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高一年级2025年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卷时量: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血缘,严格说来,只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事实上,在单系的家庭组织中所注重的亲属确多由于生育而少由于婚姻,所以说是血缘也无妨。生育是社会持续所必需的,任何社会都一样,所不同的是说有些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有些社会却并不如此。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他们是要死的,不能永久停留在那里。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到现在固然很少社会能完全抛弃血缘继替,但是社会结构如果发生变动,完全依血缘去继替也属不可能。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给自足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个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但是人毕竟不是植物,还是要流动的。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个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地扩大。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个社群就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这还是以土地可以无限扩张时说的。事实是,每个家族可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个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选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与地缘》,有删改)材料二:在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社会演进的过程中,熟人社会的运行逻辑渐渐地被解构、重塑抑或稀释,进而演化成为陌生人社会。然而,我国乡村社会形态的变迁并不是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简单的线性发展的过程,而是在“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乡村社会形态——笔者称之为“虚拟型熟人社会”。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社会大量中青壮年为了寻求生计,逐步涌向城市社会。学术界大多认为这一现象证明乡村社会走向衰败,并作出“乡村社会没有未来”的学术判断。但在互联网实践与乡村社会交融发展的今天,工作和生活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下的村民,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在线上平台实现虚拟交流,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留守村民与打工村民的“数字关联”。村庄治理主体可以把乡村公共议题发布在互联网平台上,不同时空下的本村村民便可以就议题展开对话、讨论与协商后作出决定。这种跨越时空的参与方式,不仅保留了传统熟人社会的协商传统,更赋予了其新的时代特征。正如哈贝马斯所言,公共领域的本质在于理性交往,而数字平台恰恰为这种交往提供了新的可能。互联网实践不但有效解决村庄公共事务,也为强化公共舆论约束机制带来新的契机。在传统乡村熟人社会里,村民之间互动而形成的乡村社会舆论是村民之间交往的行为准则。数字时代,即使大量青壮年村民常年不在乡村社会生活,公共舆论同样能够基于互联网实践来约束村民之间的交往行为,给破坏乡村道德舆论的村民带来沉重的道德压力。互联网实践把基于血缘、地缘而组建的乡村共同体的关键要素复制到数字平台上,为传统熟人社会的“互帮互助”精神注入动力,呈现熟人社会运行逻辑的新形态。比如,个别村民在城市打拼多年,结识了不同的企业老板或工友,有机会获得老板或工友会在微信群等数字平台里发布一些用工信息,为留守在乡村的村民找工作提供渠道。此外,由于大量村民外出务工,乡村社会中婚丧嫁娶事宜大多数都会在村微信群通知,虽说打工村民不能到场,但是可以通过“微信红包”等方式来表达对“办大事”村民的祝贺。这种交往方式虽说少了传统熟人社会的亲密性接触,但却维持村民之间的互帮互助精神。互联网实践还赋予传统熟人社会中的乡村记忆以新的展现形式,实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瞬间切换,重构熟人社会的乡村记忆因子。比如,乡村社会可以在数字平台上举办具有地方特色民俗活动使得乡村记忆在“线下”和“线上”双向建构。打工村民可以通过现代技术的赋权对特色民俗互动进行重构,并与村庄建立起新的联络机制,使得乡村记忆的传承得以继续。在乡村记忆演绎的过程中,村民能够平等地参与、观赏及评论乡村社会的特色民俗活动,也有助于形成乡村记忆的共同意识,进而强化村民对乡村社会的认同感。(选摘自郭明《虚拟型熟人社会:一个新乡村社会形态》,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血缘是由生育所发生的、由人与人的权利和义务所决定的亲属关系。B.局部区域内土地资源开发受限是导致乡土社会社群分裂的重要原因。C.虚拟型熟人社会是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社会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D.互联网实践将熟人社会的自然和社会边界完整地移植到数字平台上。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父系家族注重的亲戚更多的是由生育构成的父子之间的关系,而非婚姻夫妻双方之间的关系。B.“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儿歌中“外婆桥”取代了村落的概念,以血缘投射出地域的意义。C.从某种意义上讲,虚拟型熟人社会的数字化沟通方式,有可能促使村民发表更为公正的言论。D.用工信息共享、微信红包祝福少了亲密性接触,对“互帮互助”精神维系不过是杯水车薪。