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作品整合复习中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1页
苏东坡作品整合复习中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2页
苏东坡作品整合复习中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3页
苏东坡作品整合复习中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4页
苏东坡作品整合复习中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至至情性苏东坡——中考古诗文之苏轼作品品析致敬诗神四川眉山出俊才唐宋八大家之一书香世家苏洵子慈母程氏弟苏辙字为子瞻号东坡

豪放词派开拓者诗文词画善书法千古全才名远扬苏辛苏黄宋四家东坡名高排在先师从文豪欧阳修一举成名传京师宦海沉浮几十载辗转杭密黄儋州三千多首古诗词五百余首为明月一蓑烟雨任平生旷达乐观无雨晴姓名:苏轼(1037--1101)字:号:生活时代:词派:成就: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知名度最高的伟大作家,现存诗2726首,词398阕,散文4800余篇,200多万字著述。子瞻东坡居士北宋豪放派文艺全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惠州一绝》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

《江城子》《水调歌头》《定风波》《念奴娇》《卜算子》

书法上为宋初四大书法家--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绘画上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枯木怪石图》、《竹石图》把古文引进赋体的创作,其《赤壁赋》与欧阳修的《秋声赋》同为文赋的代表作。(宋)苏轼《赤壁赋》绢本(宋)苏轼《枯木怪石图》唐宋八大家古代散文四大家苏轼推崇柳宗元

相似的经历:柳宗元因参加“永贞革新”而遭贬,在永州、柳州度过了漫长的14年;苏轼因与“王安石变法”政见不一,多次遭贬,比柳宗元遭遇了更多的挫折与磨难。苏轼、苏辙两兄弟同柳宗元一样,与永州有一段难解之缘。

苏轼与柳宗元心心相印,与永州山水交相辉映。

相似的思想:两人有相似的经历,在思想渊源上也一脉相承。苏轼对柳宗元的诗有深入研究,对其在诗史上的地位及创作风格进行总体评价及细致分析。他说:“柳宗元诗在陶渊明下,苏轼上。”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耒(lěi)、晁(cháo)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苏轼与黄庭坚:亦师亦友)“三苏”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几对名垂后世的文学世家,例如:三国时期曹操、曹丕和曹植的“三曹”父子;

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的“三苏”父子;

以及明朝“公安派”的“三袁”兄弟: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其中“三苏”父子均位列“唐宋八大家”,成就最高、名气最大。在“三苏”中,“大苏”苏轼的文学成就最高,最为后世所熟知;“小苏”苏辙官做得最大(宰相),成就斐然;而他们的父亲“老苏”,在名气上则稍显逊色,但苏洵在文学发展史上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创作的《六国论》等名篇,传之后世,谓之经典。苏轼的政治生涯大致可分为四期:(一)转任地方(二)乌台诗案(三)东山再起(四)被贬海南

一、转任地方

苏轼首任官职是凤翔府判官。

三年后,苏轼即由凤翔来到中央任职,担任判官诰院。36岁时苏轼首先被派往杭州任通判。接下来被任命为密州太守,徐州知州、湖州知州等职。在地方为官共八年。二、“乌台诗案”

苏轼被下狱,关押了130多天后,得以释放,但被贬为黄州做团练副史。苏轼在黄州居住了四年零两个月后被改派汝州,后来又允许他在常州居住。三、东山再起1085年3月5日,哲宗之母高太后垂帘听政。5月6日苏轼被起用任登州知州七品,被调回中央先后任礼部郎中,起居舍人六品,1086年3月14日,升任中书舍人四品。9月12日又升任翰林学士正三品。先后任杭州、颖州、扬州以及定州知州。四、被贬海南1093年,哲宗亲政,苏轼被贬广东英州,还未到达英州,就又被贬到广东惠州,后又被贬到海南儋州。《荔枝叹》等作写于此时。1100年哲宗病逝,徽宗继位,在儋州生活三年的已经65岁的苏轼,渡海而回,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病逝于常州。

○熙宁四年(1071年)因上书反对新法而自请出京任杭州通判○熙宁七年(1074年)调任密州(山东诸城)知州(市委书记)○熙宁十年(1077年)调任徐州知州○元丰二年(1079年)调任湖州知州○元丰二年(1079年)“乌台诗案”被污下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八年(1085年)苏轼被召回京,升任翰林学士(皇帝心腹,常能升为宰相。)○绍圣四年(1097年)再次被贬,放逐海南儋州○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于大赦北还途中病殁于常州一蓑烟雨任平生凤翔京城(判官)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反对新党新政)(旧党欧阳修)(知州)黄州(团练副使)(乌台诗案)京城(中书舍人)杭州(不容于新旧两党)惠州儋州(旧党重启)自题金山画像(宋)苏轼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以自嘲的口吻,抒写平生到处漂泊,功业只是连续遭贬。诗人面对当年自己的画像,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既有对目前垂垂老矣的描述,也有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多重感情交织在一起。造语苍凉,寓庄于谐,言有尽而意无穷。

苏轼“诗、词、文”俱佳,但尤以“词”最为突出,故教材中选编了他的四首词,二首课内,二首课外。课外的以读记为主,课内的必须会赏析。

八上:《记承天寺夜游》

八下:《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课外)

九上:《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内)

九下:《江城子•密州出猎》(课内)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课外)

三千多首古诗词五百余首为明月

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的政见不同,苏轼自求外放。政治上不得意,中秋对月,和弟弟苏辙别离两地,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对现实,对理想仍然充满信心。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寂心境和高洁志趣。以及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月”是知己,亦是心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典例赏析

