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课的文言文
挖空、知识梳理与过关训练
专题13谏太宗十思疏
01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
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
()之峻,永保无疆之俘()o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呼()
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々出()元首,承天京()命,莫不般怅()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举
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山()以学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
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耳()可卓()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
谦•冲♦()而自牧♦(),惧满•滥•()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
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婪终(),虑挛用()则思虚心以纯下(),想性干()则思
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
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坐作(),不言而华()0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答案】
(第1段)①治理得好,太平②极愚昧无知的人。这里用作谦辞③明智的人。这里指唐太
宗④主持,掌握⑤帝位⑥天地间⑦推崇⑧天之极处,指至高无上的皇权⑨喜庆,福禄⑩
克服
(第2段)①所有的②大③深深忧虑④治国之道⑤开头做得好的⑥臣民⑦放纵情感
⑧看不起别人⑨路人⑩难道⑪轻视,怠慢
(第3段)①贪图的东西②建造,兴建。这里指人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事情③谦虚
④养⑤容器中水满而溢出,比喻骄傲自满而听不进不同意见⑥居于……之下⑦游乐。
这里指田猎⑧慎⑨被堵塞蒙蔽⑩采纳臣下的意见⑪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
⑫斥退奸恶的人⑬不恰当地奖赏⑭垂衣拱手,指不亲自处理政务⑮(百姓)得到教化
⑯管理⑰役使,劳损⑱毁坏,减损
翻译画线句
①我听说,想要树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扎得稳固;想要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
头;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德行和道义。(得分点:长、固、浚)
②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民,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民,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
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内心却不服气。(得分点:虽、董、振、苟)
③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光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加以任用,挑选好
的意见而加以采纳,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贡献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
仁德的人就能广布他的仁爱,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得分点:弘、简、播、效)
02R强粗理
一、通假字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振”同“震”,震慑。
2.简能而任之“简”同“拣”,选拔。
3.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无”同"毋”,不要。
二、古今异义
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木质。
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3.虑筵敝,则思虚心以纳卜
虚心:古义,使……谦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4.承天景命
景:古义:重大。今义:景色。
5.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骨肉:古义:亲人。今义:自己的身体。
6.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当作。今义:认为。
7.人君当神器之重
神器:古义:特指封建社会的国家政权。今义:泛指祭祀用品。
8.臣虽下愚
下愚,最愚昧无知的人。谦词。今无此意。
三、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状语
貌恭而不心服貌:指表面上。心:指内心里。
2.名词作动词
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君:做君主,统治。
3.形容词用作名词
人君当神器之重重:形容词作名词,责任、重权。
居域中之大大:形容词作名词,重大的位置。
惧谗邪邪: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小人。
择善而从之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可行的意见。
则思正身以黜恶恶:形容词作名词,奸恶的小人、不好的行为等。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能: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意见。
居安思危安: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危:形容词作名词,危险的情形。
4.形容词用作动词
智者尽其谋尽:穷尽。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远:远长。
塞源而欲流长者长:长远。
克终者盖寡终:坚持到底。
5.形容词使动用法
欲流之远者迹:使流得迹。
必固其根本固:使……牢固。
知上以安人安:使……安宁。
(一)盖:
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为。
(二)虽:
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虽然。
②虽董之以严刑:即使。
(三)诚:
①必竭诚以待下:形容词作名词,诚心。
②诚能见可欲:如果。
(四)下:
①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方位状语作名词,臣下的意见。
②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
③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地位低下的人或学识比自己低的人。
(五)当:
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对着,面对。
②人君当神落之重:掌握,主持。
③安步当(ding)车:当作。
(六)安: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定。
②燕雀安知鸿之志哉:怎么,哪里。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生,所能养生的。
⑤不念居安思危:安全的环境。
(七)信:
①信者效其忠:诚实。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
④忌不自信:相信。
(八)求:
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追求。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
④不求闻达与诸侯:追求。
⑤府史闻此变,因求假暂归:请求。
(九)治:
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
②君有疾在媵理,不治将恐深:医治。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惩治。
(十)所:
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所”加动词的固定结构。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表被动。
(十一)克:
①能克终者盖寡:能够。
②然操虽能克绍:战胜。
③公乃与克日会战:约定。
④克己复礼为仁:约束。
(十二)终:
①终苟免而不怀仁:最终。
②能克终者盖寡:坚持到底。
(十三)固: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牢固,巩固。
②据秦孝公蜡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坚固。
③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固然。
④蔺相如固止之:坚决,坚持。
⑤至于颠覆,理固亦然:本来,原来。
⑥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固执。
⑦斯固百世之遇也:确实,实在。
六、特殊句式
判断句
⑴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者……也”表判断,在此处可译为……的人)。
⑵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直接表判断)。
⑶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判断句
⑷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直接表判断)判断句。
省略句
⑴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之)为度。省略句,省略介词宾语“之”
(2)(民众)终苟免而不怀仁。省略句,省主语“民众”。
倒装句
⑴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以严刑董之,介宾短语后置)倒装句。
⑵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介词宾语前置句
固定句式
⑴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岂……乎”是固定句式,一般译为“难道……吗?”
