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推拿复习_第1页
针灸推拿复习_第2页
针灸推拿复习_第3页
针灸推拿复习_第4页
针灸推拿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针灸推拿学复习提纲

题型:单选题36题,每题1分;判断题10题,每题1分;名词解释6题,每题4

分;问答题3题,每题10分

绪言:

1、针灸医学的起源:是我过劳动人民及医学家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

的.

■2、现存最早的针灸和推拿的专著:《皇帝岐伯按摩》十卷是推拿学的第一部专著

(已佚);《针灸甲经》是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

■3、最早设立按摩科的年代:唐代设太医署,针灸'推拿各成一科。

■4、《针灸大成》的作家:杨继洲

■5、灸法发明的时间:在火的发现与使用之后。

■6、最早的针具:破石(石针)

■7、最早的针灸模型:宋代王惟一撰写了《铜人胸穴针灸图经》,并设计铸造两具

铜人,是我国最早的针灸模型。

■上篇经络与腌穴

■第一章:

■1、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脏腑

相互关系的学说。

■2、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经脉和络

脉的总称。

■3、经脉:是主干,分布较深,呈上下纵行走行(带脉除外),有一定的数目、名

称和循行径路。

■4、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分布浅表,数目较多(较大、有名称者共15条),从

络脉再分出的细小的分支叫孙络,数目无法计算,分布于周身,构成网络。

■5、经络学说的形成:经络学说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观察

总结而逐步形成的。

■6、经络系统的组成:是由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

另II、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孙络'浮络组成的。

7、十二经脉的命名: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

■8、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

■9、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

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10、十二荒脉而交接规律:阴经和阳经多在四肢交接,同名阳经在头交接,手三阴和足三阴

在胸部交接。

■11、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及流注规律:

手足

■13、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1)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奇经八脉将部位相

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系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2)奇经八

脉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14、经络的生理作用:(1)内属脏腑、外络肢体(2)运行气血、濡养全身(3)

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15、经络的临床应用;1)、诊断方面(从部位辨经络病;从经络辨脏腑病;经络电测定法)。

2)、治疗方面(循经选穴;经络脏腑为病,取之皮下;病在经络、取之阿是;经络病置、取

之血络)。

■16、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第二章:

■1、腌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又是针灸推拿治病的施术点。

■2、腌穴的分类:腌穴可分为经穴、经外穴、阿是穴三类。

■3:胸穴的治疗作用:(1)近治作用:所有瑜穴都能够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

组织、器官的病证,叫做近治作用。(2)远治作用:(3)特殊作用:腌穴的特殊作用是指

针刺某些腌穴,对机体的不同状态可起着双重的良性调节作用。例如泄泻时,针刺天枢穴

能止泻;便秘时,针刺天枢穴又能通便。

■4、腌穴的定位方法

■1)骨度分寸法:是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

寸,用于经穴定位的方法。

■腋前纹至肘横纹一9直寸,肘横纹至腕横纹——12直寸,股骨大转子至胭横纹

——19直寸,胴横纹至外踝尖——16直寸,两乳头之间——8横寸;

■2)指寸定位法: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以量取腌穴的方法。

■3)中指同身寸:以患者的中指中节楼侧两端纹头(拇中指屈曲成环形),之间的

距离作为一寸。

一■4)拇金同身寸: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

■5)横指同身寸:患者尺侧手四指并拢,以其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其四指的宽度作

为3寸。

■第三章:掌握十四经脉的大概走行及主治,重点腌穴的定位、主治及归经:

■(一)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胃部向下络于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横隔,

属于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下循上臂内侧,走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

下向肘中,沿前臂内侧槎骨边缘,进入寸口——槎动脉搏动处,上向大鱼际部,沿边际,

出大指的末端。它的支脉从腕后走向食指内侧,出其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

■主治:咳嗽,气短,咯血,咽痛,伤风,胸闷,胸痛,沿经脉所过部位疼痛。

穴位定位主治

中府胸前壁外上,云门下一寸,平第一咳嗽、胸烦、气喘'疼痛

肋间隙,据前正中线6寸

尺泽肘横纹中,肱二头肌健槎侧凹陷处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小

儿惊风、、肘壁疼痛、吐泻

孔最在前臂掌面槎侧,腕横纹的上7寸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肘

壁疼痛

列缺前臂楼侧缘、当肱棱肌和拇长展肌气喘、咳嗽、伤风、偏正头痛、咽

健之间,腕横纹的上1寸痛

太渊腕掌侧横纹楼侧,横动脉搏动处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肘

壁疼痛、胸痛

鱼际手拇指本节后凹陷处,约第1掌骨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失

中点的楼侧,赤白肉际处音、

(-)手阳明大肠经:从食指末端起始,沿食指楼侧缘,出第一、二掌骨间,进

入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健之间的凹陷处,沿前臂槎侧进入肘外侧,经上臂外侧前边上肩,

