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佛教与佛教文化
2、初期佛教制度
(1)僧团的形成
七众:即七类弟子,构成释尊之教团(出家与在家)。又作道俗七众。
比丘:又作苾刍、乞士,指满二十岁之出家男。
比丘尼:又作苾刍尼、乞士女,指满二十岁之出家女。
沙弥:又作勤策男,指未满二十岁之出家男。
沙弥尼:又作勤策女,指未满二十岁之出家女。
式叉摩那:译作学法女,乃沙弥尼为比丘尼前二年之称呼。
优婆塞:译作近事男,指在家之男信徒。
优婆夷:译作近事女,指在家之女信徒。
(2)僧伽制度
出家:佛教信徒为求解脱而出家修行。
佛教徒出家,先要剃发,这是取得僧人资格的必要条件。一般出家人不留胡须,但中国出家僧人剃后仍有复留者。南方国家和中国傣族地区僧人一律不留须。
受戒:佛教徒出家,成为沙弥和沙弥尼,必须受持十戒。以后不须受具足戒。对比丘和比丘尼要求更严格。中国汉地比丘戒有250条,比丘尼戒为348条。中国汉族僧尼,由于信仰大乘,除受上述两种戒外,还规定须受菩萨戒。在受此戒时有在头顶上烧香疤的习惯。据说至元代已形成制度。1983年中国佛教协会废除此制度。其他民族僧人受戒,原无此项规定。
安居:亦称夏安居、雨安居。古印度在雨季的三个月里,禁止僧尼外出,认为此时万物滋生,外出行走,易伤草木小虫,应定居于一处,坐禅修学,接受供养。这段时间称为安居期。在中国,安居期为农历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称夏坐或坐夏。安居前一日称结夏,安居终了举行自恣羯磨,称解夏。
羯磨:意为“会议办事”。僧团按戒律规定,处理僧团或僧侣个人事务时,必须由一定范围内的全全僧众集会决定。一般表决方式为口头问答,征求同意。同意的不说话,不同意的表示意见。
素食制度:中国汉族僧尼特有的禁止肉食的制度。比丘戒律中原无此项规定,是梁武帝萧衍根据《大般涅
槃经》等的教义提倡而普遍实行的。中国蒙藏族喇嘛一般都吃肉;中国傣族和南方国家僧人一样,他们托钵乞食或受人供养,也不排除肉食。大小乘戒律规定僧人不准吃荤,乃禁食大蒜、大葱等气味浓烈、刺激性较强的食物,不是禁止肉食。丛林清规:丛林,原称“阿兰若”意为森林、丛林。印度原用以称僧众住处。佛教建立寺院后,泛指佛寺。清规即僧众日常应遵行的规定。在古印度,佛教原规定“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时,原也仿效“依律而住”,但这种不事生产的乞食制度,同中国社会生活不相适应,因此逐渐建立了僧人日常行持、说法、普请(劳动)等的规则。中国最早是东晋道安立下的规范。唐代百丈怀海禅师根据禅宗僧伽发展的需要,制定了著名的《百丈清规》,其中规定僧侣在修道的同时,必须参加农业生产,自食其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过农禅的生百丈禪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活。但《百丈清规》久已失传。现全国僧众遵行的《敕修百丈清规》,是元德辉禅师参照唐宋诸家清规,依托百丈之名修订的。
寺院管理制度:古印度僧团中原只有执掌、监督进食等事项的上座,称
为维那,此外别无他职。传入中国后,逐渐形成严格的寺院管理制度。唐以前僧职有上座(全寺之长)、寺主(主管一寺事务)、维那(管僧众庶务),称为“三纲”。
唐以后禅宗寺院职位繁多,主管一寺的称住持,亦称方丈、堂头和尚。下设执事僧,一般有西序头首和东序知事。西序有前堂首座和后堂首座(统领全寺僧众)、书记(执掌文书)
、知藏(掌佛教经籍)、知客(负责接待处来宾客)、知浴(掌管浴室)、知殿(管佛殿、法堂的香灯)等。东序有都监事(总管寺务)、维那(领众熏修,执掌僧众威仪进退纲纪)、副寺(掌管财务、总务)、典座(管理饮食、住宿等)、直岁(管理寺内劳务)等。
3、佛教结集与佛教经典的形成
(1)第一次经典结集于佛陀入灭之年(前485年),在阿阇世王之保护下,五百阿罗汉会聚于摩揭陀国王舍城郊外之七叶窟中,以摩诃迦叶为上首,举行第一次结集。此次结集,系由阿难诵经(修多罗或法藏)、优婆离诵律(毗尼藏),再由诸长老将所诵出之经、律检讨修订,编辑而成。
(2)第二次结集
