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九年级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第一部分(1~2题12分)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近年来,河北石家庄市实施的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一度干涸的滹沱河重现生机。如今的滹沱河,①成为石家庄新的景观长廊,②为“拥河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生态支撑,为城市绿色发展打开了甲____(开阔/广阔)新空间。一湾碧水,两岸美景。在河北石家庄人眼中,滹沱河哺育着这一方水土。发源于山西省繁峙县的滹沱河,干流全长588公里,其中石家庄市境内205公里,流经平山、正定等县市区,是石家庄最大也是最主要的行洪河道。20世纪70年代开始,滹沱河曾一度断流,河畔植被稀少、土壤沙化严重。近年来,石家庄市分三期启动了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通过修路筑堤、疏浚河道、回填沙坑、恢复湿地、建坝蓄水、恢复湖泊水生态环境、植树绿化等措施,让滹沱河重泛清波。阳光明媚,站在滹沱河北岸的滨水生态公园广场上远眺,看见成群的白鹭乙______(掠过/飞过)河面,碧水共蓝天一色。(1)请给文段中的词语写出相应的拼音。①干涸()②河畔()(2)文段中加点词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哺育(bǔyù)湖泊(húbō) B.哺育(fǔyù)湖泊(húbō)C.哺育(bǔyù)湖泊(húpō) D.哺育(fǔyù)湖泊(húpō)(3)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甲_______乙_______(4)文段中①②处应填入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A.只有才 B.虽然但是 C.即使也 D.不仅还(5)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2.根据下图,推测“痦”字的意思,填写在横线上。吾(吾)我+木→梧(梧桐)忄→悟(领会)疒→痦(_______)第二部分(3~20题58分)一、古诗文阅读(一)(共6分)3.默写。品读经典,光亮人生。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要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醉翁亭记》中欧阳修写道“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寄情山水,与民同乐;苏轼《水调歌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阐释人生哲理,表现旷达胸襟。(二)(7分)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甲】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注释】①剑外:剑门之外,泛指蜀中地区。②蓟北:泛指唐朝蓟州北部地区,当时是叛军盘踞的地方。4.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甲诗首联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派荒凉破败景象。“破”字,令人触目惊心;“深”字,满目凄然。B.甲诗尾联写诗人的愁情渐深,头发愈少,原因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C.甲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悟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方法,形象生动。5.请分析乙诗尾联中“即从”“穿”“便下”“向”几个词的妙处。6.两诗都写到了“泪”,请结合诗句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三)(共14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①,为分宁主薄。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②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③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选自《宋史》)【注释】①任:推荐。②手版:笏,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③仕:指做官。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亭亭净植植:_______(2)有狱久不决狱:_______(3)将弃官去去:_______8.下列对乙文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B.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C.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D.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10.甲文作者采用什么手法借“莲”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和情操?乙文通过叙述哪两件事表现了周敦颐的什么特点?二、现代文阅读(一)(共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小雪将雪刘琪瑞①天渐寒,雪渐盛,又是一年小雪时。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明代王象晋所撰《群芳谱》里云:“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月令七十二侯集解》曰:“小雪,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这时节,霜色满天,寒凝大地,降水形式由淅沥小雨而凝结成飘飘瑞雪。但此时还是“地寒未甚”,是那种料峭之寒,下雪的概率还小,即使下了,也多是那种飞扬的零星小雪,落到地面很快融化了,小孩子是堆不了雪人、打不成雪仗的。②古人对大自然善于观察和总结,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其中小雪的候应为三候:“初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这是说此时美丽的彩虹不见了,阳气下藏地中,阴气闭固而成冬,万物萧索,一片肃杀,冬季降雪即将拉开大幕。