⑵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反问)
七、常识
魏征(580年一643年),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阳县(今河北省晋州市)人。唐朝宰相、
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其为人直言进谏,推行王道,主张“兼听则明,偏
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薄赋敛”“轻租税”等,辅佐唐
太宗共创“贞观之治”,成为“一代名相”。
疏,奏文的一种。作为文体,是古代官员向皇帝进言以使下情上达的进谏文书。“疏”始
创于汉代,后世又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文体的总称。“疏”的用途广泛,论谏、劝请、陈
乞、待罪、推荐、辞官等,均可用“疏”。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这句中的“文武”指文臣武将,不能理解为“文治武功”。“文
武”承上文“智者”“勇者”“仁者”“信者”而言,都是指人的。联系下文看也是如此,下
文说皇帝不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也是由于文臣武将各尽其职。“用”本是“使用”
“任用”的意思,引申为“有作为”,即发挥作用的意思,句子译出来是:文臣武将一齐发挥
作用,国君什么都不用做就能治理好天下。
03比*
一、选择题
i.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B.想谗邪,则思♦身以黜恶
C.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D.总此十思,弘•兹九德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安”,使动用法,使……安宁。
B.公正”,使动用法,使……端正。
C.“媚”,形容词用作动词,谄媚,巴结。
D.“弘”,使动用法,使……弘扬。
故选C。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C.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D.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事物的本质。
B.纵情,古义,任凭自己的感情。今义,尽情。
C.虚心,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D.满溢,古今同义,骄傲自满。
故选Do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自牧: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B.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三驱:出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指出猎有度,不过分捕
杀
C.亏无为之大・道♦哉大道:最高的境界
D.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司职:司仪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杳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D.本句意为: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司职:担任某种职务,担负某种职
责。
故选Do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不厚而望国之治■治:安定
R.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景:崇敬
C.虽掌之以严刑董:督察
D.简能而任之简:选择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
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B项,“景:崇敬”错误,“凡百元首,承天景命''的意思是:所有君主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
命。所以“景”的意思是“重大”。B错误。
故选B。
【点睛】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
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
这足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
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
5.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帝王位高权重,处在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历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刚开始
人才兴旺,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
C.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
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
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
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B项,“刚开始人才兴旺,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错误,是指能开始的人很多,坚持到底的却
很少。“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的意思是: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上
天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B错误。
故选Bo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
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大,
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
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
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
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
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
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6.(2023春•黑龙江大庆•高•大庆中学校考期中)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月法相同的
一项是()
A.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则智者尽其•谋
B.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罚踮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失其踮与,不知
D.则思知止以安人虽董之以严刑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运用文言文中虚词的能力。关于“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
