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护理学基础教案
授课时间:
教材内容第十三章中医护理技术教学任务或
(章、节)操作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方法
作业和
学生学习参
考文献
第十三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第一节艾灸法
艾蓝法:是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加工制成艾条或艾炷,点燃后在人
体体表的一定部位或腌穴进行烧灼熏烤,借灸火的热力通过经络
脆穴的作用,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二、方法:
一)艾炷灸:
(一)、直接灸
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称为直接灸临床上又可分为瘢
痕灸和无瘢痕灸。
1.瘢痕灸(化脓灸):
施灸时先将所灸腌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
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脑穴上,用火点燃艾炷
施炎。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住再炎,施
灸时由于烧灼皮肤,产生剧痛,可用手在施灸腌穴周围轻轻拍打,
缓解疼痛。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
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痴脱落后而留下瘢痕。临床
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疹疡等慢性疾病。
2.无瘢痕灸:
施灸时先在所灸腕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
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腌穴上点燃施灸,当灸炷燃
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
若用麦粒大的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有灼痛时,应易位再灸,一
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炎后
不化脓,不留瘢痕,故称为无瘢痕灸。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用
此方法。
(二涧接灸
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瑜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
方法。如隔姜灸、隔盐灸等。
1、隔姜灸:
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
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胸穴部位或患处,
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住燃尽,再易炷施灸。
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到的呕吐、腹痛、
腹泻及风寒痹痛等
2、隔蒜灸:
用鲜大蒜头,切成厚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置
于应灸胸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
艾炷燃尽,易炷再灸,此法多用于治疗瘪疡,肺结核及初起
的肿疡和皮肤病等症。
3、隔盐灸:
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
艾炷施灸。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
4、隔附子饼灸:
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cm、厚约0.8Cm的
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脸穴或患处,上面再放
艾炷施灸,多用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
不敛等症。
二)艾条灸:
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
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1.5厘米圆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紧,
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
成。也有每条艾绒中渗入肉桂、干姜、丁香、独活、细辛、白芷、
雄黄各等分的细末6克,则成为药条。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和雀
啄灸
(一)、温和灸
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脸穴部位或患处,约
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图150o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
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对
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置于
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
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二)、雀啄灸
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
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另外也可
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
(三”温针灸
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
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时,将针刺入腌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
