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化美文而今俱不可得矣_第1页
初中语文文化美文而今俱不可得矣_第2页
初中语文文化美文而今俱不可得矣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而今俱不行得矣而今俱不行得矣梁济(1858——1918),广西临桂人,清末学者。闻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化家梁漱溟之父。

民国初年,梁济看到,实行不久的共和体制不仅未能改善社会风气,反而使之恶化,至“全国人不知信义为何物”,若正义、真诚、良心、公道等“吾国固有之性、立国之根本”丢失,则国将不国;,他认为,这完全辜负了清帝因爱民而逊位之心。他只有以身作则,“以诚恳之心对已往之国”,以唤起世人亦“以诚恳之心对方来之国”。他的自杀既是殉清又不只是殉清,而是殉中国。徐志摩认为,梁济是为了自己的志向,“随你叫它什么吧:天理、义、志向或是康德的范畴——也就是孟子所说甚于生的那一点”而献出自己的生命,因此这一行为具有不行磨灭的精神价值。

有人死得很沉重,有人死得很轻。

1918年旧历十月初十,是梁济60岁生日。6天前,梁济带着笔墨纸砚,到积水潭临湖阁小住。家人打算打扫房间,为他祝寿。没有人发觉任何异样。梁济喜爱那里的幽静,最近两年,也常去独处三五日。但是,这一次却不同。梁济把这间临湖小阁当做人生的最终驿站,不管有多少感伤与留恋,他都得在这里,独自一人,与这个世界告辞。十月初六,家里来车接他回去,他拒绝了。整个夜晚,小阁烛光不灭。启明星再次出现在东方天际,梁济推开阁门,走入清冷的晨风,在湖边站定片刻,投入水中。

在临湖阁,梁济度过了生命的最终3天,而为这3天,他打算了7年。7年前,辛亥革命爆发,清室逊位。逊位诏书颁布不出一月,北京兵变,烧了东华门,大掠于市。是为民国元年不祥的开端。正月里,梁济伴同乡去粤西老馆团拜,在神明祖宗面前,他暗中许愿:“必将死义救末俗。”那年夏天,他在缨子胡同旧宅自己手植的一—丛竹林前留影,同时起先写作《别竹辞花记》,以志永诀。

心愿种种,而今俱刁;可得矣。作别人生,理智上决断简单,情感上割舍难。梁济用7年的时间体验死亡,断断续续地写作《别竹辞花记》。世间难得有如此真诚质朴的死亡日记。生命要结束了,首先是有很多缺憾,而且,是恒久的缺憾。梁济祖籍桂林,生长于北京,始终想回乡祭扫,却始终未能成行,过去可待来日,如今已经没有来日可待了。梁济平素爱南方,常常憧憬能像历代文人雅土那样游西湖,登孤山,赏春花秋月、四时烟霞。可是,年复一年,人事倥偬,直到1912年正月,友人来访,相约开春同游西湖,梁济口头答应,内心一片悲凉:必死之志已定,今生今世,永无可能了。辛苦一生的笃实之人,也有质朴浪漫的憧憬,令人感动。听说贵州学署来鹤楼风景绝佳,鸟鸣山色,树影花光。还有,闻名的三峡,乘舟出蜀入鄂,何等风光!惋惜,这一切都已不行得。

梁济在《别竹辞花记》中安静地述说自己平生的缺憾。来日不行期,往昔不行复,生命的起点与终点常常在深情幻想中趋向重合。童年光景在记忆中回放,惋惜与后悔都充溢温情。少年家境贫寒,生性鲁钝,不好学,又无远大志向,长大以后世事艰难,有要读的书未读,要做的事未做,如今自设死期,只能终生抱憾了。活过就是缺憾。生在世间,看世间事,常不辨大小、轻重、缓急,终日无事劳碌;只有出乎世外,了断生死,世间事大小是非,才一目了然。人间才智,最高的是生命才智,而这种才智,刁;入死亡境界,是难以获得的。

待死之人,站在死的立场上,为失去的将来时间伤感;站在生的立场上,则为逝去的往昔时间惋惜。人生最终7年,梁济停留在生死交界处,对生命的体验格外细致多情。梁济性情敦厚勤勉,为臣忠、为民爱、为子孝、为父慈,凡事一‘丝不苟,不遗余力;又生逢乱世,遍地荆棘,时时忧虑,事事艰辛,回想起来,无限伤感与惋惜。生活原本是可以成为艺术的,梁济从小读诗,想象各种诗境,却唯独钟情那种幽渺凄清的,或许与个人的际遇心境相符。移居缨子胡同后,梁济在后院种了几株竹,本想体验古人诗境,寒窗听雨。死亡让人在很多微刁;足道处,产生出无限伤感。思想单纯、意志坚决的人,也有多情缠绕的一面,憧憬看山观雪、玩月赏花的浪漫。无奈连年忙病穷愁,连这点心愿都难了。当然,还有更多的未了心愿,比如说,编印先君先母的遗诗,携妻小出游,看春花烂漫,秋山寂寥……