法”这一考点,《考试大纲》已明确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
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但在平时的学习中,有必要涉及这18个虚
词之外的虚词。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重课本,系统积累;其次要根据语境分清虚实;再次
要处理好用法与意义的关系:用法决定意义,用法不同,意义也不同。
A项,前一个“其”是副词,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后一个“其”是代词,可译作
“他的”。
B项,前一个“则''是连词,可译作“就”;后一个"则''是副词,可译作“是
C项,两个“所”字都是助词,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
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
D项,前一个“以”是连词,可译作“用来”;后一个"以''是介词,可译作“用”。
故选C。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浚其泉源浚:疏通
B.•而•况于明哲乎而况:何况
C.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冲:前进,进取
D.能克终者盖寡克:能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
到匀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己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己有之的阅读准
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
其意义。
C项,“冲”,应译作“谦虚”。
故选C。
8.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家人B.想谗邪则思生身以黜恶
C.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D.必圉其根本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古文话类活用的能力。解答词类题型,首先要熟记课本中的例子,同时
还要掌握各词类活用的特点,举一反三。
A项,安: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安宁'';
B项,正:使动用法,解释为“使…端正”;
C项,乐:意动用法,解释为“以...为乐”;
D项,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故选C。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终苟免而•不怀仁
B.欲流之远者可以尽豫游之乐
C.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若属皆且为所虏
D.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欲速则不达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
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
A项,都是连词表转折;
B项,“欲流之远者"的“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以尽豫游之乐'’的“之”
是助词,的;
C项,“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的“所”用在动词之前,构成所字结构;“若属皆且为所虏''的
“所”与“为”配合使用,表被动;
D项,“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的“则”是连词,表承接,那么,就;“欲速则不达”的“则”是连
词,表转折,然而,反倒。
故选Ao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B.宗庙之事,如会同
C.傲物则骨•肉•为行路D.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平时的积累,把词代入原句中分析。
A项,“根本”古义:植物的根。今义:主要的,重要的;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B项,“会同”古义: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今义: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
C项,“骨肉”古今都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
D项,“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故选C。
【点睛】古今异义词主要有以下几种:(1)词义扩大,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比较狭
小,后来它的意义有所发展,应用的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2)词义缩
小,词义的缩小,是指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词义缩小主要有两类:A.程度减弱。
如:“病”,古义指严重的疾病,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君之病在肠胃);而今天的“病”一般
指所有疾病,程度减弱了。B.范围缩小。如:“臭”,古代指气味(左佩刀,右备容臭);现在则
仅仅指臭味(3)词义转移,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
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主要有以下几种:A.由表示甲事物转化为表示乙事物。
如:“颜色”,古义指容颜、脸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今义指色彩。B.由表示甲动作转化为
表示乙动作。如:“去”,古义指离开、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今义是“到……地
方”。C.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化为表示乙义的范围。如:“鲜美”,古义有“鲜艳美丽”的意思(芳
草群美);今义则是形容词,指食物味道好。它所表示的范围就由表示事物外在的颜色转化为
表示事物的味道。D.由表示甲义转化为表示乙义时,词性也发生了转移。如:“烈士”,古义指
有远大抱负的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今义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生命的人(4)词义
感情色彩的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情色彩
的变化。主要有三种情况:A.褒义词转化为贬义词或中性词。如:“风流”,古义指杰出、英俊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义多指轻浮放荡,含贬义。B.贬义词转化为褒义词。
如:“乖”,原指偏执、不顺服(行为偏僻性乖张);现在是“听话”“安顺”之义。C.中性词变为褒
义词或贬义词。如:“鄙”,古义表示“见识短浅”,是一人中性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今义
指品质恶劣,成为贬义词。
11.下列句子中加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人君当神器之重
B.斯亦伐根幺求木茂必竭诚以待下
C.里在下愚,知其不可一曼董之以严刑
D.根不固面求木之长血况于明哲乎
【答案】B
【详解】B项,均为连词,来。A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定语后置的标
