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一、学情分析:
有人曾经说过:没有经典的文化是没有灵魂的文化,没有经典的人生是没有希望的人生。作为
源头活水,经典是人类才智的结晶,所再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而弥新。现在的孩子对传统文化
经典内容知之甚少,他们把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学习现代语文学问上,而6T3岁是孩子们记忆力
最好的时候,正是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的大好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事实上是
在和先哲沟通思想感情。持之以恒,坚持数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定会滋养他们,成为他们
的文化积淀,使他们终身受益。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蒙书诵读、诗词诵读一、魅力汉语、古代都城、饮食文化、诗词诵读二、传统戏
曲、历史名臣、科学技术九个单元。
三、教学目标:
1培育孩子的读书爱好,提升了语文实力。在指认式诵读中使学生扩大了识字量,在吟诵表
演中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学生丛中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常识、艺术学问
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爱好,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实力。
2提高孩子的留意力、记忆力。利用13岁以前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孩子记住中国传
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在其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不求甚解,但求熟背”,使学生的
记忆力达到较高的顶峰,留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终身受益。
四教学措施:
1传统文化旨在培育血神对于祖国文化的酷爱之情,培育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因此,在教
学中不得让学生死记硬背,不得背诵过多的内容,给学生造成太多的学习压力,教学形式确定实行
多样化。时而老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竞赛等。
2留意嬉戏教学。教学中要擅长激发学生爱好,运用嬉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多种
形式。
3留意面对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织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
有所提高。
4重视平常积累,背诵经典名句名篇,重视多元评价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并以此作为反
馈,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视察、多积累。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学支配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本教材是围绕科学技术、诗歌朗诵、传统戏曲、历史名臣等主题来编排的,本学期共学
习五个单元,《古诗四省》《京剧》《李时珍》是精读课文,饮食文化是略读课文。
本组涉与学问实力方面的内容主要有:1、通过朗读、探讨和复述课文等多种方式,相识生字、驾
驭词语;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了解中华古代科学技术和对外文化沟通对世界的贡献。
2、扩绽开去,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和神话传闻,增加对祖国优秀文化的酷爱之
情。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抓住人物言行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品质。另外给学生提示一点民
间故事和神话传闻的学问,特殊是对神话传闻,要让学生明白,它们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
是过去人类不能科学说明世界和自然现象,以他们贫乏的生活阅历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
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二.学生现状分析:学生对民间传闻故事有确定了解和比较感爱好,个别学生可以讲解并描述。
三.教学目标;
1、宠爱阅读,对阅读有爱好。学习用一般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
和自己宠爱的课文片段。
2、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语。
3、能背诵古诗,有学习中古传统文化的爱好。
4、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沟通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养成爱惜图书的习惯。
5、逐步养成讲一般话的习惯和情愿与人沟通的意识,能细致听别人讲话,听懂主要内容,能主
动与别人交谈,讲解并描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说话时看法自然大方,有礼貌。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培育独立识字的实力。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生活中自主识字
2、能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五.教学措施;示范读、泛读和学生自读相结合
六.教学进度支配(学期总课时)。
第一单元蒙书诵读
第1课《声律启蒙》(一)
教学内容: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0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夹岸晓烟杨柳绿,满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教学过程:
一、简介《声律启蒙》。
二、老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早教教材细致倾听,标记诞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老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沟通。3、老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细致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老师巡察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与时发觉学生朗读中出现
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订正。(3)同桌
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沟通。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学问链接:第2页
六、拓展活动:第2页
七、深外延长: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沟通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烫料,《声律启
蒙》一剩余部分,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沟通C
第2课《声律启蒙》(二)
一、教学内容: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霜菊瘦,雨梅肥,客路
对渔矶。晚霞舒锦绣,朝露缀珠矶。夏暑客思欹石枕,秋寒妇念寄边衣。春水才深,青草岸边渔父
去;夕阳半落,绿莎原上牧童归。
二、老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细致倾听,标记樊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老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沟通。3、老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细致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老师巡察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与时发
觉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
以订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沟通。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学问链接:第4页
