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文言文阅读答案_第1页
战国策文言文阅读答案_第2页
战国策文言文阅读答案_第3页
战国策文言文阅读答案_第4页
战国策文言文阅读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战国策文言文阅读答案

战国策文言文阅读答案「篇一」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盂尝君有舍人①而弗悦,欲逐之。鲁连谓盂尝君日:“猿猴错②木据水,则不

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骏不如狐狸。曹沫③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

其三尺之剑而操铺铸④与农夫居城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

短,尧⑤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

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用世立教⑥之道

哉?”孟尝君曰:“善!”乃弗逐。(选自《战国策?齐策》)

【注释】①舍人:门客。②错:同“措”,放弃。③西沫:春秋鲁庄公时武

士。④钱e(yd。nu):农具。⑤尧:传说中的远古圣君。⑥用世立教:治理国家,

教化百姓。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1)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农夫居堤亩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尧亦有所不及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则谓之不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若鱼鳖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B.故物舍其所长食之不能尽其材

C.而来害相报者时时而间进

D.乃弗逐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曹沫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

4.请选出与文章蕴含的道理相同的一项()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I).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参考答案:

1.(1)放下

(2)处在;处于

(3)比得上;赶得上

(4)说;认为

2.B

3.曹洙举起三尺长剑,全军(蜷个军队)也不能抵当.

4.B

战国策文言文阅读答案「篇二」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战国策》

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

易!”秦王不悦。安陵君I大使唐雎使于秦。

②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胃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

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

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

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③秦王佛然怒,谓唐H隹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

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

怒乎?”秦王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日:“此庸夫之

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裱降于

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编素,今日是也。”挺

剑而起。

④秦王色挠,长跪而速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

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列句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受地于先王:这样

B.秦王不悦:高兴

C.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使者

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道歉

2.下列加粗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安陵君不听其人,何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以君为长者武陵人捕鱼为业

C.轻寡人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D.休衩降于天相与步于中庭

3.下面是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

最高潮部分。

B.笫③段中的人物对话写出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C.笫④段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原因是秦王怕出现“伏尸二人,流

血五步,天下编素”的.局面。

D.唐雎与《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的诸葛亮一样,以出色的外交才能化

解了一场政治危机。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B

3.A

4.(1)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2)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

因为有先生啊。(意对即可)

战国策文言文阅读答案「篇三」

战国策齐阅读题

【甲】(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

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

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货;上书谏寡人者,受中

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

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

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战国策・齐策》)

【乙】燕昭王卑身厚币①以招贤者,往见郭网先生昭王曰:寡人将谁朝②?郭

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③言于君曰:请

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

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

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不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

始。隗且见事④,况贤于底者乎?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⑤自魏往,邹衍

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

(《战国策•燕策》)

【注】①厚币:拿着丰厚的钱财。②谁朝:拜见谁(宾语前置)。③涓人:宫

中洒扫的人。④见事:被侍奉,被重视,受重用。⑤乐毅和后面的邹衍、居辛分别

是魏、齐、赵三地的名士。

12.解释下列加点词故意思。(4分)

(1)王之蔽甚矣(•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3)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4)不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13.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B.涓人言于君曰余将告于莅事者

C.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其真无马邪

D.隗且见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上文中画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有关句子。(6分)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2分)

(2)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2分)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分)

15.甲文告诉我们:国君广开言路,才能兴利除弊,使国家强盛起来;

乙文告诉我们:(2分)

战国策齐阅读答案

12.(1)蔽:蒙蔽、受蒙蔽、被蒙蔽(2)刺:指责(3)反:同返,返回

(4)期年:满一年

13.BA.以:介词,用/相当于而,表顺承;B.都是介词,引出动作的对

象,相当于对或者向;C.其:代词,它的/表反问语气的语气词,相当于难道;

D.且:尚旦/将近。

14.(1)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2)燕昭王为郭陇建造宫

舍并且拜他为老师。(3)(村中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

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15.礼贤下士,才能广招人才,国家才能强大。

战国策文言文阅读答案「篇四」

文言文阅读。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

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

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乙】人有卖验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②有骏马

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

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战国策.燕策二》)

【注释】①比:连续,接连。②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谦称自己为

臣。③还:通旋,围绕、绕圈子。④朝:早晨,也指一天。

1、下列各组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往见伯乐(接见)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同,一样)等死,死国可乎(同样)

C、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一箪食,一豆羹(食物)

I)、比三旦立于市(集市)愿为市鞍马(买)

2、下列加粗虚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策之不以其道(因为)

B、臣有骏马欲卖之(无意义,一般不译)

C、伯乐乃还而视之(于是)

[)、而伯乐不常有(而且)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执策而临之,臼:天下无马!