补泻手法而留针,继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
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
后,除去灰烬,取出针。
三、艾灸法禁忌症: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邪热内炽等证,如高热、高血压危
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呕吐、严重贫血、急性传染性疾病、
皮肤痈疽疗用并有发热者,均不宜使用艾灸疗法。
2.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精神分裂症,孕妇的腹部、腰
舐部,均不宜施灸。
3.颜面部、颈部及大血管走行的体表区域、粘膜附近,均不得
施灸。
四、注意事项:
1,施灸前要与患者讲清灸治的方法及疗程,尤其是瘢痕灸,一
定要取得患者的同意与合作。瘢痕灸后,局部要保持清洁,必要
时要贴敷料,每天换药1次,直至结痂为止。在施灸前,要将所
选穴位用温水或酒精棉球擦洗干净,灸后注意保持局部皮肤适当
温度,防止受凉,影响疗效。
2.除瘢痕灸外,在灸治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艾火灼伤皮肤。尤
其幼儿患者。如有起泡时,可用酒精消毒后,用毫针将水泡挑破,
再涂上龙胆紫即可。
3、偶有灸后身体不适者,如身热感、头昏、烦躁等,可令患者
适当活动身体,饮少量温开水,或针刺合谷、后溪等穴位,可使
症状迅速缓解。
4.施灸时注意安全使用火种,防止烧坏衣服、被褥等物
第二节拔罐法
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罐内燃烧或热蒸、抽吸等方法,排除罐
内空气,使之形成负压,将罐吸附于施术部位,使施术部位产生
瘀血和药物透入,致使瘀滞、凝结之气血,负而吸达,动而通畅,
改善局部及全身脏腑经络之营养,调整阴阳,疏通气血,从而达
到疗病愈疮之功效。
二.特点:
通过罐内负压、温热等作用引起局部组织充血或皮下轻度的瘀
血,使机体气血活动旺盛,经络通畅。拔罐法经常与针刺、灸法
配合应用,适应范围广泛,方法简单。
三,适应范围:
拔罐法具有温经通络,散寒祛湿,活血行气,止痛消肿,提
脓祛腐,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改善人体微循环、提高人体免疫功
能等功效。广泛地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各科病症。
拔罐法无痛无创,使用安全,便于推广应用。
四.禁忌症:
1、不宜拔罐的人群
高热、昏迷、抽搐、水肿、恶性肿瘤、各种皮肤病及溃疡、
出血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肌肉瘦削、体质虚弱者不宜拔罐
2、不宜拔罐的部位
骨骼不平及毛发多处,大血管部位、孕妇腹部及腰觎部不宜
拔罐。
五.用物准备:
治疗盘、玻璃罐、95%酒精棉球、酒精灯、火柴或打火机、
血管钳、弯盘、盛水的治疗碗及凡士林、纸巾、毛毯等。
罐的种类:竹罐;陶罐;玻璃罐;负压吸引罐
六.拔罐方法:
(一)拔火罐:
1留.罐
拔罐后一般留罐10—15分钟,待局部皮肤充血,出现皮下瘀
血时即应起罐。起罐时一手持罐拔起,另一手以指按压罐口皮肤,
待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取下。
2走.罐
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油或按摩乳,将
罐吸紧皮肤后用于握住上下或左右往返推移,所以又称为推罐。
至所拔部位皮肤红润、充血,或出现瘀血时,将罐起下。走罐适
宜于脊背、腰臀、大腿等肌肉丰厚,面积较大部位的麻木、风湿
痹痛等症。
3闪.罐
将罐拔住立即起下,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
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即可停止。此法适于局部疼痛、麻木
等症。
4.留针拔罐
在针刺得气留针时,将罐拔在以针为中心的部位上,留罐与
针5—10分钟,将罐与针同时起出。此种方法将针刺与拔罐相配
合起到双重疗效。
(二)拔水罐法:
煮锅内加水或加水后放中药包,将完好无损的竹罐投入锅内煮
5—10分钟。用长锻子将罐夹出,罐口朝下,迅速用毛巾紧扪罐
口,立即将罐扣在应拔部位上。留罐10-20分钟。观察水罐吸
的情况,如病人感到过紧疼痛或烫痛应立即起罐。
(三)穴位负压吸引拔罐法
选定穴位后将玻璃罩口按叩在局部皮肤上,连续捏橡皮球数
次,吸牢后可留置20-30分钟。从玻璃罩外观察皮肤呈现稍微
红肿或有细小出血点,若无其他变化和不适,可以增加负压继续
留置10分钟左右起罐。(耳部穴位用微型负压吸引器为橡胶制小
囊,可直接按捏即可吸附在穴位皮肤上)。
七,注意事项:
1、选择适当的体位,拔罐过程中不能移动体位。
2、拔罐时要选择肌肉丰满的部位,凡骨骼凸凹不平的部位及毛
发较多的部位不适宜拔罐。
3、皮肤有过敏、水肿、溃疡、肿瘤、大血管处、孕妇腰舐部、
腹部均不宜拔罐。
4、拔罐时应根据所拔部位面积的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并
检查罐口。
5、用火罐或水罐时应注意避免烧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
后皮肤起泡时,小的水泡可敷以消毒纱布保护,防止擦破感染。
水泡大时应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将液体吸出,再用消毒纱布外
敷预防感染。
L加麻寸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不要强拉。
7、火罐疗法可隔日或每日1次,如每日1次,必须更换部位或
穴位。
第三节耳穴法
一.耳穴埋豆:
1.概念:
是用胶布将药豆或磁珠粘贴于耳穴处,给予适度的揉、捏、压,
使其产生热、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
疗方法。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内、外、妇、儿、五官、伤科及内分泌代谢等疾病,也
可用于预防感冒、晕车晕船以及预防和处理输血、输液反应等。
3操作方法:
进行耳穴探查,找出阳性反应点,结合病情确定穴位。
用镜子夹取割好的方块胶布,中心粘上准备好的药豆或磁珠,
对准穴位紧压其上,并轻揉1〜2min,每次以贴压5〜7个穴为宜,
每日按压3〜5次,隔1〜3天换1次,两耳交替或同时贴用c
4注.意事项:
1、注意防水,以免脱落。
2、夏天取穴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脱落或感染。
3、耳廓皮肤有炎症或冻伤者不宜采用。
4、饥饿、疲劳、精神紧张、年老体弱及孕妇宜轻压,急性疼痛
性病证宜重手法,强刺激,习惯性流产者慎用。
5、根据不同病证采取不同体位。
二.药熨法
]概念.