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画横线句观点的一项是()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司马迁《陈涉世家》)B.绵侯服以守业,传龟组而罔替。(梁肃《述初赋》)C.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徐应秋《玉芝堂谈荟》)D.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养儿缘屋栋。(释深《偈颂六首其一》)4.材料二中,作者从哪几个维度勾勒了虚拟型熟人社会的新实践图景?5.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虚拟型熟人社会”与“传统熟人社会”不同之处。【答案】1.B2.D3.A4.①村民的“数字关联”;②舆论约束;③互帮互助的方式;④乡村记忆的传承。5.①生活地域不同:传统熟人社会集中生活在某个地域中;虚拟型熟人社会分散生活在不同的地域中。②社会稳定性不同:传统熟人社会稳定性强;虚拟型熟人社会流动性大。③社会运行逻辑的形态不同:传统熟人社会直接的亲密接触;虚拟型熟人社会采用信息共享、在线交流和互助等方式。④乡村记忆的展现形式不同:传统熟人社会是“线下”的;虚拟型熟人社会是“线下”和“线上”双向建构。【解析】【导语】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从传统血缘社会和现代虚拟型熟人社会的角度,分析了乡村社会结构的变化。材料一强调了血缘和地缘在乡土社会中的重要性,而材料二则展示了互联网如何重构乡村社会的运行逻辑。两篇材料共同揭示了乡村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复杂变迁,既有传统的延续,也有现代技术的创新。【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由人与人的权利和义务所决定的亲属关系”错误,因果倒置,根据材料一第一段“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可见是亲属关系决定了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而不是权利和义务决定亲属关系。C.“必然产物”错,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在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社会演进的过程中,熟人社会的运行逻辑渐渐地被解构、重塑抑或稀释”“在‘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乡村社会形态——笔者称之为‘虚拟型熟人社会’”,可知“虚拟型熟人社会”是我国乡村社会形态变迁过程中的特殊产物,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并不是“必然产物”。D.“完整地移植到数字平台上”错误,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互联网实践还赋予传统熟人社会中的乡村记忆以新的展现形式,实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瞬间切换,重构熟人社会的乡村记忆因子”,可见是“重构”,而不是“完整移植”。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D.“对‘互帮互助’精神的维系不过是杯水车薪”错误,根据材料二第四段“但是可以通过“微信红包”等方式来表达对“办大事”村民的祝贺。这种交往方式虽说少了传统熟人社会的亲密性接触,但却维持村民之间的互帮互助精神”,可见新的表达方式虽然少了传统熟人社会的亲密性接触,但给村民之间的“互帮互助”精神注入新的活力,而不能说是“杯水车薪”。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适合,这句话是说王侯将相并非天生就注定,而是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和时势的变化而成为。这句话强调了社会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随着时代和个人能力的变化而变化,与画线句提到的社会结构变动导致血缘继替不再可能的观点非常契合。B.不适合,这句话是说绵侯通过保持一定的礼制和规矩来守护自己的产业,并且能够顺利地将其传给后代。这反映了一种稳定的社会继承模式,即通过血缘关系来传承财产和地位,与画线句的观点相悖。C.不适合,这句话表达了即使是同一个父母所生的孩子,他们的性格、兴趣也会大不相同,不一定能继承父母的特点或成就。它更多地讨论了个体差异而非社会结构变动对血缘继替的影响。D.不适合,这句话意味着父母的特性会在孩子身上得到体现,即强调血缘对继承特质的重要性,与画线句提到的社会结构变动对血缘继替的影响不符。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①由第二段可知,改革开放以来,大量中青壮年劳动力离开乡村前往城市工作,导致乡村社会出现了“空心化”现象。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工作和生活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下的村民,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在线上平台实现虚拟交流,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留守村民与打工村民的‘数字关联’”。据此可概括出维度有:村民的“数字关联”。②由第三段可知,在传统乡村熟人社会中,乡村社会舆论是村民之间交往的重要规范。随着互联网的应用,“数字时代,即使大量青壮年村民常年不在乡村社会生活,公共舆论同样能够基于互联网实践来约束村民之间的交往行为,给破坏乡村道德舆论的村民带来沉重的道德压力”。据此可概括出维度有:舆论约束。③由第四段可知,虚拟型熟人社会中,尽管村民之间的实际互动减少,但“互联网实践把基于血缘、地缘而组建的乡村共同体的关键要素复制到数字平台上,为传统熟人社会的‘互帮互助’精神注入动力”“维持村民之间的互帮互助精神”。据此可概括出维度有:互帮互助的方式。④由第五段可知,“互联网实践还赋予传统熟人社会中的乡村记忆以新的展现形式,实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瞬间切换,重构熟人社会的乡村记忆因子”“在乡村记忆演绎的过程中,村民能够平等地参与、观赏及评论乡村社会的特色民俗活动,也有助于形成乡村记忆的共同意识,进而强化村民对乡村社会的认同感”。据此可概括出维度有:乡村记忆的传承。【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材料的能力。