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物学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融合遗传认为两亲代的相对性状在杂种后代中会融合成为新的性状,即子代的性状介于两亲本之间,且杂合子后代中没有一定的分离比例。牵牛花的花色是由一对等位基因A、a决定的,用红色牵牛花和白色牵牛花杂交,F1牵牛花全为粉色,F1自交得到F2中红花:白花:粉花=1:1:2.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F1牵牛花全为粉色是基因A和a融合的结果B.基因A和基因a的遗传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C.F1粉花与F2红花杂交,子代牵牛花全为红花D.F1粉花与白花杂交,子代粉花:白花=1:12.豌豆植株的高茎对矮茎为显性,家兔的灰毛对白毛为显性。下列各实验采取的最简便的方法分别是()①鉴定一株高茎豌豆是否为杂合子②鉴定一只灰毛家兔是否为杂合子③不断提高杂合高茎豌豆的纯合度A.自交、自交、自交 B.自交、测交、自交C.测交、测交、自交 D.测交、自交、测交3.巧妙运用假说——演绎法是孟德尔遗传实验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分离定律。下表是有关分离定律的研究过程与假说——演绎法内容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选项分离定律的研究过程假说一演绎法的内容A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提出问题BF1与矮茎豌豆测交,理论上后代表现为高茎:矮茎=1:1作出假设C孟德尔发现F2中矮茎重新出现且高茎:矮茎=3:1演绎推理D测交实验结果87株高茎、79株矮茎实验验证A.A B.B C.C D.D4.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之后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1900年三位科学家重新发现了孟德尔的论文并进行证实,人们才认识到孟德尔提出的遗传理论的重要意义,并将其誉为“遗传学之父”。下列关于遗传学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A.杂合子自交后代不会出现纯合子B.隐性性状是指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C.表型相同的个体,其基因型不一定相同D.相对性状只有两种表现形式,如狗的黑毛与白毛5.下图表示基因型为AaBb的某亲本植株自交产生后代的过程,下列对此过程及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和②过程发生在亲本植株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中B.①和②过程都使后代呈现多样性,利于生物适应多变的环境C.子代中基因型不同于亲本基因型的个体占所有子代的1/4D.雌雄配子间的结合方式有9种,子代有3种表型、9种基因型6.某雌雄同株植物花的腋生和顶生是一对相对性状,该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M、m控制。某杂合腋生植株A经紫外线照射后,导致含M或m基因的花粉存在一定比例的致死现象,而雌配子正常。将植株A自交,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MM:Mm:mm=2:3:1,下列叙述合理的是()A.该植物花的腋生和顶生这对相对性状中顶生为显性性状B.F1出现该性状分离比是含基因m的花粉1/3致死导致的C.可以植株A为父本进行测交实验测定花粉致死比例D.F1腋生植株随机交配,F2中顶生植株所占比例为9/1007.生物学家对某海岛上单一毛色的老鼠进行多年跟踪调查发现,多年前单一毛色的老鼠种群演变成了具有黄色、白色和黑色三种毛色的现代种群。基因A1(黄色)、A2(白色)、A3(黑色)的显隐性关系未知,已知黄色基因纯合(A1A1)致死。现将多对黄色雌雄老鼠相互交配,后代出现黄、白、黑三种颜色的老鼠;又将多对白色雌雄老鼠相互交配,后代出现白、黑两种颜色的老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老鼠种群控制毛色的基因型共有6种B.控制老鼠毛色的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为A1>A3>A2C.黄色老鼠与黑色老鼠杂交不可能生出白色老鼠D.两种基因型不同的黄色老鼠交配,后代分离比为黄色:白色=2:18.蚕豆是自花传粉植物,其子叶的灰色和白色是一对相对性状。已知灰色子叶基因G对白色子叶基因g为完全显性,现有灰色蚕豆和白色蚕豆两亲本杂交产生F1,在自然条件下进行连续自交,在后代中出现灰色:白色=5:3的分离比,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分离比出现在F2中,亲本灰色蚕豆为杂合子B.该分离比出现在F2中,亲本灰色蚕豆为纯合子C.该分离比出现在F3中,亲本灰色蚕豆为纯合子D.该分离比出现在F3中,亲本灰色蚕豆为杂合子9.小麦的籽粒颜色受两对等位基因影响,控制籽粒颜色的基因A、B能够独立遗传且均能使籽粒颜色加深,每个显性基因对粒色增加效应相同且具叠加性;它们的等位基因a、b不能使籽粒增色。现有红色小麦(AaBB)和白色小麦(aabb)杂交获得F1,F1与白色小麦(aabb)测交获得F2,在F2中籽粒颜色的种类和比例为()A.3种,1:2:1 B.3种,1:3:2C.5种,1:4:6:4:1 D.3种,1:4:310.甲遗传病是由基因T决定的,基因型为TT的个体都患病,基因型为Tt的个体有1/3患病,基因型为tt的个体都正常;乙遗传病为白化病,皮肤白化(a)对正常(A)为隐性,且这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一对表型正常的夫妇,丈夫的母亲是基因型为Tt的患者,他的父亲和妻子的家族中均无甲病患者,该对夫妇生了一个患有甲病和乙病的孩子,则该对夫妇再生一个孩子,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是()A.1/2 B.1/24 C.1/8 D.7/1211.有丝分裂能够保持亲子代细胞之间遗传的稳定性。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下列关于水稻(2N=24)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可发生减数分裂ⅠB.减数分裂过程中,核DNA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分裂ⅡC.减数分裂完成以后,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为6对D.有丝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且散乱分布在细胞中12.