南将中药用白酒或食醋搅拌后炒热,装入布袋中,在患处或
特定穴位适时来回推熨或回旋运转,利用温热及药物的共同作
用,以达到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祛瘀消肿、温经通络等作用的
一种治疗方法。
2适.用范围:
痹病、腰腿痛、脱腹痛、泄泻及跌打损伤所致的瘀血、肿痛
等。
3用.物准备:
治疗盘、药物或坎离砂、白酒或醋、治疗碗、棉签、凡士林、双
层纱布2个,另备毛巾、炒锅、电炉、铲或筷,必要时备屏风。
4操作方法.
将药物加酒或醋一起放入锅中,文火炒至60〜70C装袋,患者根
据病情取合适体位,在患处涂凡上林,将药袋放丁患处或相应穴
位上,用力来回推熨。
5.注意事项:
(1)、操作前嘱患者排空小便,冬季注意保暖。
(2)、药熨温度不超过70℃,年老婴幼儿及感觉障碍者,药袋温
度不超过50℃,以免烫伤。
(3)、操作中保持药袋温度,凉后及时更换或加热,如感到疼痛应
停止操作。
(4)、中药可连续使用1周,用后清洗消毒备用。
(5)、炒药中途加酒或醋时要将炒锅离开热源,以免发生危险,
(6)、熨烫过程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情况。
(7)、治疗后注意保暖,不过度疲劳,饮食宜清淡。
三.熏洗法
]概念.
是将篙物煎汤开沸后,利用药液所蒸发的药气熏洗患部,待药液
稍温后,再洗涤患部的一种外治治疗。
2.适用范围:主要用于治疗体表急性炎症及风湿肿痛等病证。
3.用物准备:治疗盘、药液、熏洗盆、水温计,必要时备屏风及换
药用品。
4操.作方法:
制订好中药配方,经煎煮后倒入熏洗盆中,将患者置于器皿之
上,外罩布单,进行熏蒸,待药液不烫时,用药液洗涤患处C
5.注意事项:
(1)、熏洗部位与熏洗盆之间距离合适,洗涤时药液温度以不烫手
为宜,严防烫伤。
(2)、妇女经期及妊娠期会阴部不宜用熏洗疗法。
(3)、熏洗药禁止内服。
四.全身药浴法
]概念.
法将药物煎汤滤去药渣,趁热进行全身先熏蒸,后浸渍的一
种方法,利用水的湿热、按摩等物理作用,借助药液轻清之气,
直透媵理,促使气血流畅,温通经络,达到治疗及保健的目的。
2.适用范围:
用于各种泛发性皮肤病和各种原因引起的全身关节酸痛、肢体
麻木等。
3操.作方法:
调节浴室温度,将过滤后的药液倒入浴盆内,放好坐架,协
助患者脱去衣裤,扶患者坐在浴盆支架上,用罩布围住全身,露
出头部,使药液蒸气熏全身。待药液温度适宜时四肢及躯体浸泡
于药液中,浸泡时间为20〜40min,洗浴结束后,用温水冲去药液,
擦干,帮助患者穿好衣服,送回病房。
4注.意事项:
(1)、操作前解释清楚,以取得合作。
(2)、浴室空气流通,室温、水温均应适宜,药液置于能加温的浴
缸内,注意勿使患者烫伤或受凉。
(3)、对体质虚弱、年老、儿童或肢体活动不便者应予协助,并观
察病情。
(4)、如发现患者有不适感应立即出浴,进行对症处理。
五.贴敷法
1.概念:贴敷法分为干性贴敷法和湿性贴敷法两种。
干性贴敷法又称穴位贴敷法,是指在一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通
过药物和穴位的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湿性贴敷法简称湿敷法,将无菌纱布用药液浸透,敷于局部的一
