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讲解版)
文言文翻译方法
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
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一一沛公
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
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
“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
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
成“(湖面)风平浪静”。
文言文文意理解题常见错误的类型
I.词义曲解
2.张冠李戴
3.移花接木
4.无中生有
5.逻辑混乱
6.强加关系
文言文断句方法
1.弄通文意断句。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
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
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儿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
常以“日"、“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
只用"日"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
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句首发语词】
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
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
也、臭、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
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
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
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其它的词】
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
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
4.找出动词,明确句意。
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
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比如2004年北京卷考题①马无故亡而入
胡/人皆吊之,句中动词有“亡”“入”“吊”,因此可区分出两个句子。②其马将胡骏马
而归/人皆贺之,句中动词有“将”“归”“贺”,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5.借助名词(代词)断句。
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
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
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
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
此、其、之(表示“他”)。
6.借助语法结构断句。
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
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7.利用总分关系断句。
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很有帮助。如《谋攻》
的最后一段:“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
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这显然是总说分承的写法了。再如''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
日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显然是分说总承的写
法了。
8.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
效果。
例:秦孝公据崂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
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
西河之外
这一段文字之中,“据靖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
海/并吞八荒”是排比;“内”“外”是对照。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断句也就容易多了。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
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觑。”(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
民无所措手足”。
9.利用对称句式。
解题时,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的特点。
如“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句式工整,都为四字一句,据此可正
确断句。
当然,断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根据押韵规律断句、根据间隔反复断句、特殊句式等
断句,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效果会更好。
关键方法小结:根据语意断句,根据语法断句,根据词句结构断句,根据语气词断句。
文言文阅读过关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4题。
晋侯之弟扬干乱行曲梁,魏绛①戮其仆②。晋侯怒,谓羊舌赤③曰:“合诸侯,以为荣
也。扬干为戮,何辱如之?必杀魏绛,无失也!"对日:“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
刑。其将来辞,何辱命焉?”言终,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士鲂、张老止之。公④读
其书曰:“臣闻师众以顺为武,军事有死无犯为敬。君合诸侯,臣敢不敬?君师不武,执事
不敬,罪莫大焉。臣惧其死,以及扬干,无所逃罪。不能致训,至于用钺。臣之罪重敢有不
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公跣而出,曰:“寡人之言,亲爱也。吾子之讨,军礼也。寡人
有弟,弗能教训,寡人之过也。子无重寡人之过,敢以为请。”
晋侯以魏绛为能以刑佐民矣,与之礼食⑤,使佐新军。
(选自中华书局《左传》,有删节)
【注释】①魏绛:晋国中军司马,主管军法。②仆:指驾车的人。③羊舌赤:与后文的
士鲂、张老同为晋国大臣。④公:指晋侯。⑤礼食:国君在太庙宴请臣子。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失也失:耽误
B.其将来辞辞:陈说
C.吾子之讨讨:处罚
D.子无重寡人之过重:看重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见于司寇
A.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B.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C.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D.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在曲梁举行盟会,大会诸侯,扬干扰乱了军队行列,魏绛杀了他的车夫。
B.魏绛不惧晋侯问罪,主动来见晋侯,却遭将士伏击,幸得士鲂、张老二人解救。
C.魏绛认为军中将士要服从命令,宁死也不应触犯军纪,所以一定要从严治军。
D.晋侯了解了魏绛的心意后,承认了自己的过失,不但没有杀魏绛,还重用他。
4.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
1.D2.C3.B4.魏绎没有二心,侍奉君主不躲避危难,有了罪责不逃避惩罚。
【参考译文】
晋侯的弟弟扬干在曲梁扰乱军队行列,魏绛杀了他的车夫。晋侯发怒,对羊舌赤说:“我
认为召集诸侯会盟是荣耀的事。现在扬干被羞辱,我们何时受过这等羞辱?我一定要杀掉魏
绛,不要耽误了!"羊舌赤回答说:“魏绛没有二心,侍奉君主从不躲避危难,有了罪责也不
逃避惩罚。他会来陈说情况的,何必劳驾您下命令呢?”话刚说完,魏绛就到了,交给奏事
官一封信,就要用剑自杀。士鲂、张老劝阻了他。晋侯读他的信,信上说:“我听说军队以
服从命令为武,军人做事以宁死不触犯军纪为敬。您召集诸侯会盟,我怎么敢不恭敬?君主
的军队不服从军令,办事的人不严格执法,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过了。我害怕自己因不严格执
行军法而犯死罪,所以惩治了扬干,这罪过无可逃避。事先我没能进行教导,以至于要动用
大刑。我的罪很重,哪里敢不服从刑罚而使打王发怒?就让司寇判我死罪吧晋侯光着脚
跑出来,说道:“我之前说的话,是因为宠爱自己的兄弟。你处罚扬干的车夫,是执行军法。
我有弟弟,却没有教导好,这是我的过错。请你不要让我再次犯错,拜托你了!”
