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生安全教育》教案第五章网络与信息安全教学目标了解国家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树立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的思想,建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提高个人信息安全防护能力,掌握电信诈骗(校园贷)的形式和防范方法,增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具备应对网络安全问题的基本能力。重点与难点1.使同学们认清网络犯罪、网络不良信息、电信诈骗(校园贷)、网络成瘾症等问题的严重危害。2.不断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切实提升风险防范能力。教学内容大学生网络安全现状应知导航知识探究2021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较2020年3月增长8540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0.4%,网民中使用手机的比例为99.7%。互联网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具有开放性、隐匿性、虚拟性等特点,给网络监管造成很大的困难,由此产生一系列的网络安全问题。作为大学生网民,应该不断增强网络安全意识,抵制网络不良信息,防范网络犯罪,自觉遵守网络法律法规,共同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一、大学生网络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1.网络安全意识淡薄2.信息判断能力不强3.网络道德失范二、网络违法行为网络违法行为是指以网络为侵害对象或者犯罪工具,故意实施的危害网络信息安全,触犯有关法律的行为。三、沉溺网络虚拟世界
1.沉迷于网络游戏2.沉迷于社交软件或短视频软件3.沉迷于各大网络购物平台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应知导航知识探究个人隐私信息包括信息隐私、通信隐私和位置隐私。个人信息安全现状2016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与封面智库联合发布国内首份基于百万问卷调研的《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告》,报告显示,超七成参与调研者认为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严重,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1.网络平台留存个人信息常态化2.社会机构保管个人信息粗放化3.数据技术挖掘个人信息智能化4.贩卖个人信息已成黑色产业5.公民普遍担忧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二、个人信息的立法保护2021年8月20日国家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奠定了我国网络社会和数字经济的法律之基。《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明确个人信息、约束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禁止“大数据杀熟”、不得强制推送个性化广告、规范公共场合图像采集、稳妥处理敏感个人信息、严格个人信息跨境提供规则、规定个人权利、可依法提起诉讼、健全个人信息保护工作机制。三、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常用技巧1.处理好自己快递包装上的个人信息2.谨慎使用身份证照片3.不要点击一些来历不明的链接4.勿随意填写问卷或者参与扫码活动5.手机号停止使用要注销各种绑定的账号6.提高手机的安全性7.车票、飞机票要妥善保存好8.验证码不能告诉别人9.手机和身份证一起丢失,第一时间挂失SIM卡,并赶紧冻结账户第三节防范电信诈骗(校园贷)应知导航知识探究电信诈骗是指利用电信网络技术手段实施诈骗。“校园贷”是指在校大学生通过针对大学生的网络贷款金融机构或平台在网上申请获得信用贷款的方式。近年来,电信诈骗手段不断升级,电信诈骗总体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案件仍高发、多发,特别是“杀猪盘”等网络交友诱导投资赌博类诈骗案件数量上升迅猛,贷款诈骗、冒充客服人员诈骗及刷单类诈骗案件仍是电信诈骗案件中较为突出的犯罪类型。2016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对电信诈骗犯罪行为进行了法律界定。电信诈骗的常见手法编造虚假信息实施诈骗通过利益诱惑进行诈骗“钓鱼网站”“木马”程序等病毒类欺诈其他新型违法类欺诈防范电信诈骗防范电信诈骗的几条原则:“十个凡是”、六个“一律”、防范电信诈骗的“三不”。“校园贷”“校园贷”就是在校大学生在网上通过针对大学生的网络贷款机构或平台进行申请,从而获得信用贷款的方式。1.“校园贷”的危害2.防范“校园贷”第四节警惕网络成瘾和网络犯罪应知导航知识探究一、网络成瘾问题网络成瘾指在网络成瘾者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对互联网使用冲动的失控行为。网络成瘾问题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导致大学生疏离社会,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的能力下降,甚至引发心理疾病。网络成瘾的表现(1)网络游戏成瘾(2)网络人际关系成瘾(3)网络信息收集成瘾(4)网络色情成瘾(5)智能手机成瘾2.网络成瘾的危害(1)学业荒废(2)身体伤害(3)社交封闭(4)心理失调(5)道德滑坡(6)人格异化(7)诱发犯罪二、大学生网络犯罪问题1.大学生网络犯罪的类型(1)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网上欺诈交易。(2)利用计算机网络实施盗窃等侵害他人财产的犯罪。(3)利用计算机网络传播淫秽信息。(4)利用互联网散布反动言论。(5)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2.大学生网络不良行为的成因(1)网络特性的影响(2)网络消极文化的影响(3)生理和心理因素(4)家庭因素(5)教育因素(6)社会环境(7)个体因素3.预防和治理大学生不良网络行为(1)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法制教育(2)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兴趣爱好(3)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和辅导(4)强化大学生自律意识(5)构筑社会、家庭、学校协作的防范体系课后思考1.你认为网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