种治疗方法。具有通调媵理,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作用。
2适.用范围:
(1)、内科疾病感冒咳嗽哮喘自汗盗汗胸痹不寐胃脱痛
泄泻呕吐便秘食积黄疸胁痛头痛眩晕消渴遗精阳痿
(2)、外科疾病疮疡肿毒关节肿痛跌打损伤等
(3)、妇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脱垂乳痈乳核
(4)、五官科疾病喉痹牙痛口疮
(5)、儿科疾病小儿夜啼厌食遗食遗尿流涎
3.穴位贴敷操作方法:
(1)、根据所选穴位取体位,用温水洗净局部或用酒精棉球消毒。
(2)、固定药物,以免移动或脱落
(3)、刺激性小的药物每隔1〜3天换药1次,不需溶剂调和的药
物,可适当延长至5〜7天换药1次;刺激性大的药物,应视患
者的反应和发疱程度敷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如需再贴敷,应待
局部皮肤基本正常后再敷药。
4.穴位贴敷注意事项:
(1)、凡用溶剂调敷药物,需现调现用。
(2)、若用药膏贴敷,应掌握好温度,以免烫伤或贴不住。
(3)、对胶布过敏者,可改用其他方法固定贴敷药物。
(4)、对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贴敷穴位不宜过多,面积不宜
过大,时间还宜过久,并观察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5.湿敷操作方法:
(1)、根据所患部取体位,暴露湿敷部位,下垫橡胶单或中单,局
部涂凡士林。
(2)、将药液倒入容器内,置敷布于药液中浸透,用镣子拧干,敷
于患处3、每隔5〜10分钟以无菌镜子夹纱布浸药后,淋药液于
敷布上,保持湿度和温度,每次湿敷30〜60分钟。
(4)、湿敷完毕后,擦干局部药液,协助患者穿好衣服,整理用物。
第四节刮箱法
一.概念:是指用边缘纯滑的器具,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
使其局部皮下出现瘀斑或痴痕的一种治疗方法。
二.历史沿革:
刮痛疗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起源于旧石器时代,其确
切的发明年代及发明人,难以考证。较早记载这一疗法的,是元
代医家危亦林在公元1337年撰成的《世医得效方》。明代医学家
张凤逵的《伤暑全书》中,对于痛症这个病的病因、病机、症状
都有具体的描述。
三.刮痴原理
以经络脸穴学说为指导,运用手法刮拭经络和胸穴,强刺激经络,
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起到调血行气,疏通经络,活血祛瘀的作
用,把阻滞经络的病源呈现于体表,使病变器官、细胞,得以营
养和氧气的补充发生活化,从而恢复了人体自身的愈病能力C
四.适用范围:
所致的高热头痛、恶心呕吐等,暑湿所致的中暑、腹痛、腹
泻等症。
五.禁忌症:血性疾病
六.用物准备:
治疗盘,刮疼板,治疗碗,刮痛活血剂,擦纸,治疗巾等。
刮疮工具:刮疵板;硬币、瓷碗、瓷酒盅、汤匙等。
七,刮苏部位
第七颈椎上下左右四处;喉骨两旁;两臂弯,两腿弯脊椎两旁;前胸
肋骨间,后背肋骨间;两足内外踝后的足跟肌腱处;左右肋下肝脾
区;两肩胛岗上和岗下等处.