图1表示用不同颜色的荧光标记某动物(2N=8)细胞中两条染色体的着丝粒(分别用“●”和“○”表示),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它们的移动路径如箭头所示;图2表示该动物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量变化的部分图形。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1中①→②过程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配对B.图1中③→④过程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减半C.图2中BC时期可发生在图1中的③→④过程D.图2中CD时期细胞中一定不含有同源染色体13.某种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几个特定时期的显微照片如下图,甲、乙为减数分裂过程,丙为该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中形成四分体后,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发生缠绕并互换B.图乙可为次级精母细胞,环境因素不会影响生殖细胞的形成C.图丙中箭头所指染色体的着丝粒整齐地排列在细胞板上D.图中所需临时装片制作步骤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14.某自花传粉植物花粉育性由等位基因A/a控制,含A基因的花粉可育,含a基因的花粉50%可育、50%不育;等位基因B/b控制花色,红花对白花为完全显性。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基因型为AaBb的亲本植株自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亲本产生的可育雄配子中含B、b配子数相等B.子一代中红花植株数目是白花植株数目的3倍C.子一代红花植株中AaBb个体所占比例是1/2D.aabb植株与亲本正反交,后代花色种类相同15.我国科学家成功培育了某种优良性状的贝类,该贝类卵原细胞在减数分裂Ⅰ时就可以与精子融合,融入精子后的细胞迅速完成减数分裂形成卵子,卵子的核与精子的核融合后才真正完成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下图是该贝类进行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和发育成个体的相关过程,图中黑圆点代表染色体及变化,黑色三角箭头指染色体移动方向,①②③代表细胞的变化过程。下列有关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过程是该动物的精子与卵细胞识别并融合形成受精卵B.①过程正在进行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C.②过程大细胞名称为初级卵母细胞,正在进行着丝粒分裂D.③过程着丝粒分裂后染色体数目和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16.果蝇的长翅与残翅、黑身与黄身分别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A/a和B/b基因控制。基因型为AaBb的长翅黑身雌果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有40%的初级卵母细胞发生下图所示变化,但雄果蝇均不发生此行为。基因型为AaBb的雌雄个体杂交,理论上子代残翅黄身个体占比为()A.2/5 B.1/16 C.1/5 D.1/8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2分。17.水稻的非糯性和糯性是一对相对性状,由A/a基因控制。用非糯性水稻和糯性水稻杂交,F1中既有非糯性水稻,又有糯性水稻,选取F₁中非糯性水稻自交,F2中既有非糯性水稻,又有糯性水稻。已知非糯性花粉中所含的淀粉为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而糯性花粉中所含的淀粉是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回答下列问题:(1)F1非糯性水稻自交产生的后代中同时出现糯性和非糯性两种水稻,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_____。F2中非糯性和糯性的性状分离比为___________。F2所有非糯性个体随机交配一代,后代中糯性个体占___________。(2)若取F1的非糯性水稻的花粉加碘液染色,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的花粉颜色及比例为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3)某科研人员从水稻田中随机选取几株非糯性水稻,欲利用这些水稻植株培育只产直链淀粉的优质水稻,请根据上述花粉鉴定法的原理写出简要的筛选方案:___________。18.某二倍体作物品系甲有抗虫、高产等多种优良性状,但甜度不高。为了改良品系甲,增加其甜度,科研人员做了如下实验:在该作物种质资源库中选取乙、丙两个高甜度的品系,用三个纯合品系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杂交组合F1表型F2表型甲×乙不甜1/4甜、3/4不甜甲×丙甜3/4甜、1/4不甜乙×丙甜13/16甜、3/16不甜(1)根据孟德尔遗传规律发现的过程,科研人员利用假说——演绎法分析控制甜度基因与表型的对应关系,据表中乙×丙杂交组合结果,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2)依据假说—演绎法对以上实验作出合理的假设是___________。(3)欲利用现有的实验材料对上述解释进行实验验证,请仿照孟德尔测交法写出简要的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实验思路:___________。预期结果:___________。(4)依据实验验证结果和假设一致性,得出的结论是控制该作物甜度的这一相对性状是由两对等位基因决定的,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若用乙×丙杂交组合中F2不甜的植株进行自交,F3中甜:不甜=___________。19.茄子有紫花和白花两种,受两对等位基因(A/a、B/b)控制,科研人员选择两种纯合的白花茄子品系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F1全为紫花植株,将F1紫花植株自交,F2中紫花:白花=9:7,依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该茄子的紫花和白花为一对相对性状,相对性状是指___________。(2)F2紫花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是___________;F2中杂合白花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种。