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复习第二章光现象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课获奖课件_第1页
中考物理复习第二章光现象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课获奖课件_第2页
中考物理复习第二章光现象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课获奖课件_第3页
中考物理复习第二章光现象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课获奖课件_第4页
中考物理复习第二章光现象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课获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光现象第1页考点梳理过关考点1

光直线传输★光直线传输条件光在①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输现象影子、小孔成像、透过树林阳光等应用激光准直、站队成直线等光线用来表示光传输径迹和方向②带箭头③直线光速光在不一样介质中传输速度④不一样,在真空中传输速度最快,即c=⑤3×108m/s辨一辨►1.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输.(×)2.光线是一些真实存在直线.(×)第2页想一想►1.如图所表示两幅图中反应共同物理规律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输.2.图乙演示试验中,看到像是倒立实(选填“虚”或“实”)像.第3页考点2

光反射★

概念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①反射现象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②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③法线两侧;反射角④等于入射角光路特点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⑤可逆分类

现象平面镜成像等第4页辨一辨►1.反射角随入射角增大而增大,随入射角减小而减小,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夹角改变两倍.(

)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照光反射定律.(

)思绪点拨►由光路可逆知,假如光线沿反射光线入射,反射光线将沿原来入射光线原路返回,此时反射光线与原来入射光线只是传输方向相反,而传输路径相同,由此可知小莉同学能看到小红同学眼睛.想一想►小红同学从一面镜子中看到了小莉同学眼睛,则小莉同学能(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小红同学眼睛,判断依据是什么?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第5页考点3

平面镜成像★

原理光①反射特点像是②虚像,像和物关于镜面③对称;像和物大小④相等,像到镜面距离和物到镜面距离⑤相等,像和物对应点连线和镜面⑥垂直应用潜望镜、塔式太阳能电站等辨一辨►1.拿另一支完全相同蜡烛竖立在玻璃板后面,并适当移动,直到看上去它与前面点燃蜡烛像完全重合,从而说明像与物体大小相等.(√)2.由远处向平面镜靠近过程中看到自己像越来越大,是因为离平面镜越近,人视角越大,感到平面镜中像越大,实际上像大小并没有改变.(√)第6页考点4

光折射★

定义当光从一个透明介质①斜射入另一个透明介质时,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光线传输方向普通会改变,这种现象叫光折射折射规律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角②小于入射角;当光从其它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③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④增大;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或其它介质中时,传输方向⑤不变光路特点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⑥可逆常见现象潭清疑水浅、水中止笔等第7页辨一辨►1.光从一个介质射入另一个介质时,传输方向都要发生偏折.(×)2.海市蜃楼是因为光在经过不均匀大气层时发生了折射而形成;小孔成像是因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输形成.(√)尤其提醒►光从一个介质斜射入另一个透明介质时,传输方向普通会发生偏折;当光垂直入射到两种透明介质界面时,传输方向不变.第8页【教材重点图片】

图片

命题点1.如图2-1所表示,小孔成像是由光①直线传输形成,所成像是②实像.2.如图2-2所表示,检验视力时,人与视力表之间距离应为5m.现因屋子太小而使用了一个平面镜,视力表到平面镜距离为3m,那么人到镜子距离应为③2m.3.(1)如图2-3所表示,有经验渔民都知道,只有瞄准鱼④下方才能叉到鱼,说明人眼看到鱼在水中位置比实际位置浅,这是因为光⑤折射现象引发.(2)如图2-4所表示,开始茶碗看起来是空,但当你向碗里慢慢倒水时,会发觉硬币,这是因为硬币反射光从水中射向空气中时发生了⑥折射现象,人眼看到硬币比真实硬币位置⑦高.第9页重点难点突破类型1光学规律及应用【例1】[·株洲中考](多项选择)如图是一根直树枝斜插在湖水中一张照片,以下分析正确是(