①在传统熟人社会中,人们通常集中在某个特定的地域内生活,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血缘与地缘》中描述的那样,“生于斯,死于斯”“人和地的因缘固定”“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人们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内形成紧密的社会联系。在虚拟型熟人社会中,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乡村社会大量中青壮年为了寻求生计,逐步涌向城市社会”,形成了“虚拟型熟人社会”,这些人群身体上分散在不同的地域,“工作和生活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由此可概括二者的不同体现在,生活地域不同:传统熟人社会集中生活在某个地域中;虚拟型熟人社会分散生活在不同的地域中。②在传统熟人社会中,地缘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形成较为固定的社群结构,这种社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成员间长期的面对面互动和相互了解,因此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在虚拟型熟人社会中,随着人口的迁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虚拟型熟人社会的成员分布更加广泛,流动性更大,这种流动性打破了传统的稳定格局,使得社会结构变得更加动态和灵活。由此可概括二者的不同体现在,社会稳定性不同:传统熟人社会稳定性强;虚拟型熟人社会流动性大。③传统熟人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建立在面对面的直接互动基础上,通过日常生活的密切接触来维系相互间的信任和支持。虚拟型熟人社会“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在线上平台实现虚拟交流”“村庄治理主体可以把乡村公共议题发布在互联网平台上,不同时空下的本村村民便可以就议题展开对话、讨论与协商后作出决定”“通过‘微信红包’等方式来表达对‘办大事’村民的祝贺……维持村民之间的互帮互助精神”。由此可概括二者的不同体现在,社会运行逻辑的形态不同:传统熟人社会直接的亲密接触;虚拟型熟人社会采用信息共享、在线交流和互助等方式。④传统熟人社会的乡村记忆主要通过“线下”活动进行传承,如节日庆典、婚礼葬礼等,这些都是在实体空间中进行的。在虚拟型熟人社会中乡村记忆可以通过“‘线下’和‘线上’双向建构”“可以通过现代技术的赋权对特色民俗互动进行重构,并与村庄建立起新的联络机制,使得乡村记忆的传承得以继续”。由此可概括二者的不同体现在,乡村记忆的展现形式不同:传统熟人社会是“线下”的;虚拟型熟人社会是“线下”和“线上”双向建构。(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劈破玉(有删节)张一弓一九四一年十二月,父亲所在的H大学流亡到了豫西一个名叫潭头的村寨。我家住进了紧靠寨门的一个农家小院。夜深人静时,我经常听到父亲低语:“劈破玉,劈破玉……”父亲着魔了,定要寻到劈破玉。每当学校放假,他都要挎着一把雨伞,手执一根手杖——农民说那是可以防鬼驱虫的“降魔杖”,冒着山野上的风雪或是顶着晴空的骄阳,翻山越岭、风餐露宿。父亲一次次地空手而归,却一次次地带回了使家人一惊一乍的故事。父亲说,一天傍晚,他路过一座山神庙。庙门里跳出几个“刀客”,刀客瞅着他的长衫说:“你这件大褂上插着钢笔,想必是那个大学堂里的人了,你来这荒山野岭上窜啥?”父亲说:“我去找宝!”刀客问:“啥宝?”父亲说:“是古人留下的‘劈破玉’。”刀客们说:“‘破玉’是个啥东西?”父亲说:“不能吃,不能用,是明朝留下的!”刀客嗤笑道:“你们大学堂里的人都有神经病,看在孔圣人的面上,去找你明朝的玉吧!”父亲对母亲说:“可见,刀客也是有良知的!”母亲问:“‘劈破玉’呢?”父亲说:“不要紧的,我会找到的!”寒假,父亲去南阳石桥找玉,在山沟里他遇到一只狼。狼盯着他,他盯着狼。狼霍地跳到他的背后。他急转身,抡着“降魔杖”,倒退着对狼说:“你看见了吗?我是有备而来的!”狼却不买账,脑袋随着手杖画圈,好像要瞅个空子。父亲急忙取出雨伞,不停地一张一合。狼连连打了几个支棱,不知是何种怪物,弹簧般纵身一跳,隐入丛林。母亲吓得面如土色,又问:“‘玉’呢?”父亲又说:“不要急,我总会找到的!”H大学剧社要在潭头的小戏台上推出一场戏曲演出,请父亲担任艺术顾问。汽灯高高挂起时,戏台前广场挤满了人。我八岁了,已经是H大学附属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父亲要我学习山里娃子的野性。我学会了爬树,高高骑在树杈上。我记得,演旦角的“大腕儿”是外语系的一位男生。他善于打乱时空,大打出手。那一晚演的是《樊梨花征西》。他饰演樊梨花,同一员黑脸战将激战,大刀不幸脱手,只好用西洋拳法,又久战不胜,只得求和。村民们望着戏台发愣,知识阶层却哄然大笑。父亲也欢畅大笑。我只会在树上跟着傻笑,奋勇鼓掌。紧接着,出来一位国文系“笑星”。他总是在节目中间穿插上场,头戴尖顶红毡帽,挂白胡子,有点像圣诞老人,穿的却是打满补丁的长衫,腰束草绳,作苦不堪言状,只念不唱:“初八、十八、二十八,老两口商量种黄瓜。锅台角上掩个籽儿,案板底下发个芽。擀面杖上拖个秧,影门墙外结个瓜。看着是个大西瓜,劈开是个老南瓜。吃到嘴里泥鳅味儿,吐出来是个癞蛤蟆。”又是一场哄笑,我又跟着傻笑。父亲大为赞赏说:“谁说西方才有‘荒诞派’?”我听不出深奥的哲理。后来我年岁渐长,屡次看到种瓜者得刺,种蒺藜者得瓜①的现象,才想起那位“笑星”所言不谬。皇天有眼,让父亲在这个小戏台上发现了“劈破玉”的线索。一个“草台班子”从南阳来潭头演出。一位旦角主演的一出《胡二姐开店》,博得了H大学知识阶层与潭头民众的一致好评。父亲大喜过望说:“这个戏班不得了,一出戏就唱了七八个鼓子曲牌,还保留着明、清古韵呢!”接下来,我发现,一位盲琴师成了台上台下的主宰。他前俯后仰地拉着板胡。坐在他身后的琴手、鼓手都随着他前俯后仰。盲琴师猛操弓弦,如夜鸟声声啼叫。盲琴师又轻拉弦索,众乐手也随之息声敛气,只剩下板胡声细如游丝。观众意犹未尽,叫好声经久不息。我看见父亲向后台走去。父亲回来时已是深夜。他兴高采烈对母亲说:“找到线索了!你能想得到吗?一个小戏班盲琴师身怀绝技呀!我向他请教《劈破玉》。他说,只有他的师父柳二胡琴,师从南阳李秀才,幸得此曲。我问柳二胡琴现在何处。他说,洛阳保安处长请他当家庭琴师。”父亲多方查阅古籍,认定《劈破玉》已有四百五十年以上的历史,由汴梁而入江浙、再由江浙入荆襄、又由荆襄入南阳,吸收了中原和长江两岸的清曲古韵,进入民国后而不知所终。父亲唯恐再生《广陵散》不可复得之叹,就要奔赴洛阳。这时传来惊人消息:鬼子占领洛阳,正向潭头逼近。父母正打点逃难行李,忽听一声叫喊:“鬼子进寨了!”父母赶忙领着我逃出潭头,钻进山洼。