晋侯认为魏绛能够用刑罚来治理百姓,就在太庙宴请魏绛,并让他担任新军副帅。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4题。
秦攻宜阳①,周君谓赵累②曰:“子以为何如?"对日:“宜阳必故也。”君日:“宜阳城
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③之军二十万,景翠④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
功。”对曰:“……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议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君
日:“子为寡人谋,耳奈何?"对曰:“君谓景翠日,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
不胜,则死。不如背秦拔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宝事公。公仲慕公之为己
乘秦也,亦必尽其宝。”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秦惧,遽效煮枣⑤,韩氏果亦数重宝。景
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俄东周。
【注】①宜阳:韩国的军事要塞。②赵累:周大臣。③公仲:韩国国相。④景翠:楚国
大将。⑤煮枣:古邑名。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无碘的一项是
A.宜阳必球拔:攻下
B.4奈何且:将要
C.韩氏果亦尊重宝效:仿效
D.而便东周德:感激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
A.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
B.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
C.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
D.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1E确的一项是
A.东周君认为宜阳城内筑城木材数量多,粮草充足,足够抵御进攻,所以秦必无功。
B.赵累认为,秦王不听群臣父兄建议执意攻打宜阳,为避免失败,他必将背水一战。
C.不同选择会产生不同的后果,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景翠最终选择发兵攻秦。
D.宜阳的战事正赵累预料的那样进行,最终,东周君和景翠各得其利。
4.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不如背秦拔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宝事公。
1.C(效:奉送,献出)2.C3.A(“材士十万”并非“筑城木材数量多”。)
4.不如肯叛秦国而去援助宜阳,你一出兵,秦国就害怕你会乘秦军疲惫去袭击它,一定
会把宝物奉送给你。(共6分,“背”“进”“乘其弊”“事”各1分,句意正确2分)
参考译文
秦国攻打韩国的宜阳成,东周君对大臣赵累说:“你认为事情的结果会怎样?”赵军回答
说:“宜阳必定会被秦国攻破。”周君说:“宜阳城方圆八里,有英勇善战的士兵十万,粮食
够吃好几年;(宜阳城附近)有韩国国相公仲的军队二十万,还有楚国大将景翠率领的众多兵
士,依山扎寨,相机援救,秦国一定不会成功。”赵累四答说:....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们的
建议进攻宣阳,宣阳攻不下来,秦王会以此为耻。所以我说宜阳一定能攻下来,”同君说:
“你替我谋划一下,我们将要怎么办?”赵累回答说:“请主君对楚将景翠说,你的爵位已经
高至执圭,你的官职也已经重为柱围,就是打了胜仗,宫爵也不可能再升了;如果不取胜,
就必遭死罪。不如背叛秦国而去援助宜阳,你一出兵,秦国就害怕你会乘秦军疲惫去袭击它,
一定会把宝物奉送给你。韩国国相公仲也会敬慕你为了援助宜阳乘虚攻打秦国,也会拿出所
有宝物送给你。”秦国攻陷宜阳以后,景翠果然发兵攻秦,泰国大为恐惧,赶紧把煮枣城献
给景翠,韩国果然也拿出重宝献给景翠。景翠从秦国得到了煮枣城,从韩国得到了财宝,所
以十分感激东周。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4题。
秦伐韩,军于阕与①。赵王问廉颇:“韩可救否?"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问乐乘,
如颇言。及问赵奢,奢对日:“道远险狭,譬之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乃遣奢将而往,去邯
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鼓噪勒兵,屋瓦皆振。军中候有
人言急救武安,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奢善食而遣之,间以
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阙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遣秦间,
乃卷甲而趣之,一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阙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
军士许历以军事谏,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丕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
待之不然必败。”奢许诺,许历请就诛。赵奢日:“胥后令。”历复请谏,日:“先矗北山上者胜,
后至者败。”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遂解阕
与之围。
【注】①阕与:地名。②候:哨兵,侦察兵。③胥:等待。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走确的一项是
A.秦伐韩,军于阈与军:驻扎
B.乃遣奢将而往将:将要
C.去邯郸三十里去:距离
D.奢曰:“白之”内:让……进来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
A.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
B.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
C.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
