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融科技企业的监管困境及对策研究—以蚂蚁金服为例【摘要】金融科技作为金融依托技术赋能的新产物,对当代社会金融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然而,金融科技企业利用技术和监管漏洞进行市场垄断、逃离监管的行为频发,因此,对金融科技企业的监管也应与其发展相适应。本文运用案例分析方法,以蚂蚁金服为例,从资源、技术、运营、政策、人才五个方面分析其发展壮大的原因,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从法律法规体系、执法能力、人才不对称、监管方式提出金融科技监管困境,同时对国内外监管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对策研究,提出了应明确监管主体,多部门协助合作、重视功能性监管、运用监管科技提升监管能力、加大人才引进、加强国际合作的对策及建议。在意义方面,使得我国金融监管框架和金融科技发展相匹配,预防和应对其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善发展和金融业的稳步前进。【关键词】金融科技金融监管蚂蚁金服目录TOC\o"1-4"\h\u14666摘要 127692Abstract 231544一、绪论 422009(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414581(二)研究方法 621879(三)创新之处 64606二、文献综述 716110(一)国外关于金融科技监管的相关研究 71665(二)国内关于金融科技监管的相关研究 78915三、相关的理论研究 96700(一)金融科技的理论研究 97906(二)金融监管理论研究 118560四、案例分析 1313538(一)蚂蚁金服公司介绍 13427(二)发展历程 1415525(三)成长壮大的原因分析 1517317(四)特点 2029452(五)产生的问题 214879五、中国金融监管发展历程、现状及挑战 2430223(一)发展历程 2423267(二)我国金融监管现状 2615897(三)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的挑战 2728117六、国外金融科技监管 2926426(一)国外金融科技监管模式 2925394(二)国外金融科技监管借鉴经验 3128927七、我国金融科技监管对策及建议 3221480(一)明确监管主体,多部门协助合作 324590(二)将科技应用于监管,提高执法能力 3216517(三)创新监管方式,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和功能监管 3225592(四)加大对多层次人才的引入 3328778(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 336493八、结语 3323449参考文献 34绪论(一)研究背景及意义近年来,金融性质的企业以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作为技术驱动,发展新型业务模式,近十年来全球金融科技融资规模迅速扩大(如图1所示),从2010年的53亿美元到2018年的539亿美元,八年间规模增长了近十倍。我国的金融科技近几年也在迅速发展,根据赛迪顾问数据,预计到2022年,我国金融科技整体规模将超过5432亿元。从投融资情况来看,我国金融科技投融资金额最高的一年是2018年,达到了1581.11亿元,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也在建立科技子公司,大力发展数字化,阿里巴巴、京东等互联网巨头也纷纷着力于金融科技。金融科技在金融市场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的十四五规划中也提到了关于金融科技的发展,在“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部分,提出“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在“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工作部署中,提到了“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但是,在国家大力支持金融科技企业发展的背景下,2020年11月,上交所发布一则公告,金融科技的独角兽企业蚂蚁集团暂缓上市,给出的理由是当下所处的金融科技监管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可能导致该公司不符合发行上市的条件或者信息披露要求。不久,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反垄断指南》,矛头直指包括蚂蚁金服在内的互联网企业巨头。蚂蚁金服暂缓上市事件不禁引起一系列的热议和思考,本文以蚂蚁金服为案例,从其如何成长壮大等角度分析其如何逃避监管,指出目前的金融监管仍存在的问题,针对该监管不足之处提出未来监管创新新思路,使金融监管与金融科技发展相适应,从而促进金融科技企业健康发展和我国金融业稳步向前。图12010-2020年Q3全球金融科技融资规模情况图数据来源:FTPartnersResearch图22013-2020中国金融科技投融资情况图资料来源:IT桔子,中国前瞻产业研究院(二)研究方法1.案例分析法以蚂蚁金服作为案例,详细分析了蚂蚁金服的发展历程、成长壮大的原因、特点和产生的问题,同时搜集一些蚂蚁集团的相关数据辅助分析说明,运用分析的结果研究出目前的监管难题,从而得到未来监管创新的方向以及提出自己的建议。2.对比分析法在分析蚂蚁金服的特点中,将其与传统商业银行和高科技企业对比;在分析金融监管模式中,将国内外的金融科技监管模式进行对比,找出国内监管的不足之处,从而进行改进,帮助完善我国金融科技监管框架。3.文献分析法研究过程中,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源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相关知识库来查找文献,将收集的文献进行比对和分析,掌握有关金融科技和监管的理论知识,了解国内外监管异同,为本文的研究打下基础。(三)创新之处一是角度的创新,以往的文献对金融科技监管的研究是从整体的角度进行,而本文采用案例分析的形式,从个别金融科技企业的角度研究目前仍存在的监管问题;二是思想的创新,以往的文献研究金融科技监管问题从金融科技发展分析监管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蚂蚁金服的发展历程、成长壮大原因和特点研究,从而分析出目前金融科技企业监管困境,以及提出对应的建议。二、文献综述(一)国外关于金融科技监管的相关研究关于金融科技监管困境的研究,许多国外学者认为传统的监管模式难以适应目前金融科技发展。从监管部门与被监管企业方面,IMF(2019)提出金融科技对现有的制度安排提出的挑战,金融科技突破了金融机构处理的许多传统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让哪个监管机构参与,且某些情况下公司可能不属于任何基于主体的监管范围。Kaaletal.(2017)指出金融监管往往基于事后总结来寻求“最优”,而这种选择并不一定能够适应新的形式,否则也不能叫做“破坏式创新”。即使及时根据当下的监管需要制定法律也难以跟上创新的步伐。Douglasetal.(2016)指出由初创企业引领的金融科技的最新发展,对监管部门和相关参与者都构成了挑战,尤其是在平衡该创新的潜在利益与新方法可能产生的风险方面。同时也有许多学者提出相应的监管对策,在监管主体方面,IMF(2019)在《金融科技监管制度安排》中阐明了目前对监管所成立的机构应该有明确的任务授权。金融科技常常越过监管边界,因此有效协调至关重要。金融科技目前发展速度快,且具有普遍性,监管部门需要做好随时根据其改变来调整制度安排的准备;在监管模式方面,Brummer(2015)提出了实验主义监管的概念,该监管模式对监管决策的拟定更有前瞻性和适应性。英国基于实验主义监管概念推出的“监管沙盒”制度引起各国的关注,成为热门;在监管技术方面,Bamberger(2009)认为通过监管科技,可以将相关法律法规转换为计算机代码,同时将金融监管部门制定的原则性的规范转变为法律法规,以使金融监管更加精确。