六、拓展活动:第4页
七、课外延长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沟通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声律启蒙》二剩余部分,
先讲洽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沟通。
第3课《声律启蒙》(三)
一、教学内容:优对劣,凸对凹,翠竹对黄花。松杉对杞梓,菽麦对桑麻。山不断,水无涯,煮酒
对烹茶。鱼游池面水,鹭立崖头沙。百亩风翻陶令秣,一畦雨熟邵平瓜。闲捧竹根,饮李白一壶之
酒;偶擎桐叶,啜卢同七碗之茶。
二、老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细致倾听,标记樊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老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沟通。3、老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细致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老师巡察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与时发
觉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
以订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沟通。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学问链接:第6页
六、拓展活动:第6页
七、课外延长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沟通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声律启
蒙》三剩余部分,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沟通。
第4课、《笠翁对韵》
一、开场白
今日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说明吗?“翁”就是李渔自称。“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对韵”就是古
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细致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起先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
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
1、师读第一段
讲解第一段
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苍穹下响高舂青春
2、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朗读一东、二冬
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纲竞赛)
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天对一一地,雨对一一风,大陆对一一长空……”3、多种形式朗
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课后拓展:1、利用课余时,可熟读一东、二冬。
2、收集对联。
其次单元诗词诵读
5、《登金陵凤凰台》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通过写景、怀书所表这的思想感情。
2、能运用比较、想像、联想、品尝关键词语等方法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诗歌进行鉴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有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路漫漫在屈原脚下求索,诗悠悠在汨罗江畔飘舞,秋雨是杜
甫笔下的残梦,月亮是李白头顶的乡愁.我们通过诗歌了解诗人,通过诗人更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今
日让我们走进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世界.
二、检查积累(李白诗中的名句)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
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
进酒》
5、人4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c《将进酒》
6、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7、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8、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9、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10、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
1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
1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与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1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
1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16、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17、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鹏鸽飞。《越中览古》
18、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
19、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快乐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学生介绍诗人李白与其有关写作趣事:
介绍李白(略)
写作趣事:
黄鹤楼与凤凰台
黄鹤楼与凤凰台同为中国历史名胜°它们的出名,是与两位诗人分不开的.传闻崔频巡游黄鹤楼,
留诗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不久,李白登黄鹤楼见到崔颖的诗,特别观赏。当时有人要李白题诗,出于对崔颖的敬重,李白虚
心地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上头。”于是“无作而去,为巨匠敛手二文坛因而留下了
一段千古佳话。
然而,李白终归属于那种充溢创作天才的诗人,在登临黄鹤楼时没有尽情尽意,于是他“至金陵,
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二也就是过后不久,李白在巡游金陵凤凰台时,步崔颜原韵,作《登金陵凤
凰台》。诗云:凤凰台上风凰游,风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
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此诗一出,立刻博得了“与崔颖黄鹤楼相像,格律气概未易甲乙”的赞许。的确,崔颖的《黄鹤楼》
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不过,细读起来,不难发觉李诗的概括力和意境
都比崔颖高。李诗前两句概括了崔诗前四句的意境,腾出其次联怀古,丰富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崔
颖怀古为“思乡”,而李白怀古却是“忧国”,两者相比,李白的思想境界也要比崔颗的高。
四、朗读诗歌(反复读)
五、翻译诗歌(略)
六、分析鉴赏:师以“诗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好的诗歌能做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
不尽之看法于言外”等语导入:
1、介绍传闻(略)
2、提问、沟通:
A/"凤去台空江自流”的“自”是什么意思?此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是独自、孤独的意思。慨叹时间的消逝,六朝繁华一去不返,只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
B/“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吴壬的富丽宫苑如今被荒径埋没,东晋的名门贵族留下的只是荒冢,威严不再,炬赫难久,诗人在
感慨时间的无情,叹息人世的无常。
C/“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写远景,所写景色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若隐若现(半隐半现)、气象万千、宏伟壮丽。意在揭示人世无常,江山永恒的主题。
D/“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长安不见”暗点诗中的哪个字?