(3)科研人员在研究茄子花色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果实颜色的遗传规律,果实的颜色除受基因A/a、B/b控制外,还受基因D/d的控制;科研人员选择两种纯合的白花白果品系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F₁全为紫花紫红果植株,将F1紫花紫红果植株自交,F2中紫花紫红果:白花白果:紫花白果=27:28:9;则控制果实颜色的三对基因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定律,你的推断理由是___________。F2中白花白果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种。20.某植物的子叶颜色和种子形状分别由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若干基因型相同的亲代黄色圆粒植株自交得F1,F1中黄色:绿色=2:1,圆粒:皱粒=2:1.请回答下列问题:(1)从实验结果判定黄色子叶对绿色子叶为显性,你的判定依据是___________。(2)从F1中黄色:绿色=2:1,圆粒:皱粒=2:1看,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判定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经统计,F₁中表型及比例为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5:3:3:1。经研究发现,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某种基因型的配子不育,推测不育配子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要确定是雌配子不育还是雄配子不育,还需设计实验进一步探究,可选用___________(父本)与绿色皱粒植株(母本)进行杂交实验,观察后代的表型。若___________,则是雄配子不育。若___________,则是雌配子不育。还可以设计反交实验进一步验证。21.图1表示某动物(2N=4)器官内正常的细胞分裂图,图2表示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数量的柱形图,图3表示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图1可判断甲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_。乙细胞是处于生殖器官中的细胞,它产生的子细胞继续进行的细胞分裂方式可能有___________。(2)图2中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发生的时期为___________。(3)图3中HI、JK两个时间点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图4是图1丙细胞产生的一个生殖细胞,根据染色体的类型和数目,判断图5中可能与其一起产生的生殖细胞有___________。
生物学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融合遗传认为两亲代的相对性状在杂种后代中会融合成为新的性状,即子代的性状介于两亲本之间,且杂合子后代中没有一定的分离比例。牵牛花的花色是由一对等位基因A、a决定的,用红色牵牛花和白色牵牛花杂交,F1牵牛花全为粉色,F1自交得到F2中红花:白花:粉花=1:1:2.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F1牵牛花全为粉色是基因A和a融合的结果B.基因A和基因a的遗传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C.F1粉花与F2红花杂交,子代牵牛花全为红花D.F1粉花与白花杂交,子代粉花:白花=1:1【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A、分析题意,融合遗传认为两亲代的相对性状在杂种后代中会融合成为新的性状,F1牵牛花全为粉色,F1自交得到F2中红花:白花:粉花=1:1:2,上述现象是由于不完全显性(即A和a的杂合子表现为中间性状),而不是基因融合,A错误;B、F2中红花:白花:粉花=1:1:2,说明基因A和基因a的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B错误;C、F1代粉花的基因型为Aa,F2代红花的基因型为AA(或aa)杂交后,子代的基因型为AA和Aa(或Aa和aa),分别表现为红花和粉花,C错误;D、F1代粉花的基因型为Aa,白花的基因型为aa(或AA),杂交后,子代的基因型为Aa和aa(或AA和Aa),分别表现为粉花和白花,比例为1:1,D正确。故选D。2.豌豆植株的高茎对矮茎为显性,家兔的灰毛对白毛为显性。下列各实验采取的最简便的方法分别是()①鉴定一株高茎豌豆是否为杂合子②鉴定一只灰毛家兔是否为杂合子③不断提高杂合高茎豌豆的纯合度A.自交、自交、自交 B.自交、测交、自交C.测交、测交、自交 D.测交、自交、测交【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①自然状态下,豌豆能够自交,鉴定一株高茎豌豆是否为杂合子,最简便的方法是自交,观察后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②鉴定一只灰毛家兔是否为杂合子,家兔属于动物,对于动物而言适宜用测交的方法进行鉴定;③自交能够提高纯合个体比例,故可通过自交不断提高杂合高茎豌豆的纯合度。故选B3.巧妙运用假说——演绎法是孟德尔遗传实验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分离定律。下表是有关分离定律的研究过程与假说——演绎法内容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选项分离定律的研究过程假说一演绎法的内容A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提出问题BF1与矮茎豌豆测交,理论上后代表现为高茎:矮茎=1:1作出假设C孟德尔发现F2中矮茎重新出现且高茎:矮茎=3:1演绎推理D测交实验结果为87株高茎、79株矮茎实验验证A.A B.B C.C D.D【答案】D【解析】【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详解】A、“形成配子时遗传因子分离”属于假说,而非“提出问题”,A错误:B、F1与矮茎豌豆测交,理论上后代表现为高茎:矮茎=1:1是演绎推理过程,而非“作出假设”,B错误:C、孟德尔发现F2中矮茎重新出现且高茎:矮茎=3:1属于观察现象,属于提出问题阶段,而非“演绎推理”,C错误;D、测交实验的实际结果(87:79)属于实验验证,比例接近1∶1,属于实验验证阶段,D正确。故选D。4.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之后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1900年三位科学家重新发现了孟德尔的论文并进行证实,人们才认识到孟德尔提出的遗传理论的重要意义,并将其誉为“遗传学之父”。