AD

)A.OB是树枝反射形成像B.OB是树枝折射形成像C.OC是树枝在水中部分D.OC是树枝折射形成像光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比较反射定律折射规律不一样点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角不等于入射角,且在空气中角总大于在其它介质中角相同点(1)三线共面;(2)两线分居法线两侧;(3)反(折)射角都随入射角增大而增大;(4)光路可逆第10页思绪点拨►树枝斜插在湖水中,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树枝在平面镜中成像,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OB是树枝反射形成像;斜插在湖水中树枝因为光折射成像,看起来向上偏折,OC是树枝折射形成像.第11页变式利用►1.[·遵义中考]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物理知识,以下诗句中能用光反射解释是()A.楼台倒影入池塘B.风吹草低见牛羊C.潭清疑水浅D.云生结海楼A“楼台倒影入池塘”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反射形成;“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因为光沿直线传输形成;“潭清疑水浅”是因为池底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而形成;“云生结海楼”是海市蜃楼现象,是由光折射形成.第12页【例2】[秋·繁昌期末]有一块上下两面MN与EF相平行玻璃砖,现有入射光线AB斜射到玻璃砖上,经玻璃砖折射后,出射光线为CD,且AB、CD与玻璃砖夹角均为α,如图所表示.(1)画出光线在玻璃砖内传输路径;(2)证实:入射光线AB与出射光线CD相平行.类型2光现象证实推导题第13页变式利用►2.[秋·庐江期末]如图所表示,竖直放置平面镜MN前有一直立人体AB,人眼可经过平面镜观察到自己像,试结合平面镜成像特点和光反射原理推证:平面镜所需最小长度为人体长度二分之一时,人眼即可观看到全身像.(设人眼在A点,不考虑成像宽度)证实:如图所表示,A、B分别表示人头顶和脚位置,MN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B′为AB像,依据平面镜所成像与物体到镜面距离相等可知,AC=CA′,所以AC=1/2AA′,由图可知CD为△AA′B′中位线,所以CD=1/2A′B′=1/2AB,CD为平面镜最小长度,AB为人身高,所以镜长度应为人身高二分之一.第14页重点试验聚焦试验1:探究光反射规律【试验装置及结论】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第15页【命题点全梳理】1.硬纸板在试验中作用:①显示光传输路径;②探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是否共面;③显示反射角随入射角改变.2.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关系方法:不停改变入射光线方向,观察反射光线方向改变,同时比较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3.将纸板折转一定角度目标:验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4.怎样验证光路可逆性:将光线沿反射光线入射到镜面上时,观察此时反射光线是否沿原入射光线方向射出.5.屡次试验目标:使试验结论更含有普遍性.第16页【例1】[·苏州中考]在“探究光反射规律”试验中,平面镜M水平放置,白色纸板竖直立在平面镜上,纸板由E、F两部分组成,可绕竖直接缝ON翻折.(1)如图甲所表示,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沿AO射到镜面O点处,纸板F上会显示出反射光束OB.接着将纸板F绕ON向后翻折,则纸板F上不能(选填“能”或“不能”)显示出反射光束,由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ON在同一平面内.(2)小明在测入射角和反射角大小时只统计了一组数据(如表乙),依据这组数据,他不能(选填“能”或“不能”)得出关于光反射时反射角与入射角关系结论,理由:一次试验数据含有偶然性,得出结论不可靠,不能得出普遍规律.第17页思绪点拨►(1)纸板F向后翻折后不能显示出反射光线,从反面证实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仅仅一组数据不能得出两角关系,因为一组数据含有偶然性,得出结论不可靠,不能得出普便规律.第18页命题挖掘►(3)试验中为了使光线能在纸板上显示出来,方便试验研究,你该采取操作是(C)A.向纸板喷烟或雾B.使光束垂直纸板射到O点C.使光束贴着纸板射到O点(4)小明想探究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他将怎样操作?将一束光沿BO方向入射,观察反射光线是否沿OA射出.第19页试验2: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试验装置及结论】平面镜所成像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平面镜距离相等,像和物体连线与镜面垂直.第20页【命题点全梳理】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标是便于找到像位置.2.将玻璃板垂直水平桌面放置目标是使像成在水平桌面上,便于确定像位置.3.选取两支相同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4.刻度尺与白纸作用是在白纸上标注玻璃板、蜡烛以及蜡烛像位置,用刻度尺测量蜡烛及蜡烛像到玻璃板距离,便于确定像、物到镜面距离关系,像、物连线与镜面关系.5.试验中光屏作用是经过观察像是否展现在光屏上,从而验证平面镜所成像是虚像还是实像.6.试验时选取薄玻璃板原因是预防蜡烛经过玻璃板前后两面形成两个虚像,影响试验效果.第21页【例2】[·连云港中考]在九年级总复习时,同学们再次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试验,小明和小红在分析数据时发觉,三组数据像距都比物距大一些.小明认为这是因为测量粗心引发,小红认为像距总是比物距大可能与玻璃板厚度相关.他们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数据以下表.玻璃板厚度/mm555101010151515像距/cm3.005.808.703.956.509.353.185.407.85物距/cm2.655.508.353.305.958.722.054.306.90像距与物距差值/cm0.350.300.350.650.550.631.131.100.95请你结合表中数据,回答以下问题:(1)小明看法不正确理由是假如是粗心,像距不可能总是大于物距.第22页思绪点拨►(1)小明认为像距大于物距,是因为粗心造成.假如是粗心,像距不可能总是大于物距,也可能等于或小于物距,所以小明看法不正确;(2)测量像距和物距时,是从玻璃板前反射面开始测量,因而像距等于物距与玻璃板厚度之和.可知玻璃板越厚,像距和物距差值越大;(3)为了减小玻璃板厚度对试验结果影响,应选择较薄玻璃板来进行试验;(4)平面镜所成像都是虚像;由表格数据可知,测量像距和物距时,准确到0.01cm,则所用刻度尺分度值为0.1cm=1mm.(2)玻璃板厚度对像距与物距差值影响,可表述为玻璃板越厚,像距和物距差值越大.(3)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试验中,你认为应该选择较薄(选填“薄”或“厚”)玻璃板.(4)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平面镜所成像都是虚像(选填“实像”或“虚像”),从测量数据能够看出,他们测量像距和物距时所用刻度尺分度值为1