尽管奸臣当道君王昏庸,诗人仍旧翘首长安,这说明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1)比方:“浮云能蔽日”,比方奸臣遮拦贤臣,或喻皇帝被奸臣包围。
借代: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2)“长安不见”暗点诗题中的“登”字。触景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3)皇帝被奸邪小人包围,而且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痛,可见他内心的赤诚。抒发了忧国伤
时的怀抱,旨意深远,意境阔大,使是人产生剧烈的共鸣。
3、小结:
意境是古代诗歌特有的一个美学范畴,它主要由诗中的“景”和所要抒发的“情”所构成。一首美
丽的诗,其外是漂亮动人的景,其内是深邃感人的情。只有“景”和“情”很和谐地交融在一起,
才能构成摄人心魄的意境。
4、分析景情关系:
情景结构特点无外乎以下几种形式:1/先景后情;2/先情后景;3/纯景含情;4/先事后景
5、分析诗中景与情存在怎样的关系?
小结并板书:(1)景与情的关系:景中含情,为抒情张本
(2)景情结构特点:先景后情
第6课、《古诗两首》
一、开场白
今日我们要学习《古诗两首》,《汴河怀古》作者是唐代诗人皮日休,《题乌江亭》作者是唐朝的杜
牧。
二、老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细致倾听,标记箕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老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沟通。
3、老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细致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老师巡察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与时发
觉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
以订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沟通。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学问链接:第14页
六、拓展活动:第15页
七、课外延长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沟通诵读心得。
第7课诗词两首
一、开场白
今日我们要学习《诗词两首》,分别是唐朝刘禹锡写的《西塞山怀H》,和元朝张养浩写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
二、学习《西塞山怀古》
1.老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①、学生看教材细致倾听,标记诞生字、新词、难点。
②、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③、体会老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2、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①、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②、全班沟通。
③、老师小结。
3、学生练读
①、学生细致跟读。②、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老师巡察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与时
发觉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
加以订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③、小细沟通C
④、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⑤、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三、学问链接:第17页
四、学习《山坡羊潼关怀古》
1.老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①、学生看教材细致倾听,标记诞生字、新词、难点。
②、结合注释初步感知
③、体会老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2、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①、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②、全班沟通。
③、老师小结。
3、学生练读
①、学生细致跟读。②、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老师巡察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与时
发觉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
加以订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③、小组沟通。
④、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⑤、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学问链接:第19页
六、拓展活动:第19页
七、课外延长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沟通诵读心得C
第8课诗词两首
一、开场白
今日我们要学习第8课《诗词两首》,分别是唐朝章碣写的《焚书坑》,和宋朝辛弃疾写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H》。
二、学习《焚书坑》
1.老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①、学生看教材细致倾听,标记诞生字、新词、难点。
②、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③、体会老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2、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①、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②、全班沟通。
③、老师小结。
3、学生练读
①、学生细致跟读。②、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老师巡察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与时
发觉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
加以订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③、小组沟通。
④、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C