于佛陀入灭后一百年左右,印度毗舍离城比丘对戒律发生异议,提出十条戒律新主张。为此,以耶舍为首的七百比丘会于毗舍离城,举行第二次结集。此次结集以律藏为主,订定毗舍离比丘所行之十事为非法。由于参加此次结集的多为佛教长老,故又称为上座部结集。
对于上座部的决定,毗舍离的僧侣不服,于是另召集约有万人参加的会议,并决定上述十事为合法。由于参加这一结集的人数很多,因而被称为大众部结集。
这是佛教内部部派分裂的开始,此后,派别日益增多,从而佛教教义、学说和戒律也因部派之不同而有许多歧异和变化。
(3)第三次结集
据南传佛教经典所记,由于阿育王大力供养佛教僧团,6万外道混入佛教,以致首都鸡园寺的比丘7年没有举行布萨(每月举行两次的忏悔仪式)。为了消弭僧团的混乱,前253年阿育王请著名高僧目犍连子帝须长老召集1000比丘,在华氏城举行第三次结集,赶走外道,会诵经典,目犍连子帝须并自撰‘论事’,对当时外道之各种异议邪说加以批驳。结集后,阿育王又派遣许多长老到全国各地乃至国外传播佛教。当时佛教徒认为他是个理想的国王,尊为“护法名王”。
第一、二次结集之说,北方与南方佛教皆有流传,第三次结集之说则只流传于南方。印度劳里亚南丹加尔的阿育王柱
阿育王把推行佛教的敕令分别刻在全国许多地区的石头上,希望它们能代代相传下去。阿育王柱
雕塑印度
(4)第四次结集
据说在上述三次结集之外,在贵霜王朝的迦腻色迦王时期,还进行过一次结集。这次结集是在以胁尊者为首的五百人在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进行的,并对经、律、论都作了注释。现在,前两种注释已经失传,只有后一种注释保存下来,称为《大毗婆沙论》。这是北传佛教的说法。南传佛教则把19世纪在期里兰卡举行的五百僧人结集,作为第四次结集。这次结集首次把巴利语三藏辑录成册。(5)早期佛教经典
三藏:又作三法藏。藏,梵语pit!aka,意谓容器、谷仓、笼等。指经藏、律藏、论藏。
阿含:意译法藏、藏、教法等。本指所传承之教说,或传承佛陀教法之圣典;有时与“法”(梵dharma)同义。原始佛教时代,佛弟子及信者往往将所闻之教法,用诗或简短散文之形式,以口口相传之方式记忆传承。换言之,其根据记忆所传承者,实乃佛陀教说之梗概;复因佛弟子领纳之不同,而各有其相异之思想;故至教团确立时,如何将佛陀之教说作一整理、统一,实属必要之事。其结果,佛陀之教说渐次充实完备,且逐渐发展为一种特定之文学形式,而终至成为圣典,此即阿含经之由来。
北传之四阿含中,长阿含经共22卷,内容为有关佛陀之记载;修行、教理;外道之论难;世界之生灭成败。中阿含经共60卷,旨在揭示四谛、十二因缘、譬喻,及佛陀与弟子之言行。增一阿含经共51卷,系汇集各类法数之经典。杂阿含经共50卷,汇集短而杂之经而成,故称杂阿含。三、基本教义:四谛说与三法印
(一)四谛说
1、苦谛
(1)人的三种感受:苦受、乐受、不苦步乐受
(2)苦的分类:四苦、五苦、八苦、九苦、十一苦
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相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
(3)五取蕴(五胜阴)苦
五蕴(五阴):色(即一切色法之类聚)、受(苦、乐、舍、眼触等所生之诸受)、想(眼触等所生之诸想)、行(除色、受、想、识外之一切有为法,亦即意志与心之作用)、识
(即眼识等诸识之各类聚)。
小乘由对五蕴之分析,得出“人无我”之结论,主张“人我”为五蕴之暂时和合,唯有假名,而无实体。
大乘学说不仅否认五蕴和合体(人我)之真实性,亦否认五蕴本身之真实性,进而发展“法无我”之理论。
(4)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2、集谛
(1)五阴聚合说
(2)十二因缘说
缘起论
缘起也称缘生,是“因缘生起”的略称。是佛教全部宇宙观和宗教实践的基础理论。所谓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也就是释迦牟尼常说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生起,都存在着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的因果关系。佛教的缘起说,主要是以人生问题为中心来谈的,用以解释人生痛苦的原因。
缘起论是佛教特有的教义,归纳起来,有四个重要的论点:
第一、无造物主。佛教既承认“诸法因缘生”,就否定有个创造宇宙万物的主宰。这是释迦牟尼对当时的“种姓制度”进行批判的新思想。从中亚侵入印度雅利安人把种姓分为四等,即婆罗门(祭司)、刹帝利(王族、武士)、吠舍(农民、手工业者及商人)和首陀罗(奴隶)。他们宣称婆罗门从“原人”(类似上帝)口中生出,刹帝利从原人臂中生出,吠舍从腿中生出,首陀罗从脚中生出。释迦牟尼主张“四姓平等”。
第二、无常。认为宇宙间一切现象都是相互依存,没有永恒的实体的存在,所以任何现象都是无常,都表现为刹那生灭的。无常分为:①众生无常。谓人生都是无常的,终归要变化以至于消灭的;②世界无常。谓世界上一切现象都是无常的,无时无刻不在流动变迁中,最后归于消灭;③诸念无常。谓人们的思维概念都是瞬息万变的,所谓“念念生灭”。佛教无常学说,主要是为反对当时婆罗门教主张宇宙有个最高的主宰叫做“梵”的是永恒常住的理论而提出的。
第三、无我。佛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由因缘而生,因缘灭则灭,所以就不会有一个独立的,实在的,主宰一切的“自我”(即灵魂)存在。人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组成的,色属于物质,后四种属于精神。在这样的结合体中,没有常住不变的“我”,所以称“无我”。婆罗门教主张宇宙间的最高主宰是“梵”,“自我”(灵魂)是梵的化身。佛教提出了“诸法无我”,也就是不承认有一个造物主。
第四、因果相续。佛教认为因缘所生的一切法不但是生灭无常的,又是相续不断的,如流水一般,前前逝去,后后生起,因因果果,没有间断。因与果相符,果与因相顺,如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一样。
十二因缘
十二种因缘生起之意。为根本佛教之基本教义,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据长阿含经载,缘痴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根本律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即一切事物皆具有相依性,皆由因、缘所成立,故说无常、苦、无我。
(3)业报轮回
业:音译作羯磨。为造作之义。意谓行为、所作、行动、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动,或单由意志所引生之身心生活。若与因果关系结合,则指由过去行为延续下来所形成之力量。此外,“业”亦含有行为上善恶苦乐等因果报应思想,及前世、今世、来世等轮回思想。本为印度自古以来所流行之思想,佛教即采用此一观念,作为人类朝向未来努力之根据。
业报:指业的果报,又称业果。指由有漏(烦恼之异名)之善、不善业因所招感的苦乐果报。《成实论》谓善业得乐报,不善业得苦报。《杂阿毗昙心论》云“三恶道是不善业果,人天是善业果。”
三报:指三种业报。即现报、生报及后报。《成实论》“若此身造业即此身受,是名现报;此世造业,次来世受,是名生报;此世造业,过次世受,是名后报,以过次世故名为后。”
轮回
又作流转、轮转等。谓众生于六道中犹如车轮旋转,循环不已,流转无穷。轮回的思想最早见于“梵书”。认为一个人的灵魂(我)在死后可以在另一个躯壳中转生,转生的形态取决于他生前的行为(业),行善者得善报,行恶者得恶报,有的可以进入天道、祖道(人间),有的则堕落入兽道,沦为畜生等。
原始佛教采用业感缘起的学说解释轮回之道。认为众生今世不同的业力在来世可以获得不同的果报,贪嗔痴等烦恼可造成恶业,由恶业招感苦报。苦报之果,果上又起惑造新业,再感未来果报,往复流转,轮回不止。因此轮回贯通现在、过去和未来三世,包摄六道(天上、人间、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四生(胎生、卵生、化生、湿生)。
3、灭谛
(1)“流转”与“还灭”
(2)熄灭了一切“烦恼”(又作惑。使有情之身心发生恼、乱、烦、惑、污等精神作用之总称。)的“涅槃”(灭度、圆寂)——“贪欲永尽,嗔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涅槃。”