(二)国内关于金融科技监管的相关研究与国外研究相对而言,我国对金融科技研究起步稍晚,但与国外学者相似,国内学者也认为对于目前金融科技的发展,我国监管制度面临很大的挑战,也在探索着新的监管方式,具体研究现状如下:我国大多数学者在研究金融科技监管存在的问题都提到的法制建设不完善,即相关的监管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监管实践缺乏保障(夏诗园,2020),缺乏必要的监管依据和专门的法律约束(张凯,2021),然而,也有学者指出中国法律缺少对互联网金融的性质进行界定,那么法律就不会普遍性认可互联网金融业务,互联网企业与金融机构其实是不同的,在开展的一些金融业务上容易打擦边球,作为中间方,从而逃避监管(梁军峰,,2020)。在监管机制方面,张凯(2021)认为“一元多头”式金融监管体系亟待转变,同样,学者夏诗园(2020)也提到目前我国分业监管制度与混业经营模式不相适应,易滋生监管套利。总的来说,我国金融科技属于新兴行业,政府对于这一方面的监管经验不足,那么制定的相关监管规定会存在局限,不管是监管主体的不明确,还是监管规范细则的不够完善,监管手段的落后,都证明我国金融监管监管发展与完善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关于金融科技监管的对策及建议,学者们主要从以下方面来研究:一是监管主体。陈彦达(2020)指出政府机构是金融科技监管主体,提高中央与地方双层金融科技监管水平,需要中央统筹规划;张凯(2021)则提到了由金融科技企业自主监管,理由是金融科技企业拥有其他外部企业无法获得的特定信息,企业通常对竞争对手的密切关注,对其运营模式了解,利于加强同行业企业相互监督和约束;李奕博(2019)指出应引入具有公正性的第三方监管机构,且该第三方监管机构是政府认证的,那么其有一定的公信力,对金融监管执法具有一定监督作用,规范金融监管的执法,使未知的金融风险得到更有效控制;李有星(2019)从公共监督的角度阐明可以通过“看门人”等专业的专家学者和社会的大众来进行社会监督。二是监管理念。袁康(2020)提出了社会监管理念下的金融科技监管。社会监管理念,即监管主体的社会化,实施监管的主体不仅仅局限于国家监管部门,而是多类社会主体通过沟通、合作的方式来一同监管,社会组织、相关企业、个人等主体都可以在规则的约束下,以不同的监管形式共同监管;郑丁灏(2021)则提出金融科技监管应有穿透式监管理念,穿透式监管理念框架从监管核心、监管对象及实施原则来阐述,监管核心为实质重于形式;监管对象是对主体和产品双向穿透;实施原则为适应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比例原则;吴烨(2019)研究的合作主义新监管范式,同传统的监管范式不同,合作主义着重强调承认政府单向管控的局限性,政府的单向管理关系要转变为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企业的互相合作促进关系。三是监管手段。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监管科技应运而生,监管主体运用技术手段驱动监管创新,监管部门在掌握大量的数据之后,通过建立模型、后台分析等技术手段了解账户的信息、关联方、权利关系等多维度数据,从而预测该行业的风险程度与发展动向,并作出有效的监管调整(陈沛,2018);其次是现场调查手段(王伞伞,2021),注重监管分析,深入了解企业文化、行为及风险偏好,提升监管前瞻性,通过主动分析发掘潜在风险,并及时消除;张凯(2021)提出利用法律手段来进行监管,立法机构可联合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机构,围绕安全风控、技术应用、基础通用以及专门性法律约束等多个方面,构建并完善金融科技监管规则体系。综上,现有文献对金融科技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进行了各自的论述和研究。在金融科技企业监管面临的问题方面,国内外学者都进行了大量研究,大多数学者从金融科技风险的角度来分析金融高科技监管目前的困境,提到了当前金融科技监管与金融科技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国内学者提到了目前我国金融科技监管存在监管理念落后、法律制度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在相应的对策及建议方面,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在监管主体方面,学者们提到了政府、企业、社会等多主体来对金融科技进行监管;在监管理念方面,国外学者注重实践主义,国内学者则提出了社会监管理念、合作主义等多个理念;在监管手段方面,国外学者注重研究“监管沙盒”和功能性监管,国内学者建议可利用技术、法律、现场调查等手段来加强金融科技监管。不足之处在于目前学者大多基于国家、社会的视角研究金融科技监管困境及对策,很少从金融科技企业角度研究监管问题。三、相关的理论研究(一)金融科技的理论研究关于金融科技概念的界定,国际机构和国家主管部门都对其有不同的定义,在广义的角度上,国外学者Arneretal.(2015)认为金融科技是科技为金融提供更多解决方案,主要为金融提供的创新在于新技术,但并没有一个稳定的金融模式;从狭义的角度,Barberis(2014)认为金融科技是在支付清算、线上融资、智能投顾等方面新兴起的金融服务,具体包括第三方支付、风险管理、身份验证和P2P借贷等。在国内,学者李东荣(2017)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概括,电报、电话等通信技术的发展,金融跨地域和期限的资源配置的效率提高,目前金融业正慢慢从金融电子化、信息化阶段,迈向数据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新阶段。1.金融创新悖论由于金融科技是利用技术手段实现金融服务的创新,但仍旧属于金融创新的范畴,而对于金融创新,在金融危机以前,大多数学者持乐观态度,危机以后,许多学者关注到了金融创新的“黑暗”面,认为其具有悖论性,慢慢形成了金融创新悖论。诺贝尔奖获得者Paul(2009)指出,金融创新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个寻租问题,但不是生产力的真正提高。LarryFauveret.al(2010)的研究表明使用金融衍生品和企业价值成长之间的关系是负相关或不相关的。金融创新悖论指金融创新并不是促进经济增长,反而使得社会的金融和经济变得复杂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金融创新会带来垄断,而不是促进经济的增长;二是金融创新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是负相关的;三是金融创新的过程会伴随着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增加;四是金融创新会导致交易成本的增加。为了应对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国家监管当局应该重视,并且也对监管手段进行对应的完善。2.长尾理论长尾理论最开始由美国人克里斯·安德森提出,它诞生于网络兴起的时代,与金融科技和互联网企业相关,早期用来描述亚马逊、谷歌等互联网巨头的商业模式。以前人们往往只关注主要部分,即关注“头部”(如图1),而忽略了数量大,但是需要花费大成本去关注的“尾部”,在互联网兴起的时代,技术的发展使得关注的成本降低,互联网企业可以通过很低的成本关注“尾部”,而尾部所带来的效益并不低于头部,甚至会大于头部。图1长尾理论(二)金融监管理论研究1.金融监管的概念金融监管的产生,本质上是因为金融市场机制的失灵刘超编著,《金融监管学》,中国铁道出版社,2019.03,第2页,因此,政府或其他监管机构加强外部监管是非常重要的。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现代科技发展和金融自由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的金融业务界限被打破,金融创新化的加快以及资本流动性的冲击使金融面临更多的风险。