mm

(选填“mm”或“cm”).第23页命题挖掘►(5)选择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试验目标是便于确定像位置.(6)为了便于观察,试验应选在较暗(选填“较亮”或“较暗”)环境中进行.(7)选取两支相同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第24页试验3:探究光折射特点【试验装置及结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它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或其它介质中时,传输方向不变.第25页【命题点全梳理】1.水中光路显示:在水中加牛奶等.2.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关系: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同侧还是两侧.3.说明折射角伴随入射角改变情况.4.判断折射角和入射角大小关系.5.探究光路可逆性方法:将光逆着折射光线射出,观察光传输路径是否重合.6.屡次测量目标:得出普遍规律.第26页【例3】[·绵阳中考]让一束光从某介质以不一样角度射入空气中,观察光束在介质和空气中径迹改变,得到光束在介质中入射角i及其正弦值sini、折射角r及其正弦值sinr值以下表所表示.从探究中我们能够得出:折射角总是大于(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入射角;采取屡次测量求平均值方法我们能够得到折射角正弦与入射角正弦之比等于1.50(保留两位小数).第27页思绪点拨►由试验可知,入射角i由10°增大到40°,折射角r由15.1°增大到76.5°,由此可得,光从某介质以不一样角度射入空气中,折射角总是大于入射角;折射角正弦与入射角正弦之比分别为:第28页命题挖掘►(1)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使折射角到达90°时,折射光线就消失了,只剩下反射光线,这种现象叫做全反射.该组同学在进行光从玻璃进入到空气中试验时观察到了这么现象,他们继续进行光从空气进入玻璃中试验,当入射角增大时,不能(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全反射现象.(2)依据题目中测量数据可知,光从玻璃进入到空气中,当入射角为50°时,折射光线消失.第29页六年真题全练命题点1平面镜成像特点应用本命题点是安徽必考知识点,主要考查平面镜成像特点应用,平面镜成像特点相关作图,普通在填空题或者推导证实题中出现.1.[·安徽中考]如图,A、B两地相距4km,MN是与AB连线平行一条小河河岸,AB到河岸垂直距离为3km,小军要从A处走到河岸取水然后送到B处,他先沿着垂直于河岸方向到D点取水,再沿直线DB到B处.若小军速度大小恒为5km/h,不考虑取水停留时间.(1)求小军完成这次取水和送水任务所需时间.(2)为了找到一条最短路线(即从A到河岸和从河岸到B总旅程最短),能够将MN看成一个平面镜,从A点作出一条光线经MN反射后恰能经过B点,请你证实入射点O即为最短路线取水点.第30页第31页猜押预测►1.[·镇江中考]如图所表示,将平面镜和铅笔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以下说法正确是()D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等大,故A、C错误;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当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像和物对称轴没有发生改变,故像位置不变,故B错误;当铅笔沿顺时针旋转45°角时,其像会逆时针转过45°,故此时像和物之间夹角为90°,即铅笔和它像垂直,故D正确.A.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它像将变小B.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像也将向上移动C.若改用一块较小平面镜,铅笔像将变小D.若铅笔按图示箭头方向转过45°,铅笔将与它像垂直第32页2.[·北京中考]水平桌面上竖直放置着平面镜和直立铅笔,平面镜中展现铅笔虚像.当铅笔与平面镜之间距离为8cm时,像高度为h1,像到平面镜距离为s1;当铅笔与平面镜之间距离为4cm时,像高度为h2,像到平面镜距离为s2.则以下四个选项中,判断正确是(