出肩峰部前边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推,下入缺盆,络于肺,通过横隔,属于大肠。它的支脉

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挟口旁,交会人中部,——左边的向

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旁O

’■主治:会痛,咽喉肿痛,鼻塞,鼻岫,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沿经脉

所过部位疼痛、热胀或寒冷。

穴位定位主治

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头痛、目赤肿痛、牙关紧闭'咽喉肿

掌骨梗侧的中点处痛、鼻血、便秘、滞产、臂腕疼痛

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楼侧,当阳溪与曲池耳聋、目赤、手臂疼痛、水肿

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

曲池当尺泽与肱骨外上歌连线中点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癫狂、

头晕、高血压、湿诊

肩需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伸时,肩臂疼痛,手臂挛急

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阳溪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头痛'咽喉肿痛'耳聋'手腕部疼痛

凹陷处

■(三)足阳明胃经:从鼻旁开始,交会鼻根中,旁边会足太阳经,向下沿鼻外根IJ,

进入上齿槽中,回出来夹口旁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承浆,退回来沿下颌出面部动脉部,

再沿下颌角,上耳前,经额弓上,沿发际至额颅中部。它的支脉从大迎前向下,颈进动脉

部,沿喉咙,进入缺盆,通过膈肌属于胃,络于脾。外行的主干从锁骨上窝向下,经乳中,

向下夹脐两旁进入气街。另一条支脉,从胃下口,沿着腹腔内,向下至腹股沟动脉部与直

行得经脉会合,再由此下行趾外侧,另一条支脉,从膝下3寸分出,下行足中趾的外侧,

又有一条支脉,从足背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主治: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颈

肿,发狂,惊惕,发热,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疼痛。

穴位定位主治

梁丘当骷前上棘与旗底外侧端的连胃痛、膝部肿痛、下肢不遂

线上,骨宾底上2寸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胃痛,泄泻,呕吐,消化不良,便秘,

癫狂,膝胫酸痛,并有强身防病作用

丰隆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咳嗽,头痛,癫狂,下肢不遂

距胫骨前缘2横指

伏兔能骨上6寸腰痛膝冷,下肢麻痹,脚气

犊鼻歌骨与旗韧带外侧凹陷中膝关节疼痛

解溪在足背,拇长伸肌腱趾长伸肌头痛,面肿目赤,癫疾

腱间

■(四)足太阴脾经:从大趾末端开始,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过大趾本节后的

第1跖趾关节后面,上行至内踝前方,在上小腿肚,沿着胫骨的后面,交出于足厥阴肝经

的前方,上行膝部和大腿内侧的前缘,进入腹内,入属于脾,络于胃,再向上通过横隔,

央行于咽的两侧,上练舌根,分散于舌下。它的分支,又从胃部分出,通过横隔,注入于

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主治:胃院痛,腹胀,呕吐,暧气,便澹,黄疸,身重无力,水肿,舌根强痛,

下肢内侧肿胀、厥冷。

穴位定位主治

三阴交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泄泻,月经不调,滞产,不孕,小便

后方不利,失眠,下肢麻痹

阴凌泉胫骨内侧踝后下凹陷处腹胀,泄泻,小便不利

血海骸底内侧上2寸股四头肌内侧月经不调,闭经,崩漏,痛经

头的隆起

■(五)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属于“心系”,向下通过横隔,络于小肠。它

的支脉,从心系向下夹食道,连系于“目系”。直行的支脉,从心系上行至肺部,在向下

横行至腋下而出,沿着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后面,下至肘窝

内侧,远着前臂内侧后缘,直达手掌后小指侧豌豆骨部,进入手掌内,沿小指内侧至指端,

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主治:心痛,咽干,口渴欲饮,目黄,胁痛,上臂内侧痛,手心发热,神志病。

穴位定位主治

通里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槎侧,心悸,舌强不语,头痛目眩,

腕横纹上1寸腕臂痛

神门尺侧腕屈肌腱的槎侧凹陷处心痛,失眠健忘,痴呆,瘢狂,

咽干

极泉腋窝顶点心痛,咽干,胸闷,肩臂疼痛

少海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黑连线的中心痛,肘臂挛痛,麻木,头项

点处痛

■(六)手太阳小肠经:从小指外侧末端开始,沿手掌尺侧,上向腕部,出尺骨小

头部,直上沿尺骨下边,处于肘内侧当肱骨内上既和尺骨鹰嘴之间,向上沿上臂外后侧,

出肩关节部,绕肩胛,交会肩上,计入缺盆,络于心,沿食管,通过膈肌,到胃,属于小

肠。它的支脉从锁骨上行沿颈旁,上向面颊,到外眼角,弯向后,进入耳中。它的又一支

脉从面颊部分,上向额骨,靠鼻旁到内眼角,接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耳聋,目黄,颊肿,咽痛,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项、肩'臂'肘等沿