八.操作步骤
1、充分暴露刮痛部位,并做适当清洁。
2、施术者手持刮具,蘸水、油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使刮痛
用具始终与皮肤保持45。〜90。角,从上至下,由内向外,单一
方向刮动皮肤。以皮肤出现紫红色斑点为度。
3、刮箱顺序:一般先刮颈项部,再刮脊椎两侧部,然后刮胸部
及四肢部位。
4、刮背部时,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
5、刮戒每次8-10条,每条长6・15cm,刮痣时间为20min左右,
或以患者能耐受为宜。
九,注意事项
1、室内空气流通,忌对流风,以防复感风寒。
2、操作用力适中、均匀,以患者耐受为宜,方向单一。
3、操作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4、刮痣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忌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之
品。
第五节蜡疗法
一.概念:
利用加热熔化的医用蜡涂抹、贴敷于人体体表以治疗疾病的
方法,称为蜡疗法。
二.特点:
蜡总有可塑性、黏稠性、延展性,适合人体各个部位,尤其
是关节部位。蜡常温时为固体,有较大的蓄热性,且导热系数小,
散热慢,治疗时间持久等特点。
三.功效:
蜡疗具有温中散寒、消肿止痛、改善运动功能、促进组织愈合
之功效。
四•原理:
现代研究发现,利用加热的医用蜡贴敷于人体表面或某些穴
位上,可产生刺激或温热作用,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快而改
善周围组织的营养,促进组织愈合;另一方面,热蜡在冷却的过
程中,体积逐渐缩小,产生柔和的机械压迫作用,能防止组织内
的淋巴液和血液渗出,或促进渗出液的吸收,从而达到消肿止痛
的目的。
五.评估
1、了解患者当前的主要症状及是否对蜡疗过敏。
2、评估患者当前的心理状态、体质、形体、耐受能力等。
3、检查发病部位及局部皮肤情况。
4、了解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女性患者的月经情况。
六.适应症
1、各种损伤及劳损。
2、关节病变。
3、外伤或手术后遗症、愈合不良的伤口或慢性溃疡等。
4、神经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神经痛、神经性皮炎、皮肤硬
化症、肌炎、骨髓炎等疾病。
5、胃院痛、腹痛、虚寒泄泻、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胆囊炎
等。
6、慢性盆腔炎、不孕症等。
七.禁忌证
感觉障碍、心肾功能衰竭、恶性肿瘤、有出血倾向者、化脓
性感染、伤口渗出未停止者及婴幼儿禁用此法。蜡块、水、无菌
钳、无菌蹑、消毒
八.操作步骤
1、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至患者床旁。
2、核对医嘱,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好解释工作。
3、根据不同治疗部位,协助患者取舒适持久的体位。
4、按医嘱选择蜡疗的方法。
九.分类
(一)、蜡布贴敷法
将消毒纱布垫浸蘸热蜡液,冷却到病人所能耐受的程度,敷贴
在治疗部位上,然后再用另一块浸有60C〜65C较高温度蜡液的
纱布垫,盖在第一块纱布垫的上面,用保鲜膜、床单、棉被依次
裹好保温。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每次治疗时间30〜60分钟,
15次为一个疗程。
(二”蜡液涂贴法
将石蜡加热到100C,经15分钟消毒后,冷却到50C〜60C,
用无菌毛刷向患处涂抹。嘱病人不要动,以免保护层破裂后,外
面热蜡液进入蜡壳内烫伤皮肤。各层尽快涂抹,外面保鲜膜盖好,
再依次用床单和棉被包裹保温。每口或隔口治疔1次,每次治疗
30〜60分钟,20次为一个疗程。
(三)、蜡袋贴敷法
将加热熔化后的石蜡液装入橡皮袋内,石蜡液要占橡皮袋容
积的1/3,将石蜡液冷却到治疗所需温度时,敷于患处。
(四)、蜡液浸泡法
将石蜡加热熔化后,处于保温状态,温度约为55c左右,然
后将病变部位浸泡在蜡液之中。30分钟后抽出,脱去蜡层,每日
1〜2次,15次为一个疗程。
十.注意事项
1、必须采用隔水加热的方法,以免烧焦或燃烧。注意防火、防
止烧烫伤。
2、用过的蜡,可塑性及粘滞性均降低,重复使用时,,每次要加
入15%〜25%的新蜡。
3、应用在创面、溃疡面和体腔内部(如阴道内)的蜡不可再重
复使用。
4、蜡疗的温度要因人因病而异,不可过热过冷。
5、蜡疗过程中,若出现过敏现象应立即停止操作。
第六节推拿法
一、概念:
推拿法又称按摩法,是指依靠术者的手法作用于人体的局部或
穴位上,刺激和调动机体的抗病能力,达到祛除病邪、舒筋活络、
活血祛瘀、调整气血及内脏功能作用的一种操作技术。
二、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
持久,有力,均匀,柔和。
三.适用范围
骨外科疾病:颈椎病落枕腰突肩周炎软组织扭伤
普外科疾病:术后粘连慢性前列腺炎阑尾炎乳痈下肢静脉由张
内科疾病:胃院痛、失眠、头痛、感冒、久泻、中风后遗症尿潴
留
妇科疾病:月经失调、痛经、闭经、慢性盆腔炎
儿科疾病:发热、腹泻、疳积、惊风、便秘、脱肛、肠套叠、哮
喘、遗尿、夜啼、小儿麻痹后遗症等。
五官科疾病:鼻炎、耳聋、耳鸣、斜视、近视
四、用物准备
床、椅、软垫或枕头、毛巾