③小雪节气不一定下雪,而是指气温越来越低,降到了足以下雪的程度。农谚云:“小雪铲白菜,大雪收菠菜。”“小雪不砍菜,必定有一害。”此时,庄户人家开始砍收地里的大白菜,精心盘扎入窖储藏了。那一棵棵青青白白的大白菜透者清灵之气,那种清甜清香是寻常人家饭桌上的至美之味。农谚还说:“小雪腌菜,大雪腌肉。”过去,冬季来临,新鲜蔬菜少而又少,小雪前后家家户户开始腌菜了。小时候,母亲常带着我们,踏着薄薄一层小雪,到菜园里采收青青红红的雪里蕻、大头大脑的辣菜疙瘩。雪里蕻又叫“霜不老”“雪菜”,似乎它就是专为霜雪而生的,即使被打压得蔫巴巴的,一旦见了阳光照样挺立起来,精神抖擞。④“小雪卧羊,大雪杀猪。”“小雪飘,羊肉俏。”冬令进补,最美的莫过于吃羊,最好的形式是涮羊肉。围炉品羊是冬天里最惬意的事,五六至交围着一只咕嘟咕嘟作响的火锅,羊肉的鲜香一波波飘满温暖的小木屋,将各色食材投入翻滚着的白汤之中,大快朵颐起来。白居易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当然要有酒了,围炉品酒夜话,推杯换盏间唠家常,守一窗寂寂雪影吟古诗,等待风雪夜归人望见此处温餐之光,前来叩响寂静的长夜。⑤小雪,是庄户人盼丰年的乐章。农谚道:“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小雪节气落雪,来年雨水均匀,无大旱涝;二是下雪可冻死一些病菌和害虫,开春农作物少有病虫害发生;三是积雪有保暖作用,利于土壤的有机物分解,增强土壤肥力。⑥小雪,也是诗人的,那种轻盈飘逸、天马行空,那种晶莹剔透、白洁无瑕,总令古代文人墨客们吟诵赞美。盛唐的戴叔伦守着木格小窗读书,抬头望雪,吟道:“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晚唐的高骈被庭外的白雪映青竹所感染,诗云:“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岐。”五代的徐铉感叹又是一年将尽时,光阴如梭,韶华易逝,诵曰:“寂寥小雪闲中过,斑驳轻霜鬓上加。算得流年无奈处,莫将诗句祝苍华。”南宋的陆游则幻想乘着雪花轻盈的羽翼,在冬日的夜波里遨游,“忽忽身如梦,迢迢日似年。会当乘小雪,夜上剡溪船”。11.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小雪节气有哪些特点。12.请简要分析第③段和第⑤段中画线句的作用。13.结尾段有哪些作用?(二)(共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突然出现的我李娟①小时候我家在城里开着一个小商店,店里有着高高的柜台,铺着厚厚的木板。喝酒的人一个挨一个靠在上面高谈阔论,一人持一只杯子或拎一瓶酒。桌上一堆空酒瓶和花生壳。这是我最早接触的哈萨克人。那时我一点也不懂哈萨克语,虽说每日相处,但还是感觉距离遥远,像面临踞天险为关的城池。②如今,我会说一些哈萨克语了,起码能维持最基本的一些交流,但仍面临着那个城池,难以往前再走一步。③记得刚刚进入扎克拜妈妈的家庭生活时,一天傍晚,扎克拜妈妈让我去看看骆驼在不在南面大山那边。我跑到山上巡视了一番,跑回家气喘吁吁地报告:“骆驼没有!只有‘山羊’!”但当时我还不会“山羊”的哈萨克语,一着急,就用手摸了一把下巴,做出捋胡子的样子:“这个嘛,有的!”④扎克拜妈妈恍然大悟,大笑而去。从此之后,每当派我去赶山羊的时候,大家就会冲我捋胡子:“李娟,快去!”这当然只是一个笑话,但时间久了,这样的笑话一多,却让我感到孤独得近乎尴尬。⑤闲暇时候,总是一个人走很远很远,却总是无法抵达想去的那个地方。山坡下,溪水边,蒲公英在白天浓烈地绽放,晚上则仔细地收拢花瓣。洁白轻盈的月亮浮在湛蓝明亮的天空中,若有所知。月亮圆的时候,全世界再也没有什么比月亮更圆。月亮弯的时候,全世界又再没有什么比月亮更弯。⑥也许我并不孤独,只是太热情……无论如何,我点点滴滴地体会着这孤独,又深深地享受者它。我籍由这弧独而把持自己,不悲伤,不烦躁,平静清明地一天天生活。记住看到的,藏好得到的。⑦我记录着云。有一天,天上的云如同被一根大棒子狠狠乱搅一通似的,眩晕地胡乱分布。另外一天,云层则像一大幅薄纱巾轻轻抖动在天空。⑧我记录着路。那些古牧道,那些从遥远的年代里就已经缠绕在悬崖峭壁间的深重痕迹。我想象过去的生活,那时,人们几乎一无所有……荒蛮艰辛,至纯至真。但是,无论他们,还是我们,都渴望着更幸福更舒造的生活,这一点永远没有改变。⑨我记下了最平凡的一个清晨。半个月亮静止在移动的云海中,我站在山顶,站在朝阳对面。看到扎克拜妈妈正定定地站在南边草坡上。更远的地方,斯马胡力牵着马从西边走来。更更远的地方,稀疏的松林里,卡西穿着红色的外套慢慢往山顶爬去。这样的情景,之前无论已经看到过多少次,每一次还是会被突然打动。⑩一个阴沉的下午,天上的太阳只剩一个发光的圆洞,大约快下雨了。赶牛的卡西回到家后,显得很疲惫,头发上插着一根羽毛。我开始以为是她穿过丛林时不小心挂上的,谁知她一到家就小心取下来,递给扎克拜妈妈。我突然想到,这大约就是猫头鹰羽毛吧。据说哈萨克族将猫头鹰羽毛视为吉祥的事物,我想问是不是,却不知“猫头鹰”这个词怎么说,就睁只眼闭只眼地模仿了一下,她们一下子明白了,扎克拜妈妈说是。卡西说羽毛是捡来的,扎克拜妈妈仔细地抚摸它,把弄弯的毛捋顺了,然后送给我,让我夹进自己的本子里。我不禁欢喜起来,真心地相信这片羽毛的吉祥。那是第一次感觉自己不那么弧独。⑪有一次我出远门,因为没电话,大家不知道我回来的确切日期,斯马胡力就每天骑马去汽车走的石头路边看一看。后来还真让他给碰到了。可是马只有一匹,还要驮我的大包小包,于是他让我骑马,自己步行。我们穿过一大片森林、一条白桦林密布的河谷,还有一大片开阔的坡顶灌木丛,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回到冬库儿的家中。路上,斯马胡力为了给我惊喜,引马绕远路,让我看到了山间的瀑布。我感受到了他满当当的欢乐与情谊。⑫在这丰饶的夏牧场,我之前的那点孤独算什么呢?(节选自李娟《前山夏牧场》,有删改)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上的云或凌乱或轻盈,既写云的状态,也隐含了“我”的感受。B.“我”记录古牧道,想象过去的生活,思考古今人们的共同追求。C.在平凡的清晨被平凡的情景打动,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偶然的。D.回家的路上,“我们”穿过森林、河谷、丛林,看到了不同的风景。15.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思维导图。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16.请从内容、结构两方面简要分析文章第⑤段的景物描写的作用。17.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18.作者在本文中呈现了一个什么样世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三、整本书阅读学校组织阅读名著,开展以“信仰·奋斗”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完成以下任务。19.请你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第四篇的前三章节内容,补全题为《信仰的形成》的演讲稿提纲。