志。C项,连词,虽然;连同,即使。D项,连词,表转折,去入连词,表递进,更。
二、情景默写
12.《谏太宗十思疏》
(1)《谏太宗十思疏》中运用比兴手法,以“树木”为比兴之物,引出治国与德义之间关系的
两句话:“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要想泉水流得远,就“";要想国家安宁,就
(3)《谏太宗十思疏》一开始,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以“固本浚源”为喻推理,从而引出
了中心论点:“,
(4)《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句子:",
(5)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江山取之有余,守之不足的原因:“,”,
所以应该戒骄奢。
(6)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运用对比手法,阐明诚心诚意待人和傲视别人的不同结果
的两句:",
(7)《谏太宗十思疏》中“十思”的核心内容是正已安人,但具体又有所侧重,其中在欲望方
面,用“,,"警戒人君戒奢侈、懂得知足。
(8)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两句告诉统治阶级,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
到适可而止,从而方可使百姓安宁。
(9)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意思相近的两句话:“,「
(10)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担心言路不通受到蒙蔽,就应该“”;如
果祖心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应该“
【答案】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必浚其泉源必积其德义思国之安
者必积其德义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
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则)思虚心以
纳下(则)思正身以黜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浚、德义、繁、寡、傲、竭诚、戒、作、溢、纳、黜。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O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
是:,;,O
【答案】鸣琴垂拱不言而化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
深慎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易错的字词有:拱、化、惟、覆、慎。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
两句是“,
(2)《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反问语句指出帝王不必代替百官职务的两句是
(3)《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帝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两句是
【答案】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越、傲、代、司、繁、寡。
三、文言文阅读
(2023春・福建厦门•高一校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
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
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
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
乎?
(选自《谏木串十思艰》
(乙)
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
矣!"魏征日:"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
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
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
海之福也。''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丙)
贞观十一年,太宗谓魏征日:“比来所行得失政化,何如往前?”对曰:“若恩威所加,远夷
朝贡,比于贞观之始,不可等级而言。若德义潜通,民心悦服,比于贞观之初,相去又甚远。”
太宗日:“远夷来服,应由德义所加。往前功业,何因益大?”征日:"昔者四方未定,常以德
义为心。旋以海内无虞,渐加骄奢自溢。所以功业虽盛,终不如往初。”太宗又日:“所行比往
前何为异?”征曰:“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三年已后,见人谏,悦而从之。一二年
来,不悦人谏,虽龟勉听受,而意终不平,谅有难色。''大宗曰:“诚如公言,非公无能道此者。
人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公但存此心,朕终不
违公语。”
(选自《贞观政要•论纳谏第五》)
15.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二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上写出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征A与B吾C共D安E天F下G常H恐I骄J奢K生L于M富N贵O祸P乱Q生R于S
所T忽U故V知W守X成Y之Z难
1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翻译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纵情以傲物善限于物
B.貌恭而不心服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C.承天景*命至若春和景*明
D.能克终者盖寡战无不克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作者概括了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的历史教训,得出了“怨不在大,可畏
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结论。
B.乙文中唐太宗说对于守成之难,现在应当慎之又慎,房玄龄听了之后拜服,改变了自
己“创业难”的观点。
C.丙文中魏征认为当时的唐王朝恩泽声威比贞观初年要大,但是在德行仁义方面却不如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此很不理解。
D.三篇短文围绕治理国家阐述了主张,甲文作为奏疏,言辞诚恳急切;乙文和丙文利用
对话,塑造了进谏和纳谏的典型形象。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迹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3)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
19.丙文中唐太宗听了魏征的话之后说自己“过失堪惊","过失''指什么?
【答案】15.GOU16.B17.B18.(1)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
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
(2)视鼎如铛,视玉如石,视黄金为土块,视珍珠为沙砾,丢弃得到处都是,秦人看见这些,
也并不觉得可惜。
(3)自古以来的帝王,莫不是从艰难境地取得天下,又于安逸中失去天下,守成更难!