⑤、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三、学问链接:第21页
四、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老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①、学生看教材细致倾听,标记诞生字、新词、难点。
②、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③、体会老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2、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①、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②、全班沟通。
③、老师小结。
3、学生练读
①、学生细致跟读。②、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老师巡察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与时
发觉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
加以订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③、小组沟通。
④、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⑤、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学问链接:第23页
六、拓展活动:第24页
七、课外延长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沟通诵读心得。
第三单元魅力汉语
第九课对联
教学目标
一、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二、枳累有关对联学问,重点积累平仄、对仗学问。
三、学习观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
教学重点读、积累对联。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对联所表达的意思。
教学准备:在黑板张贴一副完整的对联,课件一套,红纸,黑色调色笔若干。
学生:课前搜集对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请学生观看课件,感受过春节的喧闹气氛。
2谈话揭示课题。
孩子们,过年了,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一对联(老师指向张贴在黑板上的对联),
学生齐读课题。
3以形象的对联入手,初识对联。
(1)抽学生读:“春回大地,春风吹出千山绿,春雨洒来万家新”。读了对联,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2)老师讲解,指导学生相识对联.(师:每逢过年,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要张贴用红纸书写的对联,
一副完整的对联包括横联、上联、下联,别看简简洁单的对联,它包含的内容可丰富了。)
二、沟通搜集的对联
1.小组沟通搜集的对联。
2、体会对联的特点。
(1)对联中有一些特殊的词语,如:四字词、三字词分别体会含义)“爆竹声声”、“梅花点点”,
读了这两个词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生:我仿佛看到了过年的喧闹场面,听到了
鞭炮僻僻啪啪的声音,看到了朵朵梅花在寒冷的冬天展示它的漂亮,散发着它的芳香)
“五谷丰登”、“六畜兴盛”,这组词语是农夫伯伯绐我们送来的,在读中体会农夫伯伯绐我们送
来了什么?(丰收的粮食、肥壮的牛羊)
“生意兴隆”、“财源茂密”,读好了这些词语,你想把它们送给谁?(生:我想把它们送给做生意
的人,祝他们生意红红火火)
“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边读边体会,你感受到了什么?(对学生的理解加以激励,老师不
作具体讲解)
(2)对联必需具备的特点:一、字数相等,断句一样;二、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三、词性相对,
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而且相对的词必需在相同的位置上;四、内容相关,上
下连接。
三、朗读指导
1配乐朗读。(配上喜庆祥瑞的音乐,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愉悦的读文氛围,学生很简洁入情入
景地读好对联)
(1)配乐自由读。
(2)学生自主选择宠爱的对联进行朗读,并读给小伙伴听听,小伙伴读得好的,给他画上一面小
红旗进行嘉奖。
(3)抽学生读、评读、赛读.
(4)男女生以对对子的方式朗读对联。
2按节奏朗读。
过渡:读好了对联,请孩子们细致视察一下对联有什么特点。
(1)学生汇报:两两相对,每句字数相等,依据前面的词语教学,学生很简洁视察出对联中都
藏有四个字的词语和三个字的词语。
(2)老师相机点击课件,将对联分成“XXXX/XXX”的节奏指导朗读。(师:我们读对联时,
不仅要有感情地朗读,还应像古诗那样,读出对联的节奏,读出韵味)
(3)老师引读,学生再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4)用自己宠爱的方式背诵课文,积累词句。
3嬉戏——对对联。
(1)指导学生细致视察书中的对联与黑板张贴的对联有什么不同。(缺少横联)老师相机出示四
句横秋(辞旧迎新、蒸蒸而上、恭喜发财、普天同庆),让学生在小组探讨后,将横款添加在课文
中的对联上。
(2)学生汇报并简洁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对对联。
四、拓展沟通
1学生沟通在课前搜集的对联。
2老师出示搜集的对联让学生朗读,进行拓展迁移。
第十课谜语
教学要求:
1.通过谜语的教学,培育学生的想象力,归纳实力,视察实力。培育猜谜的爱好,寓教于乐。
2.了解谜语的组成、特点与类别。
3.了解谜语的发展过程、积累自己宠爱的谜语。
教学重难点:了解谜语的发展,积累自己宠爱的谜语。
教学过程
1.导语同学们,今日我们来学习《谜语》(板书课题)。谁能告知老师什么是谜语?
2.学生沟通。谜语:是示意文字、事物,让人揣测后知道答案的隐语。
3.出示问题(小组探诃)
(1)谜语是由哪几部分组成?
(2)谜语是怎样由来的?
(3)谜语可以分为那几大类?(举例说明)
4.全班沟通以上问题。
5.如何猜谜语?(结合谜语: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来说明)①我们先来视察一下
同桌同学的眼睛,你都能发觉什么?“上边毛,下边毛”指的是我们的睫毛,中间是我们的眼珠,
是什么颜色的呢?再看看是什么形态的呢?则它和我们遇到的葡萄像不像啊?
前面的几句话,“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把我们眼睛的最基本的特征都讲出来了,所
以我们同学能很快猜出他说的是眼睛。
②“中间一颗黑葡萄”这句话,用了一个修辞方法,它叫做“比方”。就是把一样东西比做另一样
东西,把眼睛比做葡萄。当然两者必需有相像之处,就像眼睛和葡萄他们的形态是一样的,而眼睛
是黑的,黑葡萄的颜色也是黑的。下面我们请同学也仿照它的样子来造句子,运用一下比方手法。
③“猜不着,请你对我瞧一瞧”同学们是用什么瞧的呢?对了,是用眼睛,所以这句话给同学们一
个小小的提示,大家发觉了吗?