目录第四篇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童年…116在长沙日子………128革命的前奏…………148信仰的形成提出问题决定毛泽东政治信仰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分析问题观点1:社会与环境,政治信仰形成的客观因素。摆事实:封建压迫、饥民暴动等。观点2:阅读与思考,政治信仰的不断寻求和明晰。摆事实:书本的影响、①_____________等。观点3:探索与实践,政治信仰的逐渐确立和坚定。摆事实:创办社团、②_________________等。解决问题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感,使得毛泽东成为一个坚定的共产党员。20.你准备参加学校举办“奋斗吧,青年!”主题演讲比赛,要从读过的名著中选择合适的人物作例证,请说明你的选择和理由。(100字左右)第三部分写作(21题50分)2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近日,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一路狂飚,高居全球票房动画榜第一名,不少观众观影后赞誉有嘉。请欣赏如图,根据你的理解,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内容健康积极;②表达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要套写、抄袭;⑤不少于600字;⑥不要出现真实地名、校名和人名。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九年级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第一部分(1~2题12分)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近年来,河北石家庄市实施的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一度干涸的滹沱河重现生机。如今的滹沱河,①成为石家庄新的景观长廊,②为“拥河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生态支撑,为城市绿色发展打开了甲____(开阔/广阔)新空间。一湾碧水,两岸美景。在河北石家庄人眼中,滹沱河哺育着这一方水土。发源于山西省繁峙县的滹沱河,干流全长588公里,其中石家庄市境内205公里,流经平山、正定等县市区,是石家庄最大也是最主要的行洪河道。20世纪70年代开始,滹沱河曾一度断流,河畔植被稀少、土壤沙化严重。近年来,石家庄市分三期启动了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通过修路筑堤、疏浚河道、回填沙坑、恢复湿地、建坝蓄水、恢复湖泊水生态环境、植树绿化等措施,让滹沱河重泛清波。阳光明媚,站在滹沱河北岸的滨水生态公园广场上远眺,看见成群的白鹭乙______(掠过/飞过)河面,碧水共蓝天一色。(1)请给文段中的词语写出相应的拼音。①干涸()②河畔()(2)文段中加点词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哺育(bǔyù)湖泊(húbō) B.哺育(fǔyù)湖泊(húbō)C.哺育(bǔyù)湖泊(húpō) D.哺育(fǔyù)湖泊(húpō)(3)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甲_______乙_______(4)文段中①②处应填入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A.只有才 B.虽然但是 C.即使也 D.不仅还(5)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答案】(1)①.gānhé②.hépàn(2)C(3)①.广阔②.掠过(4)D(5)在“一度干涸的滹沱河重现生机”前加“让”或“使”。【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干涸,gānhé,指河流、池塘等干枯无水。河畔,hépàn,指河边,河岸。【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哺育,bǔyù,意思是喂养,也比喻培养、培育。湖泊,húpō,指湖的总称,陆地上聚积的大片水域。故选C。【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运用。甲处:“开阔”侧重于形容空间宽广、无阻碍,通常用于形容视野、场地等。“广阔”则更强调面积广大、范围宽阔,常用来形容地域、空间等。此处修饰“新空间”,用“广阔”更能体现出空间的广大,与“城市绿色发展”所涉及的大范围相匹配。乙处:“掠过”指轻轻擦过或拂过,强调动作的轻盈和快速,给人一种灵动的感觉。“飞过”则更侧重于描述从一个地方飞到另一个地方的动作,比较普通。这里描写白鹭在河面上的动作,用“掠过”更能体现出白鹭飞行时的轻盈姿态,与整个文段优美的语言风格相契合。【小问4详解】本题考查关联词语运用“不仅……还……”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强调后面的内容在程度上更进一层。在文段中,“成为石家庄新的景观长廊”和“为‘拥河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生态支撑,为城市绿色发展打开了广阔新空间”这两个句子之间是递进关系,突出了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带来的多方面积极影响,且后者意义更为重大。而“只有……才……”表示条件关系,“虽然……但是……”表示转折关系,“即使……也……”表示假设关系,均不符合文段语境。故选D。【小问5详解】本题考查病句修改。这句话存在句式杂糅的语病,“河北石家庄市实施的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与“一度干涸的滹沱河重现生机”两个部分衔接不当,导致句子结构混乱。修改意见:在“一度干涸的滹沱河重现生机”前加上“让”“使”字,即“近年来,河北石家庄市实施的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使一度干涸的滹沱河重现生机”,这样修改后,“河北石家庄市实施的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成为句子的主语部分,“一度干涸的滹沱河重现生机”成为宾语部分,句子结构完整、表意清晰。2.根据下图,推测“痦”字的意思,填写在横线上。吾(吾)我+木→梧(梧桐)忄→悟(领会)疒→痦(_______)【答案】皮肤上微微突起的黑痣【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字义。在汉字中,“疒”这个部首通常与疾病、身体不适或一些身体上的异常状况有关。比如“病”“痛”“疾”等字,都表示身体出现了某种不良状态。“吾”在这里作为声旁,表读音。