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共奉中国与中华民族内聚发展(辽宋夏金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专家大讲堂课件_第1页
第八讲共奉中国与中华民族内聚发展(辽宋夏金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专家大讲堂课件_第2页
第八讲共奉中国与中华民族内聚发展(辽宋夏金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专家大讲堂课件_第3页
第八讲共奉中国与中华民族内聚发展(辽宋夏金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专家大讲堂课件_第4页
第八讲共奉中国与中华民族内聚发展(辽宋夏金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专家大讲堂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讲供奉中国与中华民族内聚发展(辽宋夏金时期)主讲人:中央民族大学孔新峰辽宋夏金时期呈现出共奉中国的内聚型运动的历史大势,各个政权从自称

中国到共称中国,甚至到他称中国,凝聚了对中国的认同。辽宋夏金时期堪

称今天中国中国人中国地认同的历史强化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峙如宋、辽、夏金都被称为桃花石。辽宋夏

金时期,中华大地上政权并立,在

此360余年中,政权之间的战争不

绝,但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却继续发

展。√

在政治方面各政权竞逐中国正统,政治理念和制度越争斗越趋同。在经济

方面,各区域经济冲破政权并立障碍,形成互补共生的经济框架,构成政

治整合的深层力量。√

在社会方面,各政权都推动所辖区域内的族群融合,局部性的交融,为后

来的跨地区的深度交融奠定了基础。普遍的社会礼俗和共同的心理基础开

始形成。√

在文化方面,更多的族群文化汇入到中华文化圈,多种思想文化汇通融合,

三教会通的文化共同体开始形成,中华文化发展到了新高度。并立政权相互依赖,共尊中华认同,共承中华之制,共筑中华版图,始终

无改大一统的政治追求和统一共识向内凝聚的运动,始终贯穿这个时期的历

史全程,边疆和中原地区的一体化整合,有力推动多元一体格局的内涵丰富

深化。元明清三代更高质量的大一统的基础坚实奠定。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

开中国各民族休戚与共,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在此一时期深度成型。课程内容提要1、如何看待宋代的文明高度2、如何看待"境分多国,义若一家"3、如何看待文化认同的新发展箩一部分如何看待宋代的文明高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代,20世纪以后有几位史学家对宋代极为推崇,陈寅恪先生在邓广铭宋史职官

志考证序中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

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钱穆国史大纲虽认为宋朝积弱不振,积贫难疗,但也

承认宋朝是中国士大夫阶层政治自觉的一个伟大时代,

次次推动了政治变革,孕育了学术思想的新世纪曙光。第一部分

如何看待宋代的文明高度著有中国文化史的柳诒徵,也同样认为有宋一代武功不竞,而学术特昌,上承汉唐,夏启明清,绍述

创造,靡所不备。从社会制度、社会发展、经济生活等层面来讲,

宋朝确实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顶点,是中华文明发展的

一个高峰。第一部分

如何看待宋代的文明高度中国文化史上文化们开

欲c7Z为中国机

2

生crg6-其实钱穆也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

就宋

代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严复也曾指出,古人好,读前四史,亦其文字耳。若

研究人心正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第一部分

如何看待宋代的文明高度宋代是在社会经济、制度建设、科技文化等多方面领先世界的时期,同时也是外部面临周边政权

挤压,内政因循求稳的时期,是面临着很多严峻挑

战的时期,战略格局、政策应对都存在着非常严重

的问题。贫弱宋和风雅宋形象交织,举凡人心正俗,文化盛衰,古今社会等,宋代都构成了关键的转型期,其核心特点乃是走向平民化、世俗化和人文化。第一部分

如何看待宋代的文明高度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宋代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统一王朝,在它的北边始终有一些北方民族建立的政权和它同时存在。可以说辽、宋、

夏、金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南北朝时期。宋朝延续的是5代10国的格局,5代10国延续的是安史之乱之后,军头坐地称王的格局。唐朝中晚期一直到5代10国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在中国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格局下,很多问题并不是一个小共同体可以