然而金融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突出,因此,金融监管对实现金融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健康发展起着关键刘超编著,《金融监管学》,中国铁道出版社,2019.03,第2页2.金融监管理论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金融监管理论也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大致分为三种:公共利益论、效应理论和监管辩证理论。(1)公共利益论公共利益论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之后,最早是用来解释政府对市场进行监管的合理性。经济危机爆发之后,市场调节失灵,经济萧条,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思想占主导地位,Stiglitz(1981)认为金融市场会失灵,那么金融资源的配置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因此需要政府对金融活动进行适当干预。人们认识到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政府作为监管机构即代表公共利益,通过政府的合理监管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垄断引起的市场乱象,甚至危害整个金融市场的现象发生,可以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从而维护公共利益。该理论是金融监管理论的基础,其表明政府监管的重要性。但是该理论过度依赖于政府干预监管,金融的自由化程度降低,不利于增加市场活力。同时也可能发生金融监管部门腐败的事件。(2)经济管制理论该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这时的经济危机已经过去,正是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发展的时候,由于此前的金融监管理论为公共利益论,过于依赖政府干预,金融资本的配置效率低下,市场失去活力,1973年,Ronald首次提出“金融压抑”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认为应当减少政府干预,由此可见,此时的理论已经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学者质疑政府解决金融市场风险的能力,Stigler(1971)提出了经济管制理论,该理论认为政府的对金融的管制并不是为了保护民众或者集团利益者,政府之所以进行金融监管,是为了某些利益集团的政治收益和经济收益的最大化。(3)监管辩证理论监管辩证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至今。20世纪90年代后,全球依旧爆发过几次金融危机,引发了学者们的思考,学者们开始重视到其实金融监管者和监管对象之间的关系是在不断变化的,监管部门应该根据市场的发展来不断调整自身的监管政策,美国经济学家Kane(1981)提出了一种管制的“辩证法”分析框架,他运用动态博弈模型,研究得出当金融出现创新,监管部门可能会依据形势的变化而调整原有的监管政策,一旦创新危及金融稳定时,就会进行新的监管,从而形成了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之间的的动态博弈过程。之前无论是公共利益论,还是效应理论,都是从静态的角度去分析提出的,而监管辩证理论则是从动态的角度分析,金融监管理论需灵活应对金融监管问题,也更加注重金融监管的实际性和可行性的研究。3.功能监管“功能监管”理论是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佛大学的默顿教授提出的。他主张建立一套新的监管思路,不再以金融机构为中心展开监管权力的配置,而是依据金融产品所内含的基本经济功能来设计监管制度。最终,功能监管实现对金融业跨业务、跨机构、跨期限、跨市场的协调规范。简单来说,就是监管部门绕开金融主体的差异对金融业务进行监管,更加关注更具稳定性金融的基本经济功能。四、案例分析(一)蚂蚁金服公司介绍蚂蚁金融服务集团(以下简称“蚂蚁金服”)蚂蚁金服招股说明书,2020.08脱胎于阿里巴巴集团,2014年10月正式成立,其在招股说明书上表明,之所以取名为“蚂蚁”,是因为相信小,即美好;小,蕴含力量(smallisbeautiful,smallispowerful)。蚂蚁金服以“普惠”作为理念,服务小微企业,同时通过技术和创新,推进信用机制建立。蚂蚁集团是支付宝的母公司,领先的金融科技平台,致力于通过科技和创新推动包括金融服务业在内的全球现代服务业的数字化升级,为个体蚂蚁金服招股说明书,2020.08蚂蚁金服是现今金融科技独角兽企业,自成立至今的5年多时间里,规模快速成长。公司业务规模方面,2017、2018、2019年度和2020年1-6月,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653.96亿元、857.22亿元、1,206.18亿元和725.28亿元。金融科技平台促成的资产管理规模、消费信贷、小微经营者信贷余额、数字支付的总支付交易规模均超万亿元(如表1所示)。在公司估值方面,2015至2017年间,公司的估值每年均增长了大约150亿美元。借助2018年6月8日的Pre-IPO轮140亿美元的融资,使2018年估值实现翻倍增长并达到1476.92亿美元。2019年估值更达到1538.46亿美元,蚂蚁集团的一些国际投资人在蚂蚁搁置首次公开发行(IPO)并被迫重组之后,一些国际投资人对其给出了一个更为审慎的估值,从该公司2020年的业绩对其进行估值,估值超过2000亿美元(如表2所示)。表2蚂蚁金服各年估值表年份(年)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估值(亿美元)250超4506007501476.921538.46超2000根据相关文献整理所得(二)发展历程蚂蚁集团起步于2004年成立的支付宝,于2014年10月正式成立。发展历程主要有三个阶段,内部萌芽期(2004年—2013年)、多元化发展时期(2014年—2017年)和科技服务发展时期(2018年至今)。发展时间轴如图2所示。内部萌芽期主要是移动支付业务起步和拓展,2004年支付宝创立,开始支付宝只是提供数字支付业务,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逐渐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给使用者带来了便利性,例如2008年10月,支付宝公共缴费服务上线,支持水、电、煤、通讯等缴费。2010年的3月,支付宝的用户已突破3亿人,其规模的扩大成为也日后蚂蚁金服成立的基础。多元化发展期是对金融业务的拓展,主要包括数字金融业务、海外移动支付业务和社区金融服务业务。2014年10月,蚂蚁金服正式成立。2015年2月,支付宝和印度支付平台Paytm合作,推出印度版本地钱包,开拓海外业务。同年9月,蚂蚁金服宣布启动“互联网推进器”计划,加大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动金融机构向新金融转型升级。2016年6月,同中国扶贫基金会旗下的小贷机构合作,进行“精准扶贫”,推进普惠金融。这个阶段的计划是打造金融生态圈。科技服务发展时期主要强调科技技术在金融方面的应用,推出多个金融科技产品平台,构建更安全可靠的互联网金融。2018年6月推出蚂蚁区块链平台(Baas),同年11月,在蚂蚁金服ATEC科技大会上,正式推出技术风险防控平台TRaaS。TRaaS是把蚂蚁金服整个分布式架构和相应的技术风险能力组合在一起的免疫系统,将资金安全能力结合AIOps,使系统实现故障自愈。图3蚂蚁金服发展时间轴资料来源:招股说明书成长壮大的原因分析2020年7月,蚂蚁金服宣布将在科创版和港股上市,其估值超2000亿美元,引起市场的大量关注,从2004年支付宝成立至今不到十七年的时间,其已经成长为科技金融超级独角兽企业,笔者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迅速成长壮大的原因进行分析阐述。阿里巴巴的资源支持支付宝是从阿里巴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旗下的淘宝网独立出来的,蚂蚁金服与阿里巴巴集团在战略层面是紧密协同的合作伙伴关系,且阿里巴巴集团也是蚂蚁金服的第一大股东(如表3所示)。