D.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无珍的一项是
A.赵王就“救韩”一事征询三位将军的意见,廉颇和乐乘都认为此事不可行。
B.秦国间谍从赵奢驻扎军队、增强壁垒中看出赵军实力不行,肯定得不到阀与之地。
C.赵奢利用秦国间谍传消息麻痹敌人,为自己的军队赢得最终的胜利抢占了先机。
D.赵奢能解阕与之围,得益于许历“以军事谏”,准确分析形势并积极出谋划策。
4.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趣之,一日一夜至。
1.B(将:率领)2.C3.B(文中“不行”并非实力不行,而是指就地驻扎不行军。)
4.赵奢这走秦国间谍后,于是让军队卷起铠甲急速行军,一天一夜就赶到了。(共6
分,“既已”“遣”“卷甲”“趣”各1分,句意正确2分。)
[参考译文]
秦国为攻打韩国,驻军在阑与。赵王问廉颇:“韩国有救吗?”廉颇回答:“道远地险路狭,
难救。”赵王又问乐乘,他的见解也和廉颇相同。赵王再问赵奢,赵奢回答说:“道远地险
路狭,就如同两只老鼠在洞里争斗,哪个勇猛哪个得胜。”于是赵王命赵奢率兵前往。赵奢
行军到距邯郸三十里的地方时,下令军中:“凡敢议论军事的,一律处死。”当时秦军驻扎
在武安以西,派兵布阵,鼓噪喧哗,声震屋瓦。赵军有一名侦察兵建议急救武安,赵奢立刻
把他杀了。全军留守二十八天,不仅不向前推进,反而加固了防守工事。秦军派间谍混入赵
营,赵奢好好款待他后放他回去。秦军奸细回报告秦将,秦军将领非常高兴说:“离开国都
三十里就不敢前进,反而增修壁垒,阚与之地不会属于赵国了。”赵奢送走了秦军的奸细后,
就命令上兵卸下铠甲快速前进,一天一夜之间扑到前线,派弓箭手在距离阑与五I•里处扎营。
刚扎好营,秦军听说了,倾巢而来。军士许历请求发表军事意见,赵奢说:“让他进来。”
许历说:“秦军绝对料想不到我军兵马会到,而且来势汹猛,将军一定要严阵以待。否则,
这一战必败。”赵奢点头称是。许历说:“(如失败)我情愿接受斧质的刑法。”赵奢说:
“等候命令吧”(到快要开战前),许历又请求发表意见,说:“先占领北山头的军队将得
胜,后来的一方将失败。”赵奢同意了他的看法,派一万士兵直奔北山头,秦军晚到,想上
山却不行。赵奢下令全面攻击,大破秦军,成功解除了阑与之围。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4题。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
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
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从先主就刘表。表卒,曹公定荆州,先主
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曹公追至当阳长阪,先主斜趣汉津,适与羽船相
值,共至夏口。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军退归。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
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羽闻马超来降,旧非
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比谁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
过人,一世之杰,莪、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
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节选自中华书局《三国志•关羽传》)
【注释】①先主:指刘备。②曹公:指曹操。③孟起:马超的字。④益德:张飞的字。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主于乡里合徒众合:聚集
B.先主斜趣汉津趣:奔赴
C.适与羽船相值适:前往
D.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拒:抵御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A.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B.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C.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D.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羽流亡到涿郡后,与张飞一起帮助刘备抵御外侮。
B.关羽、张飞和刘备情同兄弟,同吃同住,任何场合都不分彼此。
C.曹操平定荆州后,刘备从樊城南渡长江,派关羽率战船到江陵会合。
D.诸葛亮认为马超文武双全,能与张飞比肩,但两人的才能都不及关羽。
4.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l.C2.C3.B4.关羽看信后非常高兴,把信给宾客看。
译文
关羽,字云长,原字长生,河东郡解县人。因战乱逃亡到涿郡。刘备在家乡招集兵马,
关羽和张飞担任他的护卫。刘备任平原国国相后,任关羽、张飞为别部司马,分管所辖军队。
刘备与关、张二人连睡觉都同一张床,亲如同胞兄弟。关、张二人在大庭广众之中,整日侍
立在刘备身旁,跟随刘备对敌作战,从不惧避艰险
关羽跟随刘备依附刘表。刘表死后,曹操平定荆州,刘备自樊城准备南渡长江,另派关羽统
率数百艘船只走水路,约定在江陵会师。曹操追击刘备至当阳长阪,刘备抄小路逃往汉津,
正碰上关羽的船队,于是一起赶到夏口。孙权派兵协助刘备打败曹操,曹操退归北方。刘备
乘胜占有江南数郡,然后封拜各有功将士,任命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派他驻军江北。
后来刘备西进平定益州,授权关羽督掌荆州大政。关羽听说马超归降刘备,他过去与马超毫
不相识,于是便写信给诸葛亮,询问马超武艺才干与谁人可以相比。诸葛亮知道关羽气傲心
高,于是回信答道:“马孟起文武兼备,勇猛超群,不愧一代人杰,是英布、彭越一类的人
物,可与张飞并驾齐驱,但不及美髯公超凡出众、卓尔不群。”关羽蓄着一副漂亮的长须,
所以诸葛亮称他美髯公。看了诸葛亮的回信,关羽十分高兴,把它交给宾客幕僚们传阅。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4题。
鲁肃简公劲正
鲁肃简公①劲正,不徇爱憎,出于天性。素与曹襄悼②不协,天圣中因议茶法,曹力挤
肃简,因得罪去;赖上察其情,寝前命,止从罚俸,独三司使李谄夺职,谪洪州。及肃简病,
有人密报肃简,但云”今日有佳事”。鲁闻之,顾婿张显(wen)之曰:“此必曹利用去也。”
试往侦之,果襄悼谪随州。肃简曰:“得上殿乎?”张日:“已差人押出门矣。”张说:“已经
派人把他押出国门(京城门)了。鲁大惊曰:“诸公误也。利用何罪至此?