寨内响起枪声时,父亲才猛地想起,搜集的鼓子曲稿全部丢到了寨子里,又不顾母亲阻拦,只身掂着打狼的手杖,折回枪声大作的潭头去了。父亲说,他躲在寨外的山包上,望见第一批鬼子劫掠了潭头而后西去,第二批鬼子正向潭头进发。他抓紧短暂的空隙潜入潭头,带出了全部文稿。一个溃逃的国军军官随着父亲逃了出来,喘息稍定,就挖苦父亲说:“你为了这堆字纸,命也不要了啊!”父亲发火说:“你说什么?你知不知道,保卫国土是你的职责,保卫这堆字纸就是我的职责了。”军官惊悚无语,急忙换了便衣,惶惶离去。次日,我们爬上了老界岭,父亲望着脚下的云海,说:“嗨,劈破玉!”【注】①蒺藜:多生道上及墙上,叶布地,子有刺,状如菱而小。古谚有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又云:“种蒺藜者得刺。”文中却是:“种瓜者得刺,种蒺藜者得瓜。”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父亲寻找劈破玉为主线,其间叙述了父亲担任戏曲演出艺术顾问和冒险找回曲稿等经历,凸显了父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B.H大学在战乱中推出戏曲演出,受到村民的一致好评,这表现了戏曲艺术在民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暗示了父亲寻找劈破玉的意义。C.溃逃军官与父亲形成了鲜明对比,他挖苦父亲,却被父亲怒斥而惊悚,他没有想到一个读书人竟然能如此勇敢无畏,因而不免自惭形秽。D.父亲出外苦寻劈破玉而不得,后来在小戏班盲琴师身上得到线索,又因鬼子进犯,不得不暂时放弃寻找,情节可谓跌宕起伏,引人入胜。7.关于H大学国文系“笑星”表演的念词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笑星”接连念出一系列不可能出现的状况,让人发笑,体现出荒诞派的风格。B.念词折射出人的命运带有不可预料性,父亲寻找“劈破玉”的过程可与之呼应。C.“笑星”荒诞的念词与滑稽的穿着配合,表达了“笑星”于离乱中生发的感慨。D.观众听了“笑星”的念词一场哄笑,反映出他们深刻理解到念词所蕴含的哲理。8.叙述视角是指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的叙述视角及其艺术效果。9.假如你将来从事某项研究工作,从文中“父亲”身上得到哪些启示?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答案】6.B7.D8.①以“我”的视角讲述父亲寻找“劈破玉”曲折故事,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加了小说的纪实性和代入感;②以儿童视角叙写故事,不仅使小说增添了童真童趣的色彩,而且突出父亲对“我”的影响,丰富了小说的内涵。9.①拓宽研究途径。为寻“劈破玉”,父亲实地走访、请教艺人、查阅古籍,研究方法多样。②耐住寂寞,坚定信念。父亲一次次独自走在寻找“劈破玉”的路上,风餐露宿,又一次次失望而回,但从不放弃。③要有献身精神。父亲在找寻过程中多次遇到危险,为保护搜集的鼓子曲稿不惜生命。④要有家国情怀。父亲寻“劈破玉”,把守护曲稿视为对国家应尽的职责。【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赏析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B.“受到村民的一致好评”说法有误。村民在看《樊梨花征西》演出时发愣,表现对外语系一位男生表演的不理解和不认可,说明并非是“一致好评”。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D.“反映出他们深刻理解到念词所蕴含的哲理”说法有误。村民的哄笑只是他们感到“笑星”表演的滑稽可笑,并没有真正理解念词蕴藏的哲理。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叙述视角的能力。根据原文“一九四一年十二月,父亲所在的H大学流亡到了豫西一个名叫潭头的村寨”“夜深人静时,我经常听到父亲低语”“我八岁了,已经是H大学附属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父亲要我学习山里娃子的野性。我学会了爬树,高高骑在树杈上”等内容可知,本文里是以“我”这个儿童作为叙述视角展开描写的。传统文化的搜集保护本是一个较为高深的话题,但作者却以“我”这样一个年幼孩童的视角展开描写。正因如此,作者才有可能去描写“父亲一次次地空手而归,却一次次地带回了使家人一惊一乍的故事”“我只会在树上跟着傻笑,奋勇鼓掌”,从而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加了小说的纪实性和代入感。根据原文“我听不出深奥哲理。后来我年岁渐长,屡次看到种瓜者得刺、种蒺藜者得瓜的现象,才想起那位‘笑星’所言不谬”可知,采用儿童视角使小说增添了童真童趣的色彩。并且,不仅仅是“笑星”所言的内容,还有父亲在“我”年幼时的一言一行,都会对“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用儿童视角也突出父亲对“我”的影响,丰富小说的内涵。【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根据原文“每当学校放假,他都要挎着一把雨伞,手执一根手杖——农民说那是可以防鬼驱虫的‘降魔杖’,冒着山野上的风雪或是顶着晴空的骄阳,翻山越岭、风餐宿露”“我向他请教《劈破玉》。他说,只有他的师父柳二胡琴师从南阳李秀才,幸得此曲。我问柳二胡琴现在何处”“父亲多方查阅古籍,认定《劈破玉》已有四百五十年以上的历史,由汴梁而入江浙、再由江浙入荆襄、又由荆襄入南阳,吸收了中原和长江两岸的清曲古韵,进入民国后而不知所终”可看出,为寻“劈破玉”,父亲实地走访、请教艺人、查阅古籍,研究方法多样,由此可知我们要拓宽研究途径。根据原文“每当学校放假,他都要挎着一把雨伞,手执一根手杖——农民说那是可以防鬼驱虫的‘降魔杖’,冒着山野上的风雪或是顶着晴空的骄阳,翻山越岭、风餐宿露”“父亲说:‘不要紧的,我会找到的!’”“父亲又说:‘不要急,我总会找到的!’”等父亲一次次独自走在寻找“劈破玉”的路上,风餐露宿,又一次次失望而回,但从不放弃的经历中可知要能耐得住寂寞,坚定信念。根据原文“母亲吓得面如土色,又问:‘‘玉’呢?’父亲又说:‘不要急,我总会找到的!’”“寨内响起枪声时,父亲才猛地想起,搜集的鼓子曲稿全部丢到了寨子里,又不顾母亲阻拦,只身掂着打狼的手杖,折回枪声大作的潭头去了”中父亲多次遇到危及生命的事,甚至不惜生命从潭头找回搜集的鼓子曲稿的经历可知,要有献身精神。根据原文父亲对国民军官所说的“你说什么?你知不知道,保卫国土是你的职责,保卫这堆字纸就是我的职责了。”可知父亲寻“劈破玉”守护曲稿,不仅是个人爱好,更是把之当作文人对国家应尽的职责。这也告诉我们要有家国情怀。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齐桓公时,有处士曰小臣稷,桓公三往而弗得见。