下列关于遗传学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A.杂合子自交后代不会出现纯合子B.隐性性状是指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C.表型相同的个体,其基因型不一定相同D.相对性状只有两种表现形式,如狗的黑毛与白毛【答案】C【解析】【分析】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产生的子一代所表现出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是隐性性状【详解】A、杂合子的自交后代可能出现纯合子,如Aa自交可能出现AA和aa,A错误;B、隐性性状是指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子一代没有表现出的性状,B错误;C、同种表型的个体,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如黄色豌豆的基因型为YY、Yy,C正确;D、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不一定只有两种表型,D错误。故选C。5.下图表示基因型为AaBb的某亲本植株自交产生后代的过程,下列对此过程及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和②过程发生在亲本植株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中B.①和②过程都使后代呈现多样性,利于生物适应多变的环境C.子代中基因型不同于亲本基因型的个体占所有子代的1/4D.雌雄配子间的结合方式有9种,子代有3种表型、9种基因型【答案】B【解析】【分析】自由组合的实质:当具有两对(或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在子一代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其实质是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即一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与另一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彼此间互不干扰的,各自独立地分配到配子中去。因此也称为独立分配定律。【详解】A、①为产生配子的过程,发生在亲本植株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中,②过程为配子随机结合即受精作用,A错误;B、①产生多种多样的配子,②配子随机结合,①②过程都使后代呈现多样性,利于生物适应多变的环境,B正确;C、子代中基因型与亲本相同的比例为1/2×1/2=1/4,不同于亲本基因型的个体占所有子代的1-1/4=3/4,C错误;D、雌雄配子间的结合方式有16种,子代有3种表型、9种基因型,D错误。故选B。6.某雌雄同株植物花的腋生和顶生是一对相对性状,该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M、m控制。某杂合腋生植株A经紫外线照射后,导致含M或m基因的花粉存在一定比例的致死现象,而雌配子正常。将植株A自交,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MM:Mm:mm=2:3:1,下列叙述合理的是()A.该植物花的腋生和顶生这对相对性状中顶生为显性性状B.F1出现该性状分离比是含基因m的花粉1/3致死导致的C.可以植株A为父本进行测交实验测定花粉致死比例D.F1腋生植株随机交配,F2中顶生植株所占比例为9/100【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A、分析题意,植株A为杂合腋生(Mm),杂合体表现显性性状,因此腋生为显性,顶生为隐性,A错误;B、自交后F₁基因型比例为MM:Mm:mm=2:3:1,其中mm=1/6,由于雌配子正常(M:m=1:1),产生的m=1/2,则产生的m花粉应为1/3,说明m花粉存活率为1/2(致死率50%),B错误;C、由于m花粉存活率为1/2,而雌配子正常,故可以植株A为父本进行测交实验测定花粉致死比例:若子代比例Mm:mm=2:1,即可证明,C正确;D、F₁腋生植株(2/5MM、3/5Mm)随机交配时,雌配子及比例是7/10M、3/10m,由于Mm花粉受影响,则应为雄配子8/10M、2/10m,子代中顶生植株mm所占比例为3/10×2/10=6/100=3/50,D错误。故选C。7.生物学家对某海岛上单一毛色的老鼠进行多年跟踪调查发现,多年前单一毛色的老鼠种群演变成了具有黄色、白色和黑色三种毛色的现代种群。基因A1(黄色)、A2(白色)、A3(黑色)的显隐性关系未知,已知黄色基因纯合(A1A1)致死。现将多对黄色雌雄老鼠相互交配,后代出现黄、白、黑三种颜色的老鼠;又将多对白色雌雄老鼠相互交配,后代出现白、黑两种颜色的老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老鼠种群控制毛色的基因型共有6种B.控制老鼠毛色的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为A1>A3>A2C.黄色老鼠与黑色老鼠杂交不可能生出白色老鼠D.两种基因型不同的黄色老鼠交配,后代分离比为黄色:白色=2:1【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A、已知基因A1(黄色)、A2(白色)、A3(黑色),且黄色基因纯合(A1A1)致死,所以基因型有A1A2、A1A3、A2A3、A2A2、A3A3共5种,A错误;B、多对黄色雌雄老鼠(A1A2或A1A3)相互交配,后代出现黄、白、黑三种颜色的老鼠,说明A1对A2、A3为显性;又将多对白色雌雄老鼠(A2A2或A2A3)相互交配,后代出现白、黑两种颜色的老鼠,说明A2对A3为显性,所以显隐性关系为A1>A2>A3,B错误;C、若黄色老鼠基因型为A1A2,黑色老鼠基因型为A3A3,两者杂交后代基因型为A1A3(黄色)、A2A3(白色),可以生出白色老鼠,C错误;D、两种基因型不同的黄色老鼠交配,即A1A2与A1A3交配,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1A1(致死):A1A2(黄色):A1A3(黄色):A2A3(白色)=1:1:1:1,去除致死的A1A1后,后代分离比为黄色(A1A2、A1A3):白色(A2A3)=2:1,D正确。故选D。8.蚕豆是自花传粉植物,其子叶的灰色和白色是一对相对性状。已知灰色子叶基因G对白色子叶基因g为完全显性,现有灰色蚕豆和白色蚕豆两亲本杂交产生F1,在自然条件下进行连续自交,在后代中出现灰色:白色=5:3的分离比,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分离比出现在F2中,亲本灰色蚕豆为杂合子B.该分离比出现在F2中,亲本灰色蚕豆为纯合子C.该分离比出现在F3中,亲本灰色蚕豆为纯合子D.