19.对待谏言的态度发生变化,由劝导提意见,到喜欢听取意见,再到勉强听取意见,并
且这种变化自己并没有察觉。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魏征与我共同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富贵而导致骄奢,忘乎所以而产生祸乱,所以懂得守
成更难。
“安”的宾语为“天下”,所以应在“下”后面断开,即在G处断开;
“恐”的宾语为“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并且“骄奢生于富贵”和“祸乱生于玩忽”句子结
构一致,所以应分别在“贵”“忽”后面断开,即在0、U处分别断开。
故GOU三处断。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物”,指人。/外物。句意: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善于凭借外物。
B;而”均为连词,表示转折。句意: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树根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
长。
CM”,重大。/日光。句意: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
Df克”,能够。/攻克。句意: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攻战没有不取胜的。
故选B。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房玄龄听了之后拜服,改变了自己,创业难,的观点”错误。由原文“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
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营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
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
言,四海之福也。可知,房玄龄听了唐太宗的话之后拜服,但是并没有说改变自己“创业难”
的观点。
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虽”,即使;“董”,督责;“振",通"震”,震慑;"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状语后置
句。
(2)“铛",把……当做铁锅;“石”,把……当做石头;“块”,把……当做土块;“砾",把……
当做石子。
(3)“莫不得之于艰难",莫不是从艰难境地取得天下;“失之于安逸”,于安逸中矢去天下。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征曰:‘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三年己后,见人谏,悦而从之。一二年来,
不悦人谏,虽电勉听受,而意终不平,谅有难色。‘太宗曰:‘诚如公言,非公无能道此者。人
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公但存此心,朕终不违
公语。可知,魏征说:“贞观初年,担心别人不进言,引导大家规谏。三年以后,见有人进
谏,能高兴采纳听从。最近一两年来,不喜欢别人进谏,虽然努力听取和接受,而内心始终不
高兴,确实有为难的样子。”太宗说:“的确如你说的,除了你是没有人能说出这样的话的。人
都苦于不能自己察觉毛病,你刚才未讲时,我自认为所做的事没有变化,等到听你论说后,我
的过失已很惊人。你只要保持这样白'忠心,我终究不违背你话的。”所以,"过失''指的是对待
谏言的态度发生变化,由劝导提意见,到喜欢听取意见,再到勉强听取意见,并且这种变化自
己并没有察觉。
参考译文:
(甲)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
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
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
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成功之
后,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吴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
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
们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臣民)对
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
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
(乙)
太宗问身边大臣:“创业与守成哪个难?“房玄龄:“建国之前,与各路英雄一起角逐争
斗而后使他们臣服,还是创业难!”魏征说:“自古以来的帝王,莫不是从艰难境地取得天下,
又于安逸中失去天下,守成更难!”太宗说:“玄龄与我共同打下一江一山,出生入死,所以
更生会到创业的艰难。魏征与我共同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富贵而导致骄奢,忘乎所以而产生祸
乱,所以懂得守成更难。然而创业的艰难,已成为过去的往事,守成的艰难,正应当与诸位慎
重对待。“玄龄等人行礼道:“陛下说这一番话,是国家百姓的福气呀!”
(丙)
贞观十一年,太宗对魏征说:“近来我所作的事的得失及政治教化,比以前如何?”魏征
回答说:“如果就恩泽声威所能达到,远处的外族前来朝贡的情况来说,与贞观初年相比是不
能相提并论的。如果从德义与百姓暗中相通,民心高兴诚服来说,比贞观初年又相差很远。”
太宗说:“远方处族来归服,应当是由于施与德义,过去的功业为什么反而更大呢?”魏征说:
“过去天下未安定,常把德义铭记在心,不久,因国内平安无事,逐渐增加骄奢自满的情绪。
所以功业虽然盛大,德义始终赶不上贞观初年,太宗又说:“所作的事比以前有哪些不同?”
