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2课辩证唯物论第4课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3课
唯物辩证法第5课社会历史观第6课人生价值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文化哲学第7课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8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第9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第1课哲学基本理论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学习目标:1.认识的含义、形式2.实践的含义、三种基本形式、三个特点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从前,四川有个杜处士,喜欢书画,他珍藏的书画多达几百幅。有一幅画是戴嵩画的牛,他特别喜爱,用美玉做轴,用锦布做囊把它卷起来,经常随身带着。有一日,他把珍藏的书画拿出来晒,有一个牧童看见戴嵩画的这幅画,拍着手掌大笑,说:“这画是画斗牛的,牛相斗时力量全在牛角上,尾巴夹在两股中间;现在你这幅画却画他们摇着尾巴相斗,错了!”情境探究思考
:小牧童怎么知道牛在斗角的时候尾巴总是朝下的呢?
1、认识的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体:人类≠动物性质:积极的(≠被动的反映)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注意:区分意识和认识联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有对错之分。区别:意识和物质属于唯物论范畴,认识和实践属于认识论范畴。一、认识与实践内涵形式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感觉知觉表象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如看到颜色、闻到味道、触摸到形状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如对苹果整体认知)基于知觉在头脑内形成的感性形象(如当苹果不在眼前时,可以浮现它的样子)认识的阶段/形式(1)区别一、认识与实践内涵形式理性认识概念判断推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的概括和反映,是同类事物的共性、一般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如知道“圆”)在概念基础上对事物的区分和识别(如认为苹果是圆的)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由已知的推出未知的思维活动。认识的阶段/形式(1)区别一、认识与实践感觉:看到颜色、闻到味道、触摸到形状等(个别属性:红、甜、圆)知觉:对苹果整体认知(又红又甜又圆)表象:当苹果不在眼前时,根据记忆可以浮现它的样子。概念:用语言概括出苹果的本质属性,具有抽象性。判断:有的是甜的,有的是酸的。推理:根据苹果落地,得出万有引力规律。知识拓展注意:1.既没有纯粹感性的认识,也没有纯粹理性的认识,二者也没有绝对的界限,往往感性认识中有理性,理性认识中有感性。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理性认识不一定都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3.认识的根本任务: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发展、深化依赖认识的初级阶段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认识的阶段/形式(2)联系一、认识与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区别内容是对事物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反映形式以人的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事物,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阶段认识的初级阶段认识的高级阶段特点直接性、形象性间接性、抽象性联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因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起点,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理性认识才是真实可靠的,坚持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来。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因为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对事物更深刻、更全面、更可靠的反映,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指导人们按规律办事,有效地改造世界。【知识拓展】区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5.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6.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7.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实践名言赏析1、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思考:这些语句说明了什么道理?一、认识与实践2.实践的含义主体人。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0102对象客观世界,即自然界、人类社会0304性质物质性活动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是直接现实性的活动。直接现实性活动:实践可以把人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一、认识与实践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②变革社会的实践③探究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3.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即实践基本形式)①港珠澳工程建设②我国第一部民法典问世③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制最基本的形式实践关键词:
做、行动、实施、改造、改革、试验、调查、考察、走访,都属于实践。提示:基本形式不等于实践的形式,实践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其他的一些实践形式(教育实践、医疗实践、艺术实践)一、认识与实践1.猩猩用树枝勾食蚂蚁2.改革开放3.学生听课4.教师上课5.工人修建港珠澳大桥6.科学家研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实践科学实验活动变革社会的实践动物的活动,不是实践纯思维的活动,不是实践教育实践判断:下列活动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2004年1月,中国探月工程“嫦娥工程”正式立项,确定中国的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20年来,从给月球拍照片,到首次在月球背面登陆,再到成功带回月壤,中国人九天揽月的梦想不断实现。
5月3日,嫦娥六号搭载法国、意大利、欧盟、巴基斯坦四个国家的卫星项目,又开启首个月球背面“挖土”任务。提前到达了月背上空的鹊桥二号卫星有力保障嫦娥六号在月背的一切行动。6月2日至3日,嫦娥六号顺利完成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的智能快速采样,并按预定形式将珍贵的月球背面样品封装存放在上升器携带的贮存装置中。6月25日14时0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嫦娥家族”“六姑娘”回家。2030年左右,我国借助下一代运载火箭,将完成中国人的首次载人登月。什么是实践?实践有哪些特征?