该分离比出现在F3中,亲本灰色蚕豆为杂合子【答案】C【解析】【分析】3-9: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AD、分析题意,灰色子叶基因G对白色子叶基因g为完全显性,现有灰色蚕豆(G-)和白色蚕豆(gg)两亲本杂交产生F1,若亲本灰色蚕豆为杂合子(Gg),则F₁代有Gg和gg,比例为1:1,F₁自交后F₂代基因型比例为1GG:2Gg:1gg(来自Gg自交)和1gg(来自gg自交),表现型比例为3灰色:5白色,F2中继续自交,F3也不会出现灰色:白色=5:3的分离比,AD错误;BC、若亲本灰色蚕豆为纯合子(GG),则F₁代全为Gg,自交后F₂代基因型比例为1GG:2Gg:1gg,表现型比例为3灰色:1白色,F₂代继续自交,子三代中白色gg=1/2×1/4+1/4=3/8,灰色=1-3/8=5/8,表现为灰色:白色=5:3,B错误,C正确。故选C。9.小麦的籽粒颜色受两对等位基因影响,控制籽粒颜色的基因A、B能够独立遗传且均能使籽粒颜色加深,每个显性基因对粒色增加效应相同且具叠加性;它们的等位基因a、b不能使籽粒增色。现有红色小麦(AaBB)和白色小麦(aabb)杂交获得F1,F1与白色小麦(aabb)测交获得F2,在F2中籽粒颜色的种类和比例为()A.3种,1:2:1 B.3种,1:3:2C.5种,1:4:6:4:1 D.3种,1:4:3【答案】D【解析】【分析】自由组合的实质:当具有两对(或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在子一代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其实质是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即一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与另一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彼此间互不干扰的,各自独立地分配到配子中去。因此也称为独立分配定律。【详解】红色小麦(AaBB)和白色小麦(aabb)杂交获得F1(1/2AaBb、1/2aaBb),F1产生的配子为1/8AB、3/8aB、1/8Ab、3/8ab,F1与白色小麦(aabb)测交获得F2,F2为1/8AaBb、3/8aaBb、1/8Aabb、3/8aabb,每个显性基因对粒色增加效应相同且具叠加性,因此在F2中籽粒颜色的种类和比例为3种,比例为1(AaBb)∶4(Aabb、aaBb)∶3(aabb)。故选D。10.甲遗传病是由基因T决定的,基因型为TT的个体都患病,基因型为Tt的个体有1/3患病,基因型为tt的个体都正常;乙遗传病为白化病,皮肤白化(a)对正常(A)为隐性,且这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一对表型正常的夫妇,丈夫的母亲是基因型为Tt的患者,他的父亲和妻子的家族中均无甲病患者,该对夫妇生了一个患有甲病和乙病的孩子,则该对夫妇再生一个孩子,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是()A.1/2 B.1/24 C.1/8 D.7/12【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分析题意,甲遗传病是由基因T决定的,基因型为TT的个体都患病,基因型为Tt的个体有1/3患病,基因型为tt的个体都正常,丈夫的母亲为Tt,父亲为tt(家族无甲病),因此丈夫的基因型为1/2Tt、1/2tt,该夫妇生出了患甲病的孩子,说明丈夫一定含有T基因,故其基因型为Tt(表型正常属于Tt中2/3不患病的情况),妻子的家族无甲病,基因型为tt,孩子患甲病的基因型为Tt,概率为1/2(丈夫传T,妻子传t),且Tt个体患病的概率为1/3,则孩子患甲病的概率=1/2×1/3=1/6;乙病为隐性遗传(aa),夫妇表型正常但生出患病孩子(aa),说明两人基因型均为Aa,孩子患乙病的概率=1/4,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为1/6×1/4=1/24。B符合题意。故选B。11.有丝分裂能够保持亲子代细胞之间遗传的稳定性。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下列关于水稻(2N=24)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可发生在减数分裂ⅠB.减数分裂过程中,核DNA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分裂ⅡC.减数分裂完成以后,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为6对D.有丝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且散乱分布在细胞中【答案】A【解析】【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前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染色体散乱分布;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减数分裂Ⅰ时,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从2N=24减至N=12),A正确;B、核DNA数目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经历了两次减半:第一次在减数分裂Ⅰ(DNA从48减至24),第二次在减数分裂Ⅱ(DNA从24减至12),B错误;C、水稻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4条(12对),减数分裂后形成的生殖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故染色体数目是12条,而非6对,C错误;D、同源染色体联会是减数分裂Ⅰ特征,有丝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不联会。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散乱分布,但无联会现象,D错误。故选A。12.图1表示用不同颜色的荧光标记某动物(2N=8)细胞中两条染色体的着丝粒(分别用“●”和“○”表示),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它们的移动路径如箭头所示;图2表示该动物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量变化的部分图形。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1中①→②过程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配对B.图1中③→④过程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减半C.图2中BC时期可发生在图1中③→④过程D.