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期末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_第1页
2024-2025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期末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_第2页
2024-2025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期末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_第3页
2024-2025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期末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_第4页
2024-2025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期末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期末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留”二字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而且“柳”还常常与“杨”一起用,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描绘出一幅春光明媚、柳枝轻柔摇曳的美好画面,更增添了离别的愁绪。此外,“柳”还可以象征着青春易逝、时光匆匆,如“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借柳抒发了女子对远方征人的思念和青春虚度的感慨。材料二: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比如“月”这一意象,在不同的诗词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和情感寄托。“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的“月”,寄托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的“月”,则更加强化了诗人对故乡的偏爱和眷恋;而“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月”,又与“霜”“江枫”“渔火”等意象一起,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烘托出诗人旅途中的忧愁和寂寞。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柳”的意象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柳”与“留”谐音,常被用于送别时,表达惜别之情。B.“柳”常与“杨”一起使用,能增添离别的愁绪。C.“柳”只能象征着青春易逝、时光匆匆。D.古人借“柳”抒发的情感丰富多样。2.材料二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的“月”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3.请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意象,结合自己所学的诗词,简要分析该意象的作用。(5分)4.除了材料中提到的“柳”和“月”,请再列举两个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并简要说明其含义。(3分)5.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意象在古典诗词中的作用的理解。(3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梁任公先生的这一次演讲,却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但是读他这篇演讲稿时,却有一种说不出的美感。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句话。他讲得认真吃力,渴了便喝一口开水,掏出大块毛巾揩脸上的汗,不时地还会用手指敲敲桌面,以加重语气。讲到精彩处,他会忽然站起来,表演一番,有时甚至会在讲台上跳起来,手舞足蹈,旁若无人。他讲《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讲杜诗,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又会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饮冰室文集》,讲到他自己的得意之作时,他会微笑着,脸上泛出红晕,仿佛年轻了许多。他讲课时,整个教室都被他的情绪所感染,同学们或喜或悲,或沉思或激昂,完全沉浸在他的演讲之中。这一篇演讲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我总有好几天脑海里都萦绕着他的音容笑貌和他那生动有趣的演讲内容。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梁任公先生晚年专心学术,他的演讲对青年学子有着启迪领导的作用。B.梁任公先生的开场白谦逊又自负,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C.梁任公先生讲课时声音沉着有力,但由于方言问题,作者很难听懂。D.梁任公先生讲课时会根据演讲内容有不同的表现,或痛哭流涕,或张口大笑。7.文中描写梁任公先生的演讲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简要分析。(5分)8.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梁任公先生的形象特点。(5分)9.作者在文中说“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饮冰室文集》,讲到他自己的得意之作时,他会微笑着,脸上泛出红晕,仿佛年轻了许多”,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劝学》(节选)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学不可以已已:停止B.金就砺则利就:接近、靠近C.假舟楫者假:借助D.用心躁也躁:急躁11.下列句子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C.锲而舍之,朽木不折D.蟹六跪而二螯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提出“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接着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等方面进行了论述。B.第二段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等比喻,说明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C.第三段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等事例,论证了学习要善于借助外物的道理。D.第四段用蚯蚓和螃蟹的对比,说明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浮躁。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4.本文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登高所见,描绘了一幅疾风、高猿、清渚、白沙、飞鸟等构成的秋日图景,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B.颔联中“无边”“不尽”使“落木”“长江”更加形象,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C.颈联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抒发了诗人常年漂泊、年老多病的孤独愁苦之情。D.尾联写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16.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情景交融的特点。(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描绘了一幅“漫江碧透,________________,鹰击长空,________________”的生机勃勃的秋景图。(2)《诗经·邶风·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男子找不到女子时的焦急神态。(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不仅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文化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困境。