桓公曰:“吾闻布衣之士不轻爵禄,无以易万乘之主;万乘之主不好仁义,亦无以下布衣之士。”于是五往乃得见之。或曰:桓公不知仁义。夫仁义者,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避卑辱,谓之仁义。故伊尹①以中国为乱,道为宰于汤;百里奚以秦为乱,道为虏于穆公。皆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辞卑辱,故谓之仁义。今桓公下匹夫之士,将欲忧齐国,而小臣不行,见小臣之忘民也。忘民不可谓仁义仁义者不失人臣之礼不败君臣之位者也。是故四封之内,执禽②而朝名曰臣;臣吏分职受事名曰萌。今小臣在民萌之众,而逆君上之欲,故不可谓仁义。仁义不在焉,桓公又从而礼之。使小臣有智能而遁桓公,是隐也,宜刑;若无智能而虚骄矜桓公,是诬也,宜戮。小臣之行,非刑则戮。桓公不能领臣主之理而礼刑戮之人,是桓公以轻上侮君之俗教于齐国也,非所以为治也。故曰:“桓公不知仁义。”(节选自《韩非子·难一》,有删改)材料二: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贤主则不然。士虽骄之,而己愈礼之,士安得不归之?士所归,天下从之。周公旦,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成王之叔父也。所朝于穷巷之中、瓮牖之下者七十人。文王造之而未遂,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故曰成王不唯以身下士邪?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骜禄爵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世多举桓公之内行,内行虽不修,霸亦可矣。诚行之此论,而内行修,王犹少。(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下贤》,有删改)【注】①伊尹,曾借烹饪之事言治国之道,辅助商汤灭夏。②执禽;古时朝见君主有持禽类作礼物的制度,表示忠心于君主。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忘民A不可B谓仁义C仁义者D不失E人F臣之礼G不败H君臣之位者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布衣,借指平民,文中的“布衣之士”就是前文说的“处士”,具体指小臣稷。B.中国,指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今义与之相比,属于“词义的扩大”。C.礼,文中指礼遇、以礼相待;“非能水也”中“水”的意思是“游泳”,两者用法相同。D.万乘,万辆兵车,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周制以万乘为诸侯的代称。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齐桓公认为君主能做到礼贤下士的前提是自身对仁义有追求,韩非子认为君主一定要摆正君与臣之间的关系。B.韩非子认为,作为臣子理应执礼朝见君主;对君主不管是有才能而骄傲自夸,还是无才能而隐匿不为,都应受到法律惩处。C.伊尹与百里奚不顾自身卑贱的地位和受到的屈辱待遇,为天下的灾害而忧虑,为国家的祸患而奔赴,韩非子非常欣赏这类人。D.材料二认为面对有道士人的傲视,不肖之君与贤明之君的态度截然不同,而后者的做法能招揽士人,最终会招来天下人归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桓公下匹夫之士,将欲忧齐国,而小臣不行,见小臣之忘民也。(2)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14.两则材料对齐桓公的评价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答案】10.CDG11.D12.B13.(1)现在齐桓公谦恭地去见一个普通的读书人,是在为齐国的政事忧虑,但小臣稷却不愿出来做官,可见小臣稷忘记了民众。(2)纵使先生他看轻俸禄爵位,我怎么敢看轻王霸之业呢?14.①材料一认为齐桓公未摆正君臣关系,不懂仁义;②材料二认为齐桓公礼贤下士,足以称霸。【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忘记民众的行为不能称作仁义。仁义的人,不会失掉作为臣子的礼节,不会破坏君臣之间的尊卑秩序。“忘民不可谓仁义”主谓宾结构完整,“义”后C处断开;“仁义者”作主语,独立成句,起到强调的作用,D处断开;“不失人臣之礼”和“不败君臣之位”都以“仁义者”为主语,结构相同,之间G处断开。故CDG三处需要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及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B.正确。C.正确。“礼”和“水”都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礼遇/游泳。句意:而自己却越发以礼对待他们。/并不善于游泳。D.“周制以万乘为诸侯的代称”说法错误,应为“以万乘为天子的代称”。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有才能而骄傲自夸,还是无才能而隐匿不为”说法错误,原文信息是“使小臣有智能而遁桓公,是隐也,宜刑;若无智能而虚骄矜桓公,是诬也,宜戮”,可见应是“有才能而隐匿不为,还是无才能而骄傲自夸”。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下”,以礼相待;“忧”,为……忧虑;“不行”,不愿出来做官。(2)“纵”,纵使;“骜”,看轻;“庸”,怎么、难道。【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一“桓公不能领臣主之理而礼刑戮之人,是桓公以轻上侮君之俗教于齐国也,非所以为治也。故曰:桓公不知仁义”可知,材料一认为齐桓公未摆正君臣关系,不懂仁义;由材料二“士虽骄之,而己愈礼之,士安得不归之?士所归,天下从之”“世多举桓公之内行,内行虽不修,霸亦可矣。诚行之此论,而内行修,王犹少”可知,材料二认为齐桓公礼贤下士,足以称霸。参考译文:材料一:齐桓公时期,有个没做官的读书人名叫小臣稷,齐桓公去了三次也没能见到(他)。齐桓公说:“我听说普通的士人不看轻爵位俸禄,就没有轻视大国君主的资本;大国君主不爱好仁义,也就没有谦卑地对待普通士人的肚量。”于是去了五次才见到小臣稷。有人说:齐桓公不懂得仁义。所谓仁义,就是为天下的灾害而忧虑,为国家的祸患而奔赴,不顾及个人身处卑微的地位和受到屈辱的待遇,这才是仁义。所以伊尹因为中原地区出现动乱,通过做厨师向商汤献策得到任用;百里奚因为秦国出现动乱,通过做俘虏(进入秦国)向秦穆公献策得到任用。他们都是为天下的灾害而忧虑,为国家的祸患而奔赴,不顾及个人身处卑贱的地位和受到屈辱的待遇,所以称作仁义。