推拿介质:滑石粉、生姜水、冬青膏、冷水、麻油、鸡蛋清等
五、推拿手法
(一)一指禅推法
用拇指指腹或指端着力于推拿部位,腕部放松,沉肩、垂肘、
悬腕,肘关节略低于手腕,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
带动拇指关节的屈伸活动,以使之产生的功力轻重交替、持续不
断地作用于经络穴位上,称为一指禅推法。频率120〜160次/分
钟。
本法接触面积小,但深透度大,常用于头面、胸腹及四肢等
处。
(二)滚法
是以小指掌关节背附着在一定部位,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
主动摆动带动腕部作伸屈和前臂旋转的复合运动。
本法压力大,接触面积也较大,适用于肩部、腰部及四肢等
肌肉丰厚的部位。
(三)揉法
用手掌大鱼际或掌根或手指指腹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
腕部放松,经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和手指作
轻柔缓和的摆动。动作速度120〜160次/分钟。
本法刺激量小,适用于全身各部位。
(四)摩法
用于掌掌面或示、中、无名指指腹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
以腕关节为中心,连同前臂或掌、指作节律性的环旋运动。频率
120次/分钟左右。此法刺激轻柔缓和,常用于胸腹、胁肋部位。
(五)擦法
又称平推法,是用于掌大鱼际、掌根或小鱼际附着在一定部
位,进行直线来回摩擦。操作时腕关节伸直,手指自然伸开,整
个指掌要贴在患者体表的治疗部位,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
带动手掌做前后或上下往返移动,向掌下的压力不宜太大,但推
动的幅度要大。频率100〜120次/分钟。
本法适用于胸腹、肩背、腰臀及四肢。
(六)推法
用指、掌或肘部着力于一定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摩擦。
用指称指推法,用掌称掌推法,用肘称肘推法,操作时指、掌、
肘要紧贴体表,用力要稳,速度缓慢而均匀,以能使肌肤深层透
热面不擦伤皮肤为度。此法可在人体各部位使用。
(七)搓法
用双手掌面夹住一定部位,相对用力做快速搓揉,同时做上
下往返移动。
适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部位,以上肢部最为常用,一般作
为治疗的结束手法。
(八)抹法
用单手或双手拇指指腹紧贴皮肤,做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动。
本法适用于头面及颈项部
(九)抖法
用双手握住患者的上肢或下肢远端,用力作连续的小幅度的
上下颤动。
本法用于四肢部,以上肢为常用。操作时幅度要小,频率要
快,临床常与搓法配合使用。
(十)振法
用手指或手掌着力于体表,前臂和手部的肌肉强力地静止
性用力,产生振颤动作。
此法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和穴位。
(H^一)按法
用拇指端或指腹按压体表,称指按法。用单掌或双掌,也可用双
掌重叠按压体表,称掌按法。
(十二)点法:有拇指点和屈指点两种。
(十三)捏法
用拇指与示、中二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将患处皮肤、肌肉、
肌腱捏起,相对用力挤压。
此法适用于头部、颈项部肩背部及四肢。
(十四)拿法
捏而提起谓之拿,用拇指与示、中二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相
对用力,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进行节律性的提捏。
临床上常用于其他手法使用于颈部颈部肩部和四肢等部位。
六、推拿疗法在护理中的应用
1.头痛
取穴:印堂、头维、太阳、鱼腰、百合、风池、风府、天柱等
手法:一指禅推法、揉法、按法、拿法
2牙.痛
取穴:合谷、颊车、内庭、下关
手法:一指禅推法、掐法、操法
3胃.痛
取穴:中脱、气海、天枢、足三里、肝俞、脾俞、胃俞、肩井、
手三里、内关、合谷及两胁部穴部
手法:摩法、按法、揉法、一指禅推法、拿法、搓法
4失.眠
取穴:睛明、印堂、攒竹、鱼腰、太阳、迎香、风池、百汇、神
门、足三里
手法:按法、推法、摩法、揉法、一指禅推法
5腹.胀
取穴:中皖、天枢、脾俞、胃俞、大肠俞等
手法:摩法、推法、按法、揉法
6便.秘
取穴:中院、天枢、关元、肝俞、脾俞、胃俞、大肠俞、长强穴
等
手法:一指禅推法、摩法、按法、揉法
七、注意事项
1、根据不同患者采用合适的体位和手法。
2、术者操作前剪指甲,洗手。
3、操作者蘸介质
4、操作前嘱患者排尿,治疗中保暖。
5、用法柔和有力持久均匀,运力能达到组织深部。
6、一般每次做15〜20分钟。
第七节针刺法
一、概念
、是每日用金属制成的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人体腌穴的
一种治疗方法。
二、针刺法
针力法、皮内针法、针刺法、皮肤针法、水针法、电针法
三、身体姿势
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仰靠卧位、俯伏坐位、侧伏坐位
四、进针方法
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针管进针
法、提插法、捻转法。
五、操作前准备
1.针尖有无钩曲、变钝、偏正;针身有无弯曲锈蚀;针柄有无断
