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天津卷02)(考试版)A4_第1页
语文(天津卷02)(考试版)A4_第2页
语文(天津卷02)(考试版)A4_第3页
语文(天津卷02)(考试版)A4_第4页
语文(天津卷02)(考试版)A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卷02高三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选择题 共33分)本试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小说课的兴起,应于大学教育理念和制度的探索创新。在以往的文学教育中,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者虽不至于分疆而治,但很难做到亲密无间。小说课却几乎地实现了三者的交叉融合。讲授者的初衷虽不是讲成小说史,但在选讲经典篇目时,已无形中完成了类似文学史的筛选工作。课堂上对具体作品的解读,时刻要求讲授者兼具文学批评的眼光和文学理论的修养。也就是说,讲授者实际上身兼小说家、批评家和教育者等多重身份。当小说的接受对象从读者大众到学生听众时,它的表现形式也从口头讲授到整理出版。在后续的传播中,小说课所彰显的文学趣味、观念和立场,对大众的文学解读、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可能产生的影响,难以估量。在这个意义上,小说课的兴起密切着文学生活的变迁。在当下的文学生活中,小说课有着重要的意义与影响。其中最突出的是小说课起到彰显独到眼光、丰富批评类型的作用。小说课作为特殊形态的文学批评,乃是作家对作家的批评,这些批评文学未必都能达到“大师的批评”的理想境界,但至少都别开生面,引人入胜。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归功