“痦”字是形声字,形旁为“疒”,声旁为“吾”。结合“疒”部首的表意特点,可知“痦”是和身体相关的一种状况,而在医学和日常生活概念里,“痦”指的就是皮肤上微微突起的黑痣,这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表现,符合“疒”所代表的身体异常状况这一范畴。第二部分(3~20题58分)一、古诗文阅读(一)(共6分)3.默写。品读经典,光亮人生。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要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醉翁亭记》中欧阳修写道“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寄情山水,与民同乐;苏轼《水调歌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阐释人生哲理,表现旷达胸襟。【答案】①.长风破浪会有时②.直挂云帆济沧海③.在乎山水之间也④.人有悲欢离合⑤.月有阴晴圆缺⑥.此事古难全【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注意:帆、圆缺。(二)(7分)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甲】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注释】①剑外:剑门之外,泛指蜀中地区。②蓟北:泛指唐朝蓟州北部地区,当时是叛军盘踞的地方。4.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甲诗首联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派荒凉破败景象。“破”字,令人触目惊心;“深”字,满目凄然。B.甲诗尾联写诗人的愁情渐深,头发愈少,原因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C.甲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悟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方法,形象生动。5.请分析乙诗尾联中“即从”“穿”“便下”“向”几个词的妙处。6.两诗都写到了“泪”,请结合诗句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答案】4.B5.用四个连接词将四个本来相距很远的地方贯穿在一起,写出了诗人听闻喜讯后的喜悦心情以及迫切希望回到故乡(归心似箭)的思想感情。6.甲诗中是因为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乙诗中是因为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利消息后,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悦而落泪,这泪是欣喜之泪。【解析】【导语】这两首杜诗形成鲜明对比:《春望》以“破”“深”勾勒战乱疮痍,“溅泪”“惊心”的移情手法写尽家国之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则用“涕泪满衣”“喜欲狂”的奔放笔调,通过“放歌纵酒”“青春还乡”的连续动态,迸发收复失地的狂喜。一沉郁一酣畅,俱见诗圣心系天下的赤忱。【4题详解】本考查对诗歌的赏析能力。B.“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说法片面。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导致诗人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词语的赏析。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想象,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归心似箭和无比喜悦的心情。【6题详解】本小题考查学生的对比赏析能力。甲诗《春望》创作于安史之乱第三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春天已至,但乱草丛生的衰败景象。国家破碎,人民流离失所,诗人目睹这一切,内心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战争的痛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诗人将自己的情感移情于花鸟,感怀时事,见到花开反而落泪;怨恨离别,听到鸟鸣而心惊。这“泪”正是诗人面对国家破碎、百姓离散的伤心之泪,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沉痛心情。
乙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于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之时,“剑外忽传收蓟北”,诗人在剑外忽然听到官军收复蓟北的喜讯,这意味着持续了近八年的安史之乱即将结束,百姓有望回归安宁生活。“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表明听到喜讯的瞬间,诗人激动得泪水沾满了衣裳。这种“泪”是听闻喜讯后的欣喜之泪,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平定战乱的喜悦,以及即将可以回归故乡与亲人团聚的兴奋之情。诗歌开头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这泪是欣喜之泪。(三)(共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①,为分宁主薄。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②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③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选自《宋史》)【注释】①任:推荐。②手版:笏,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③仕:指做官。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亭亭净植植:_______(2)有狱久不决狱:_______(3)将弃官去去:_______8.下列对乙文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B.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C.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D.