进退大臣,岂宜如此之遽!利用在枢密院,尽忠于朝廷,但素不学问,倔强不识好恶耳,此
外无大过也。”嗟叹久之,遽觉气塞。急召医视之,曰:“此必有大不如意事动其气脉已绝不
可复治。”是夕,肃简薨。李珞在洪州,闻肃简薨,有诗曰:''空令抱恨归黄壤,不见崇山谪
去③时。”盖未知肃简临终之言也。
【注释】①鲁肃简公:即鲁宗道,曾与李i咨讨论茶税法。②曹襄悼:即曹利用。武人出
身,真宗时恃功逞威,仁宗时被罢免,自缢而死。③崇山谪去:此处借典故说曹利用被贬。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肃简公劲正..劲正:刚正
B.因得罪.•去得罪:冒犯
C.谪.洪州谪:降职
D.但.素不学问但:只是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此必有大不如意事动其气脉已绝不可复治
A.此必有大不如意/事动其气/脉已绝/不可复治
B.此必有大不如意事/动其气/脉已/绝不可复治
C.此必有大不如意事动其气/脉已绝/不可复治
D.此必有大不如意事/动其气脉/已绝/不可复治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宗道与曹利用素来不和,他被贬官也是因为曹利用的排挤。
B.皇上了解了实情后撤销了对鲁宗道的罢官令,只是扣了他的俸禄。
C.鲁宗道认为曹利用还是尽忠职守的,只是不学无术,脾气倔强。
D.李瞪的诗,表达了对鲁宗道为曹利用抱不平而气绝身亡的遗憾。
4.将第三大题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进退大臣,岂宜如此之遽!
1.B(得罪:获罪。解析:考点为古今异义。这里的“得罪”应为动宾结构,获罪。)
2.C(解析:“气脉”在文言文中应分开解释,在这句话里应该分别形成一个完整结构。)
3.D(李i咨为鲁宗道遗憾的是未能亲眼看见曹利用被贬。)
4.贬谪大臣,怎么能这么仓促!(共4分,“进退”“岂遽”各1分,句意正确1分.
“进退”在此处本为偏义复词,如果解释为“提升或贬谪”亦可。)
译文
鲁肃简公为人刚正,行事不循从个人爱憎,这是出于他的天性。他一向与曹襄悼不合,
天圣中曾因讨论茶税法,曹极力排挤肃简;因此导致肃简获罪被罢职;不过随后赖皇上察觉
到真实情况,又撤销了先前的罢官令,仅给了他扣罚俸禄的处分,只有三司使李谄被削去官
职,贬到了洪州。等到肃简公病重时,有人给他传递宫中密报,但只是说:“今天有好事”。
鲁听到消息后,回头对女婿张品之说:“这一定是指曹利用要罢官了。”张显之试着去打听,
果然,曹利用被贬官到随州。肃简说:“皇上召见他了吗?”张说:“已经派人把他押出国门
(京城门)了。”鲁闻听大惊,说:“这事几个主事大臣办得不对,利用的罪过怎么能到着地
步?贬谪大臣,怎么能这么仓促!利用在枢密院,还是尽忠于朝廷的,只是他向来不学无术,
倔强得很,有时不识好歹,此外并无大过错。”他嗟叹了好一阵子,突然觉得闷得慌。家人
急忙请医生来看,医生说:“这一定是有大不如意的事让他动气了,现在气脉已断绝,没法
再治。”当天晚上,肃简谢世。李谄在洪州,听到肃简去世的消息,曾写诗曰:“空令抱恨归
黄壤,不见崇山谪去时。”他大概还不知道肃简公临终所说的话。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4题。
耶律孟简,字复易。孟简性颖悟。六岁,父晨出猎,俾赋《晓天星月诗》,孟简应声而
成,父大奇之。既长,善属文。大康初,枢密使耶律乙辛以奸险窃柄,出为中京留守,孟简
与耶律庶箴表贺。未几,乙辛复旧职,衔之,谪巡磁窑关。时虽以谗见逐,不形辞色。遇林
泉胜地,终日忘归。明年,流保州。及闻皇太子被害,不胜哀痛,以诗伤之,作《放怀诗》
二十首。大康中,始得归乡里。诣阙上表曰:“本朝之兴,几二百年,宜有国史以垂后世。”
乃编耶律曷鲁、屋质、休哥三人行事以进。上命置局编修。乾统中,迁六院部太保。处事不
拘文法,时多笑其迂。孟简闻之曰:“上古之时,无簿书法令而天下治。盖簿书法令适足以
滋奸幸,非圣人致治之本。”改高州观察使,修学校,招生徒。迁昭德军节度使。以中京饥
诏与学士刘嗣昌减价炭粟事未毕卒。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简性颖悟颖悟:聪慧过人
B.既长,善属文属文:撰写文章
C.以奸险窃柄窃柄:窃取权力
D.非圣人致治之本致治:管理统治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以中京饥诏与学士刘嗣昌减价祟粟事未毕卒。
A.以中京饥诏/与学士刘嗣昌减价娓粟事/未毕/卒。
B.以中京饥/诏与学士刘嗣昌减价梁粟/事未毕/卒。
C.以中京/饥诏与学士刘嗣昌/减价祟粟事/未毕卒。
D.以中京饥诏与学士/刘嗣昌减价祟粟/事未毕卒。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简因上表庆贺耶律乙辛出任中京留守遭忌恨而被贬。
B.为了悼念皇太子,表达哀伤之情,孟简作《放怀诗》。
C.因孟简上表,皇上命令设置相关部门来编修国史。
D.孟简处理政事依据簿书法令,时人多嘲笑他迂腐。
4.将第三大题文言文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时虽以谗见逐,不形辞色。
1、D解析:“致治”的意思是,达到好的统治的意思,而不是管理统治。2、B解析:
“诏”为动词,所以这里应该隔开;“卒”这里表示死去的意思,所以应该与前面的内容隔
开;“事未毕”这里的“事”指代的是前面“减价之事”,所以应该隔开。3、D解析:语
意与原文相反。原文中为“不拘文法”。
4、当时(他)虽然因为谗言被放逐,但他(内心的情绪)并没有表露在言辞和神色上。
解析:关键词为:见、形、辞色。
译文
孟简生性聪慧。六岁,父亲在早晨出猎,让他赋《晓天星月诗》,孟简应声做成,父亲
十分惊奇。成年后,擅长做文。大康初(1075),枢密使耶律乙辛因为奸诈阴险窃夺权柄,被
出为中京留守,孟简与耶律庶箴上表祝贺。不久,乙辛官复原职,衔恨于他,贬为磁窑关巡
官。当时他虽因谗言被斥逐,但不满之意并未形于言表。遇到林泉胜地则终日忘归。次年
(1076),流放到保州。及至听说皇太子被杀害,哀痛不已,以诗悼之,做《放怀诗》二十首。
大康年间(1075〜1084),才得以回归乡里。到朝中上表说:“本朝之兴国,将近二百年,
应该有国史以流传后世。”于是编撰耶律曷鲁、屋质、休哥三人之事迹呈进。皇上下令设置
史局编修。乾统年间(1101〜1110),迁六院部太保。处事不拘泥于法律条文,时人多嘲
笑他迂腐。孟简知道后说:“上古之时,没有簿书法令,而天下大治。大抵簿书法令,恰恰
容易滋长邪恶和侥幸之心,而并非是圣人实现太平盛世之根本。”改为高州观察使,修造学
校,招收学生。迁昭德军节度使。因中京饥荒,皇上诏令他与学士刘嗣昌以低价出售粟米。
事未毕,卒。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2题
秦将伐魏。魏王四之,夜见孟尝君①,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
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尊子之行也。”
又北见燕王曰;“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