图2中CD时期细胞中一定不含有同源染色体【答案】A【解析】【分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并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使得每个次级精母细胞只得到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总数的一半。因此,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详解】A、分析图1可知,图甲细胞中被标记的染色体在②处联会,所以①→②时,细胞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A正确;B、细胞中③→④为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分子,并没有发生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减半,B错误;C、图1中③→④过程为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减半,BC时期染色体数目减半,C错误;D、CD时期染色体数目减半,若为有丝分裂末期,CD时期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D错误。故选A。13.某种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几个特定时期的显微照片如下图,甲、乙为减数分裂过程,丙为该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中形成四分体后,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发生缠绕并互换B.图乙可为次级精母细胞,环境因素不会影响生殖细胞的形成C.图丙中箭头所指染色体的着丝粒整齐地排列在细胞板上D.图中所需的临时装片制作步骤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答案】D【解析】【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前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染色体散乱分布;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时,发生缠绕并互换的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而不是姐妹染色单体之间,A错误;B、图示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可表示次级精母细胞,但生殖细胞的形成会受环境因素隐影响,B错误;C、图丙中箭头所指细胞为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整齐排列在赤道板而非细胞板上,C错误;D、用植物根尖进行细胞分裂观察的临时装片,一般步骤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D正确。故选D。14.某自花传粉植物的花粉育性由等位基因A/a控制,含A基因的花粉可育,含a基因的花粉50%可育、50%不育;等位基因B/b控制花色,红花对白花为完全显性。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基因型为AaBb的亲本植株自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亲本产生的可育雄配子中含B、b配子数相等B.子一代中红花植株数目是白花植株数目的3倍C.子一代红花植株中AaBb个体所占比例是1/2D.aabb植株与亲本正反交,后代花色种类相同【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AB、根据题目信息可知,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故含a的花粉育性不影响B和b基因的遗传,则Bb自交,亲本产生的含B的雄配子数和含b的雄配子数相等,一代中红花植株B_:白花植株bb=3:1,AB正确;C、由题意可知,含A的花粉可育,含a的花粉50%可育、50%不育,基因型为Aa的个体,雌性个体产生配子种类及比例为A:a=1:1,雄性个体产生配子种类及比例为A:a=2:1,基因型为AaBb的亲本植株自交,子代中AA∶Aa∶aa=2∶3∶1,BB∶Bb∶bb=1∶2∶1,则AaBb的概率为Aa(1/2)×Bb(1/2)=1/4,红花占3/4,故AaBb在红花中的比例为1/4÷3/4=
1/3,C错误;D、aabb植株与亲本正反交,后代花色种类相同,都是红花和白花,D正确。故选C。15.我国科学家成功培育了某种优良性状的贝类,该贝类卵原细胞在减数分裂Ⅰ时就可以与精子融合,融入精子后的细胞迅速完成减数分裂形成卵子,卵子的核与精子的核融合后才真正完成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下图是该贝类进行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和发育成个体的相关过程,图中黑圆点代表染色体及变化,黑色三角箭头指染色体移动方向,①②③代表细胞的变化过程。下列有关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过程是该动物的精子与卵细胞识别并融合形成受精卵B.①过程正在进行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C.②过程大细胞名称为初级卵母细胞,正在进行着丝粒分裂D.③过程着丝粒分裂后染色体数目和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AB、形成受精卵是在第二次分裂完成并释放第二极体后,卵细胞与精子的两个单倍体细胞核融合才完成受精,图示是精子与卵细胞接触的瞬间,而该贝类卵原细胞在减数分裂Ⅰ时就可以与精子融合,故图中①过程对应的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的变化,①过程中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A错误,B正确;C、图示放出第一极体后,大细胞应称为“次级卵母细胞”,而非初级卵母细胞,C错误;D、图中③过程若已经释放出第二极体,经减数第二次分裂完成后形成的卵细胞,染色体数目核体细胞数目不同,D错误。故选B。16.果蝇的长翅与残翅、黑身与黄身分别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A/a和B/b基因控制。基因型为AaBb的长翅黑身雌果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有40%的初级卵母细胞发生下图所示变化,但雄果蝇均不发生此行为。基因型为AaBb的雌雄个体杂交,理论上子代残翅黄身个体占比为()A.2/5 B.1/16 C.1/5 D.1/8【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设该雌果蝇的两条同源染色体上基因排列为 AB/ab(“/”表示两条同源染色体),则有 40% 的初级卵母细胞发生如图所示的交换意味着:在这 40% 发生交换的初级卵母细胞中,四分体仅有两条染色单体发生交换,故最终产生的 4 条单体中,2 条为重组型(Ab、aB),2 条为亲本型(AB、ab),而一次减数分裂最终只形成 1 个卵细胞(其余为极体)。