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10.甲文作者采用什么手法借“莲”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和情操?乙文通过叙述哪两件事表现了周敦颐的什么特点?【答案】7.①.竖立②.案件③.离开8.C9.(1)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2)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大家没有人敢和他争论。10.甲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乙文通过“速决一狱”和“与王逵争辩”两件事表现了周敦颐富有才能、为官正直的性格特点。【解析】【导语】这篇文言文阅读材料由《爱莲说》和《宋史·周敦颐传》选段组成,构成“文”与“人”的互文观照。甲文以莲喻志,通过对比菊、牡丹、莲三种意象,展现作者高洁的君子品格;乙文则通过“明断狱案”和“抗命护囚”两个典型事例,印证其刚正不阿的为官之道。两则材料形成“言”与“行”的完美呼应,共同塑造了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的士大夫形象,体现了宋代文人将道德理想付诸实践的精神追求。【7题详解】本题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1)“亭亭净植”的句意是: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植:竖立。(2)“有狱久不决”句意是: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狱:案件。(3)“将弃官去”句意是:打算辞官而离开。去:离开【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本句译为: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如此尚可仕乎”反问句式;“杀人以媚人”解释“如此尚可仕乎”中的“如此”;“吾不为也”表明态度。由此分析,此句可断句: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注意重点词:(1)爱,喜爱;予,我;何人,什么人。(2)酷,残酷;悍,凶悍;莫,没有;争,争辩。【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的表现手法和人物形象的分析。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即可。第一问,甲文通过写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内容,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表达作者的洁身自好的节操,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第二问,由“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老吏不如也”分析,可知对一件拖了很久的案件,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体现了他有能力,明察秋毫、为民办事,处理案件快速准确。由“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分析,面对大家没人敢与之争论的悍吏王逵,周敦颐“独与之辨”,体现了他不畏强权,英勇无畏。周敦颐宁可弃官回家也不“杀人以媚人”,体现了他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尽职尽责、不慕名利、品质高洁。乙文通过周敦颐“速决—狱”和“与王逵争辩”两件事,表现了周敦颐富有才能、刚正不阿、为官正直的特点。【点睛】参考译文:【甲】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欢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人,与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众多了!【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二、现代文阅读(一)(共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小雪将雪刘琪瑞①天渐寒,雪渐盛,又是一年小雪时。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明代王象晋所撰《群芳谱》里云:“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月令七十二侯集解》曰:“小雪,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这时节,霜色满天,寒凝大地,降水形式由淅沥小雨而凝结成飘飘瑞雪。但此时还是“地寒未甚”,是那种料峭之寒,下雪的概率还小,即使下了,也多是那种飞扬的零星小雪,落到地面很快融化了,小孩子是堆不了雪人、打不成雪仗的。②古人对大自然善于观察和总结,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其中小雪的候应为三候:“初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这是说此时美丽的彩虹不见了,阳气下藏地中,阴气闭固而成冬,万物萧索,一片肃杀,冬季降雪即将拉开大幕。③小雪节气不一定下雪,而是指气温越来越低,降到了足以下雪的程度。农谚云:“小雪铲白菜,大雪收菠菜。”“小雪不砍菜,必定有一害。”此时,庄户人家开始砍收地里的大白菜,精心盘扎入窖储藏了。那一棵棵青青白白的大白菜透者清灵之气,那种清甜清香是寻常人家饭桌上的至美之味。农谚还说:“小雪腌菜,大雪腌肉。”过去,冬季来临,新鲜蔬菜少而又少,小雪前后家家户户开始腌菜了。小时候,母亲常带着我们,踏着薄薄一层小雪,到菜园里采收青青红红的雪里蕻、大头大脑的辣菜疙瘩。雪里蕻又叫“霜不老”“雪菜”,似乎它就是专为霜雪而生的,即使被打压得蔫巴巴的,一旦见了阳光照样挺立起来,精神抖擞。④“小雪卧羊,大雪杀猪。”“小雪飘,羊肉俏。”冬令进补,最美的莫过于吃羊,最好的形式是涮羊肉。围炉品羊是冬天里最惬意的事,五六至交围着一只咕嘟咕嘟作响的火锅,羊肉的鲜香一波波飘满温暖的小木屋,将各色食材投入翻滚着的白汤之中,大快朵颐起来。白居易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当然要有酒了,围炉品酒夜话,推杯换盏间唠家常,守一窗寂寂雪影吟古诗,等待风雪夜归人望见此处温餐之光,前来叩响寂静的长夜。⑤小雪,是庄户人盼丰年的乐章。农谚道:“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小雪节气落雪,来年雨水均匀,无大旱涝;二是下雪可冻死一些病菌和害虫,开春农作物少有病虫害发生;三是积雪有保暖作用,利于土壤的有机物分解,增强土壤肥力。