“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日:“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
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件也。
田文曰:“臣效②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将有大变也。”王
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秦攻魏,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
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
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
燕王日:“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释】①孟尝君:即田文,此时在魏国为相。②效:献,呈献。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呼之闻:听说
B.寡人厚子之行也愿:愿望
C.燕王尚未必也许:答应
D.王且何利利|:好处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A.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B.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C.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D.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知秦国将要攻打魏国的消息,魏王连夜召见孟尝君询问对策。
B.孟尝君认为,如果有其他诸侯国的救援,魏国就可以得到保全。
C.起初,燕王以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遥远为由婉拒救助魏国。
D.孟尝君提醒燕王,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
4.将第三大题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1.B2.C3.D
4.魏王(就会)降低身份、委屈自己割让土地,将半个魏国(的土地)割让给秦国,秦
国一定会撤兵。
附译文: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
国了,您替寡人谋划一下,怎么办?”孟尝君说:“有诸侯援救的国家就可以保存下来。”魏
王说:“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
(选文省略文段: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
日:“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
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
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献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
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赵兵十万,车三百乘。)
(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百辆马车。孟尝君来到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从赵国借些
军队去救魏国。”赵玉说:“寡人不能借。”盂尝君说:“我冒昧地借兵的原因,是为了以此效
忠大王啊。”赵王说:“可以说给我听听吗?"盂尝君说:“赵国的军队并非比魏国的军队战斗
力强,魏国的军队也并非比赵国的军队战斗力弱。然而赵国的土地没有一年一年地受到威胁,
百姓也没有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魏国的土地一年一年受到威胁,百姓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
为什么?阂为魏国在西面为赵国作了遮蔽。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同秦国欹血结盟:这
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
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现。”赵王答应了,为魏国发兵十万,战车三百辆。)
盂尝君又北上拜见了燕王,说:“从前家父经常为燕、魏两王的交往约会,现在秦国将
要进攻魏国了,希望大王救救魏国。”燕王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观在又要跋涉
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盂尝君说:“跋涉几千里去拯救别人,这将给国家带来
好处。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它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燕王
还是没有答应。盂尝君说:“在下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臣下忠诚的计策,我
请求离开了,恐陷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您说的大的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尝君说:“泰国攻打魏国,(选文省略:未能克之也,而台已燔,游已夺矣。)(不能攻克,
但是游观的台榭已被烧毁,游观的乐趣已被夺走了。)然而燕国劫不去援救魏国,魏王屈节
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秦兵撤离魏国后,魏王倾韩国、魏国的全
部军队,又西借秦国军队,再依靠赵国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燕国,大王将会得到什
么好处呢?好处自己会跋涉几千里去帮助人吗?”(选文省略: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
(好处会出燕国的南门而盼望援军吗?那么对于四国军队来说道路与乡里很近,补给给养又
很容易。大王还能得到什么好处呢?)