背景介绍:《水调歌头》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太守任上。

政治上失意:因批评新法,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处处受到主持变法的新党一派的排挤,只好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熙宁七年(1074)苏轼到密州任职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熙宁九年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词。原文赏析(修辞、炼字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开端便是奇异之笔。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想问,显示了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更进了一步,对月亮的赞美向往之情,也更深了一层。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归去”:在词人看来,仿佛那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恐”字刻画了词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弄”字表明舞姿不断变化,词人想象到舞姿的曼妙,但未免太过清冷,表达了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之情。

这是一首咏月怀亲思乡词,上片极写词人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原文赏析(修辞、炼字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暗示了诗人的忧伤。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情感:“不应有恨”两句转入抒发怀人之情,表面上写对月有怨怼之意,实际上抒发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内容:表现了词人由心中郁结,到心胸开阔,做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哲理:人生不会完美无憾,要有豁达的胸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情感:以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的祝愿,唤起人类普遍情感体验,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和乐观旷达的情怀。下片对月怀人,心情由郁结到开阔,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和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典例赏析

背景介绍: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词作内容:词的上片描写出猎盛况,下片抒写胸中豪情。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抒发了作者渴望被朝廷重用,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1)“用典”含蓄而委婉,凝炼又耐人寻味,请从《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找出作者所用的典故,并说说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亲射虎,看孙郎”是作者以孙权自比,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然仕途失意,正值盛年,但仍有着少年狂气。“遣冯唐”这是作者以魏尚自许,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射天狼”这里“天狼”喻指侵扰西北的西夏军队,表达了作者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志向和决心。(2)《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千骑卷平冈”耐人寻味,请从炼字角度作简要分析。

“千骑卷平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岗像卷席子一般掠过,“千”字极言人数之多,可见出猎场面之宏大,气势之恢弘,“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富有动感,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这是一次人数众多、情绪高昂的狩猎,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气”。对比赏析

苏轼这两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水调歌头》作于(1076)年,当时作者任密州太守,这是他同一时期的作品,请同学们试着比较一下,两首词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相同点写作背景相同:

都写于作者政治上失意,人生低谷之时。语言风格相同:

都豪迈奔放,都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不同点写作内容不同:

《江城子》是冬天与同僚出城打猎之作,《水调歌头》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情怀不同:

《江城子》抒发作者渴望被朝廷重用,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

《水调歌头》抒发了作者政治失意的苦闷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表达一种人生感悟,表现了一种乐观旷达的情怀。

苏轼以犯人的身份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无薪俸,不得“签书公事”,有职无权。故在黄州东坡租五十亩荒地经营。并在这里,他筑建了他一生中最有田园风味的“东坡雪堂”。这一年的冬天,黄州飘起了鹅毛大雪,房屋建好后,苏轼给它取名“雪堂”并给自己取了个日后响彻天下的名号:东坡居士。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

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当代散文家余秋雨《东坡突围》知识迁移

中学教材中课内古诗词35首,课外古诗词48首,同一作家、同一类型、同一风格、同一题材的都可以整合。请你课后尝试将教材古诗词进行比较整合赏析。《望岳》VS《春望》范仲淹《渔家傲•秋思》VS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学会整合对比,会让赏析变得简洁而高效。赏析优秀中考作文选段

如果没有苏轼,我们看到月圆月缺不会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如果没有苏轼,我们也不会在安慰别人时说:天涯何处无芳草;如果没有苏轼,我们也不会在形容自己孤寂处境时说:缥缈孤鸿影,在表达自己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时说: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如果没有苏轼,我们也不会在感叹世事无常时说:人生如梦;如果没有苏轼,我们也不会在与朋友玩乐时说:诗酒趁年华。

“事如春梦了无痕”“人生如逆旅”“人间有味是清欢”“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蓑烟雨任平生”“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样的句子也都将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天涯何处无芳草“天涯何处无芳草”是宋朝苏轼的作品《蝶恋花·春景》中的词句。

后世引用有两个含义:第一是指大千世界机会很多,不要过分注重于某一件事而不知变通;第二是指男女之间没有必要死守一方,可以爱的人或值得爱的人很多,平时使用常指第二种。人生如梦

汉语成语,意思为人的一生就好像一场梦,比喻世事不定,生命短促。出自《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在《前赤壁赋》里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诗酒趁年华

出自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望江南·超然台作【作者】苏轼【朝代】宋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上片之景,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寄寓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更重要的是,整首词表达思乡的感情,作者以茶聊以慰藉尤其突出。事如春梦了无痕

出自《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往事就好像春天的一场大梦一样,连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是由于他遭受过乌台诗案的沉重打击,又正在贬逐之中,只有把一切往事,一切留恋和烦恼,都强自推向“春梦了无痕”的虚无境地,以解脱失意中难以消除的痛苦。人生如逆旅

出自《临江仙·送钱穆父》:“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是一首赠别词。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应用于挫折等话题的写作之中人间有味是清欢

出自《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这是一首记游小词。描写了早春景象。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健胜进取的精神。意思是:人间真正有味道的还是清淡的欢愉。这是一个具有哲理性的命题,寄寓着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此心安处是吾乡

出自《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为受到使苏轼遭杀身之祸的“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定国受贬时,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公元1083年(元丰六年)王巩北归,出柔奴(别名寓娘)为苏轼劝酒。苏轼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一蓑烟雨任平生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作者去沙湖看田归途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