阿里巴巴凭借其进入互联网市场的先发优势,经营B2B电子商业业务,在2006年就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网上B2B公司,占据中国B2B电子商务市场大部分份额,积累大量的商家和客户资源,支付宝成立的初期,淘宝就为其提供了平台和众多客户资源。现在蚂蚁金服依托于高质量的数字支付与数字金融服务进行发展,而数字支付与数字金融服务同样受益于阿里巴巴旗下平台上应用场景和消费规模的扩展。其平台涉及的电商交易和其他商业活动,有助于公司数字支付业务的发展,并与其他业务相连接。例如用户在阿里巴巴旗下的平台进行购物、点餐、出行等消费记录,创造了大量用户洞察,这些洞察分析同蚂蚁金服的技术服务结合起来,帮助合作的金融机构向用户提供信贷。政策因素2011年5月,央行公布了首批《支付业务许可证》,支付宝也成为首批获得支付牌照的非金融机构。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要鼓励互联网与银行等金融机构融合创新,培育互联网金融创新型企业。蚂蚁金服作为互联网金融创新型企业,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2016年,随着P2P网贷平台爆雷事件频发,许多网贷平台跑路,国家对网贷行业监管收紧,出台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重点整治P2P网贷平台、第三方支付业务等,大量互联网小贷公司退出市场,全国政协委员贺强教授针对该问题在两会的提案上提出对P2P平台分级监管,扶大限小的建议。大量互联网小贷公司的退出为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为小微经营者提供信贷的蚂蚁金服让出了资源,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市场份额,利于其发展壮大。截止至2020年,除支付领域外,蚂蚁金服还通过其本身和控股、参股子公司,获得金融领域的多张牌照(如表4所示)。表4蚂蚁金服的金融牌照表持有牌照对应产品或子公司持有牌照对应产品及子公司银行互联网银行网商银行基金基金支付支付宝虚拟银行(香港)基金代销蚂蚁基金保险互联网保险众安保险基金管理天天基金产险国泰产险第三方支付支付宝相互险信美相互小额贷款蚂蚁小微小贷保险代理蚂蚁保险蚂蚁商诚小贷股权众筹蚂蚁达客保理商融保理征信百行征信商诚保理资料来源:国海证券研究所客户群体蚂蚁金服以“普惠”作为理念,客户主要为个人消费者和小微经营者,而个人消费者和小微经营者的数量众多,根据长尾理论,其所产生的效益甚至会大于大型企业。根据招股说明书,支付宝在中国有规模庞大的用户群体,用户超过10亿、商家超过8,000万,合作的金融机构超过2,000家,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12个月期间,公司的平台处理的总支付交易规模达118万亿元根据艾瑞咨询的统计,按照总支付交易规模计算根据艾瑞咨询的统计,按照总支付交易规模计算先进的技术水平阿里巴巴凭借进入网络零售平台服务市场的先发优势,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平台商家和消费者,拥有海量的交易、物流、支付的等数据,加之其在人工智能、算法及分析、计算与蚂蚁链等技术领域的研发与大投入力度,已经达成高质量的客户洞察和具备成熟化的自有算法,通过先进的算法将大数据进行整理,算出消费者的消费喜好,实施个性化搜索排序策略,针对性满足消费者需求,加大了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大大提高用户粘度。运营手段支付宝平台为用户提供全方位服务,消费者通过使用支付宝APP即可享受众多日常生活服务,包括出行服务、便民服务、本地生活服务等,功能众多,方便快捷,较能吸引消费者使用。数字金融科技平台是与金融机构合作,为其提供科技服务,帮助金融机构为消费者和小微经营者提供贷款,金融机构从按收入的一定比例向其支付技术服务费。根据其招股说明书,蚂蚁金服声称公司旨在设计和开发便捷、易于使用的信贷产品,例如花呗,公司通过客户洞察和信用评估模型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评估,从而确定花呗使用额度,使用花呗无需抵押物。以“使用花呗分期(含手续费)购买小米10手机”为例,原价2099元,分12期(含手续费)每期应支付188.04元,那么十二期就一共支付2256.48(188.04×12)元,若按年利率=年利息/借款总额的计算方法,则可算出年利率=(2256.48-2099)/2099×100%=7.5%,然而,这是一个陷阱,当消费者每个月还款之后,所欠款数是越来越少的,但消费者却要每个月支付相同的利息,实际年化利率远不止7.5%。笔者通过内部收益率公式A=IRRA=IRR×12A:年化利率N:借贷期限C:借款总额NCFt:每月还款额人才助推人才的流入是蚂蚁金服得以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阿里巴巴集团总部和蚂蚁金服都位于杭州,根据猎聘大数据研究院数据显示,2018年一季度至2020年二季度,杭州成为全国互联网行业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最高的城市,达到14.8%(如图5所示),杭州高速发展的互联网创新型企业吸引了大量高质量人才。资料来源:猎聘大数据研究院,199IT其次是蚂蚁金服的内部人才优势,高层中大多数来自于阿里系的优秀人才(如表5所示),如执行董事长井贤栋同时为阿里巴巴集团的董事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高级顾问;执行董事倪行军是支付宝创始团队核心成员,他们具备大量源于阿里巴巴集团的管理经验。表5蚂蚁金服部分高层任职情况表现职位姓名原工作单位入职蚂蚁金服时间执行董事长井贤栋阿里巴巴2009年加入支付宝执行董事、CEO胡晓明阿里巴巴2006年加入支付宝执行董事、CTO倪行军阿里巴巴2004年加入支付宝CHO曾松柏麦当劳中国区2012年加入蚂蚁集团首席财务官韩歆毅中国国际金融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加入阿里巴巴集团数据来源:招股说明书工作制度996工作制是目前中国互联网企业盛行的加班文化,马云在2019年提及996工作制,他认为996是福报。996是指上午九点上班,晚上九点下班,午休一个小时(或不到一个小时),一周工作六天,计算可知,员工一天工作11个小时,每周工作共66个小时。阿里集团在996工作模式下,员工每天工作时间长,为公司带来的效益也就越高。特点与传统商业银行相比(1)虚拟化的交易平台蚂蚁金服为金融机构和用户提供一个互联网的虚拟交易平台,区别于传统商业银行的线下实体网点,实体网点面临着地段的选择、租金、人工维护成本(包括保洁、安保)、办公用品的消耗等问题,且传统商业银行地域覆盖小,若想实现网点覆盖全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而线上的虚拟交易平台则无需考虑租金和地段选择,同时没有柜台人员,也无需置办办公用品,地域覆盖广,全国互联网用户均可办理业务,极大减少了成本。时间灵活传统商业银行办理业务受到时间限制,需在银行员工上班时间方能办理业务,且要携带相关材料到银行网点方能办理;而蚂蚁金服提供的互联网平台打破了时间的限制,可以24小时无时间限制办理业务,客户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业务办理,无需到实体网点,同时节省了交通上的时间,这样的线上模式提高了时间的灵活性和用户的便捷性。差异化的产品定位传统商业银行的优势在于雄厚的资本、国家信用的担保和资金安全,但是办理业务流程繁琐、需要抵押品,门槛高,其客户大多是有具有大量资金和资产的个人或企业;而互联网微贷平台无门槛、无担保、流程简单、贷款易,吸引那些数量众多、只有小额资金的客户,蚂蚁金服将产品定位为“小微”,服务对象为没有抵押品、信用评估困难、经营业绩不确定的小微经营、普通老百姓,其基于海量客户,发挥了长尾效应,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使得客户办理业务智能化,简化了办理流程,让那些处于边缘、达不到商业银行贷款资质的小微经营者和普通大众获得贷款。