燕王说,“您走吧,寡人听从您的了。”于是为盂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
孟尝君。(选文省略: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
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山文。)(魏王大喜,说:“您借燕国、赵国的军队多而且快。”
秦王很害怕,割让土地同魏国讲和。魏国于是归还了燕国、赵国的军队并且封赏了孟尝君。)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4题
秦惠王以其女为燕太子妇。是岁,文侯卒,太子立,是为燕易王。易王初立,齐宣王因
燕丧伐燕,取十城。易王谓苏秦曰:“往日先生至燕,而先王资先生见赵,遂约六国从。今
齐先伐赵次至燕以先生之故为天下笑先生能为燕得侵地乎?”苏秦大惭,曰:“请为王取之。”
苏秦见齐王,再拜,俯而庆,仰而吊。齐王曰:“是何庆吊相随之速也?"苏秦曰:“臣闻饥
人所以饥而不食乌喙者,为其愈充腹而与饿死同患也。今燕虽弱小,即秦王之少婿也。大王
利其十城,而长与强秦为仇。今使弱燕为雁行而强秦敝其后,以招天下之精兵,是食乌喙之
类也齐王愀然变色曰:“然则奈何?"苏秦日:“臣闻古之善制事者,转祸为福,因败为
功。大王诚能听臣计,即归燕之十城。燕无故而得十城,必喜;秦王知以己之故而归燕之十
城,亦必喜。此所谓弃仇傩而得石交者也。夫燕、秦俱事齐,则大王号令天下,莫敢不听。
是王以虚辞附秦,以十城取天下。此霸王之业也。”王曰:“善。”于是乃归燕之十城。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为燕易王为:就是
B.而先王资先生见赵资:资助
C.大王诚能听臣计诚:真诚
D.夫燕、秦惧事齐事:侍奉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齐先伐/赵次至/燕以先生之故/为天下笑先生能/为燕得侵地乎
B.今齐先伐赵/次至燕/以先生之故为天下笑/先生能为燕得侵地乎
C.今齐先伐赵/次至燕以先生之故/为天下笑先生/能为燕得侵地乎
D.今齐先伐/赵次至燕/以先生之故为天下〃笑先生能为燕得侵地乎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易王之所以能说动苏秦出面,是因为先王曾经有恩于苏秦,令苏秦深感惭愧
B.苏秦与齐王刚见面,就以先表庆贺后念悼词的方式,紧紧地抓住了齐王的心。
C.苏秦以即使饥饿也不食乌喙作比,劝说齐王不可因十座城池招致祸患。
D.齐王最终能被苏秦说服,是因为苏秦让齐王认为归还十城可成霸业。
4.翻译下列句子成现代汉语。(6分)
大王利其十城,而长与强秦为仇。
1.【答案】:c【难度】:易解析:考察常用实词四个选项词均是初中接触过的字义,
需注意一词多义和词性辨析。解答此题,找到选项对应的文中原句,将选项意思带入原文进
行检验,可得到正确答案。联系上下文,可知“诚”应翻译为“确实”即可知道C错误。
A项词义需注意一词多义,出自课文《公输》(此为何若人?)在选项中结合语境可得
是表“这”,为表“就是",是为翻译做“这就是”;
B项词义与现代汉语差别不大,可用组词法得出;
C项词义出自课文《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诚表“确实,果真”;
D项词义应注意词性辨析,事字作名词用有“政事、事情”之意,作动词用为“侍奉”
之意,根据句子结构,此处用为动词。
2.【答案】:B【难度】:易可根据句子语法结构和虚词位置快速得出答案。通读全文,
可知此句大意“燕王劝说苏秦出使齐国,时还燕国被侵占的十城”。
第一处断句,考虑主谓宾结构的完整性,应断为“今齐先伐赵”,排除A、D项;
第二处断句,根据“以?为?”的固定搭配,和最后半句话的主谓宾结构,排除C项,最
终确认答案为B项。
3.【答案】:A【难度】:中解析:对文章信息的理解分析能力的考查。解答此题,要
找到每个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依据文章内容进行解答。尤其要注意重点字眼的正确与否,
和选项信息是否完整。A项对应原文“往日先生至燕??先生能为燕得侵地乎?”,关键信息
遗漏,燕王能说动苏秦不仅是因为先王有恩于苏秦,更重要的是齐国伐燕,燕国失去领土一
事和苏秦有直接关系,所以A项不正确。
4.翻译:大王得到了十座城池的利益,却长久地和强大的秦国结为仇敌。
解析:考生解答时候应逐字对应翻译,尤其注意词性问题和关键字词。
【译文】:秦惠王把他的女儿嫁给燕国太子做妻子。这一年,燕文侯去世,太子即位,
这就是燕易王。易王刚刚登位,齐宣王趁着燕国发丧之机,攻打燕国,一连攻克了十座城池。
易王对苏秦说:“从前先生到燕国来,先王资助您去见赵王,于是才约定六国合纵。如今齐
国首先进攻赵国,接着又打到燕国,因为先生的缘故被天下人耻笑,先生能替燕国收复侵占
的国土吗?”苏秦感到非常惭愧,说:''请让我替大王把失地收回来。”苏秦见到齐王,拜
了两拜,弯下腰去,向齐王表示庆贺;仰起头来,又向齐王表示哀悼。齐王说:“为什么庆
贺和哀悼相继这么快呢?”苏秦说:“我听说饥饿的人,宁愿饥饿而不吃乌头这种有毒植物