死亡并不行怕,只是有些伤感。那么多留恋与缺憾,为什么不能放弃呢?古时仕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志向高远。但以往的日子里,世道清明、皇恩浩荡的时候并不多,圣贤孤独,志士怨嗟,那些事迹在诗文里,情趣轻松,若在当时亲身经验,想必也是愁苦万端的。好在人生穷达之间,入世出世,总可以做得游刃有余。“凡士之蕴其全部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这是人生才智,逍遥中有油滑。梁济没有高校问,但基本道理还是清晰的,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想到通脱,进退自如,天地自然开阔了。但他做不到,他不是那种可进可退的人。“君天也,天不行逃也。”或许从清帝逊位诏谕天下的那天,天崩地陷,他在这个世界上就已经没有活路了。

梁济死得很沉重,这种沉重来自道德的自觉。人生求得悠闲安逸不难,“只将社会弊端、国家蔽政、人民困苦、世教凌夷,一切不管”;求得荣华富贵,也未必不能,辛亥革命爆发时,梁济在民政部任职,官四品,革命后就原职,本也可有富贵利禄,他却因为一次加薪辞了职。他认死理,国家鼎革之初,百废待举,公务人员应有勤瘁之心,不应先饱私囊,自图安享。所以他坚决果断地选择辞职。从辞职到辞世,6年之间,梁济反复斟酌,一是殉清是否有意义,历史上24朝覆亡,都有殉道者,唯独清室覆亡,举世漠然,未见一个有心人:二是即使有意义,是否该他担当此意义,那些食先朝俸禄的显爵望族,他们更应义不容辞:三是纵然他有殉清之志,天下人是否可以理解,假如不理解,死得糊涂,那么他以死讽世的愿望也就落空了。梁济内心笃定,——旦起了死誓,不管多少依恋,都必需决绝。在《别竹辞花记》里,他深情诉说自己的心事,有疑虑,但从未动摇。

梁济决意要驾驭自己的生死。世俗人生,总是因为贪恋生,才使个体在生死面前无从选择;只有驾驭了死,才能驾驭生,获得生死的自由。此刻,他可以选择生,也可以选择死。他也曾不断地问自己,为什么一再拖延死期,是软弱还是迟疑?或许只是没有打算好。自杀是件仔细甚至神圣的事,任何轻率与仓促,都会破坏它的意义,他等待了7年,希望对现实悲苦的生命有个交代,希望世人能够理解他淳厚的心愿,以自己的死,教人更好地生。衰败的世道里,做个诚笃的儒者,除了一死,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昵?

世界邀远无边,苍茫无形。一面是死生大义,一面是儿女情怀,孰轻孰重。价值上不行混淆,意志上不能动摇;宁静的暮秋长夜里,粱济一遍遍回味,死亡让人生的每一个细微环节都充溢深情。他是个恋旧的人,父亲故去留下的衣服,都是母亲缝制的,他不忍丢弃,最终几年里,他一一拣出来穿,别人看到新奇,猜不透他内心对亲人、对旧时旧事旧物旧情的无限眷恋。梁济仔细写他的“死亡日记”,字里行间,有不动声色的悲凉与凄美。没有时间了,积水潭畔最终3个夜晚,友人彭翼仲留意到临湖小阁的灯光彻夜未熄。那是死亡照彻人生的烛光。

梁济死得沉重,一是他给予死亡如此沉重的道德含义,牺牲个人性命挽救世道人心;二是他将死表现成生命的艺术,生动细腻又意味深远。

现世时间,60年一个循环。60寿辰接近,原来生死也是——个循环。心事无限,万难说完,梁济已经不愿给自己更多的时间。现实的一生无疑是失败了,死亡是最终的机会,能够将他从无法挽回的失败与难以克服的懊丧中挽救出来。人生一切都将消逝殆尽,唯有个人留下的那种唯一的生存方式及其所寄予的价值志向,在死亡中得到证明后,才可以留存。死亡让人关怀人生,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