与高科技企业相比:利用技术手段创新金融服务蚂蚁金服为金融科技企业,以科技作为驱动,为用户提供创新型金融服务,同其它高科技企业不同,其为客户提供投资理财、借贷的业务,涉及大量资金,金融业本就具有高风险性,一旦出现问题危害极大,甚至会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因此国家对金融行业的准入门槛较高。蚂蚁金服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手段,与金融机构合作,为其提供一个智能化平台,同时开发风险识别和管理解决方案算法,协助金融机构做风险管理决策,但是管理决策的风险由金融机构承担。产生的问题市场垄断(1)市场支配地位在市场份额方面,根据阿里巴巴集团行政处罚决定书,其长期占有较高市场份额,且具有很高的市场认可度和消费者黏性。在2015-2019年市场份额方面,其市场份额超过70%(如表6所示),网络零售平台商品交易额在中国境内零售商品总额中所占比也均超过50%(如表7所示),近5年来,其CR4指数阿里巴巴行政处罚决定书,2021.04(市场集中度指数)分别为99.68、99.46、98.92、98.66、98.45,显示相关市场高度集中阿里巴巴行政处罚决定书,2021.04表6平台服务收入份额表年份(年)20152016201720182019平台服务收入份额(%)86.0775.7778.5175.4471.17表7网络零售平台商品交易份额表年份(年)20152016201720182019网络零售平台商品交易份额(%)76.2169.9663.5861.7061.83以上表格均根据行政处罚决定书整理所得在其他经营者对其依赖程度方面,阿里巴巴集团所经营的平台用户跨年度留存率达98%,使得平台经营者难以放弃这一平台的庞大的消费群体和巨大流量;在网络零售商品市场,平台具有很高的经营者和消费者认可度,通过调查发现,平台内经营者普遍认为与其他网络零售平台相比,该平台的影响力更大,消费者更为认可,若放弃在这一平台经营不仅影响营收,会对其品牌形象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最后是平台内经营者转换平台成本高,因为商家在其提供的平台积累了大量的固定用户、交易、支付、用户评价等数据,并依赖这些数据开展经营活动。用户和数据是重要资源和无形资产,难以迁移到其他竞争性平台,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平台经营者和消费者对其依赖程度较大。根据《反垄断法》第十八、十九条规定,可认定其具有市场支配地位。限定交易行为限定交易行为主要指互联网平台利用其市场支配地位来限制平台企业的交易意愿,近年来,阿里巴巴集团为限制其他竞争性平台发展,维持、巩固自身市场地位,对平台商家采取多种奖惩措施保障“二选一”(即要求商家在该平台入驻后,就不能入驻其他竞争型平台)要求实施,一方面通过流量支持等激励性措施促使平台内经营者执行“二选一”要求,另一方面通过人工检查和互联网技术手段监控等方式,监测平台内经营者在其他竞争性平台开店或者参加促销活动情况,并凭借市场力量、平台规则和数据、算法等技术手段,对不执行当事人相关要求的平台内经营者实施处罚,包括减少促销活动资源支持、取消参加促销活动资格、搜索降权、取消在平台上的其他重大权益等措施。这些处罚措施大幅降低消费者对被处罚平台内经营者的关注度,对其正常经营造成重大不利影响,同时具有很强的威慑效果,使得更多平台内经营者不得不执行当事人提出的“二选一”要求。以上行为已经违反了《反垄断法》第十七条第一款第(四)项“没有正当理由,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进行交易或者只能与其指定的经营者进行交易”规定。紧贴红线—高利率水平蚂蚁金服具有极高的净利润且每年都在飞速增长,2020年上半年净利润就已经超过2019年度的净利润额(如表8所示)。在高额利润的背后,是其高利率的营销手段,上文中通过对“使用花呗分期(含手续费)购买小米10手机”案例的分析得出,其年化贷款利率高达13.57%,央行2002年发布的《关于取缔地下钱庄及打击高利贷行为的通知》中第二条规定:“双方协商的利率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同期、同档次贷款利率(不含浮动)的4倍”根据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发布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2021年4月20日的一年期报价利率为3.85%,其4倍为15.4%,虽然蚂蚁金服的年化贷款利率未超过15.4%,但也距离该红线不远,应引起相关相关部门的关注。3.联合贷款模式产生监管空白蚂蚁集团促成的信贷业务规模的迅速扩大,主要依靠的是联合贷款和助贷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科技引领的信贷分工改革,银行传统的业务属于表内加杠杆,但是联合贷款模式切入了信用创造体系,却不体现在资产负债表当中,而我国的监管模式是基于资产负债表的,因此逃脱了表内监管框架,形成了一种“表外信用创造”模式。其次,蚂蚁金服在业务中承担了客户获取、筛选、风险定价、风险模型的构建、贷后检测等多个核心角色,将合作的金融机构的资金聚集起来在平台上发放贷款。但是,蚂蚁金服不是银行,其旗下只有微贷企业,是不涉及存款业务的,在整个存款—贷款—存款这个信用创造的链条中,蚂蚁金服促成的小微信贷主要由合作的金融机构发放,绝大部分不体现在其资产负债表里,最初的存款由合作银行提供,最后的存款是其他银行的,其资产和负债都隐匿在信用创造的链条背后,蚂蚁金服的角色既涉及到信用创造又游离于监管框架之外,监管部门无法将其纳入传统监管模式下的监管范围内。由此看出,基于存款派生链条来界定银行监管对象和基于资产负债表来制定监管指标暴露了很大的局限性。存款派生只是信用创造的表现之一,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许多金融科技公司参与了信用创造当中,却因为隐匿在派生存款链条之外而逃避了监管;银行的监管主要考察资产负债表项目,类似于蚂蚁金服的金融科技企业的信贷资产却未体现在其资产负债表内,而是体现在合作银行表内,这些金融科技企业又掌握着海量的用户数据和强大的算法分析能力,承担着风险定价、授信和风险评估、贷后管理等核心职能,若不将这些企业纳入监管范围,那么整个金融体系将面临巨大的风险。4.996工作制的违法性根据全国人大最新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劳动者每天的工作时长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而996的工作模式下的工作时长已严重超出法律规定范围,应引起国家劳动保障部门的关注,确保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得以保障。五、中国金融监管发展历程、现状及挑战(一)发展历程1.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后至1983年,我国实行的是复合中央银行制,央行既行使货币发行又对金融进行监管,中国人民银行是唯一的银行,各金融机构高度统一管理。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1992年,是统一监管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开始了改革,中国银行、建行、工行渐渐从央行分离出来,成为专业银行,同时金融业务和金融机构也在增加,这时需要一个专门统一监管和协调的职能部门。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央行职能,不再办理私人借贷业务。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非银行机构也在此阶段被不断涌现,资本市场得到发展,相关的金融监管规章制度开始建立。这一阶段只有央行一个监管部门,同时这也是适应改革开放的监管体系初步形成。1993-2016年,金融分业监管体系的形成与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为了适应资本市场快速发展,政府分别于1992年、1998年、2003年成立了证监会、保监会和银监会,证券业、保险业和银行业得以分业经营,提升各监管机构的专业监管能力。