2004年1月,中国探月工程“嫦娥工程”正式立项,确定中国的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20年来,从给月球拍照片,到首次在月球背面登陆,再到成功带回月壤,中国人九天揽月的梦想不断实现。
5月3日,嫦娥六号搭载法国、意大利、欧盟、巴基斯坦四个国家的卫星项目,又开启首个月球背面“挖土”任务。提前到达了月背上空的鹊桥二号卫星有力保障嫦娥六号在月背的一切行动。6月2日至3日,嫦娥六号顺利完成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的智能快速采样,并按预定形式将珍贵的月球背面样品封装存放在上升器携带的贮存装置中。6月25日14时0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嫦娥家族”“六姑娘”回家。2030年左右,我国借助下一代运载火箭,将完成中国人的首次载人登月。什么是实践?实践有哪些特征?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其基本要素是客观的,过程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说明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其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也在不断发展进步。情境探究①客观物质性构成要素(主体+客体+手段),都是客观的实践的过程及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也具有客观性②主观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3.特点:(二)实践的形式和特点
2004年1月,中国探月工程“嫦娥工程”正式立项,确定中国的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20年来,从给月球拍照片,到首次在月球背面登陆,再到成功带回月壤,中国人九天揽月的梦想不断实现。
5月3日,嫦娥六号搭载法国、意大利、欧盟、巴基斯坦四个国家的卫星项目,又开启首个月球背面“挖土”任务。提前到达了月背上空的鹊桥二号卫星有力保障嫦娥六号在月背的一切行动。6月2日至3日,嫦娥六号顺利完成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的智能快速采样,并按预定形式将珍贵的月球背面样品封装存放在上升器携带的贮存装置中。6月25日14时0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嫦娥家族”“六姑娘”回家。2030年左右,我国借助下一代运载火箭,将完成中国人的首次载人登月。运用“实践的基本特征”的知识分析中国探月工程。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其基本要素是客观的,过程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说明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其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也在不断发展进步。情境探究【答案】①鹊桥二号卫星保障嫦娥六号的行动、借助下一代运载火箭才能完成中国人的首次登月,说明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其基本要素是客观的,过程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②“嫦娥工程”立项确定中国的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三个阶段,到之后每次的探月活动的目标,说明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③20年来嫦娥工程不断取得的成绩,到嫦娥六号,再到2030年的载人登月,说明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其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也在不断发展进步。西红柿曾被视为有毒之果,并被取名为“狼桃”。直到18世纪末,法国的一名画家在冒险品尝“狼桃”之后,才揭开了西红柿的食用之谜。从某种意义上说,第一个冒险品尝西红柿的人是幸运者,而那些为分辨可食用蘑菇与有毒蘑菇而付出生命代价的人就不那么幸运了。鲁迅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称为勇士,并说,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就不吃了。从西红柿等的食用之谜被揭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如果没有画家食用西红柿这一实践活动,西红柿的食用之谜就不会被揭开,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P50阅读与思考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神农尝百草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从无到有
强调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如果人想知道砒霜是否有毒,人就得亲口尝一下吗?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认识途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直接经验亲身实践获得认识间接经验通过他人实践获得认识注意: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唯一途径)认识的途径有直接和间接经验2.但不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思考:认识是不是只能从实践中来?起初科学家都认为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之一,但近年来随着天文技术的发展,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决定将冥王星列入“矮行星”。有关专家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被,一是新天体“齐娜”的出现,使人们对冥王星“降级”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二是借助于新的观测工具,人们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身的认识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思考:人们对冥王星认识的变化表明了什么哲学道理?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与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认识工具,促进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推动认识的深化。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实践(1)新问题遇到产生新要求推动新探索和研究(2)实践的发展提供认识工具认识的发展促进(3)锻炼、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实践强调由浅入深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名言赏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吃一堑,长一智2.学然后知不足3.书到用时方恨少4.失败是成功之母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侧重比较和对照①原因:客观事物,本身不能“自证”。
主观认识(观点、科学理论、原有认识)本身无法证明。推论:个人的认识、权威观点、多数人的意见、科学理论等主观标准,都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②性质:正确认识:认识符合实践结果
错误认识:认识不符合实践结果③实践,一方面,受主观认识指导,另一方面,联系客观事物,
即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1.事实胜于雄辩2.真金不怕火练3.疾风知劲草