④我们再来看下面这个谜语.这个谜语和上面那个很像,谁能做做小老师来分析一下?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同学们把小提示找出来了吗?大家再来相互视察一下。
6.沟通搜集的谜语。
(1)小组内相互猜谜语。
(2)全班沟通、互猜谜语。
7.作业:搜集自己宠爱的谜语10贝1,写在读书笔记上。
11.谚语与歇后语
教学目标:
1.了解谚语与歇后语的来历、组成部分。
2.相识、积累谚语与歇后语。
3.体会谚语与歇后语的含义。
教学方法: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感受谚语和歇后语的特点,丰富谚语、歇后语的积累,并形成运用
谚语和歇后语的意识和实力。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的深厚爱好,养成自我感悟、自觉积累、
主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良好习惯。
教学策略:
重感悟:让学生在探究性的朗读中感受歇后语的特点,在特性化的朗读中去领会歇后语的魅力
重积累:有机引入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整合教学资源,在喜闻乐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C
重运用:让学生学会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有机运用积累的歇后语。
重迁移:有机实施迁移策略,让学生有效实现运用从积累语言到运用语言的迁移,学以致用,有效
实现课内课外迁移,形成实力
教学重点: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感受歇后语的特点,丰富歇后语的积累
教学难点:
1.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的深厚爱好
2.形成运用歇后语的意识和实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我们祖国语言文字丰富多彩。多读多背,不仅可以丰富我们语言的积累,还可以感受到祖国语言文
字的魅力,今日让我们在一次感受一下吧!
二、出示歇后语、谚语,朗读指导,感受语言的特点
1.谁来说一说,我们这次的语言属于什么呢?
2.说说谚语、歇后语的特点
3.读好歇后语,首先得会读
(1)指名逐条练读。(2)齐读。
4.假如带着确定的感情去读,就会读出味来
(1)引路:芝麻开花--------节节高
a怎样才能读好呢?自己试着练读。
B谁来带着感情来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C我们一起美美地读好这条歇后语
(2)自由练读:带着感情去读,读出那种味来
(3)反馈效果:把你认为读得最好的读给大家听
(4)集体练读。
5.读了这么多遍,你感受到歇后语还有哪些特点?
三、创设情景,课内积累运用
(一)积累所学的歇后语
1.比一比,谁背得快
2.同桌合作背诵。(一人背前半部分,一人按背后半部分)
3.谁情愿接受考验?
(二)运用所学的歇后语
刚才枳累的歇后语你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吗?下面进行情景填空
四、语文活动,拓展运用
实践
(1)分发纸条
(2)看谁写得多
(3)限时答3分钟
(4)反馈与激励
(五)看谁说得好
五、课后迁移,促进积累运用
1.小结
2.供应“作业自助餐”
(1)我会背
(2)我会查,开展课后阅读,积累更多的歇后语
(3)我会编,编一个生动的故事情节
第四单元古代都城
12、北京
教学目标:
培育学生收集、整理社会信息和资料的实力,语言表达实力。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实力,实现
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索,学会合作,学会解决问题的实力。
培育学生对首都北京的酷爱之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念和骄傲感,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
教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使学生了解首都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
2、使学生知道北京是历史悠久的古城。
3、使学生了解北京改革开放后的新面貌。
教学过程:
1.导入
首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录像,观看后请你谈一谈你的感受。
学生谈观看升旗仪式录像后的感受。
师:每当五星红旗伴着一轮红日升起时,首都北京又迎来了新的一天,到广场上参与升旗仪式的人
很多,只要是到过北京的人都要到天安门广场去观看升旗仪式,因为只有这时才能真正体验到做为
一名中国人的骄傲,今日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天安门广场去了解我们的首都北京。(板
书课题)
2.新授
师:老师想问一问同学们都有谁去过北京呀?这么多同学去过北京,那谁情愿到前面来找到北京的
位置呢?