⑥小雪,也是诗人的,那种轻盈飘逸、天马行空,那种晶莹剔透、白洁无瑕,总令古代文人墨客们吟诵赞美。盛唐的戴叔伦守着木格小窗读书,抬头望雪,吟道:“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晚唐的高骈被庭外的白雪映青竹所感染,诗云:“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岐。”五代的徐铉感叹又是一年将尽时,光阴如梭,韶华易逝,诵曰:“寂寥小雪闲中过,斑驳轻霜鬓上加。算得流年无奈处,莫将诗句祝苍华。”南宋的陆游则幻想乘着雪花轻盈的羽翼,在冬日的夜波里遨游,“忽忽身如梦,迢迢日似年。会当乘小雪,夜上剡溪船”。11.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小雪节气有哪些特点。12.请简要分析第③段和第⑤段中画线句的作用。13.结尾段有哪些作用?【答案】11.①霜色满天,寒气凝结大地,降水形式由淅沥小雨而凝结成雪,但此时还是“地寒未甚”,下雪概率还小。②阳气下藏,阴气闭固,万物萧索。③气温越来越低,已降到下雪的温度,降雪即将开始。12.①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小雪节气里人们的主要农事活动,以及人们为冬天生活做准备的情景。②说明了小雪节气与收成的关系。③使文章更有生活气息。13.结尾段写小雪得到诗人的吟诵和,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起到了升华情感的作用。【解析】【导语】这篇《小雪将雪》以节气“小雪”为切入点,巧妙融合物候特征、农事民俗与文人诗情。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先引经据典阐释节气内涵(如《群芳谱》的“地寒未甚”),继而通过农谚(“小雪铲白菜”“小雪雪满天”)展现劳动智慧,最后以唐诗宋词收束,形成“自然—生活—文化”的三重奏。语言兼具说明文的准确性与散文的抒情性,如“料峭之寒”“清灵之气”等表述,既科学描摹物候,又充满诗意美感,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观。【11题详解】本题考查提炼信息。联系第①段中的“这时节,霜色满天,寒凝大地,降水形式由淅沥小雨而凝结成飘飘瑞雪。但此时还是‘地寒未甚’,下雪的概率还小”可知,小雪节气霜色满天,寒气凝结大地,降水形式由淅沥小雨而凝结成雪,但此时还是“地寒未甚”,下雪概率还小。联系第②段中的“阳气下藏地中,阴气闭固而成冬,万物萧索,一片肃杀”可知,小雪节气阳气下藏,阴气闭固,万物萧索。联系第③段中的“小雪节气不一定下雪,而是指气温越来越低,降到了足以下雪的程度”可知,小雪节气气温越来越低,已降到下雪的温度,降雪即将开始。12题详解】本题考查语句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小雪不砍菜,必定有一害”,这两句农谚,从内容上看,明确指出了在小雪节气时,庄户人家需要进行砍收大白菜等农事活动,这是人们依据节气特点开展的生产生活行为,生动形象地呈现出在小雪这个时节里人们的主要农事安排,让读者清楚了解到人们会在此时为冬天的生活储备蔬菜等物资,体现出人们顺应节气规律进行生产生活准备的情景。从表达效果上看,农谚这种形式是民间长期积累的智慧结晶,充满生活气息,使文章更具质朴的生活韵味,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更易理解和感受小雪节气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第⑤段画线句“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此句农谚说明了小雪节气下雪与来年收成之间的关系。它表明小雪节气如果雪量充足,来年就会有好的收成,具体原因包括能使来年雨水均匀、冻死病菌和害虫、增强土壤肥力等。这句农谚从农事生产的角度,揭示了小雪节气的气象变化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让读者明白小雪节气的气候特点在农业生产中的价值。同时,它也带有一种对丰收的美好期盼,体现了农民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增添了文章关于农事生活的气息,使文章内容更丰富、更贴近实际生活。【13题详解】本题考查语段作用。联系第⑥段中的“盛唐的戴叔伦守着木格小窗读书,抬头望雪,吟道……晚唐的高骈被庭外的白雪映青竹所感染,诗云……五代的徐铉感叹又是一年将尽时,光阴如梭,韶华易逝,诵曰……南宋的陆游则幻想乘着雪花轻盈的羽翼,在冬日的夜波里遨游……”可知,结尾段写小雪得到诗人的吟诵赞美,列举了多位古代诗人关于小雪的诗句,这些诗句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雪的特点以及诗人对小雪的独特感受,丰富了文章内容,使读者在了解小雪节气的自然特点和农事活动之外,还能领略到小雪在文学领域的独特魅力。同时,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引用这些诗句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让文章更具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而且,通过诗人对小雪的吟诵赞美,表达出对小雪节气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起到了升华情感的作用,使文章不仅仅是对小雪节气相关知识的介绍,更成为了一篇蕴含情感和文化韵味的优美篇章。(二)(共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突然出现的我李娟①小时候我家在城里开着一个小商店,店里有着高高的柜台,铺着厚厚的木板。喝酒的人一个挨一个靠在上面高谈阔论,一人持一只杯子或拎一瓶酒。桌上一堆空酒瓶和花生壳。这是我最早接触的哈萨克人。那时我一点也不懂哈萨克语,虽说每日相处,但还是感觉距离遥远,像面临踞天险为关的城池。②如今,我会说一些哈萨克语了,起码能维持最基本的一些交流,但仍面临着那个城池,难以往前再走一步。③记得刚刚进入扎克拜妈妈的家庭生活时,一天傍晚,扎克拜妈妈让我去看看骆驼在不在南面大山那边。我跑到山上巡视了一番,跑回家气喘吁吁地报告:“骆驼没有!只有‘山羊’!”但当时我还不会“山羊”的哈萨克语,一着急,就用手摸了一把下巴,做出捋胡子的样子:“这个嘛,有的!”④扎克拜妈妈恍然大悟,大笑而去。从此之后,每当派我去赶山羊的时候,大家就会冲我捋胡子:“李娟,快去!”这当然只是一个笑话,但时间久了,这样的笑话一多,却让我感到孤独得近乎尴尬。⑤闲暇时候,总是一个人走很远很远,却总是无法抵达想去的那个地方。山坡下,溪水边,蒲公英在白天浓烈地绽放,晚上则仔细地收拢花瓣。洁白轻盈的月亮浮在湛蓝明亮的天空中,若有所知。月亮圆的时候,全世界再也没有什么比月亮更圆。月亮弯的时候,全世界又再没有什么比月亮更弯。⑥也许我并不孤独,只是太热情……无论如何,我点点滴滴地体会着这孤独,又深深地享受者它。我籍由这弧独而把持自己,不悲伤,不烦躁,平静清明地一天天生活。记住看到的,藏好得到的。⑦我记录着云。有一天,天上的云如同被一根大棒子狠狠乱搅一通似的,眩晕地胡乱分布。