4.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5.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6.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7.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名言赏析: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2.学以致用3.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4.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名言赏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或归宿)---侧重“认识为实践服务”①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目的和归宿。②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纸上谈兵)③图式:实践---认识---实践④补充: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认识的目的是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强调了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从无到有”。强调了人的一切知识(直接经验、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强调了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浅入深”。侧重于强调实践是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发展不断向前发展的,推动认识不断深化。强调了认识不能脱离实践,要回归到实践中去,服务实践,强调了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小结: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吃一堑,长一智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说了不算,做出来再看。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学以致用社会一旦有某种需要,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名言连连看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下列谚语主要体现的哲理认识的来源:实践认识的途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认识的目的:指导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的秩序:特殊----普遍---特殊认识事物的基础:实践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识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拓展:把握认识的几个知识点【原理】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实践的发展。【方法论】
①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实践决定认识的方法论)
②要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具有反作用的方法论)原理总结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针对、立足、基于、按照、根据......(问题、现状、特点、情况、形势、影响等),提出、制定、出台、调整、颁布......(理论、方针、政策、规划、措施、方案等)。(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在......(主题、路线、方针、措施、制度、思想、理论等)指导下,促进......(事业、活动、实践等),取得(成就、胜利、发展、前进、成功)。知识区分区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认识的反作用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理性认识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反作用决定
感性认识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含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本课小结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直接经验不一定比间接经验更可靠、更具有实践价值。4.获得正确认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3.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2.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可靠,更具有实践价值。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的途径是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5.实践活动既是客观性活动又是主观性活动。6.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7.科学实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但不是主观性活动。正确的认识才能促进实践的发展。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发布了我国月球探测领域的一项重大发现。中国研究团队利用嫦娥四号就位光谱探测数据,证明了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存在以橄榄石和低钙辉石为主的深部物质,证实了月幔富含橄榄石推论的正确性,为完善月球形成与演化模型、进一步探索月球资源造福人类提供支撑。上述发现说明(
)①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是正确的认识②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③人类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④科学实验是实践最基本的形式,是认识发展的动力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C
漫画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②正确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③以实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宁夏银川外国语实验校2025年初三下摸底统一考试物理试题含解析
- 镇江市2025届数学四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据采集与审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港口客运高峰期应对考核试卷
- 毛巾企业产品创新与研发管理考核试卷
- 炼油设备安全标准化建设考核试卷
- 涤纶纤维在全球市场的分布情况考核试卷
- 畜牧繁殖辅助设备制造考核试卷
- 生物农药的知识产权布局与策略考核试卷
- 创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考核试卷
- 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日学习课件
- 2025标准金融服务合同范本
- 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试题及答案
- 洗涤机械生产过程质量控制考核试卷
- 2025年中国安防视频监控镜头市场竞争态势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 电信行业用户欠费催收策略与措施
- 银行资格考试分析与策略试题及答案
- 多式联运风险管理与优化-全面剖析
- 2025年博士思政面试题及答案
- 专题12 将军饮马模型(解析版)
- 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实验学校等校联考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