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加大资金投入、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等。同时,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通过各种方式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一些地方政府举办传统文化节,展示当地的传统文化特色;一些企业积极投资文化产业,打造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品牌;一些学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创新。不能一味地守旧,而要根据时代的需求和社会的变化,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更好地传承下去。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瑰宝:特别珍贵的东西B.变迁:情况或阶段的变化转移C.一味:单纯地、一个劲儿地D.转化:转变、变化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加大资金投入、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等。B.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加大资金投入、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等。C.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加大资金投入、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等,措施。D.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加大资金投入和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等。20.请简要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3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21.下面是某中学文学社给某著名作家写的一份邀请函,请找出其中的四处错误并改正。邀请函尊敬的××先生:您好!您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我们文学社一直对您十分仰慕。我们决定在本月20日下午3时在学校礼堂举行一次文学讲座,诚邀您来为我们作报告。您的到来将是我们的荣幸,我们期待着您的光临。此致敬礼!××中学文学社×年×月×日(1)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吗?答案是否定的。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忆型阅读是我们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因为它容易导致盲从书本知识,从而失去自我。批判型阅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不追求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主张激发想象力和灵感,带着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变得更有思想。能通过阅读提出有价值的问题,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分析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在泛阅读日益普遍的时候更显得难能可贵。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先生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而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土文化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但也有人认为,乡土文化是我们的根,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乡土文化的认识和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1.C(“柳”还可以象征着其他情感,不“只能”象征青春易逝、时光匆匆)2.寄托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3.示例:“雁”这一意象,在诗词中常用来传递书信、表达游子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之愁。如“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借雁去衡阳的景象,抒发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则借归雁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4.示例:“菊”象征高洁、隐逸;“松”象征坚韧、不屈。5.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它可以帮助诗人表达情感、营造氛围、寄托志向等,使诗歌更加含蓄、生动、富有感染力。(二)现代文阅读Ⅱ6.C(作者能听懂梁任公先生的每一句话)7.(1)外貌描写,如“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写出了梁任公先生演讲稿的美观,侧面表现他的认真。(2)语言描写,如“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表现了他的谦逊又自负。(3)动作描写,如“讲到精彩处,他会忽然站起来,表演一番,有时甚至会在讲台上跳起来,手舞足蹈”,生动地表现了他演讲时的投入。(4)神态描写,如“他讲课时,整个教室都被他的情绪所感染,同学们或喜或悲,或沉思或激昂”,通过同学们的反应侧面表现他演讲时丰富的神态。8.(1)学术成就高,对青年学子有启迪领导作用;(2)谦逊又自负;(3)演讲认真投入,富有激情;(4)情感丰富,率真自然;(5)专注于学术,对自己的作品充满热爱。9.这句话通过对梁任公先生讲述自己喜爱作品时神态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他对学术的热爱和投入。当提及自己得意之作时,他“微笑”“脸上泛出红晕”,这种孩童般纯真的反应,表现出他在学术领域耕耘的满足与自豪。“仿佛年轻了许多”,进一步强调他在学术世界中找到了精神寄托,沉浸其中,焕发出别样的活力,让读者感受到他对学术纯粹的热爱,以及这份热爱所带来的感染力。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10.D(“躁”应解释为“浮躁,不专心”)11.B(B项“而”表修饰,A、C、D三项“而”表转折)12.C(第三段“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等事例,论证的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强调的是学习要善于借助外物提升自己,并非对比“君子”和“小人”的学习方法)13.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14.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比喻积累的重要性;用“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蚓”和“蟹”进行对比,突出学习要持之以恒、专心致志,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二)古代诗歌阅读15.A(首联营造的是一种雄浑高远又略带悲凉的氛围,并非单纯“凄凉”)16.这首诗情景交融特点鲜明。前两联写景,描绘了秋风急、天空高、猿声哀、渚清沙白、飞鸟盘旋、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的景象,营造出雄浑壮阔又肃杀凄凉的氛围;后两联抒情,诗人将自己万里漂泊、常年作客、年老多病、孤独登台的愁苦之情融入其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使诗歌的意境更为深远,情感更为深沉。(三)名篇名句默写17.(1)百舸争流鱼翔浅底(2)爱而不见搔首踟蹰(3)舳舻千里旌旗蔽空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18.D(“转化”在文中是指在传统文化传承中,对其进行创造性的转变,使其适应新时代需求,不仅是简单的“转变、变化”)19.A(原句没有语病,无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