师: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市中心,由于每天都要在这里实行升旗仪式,所以吸引了很多中外游客。
因此,天安门广场就成为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所憧憬的地方。假如我们乘坐直升飞机来到天安
门广场的上空,你会看到这样的状况(课件演示)
师:这是一幅什么图?能按我们以前学过的可平面图方位的学问来介绍一下天安门广场上这几大建
筑物的方位吗?
学生介绍。
师:天安门广场白天鲜花如海,夜晚华灯齐放。做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每天要迎接数以万
计的游人到这里观光巡游,除了天安门广场以外,你还想了解北京哪些方面呢?
学生提问题,老师归纳出板书。
政治文化国际交往改革新貌历史
师:下面我们就依据同学们提出的这五个方面的问题分成小组来探讨,带着你手中收集的资料,自
己选择讲座内容,自己找寻合作伙伴,自己确定汇报方式,探讨后老师看一看哪一位同学汇报的方
式最新颖,起先吧。
自己到各自小组去。
师:好,下面哪一个小组情愿先来汇报?同学们这么踊跃,主动性特别高,老师感到很兴奋。则我
们先从哪方面入手呢?老师先请历史古迹这小组来汇报。
生:我们这一小组同学给大家产一次小导游,带领同学们一起去巡游北京的名牌古迹C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小帽和小旗。
生:同学们请跟我们一起乘坐旅游号去逛北京城吧。
生:介绍历史古迹(历史名胜,顺口溜,歌曲等形式)
师:刚才这小组同学小导游当得称不称职呀?大家激励一下。
师:昨天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数不尽的名胜古迹,通过同学们的汇报可以看出北京是一座历史
悠久的古城(板书,悠久的古城)
师:今日首都北京又以展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的面前。下面哪小组接着汇报?
生:我们小组用收集的大量图片资料来汇报北京政治方面的状况。派出二名代表发言。
生:实物投影展示图片。
师:通过你们小组的汇报,老师看出你们小组在课前收集资料下了很大的功夫,汇报的特别好,赐
予嘉奖。
师:下面哪一小组汇报?
生:我们小组对文化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在课前收集了大量的数据资料,下面我们就来汇报一下。
师:通过你们查找的精确的数字,可以看出你们小组在查找资料方面真有方法,课余时和其它同学
相互切搓一下你们的好方法。
师:下一组。
生:我们是某某小学记者站的小记者,我们小组对北京的国际交往方面进行了考察。
生:我们的考察到此结束,课后我们将把北京国际交往方面的资料进行整理,做一下具体的报导。
师:通过同学们对北京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等方面进行汇报,我们可以看出这几方面与全国各城
市相比都比较突出,所以被称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板书)。由于这三个方面在
全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所以人们称首都北京为祖国的心脏。
师:从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巨大的变更,尤其在北京这种天翻地覆的变更随处可见。
师:下面就请最终一组同学汇报c
生:由于改革开放后北京的变更很大,我们小组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来汇报。
师:老师这有一段关于北京改革开放后的录像,请大家来观赏。
师:通过同学们新颖汇报形式,老师看出同学们又驾驭了很多新的学习方法。
师: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北京,使这座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又增加了新的朝气与活力。2001年
7月13日发生了一件令全国人民为之激昂的好消息是什么呢?请看(播放录像)
三、总结:我们申奥胜利了,人们欢呼,人们喝彩,为申奥胜利喝彩,为北京喝彩。新世纪的北京
正为自己规划着明日的蓝图。
四、课堂检测:
谈谈学习本课的感受
13、西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西安的历史文化底蕴。
(2)初步培育学生对文化的感悟实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3)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西安这座文化名城的酷爱之情。实力目标:提高学生对语言的
理解和概括实力。
情感目标:通过体会作者对西安渗透灵魂的情感,激发起学生对中国历史文明的爱好与酷爱。
教学方法:
(1)研读教学法。“研读”指探讨性阅读。具体地说就是知道学生反复阅读和理解课文,变学生被
动的地听讲为学生主动地参与、探讨C