自然而然

关联B.归结

大势所趋

关联C.归功

大势所趋

关注D.归结

自然而然

关注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当小说的接受对象扩展至读者大众时,它的表现形式也从口头讲授到整理出版。B.当小说课的表现形式从整理出版到口头讲授时,它的接受对象也从学生听众扩展至读者大众。C.当小说课从口头讲授到整理出版时,它的接受对象也就从学生听众扩展至读者大众。D.当小说的接受对象从读者大众扩展至学生听众时,它的表现形式也从整理出版到口头讲授。3.“节日”是被人们赋予某种意义的特殊日子,并以相对固定的仪式或活动来纪念,因此也成为了古代文人墨客表情致意的时刻,下列节日、习俗、诗句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上元节吃元宵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B中秋节赏月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C除夕放爆竹贴春联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D乞巧节穿针引线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A.A B.B C.C D.D二、(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传统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文化被称为礼乐文化,政治被称为礼乐政治。就中国古人对诗、礼、乐的理解看,我们很难分清它到底是属于美学还是伦理学的问题。“礼”主要涉及道德伦理问题,“乐”却指向伦理性的至善理想。也就是说,虽然按照现代学科划分,美与善或者美学与道德之间存在分界,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论述中,两者却是混融的,其一体性要远远大于分离性。但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美与善之间仍然存在差异。比如在《论语·八佾》中,孔子评价上古乐舞《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则“尽美矣,又尽善也”。这一方面说明美与善不可相互取代,另一方面则说明善必然是从美出发的善,美对于道德之善而言具有奠基性和先发性。正是因此,自孔子以降,中国儒家向未主张以审美教育涵养道德教育,即以美储善。所谓以美储善,就是通过美对善的渗透和包容,使美成为道德的容器和存在境域。春秋时代,孔子对西周政治推崇备至,一段时间梦不见周公就心怀惶恐。但他在讲西周政治的特色时并没有讲到善或道心问题,而是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说明人文性的美并不仅仅是为善的到来铺陈前奏,而是对至善之境具有整体的涵盖和弥漫性。中国传统儒家强调美对善的生成和涵养作用,同时也强调善向美的二次生成。人们相信,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与外在形貌具有一体关系。孟子认为涵养内在的“浩然之气”是培育君子之德的要务,被这种道德化的浩然之气充盈的状态就是美的状态,由此显现的形象的光辉就是崇高。在中国古代,美一方面涵养道德,另一方面引领道德;它在个体层面涉及“以美立人”问题,在国家层面涉及“以美立国”问题,一种美德共济、美善相乐的雅化国风正是借此得以形成。在美与德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者之所以以美和艺术作为国家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原因无非在于美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础。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者之所以持之以恒地对其人民进行诗教和乐教,“根本原因在于看到了美和艺术对人性之善的发蒙、滋养和化育作用。从中国历史看,由儒家确立的社会道德原则和伦理秩序之所以具有纵贯数千年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它借助美和艺术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础,活化了社会伦理秩序,软化了诸多人伦规则的机械和僵硬,使其更合乎人性和人情。认清这一点,有助于更深刻地体认美育之于中国当代学校乃至国民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有助于为国家道德建设开启出一条更趋行稳致远的道路。(摘编自刘成纪《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美”与“德”》)材料二:所谓“乐诗之教”,指的是儒家以歌辞演唱、音乐伴奏、舞蹈扮演等文艺方式来推行公共教化,以实现其社会伦理与政治意图的一种教育形式。在“乐”与“诗”有机融合的和谐氛围里,通过耳目器官的闻见感知,来进行心灵反思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进而达到感化他人与教化社会的效果。孟子曾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所谓“仁言”,就是一种将某种道理告之于人的理性说教;所谓“仁声”,则相当于通过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将某种道理演绎出来,让人在感官感知的基础上去体认这种道理。为什么“乐诗”能达到教化的效果?儒家认为,“乐诗”能够“治心”,也就是“乐诗”能激发道德心。而道德心是一切社会良好秩序的前提。这也就是儒家所强调的君子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儒家认为,霸道是凭借武力或暴力等强制力量来推行其政治目的的,而王道则是通过征服人们的内在心灵来实现其政治目的的。故在推行王道的过程中,类似于“乐诗”之类平和人心的怀柔之术是不可或缺的。当然,乐诗之教要与礼、刑、政等手段相互配合,以便在奉行王道的过程中达到刚柔并济的社会功效。“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礼记·乐记》),故“乐诗”以柔性来教化政治,自然可以与礼、政、刑等治理手段一起来实现王道。儒家认为,音乐与政治相通,可以作为判断为政得失的一项指标。《诗经》里的诗歌,不仅“雅诗”与“颂诗”里有很多诗篇直接与政治相联系,就连“风诗”里也有很多诗篇与类政治事件密切相关,或者可以从政治视角予以解读。春秋后期吴公子季札赴鲁观心时,从鲁国人为其演唱与表演的《诗经》不同歌诗内容和乐舞形式之中,发现了政治与德性的差异,由此对政治事务进行社会评述。(摘编自朱承《乐诗之教》)。材料三:儒家学说的哲学基础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既是儒家的思维方式,也是儒家学说区别于墨家学说和法家学说的根本依据。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中行”是中庸之道的另一种表述,即走道路中间。不然,不是极端冒进,就是不思进取。孔子回答别人的问题,“叩其两端而竭焉”,把利弊得失都说清楚,全面地看问题。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与人和气相处,但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墨家主张舍己为人,法家宣扬人人为已,儒家主张既为自己也为别人。《孟子·离娄》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荀子·王制》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无论是把君与臣比喻成腹心与手足的关系,还是把君与民比喻为舟与水的关系,都是强调双方相互依存、相互理解。这是从两个相反立场看问题,不是为一方献计献策。在中国思想史上,为强势阶层摇旗呐喊的是法家,为弱势群体奔走呼号的是墨家,儒家居中。仲弓请教为政之道,孔子答“举贤才”。贤才就是德才兼备之人。孟子说:“不信仁贤,则国空虚。”荀子则主张:“无德不贵,无能不官。”儒家对政府官员的要求,既与墨家偏重于道德不同,也与法家仅仅强调能力不同,而是二者兼顾。对社会成员的管理,儒家主张教罚并用。儒家重视教育与学习,《论语》开篇是《学而》,《荀子》开篇是《劝学》和《修身》,都把培养社会化的人作为政治的核心任务之一。儒家也重视法律,《荀子》把法律比作水尺,指出人们涉水而行需要看水尺,人们的社会活动则需要看法律。儒家既强调教育,也重视刑罚,但以前者为先导。这既与墨家偏重于仿效楷模不同,也与法家单纯强调法律有异。由上可见,儒家凡事站在相反的立场看问题,平衡双方的利益。这是儒家的思维方式和处事逻辑,是贯穿于儒家全部学说的一条看不见的脉络。中庸之道是儒学的灵魂。不明乎此,就事论事,看到的儒家学说只能是一堆碎片。(摘编自张荣明《中庸之道是儒学的哲学基础》)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八佾》中,孔子对于《武》和《韶》的不同评价,说明了美的未必就是善的。B.在现代人看来,古人美与善、美与德不分,是因为现代学科划分的标准过于精细。C.西周政治没有善或道德的内容,“吾从周”说明是孔子后来对西周政治进行了完善。D.儒家的礼乐制度把美、德审美化和艺术化,以人性化和人情化为手段来治理百姓。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道”与“霸道”是对立的两种治国理念,但在实行王道的过程中也不排除采用霸道常用的刑、政等硬性手段。B.相对于强硬刚性的“霸道”,儒家所推崇的是柔和的“王道”,而“乐诗之教”是儒家推行王道的有力辅助手段。C.今天,我们也注重音乐的教育功能,如在重要场合奏唱国歌、用励志歌曲鼓舞士气,与“乐诗之教”本质相通。D.“乐诗”能使人受到艺术熏陶,从而激发其道德心,这样一切良好的社会秩序就会形成,这是儒家理想中的社会。6.结合材料三相关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庸思想的一项是(