(2)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4、甲乙两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请就这个道理谈谈你对名人做广告的看

法。

参考答案:

1、A

2、C

3、(1)拿着马鞭面对它(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2)希望您绕着圈子看它,离开了还回头看它。

4、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或名人的重要性。谈看法略:能围绕伯乐的重要性来

谈,名人做广告的利或弊,言之成理,语言通顺即可。

拓展: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

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杨之间,不以千里马著

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干

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口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

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

求它日行千里呢?

骗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帔充分发挥它的月能;听千里

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

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创作背景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之间。当时韩愈初登

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

得通”,“足三及门,而I苣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

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

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

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作品鉴赏

《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

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

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

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

《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

《马说》的笫一句是人前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个命题不合逻

辑。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住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说自然界)

存在着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的。所以有人认为韩愈这句话是

本末倒置,是唯心主义的。从唯物主义原则来看,这句话是错误的。韩愈把它作为

语言,却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名言。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太少。

于是作者在下文正面点明主旨,把千里马的无限委屈倾诉出来。正由于“伯乐不常

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好的牧马人,而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受无知小人的腌气。这些宝马死于槽杨之间,其遭遇不幸、结局悲惨。没有把这些

马当做千里马,千里马的死也是亳无所谓的了。“不以千里称也”,包含着这样的

意思:连同情它们的人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千里马的死表示遗憾、惋惜和悔恨痛心

了。从义章表面看,作者说得透彻,却有很多辛酸痛楚还没有吐露,看似奔放,实

则内涵丰富。

作者刻画“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

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千里马在无人给它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时,有

时欲一展所长却有力无处使,最后到了无力可使的程度,连一匹普通马也比不上,

实现不了H行千里的功能,因此待遇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马”。受辱和屈死也就不

足为奇,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了。由于食马者的原因,千里马不能恪尽职守,还会

受到责难和惩罚,往往被瘠打一顿在待遇上也就越加糟糕(食之不能尽其材)。表

面看“食马者”不是伯乐,不懂马语,却蕴涵着怀才不遇的人面对那些愚昧专横的

统治者就是申诉也无用这层意思。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还觉得不够,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从“人”

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使文章生动深刻,也表现;II作者的愤激。作者并没有

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反而让他面对着千里马不懂装懂,还说“天下无

马”。意思是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

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

了问题,却把这种局面的形成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时千里

马,食马者却对着千里马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认为这不过是一匹连常马也

不如的马。这是作者的讽刺。文章写至此处,作者立即点明主题,用呜呼!其真无

马邪(y6)?其真不知马也!结束,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矛盾形成一个高

潮。这是韩愈凝聚浓缩手法的结果。

名家评价

重庆工商大学教授付正义:《马说》的结构十分精巧。“世有伯乐,然后有千

里马”,是从正面提出问题。然而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便

从反面展开起议论来了。.第一段写千里马的命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

物之间”。接下去便自然而然地写到了千里马的遭遇,最后,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发

出了愤怒的斥责,其中有飒刺,有反问,有慨叹,抑扬反复,淋漓尽致。

战国策文言文阅读答案「篇五」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

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

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

[乙]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

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

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②还:通“环”,环绕。③朝:早晨。④

一旦:一天。

1.解释下列画线词语的含义。

(1)才美不外见。见:

(2)执策而临之。临:

(3)愿子还而视之。子:

(4)去而顾之。顾:

2.翻译选文中划“”的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3.[甲]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

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

参考答案:

1.(1)见,通“现”,表现。

(2)临,面对。

(3)子,你。

(4)顾,回头看。

2.(1)不能用正确的方法使用它,不能按千里马的标准喂养它。(直译、意

译均可。)

(2)连续三天在集市上卖马,没有一个识马的。

3.多出人才,人尽其才。(意思接近即可)

4.“略”,联系“伯乐”、“马”,“名人效应”的利或弊(分析言之有理

即可)