裂
2.针具消毒;高压蒸汽灭菌,煮沸
3.药物浸泡
4.术者手的消毒,月俞穴部位消毒。
六、针刺意外的处理及预防
(一)晕针
1.概念:晕针是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
2.原因: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
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术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而致。
3.症状: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面色苍白,头晕目眩,恶心欲
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昏迷、
扑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等
4.护理:
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
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
处理的基础上,可刺人中、内关、足三里,灸百会、气海、关元
等穴,必要时,配合其他急救措施。
5.预防:
对于晕针应注意预防。如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
身体虚弱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其对刺的顾虑,同进选择
舒适持久的体位,最好采取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若饥饿、
疲劳、大渴时,应令进食、休息、饮水后再予针刺,术者在针刺
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神色,询问患者
的感觉,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可及早采取处理措施
(二)滞针
1.滞针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术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
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感觉疼痛,称为滞针。
2.原因:患者精神紧张,当针刺入腌穴后,患者局部肌肉强烈收
缩;或行针手法不当,向单一方向捻针太过,以致肌肉组织缠绕
针体而成滞针。若留针时间过长,有时也可出现滞针。
3.症状:针在体内,捻转不动,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7《散文诗二首》荷叶 母亲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3我很诚实(教学设计)-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 《第4节 组装电脑了解电脑硬件的主要部件》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
- 15《我们不乱扔》(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
- 5《我们的校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
- 认知发展差异的教育意义
- 6 花儿草儿真美丽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统编版
- 2024秋四年级英语上册 Unit 2 My schoolbag第6课时(Read and write Story time)教学设计 人教PEP
-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3单元 探索与发现 群文阅读(三)学习科技 开拓创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下册
- Unit 5 I Have a Bag (Period 3)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陕旅版(三起)(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中央2025年中国日报社及所属事业单位招聘5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新外研版高二英语选择性必修三unit2 life behind the lens课件
- 妇幼保健院母婴康复(月子)中心项目建议书写作模板
- 发电机的负荷试验(单机)
- 外架搭设悬挑板上方案
- 绿化机具操作标准作业规程
- [QC成果]提高干挂圆弧石材安装的一次验收合格率
- 风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和位移计算
- 喜庆中国风十二生肖介绍PPT模板
- YKK、YKK-W系列高压三相异步电动机
- 563a dxflex流式细胞仪临床应用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