现在齐桓公谦恭地去见一个普通的读书人,是在为齐国的政事忧虑,但小臣稷却不愿出来做官,可见小臣稷忘记了民众。忘记民众的行为不能称作仁义。仁义的人,不会失掉作为臣子的礼节,不会破坏君臣之间的尊卑秩序。因此四境之内,拿着鸟兽作为礼物朝见君主的称作臣;臣子的下属官吏按不同的职务管理政事的称作萌。现在小臣稷在民萌之列,却违背君主的意愿,所以不能称作仁义。仁义已经不在小臣稷那儿了,齐桓公却按照仁义之士的规格礼遇他。如果小臣稷确有智慧才能却躲避齐桓公,这是想隐匿起来不为君主做事,应当(对他)施以刑罚;如果小臣稷没有智慧才能却虚伪地在齐桓公面前骄傲自满、自我夸耀,这就是故意欺骗,应当(把他)杀掉。小臣稷的行为,不是该处罚就是该杀。齐桓公不能整治(摆正)君臣之间的关系而去礼遇一个该罚该杀的人,这是齐桓公在用轻视和侮慢君主的风气教化齐国臣民,不是用来作为治国之道的办法。所以说:齐桓公不懂得仁义。材料二:有道的士人,本来就傲视君主;不贤明的君主,也傲视有道的士人。贤明的君主就不是这样。(有道的)士人虽然以傲慢的姿态对待自己,而自己却越发以礼对待他们,这样,士人怎么会不归附呢?士人归附了,天下的人就会跟着他们归附。周公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他朝见过的住在穷巷陋室中的人有七十个。(这件事)周文王开了头而没有做到,周武王做了而没有完成,周公旦辅佐年幼的周成王才真正完成。这不正说明周成王亲自礼贤下士吗?齐桓公去见小臣稷,一天去三次都没能见到。跟随的人说:“大国的君主去见一个普通的士人,一天去了三次都没能见到,就可以停止了。”齐桓公说:“不对。看轻俸禄爵位的士人,本来就轻视君主;看轻王霸之业的君主,也会轻视士人。纵使先生他看轻俸禄爵位,我怎么敢看轻王霸之业呢?”于是(齐桓公)见到了小臣稷,齐桓公见贤士的决心是不可阻止的。世人大多指责齐桓公私居时的品行,他私居时的品行虽然不好,但称霸还是可以的。如果真的按上述原则去做,而且私居时的品行又好,恐怕就不止称王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寄袁州曹伯玉使君王安石宜春城郭绕楼台,想见登临把一杯。湿湿岭云生竹箘,冥冥江雨熟杨梅。政成定入邦人咏,诗就还随驿使来。错莫①风沙愁病眼,不知何日为君开?【注】①错莫:纷乱昏暗。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想见”一词,点出是虚写,诗人想象朋友登临宜春台,面对治下山河快乐地饮酒的样子。B.颔联中“生”“熟”二字形象地描绘出云雾缭绕着竹林和雨水孕育杨梅的景象。C.首联写城郭和楼台,侧重写城市景致;颔联写竹林杨梅,侧重写自然风光D.全诗语言精练而圆熟,意境雄浑而含蓄透露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情趣。16.这是一首劝慰诗,请分析王安石在诗中向曹伯玉表达了几层意思。【答案】15.D16.①羡慕曹伯玉登高饮酒,欣赏宜春的美景。②肯定了曹伯玉作为地方官取得的政绩。③认可他的诗文水平。④期望朋友回来与自己重逢。【解析】【导语】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空中,王安石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邃的思想,留下了无数令人传颂的诗篇。他的诗歌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情怀与抱负,更折射出时代的风云与社会的百态。这首《寄袁州曹伯玉使君》便是王安石众多佳作中的一颗明珠。在这首诗中,王安石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宜春的自然风光,同时表达了对友人曹伯玉的深厚情谊和对其政绩的赞赏。诗中既有对美好景色的赞美,又有对友人的思念与牵挂,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诗,感受王安石笔下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情。【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意境雄浑”错误,通过“湿湿”“云”“冥冥”“江雨”等词描绘湿润的岭云和丰饶的杨梅,云雾缭绕着竹林和江水孕育杨梅,诗人展示了袁州的自然美景,意境清丽。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①首联以宜春城为背景,描绘了宜春城郭环绕着高楼大厦的景象,羡慕曹伯玉登高饮酒,欣赏宜春的美景,表达了诗人的愿望,希望能够与友人一同登临高楼,并举杯畅饮。②“政成定入邦人咏”表明友人的政绩已经成为国家的佳话,肯定了曹伯玉作为地方官的政绩。③“诗就还随驿使来”表明他的诗作也随着驿使传遍各地,认可他的诗文水平。④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忧虑和期待,诗中的“风沙愁病眼”暗示了诗人在远离友人的时候感到忧愁和不安,而“不知何日为君开”则表达了诗人渴望与友人再次相聚的心情,期待着友人回来与自己重逢。(三)名篇名句默写及整本书阅读考查(本题共9分)17.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除夕当晚,小语和同学相约到白云山看日出以迎接新的一年。当看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颜色奇异,随后又变得五彩斑斓时,同学们不禁想起姚鼐《登泰山记》中描写类似景象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雯从小就喜欢写作,但最近在写作时遇到困难,想要放弃,语文老师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鼓励她继续坚持。(3)语文课上,张老师用《赤壁赋》中借动物和人的反应来体现箫声表现力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做例子,分析侧面描写的作用。【答案】①.极天云一线异色②.须臾成五采③.有善始者实繁④.能克终者盖寡⑤.舞幽壑之潜蛟⑥.泣孤舟之嫠妇【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须臾、采、繁、寡、壑、嫠。整本书阅读考查:(每空1分,共3分)18.宝玉在警幻仙姑的指引下梦游太虚幻境,在薄命司中看到各省薄命女子的生平判词,请写出下列判词分别预示着哪些女子的命运。(1)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2)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3)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答案】①.王熙凤②.史湘云③.