战国策文言文阅读答案「篇六」

刘向编定的《战国策》共三十三篇,《崇文总目》说有十一篇缺失了。我到士

大夫家访求,才全部得到了这部书,校正了其中错误的地方,对不可考据的地方暂

时存疑,此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就完整了。

我说:刘向给此书作序,说周朝初期,实行了教育感化,修整了法令制度,所

以天下得到大治;到了后来,计谋欺诈盛行,仁义的道路被阻塞了,所以天下大

乱。他的说法是很正确的。但在文章最后他却认为这部书中,战国的谋士是揣测当

时的国君所能实行的,才不得不这样去做,这样可以说,他是被世俗的见解所迷

惑,却不能坚定地相信自己的人了。

孔子、孟子的时代,距离周朝初期己经好几百年,那些旧的法令已经消失,旧

的习俗己经消亡很久了。孔子、孟子却偏偏阐明先王治国的原则,认为是不能改变

的,难道是要强迫当时天下的国君去做后世所不能办到的事吗?他们只不过是要根

据他们所碰上的时代,所遭遇的变化,而提出当时应当实行的主张,使那些主张不

背离先王们的用意罢了。二帝三王治理天下,他们之间的变革本来各不相同,他们

的办法本来就有差别,但他们治埋国家天下的用意,以什么为根本,以什么为末

事,先干什么,后干什么,未尝不相同。孔孟之道,也不过如此罢了。法,只是用

来适应变化的,不一定完全相同;道,是用来确立根本的原则,不能够不统一。这

是不可改变的道理。所以孔子、孟子坚持这个原则,难道是喜欢提出不同的言论主

张吗?只是能够做到不苟且罢了。他们可以说是不被世俗的见解所迷惑,而且能够

坚定地相信自己的人了。

战国时代的游说之士却不这样。他们不懂得道是可信的,却喜欢他们的言论容

易与国君的想法相符合;他们的居心用意,只是苟且地提出一时权宜的策略罢了。

所以他们谈论欺诈的好处,而讳言欺诈的失败;夸说战争的好处,而隐瞒战争带来

的'祸患。他们争相奔走去做的事,不是没有好处,但是不会超过它的害处;不是没

有所得,但是不能超过所失。最后到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这些人,因此

而失去了他们的身躯;而任用他们的诸侯和秦国,也使自己的国家遭到灭亡。游说

之士的那套办法,是社会的大灾祸,这一点再明白不过了。但世俗之人对它还没有

觉悟过来。只有先王之道,根据时代,适应变法,做法不同,对它加以考察若没有

缺点,用它治理国家就不会发生弊病。所以古代的圣贤没有用先王的原则去与游士

之说做交换的。

有人说:“邪伪之说对正确的原则是有害的,应当废弃并进绝它。那么《战国

策》这部书不销毁,行吗?"我回答说:“君子要禁止邪说的话,本来要向天下的

人说明那些邪说,使当时依人都知道邪说不能信从,然后加以禁止才能统一认识;

使后代的人都懂得邪说不能照着办,然后加以告诫才能使人明白。难道一定要毁灭

这本书吗?要废弃禁绝邪说,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因此《孟子》这部书里,有

农家的学说,墨家的言论,都被记载下来并加以驳斥。至于《战国策》的写作,往

上紧接着《春秋》,往下到楚、汉的兴起,共二百四十五年,记载了期间的历史事

迹,本来就不可能废弃。”

这本书东汉高诱注解的有二十一篇,有人说是三十二篇,《崇文总目》中记有

八篇,现在存在的共十篇。

战国策文言文阅读答案「篇七」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

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乂前而为歌日:"风萧萧兮易水

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糠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

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

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

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

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

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推

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

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

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

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

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

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

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绕)

B.愿举国为内臣(全、整个)

C.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信件、信函)

D.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双手捧着)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它不同的一项是()

A.使毕使于前B.嘉为先言于秦王日

C.燕王拜送于庭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4.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了荆轲班敢的一组是()

①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②秦武阳色变振恐

③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

④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⑤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⑥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A.③④⑤B.②④@C.①@⑤D.③©⑥

5.下面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水送别,慷慨悲歌,荆轲做好了以身赴死的'准备。

B.秦臣蒙嘉同情燕王,赞赏荆轲,所以巧言讨好秦王,引见荆轲。

C.秦武阳随荆轲刺杀秦王,却被秦王的威风吓倒,差点暴露此行动机.

D.荆轲刺杀秦王未成,因为他想要挟秦王,定下条约,报答燕太子丹。

6.司马迁《史记》中对荆轲刺秦王主要情节的记载,几乎是照录了上面的选

文。上面选文最后一句话是“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史记》中则

写作:”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你认为哪一句更富有表现力?为

什么?

答案;

1.C(“函”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函封”就是用匣子封好)

2.B(B项中的“于”是“对”的意思,其它三项中的“于”都是“在”的意

思)

3.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

4.D

5.B

6.提示:“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更富有表现力。因为这里

用急促短句,突出地渲染了当时的紧张气氛。而“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

良久。”的节奏则显得舒缓得多。“斩”比“杀”显得更有力;“目眩良久”较之

“不怡者良久”,更突出了秦王的惊魂未定,与上文惊心动魄的紧张场面相呼应。

战国策文言文阅读答案「篇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成4-7题。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

(kui)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

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讪

(同“屈”)指而事之,北直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通

“默”,沉默,停止说话),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

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陶(通“吼”)籍叱咄,则徒隶之入至矣。

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

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日:“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随先生日:“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