魏江说:“贞观初年,担心别人不进言,引导大家规谏。三年以后,见有人进谏,能高兴采纳
听从。最近一两年来,不喜欢别人进谏,虽然努力听取和接受,而内心始终不高兴,确实有为
难的样子。”太宗说:”的确如你说的,除了你是没有人能说出这样的话的。人都苦于不能自
己察觉毛病,你刚才未讲时,我自认为所做的事没有变化,等到听你论说后,我的过失已很惊
人。你只要保持这样白’忠心,我终究不违背你话的。”
(2023春・福建泉州•高一校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太宗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
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羯其用,知无不言。有言征阿党亲戚者,
••
御史大夫温彦博案验无状,奏曰:“征为人臣,须存形迹,不能远避嫌疑,遂招此谤。虽情在
无私,亦有可责。”帝令彦博让征,且曰:“自今后不得不存形迹。”征入奏:“臣闻君臣协
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帝瞿然
改容:“吾已悔之。”征再拜日:“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帝曰:“忠、良有
异乎?”征曰:“良臣,稷、契是也:忠臣,龙逢、比干是也。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
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
帝纳其言。太宗宴丹霄楼,酒酣,曰:“魏征、王珪,昔在车亨,尽心所事,诚亦可恶。我能
拔耀用之,以至今日,足为无鬼古人。然征每谏我不从,发言辄即不应,何也?”征对曰:“臣
以事有不可,所以陈论,若发言辄应,便恐此事即行。”帝曰:“但当时且应,更别陈论,岂
不得耶?”征曰:“昔舜诫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臣面从陛下,方别陈论,此即
‘退有后言'。"帝大笑曰:“人言魏征举动疏慢,我但觉妩媚,适为此耳。”征拜谢曰:“悭
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
(摘编自《旧唐书》)
文本二: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自呼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壁蔽则思虚心以
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
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
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
••
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20.下列对文本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党,结党营私,徇私枉法。文中是指有人举报魏征偏袒亲戚,有违法之嫌。
B.垂拱,垂衣拱手,不亲理事务。文中指国君无须多费力气,就可治理好天下。
C.三驱,王者田猎之制。指田猎的时候设三面网,留一面不设,以便捕获猎物。
D.东宫,太子住的地方。文中代指李建成,魏征在被太宗重用之前曾经侍奉他。
2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彦博查办魏征被谤之事,尽管查无实据,他依然认为魏征行为失当,理应受责。太
宗先接纳了温彦博的意见,后经魏征辩驳,才醒悟过来。
B.魏征希望做良臣而不做忠臣。在他看来,良臣不仅有美名,而且使国君显扬;忠臣却
难逃身死国灭、徒留空名的下场。太宗认可了他的观点。
C.面对太宗“发言辄即不应”的质疑,魏征引用舜的话进行回应,认为“退有后言''不合先贤
要求,太宗虽然认为他举止轻慢但还是称赞他。
D.魏征向太宗谏言,治国应当“十思”,弘扬“九德”,让臣子各尽其能,才能达到垂拱而治
的境界,这体现了魏征直言敢谏、公忠体国的品格。
22.把文本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
(2)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23.太宗与魏征为何能形成和谐的君臣关系?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答案】20.C21.C22.(1)陛下启发引导臣让臣说话,所以臣敢于进谏,如果陛
下不接受臣的进谏,臣怎么敢多次触犯皇上的尊严呢!
(2)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
减?员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23.①唐太宗励精图治,诚心请教;唐太宗能
够虚心纳谏;唐太宗能不计前嫌,提拔重用魏征;唐太宗了解魏征。
②魏征有治国之才,且又敢于直言进谏;魏征感念唐太宗的知遇之恩,想要竭忠尽效;魏征想
要做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八以便捕获猎物”错误。让开一面,以示好生之德。
故选C。
2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C」、太宗虽然认为他举止轻慢”错误。原文是“帝大笑曰:’人言魏征举动疏慢,我但觉妩媚,适
为此耳。可见是别人认为魏征举止轻慢而不是太宗。
故选C。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⑴“导”,引导;“然”,代词,这样;“受”,接受;"批逆鳞”,触犯皇上的尊严。
(2)“劳、苦”,使……劳累、辛苦;“司”,管理;“役”,役使;“亏”,减损。