解决的。赵宋结束5代10国的分治状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赵匡胤

在960年通过非常戏剧性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赵匡胤第一部分

如何看待宋代的文明高度黄袍加身不是标准意义上的军事政变,而是一批武将拥戴一个政治强人让他来做皇帝,取代无能的王朝。黄袍加身后,赵匡

胤担心哪一天再出现一次陈桥兵变,

一定要防范类似的事情发生,

他心心念念的就是如何解决中唐以来地方尾大不掉的问题,于是

引出了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他请功臣们来喝酒,期间却表现得很

焦虑,愁眉苦脸。功臣们说,皇上您怎么不高兴?赵匡胤说我怎

么能高兴?哪天你们当中哪个人称帝了,我不就成阶下囚了吗?

功臣们感到很恐惧,第二天纷纷称病请辞,交出兵权,颐养天年。

赵匡胤用和平的办法把武将解职。从朝廷角度来说当然很安心,但导致了一个不良后果。第一部分

如何看待宋代的文明高度宋朝300年文治有余而武备不足,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因为大多数的朝代都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宋朝一方面以兵立国,另一方面自宋太

宗开始建立了一种消极防御的战略。12~13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北方民族活跃的又一重要时期,周边有很多民族政权崛起,

此时的辽金元政权既有别于匈奴、突厥、漠北回纥等草原游牧汗国,又不同于鲜卑、北魏王朝、五代沙陀王朝,这样长期居处汉地,最终放弃草原故土的北族王朝。他们

大多自觉积极地学习中华文明,模仿中土政治,已成长为相当成熟的政权。在政治、

军事和经济方面都能够跟赵宋王朝长期抗衡。第一部分如何看待宋代的文明高度北宋名臣富弼曾提出所谓新夷狄说,指出辽于西夏已非上古之夷狄,并对二国作出中肯的评价,在此情况之下,中原王朝所占据的核心作用和领头地位便不再体现为

统一大业的领导权,而是表现在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辐射性影响。“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

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

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富弼“而又劲兵骁将长于中国,中国所有,彼尽得之,彼之

所长,中国不及。”—

富弼第一部分

如何看待宋代的文明高度就此而言,两宋的武功的确不足,但宋朝绝对不是一个积贫积弱的社会。宋朝

重文轻武,文治获得高度发展。宋太祖,宋太宗都认为一定要提升知识分子的地位,让他们在政治决策中充分

表达意见,这是宋朝学术高峰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第一部分

如何看待宋代的文明高度所谓宋学是一个比较开放的概念,宋代所有学术成就都可包括其中。新儒学是宋学的主流,是对儒家经典的重新解释,又因解释方式不同而产生不同派别。最有影响力的是北宋中后期到南宋渐盛的理学。而理学又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

的理学既包括道学,也包括心学。前者乃是程颐朱熹一派,后者则是陆九渊王阳明一派。第一部分

如何看待宋代的文明高度那么宋朝的开明体现在哪些方面?就治国理政方针来讲,值得注意的有立纪纲和召和气两端。这两端犹如车之两轴

相辅相成,纪纲就是欧阳修等人所说的纲纪是法制规矩的意思,这是宋代治国理政的

。另外一端是和气。当时人们认为天地之间有阴阳二气,如果他们自然不受干扰的

交互运行,就能够感召和谐雍睦之气。宋人通常把它与仁义、仁政联系在一起。第一部分如何看待宋代的文明高度比起唐代宋朝的知识人更具有政治和学术的双重面向,更不理会皇帝,而且有时

候以被处罚为荣耀,觉得自己总算在清史上留下了一笔。苏轼、欧阳修都是因为反对皇帝而被流放,他们的反不是造反,而是因为爱皇帝

而反,就是不赞成皇帝的观点和主张。皇帝对他们很恼火,但是既不能杀又不能抓,

只能够流放。被流放以后,这些人就在山水之间大玩行为艺术。在此状态下,宋朝的言论空间

被打开了,知识人可以自由地议论政治,也使后代的知识人觉得宋朝是一个蛮值得肯

定的王朝。第一部分

如何看待宋代的文明高度宋代的经济发展有非常耀眼的表现。著名的史学家伊茂可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有一本书,THE