(2)问答法。教学过程中,多设问题,巧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使其擅长动
脑,敢于发言。
(3)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的展示,化文本中抽象的文字为直观的视觉感受与冲击,让学生更好地
把握和体会文章的内涵。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刚才我们观赏了一组西安名胜古迹的图片,通过解说,我们也初步了解了西安的历史文化。则西
安给你的印象是什么呢
中国有句俗语:“不到长城非英雄。”而我要说的是:“不到西安,不算真正了解中国。“所以有机
会大家确定要去西安看看。我们通过课文来了解一下西安的魅力所在。
二、探讨西安的古城魅力
D气派不修L风范犹存的,在全世界范围内最具古城魅力的.也只有西安了。
(2)整个西安城,充溢着中国历史的古意,表现的是一种东部的神奇,整个图是一个旧的文物,又鲜
活活是一个新的象征。
(3)西安恒久是中国文化魂魄的所在地。
小结:西安是一座有着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
2、作者为什么会则酷爱西安呢仅仅是因为它是一座古城,保留了很多可供参观巡游的古迹吗阅
读文章第五段,文中哪一句话表达了作者爱西安的缘由也就是说西安对作者有着怎样的生命意义
明确:一切都在与历史对话,调整我的时空存在,圆满我的生命状态。有人说:“到上海看50年,
到北京看500年,到西安看5000年。”是有道理的。
在西安有象征着我国古代人民才智和汗水结晶的,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
俑,1978年法国总理希拉克参观后留言:“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迹,秦俑坑的发觉可说是第八大奇迹
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与: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国3'
在西安有隐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名碑最多的文化艺术宝库一一西安碑林。它不仅是中国
古代文化典籍刻石的集中点之一,也是历代名家书法荟萃之地。
在西安你可以看到中国历史上最有特色的帝陵碑一一乾陵无字碑;还可以参观现已失传的世所
罕见的绝活一一“乾陵文物三绝”:石雕、壁画、唐三彩。
还有被称为中国文化大印的大雁塔;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的见证地一一华清池;吸引着一切酷爱
中国历史文化的中外游客。
14、杭州
教学目标:
1、知道古城概况和概貌,了解几个主要的名胜古迹。
2、培育学生酷爱古都文化,酷爱才智勤劳的中国人民的感情。
教学重点:
知道古城概况和概貌。
教学难点:
了解几个主要的名胜古迹。
教学目标:
1、知道杭州概况和西湖概貌,了解西湖的形成和几个主要的名胜古迹。
2、能读图说出杭州的地理位置和西湖概貌。
3、初步培育学生看图填图实力.
4、培育学生酷爱杭州西湖,酷爱才智勤劳的中国人民的感情。
教学重点:知道杭州概况和西湖概貌。
教学难点:了解西湖的形成,填西湖巡游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引言: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被誉为天堂的杭州城里有一颗璀灿的明珠,你知道是什
么
2、出示课题:问你想了解杭州西湖的哪些学问
二、杭州概况:
1、出示“中国政区图”、“浙江政区图”、“杭州城区图”说出杭州与西湖的位置。
2、读“杭州简介”的资料。
3、归纳:杭州是我国重点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三、西湖概貌:
1、出示“西湖俯视图”了解西湖的概貌。
(1)电脑模拟测量西湖的环湖周长与水域面积。
⑵在图中查出西湖东、南、西、北各是什么
依据学生回答概括:三面云山一面城。
⑶西湖的内部分布着什么
A依据学生回答概括:五湖、四岛、二堤。
B学生依据杭州西湖巡游图,查出“五湖、四岛、二堤”的名称。
C学生汇报,电脑显示。
D在空白地图中填写五湖、四岛、二堤的名称。
2、归纳:三面云山一面城,,两条长堤分五湖,四个小岛居湖中0
四、名胜古迹和博物馆:
1、引言:“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在杭州。”杭州西湖不仅风景秀丽,而且在西湖风景中还有
众多的名胜古迹。
2、请学生在小组中说说去过哪些地方并在杭州西湖巡游图中找到它的位置。
3、录像一一杭州西湖风景区中的几个主要景点。
4、在西湖巡游图中查找杭州主要的博物馆。请学生介绍自己曾经去过的博物馆状况。
五、西湖的形成
1、提问:西湖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
2、依据电脑的动画演示,探讨西湖的成因:
①7000多年前,西湖四周是怎样的
②推想:浅海湾怎么会变成一个湖泊呢
③西湖水为什么会由变咸变淡
3、汇报概括:
西湖成因:浅海湾一咸水湾一淡水湖
4、说说治理西湖中,哪些人功不行没