)A.s1=s2

B.s1<s2C.h1>h2D.h1=h2D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成是正立、等大虚像;因为平面镜成像到镜距离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所以铅笔离镜面8cm,铅笔像离镜面也应是8cm,铅笔离镜面4cm,铅笔像离镜面也应是4cm,故s1>s2;又因为不论物离镜远还是近,像与物大小都相等,当铅笔靠近镜子时,铅笔像高度是不变,即h1=h2.第33页命题点2三种光现象辨析三种光现象辨析是安徽中考必考点.1.普通都是给出生活中几个场景,让判断属于哪种光现象;2.依据光反射定律或者光折射规律计算反射角或者折射角大小.①阳光下树影子是光沿直线传输形成,不合题意;②水面波光粼粼,是光射到水面发生了反射,符合题意;③交警身上穿警用背心在灯光照射下很亮,是光发生反射形成,符合题意;④站在岸边能看到水里鱼,是光经过水面时发生折射形成鱼虚像,不合题意.故能用光反射知识解释是②③.2.[·安徽中考]生活中一些光现象:①阳光下树影子;②水面波光粼粼;③交警身上穿警用背心在灯光照射下很亮;④站在岸边能看到水里鱼.其中能用光反射知识解释是

②③

(填序号).第34页3.[·安徽中考]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到某液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入射光线与液面成30°角(如图),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夹角为83°,则反射角大小为

60°

,折射角大小为

37°

.如图所表示,设入射角为α,折射角为β,由题意知,入射光线与液面成30°角,则反射角为90°-30°=60°;则折射角β=180°-60°-83°=37°.第35页猜押预测►3.[·自贡中考]李白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句中三个人,除他自己外,另外两个人,一个是因为光直线传输形成影子,另一个是由酒面反射形成像.“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中一人是饮酒者本人,另外两“人”是饮酒者形成影和在酒杯中虚像.①其中一“人”是人在地面上形成影子,它是沿直线传输光被不透明人挡住,在地面上光照不到地方形成影,即地面上“人”;②另一“人”是杯中“人”,酒面可看作一个平面镜,人在这个平面镜中成像,即平面镜成像,它是由光反射形成.第36页4.[·安徽二模]春暖花开,天气晴朗,蓝天飘着朵朵白云.小芳和父亲妈妈在公园游玩,发觉水里鱼好像在云中游.如图所表示我们所看到鱼是因为光折射形成虚(选填“实”或“虚”)像,像位置比鱼实际位置浅(选填“深”或“浅”)些.反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方向看去,就会以为鱼变浅了;而我们看到鱼,不是鱼实际位置,而是变浅鱼虚像.第37页5.[·阜阳校级二模]如图是光从一个介质射入另一个介质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光路图,由图可知此折射角为

45°

.由图可知,∠EOC=90°-60°=30°;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关于法线对称,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CD是法线;再依据“折射光线、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可知,EO是入射光线,OF是反射光线,OG是折射光线,所以折射角为∠GOD=45°.第38页6.[·瑶海区模拟]以下四幅图片中,其中一幅所反应光学原理与其它三幅不一样是(

)B水中倒影是光反射现象,类似于平面镜成像;插入水中筷子弯折,是光折射现象;人照镜子,是平面镜成像,其实质是光反射;景物在水中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其实质是光反射.总而言之,A、C、D是由光反射形成,B是由光折射形成.第39页命题点3探究光折射特点4.[·安徽中考]如图所表示试验装置,能够用来研究光从水中斜射到与空气分界面时所发生光现象.(1)由光折射规律可知,当光从水中斜射到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入射角i在一定范围内由小变大,会发觉折射角γ也会由小变大,且折射角总是大于对应入射角;(2)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值时,折射角到达最大值90°;若继续增大入射角,此时折射光线消失,全部变成了反射光线.主要考查探究光折射试验装置、试验设计、试验数据处理、试验结论验证.(1)使入射角i在一定范围内由小变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