PATTERN

OF

CHINESEPAST中国历史上的发展模式主要从社会经济角度来谈中国历史的发展模式。这本书指出中古时期的中国出现过所谓经济革命,这个时段正处于宋代,国内也

有不少经济史家做过类似概括,有的将宋代传统农业达于成熟,称为绿色革命。有的

将宋代面向大众的商业网络建设称为商业革命。有的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称为货

币革命。有的将都市面貌从封闭的里坊制向开放的街巷制的变化称为城市革命。第一部分如何看待宋代的文明高度可能还有所谓的科技革命。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技术的完善传播,基本是在宋

代完成的。后世所讲的白银资本最初就是从宋朝全球贸易开始产生。境外的商人也来到中国进行贸易。泉州杭州在当时都是重要的贸易集散地,来自

中亚西亚,甚至地中海沿岸的欧洲和北非的商人,都或多或少在泉州留下了自己的印

记。第一部分

如何看待宋代的文明高度泉州能够获得世界文化遗产的美名,就是因为在宋元时期成为全球贸易极为重要的中心。大家如果去读一读东京梦华录,

就会发现其中描述的各行各业的繁荣程度和市民生活的舒适度,

达到了此前中国历史的最高峰。东京梦华录梦录第一部分

如何看待宋代的文明高度第二部分如何看待境分多国义若一家?在旧式的中国历史叙事谱系中,说完了唐代,接着就会说宋代。所谓唐宋元明

清是也。但严格来说将唐元之间表述为辽、宋、夏、金更为合理。因为辽西、夏、金也都有强大的时空延续性,不仅具有中国领土的一半左右,辽代的建立时间甚至

比宋代还要早40余年。宋辽、西夏、金并存的几个世纪,实际上是在延续南北朝时

期北部中国的发展,而且比五胡十六国发展的体量更大,规模更大,延伸距离更远,

而且更向心。这一时期的族群整合,比南北朝时期更为集聚更为明显。原来很分散

的族群都逐渐结合起来了。

第二部分

如何看待境分多国义若一家宋朝虽然与辽西、夏、金几个政权相冲突,但并没有称这些政权为伪国。这几

个政权各为正统,设对方为敌国对手,但并未看成异端另类,没有看成法统意义上

的正或者伪,只是一副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元顺帝时,朝廷以丞相脱脱帖木儿为主持,为辽、宋、金三朝编修正史将三朝

均视为正统,平息了是否独尊宋统的争论。各为正统,这是中国历史学上一个创造

性的解释,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争议,也更合乎历史事实。

第二部分

如何看待境分多国义若一家辽宋夏金的分治结束后,在13世纪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元明清大一统3.0版。宋元之际的浙东读书人王应麟,曾编写在后世称为重要蒙学读物的三字经。作为一个

义不帝元的南宋遗老。王应麟非常的克制和中性的写道,“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第二部分

如何看待境分多国义若一家尽管没有对元代一统天下讴歌盛赞,但南北混三字已经极其传神地勾勒出大一统3.0版的混一南北之功。三字经在问世后屡经增补,清道光年间的贺兴思,将王应麟版本的12个字丰富为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莅中国,兼戎狄。—

《三字经》

第二部分

如何看待境分多国义若一家证实了辽宋金政权先后并立的史实,凸显了这一时期为更高水准的大一统所

做的铺垫。

第二部分

如何看待境分多国义若一家遵循上述史观,可以更为准确地把握这个时期的历史特点。从时间上看,隋唐王朝到辽宋夏金,乃是从高水平的一统走向高水平的并立,

辽、宋、夏金到元统一,则是从高水平的并立走向更高水平的统一。从空间上看,辽、宋、夏、津呈现出境分多国义若一家的景观,有过战,但战

不是常态,存在分,但不会永远分。从性质上看,辽宋夏金时期呈现出共奉中国的内聚型运动的历史大势。

第二部分

如何看待境分多国义若一家辽宋夏金各朝共承中国认同。辽史事表认定辽之先出自炎帝。辽道宗时期的皇朝实录认为辽为黄帝后裔。鲜演大师墓碑则记有大辽中国。西夏李元昊立国后,遣使向宋上表曰,臣祖宗本初帝胄,创后魏之初期,自称