2017年至今,综合监管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为了加强金融风险防范,2017年11月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成立金融稳定和发展委员会,协助国务院统筹协调金融稳定发展,同时也拉开新时代金融监管改革序幕。为了顺应综合监管的趋势,深化金融监管改革,政府在2018年将银监会和保监会合并成银保监会,我国开始进入“一委一行两会”的监管时代。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的金融监管框架也愈加完善,监管制度更加健全,综合监管的步伐正在迈开。(如表9所示)表9中国金融监管体系发展表新中国成立—1983年复合中央银行制统一监管体系的形成与发展(1978-1992年)1978—1983年开始改革,中国银行、建行从央行分离1984年人民银行正式行使央行职能,现代央行制度确立1992年中国证监会成立分业监管体系的形成与发展(1993-2016年)1998年保监会成立2003年银监会成立综合监管体系的形成与发展(2017年至今)2017年金融稳定和发展委员会成立2018年银监会和保监会合并成银保监会根据相关资料整理所得2.我国金融科技政府监管发展历程金融科技是以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依托的金融行业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而金融科技的前身则是互联网金融,2016至2018年是互联网金融发展势头,而我国对其的监管也在由开始宽松到渐渐地加强。具体政策见表10。信息和数据逐渐成为监管着力点,国家也加大了对互联网小贷公司的违法打击力度。(二)我国金融监管现状当前我国的监管框架是“一委一行两会一局”,即国务院金融稳定和发展委员会(一委)、中国人民银行(一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两会)和各地监管局(一局)。国金委主要职责是统筹协调金融稳定和改革发展重大问题;央行更多的是担负起宏观审慎管理、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履行货币政策职能和宏观审慎职能;而银保监会和证监会则更加突出微观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职能;各地监管局则在金稳会和行为监管职能的领导下维护地区的金融稳定。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吸取经验教训,我国也在不断探索金完善融监管框架,结合我国国情,国家提出了“双支柱监管政策”。“双支柱”即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两种政策负责不同的周期,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周期,宏观审慎政策调控金融周期,当前监管的重点是去杠杆、去通道、去链条、规范影子银行和银行表外业务。2016-2020年,国家对各类互联网高风险平台进行整治,P2P平台实现全部清零,2019年《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颁布,监管层对“金融科技”加以审视,金融科技顶层规划趋于完善。2019年底,央行宣布进行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工作,北京为最先试点的城市,2020年4月,央行扩大试点范围,新增上海、深圳等6座城市,同时也是中国版“监管沙盒”的落地。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的挑战1.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目前的金融创新飞速发展,而法律起草和修订需要时间,但从蚂蚁金服仅花了十六年的时间就成为全球金融科技企业超级独角兽看出,互联网金融发展速度远比法律的完善速度快,也是导致监管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的原因;其次,互联网平台的新商业模式和新兴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使其具有市场支配地位,伴随而来的是形成市场垄断,但这些垄断行为不同于传统的垄断行为,数字化的卡特尔、数据的滥用、限制性交易等行为对传统的反垄断法制度提出挑战,如何整顿平台垄断行为也是目前国家监管部门需要面临的难题;最后,金融科技涉及数据安全,科技企业掌握大量数据进行客户洞悉,这些数据关系到消费者的隐私安全问题,因此对消费者的权益保护至关重要,目前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对参与金融科技消费者的保护尚不足。2.执法能力的不足蚂蚁金服等金融科技企业盈利的最大优势就是技术,其多年运营积累了海量的用户信息,同时也建立了大数据库和技术创新中心,未来仍将重点放在技术上,利用大数据、先进的算法、区块链对商家的运营监测、对消费者的客户洞察分析,其已经形成了较成熟的技术和管理系统,同时还能利用技术降低透明度,使得监管部门难以立即掌握其违规证据信息,执法难度加大。例如反垄断的调查,美国对微软的反垄断调查从1997年开始,中间经历了系列波折之后,直到2000年微软和美国司法部发成妥协;欧盟对谷歌的反垄断调查历时7年,最终罚款24.2亿欧元。高科技企业利用技术实施违法行为无疑加大了执法难度,同时,在相关执法部门技术落后、知识更新有限的情况下,更是难以快速反映和分析出对其是否违法并进行调查,因此,金融科技企业的监管对执法部门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监管方式方法单一,存在监管空白目前我国对金融科技的监管仍主要在网络借贷、电子货币方面,在实践中,对监管的主体、责任落实仍不到位。从上文案例分析中得出,基于存款派生链条来界定银行监管对象和基于资产负债表来制定监管指标暴露了很大的局限性。存款派生只是信用创造的表现之一,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许多金融科技公司参与了信用创造当中却逃避了监管,从而产生了监管空白,联合信贷模式属于新的模式,以至于当今的监管规则中并未对其明确定义应当如何监管,游离于监管框架之外的金融科技企业在没有相对应的监管方式应对的情况下钻了空子,例如极高的贷款利率,使整个金融体系风险暴露出来,因此单一的基于资产负债表制定指标的监管手段是不足以形成金融科技企业的监管。人才资源不对称我国金融监管部门等政府机关单位往往面临人才资源匮乏的问题,相比之下,互联网企业往往能获得更多优质人才资源。根据各高校就业质量报告整理得出,国家重点高校上海交大、北大光华、南京大学的毕业生选择党政机关就业不足10%,清华大学也仅11.3%(如表11所示),而超过半数毕业生选择企业单位就业,而在2020年毕业生最期望就业行业(图6)中,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占比最高,达到25.1%,政府机构仅4.6%,根据图7的2017H1全行业人才净流入率图可以发现,互联网行业人才净流入率排名第二,较能留住人才,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高质量人才更偏于在互联网、IT等新兴行业就业,在政府机关就业的较少,因此监管部门的人才质量不如互联网企业,但是作为监管部门,需要监管的是众多高质量人才所在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人才资源不对称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也是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的一大挑战。表11部分重点高校2020年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单位清华大学11.3%24.1%63.9%北大光华管理学院1.5%1.5%94%上海交通大学4.02%29.62%66.09%南京大学8.55%22.66%59.8%武汉大学(研究生)10.25%32.81%55.6%数据来源:各高校就业质量报告图72017H1全行业人才净流入率数据来源: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六、国外金融科技监管(一)国外金融科技监管模式1.