经脉所过部位疼痛。

穴位定位主治

天宗岗上窝中央凹陷,与第4胸椎相平肩胛疼痛,肘臂外后侧痛,气

阳谷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头痛,项强,腕部疼痛

小海在肘内侧,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震肘臂挛痛,颌肿,癫狂

之间凹陷处

肩贞腋后纹头上1寸肩臂疼痛,淋巴结,耳鸣

秉风冈上窝中央,天宗直上,举臂有凹陷肩胛疼痛不举,上肢酸麻

■(七)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上额交会于巅顶。它的支脉,从巅顶至耳上

角。它直行的支脉,从头顶入络于脑,复出而下行通过项部,从脊旁肌肉进入体腔联络于

肾,属于膀胱。它的旁行支脉,从腰部沿脊柱两侧,向下通过臀部,进入胭窝中。它的另

一旁行支脉,从肩胛内上方分为左右两支下行,通过肩胛下,夹脊柱两旁,经过股骨大转

子,沿着大腿外侧后缘下行,与直行的支脉会合于胭窝中,再向下通过小腿肚处,处于外

踝的后面,沿着第5跖骨粗隆到小趾的外侧,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主治:头痛,目痛,见风流泪,鼻塞流涕,鼻蜘,瘢狂,疟疾,小便不利,遗尿,

项、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后侧本经循行部位的疼痛。

经穴定位主治

肾俞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腰膝酸痛,遗精,阳痿,遗

尿,小便频数,月经不调,

白带,水肿,目昏,耳鸣,

耳聋,喘咳少气;

大肠俞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腰痛,腹痛腹胀,肠鸣,泄

泻,便秘;

承扶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腰'舐'臀、股部疼痛,痔

殷门在大腿后面,当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6腰脊强痛,下肢痿痹

委中胴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腰、背、腿、胭部疼痛,下

肢不遂,腹痛,吐泻,小便

不利,中暑,丹毒,疔疮;

承山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痔疾,脚气,腰痛,腿痛转

角凹陷处筋,便秘脱肛

昆仑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头痛,项强,目眩,鼻细

■(八)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处于舟骨粗隆下,沿着内踩后,

别而下行入足跟,再向上行于小腿肚内侧,处于胭窝的内缘,向上经大腿内侧后缘,通向

脊柱,入属肾脏,络于膀胱。它的直行经脉,从肾向上通过肝和横隔,进入肺中,沿着气

管、喉咙,夹于舌根。它的支脉,从肺出,络于心,注于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主治:气喘,咯血,舌干,咽喉肿痛,水肿,泄泻,大便秘结,眩晕,烦心,心

悸,腰痛,膝股内后侧痛,痿弱无力,足心热。

穴位定位主治

涌泉约当足底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头顶痛,眩晕,失眠,咽喉痛,小

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处便不利,癫狂,小儿惊风,昏厥

太溪当内霞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月经不调,头晕,耳鸣,耳聋,失

眠,健忘,腰痛

照海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失眠,月经不调,阴挺,小便频数,

便秘

复溜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腹胀,泄泻,水肿,盗汗,胫骨痛,

脚肿

阴谷在胭窝内侧,当半腱肌肌腱与半膜肌月经不调,崩漏,小便不利

肌腱之间

■(九)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属于心包络,向下通过横隔,依次络于上、中、

下三焦它的一支脉沿着胸中出于胁部至腋下3寸处,向上到腋窝,沿着上臂内侧,行于手

太阴肺经和手少阴心经的中间,进入肘窝中,向下至前臂,行于掌长肌腱与榜侧腕屈肌腱

之间,进入手掌中,沿着中指止于指端。它的支脉,从掌中分出,沿着无名指直达指端,

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主治:心痛,心悸心烦,胸闷,癫狂,胃痛,呕吐,胁痛,腋肿。肘臂拘急,掌

心发热。

■(+)手少阳三焦经:起于小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

间,上贯肘,循膈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腹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

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屈屈下颊至拙。其支

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经穴定位主治

天井肘尖直上1寸凹陷处偏头痛,耳聋,攥痈胁肋、

颈项、肩臂痛

肩髅肩隅后方,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凹陷处肩臂疼痛不举,上肢瘫痪

■(+-)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阴之前,

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阴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拙,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

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

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铺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

踝之前,循足跑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附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岐骨内,出

端,还赞1爪甲,出三毛。

经穴定位主治

风池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头痛,感冒,目赤肿痛,中

风,癫痫等

肩井肩部,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肩背疼痛,上肢不遂,难产,

头项强痛乳痈等

环跳股外侧,侧卧屈股,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髓管裂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

