬溶酶体内释放的多种溶酶体酶将被吞噬物杀伤和降解的过程。

常见吞噬细胞的种类

嗜酸性细胞、中性白细胞、巨噬细胞、嗜碱性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多核异物巨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

形态:分叶状核,胞浆内含有粗大嗜碱性异染颗粒

功能:颗粒中含有组胺、肝素、5-HT,可能引起变态反应

淋巴细胞、浆细胞

形态:淋巴细胞:体积最小,核圆形,浓染,胞浆极少。浆细胞:卵圆形,核圆,位于细

胞一侧,染色质呈车辐状。Bcell:--浆cell一免疫球蛋白

功能:Tcell:释放淋巴因子

常见于:慢性炎症、结核病、梅毒、病毒及立克次体感染,

(三)炎症介质

概念:指炎症过程中产生的、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活性物质。可由细胞释放或由体液产生。

作用:

①扩张小血管,使血管壁通透性t

②白细胞趋化作用

③发热和致痛作用

④组织损伤。

|■浆源性炎淀介I

主要炎症介质的作用

血管扩张ShMk、PGE2、PGD2、PGF2、

血管里通蛆胺、C3a、CSa.PAR、LTC4、

透性升高LTO4、P物质.氧自由基

趋化作用CSa、LTO4.细菌产勃、IL-8、TXF

发热IL-1、IL-6.THE、PG

PGE2、银教就

蛆娱余伤话性氧代谢产物.溶薛体餐.NO

第三节炎症的类型

①按发生部位分类:肝炎、胃炎、脑炎等

②按病因:细菌性炎、病毒性炎等

③按病程长短分类:

超急性炎(数h一数天)

急性炎症(数天一1月)

慢性炎症(6个月以上)

亚急性炎症(1—3月)

④按病变性质分类:(形态学)--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增生性炎

一、变质性炎

特点:以组织和细胞的变性、坏死为主,而渗出和增生性变化则很轻微。好发于心、肝、脑等

实质器官。常引起相应器管的功能障碍。

原因:重症感染、细菌毒素、病毒和中毒等。举例:白喉时心肌炎、乙型脑炎、病毒性肝炎。

二、渗出性炎——最常见

(一)浆液性炎

特点:以浆液渗出为特征,其中蛋白质约占3・5%(主要为白蛋白),混有少量的纤维蛋白、

嗜中性粒细胞及脱落的上皮细胞。好发于疏松结缔组织,浆膜,粘膜、皮肤等处。

病因:高温(烧伤)、蚊蜂叮咬,化学性因子、病毒、细菌感染等。

举例:白喉时心肌炎、乙型脑炎、病毒性肝炎。

1、病变特点:浆液性炎发生在组织。

2、经过和结局:多呈急性和亚急性,病变轻,易消散。

(二)纤维素性

特点:渗出物中有大量纤维素为特征。好发于粘膜、浆膜、肺。

病因:内、外毒素及细菌感染如升汞中毒、尿毒症及白喉杆菌、肺炎球菌感染等。

形成条件:

①血管通透性3纤维蛋白原渗出

②多量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

1、病变特点

粘膜——假膜:渗出纤维素,白细胞、坏死粘膜组织形成一层灰白色膜状物(又称假膜性炎),

如白喉、菌痢。

心包——绒毛心:渗出纤维素被博动的心扯拉成绒毛状。

肺-----大叶性肺炎的实变期。

2、经过和结局

①溶解、液化、吸收。

②机化营引起装膜增聋、粘连。(如心包粘连、肺肉质变)

(三)化脓性炎

特点:以嗜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并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征。

病因:①化脓性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脑膜脑炎双球菌、大肠杆菌;

②化学物质:松节油、巴豆油

1、病变特点(特点)

2、分类(1)蜂窝织炎(2)脓肿(3)表面化脓和积脓

1、病变特点

脓液:为一种混浊,黄色或黄绿色,质较粘稠的液体。

主要组成:脓细胞、脓清、坏死组织

U)蜂窝织炎一一发生在琉松组织的一种弥漫性化脓性炎

特点:

①炎区内有大量白细胞渗出于组织成分之间,隔离各种组织成分,状如蜂窝(称为蜂窝织炎)。

②发展迅速,范围较广,与健康组织无明显界线。

好发组织:皮下、肌肉、阑尾

致病菌:溶血性链球菌

形成机理:

①分泌透明质酸酶,溶解基质。

②产生链球菌激酶,溶解纤维素,细菌易于在组织内扩散并沿淋巴管扩散。

表现:明显水肿及大量嗜中性粒细胞弥漫性浸润.因而与周闱组织无明显分界C

(2)脓肿一一为局限性化脓性炎,伴脓腔形成。

特点:病灶早期有大量中性白细胞浸润,以后组织和白细抱坏死、液化,局部出现一个圆形或

不规则形的脓肿腔,腔内充满脓液,周围有肉芽组织增生,包绕脓腔,形成脓肿壁。

好发组织:皮下、肝、脑

组成:脓液、脓肿壁、脓肿腔

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形成机理:产生血浆凝固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使病灶局限。

结局:

小脓肿:吸收、机化、形成瘢痕。

深部脓肿:形成新的脓肿。

脓肿的发展或蔓延:

①窦道:深部脓肿,逐渐向表面蔓延,形成向外排脓的盲端管道(如慢性骨龌炎)

②瘦管:在消化道,呼吸道或身体的其他管道附近的脓肿,向内、向外同时发展,向内穿通

管道,向外开口于皮肤或贯通于两个有腔脏器之间,形成两个出口的通道。

③溃疡:在皮肤或粘膜的化脓性炎,坏死组织脱落,可造成局限性缺损。

糜烂:极浅的溃疡。

(3)表面化脓和积脓

表面化脓:浆膜粘膜组织的化脓性炎。

特点;中性粒细胞主要向浆膜或粘膜表面渗出,深部组织没有明显的炎细胞浸润

(化脓性尿道炎、化脓性支气管炎)。

积脓:病变发生在浆膜、胆囊、输卵管的粘膜时,脓液在浆膜、胆囊、输卵管内蓄积,称为积脓。

(四)出血性炎一一炎症时血管的损害特别严重,血管壁通透性显著增加,大量红细胞渗出,

称为出血性炎。

特点:渗出物内有大量红细胞。

(附)

卡他性炎症一一为发生在呼吸道、胃肠道等

处较轻的渗出性炎症。

三、增生性炎

特点:细胞及组织增生为主,变质、渗出较轻微。

(一)非特异性增生性炎

1、急性增生性炎一一少见例如:急性肾小球肾炎、肠伤寒、乙脑

2、慢性增生性炎例如:炎性息肉:鼻息肉、宫颈息肉、炎性假瘤

(二)特异性增生性

特点:①巨噬细胞增生

②形成结节性状病灶

1、感染性肉芽肿

2、异物性肉芽肿

第四节炎症的临床表现和结局

一、炎症的临床表现

(一)局部表现一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1、红:局部血管扩张充血早期:动脉充血晚期:静脉充血

2、肿:充血、渗出、增生

3、热:充血使局部血量t,炎区代谢t

4、痛:炎性渗出物

5、功能障碍:组织受损一功能障碍

(二”全身反应

1、发热2、外周血白细胞增多3、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

胞系统功能和抗体产生及肝脏解毒功能。

二、炎症的结局

(1)痊愈:完全痊愈和不完全痊愈

(2)迁延为慢性

(3)蔓延扩散

1.局部要延

2.淋巴道播散

3.血道播散:

①菌血症:细菌局部繁殖,进入血流,血培养阳性,但进入血流的细菌少、毒力低、症状轻。

②毒血症:大量细菌毒素或毒性代谢产物吸收入血,引起高热、寒战等全身症状,严重时出

现中毒性休克,心肝肾实质细胞变性、坏死。

③败血症:细菌入血,并繁殖、产生毒素。临床上寒战、高热脉快、皮肤、粘膜出血,脾肿大、昏迷。

④脓毒败血症:化脓菌入血、繁殖,随血流播散在身体其他部位发生多个继发性脓肿。

第五节炎症的防御作用

思考

1、根据炎症局部的病变性质,炎症分哪几类。

2、简述渗出性炎的分类。

3、试述各类炎症的病变特点。

第五章肿瘤

第―^节肿瘤的概念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

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抑块。

■异常增生异常分化

肿瘤细胞的特点:

■肿瘤细胞具有异常的形态,代谢和功能。

■生长旺盛,呈持续性生长,与机体不协调。

■不同程度上失去发育成熟的能力,甚至接近于幼稚的胚胎细胞

■肿瘤细胞的这些异常特征可以遗传给子代细胞肿瘤细胞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

肿瘤细胞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

■非肿瘤性增生:包括炎症、创伤时增生和生理状态下的再生,均为反应性增生,适应机体需

要,具有原来正常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病因去除后不再继续增生。

■肿瘤增生:持续增生,与机体需要不相适应,致瘤因素不存在时肿瘤仍继续增生,给机体带

来危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