)A.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B.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C.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D.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三、(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祜年十二丧父,孝思过礼。寻遭母忧,长兄发又卒,毁慕寝顿十余年,以道素自居,恂恂若儒者。武帝受禅,以佐命之勋,进号中军将军,加散骑常侍,改封郡公,邑三千户。固让封不受,乃进本爵为侯。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假节。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庠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后加车骑将军,开府如三司之仪,祜上表固让,不听。祜进据险要,开建五城,收膏腴之地,夺吴人之资,石城以西,尽为晋有。自是前后降者不绝,乃增修德信,以怀柔初附,慨然有吞并之心。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称为羊公,不之名也。祜缮甲训卒,广为戎备。至是上疏曰:“宜当时定,以一四海。”帝深纳之。会秦凉屡败,祜复表曰:“当速济大功耳。”而议者多不同,祜叹曰:“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故有当断不断。”尝与从弟琇书曰:“既定边事,当角巾东路,归故里,为容棺之墟。”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岘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尝慨然叹息,顾谓从事中郎邹湛等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湛曰:“公德冠四海,道嗣前哲,令闻令望,必与此山俱传。”祜寝疾,求入朝,命乘辇入殿,无下拜,甚见优礼。及侍坐,面陈伐吴之计。疾渐笃,乃举杜预自代。寻卒,时年五十八。帝素服哭之,甚哀。南州人征市日闻祜丧,莫不号恸。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其仁德所感如此。祜卒二岁而吴平,群臣上寿,帝执爵流涕曰:“此羊太傅之功也。”因以克定之功,策告祜庙。(节选自《晋书·羊祜传》)材料二:初,徙封钜平侯祜为南城郡侯,祜固辞不受。祜每拜官爵,常多避让,至心素著,故特见申于分列之外。祜历事二世,职典枢要,凡谋议损益,皆焚其草,世莫得闻。所进达之人皆不知所由。常曰:“拜官公朝,谢恩私门,吾所不敢也。”羊祜以病求入朝,既至,帝命乘辇入殿,不拜而坐。祜面陈伐吴之计,帝善之。帝欲使祜卧护诸将,祜曰:“取吴不必臣行,但既平之后,当劳圣虑耳。功名之际,臣不敢居;若事了,当有所付授,愿审择其人也。”(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晋灭吴》)材料三:余读史至羊祜上平吴一疏,不禁感慨系之矣。盖人心叵测,自古照然。……假使陆抗之得永其年,则祜非其敌,晋之为晋,未可知也,祜又焉能得享盛名于来者。然晋之得统一者,正天之所以玉成之也,岂羊祜之功哉?而羊祜之得盗虚声者,亦正适逢其会,所谓乘时势者非耶!(节选自周恩来《羊叔子平吴疏书后》)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让封不受

固:本来B.乃增修德信

修:修养,美化C.疾渐笃,乃举杜预自代。

笃:加重D.职典枢要

职:掌管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道素自居

不赂者以赂者丧B.而议者多不同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C.若事了,当有所付授

若属皆且为所虏D.而羊祜之得盗虚声者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庠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B.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庠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C.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庠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D.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庠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羊祜“绥怀远近”的一组是(