的原因,是因为它越是能填满肚子就和饿死的灾祸越是没有区别啊。现在,燕国虽然弱小,
但燕王却是秦王的小女婿。大王占了他十座城池的便宜却长久地和强秦结成仇怨。如今,使
弱小的燕国像大雁一样相继飞行,强大的秦国跟在它的后面做掩护,从而招致天下的精锐部
队攻击你,这和吃乌头是相类似的啊。”齐王的脸色一下子变得凄怆而严肃,说「既然如此,
那怎么办呢?”苏秦说:“我听说古代善于处理事情的人,能够把灾祸转化为吉祥,通过失
败变为成功。大王果真能听从我的计策,立即归还燕国的十座城池。燕国白白地收回十城,
一定很高兴。秦王知道因为他的关系而归还燕国的卜城,也一定很高兴。这就叫做放弃仇恨
而得到牢不可破的友谊。燕国、秦国都来奉事齐国,那么大王对天下发出的号令,没有敢不
听的。这就等于用虚夸不实地依附秦国,实际上却以十城的代价取得天下,这是称霸天下的
功业啊。”齐王说:“好”。于是就归还了燕国的十座城池。
九.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4题。
诈疾生法
汉末孙坚举兵诛董卓,至南阳,众数万人,檄南阳太守张咨请军粮。咨日:“坚,邻二
千石耳,与我等,不应调发。”竟不与。坚欲见之,又不肯。坚曰:“我方举兵,而遂见阻,
何以威后?”遂诈称急疾,举军震惶,迎呼巫医,祷祀山川,而遣所亲人说咨,言欲以兵付
之。咨心利其兵,即将步骑五百人,持牛酒诣坚营。坚卧见,无何,起设酒饮咨。酒酣,长
沙主簿入白:”前移南阳道路不治军资不具请收咨。"咨大惧,欲去,兵陈四固,不得出。有
顷,主簿入白:“南阳太守稽停义兵,使贼不时讨,请收按军法从事。”遂缚于军门斩之,一
郡震悚,无求不获,所过郡县皆陈模粮以待坚军。君子谓坚能用法矣。法者,国之植也,是
以能开东国。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方举兵方:刚刚
B.而遣所亲人说咨说:劝说
C.即将步骑五百人将:将要
D.持牛酒诣坚营诣:到…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前移/南阳道路/不治军资/不具/请收咨
B.前移南阳/道路不治军/资不具请/收咨
C.前移南阳/道路不治/军资不具/请收咨
D.前/移南阳道/路不治/军资不具/请收咨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咨不给孙坚粮草援助的原因是过去孙坚有二千石粮食不曾给他。
B.孙坚派人故意告诉张咨愿意交付兵权是为了引诱张咨前来。
C.孙坚诱杀张咨是为了建立自己的威信,举兵大计不再受阻。
D.孙坚杀掉张咨以后,打仗所过之处再也没有人敢不提供粮草了。
4.将第三大题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法者,国之植也,是以能开东国。
1.C(带领)2.C3.A(张咨认为孙坚俸禄二千石,其职位与自己相等,不应该为他调
拨粮草。)
4.政令法纪是国家的根本,因此(孙坚)能够创立东吴国。共4分。“植”、“是以”、“开”
各1分,其余句意正确1分。
【参考译文】
汉朝末年,长沙太守孙坚发兵讨伐董卓,到达南阳时,聚兵众几万人,行公文给南阳太
守张咨,请求调拨军粮。张咨说:“孙坚,不过是领二千石的太守,与我同等级,不应调拨
军粮给他。”张咨竟不发粮。孙坚想见他,张咨又不肯见。孙坚想:“我才起兵就遇到阻力,
今后怎么建立威信呢?”于是假称得了急病,全军士兵震惊惶恐,到处招呼着请来巫医,祈
祷神灵祭祀山川,孙坚又派亲信的人告诉张咨说,准备将军队交给张咨统领。张咨贪图孙坚
的军队,便立即率领步兵骑兵五百人,带着牛肉、美酒来到孙坚的军营。孙坚躺在床上接见
他,不久起身,设酒宴款待他。酒喝得正畅快时,长沙主簿进来说:“先前大军来到南阳,
前行的道路没人管理,军需物资没人准备,请求收审张咨!"张咨很害怕,想要离开,但四
周布满上兵,无法突围。一会儿,主簿又进来说:“南阳太守拖延了义军进兵,使贼人不能
及时受到讨伐,请求拘捕张咨,按军法处治!”于是将张咨捆绑起来,在军门外斩首,南阳
全郡为之震惊,从此对孙坚的要求无不照办,所要经过的郡县都准备好干粮款待孙坚的军队。
君子说孙坚可以称得上是很善于用法的人。政令法纪是国家的根本,因此(孙坚)能创立东
吴国。
十.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4题。
萧颖士风节
萧颖士为唐名人,后之学者但称其才华而已。予反复考之,盖有风节识量之士也。为集
贤校理,宰相李林甫欲见之,颖士不诣,林甫怒其不下己。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
更调河南参军。安禄山宠恣,颖士阴语柳并日:“胡人负宠而骄,乱不久矣。东京其先陷乎!”
即托疾去。禄山反,往见郭纳,言御守计,纳不用。叹曰:“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难矣哉!”
闻封常清陈兵东京,往观之,不宿而还,身走山南,节度使源治欲退保江陵,颖士说曰:“襄
阳乃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公何遽轻土地,取天下笑乎?”淆乃按甲不出。消
卒,往客金陵,永王璘召之,不见。李太白,天下士也,特以堕永王乱中,为终身累。颖士,