秦可卿【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名著中人物形象的能力。①是王熙凤,“凡鸟”是繁体里的“凤”字,也就暗指王熙凤。“一从二令三人木”指的是丈夫贾琏对凤姐的态度变化。新婚后先“从”,对她百依百顺;“二令”解为“冷”,指的是丈夫对她的渐渐冷淡与开始对她发号施令;“三人木”以“拆字法”是指她最后被休弃的命运。②是史湘云,“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说她虽出身富贵的史家,但自幼父母双亡。“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中“湘江水逝”点“湘”字,“楚云飞”暗用“楚霸王项羽之妾虞姬自刎于楚地”的典故,而史湘云的判词里有“湘”,她的别号为“枕霞旧友”,也和楚地相关,预示她的命运如流水般消逝,有美好逝去的意味。③是秦可卿,“情天情海幻情身”体现她与情字的关联,“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意思是别说是贾府中不肖子孙都出自荣国府,其实造成祸端开端的实在是宁国府,秦可卿来自宁国府,她的一些行为和遭遇(如与贾珍的关系等)引发了诸多事端,也暗示了宁国府后来的衰败由此开端等命运走向。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7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①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新民报·晚刊》发表了他的《沁园春·雪》,轰动山城,一时间洛阳纸贵。人们纷纷赞叹毛泽东的气魄、胸襟、豪情与才情。②在重庆的一次聚会上,诗人徐迟见到毛泽东,便向他请教如何写诗,毛泽东没说什么,只是在徐的小本子上写下“诗言志”三个字。③这三个字出自《尚书·尧典》,概括了诗词最本质的特征,被历代诗人们奉为吟诗填词的圭臬。“志”,即志向、志气,信仰、理想,精神、情怀。“志”有大小,(1),大则天下之忧乐。在毛泽东的诗论中,“志”和“气”是统一的,有“志”而不能达,则“气”生。司马迁认为《诗》三百篇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毛泽东引申开来解释到,“发愤之所为作,心里没有气,他写诗?”他还说,司马迁写《史记》、曹雪芹写《红楼梦》,都不是因为稿费、版税,(2)。④“气”是内心的愤懑、怨恨、怒气,都属于“志”,或是“志”的表露、“志”的延伸。当然,这“志”在毛泽东那里,既包括抑郁不平之气,(3)。有气则有了《诗经》,有气便有了《离骚》,有气而有了毛泽东惊世骇俗、气壮山河的诗篇,诗自然也就成了毛泽东独具威力的战斗武器。19.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①句中加点的成语“洛阳纸贵”可以换成“蔚然成风。B.②句中的“诗言志”,引号在文中起到了特殊含义的作用。C.③句中加点词语的读音为guīniè,在文本中意为准则或法度。D.④句中“‘志’的表露”与“‘志’的延伸”两个短语可以调换顺序。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得整段句子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1.文中画波浪线句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别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9.C20.(1)小则一己之悲喜(如填“小则一己之忧乐”这类用词上与下句有重复的,)(2)而是因为有满腹火气(而是因为心里有气)(3)也包括慷慨豪迈之气21.①排比句式整齐,增强语势,突出强调了“志”或“气”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②将毛泽东的诗比喻成独具威力的战斗武器,生动形象的突出了毛泽东诗歌慷慨豪迈的气势和震撼人心的力量。【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标点以及理解词语、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A.①句中“洛阳纸贵”和“蔚然成风”不能互换。洛阳纸贵: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蔚然成风:事物盛极一时,成为风气。语境是说《沁园春·雪》流传广,不能用“蔚然成风”。B.③句中的“诗言志”,引号起强调的作用。D.“志”的表露与“志”的延伸两句语意有递进,顺序不应该调换。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前文“‘志’有大小”,再结合后文“大则天下之忧乐”可知,这里应是说“小”的方面和个人方面,所以可填“小则一己之悲喜”。第二空,根据前文“毛泽东引申开来解释到,‘发愤之所为作,心里没有气,他写诗?’”可知是说心里有气而写诗,又联系后文“司马迁写《史记》、曹雪芹写《红楼梦》,都不是因为稿费、版税”,可推断此处应是以“而是”引领的并列分句,所以可填“而是因为有满腹火气(而是因为心里有气)”。第三空,根据前文“这‘志’在毛泽东那里,既包括抑郁不平之气”,可看出此处应是以“又”“也”的词开头的并列分句,而毛泽东在诗词中表现的是豪迈之气,所以可填“也包括慷慨豪迈之气”。【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①“有气则有了《诗经》,有气便有了《离骚》,有气而有了毛泽东惊世骇俗、气壮山河的诗篇”,运用排比手法,连用“有气则有了……”“有气便有了……”“有气而有了……”三个相似句式,由此看出,排比句式整齐,增强语势;“则有了《诗经》”“便有了《离骚》”“有了毛泽东惊世骇俗、气壮山河的诗篇”形象地突出强调了“志”或“气”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②“诗自然也就成了毛泽东独具威力的战斗武器”,运用比喻手法,将毛泽东的诗比喻成独具威力的战斗武器,生动形象的突出了毛泽东诗歌慷慨豪迈的气势和震撼人心的力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想到以往对北方的想象、地理学上的知识见闻、众口相传的风土风物,就让人对长白山的山川、冰雪、物候①。长白山分布着我国面积最大的岳桦林。高海拔的山体边缘,岳桦在四季站成了不同的风景。长白山的夏秋季节很短,短到转瞬即逝,而后,漫长的冬季降临。生命在这旷野和冰雪中如何延续?②常识中,所需的阳光、气候、土壤,似乎都不属于这一片山林。岳桦是以树桩和自身腐体为场所来完成世代更替的。大雪漫天的时刻,这种有意矮化躯体以减少暴风雪侵害的树,隐匿于厚厚的积雪之中,只露出坚硬的枝条。黑色的枝条,被风吹响,声音响彻天空和山谷。孤独地站立,如同经历万千艰难的朝圣者,镇定沉着,无所畏惧。待到来年春夏,又是新枝颤动,生机勃发。