英国英国为了保持金融科技创新力和竞争力,2014年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启动“项目革新”计划,2015年正式对外推出监管沙盒,即金融业者可以在一个安全的空间内进行创新产品、服务、商业模式而不会受制于现有法律监管措施,目的是为了给金融科技等提供新的实验区,降低金融风险,激发创新活力。沙盒本是计算机用语,为新开发的程序提供独立测试的空间,安全软件现在该空间运行,若有恶意行为,则停止程序的进一步运行,使其不会对计算机的运作产生损害,而金融业的沙盒监管也是沿用此逻辑。其包括评估参与的企业、申请进入沙盒监管、参与测试、退出和消费者保护五个方面,是一种极具创新意义的主动型监管方式,同时也传递出一个监管理念:以消费者保护为中心,鼓励金融创新。2.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对防范金融风险、金融科技方面的监管更加严格。美国属于混业经营模式,同时有多个监管机构,法律体系较灵活,以功能监管为主。其对金融科技强调:“实质重于形式”的监管原则,采用限制性或功能性严格监管模式,依据业务本质和功能的分类进行分散化监管,例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负责监管资产证券化P2P业务,美国的国税局负责监管虚拟货币。同时还注重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局(FinancialConsumerProtectionBureau)发布了《CFPB创新细则》来保护消费者权益,提高消费者对金融创新产品的满意度。3、新加坡新加坡金融科技监管的特点是开放式监管。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onetaryAuthorityofSingapore)建立金融创新中心和金融科技署,意在对金融科技类进行专门监管,2016年,MAS发布了《金融科技沙箱指引》,建立沙盒监管制度,着重于适当限制沙箱的准入和退出。在准入方面,要求要有技术创新的企业,该创新包括两方面,一是在原有产品和服务上有新技术;二是在原有技术上有创新的产品和服务。在退出方面,要求企业在之前预定的测试时间结束时退出,延长退出时间需提前申请。经过对国外金融科技监管模式的分析,可以得出英国属于主动型监管,美国属于限制型监管,与中国相对比,中国属于被动型监管。首先,各国的监管目的都是为了促进金融创新,同时防范金融风险,保护金融消费者,维护本国金融稳定,但不同的国家所采取的监管模式不同,英国的主动型监管是政府主动鼓励引导金融创新发展,同时积极开展监管手段来提升风险防范能力;美国的限制型监管下政府并不主动鼓励金融创新,监管者按照监管原则严格地对金融创新进行监管,因此其在此方面的监管应用相对滞后;中国的被动型监管是指“先发展,后监管”,给予金融创新发展空间,直到其发展壮大到有危害到国家社会的金融安全时才重视监管,例如近几年年P2P平台的频频爆雷,国家不得不出台相关政策来对该行业进行整治。当然,目前中国监管部门也在努力探索金融科技监管制度,也在逐渐加强金融科技方面的监管。(二)国外金融科技监管借鉴经验1.基于我国国情和金融发展现状打造中国版“监管沙盒”英国推出的沙盒监管制度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不少国家也打造属于自己的监管沙盒,我国可以借鉴英国沙盒监管的实际经验,结合我国的金融科技发展现状,在目标定位、制度设计、拓宽监管视野、丰富准入标准、注重监管弹性和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等方面优化监管,以此发挥目标规划的作用、协调测试内容和监管体系关系,同时加强国际交流能获得更多信息技术支持,注重制度设计上控制风险源,以便降低对金融消费者的不良影响。2.注重金融业务的实质监管,加强功能监管功能监管是依据金融产品所内含的基本经济功能来设计监管制度,强调对金融业务的监管,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仍是基于资产负债表内的监管模式,而类似于蚂蚁金服的金融科技企业参与了信用创造却不体现在表内,使得其游离于监管之外,加强功能监管,根据业务本质进行监管,可以绕开金融主体的差异,让以蚂蚁金服为代表的金融科技企业也能纳入监管范围,从而对其进行严格监管,避免监管空白。3.改进和创新监管方式,丰富金融科技产品在国外的发达国家,有着各自先进的监管方式,例如英国有“监管沙盒”制度,美国有动能性监管和限制性监管,新加坡也在打造具有自身特点的“监管沙盒”刘虹.中外金融科技监管的比较与创新发展[J].对外经贸实务,2020(2):66-69.,英国采用这一监管方式之后的三年时间内,金融科技产业规模达到26.86亿美元,产品数量新增了近三成。由此可见,进行良好的创新监管方式,有助于金融科技产品的开发,从而利于金融科技企业的发展。刘虹.中外金融科技监管的比较与创新发展[J].对外经贸实务,2020(2):66-69.明确监管主体,加强监管对象针对性国外发达国家对于金融科技监管主体针对性强且目标明确。例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负责监管资产证券化P2P业务,国税局负责监管虚拟货币;英国主要由金融行为监管局与审慎监管局实施监管任务,前者负责行为监管,后者负责审慎监管,这样可以更加明确监管主体,同时下达监管任务时也更具有针对性,提高监管效率。我国可以借鉴经验,成立针对性监管部门,对参与金融科技的企业进行专门监管。七、我国金融科技监管对策及建议(一)明确监管主体,多部门协助合作金融科技属于新兴行业,传统监管模式并未将其纳入监管范围,这些参与信用创造却游离于监管框架之外的金融科技企业使金融体系面临巨大风险在监管规则上需要细化,因此国家应明确金融科技企业的监管主体,多部门协助合作,例如国家劳动保障监察局应对996工作模式进行严格监察,增强我国工时制度的执行强制性,加大劳动监察力度和违法惩罚力度。“一委一行两会”体系落实,各司其职,将金融科技领域纳入双支柱监管框架,提高金融科技违法违规成本,严厉打击垄断行为,为金融科技的发展提供保护的屏障。(二)将科技应用于监管,提高执法能力目前金融市场繁杂,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金融业务交织,监管面临挑战。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可以应用于互联网金融行业,同样的,这些技术也可以应用在监管手段上,“以科技应对科技”成为了全球金融监管机构的普遍共识。2017年底腾讯和北京金融工作局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拟开发金融安全大数据监管平台。有关监管部门应完善动态监管,以技术驱动监管,对金融市场和金融科技企业信息和数据进行监测,提高风险识别的敏感度,缩短监管空窗期,提高执法机构的能力,同时,各个监管机构可以加强金融信息科技共享,例如对于金融科技企业的信用、违法等信息实现监管机构之间数据共享,应用科技可以降低监管成本,推动监管能力升级。(三)创新监管方式,重视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和行为监管蚂蚁金服的事件可以让我们认识到,金融科技不是金融监管的法外之地,重视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传统的监管模式是分业监管,监管部门对各自所管辖的金融机构有监管权力,这套监管模式仍有实际价值,同时也有提升和改善的空间,例如针对金融科技公司采取另编或特编资产负债表的方式,落实监管指标;从金融产品的本质而不是机构资产负债表维度进行管理,对于那些非持牌机构,却又在金融业务链上的可以根据市场影响力、系统重要性程度适时进行监管介入,如蚂蚁集团在联合贷款模式下实际上参与了客户推介、风险定价、贷后监控等环节,那么按各个环节就应接受相应的监管,同时还需探索和加强以法律合规和消费者保护为主的行为监管。加大对多层次人才的引入从对蚂蚁金服“人才助推”方面的研究可以看出,人才是发展的基本保障,监管也是如此,只有大力引进高水平、多层次人才,才能提高监管水平。一方面可采用外部聘用的方式,聘请金融科技领域专家和学者,为加强监管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另一方面在内部吸引多层次人才,包括技术型、专业型、管理型等方面,提高对金融科技企业的监管水平。