2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先看唐太宗的原因:
结合“太宗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可知,唐太宗励精图治,诚心请教;
结合“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可知,唐太宗能够虚心纳谏;
结合“魏征、王珪,昔在东宫,尽心所事,诚亦可恶。我能拔擢用之,以至今日,足为无愧古
人”可知,唐太宗能不计前嫌,提拔重用魏征;
结合“帝大笑曰:’人言魏征举动疏慢,我但觉妩媚,适为此耳。可知,唐太宗了解魏征。
再看魏征的原因:
结合“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可知,魏征有治国之才,且又敢于直言进谏;
结合“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可知,魏征感念唐太宗的知遇之恩,想要竭忠
尽效;
结合“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
可知,魏征想要做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太宗刚即位,励精图治,多次把魏征召到卧室里,单独询问治国施政的得失。魏征很有治
理国家的才干,性情又耿直,从不退缩屈服,太宗与他谈论,总是欣然接受他的意见。魏征也
为遇到赏识自己的君主而喜不自胜,于是把心里的想法全部说出来,毫不隐瞒。有人诽谤魏征
包房自己的亲戚,御史大夫温彦博去调查此案,结果查元实据,温彦博向太宗奏道:“魏征作
为一个臣子,应该使自己的行为显明,他不能远避嫌疑,以致招来这些诽谤。虽然没有私情,
也应当受到责备。”太宗命温彦博去责备魏征,并说:“从今以后,行为不得不存痕迹。”几
天后,魏征入朝上奏太宗说:“我听说君臣一心,道义上如同一个整体。置国家大事于不顾,
只追求行为显露痕迹,如果君臣上下都共同遵循这条道路,那么国家的兴衰就难以预料了。”
太宗大惊失色说:“我已经悔悟这件事了。”魏征又跪下说:“愿陛下让臣做良臣,不要让臣
做忠臣。”太宗说:“忠臣、良臣有不同的地方吗?”魏征说:“良臣是稷、契那样的人,忠
臣是龙逢、比干那样的人。良臣使自身获得美名,君主得到光耀的称号,子孙世代相传,福禄
无边。忠臣自身遭祸被杀,君主陷于愚昧、凶暴的境地,国破家亡,只得到一个忠臣的空名。
从这说来,忠臣、良臣相差就远了。”太宗接受了魏征的这些意见。太宗在丹霄楼宴享群臣,
饮酒尽兴,说:“魏征、王珪,从前在东宫,尽心侍奉隐太子建成,当时那么忠心也确实可恶。
我能提拔任用他们,以至今日,足以说明我是无愧于古人的了。但魏征每当他进谏我没有听从
时,我发话他就不马上答应,这是为什么呢?”魏征回答说:“臣认为事情有不合适的地方,
所以才进谏,如果陛下不听规劝而臣马上答应,那恐怕事情就会照样施行。”太宗说:“只管
当时答应,有机会再另外陈述意见,难道不行吗?”魏征说:“从前舜告诫群臣说:'你们不
要当面顺从我,退下后又有话说。'如果臣当面顺从陛下又找机会陈述意见,这就是‘退下后
又有话说'”太宗大笑说:“别人说魏征举动粗野、傲慢,我却觉得妩媚,正是因为这些啊。”
魏正拜谢说:“陛下启发引导臣让臣说话,所以臣敢于进谏,如果陛下不接受臣的进谏,臣怎
么敢多次触犯皇上的尊严呢!”
(摘编自《旧唐书》)
文本二:
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
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非常注
意加强自我修养,谦虚出世、自律言行,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
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二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空心
(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
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
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
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
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人买卖转让合同标准文本
- 中交一公局采购合同样本
- 修改供用电合同样本
- 土石方工程安全责任书
- 代建房屋租赁合同标准文本
- 2025二手车买卖合同
-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蚂蚁做操》教学设计
- 部编三下数学-第2课时《常用的面积单位》教案
- 企业自如合作合同样本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教案教学设计
- 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Triz版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大连理工大学
- 英语四级仔细阅读练习与答案解析
- 《产业基础创新发展目录(2021年版)》(8.5发布)
- 排水沟土方开挖施工方案
- CAD教程CAD基础教程自学入门教程课件
- 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培训课件
- 停水停电时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 电商部运营助理月度绩效考核表
- DB61∕T 1230-2019 人民防空工程防护设备安装技术规程 第1部分:人防门
- 第12课送你一个书签
- 教学课件:《特种加工(第6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