(3)涅槃与死亡的区别
(4)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
(5)实相涅槃
即以诸法实相为涅槃。特别为中观学派所提倡。《中论》:“分别推求诸法,有亦无,无亦无,有无亦无,非有非无亦无,是名诸法实相,亦名如法性实际涅槃。”意谓世间诸法之实相即是毕竟空,亦即无生无灭、涅槃寂静。故世间与涅槃、涅槃与世间,二者并无分别。此说为大乘佛教入世之重要依据。(6)无住涅槃:“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涅槃。”
即依于智慧,远离烦恼、所知二障,不滞生死之迷界,且因大悲救济众生,故在迷界中活动,又不滞于涅槃之境地。大乘佛教之涅槃教说即以此为特色。
4、道谛
(1)八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2)戒定慧三学
A、戒:止持戒、作持戒、戒律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在家男女佛徒终生受持)
八戒:(八戒斋、八关斋戒)前五戒再加:不做任何赏心悦目的娱乐
活动和不任意装扮自己;不坐不睡高广华丽的大床;不食非时食。(在家男女佛徒临时奉行)
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香鬘、不观听歌舞、不坐高广大床、不食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7-20出家男女奉持,又称沙弥戒)具足戒(大戒):比丘250条、比丘尼348条(出家僧尼奉持)。
十重戒:(大乘)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酤酒戒、说四众过戒、自赞毁他戒、悭惜加毁戒、嗔心不受悔戒、谤三宝戒。
B、定(三昧)
禅与定的区别
定:心专注一境而不散乱禅:心注一境,正审思虑
四禅(四静虑、四色界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四无色禅: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念佛禅:指于坐禅之际兼行念佛之行法。念佛有观像、观想、实相、口称四种。
五门禅观(中国佛教):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数息观、念佛禅
(依靠经文和师长指引,通过禅定深思获得。)
C、慧(般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劳动合同续约协议书》
- 2025合同违约范本大全案例
- 不负师恩灿烂向阳!课件-高中上学期主题班会
- 网评文章写作培训
- 检修工技能培训
- 广西河池天峨县达标名校2024届中考联考数学试题含解析
- 2025年贵州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模拟考试题库及答案大全
- 2025年贵州货运从业资格证摸拟考试试题答案
- 2025年巴中货运资格证考试题库
- 2025年德州a2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题
- 控烟知识培训课件
- 设备的技改和更新管理制度
- GB/T 5453-2025纺织品织物透气性的测定
- 2024慢性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课件
- 2025年xx村公益性项目购买材料询价会议记录
-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例 西师大版
- 抗日英雄人物杨靖宇介绍
- AI驱动的可持续能源发展
- 整本书阅读《林海雪原》【知识精研】六年级语文下册 (统编版五四制2024)
- 健康日用品设计与研发趋势
- 【化学】常见的盐(第1课时)-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202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