)①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

②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③既定边事,当角巾东路,归故里

④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⑤乃增修德信,以怀柔初附

⑥常曰:“拜官公朝,谢恩私门,吾所不敢也。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羊祜居丧过礼,笃行孝悌之道。羊祜十二岁丧父,之后母亲和兄长相继去世,他沉浸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中,憔悴不堪,有十余年之久。B.羊祜不慕荣利,屡拒朝廷封赏。武帝因为羊祜立下大功,封他为郡公,羊祜坚决推辞;加封车骑将军,他也不接受,朝廷只得作罢。C.羊祜功高有威望,乘车上殿、不拜而坐、不领兵伐吴是因为有病,也表现晋武帝对羊祜的尊重与爱护。D.羊祜心系统一,为国鞠躬尽瘁。但周恩来认为羊祜能享有盛名在于他赶上好的时机,能够趁着时机运势才能成功。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17分)四、(25分)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2)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岘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13.羊祜声名显赫的原因都有什么?1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冲雪宿新寨忽忽不乐黄庭坚①县北县南何日了,又来新寨解征鞍。山衔斗柄三星没,雪共月明千里寒。小吏有时须束带②,故人颇问不休官。江南长尽捎云竹,归及春风斩钓竿。【注】①黄庭坚: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时任汝州叶县县尉。②束带:陶渊明任彭泽令时,属吏告诉他束带见督邮,他叹道“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县南县北”呈现了一个到处奔忙的诗人形象,“何日了”饱含对公务缠身的厌倦。B.“解征鞍”“来新寨”交代诗人寄宿之地,而“又”字强化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之情。C.诗人用陶渊明见督邮的典故,表达了对官场繁文缛节的反感以及政治黑暗的不满。D.故人多次询问诗人为何还不辞官,这句实际是诗人借故人之口传递自己内心呼声。(2).请赏析诗歌最后两句的精妙之处。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李密《陈情表》)(2),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贾谊《过秦论》)(3),列坐其次。(王羲之《兰亭集序》)(4)不失其所者久,。(《老子》)(5)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评论《诗经》两个类别,引出《离骚》的评价。五、(2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根河之恋根河是鄂温克①人的母亲河。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洌,水晶一般透明。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传统的鄂温克人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开看上去“四不像”的驯鹿。眼下,这些温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多,鄂温克人结束了最后的狩猎,他们离开森林,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长辈94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先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奶奶拍的一张照片。白桦林里,老人穿着长袍,扎着头巾,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犄角的驯鹿前。她神色沉静而坚毅,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桦树皮上的纹路,仿佛她的脸上就印刻着她相守了一生的森林。这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其实我很想去为玛丽亚·索拍一张照片。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沉呢?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珀色的篝火》走上了文坛,刹时让人眼前一亮。人们从他的小说里,认识了这个寂寞又热烈的民族。出乎意料的是,乌热尔图后来辞去京官重返故乡。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和摄影作品,那是他数十载的文化寻根,是他作为一个鄂温克的儿子,对母亲的深情眷念与报答。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人类到了21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数鄂温克人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鹿、黑熊、狼、灰鼠和蝴蝶。在离城市不远的一个地方,新建了童话般的家园,这座小城就叫了根河。我们去到那里时,从山林里搬出的鄂温克人正三三两两地在自家门前干着一些零碎的活儿。男人穿着时尚的T恤和牛仔裤;女人们烫了发,有的还挑染成了黄的深红的,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鄂温克人与外族人通婚是常见的事情,近些年更为普遍,他们的孩子大多取的是鄂温克名字,成为这新部落的新一代。这里曾有过多年的繁忙,大兴安岭的木材源源不断地从根河运往大江南北。眼下,过往的一切留在了画册里。伐木工变作了看林人,大批工人需要学习新技能,谋求新职业,他们在努力与以往告别,与未来接轨。根河天亮得很早。走到窗前一看,河对面的广场上已经有许多人在翩翩起舞,似乎这个小城的人都聚集在此了。根河的水伴着音乐荡漾,我忍不住踱过根河桥,进入了舞者的欢乐。用不着有任何忐忑不安,大家都是这样笑着来又笑着去的。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我模仿着她们举手投足,扭动腰肢,想象着生活在此的种种愉悦。那是我度过的最为愉快的时刻。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我只能记住这些人和这些让人眷恋的时光。(取材于叶梅的同名散文,有删改)【注】鄂温克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16.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迸发(bèng)篝火(gōu)接轨(guǐ)翩翩起舞(piān)B.清洌(liè)T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