另外一天,云层则像一大幅薄纱巾轻轻抖动在天空。⑧我记录着路。那些古牧道,那些从遥远的年代里就已经缠绕在悬崖峭壁间的深重痕迹。我想象过去的生活,那时,人们几乎一无所有……荒蛮艰辛,至纯至真。但是,无论他们,还是我们,都渴望着更幸福更舒造的生活,这一点永远没有改变。⑨我记下了最平凡的一个清晨。半个月亮静止在移动的云海中,我站在山顶,站在朝阳对面。看到扎克拜妈妈正定定地站在南边草坡上。更远的地方,斯马胡力牵着马从西边走来。更更远的地方,稀疏的松林里,卡西穿着红色的外套慢慢往山顶爬去。这样的情景,之前无论已经看到过多少次,每一次还是会被突然打动。⑩一个阴沉的下午,天上的太阳只剩一个发光的圆洞,大约快下雨了。赶牛的卡西回到家后,显得很疲惫,头发上插着一根羽毛。我开始以为是她穿过丛林时不小心挂上的,谁知她一到家就小心取下来,递给扎克拜妈妈。我突然想到,这大约就是猫头鹰羽毛吧。据说哈萨克族将猫头鹰羽毛视为吉祥的事物,我想问是不是,却不知“猫头鹰”这个词怎么说,就睁只眼闭只眼地模仿了一下,她们一下子明白了,扎克拜妈妈说是。卡西说羽毛是捡来的,扎克拜妈妈仔细地抚摸它,把弄弯的毛捋顺了,然后送给我,让我夹进自己的本子里。我不禁欢喜起来,真心地相信这片羽毛的吉祥。那是第一次感觉自己不那么弧独。⑪有一次我出远门,因为没电话,大家不知道我回来的确切日期,斯马胡力就每天骑马去汽车走的石头路边看一看。后来还真让他给碰到了。可是马只有一匹,还要驮我的大包小包,于是他让我骑马,自己步行。我们穿过一大片森林、一条白桦林密布的河谷,还有一大片开阔的坡顶灌木丛,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回到冬库儿的家中。路上,斯马胡力为了给我惊喜,引马绕远路,让我看到了山间的瀑布。我感受到了他满当当的欢乐与情谊。⑫在这丰饶的夏牧场,我之前的那点孤独算什么呢?(节选自李娟《前山夏牧场》,有删改)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上的云或凌乱或轻盈,既写云的状态,也隐含了“我”的感受。B.“我”记录古牧道,想象过去的生活,思考古今人们的共同追求。C.在平凡的清晨被平凡的情景打动,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偶然的。D.回家的路上,“我们”穿过森林、河谷、丛林,看到了不同的风景。15.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思维导图。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16.请从内容、结构两方面简要分析文章第⑤段的景物描写的作用。17.最后一段在文中作用是什么?18.作者在本文中呈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4.C15.①.扎克拜妈妈把羽毛送给“我”②.斯马胡力让“我”骑马,他步行③.孤独得近乎尴尬④.那点孤独不算什么(感受到欢乐和情谊)16.内容上:通过描写蒲公英的收放、月亮的圆弯,写出了景物变化的自然状态。结构上:引出下文“我”的感想,使“我”改变了对孤独的认识(平静清明地对待生活)。17.篇末点题,深化中心,点出“我”因过往的生活如此美好,而不再介意“那点孤独”。18.示例:呈现出一个鲜活美丽、充满人间温情的世界。这里的牧场丰饶,花草鲜美,古道辽远;这里的人善良淳朴、待人真诚,驱散了“我”心中的孤独感,让“我”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和温暖。【解析】【导语】本文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在哈萨克族生活中的点滴感受。文章以“孤独”为主线,展现了作者在语言、文化差异中的挣扎与适应,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作者通过记录云、路、清晨等平凡景象,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微妙联系。文章结构紧凑,情感真挚,既有对过去的怀旧,也有对当下的珍惜,展现了作者在孤独中寻找归属与温暖的心路历程。【1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C.“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偶然的”的理解不正确。结合第⑨段“我记下了最平凡的一个清晨”“这样的情景,之前无论已经看到过多少次,每一次还是会被突然打动”可知,在平凡的清晨被平凡的情景打动,这对我来说是很平常的,所以“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偶然的”的理解不正确;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信息与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第一空:根据题干提示“第一次感觉不那么孤独”,定位至第⑩段“卡西说羽毛是捡来的,扎克拜妈妈仔细地抚摸它,把弄弯的毛捋顺了,然后送给我,让我夹进自己的本子里。我不禁欢喜起来,真心地相信这片羽毛的吉祥。那是第一次感觉自己不那么孤独”,据此可概括与哈萨克人的相处为:扎克拜妈妈把卡西捡来的代表吉祥的猫头鹰羽毛送给我;第二空:结合第⑪段“有一次我出远门,因为没电话,大家不知道我回来的确切日期,斯马胡力就每天骑马去汽车走的石头路边看一看。后来还真让他给碰到了。可是马只有一匹,还要驮我的大包小包,于是他让我骑马,自己步行”可知,斯马胡力每天骑马等“我”归来,他让“我”骑马,他自己步行;据此概括与哈萨克人的相处为:斯马胡力让“我”骑马,他步行;第三空:根据题干提示“扎克拜妈妈等人模仿我捋胡子”,可定位至第④段“扎克拜妈妈恍然大悟,大笑而去。从此之后,每当派我去赶山羊的时候,大家就会冲我捋胡子”;结合第④段“这当然只是一个笑话,但时间久了,这样的笑话一多,却让我感到孤独得近乎尴尬”可知,扎克拜妈妈等人模仿“我”捋胡子,让“我”感到孤独得近乎尴尬,据此概括“我”的心理变化为:孤独得近乎尴尬;第四空:结合第⑪段“路上,斯马胡力为了给我惊喜,引马绕远路,让我看到了山间的瀑布。我感受到了他满当当的欢乐与情谊”,第⑫段“在这丰饶的夏牧场,我之前的那点孤独算什么呢”可知,当斯马胡力让“我”骑马,他步行,路上给“我”惊喜,“我”感受到了他满当当的欢乐与情谊,让“我”觉得之前的那点孤独不算什么;据此概括“我”的心理变化为:感受到欢乐与情谊(那点孤独不算什么)。【16题详解】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结合第⑤段“山坡下,溪水边,蒲公英在白天浓烈地绽放,晚上则仔细地收拢花瓣。洁白轻盈的月亮浮在湛蓝明亮的天空中”可知,本段景物描写刻画了自己闲暇时在山坡下,溪水边,看到的蒲公英白天绽放和晚上收拢,两种不同的状态以及湛蓝天空中洁白的月亮;结合第⑤段“洁白轻盈的月亮浮在湛蓝明亮的天空中”可知,月光皎洁,天空湛蓝,渲染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气氛;结合第⑤段“总是一个人走很远很远,却总是无法抵达想去的那个地方”可知,一个人行走,找不到心中依托,烘托了“我”孤独的心情;结合第⑥段“无论如何,我点点滴滴地体会着这孤独,又深深地享受着它。