自己的祖先,乃北魏的拓跋氏,而拓跋鲜卑自称黄帝之子昌意少子之后。金朝建国

之初就昭告天下,要取代辽朝的正统地位,灭辽而具有中原后更自称中国。

第二部分

如何看待境分多国义若一家海陵王指出天下一家,然后可以为正统。金世宗则说,我国家绌辽宋主居天下之正,如西辽、于阗、高昌、喀喇汗、

大理等地方政权,也都自认中国或中国的一部分。辽宋互称南北朝。辽道宗说,虽境分二国而义若一家。宋哲宗指出,两朝百年和好有同一家。突厥语大词典用上秦、中秦、下秦分别指宋契丹及喀喇汗王朝,表示三者同为

中国的一部分。

第二部分

如何看待境分多国义若一家喀喇汗王则自称桃花石汗,即中国之汗。由于辽朝和西辽的中国认同和巨大影响,俄罗斯及中亚地区迄今仍以契丹指称

。总之各个政权从自称中国到共称中国,甚至到他称中国。凝聚了对中国的认同。

辽宋夏金时期堪称今天中国、中国人、中国地认同的历史强化期。辽宋夏金时期,

诸政权在经济上经历了从自身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互鉴食货之制,到共享中国之

利的历程。

第二部分

如何看待境分多国义若一家各政权因地制宜,相互借鉴,综合采用农牧等多元经济制度,形成了以中原的

钱货流通为核心的经济制度,以榷场为代表的经贸交往交流体系。为后世的一统奠

定了经济共同体基础。辽宋夏金时期诸政权各自版图的开拓,相互之间的战与和,都是在认同天下一

体的语境之下展开的内聚性运动。战是统一之战,和是君臣叔侄之和,始终处于天

下一体的政治语境之中。这个时期的战与和将诸政权所辖的中原、北方、东北、西北连在一起加以巩固,

共聚了中国版图。

第二部分

如何看待境分多国义若一家辽宋夏金时期,北方的游牧渔猎和中原的农耕族群多向度进行迁徙,

一定程度

上改变了人群的分布格局,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新一轮的交往、交流、交融,为

元明清大一统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辽宋夏金时期在认同中国共称中国的政治语境之下,诸政权还共同的继承和发

展了隋唐5代以降中华传统政治制度,也就是所谓的中国之制,突出的表现在礼制、

官制、行政科举、律法等方面。

第二部分

如何看待境分多国义若一家国内分成南北两部分,北方以胡法治理,南方以汉法治理。北方是部落,南方是郡县制的州郡。不过在州

郡之中也穿插了许多以北方胡人军队驻防的地区称之为

投下。金庸的小说。天龙八部里的萧峰即曾被封为南院

。辽道宗曾说,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于中华。实际上

辽代的二元体制,即后来金代的所谓猛安、谋克制,在

继承中华文物礼制的同时,也为混一南北后的大规模跨体系政治共同体的治理体系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灵感来源。

第二部分

如何看待境分多国义若一家我们还要准确的理解古典的战争,边战边谈视为常态,各族群最终的目标是生

存,各自的诉求亮出来以后能解决就解决,不能解决那就只能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打完之后再次尝试妥协。理解这段历史,不能站在华夏中心论的立场上。当时对赵宋王朝而言,辽金西

夏的确是异族政权,但我们作为千年以后的讲述者和阅读者,我们今天需要关注的

不能仅仅是冲突,而应更多地观察各族群政权的交往、交流、交融。

第二部分

如何看待境分多国义若一家金庸先生的几部经典作品,如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都涉及宋、