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痿痹

风市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胭横纹上7寸下肢痿痹,脚气,瘙痒

阳陵泉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胁痛,口苦,黄疸等

悬钟小腿外侧,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胸腹

胀满等

■(十二)足厥阴肝经: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i附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

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胭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甲胃,属肝,络胆,

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惊颠,连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

贯膈,上注肺。

经穴定位主治

行间足背侧,第1、2趾间,赤白肉际处头痛,眩晕,月经不调等

太冲足背侧,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头痛,眩晕,目赤肿痛

曲泉膝内侧,屈膝,膝关节内侧面横纹内侧端,股骨月经不调,痛经,白带等

内侧牌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

■(十三)任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部,向上行于阴毛部,沿着腹内,向上经

过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再上行环绕口唇,经过面部,进入目框下。

■主治:疝气,带下,腹中结块。

经穴定位主治

关元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中风脱证,小便频数,遗尿

气海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5寸腹痛,腹胀,泄泻,便秘等

中院....脐中上4寸胃痛,腹胀,呕吐等

■(十四)督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部,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顶后的风

府,进入脑内,上循巅顶,沿前额下行鼻柱。

■主治:脊柱强痛,角弓反张。

经穴定位主治

腰阳关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阳痿,遗精,月经不调等

命门……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同上

至阳……第7胸椎棘突系下凹陷胸胀腹满,黄疸等

大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热病,感冒,疟疾等

风府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癫狂痫,瘴病,中风不语等

百会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头痛,眩晕,中风不语

水沟人中沟的1/3与中1/3交点昏迷,晕厥,癫狂痫等

■(十五)经外穴

经穴定位主治

印堂额部,两眉头之中间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等

鱼腰瞳孔直上,眉毛中眉棱骨痛,目赤肿痛等

太阳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之凹陷偏正头痛,目赤肿痛等

夹脊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心肺上肢疾患,胃肠疾患,

0.5寸,每侧都有17穴腰及下肢疾患

腰眼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凹陷腰痛,尿频消渴等

落枕穴手背侧,第2、3掌骨之间,掌指关节后0.5寸手背红肿。手指麻木不能屈

腰痛穴手背侧,第2、3掌骨及第4、5掌骨之间,腕横急性腰扭伤,头痛等

纹与掌骨关节中点处

鹤顶膝上部,靛底的中点上方凹陷膝关节疼痛,腿足无力,鹤

膝风,脚气

■中篇针灸与推拿手法

第一章:1针刺补泻(捻转补泻,提插补泻):1)、捻转补穴:当针刺入腌穴得气后,捻转角

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为

泻法。也有以左转时角度大,用力大为补法;右转时角度大,用力大为泻法。

2)、提插补法:当针刺入腌穴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

间短为补法。先深后浅,重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为泻法

2针刺异常的征象、发生原因、处理及预防;针刺注意事项(课本136〜138)

3灸法的作用: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袪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就逆级防病保健的作

4灸法的注意事项:1)先灸上部、阳部,后灸下部、阴部;艾柱先小后大

2)颜面、五官和大血管部位,不宜采用疤痕灸:孕妇腹部'腰部不宜灸。

3)施灸后如有小水泡,注意不要擦破,可任其自由吸收。

4)施灸时注意防止艾柱翻落,以防烧伤皮肤和衣物。

拔罐法的作用:使皮表产生刺激,使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淤血,已达到治疗疾病的。

5拔罐法的注意事项:1)拔罐时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

2)拔罐时要根据要拔的部位的大小来选罐,操作时要迅速;

3)用火罐时勿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者不需处理,仅敷以消毒

纱布,防止擦破;大者用消毒针将水放出,再敷以消毒纱布。

4)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及孕妇的腰舐部不

宜拔罐。

■第二章:1推拿手法补泻的基本操作方法

补法:①手法顺经脉循行分布的方向操作;②手法顺时针方向旋转操作;③轻刺激能起

兴奋地作用为补法;④操作频率慢为补法;⑤手法操作依向心性方向进行的。

泻法:①手法逆经脉循行分布的方向操作;②手法逆时针方向旋转操作;③重刺激能起

抑制地作用为泻法;④操作频率快为泻法;⑤手法操作依离心性方向进行的。

■;摆动类手法:以指或掌、腕关节作协调的连续性摆动的手法。(一指禅推法、

拇指禅推法,滚法、拿法)

■摩擦类手法:以指、掌或肘贴附在体表作直线或环转移动的手法(摩法、擦法、

推法、搓法、抹法)

■挤压类手法的概念:用指'掌或肢体的其他部位对患者肢体的一定穴位或部位着

力进行按压或对称性挤压的方法(按法、点法、捏法'拿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