因此在“发生交换”的这 40% 卵母细胞里,卵细胞获得AB、ab、Ab、aB 中任意一种的概率都是 1/4。在“不发生交换”的 60% 初级卵母细胞里,卵细胞只能是AB 或 ab,且各占 1/2。综合上述两种情况,雌果蝇产生各类配子的概率为:AB:来自“不交换”的60%×1/2=30%,加上“交换”的40%×1/4=10%,共40%,ab同理也为40%,Ab只可能来自“交换”的40%×1/4=10%,aB同理也为10%,雄果蝇不发生交换,则其配子为AB 或 ab,各占50%。要得到残翅黄身(aa bb)后代,受精卵必须同时来自母方的ab 配子和父方的ab 配子。其概率为=母方(ab 概率40%)×父方(ab 概率50%)=0.40×0.50=0.20=1/5。故选C。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2分。17.水稻非糯性和糯性是一对相对性状,由A/a基因控制。用非糯性水稻和糯性水稻杂交,F1中既有非糯性水稻,又有糯性水稻,选取F₁中非糯性水稻自交,F2中既有非糯性水稻,又有糯性水稻。已知非糯性花粉中所含的淀粉为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而糯性花粉中所含的淀粉是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回答下列问题:(1)F1非糯性水稻自交产生的后代中同时出现糯性和非糯性两种水稻,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_____。F2中非糯性和糯性的性状分离比为___________。F2所有非糯性个体随机交配一代,后代中糯性个体占___________。(2)若取F1的非糯性水稻的花粉加碘液染色,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的花粉颜色及比例为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3)某科研人员从水稻田中随机选取几株非糯性水稻,欲利用这些水稻植株培育只产直链淀粉的优质水稻,请根据上述花粉鉴定法的原理写出简要的筛选方案:___________。【答案】(1)①.性状分离②.3:1③.1/9(2)①.蓝黑色花粉:橙红色花粉=1:1②.F₁非糯性水稻(Aa)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A和a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形成了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3)取这些非糯性水稻的花粉加碘液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选取产生的花粉全为蓝黑色的植株【解析】【分析】已知水稻的非糯性和糯性是一对相对性状,由A/a基因控制。非糯性水稻和糯性水稻杂交,F₁既有非糯性水稻,又有糯性水稻,说明亲本为Aa(非糯性)和aa(糯性),F₁非糯性水稻基因型为Aa,其自交F₂会出现性状分离。同时已知非糯性花粉遇碘变蓝黑色,糯性花粉遇碘变橙红色,可利用此特性进行相关分析。【小问1详解】性状分离是指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F₁非糯性水稻(Aa)自交产生的后代中同时出现糯性和非糯性两种水稻,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性状分离。F₁非糯性水稻(Aa)自交,根据基因分离定律,F₂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表现型为非糯性(AA+Aa):糯性(aa)=3:1。F₂非糯性个体中AA占1/3,Aa占2/3,产生的配子A占2/3,a占1/3,所有非糯性个体随机交配,后代中糯性个体(aa)占1/3×1/3=1/9。【小问2详解】F₁的非糯性水稻(Aa)能产生两种配子A和a,比例为1:1,所以取其花粉加碘液染色,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蓝黑色花粉:橙红色花粉=1:1。F₁非糯性水稻(Aa)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A和a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形成了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小问3详解】取这些非糯性水稻的花粉加碘液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选取产生的花粉全为蓝黑色的植株,这些植株即为只产直链淀粉的优质水稻(AA)。因为只有AA个体产生的花粉基因型都为A,遇碘全变蓝黑色。18.某二倍体作物品系甲有抗虫、高产等多种优良性状,但甜度不高。为了改良品系甲,增加其甜度,科研人员做了如下实验:在该作物种质资源库中选取乙、丙两个高甜度的品系,用三个纯合品系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杂交组合F1表型F2表型甲×乙不甜1/4甜、3/4不甜甲×丙甜3/4甜、1/4不甜乙×丙甜13/16甜、3/16不甜(1)根据孟德尔遗传规律发现的过程,科研人员利用假说——演绎法分析控制甜度基因与表型的对应关系,据表中乙×丙杂交组合结果,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2)依据假说—演绎法对以上实验作出合理的假设是___________。(3)欲利用现有的实验材料对上述解释进行实验验证,请仿照孟德尔测交法写出简要的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实验思路:___________。预期结果:___________。(4)依据实验验证结果和假设的一致性,得出的结论是控制该作物甜度的这一相对性状是由两对等位基因决定的,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若用乙×丙杂交组合中F2不甜的植株进行自交,F3中甜:不甜=___________。【答案】(1)为什么乙、丙两个高甜度的品系杂交,F2会出现不甜,且甜与不甜的比例为13∶3?(2)甜与不甜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3)①.将乙和丙的F1与乙杂交,检测后代的表型及比例②.甜与不甜的比例为3∶1(4)1∶5【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小问1详解】据表中乙×丙杂交组合结果,可以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乙、丙两个高甜度的品系杂交,F2会出现不甜,且甜与不甜的比例为13∶3?