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日:'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

死,买其首五白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与而捐五白

金?’涓人对日:‘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

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

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

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

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

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选自《战国策•燕昭王求士》)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眄视指使眄:斜视。B.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捐:舍弃,扔掉

C.燕王吊死问生吊:安慰,慰问。D.燕兵独追北北:溃败的军队。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燕昭王真诚对待并重用人才的一组是(3分)

①卑身厚币②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

③而朝其门F④昭王为隗筑宫殿而师之

⑤与百姓同甘共苦⑥遂以乐毅为上将军

A.①②@B、③④⑤C.②③⑥I).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国趁着燕国的危乱攻破了燕国,燕昭王明白自己一个人势单力薄,即位

后就礼贤下士,拜郭隗为师并向他请教,以图报齐国破燕之仇。

B.郭隗采用排比与层递的手法劝说燕昭王招致人才并施行王道,使自己的说辞

气势充沛、说理透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C、郭隗讲述养兽官为国君百金买马首的故事,意在阐明求士要从身边做起并

不惜重金示人以诚的道理。《燕昭王求士》阅读答案及翻译

D.燕昭王吸引了大批人才争先恐后地来到燕国,燕昭王还与百姓同甘共苦,

致使国富兵强。燕昭王二十八年时以乐毅为上将军的燕军直打到齐都临淄并最终报

仇雪耻。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老,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

燕矣。

(2)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网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参考答案:

4.C(吊:吊祭,悼念,)

5.D(②主语不是燕昭王。③是郭隗的劝说。⑤是与百姓的关系。)

6.A("拜郭隗为师并向他请教”不对,应为“向郭隗请教并拜他为师”)

7.(12分)

(1)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刍登门拜访,天下的人听

说大王拜访那些贤能的人,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诚”、“朝”、

“趋”)

(2)如果大王确实想招致人才,就请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况比

我贤明的人呢?(“今”、“致”“且”、和被动的“见事”各1分。)(3)略

译文: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

招摹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说:“齐

国乘人之危,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然而如果能得到贤

士与我共商国是,以雪先王之耻,这是我的愿望。请问先生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怎

么办?”

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

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如果能够卑躬曲

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早些

学习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

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来到;如果凭靠几案,

拄着手杖,盛气凌人地指挥别人,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人就会来到;如果放纵

骄横,行为粗暴,吼叫骂人,大声喝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这就是古往

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

自登门拜访,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

昭王说:“我应当先拜访谁才好呢?”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

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

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

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

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这个近侍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

'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

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于是不到一年,很多匹千里马就到手了。如果现在大王

真的想要罗致人才,就请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胜过我的人呢?

他们难道还会嫌千里的路程太遥远了吗?”于是昭正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

为师。消息传开,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人才争

先恐后集聚燕国。昭王又在国中祭奠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

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时候,燕国殷实富足,国力强盛,士兵们心情舒畅愿意效

命。于是昭王用乐毅为上将军,和秦楚及三晋赵魏韩联合策划攻打齐国,齐国大

败,齐闵工逃到国外。燕军又单独痛击败军,一宜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那里的全

部宝物,烧毁齐国宫殿和宗庙。没有被攻下的齐国城邑,只剩下莒和即墨。

分析:洞霄宫乃旅游胜地,被誉为羽化成仙之佳境,素为隐逸者所爱。此诗写

景抒情明净美丽而轻盈活泼:第i联由山之大引出思之无垠;第二联写碧涧红

叶,青林白云,有流水有飞鸟,写出秋容之鲜艳动感,亳无枯淡之色;第三联对仗

工整,写景明净简淡;尾联遐思悠悠,意境优美,空山寂静,谁能享受夜雨芭蕉的

情韵呢?一切皆在不言中。

战国策文言文阅读答案「篇九」

5尢(“阙”应为“缺少、缺失”意。)

6.D(“之”,助词,取消主谓之间的独立性;“也”,用在句中,表语气的舒

缓和停顿;“而”,连词,表递进;“其乎”,固定结构,表反问。)

7.C(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

为一切之计而已。)

8.C(作者认为应该“明其说于天下”,从思想上明辨是非,而且它又是史籍著

述,所以不赞同废弃禁绝《战国策》。)

9.(1)(孔子、孟子)能够不苟且随便罢了。这就可以说是不受流行习俗迷惑,

而对自己的见解有坚定的信念。(4分)

(2)他们给后代造成的大祸已经很清楚了,可是一般俗人还对此执迷不悟。(3

分)

(3)废弃并禁绝邪说(的办法),没有比这更好的。(3分)

战国策文言文阅读答案「篇十」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

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

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日:“先王

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

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便骑劫代将军,令将

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

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越王n:“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

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