辽、金、西夏、蒙古等族群的冲突和妥协。金庸先生和那些电视剧的编导们的历史

感是很正的,你很难感觉到这是一个严整的异族和华夏文明的冲突。赵宋王朝文化发达,但周边族群同中原族群在文化上并没有绝对的落差,各族

群还是处于相互交流各自调整的状态中,中原文明向4周辐射,4周进行吸纳,在接

纳了先进族群的文明后,很可能后来居上,在某方面超过先进族群,也就更为深度

地融入到一个内向凝聚的大中国。

第二部分

如何看待境分多国义若一家第三部分如何看待文化认同的新发展?宋朝转向内向,尤其是南宋士大夫产生了华夷之辨的思潮,阐释并发展了传统的正统论。欧阳修所著正统论,指出君子大居正,王者大一统,

一个都

不能少。南宋朱熹的通鉴纲目强调:只天下为一,诸侯朝觐,狱讼皆归,便是得正统。由此可见,基于事实的大一统和基于道理的大居正,政治上

的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在辽宋夏金时期逐渐汇流,并衍生出

治统与道统之分判。 第三部分

如何看待文化认同的新发展?念公像歌

修明末清初的顾炎武便特别强调亡国亡天下之辨,而到了清康熙帝那里,更是形成了万世道统之传,即万事治统

之所系的清醒认知。

第三部分如何看待文化认同的新发展?辽、西夏、金乃至后世的元代莫不逐渐产生了坚定的以道统护持治统的文化认同意

识。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曲阜孔庙13碑亭的故事,告诉大家精美的石头会唱歌的道理。周杰伦的歌曲爱在西元前,有句歌词说祭司神殿征战,弓箭是谁的从前?是谁的从

前呢?是国家的从前。

第三部分如何看待文化认同的新发展?古代国家最重要的功能有二,

一是祭祀,二是战争。正如左传所载国之大事,唯祀与戎。这也清晰表明了祭祀在中华文化传统中极为

重要的地位。在帝制中国祭孔制度作为国家祀典,

是古代中国政治权力和文化传统最闪耀的交点。

元惠宗以汉祖致祀,天下归心,唐宋升祀,永锡

阴祚,用此道也。来形容祭孔制度的不断发展。

第三部分如何看待文化认同的新发展?祭孔制度已嵌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之中,成为帝制中国一项重要的政治仪式。曲阜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诞生、讲学、安葬和后人祭祀之地。是中华文化诞生与发轫的核心区域。邹鲁旧邦,儒教所起,坐落

于孔子故里的阙里孔庙,兼具家庙与官庙双重性格,可以说是儒家乃至中华文化的圣域

和神圣空间。在古代中国的道统之源,阙里孔庙,勒文于石是祭孔祀典的关键政治仪式,是古代

中国国家象征能力建设的重要一环。

第三部分如何看待文化认同的新发展?十三碑亭是阙里孔庙的第六进院落。院内现存金代碑亭两座,元代碑亭2座,清代碑亭9座。高大的碑亭成两行排列,布局为南八、北五。按照孔庙建筑的发展,清代的

石碑和碑亭应该建在明代碑亭的前面,但是清代帝王为了显示其政权的合法性,以及对

儒家学说的推崇,硬是把他们的碑亭挤进了一个小小的院落之中。孔庙中《御制平定

噶尔告成太学碑》

第三部分如何看待文化认同的新发展?由于建筑的密集度在平面上侵占了东西方向的甬道的全局均衡感,在空间上碑亭的

檐角也交叉挤压成交错互嵌之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筑格局,勾心斗角。这里有两点值得留意。第一,十三碑亭全部由华夷体系中作为异族的少数民族政权所建。第二,十三碑亭是为保护御制石碑而建,御制石碑是国家意志和政治权力的象征实

体,而勒文于石的碑文则是国家意志的权威性表达。 第三部分

如何看待文化认同的新发展?我们可以详细的解读一块金代的石碑,这块石碑是13碑亭,南面东起第三亭的中右石,立于金章宗承安二年,公元1197年。名为大金重修至圣文宣王庙之碑。正文由金朝著名书法家和儒学名臣党怀英撰写。碑文开头写道,平辽举宋合天下为一家。《大金重修至圣文宣王庙之碑》拓片

第三部分如何看待文化认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