【小问2详解】乙和丙杂交组合的F2中性状分离比为13:3,是9:3:3:1的变形,故可确定该对性状受2对等位基因的控制,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故依据假说—演绎法对以上实验作出合理的假设是甜与不甜受两对等位基因的控制,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小问3详解】据表分析,品系甲、乙、丙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或AAbb)、aabb、AABB,仿照孟德尔测交法,可将乙和丙的F1与乙杂交,检测后代的表型及比例;预测实验结果,杂交后代为AaBb、Aabb、aaBb、aabb,故甜(AaBb、aaBb、aabb或AaBb、Aabb、aabb)与不甜(Aabb或aaBb)的比例为3∶1。【小问4详解】假设不甜用A_bb表示,乙(aabb)×丙(AABB)杂交组合中F2不甜(1/3AAbb、2/3Aabb)的植株进行自交,F3中甜(aabb)占2/3×1/4=1/6,不甜占1-1/6=5/6,故甜:不甜=1∶5。19.茄子有紫花和白花两种,受两对等位基因(A/a、B/b)控制,科研人员选择两种纯合的白花茄子品系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F1全为紫花植株,将F1紫花植株自交,F2中紫花:白花=9:7,依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该茄子的紫花和白花为一对相对性状,相对性状是指___________。(2)F2紫花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是___________;F2中杂合白花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种。(3)科研人员在研究茄子花色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果实颜色的遗传规律,果实的颜色除受基因A/a、B/b控制外,还受基因D/d的控制;科研人员选择两种纯合的白花白果品系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F₁全为紫花紫红果植株,将F1紫花紫红果植株自交,F2中紫花紫红果:白花白果:紫花白果=27:28:9;则控制果实颜色的三对基因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定律,你的推断理由是___________。F2中白花白果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种。【答案】(1)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2)①.8/9②.2(3)①.自由组合②.果实颜色是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的,F1紫花紫红果植株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之和等于64,即(3:1)3三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③.15【解析】【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小问1详解】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就是相对性状。【小问2详解】根据题意:茄子有紫花和白花两种,受两对等位基因(A/a、B/b)控制,科研人员选择两种纯合的白花茄子品系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F1全为紫花植株,将F1紫花植株自交,F2中紫花∶白花=9∶7,可知,F1是AaBb,紫花基因型是9A_B_,其中纯合子是1AABB,因此紫花中的杂合子占的比例是8/9。F2的白花有3A_bb、3aaB_、1aabb,因此杂合白花的基因型有2种,分别是Aabb、aaBb。【小问3详解】已知果色由3对基因控制,根据杂交实验结果可知,F1紫红果自交,F2中紫红果∶白果=27∶37,27+37=64,27∶37是(3∶1)3的变式,据此判断A/a、B/b、D/d这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三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亲本均为纯合的白花白果,F1为紫花紫红果,且基因型为AaBbDd,再结合白花白果纯合子的基因型有aabbdd、aabbDD、aaBBDD、aaBBdd、AAbbDD、AAbbdd,可推出亲本的基因型组合有2种,即aaBBDD×AAbbdd、AAbbDD×aaBBdd。根据F2中紫花∶白花=36∶28=9∶7可知,紫花个体的基因型为A_B_(共4种),则白花个体的基因型有9-4=5(种),紫花紫红果为A-B-D-,有2×2×2=8种基因型,紫花白果A-B-dd有2×2×1=4种基因型,故子二代白花白果的基因型为33-8-4=15种。20.某植物的子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戏剧 第13课 等待戈多(节选)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5
- 19夜宿山寺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 Unit 8 When is your birthday SectionA 1a-1c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 七下第二单元 吟哦涵泳传承家国情怀(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学科教学专题培训系列
- 7 我是班级值日生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统编版
-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物品分类数学课件
- 22 我为环境添绿色(教学设计)人美版(2012)美术一年级下册
- 脊柱骨科护理三级查房
- Unit 7 Lesson 7 Reading for Writing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仁爱科普版(2024)七年级英语下册
- 户籍所在地(行政区划表)
- 隧道地表注浆施工技术交底
- DB63T 2106-2023 流量测验 雷达波测流系统流量系数率定规程
- GB/T 8905-2012六氟化硫电气设备中气体管理和检测导则
- 山西临汾市人民医院招考聘用39人【共500题含答案解析】模拟检测试卷
- GA/T 1073-2013生物样品血液、尿液中乙醇、甲醇、正丙醇、乙醛、丙酮、异丙醇和正丁醇的顶空-气相色谱检验方法
- FZ/T 62033-2016超细纤维毛巾
- 体育摄影各类运动摄影技巧优秀课件
- 工匠精神量表
- 全国青少年机器人技术等级考试:二级培训全套课件
-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重点学习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