永王召而不见,则过之焉。
(选自《容斋随笔》,有删改)
L下列对剧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颖士阴语柳并日阴:暗中
B.胡人负宠而骄负:依仗
C.往客金陵客:旅居
D.则过之焉过:责备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B.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C.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D.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颖士对宰相李林甫、永王李璘的召见均辞而不去。
B.萧颖士预言了安禄山即将叛乱且东京将会陷落。
C.郭纳、封常清没有采纳萧颖士的守城计策。
D.节度使源清听从了萧颖士坚守襄阳的劝说。
4.将第三大题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难矣哉!
1.D.2.B.3.C.
4.那些身居高位要职的人抵御来势凶猛的叛贼如同玩儿戏,想抵挡住也太难了!
参考译文:
萧颖上是唐代的名人,后代学者只称赞其才华出众而已,把他鞭笞童奴作为他的过错.我
反复考察有关资料后发现,他还是一位高风亮节有胆识、有抱负的人.在他担任集贤殿校理
时,当时的权相李林甫想召见他,他却辞而不去,李林甫对他不屈从于自己很恼火.后来,
李林甫又让他到史馆任职,他仍然不屈服,为此他更遭李林甫所忌恨,以至被免除史官职务
外调到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任参军.当时,安禄山自恃玄宗的宠信,恣意妄为,萧颖上私
下对柳并说:“胡人(指安禄山)依仗着皇上的宠信而骄横跋扈,他反叛朝廷的时间不会太
久了.东都洛阳到时会最先陷落!”不久,他便托病很快离开了洛阳.安禄山反叛以后,萧
颖土去见河南采访使郭纳,向他进献防守抵御叛军的策略,可郭纳不予采用.萧颖士感叹道:
“那些身居高位要职的人抵御来势凶猛的叛贼如同玩儿戏,想抵挡住也太难了!”他听说大
将封常清陈兵东都洛阳,就去观察了一番,结果很失望,连夜返回,南逃到山南东道(今湖
北襄樊)避乱.当地节度使源治想放弃襄阳,退保江陵(今湖北江陵),萧颖士规劝道:“襄
阳是天下的咽喉要冲,兵家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文化地理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2024-2025学年五下数学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答案
-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公司治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市渝北区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初三开学摸底考试-生物试题试卷含解析
-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数字化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天津理工大学《功能性食品概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2025年小升初全真模拟数学检测卷含解析
-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固定资产投资审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三明学院《视音频剪辑》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电解池+金属的腐蚀与防护-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 中国经济史教学课件第八章近代农业经济的发展
- 2024儿童血压测量规范
- 2024年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小升初数学试卷
- 2024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地理试题
- 2024字画装裱合同范本
- 宋词概况完整版本
- JT-T 1485.2-2023 自动化集装箱起重机远程操控安全作业规程 第2部分:集装箱门式起重机
- 小学英语语法名词练习(含答案)
- 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先进控制技术分析报告
- 冲击波球囊治疗冠脉
- JJG 927-2013轮胎压力表检定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