我藉由这孤独而把持自己,不悲伤,不烦躁,平静清明地一天天生活。记住看到的,藏好得到的”可知,第⑤段的景物描写为下文“我”体会、享受孤独,记住看到的做铺垫,引出下文“我”对孤独的感想。【1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句段作用。结合第⑫段“在这丰饶的夏牧场,我之前的那点孤独算什么呢?”分析,结合第①段“那时我一点也不懂哈萨克语,虽说每日相处,但还是感觉距离遥远,像面临踞天险为关的城池”,第②段“如今,我会说一些哈萨克语了,起码能维持最基本的一些交流,但仍面临着那个城池,难以往前再走一步”,第④段“这当然只是一个笑话,但时间久了,这样的笑话一多,却让我感到孤独得近乎尴尬”可知,第⑫段与之前的孤独感形成对比,突出“我”在体验夏牧场生活后,内心发生的积极变化与成长,强调了情感上的获得感和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同时为全文作结,深化了文章主题。【1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结合第①段“喝酒的人一个挨一个靠在上面高谈阔论,一人持一只杯子或拎一瓶酒。桌上一堆空酒瓶和花生壳。这是我最早接触的哈萨克人”可知,哈萨克人一人持一只杯子或拎一瓶酒,桌上一堆空酒瓶和花生壳的喝酒场景,下酒菜就是花生,整瓶酒的拎着喝水,可以看出作者呈现了一个生活贫穷、人民性情豪爽的世界;结合第⑨段“我记下了最平凡的一个清晨。半个月亮静止在移动的云海中,我站在山顶,站在朝阳对面。看到扎克拜妈妈正定定地站在南边草坡上。更远的地方,斯马胡力牵着马从西边走来。更更远的地方,稀疏的松林里,卡西穿着红色的外套慢慢往山顶爬去”可知,清晨所有的人早早各忙各的,一片祥和,可以看出作者呈现了一个平凡美丽、百姓勤劳、生活安乐的世界;结合第⑩段“卡西说羽毛是捡来的,扎克拜妈妈仔细地抚摸它,把弄弯的毛捋顺了,然后送给我,让我夹进自己的本子里。我不禁欢喜起来,真心地相信这片羽毛的吉祥。那是第一次感觉自己不那么孤独”可知,萨克族将猫头鹰羽毛视为吉祥的事物,扎克拜妈妈却把卡西捡来的猫头鹰羽毛送给“我”,可以看出作者呈现了一个民风淳朴、百姓善良的世界;结合第⑪段“有一次我出远门,因为没电话,大家不知道我回来的确切日期,斯马胡力就每天骑马去汽车走的石头路边看一看”“路上,斯马胡力为了给我惊喜,引马绕远路,让我看到了山间的瀑布。我感受到了他满当当的欢乐与情谊”可知,“我”出远门斯马胡力每天骑马去汽车走的石头路边看一看“我”有没回来,回来途中,他让“我”骑马,他步行,并让“我”看山间瀑布,可以看出作者呈现了一个热情友好、充满爱的世界。综上分析可知,作者通过描述夏牧场的自然景色和与哈萨克人的交往细节,呈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这种环境帮助作者克服孤独,感受到温暖和归属感。三、整本书阅读学校组织阅读名著,开展以“信仰·奋斗”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完成以下任务。19.请你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第四篇的前三章节内容,补全题为《信仰的形成》的演讲稿提纲。目录第四篇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童年…116在长沙的日子………128革命的前奏…………148信仰的形成提出问题决定毛泽东政治信仰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分析问题观点1:社会与环境,政治信仰形成的客观因素。摆事实:封建压迫、饥民暴动等。观点2:阅读与思考,政治信仰的不断寻求和明晰。摆事实:书本的影响、①_____________等。观点3:探索与实践,政治信仰的逐渐确立和坚定。摆事实:创办社团、②_________________等。解决问题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感,使得毛泽东成为一个坚定的共产党员。20.你准备参加学校举办的“奋斗吧,青年!”主题演讲比赛,要从读过的名著中选择合适的人物作例证,请说明你的选择和理由。(100字左右)【答案】19.①.军旅生活经历②.组织工人运动20.示例:我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他虽身处残酷的战争环境,且饱受各种疾病的折磨,却始终保持奋斗的激情,让自己拥有了充实而有价值的青春。他的事迹可以作为例证鼓励青年人努力奋斗,不负青春年华。【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第一空:《在长沙的日子》,是全书的第四章第二节,主要叙述了毛泽东在长沙求学和生活的经历。先后叙述了毛泽东初到长沙的学习经历、参加革命军的短暂军旅生活、革命结束后人生彷徨与图书馆自学经历以及湖南师范学校五年学习岁月中的十数件故事。对于他政治信仰的形成,除了书本,还有军旅生活经历及湖南师范学校时的经历。第二空:《革命的前奏》中,介绍他投身政治的政治活动:主笔《湘江评论》、创办文化书社、反对军阀、组织工人运动等,尤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与同学们谈地理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 《第7课 开关量的生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信息技术浙教版23六年级下册
- ERCP病人的护理课件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下册教案
- 2024年高中物理 第二章 第3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
- 2024年五年级数学上册 五 分数的意义第5课时 分数与除法(2)配套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第26课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教学教学设计 岳麓版必修2
- 2024秋八年级英语上册 Unit 2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Section B(1a-2e)教学设计 (新版)人教新目标版
- 药品验收养护操作规程
- 2024-2025学年高中物理 第九章 固体、液体和物态变化 4 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选修3-3
- 公司组织架构图(可编辑模版)
- 机电安装总进度计划横道图
- 起重吊装作业安全综合验收记录表
- 常规检泵设计培训
- 园林绿化工程监理实施细则(完整版)
- 夏季防溺水安全知识主题班会课件【爱生命防溺水】
- 梦想(英语演讲稿)PPT幻灯片课件(PPT 12页)
- 中国联通员工绩效管理实施计划方案
- 法院刑事审判庭速裁庭廉政风险防控责任清单
- IEC60335-1(中文)
- 土方填筑碾压试验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