这是绝处逢生的智慧。岳桦成林,白雪点点,恰好是长白山最好的注脚——长相守③,到白头。当地人都会说,任何季节来长白山,都有令人怦然心动的风景。22.结合文中语境,按照下面要求填写恰当的内容。(1)①处适合填写的成语是:______(2)②处用设问句的目的是:______(3)③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23.依据选文内容,下列最不能与岳桦“绝处逢生的智慧”特点相匹配的一项是()A.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B.阶兰凝曙霜,岸菊照晨光。露浓晞晚笑,风劲浅残香。C.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D.新霜又西风,池塘败荷容。耐寒东篱菊,初开晓更清。【答案】22.①.心驰神往②.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③.解释说明23.C【解析】【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标点以及理解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①文中提到对长白山的地理、风物、风土等的想象与见闻,给人以无限的向往和憧憬之情,因此可用“心驰神往”来形容人们对长白山的向往。心驰神往:形容心神奔向所向往的地方,非常向往和憧憬。②设置设问句的目的是引导读者关注某一特定问题,并促使其深入思考。在这段文字中,设问“生命在这旷野和冰雪中如何延续?”提出了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即在如此艰难的自然环境中,生命是如何得以保持和延续的。这种设问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并引发了对于岳桦生存智慧的进一步思考。通过这种方式,文章不仅激起了读者的好奇心,还为下面的叙述和描写做好了铺垫,增加了文章的层次感和吸引力。③句中破折号连接的两部分内容,“长相守”和“到白头”用以诠释和说明长白山岳桦林的特点,借用“长相守,到白头”这一诗意表达,解释了岳桦林在长白山的持久存在与不屈精神。因此,该破折号具有解释说明的作用。【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及诗句含义的能力。“绝处逢生的智慧”是指岳桦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地生存。A.梅花在寒冷的冬天独自开放,象征着坚韧和顽强,与岳桦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的特点相符。B.兰花和菊花在霜露中依然绽放,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也与岳桦的“绝处逢生”相匹配。C.竹子生长在荒野,无人欣赏,但依然保持高洁的节操。虽然竹子也有坚韧的品质,但诗句主要强调的是“高洁”和“无人赏识”,与岳桦的“绝处逢生”关联较弱。主要写竹子坚守高洁节操,贞心不变。D.菊花在霜风中依然开放,展现出耐寒的品质,与岳桦的生存智慧相符。故选C。四、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春节档电影《哪吒2之魔童闹海》票房一路飙升,好评如潮,结尾有一段超燃台词:东海龙王说:难道你还想改变这世界?哪吒说:我想试试。东海龙王并不认同,他带着敖丙离开。但敖丙还是回来找哪吒了,哪吒说:我知道你会回来的。敖丙问:为什么?哪吒说:因为我们都太年轻,不知天高地厚。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想法?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自拟标题,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以无畏之勇,循理性之光在电影《哪吒2之魔童闹海》中,哪吒那句“我想试试”,带着年轻人特有的“不知天高地厚”,直抵人心。这“不知天高地厚”,并非懵懂无知的莽撞,而是在青春热血驱使下,对未知的无畏探索,对既定规则的勇敢质疑。这种特质,在当代青年身上有着诸多生动表现。22岁的曹原,面对复杂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口算(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 10《牛郎织女(一)》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 《轴对称》(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 教学设计:说课与培训
- 七年级生物下册 4.12.2 感受器与感觉器官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 Unit2 Know your body(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外研版(三起)(2024)英语三年级下册
- 2023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4.2直线、射线、线段第1课时 直线、射线、线段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 汽车行业客服工作总结
- 管理心理学与培训
- MBA春季班学业进度介绍会
-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所属单位招聘真题2024
- 保定雄安新区容城县招聘事业单位真题2024
- 202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区中考一模英语试题(含答案)
- 2025-2030中国手术包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 GB/T 10810.2-2025眼镜镜片第2部分:渐变焦
- 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 JGJ 107-2016
- 中医培训课件:《中药热奄包技术》
-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综合训练报告2600字(论文)】
- 德育主题班会 《遵义会议》教学课件
- 储罐及输油管道拆除方案(完整版)
- 2022年2022年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说课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