(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通过对国外发达国家金融科技监管模式的分析,许多发达国家的金融科技监管对我国是十分具有借鉴意义的。全球化的时代下,同时十四五规划中也提到了“坚持金融对外开放”,应敞开国门,与国外监管部门和国际监管机构保持沟通,定期召开交流会,加强监管技术方面的合作。金融科技还具有跨境发展的特点,这也要求国内外监管部门需建立多位一体的金融科技监管体制,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加强信息数据的交换,使得跨境金融科技企业同样受到相同程度的监管,防止金融科技风险在国际间传播。八、结语在金融科技发展的浪潮下,对金融监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本文以蚂蚁金服为例,分析了蚂蚁金服的发展历程、成长壮大的原因、特点及产生的问题,同时分析对比了我国金融监管模式和国外金融科技监管模式,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到以下结论:以蚂蚁金服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公司,其通过阿里巴巴集团的资源支持、政策、技术及高利率手段、人才、工作制度的因素发展壮大,相较于传统商业银行,具有低成本、高效率、时间灵活、地域覆盖广、用户数量巨大的特点;相较于高科技企业,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进行客户洞察和风险分析。同时企业存在市场垄断、联合贷款模式逃避金融监管、996工作制违反《劳动法》、高贷款利率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五点对策:一是明确监管主体,多部门协助合作;二是将科技应用于监管,“以科技应对科技”;三是重视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四是加大对多层次人才的引入;五是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展望未来,金融科技发展越来越具有普遍性,监管机构需要做好迅速应对改变的准备,完善动态监管,法律法规也要相应完善。“金融科技”具有双刃剑效应,各国都应认真审慎对待,促进金融业的稳定发展。参考文献:[1]刘超编著,《金融监管学》,中国铁道出版社,2019年版。[2]VIRENSHAH.基于大数据的金融科技监管模式及案例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19.[3]濮嘉俊.金融科技监管的创新框架和对策研究[D].浙江:浙江工业大学,2019.[4]许万春.金融科技监管模式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9.[5]李奕博.基于GARCH-VaR模型的互联网金融市场风险度量及科技驱动型风险监管研究[D].内蒙古财经大学,2019.[6]徐世龙.金融科技驱动绿色金融发展的机理与实践[J].北方金融,2021(2):78-81.[7]陆岷峰,徐阳洋.科技向善:激发金融科技在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中正能量路径[J].南方金融,2021(1):10-19.[8]赵海荣.国外金融科技监管实践及对中国的启示[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2):40-44,82.[9]王伞伞.我国金融科技监管短板、突破口与体系建设[J].财会月刊,2021(2):155-160.[10]张凯.金融科技:风险衍生、监管挑战与治理路径[J].西南金融,2021(3):39-51.[11]应尚军,张静.新形势下的金融科技监管思路——以"监管沙盒"制度框架为视角[J].西南金融,2021(2):25-37.[12]韩洪灵,陈帅弟,陆旭米,等.金融监管变革背景下蚂蚁集团估值逻辑研究——基于科技属性与金融属性的双重视角[J].财会月刊,2021(1):13-22.[13]郑丁灏.论金融科技的穿透式监管[J].西南金融,2021(1):14-25.[14]陈健.我国金融科技监管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分析[J].中国市场,2021(5):37-38.[15]陈彦达,王玉凤,张强.我国金融科技监管挑战及应对[J].金融理论与实践,2020(1):49-56.[16]王蕊,李宗航.金融科技助推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模式转型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9(3):68-77.[17]董洁.金融科技与金融监管[J].中国商论,2020(4):60-61.[18]刘虹.中外金融科技监管的比较与创新发展[J].对外经贸实务,2020(2):66-69.[19]王凡迪.英国金融科技的监管沙盒应用实践与启示[J].现代商业,2020(35):67-69.[20]刘孟飞,奉洁,蒋维.金融科技的监管挑战与对策[J].西部金融,2020(7):91-93.[21]肖慧荣.论金融监管的必要性——蚂蚁金服事件的思考[J].经营者,2021,35(2):250-251[22]黄玉树.论互联网金融服务的风险与法律防范——以蚂蚁金服为例[D].福建:华侨大学,2015.[23]甘兆雯.蚂蚁金服的运行特征分析[J].特区经济,2017(7):111-114.[24]袁康.金融科技的技术风险及其法律治理[J].法学评论,2021,39(1):115-130.[25]赵文蕾,韩平.我国金融科技监管现状及完善路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0(8):126-127.[26]吴江羽.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数据监管法律框架构建[J].西南金融,2020(11):76-85.[27]陈沛.我国金融科技的监管困境与路径选择[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6):57-64.[28]毛玲玲.互联网金融刑事治理的困境与监管路径[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9,27(2):34-46.[29]吴烨.金融科技监管范式:一个合作主义新视角[J].社会科学,2019(11):109-115.[30]李东荣.金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宁夏银川外国语实验校2025年初三下摸底统一考试物理试题含解析
- 镇江市2025届数学四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据采集与审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港口客运高峰期应对考核试卷
- 毛巾企业产品创新与研发管理考核试卷
- 炼油设备安全标准化建设考核试卷
- 涤纶纤维在全球市场的分布情况考核试卷
- 畜牧繁殖辅助设备制造考核试卷
- 生物农药的知识产权布局与策略考核试卷
- 创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考核试卷
- 2025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4.15)知识测试竞赛题库(含答案)
- 四川自贡九鼎大楼“7·17”重大火灾事故调查报告学习警示教育
- DB33T 1233-2021 基坑工程地下连续墙技术规程
-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含新增和修订部分)
- 社区家庭病床护理记录文本汇总
- 色谱、质谱、联用
-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图形旋转》练习题
- 智慧树知到《开启疑案之门的金钥匙司法鉴定》见面课答案
- 结构化面试技巧(完整版).ppt
- 视网膜动静脉直径测量方法
- 抗病毒药物在猪病临床生产中的应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