5、今日的西湖来之不易,我们在巡游西湖中应留意什么
教化学生要讲究卫生、爱护环境,让西湖这颗明珠永放光彩。
六、总结延长
1、课堂检测:
回顾、我们从哪些方面了解西湖
2、相识西湖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借助了哪些工具
3、建议学生课外亲自去西湖走走看看。
15、南京
一、教学目标:
1、学问与实力:知道南京“六朝古都”、“十朝京都”的来历;相识南京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梳理历史学问,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实力。3、情感看法价值观:通过
学习,激发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南京的历史
难点:相识南京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探讨法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
四、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与其他音像资世教学。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介绍南京的文物古迹:中山陵、明孝陵、秦淮河、朝天宫……,使学生相识到南京是一座拥有
了辉煌绚丽历史的文明古城,城中到处留有历史的踪迹,进而激发学生对南京历史的学习爱好,由
此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甫京概况、“六朝古都、十朝都会”
向学生指出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古都,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美誉.提问学生“六朝古
都”、“十朝都会”分别指的是什么?这是要求学生驾驭的重点内容之一。
地理概况合地图,指明南京的地理位置,使学生相识到:南京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险要地形,
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二、先秦时期的南京
向学生简要介绍先秦时期南京的历史发展状况。理清这样的线索:
1、五六千年以前,南京已有人类活动,形成“北阴阳营文化”。
2、公元前570年“衡山之战”,南京地名首见于历史记载。
3、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修筑冶城,南京第一次出现了城堡。
4、公元前472年,越灭吴,修筑越城,揭开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
5、公元前333年,楚灭越,在今凉爽山上筑新城,“金陵”之名自此而来。
三、从秦到唐南京的旺盛与衰落
1、秦汉之际的南京
(1)秦:实行郡县制,南京设秣陵、江乘和丹阳等县,属郭郡和会稽郡。
(2)西汉初年,郡国二制并行,南京分置丹阳、湖熟、秣陵等侯国。
(3)东汉末年,孙权改秣陵为建业,在金陵邑故址筑城,号曰石头城。
2、六朝时期的旺盛
229年,孙权于武昌称帝,迁都建业,史称东吴,此后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均定都于今南京,
其名称也由建业更名为建邺,后又因避讳而改称建康。在这三百多年间,南京凭据其政治中心的优
势,以与三吴地区发达的经济基础,成为江南地区最主要的商业大都会,享有六朝金粉之称.
3、隋唐时期南京的衰落
隋灭陈后,统治者担忧有人再度雄踞江南,因此对建康实行压抑政策,南京城市的发展进入了低谷
时期。唐代以来,南京的政治地位接着被贬低,一个时期甚至被取消州一级编制。但文人骚客仍对
其表示了极大的爱好,留下了不朽诗作。这里可以结合李白等诗人有关南京的名作进行讲解并描述,
如李白在《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中,建议把国都建立于南京,可见其对南京的感情之深。
第17课
授课题目:茶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题的探讨、沟通,在获得学问的同时使学生对茶产生不同程度的爱好。
2、能对茶的起源、种类、制作流程、茶具有确定的相识,并情愿接着深化的探讨。
3、学生能吟诵与茶相关的诗词,嫩简洁谈谈茶文化。
教学重点:能对茶的起源、种类、制作流程、茶具有确定的相识,并情愿接着深化的探讨。
教学难点:学生能吟诵与茶相关的诗词,嫩简洁谈谈茶文化。
打必出&AU教学设计意图与
教学进程设计备注
一、课前沟通
二、激趣谈话
同学们,在我们确定此次活动课题后,咱们已经共同设计了一份课前调查表,下
面请同学们将自己的表拿出来,在小组内,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全员参与,并有
记录员将综合的结果加以整理,以便到集体中去沟通。
调查内容(平常最常用的饮品)特点
白开水
纯净水
碳酸饮料
咖啡
茶与其品种
其它
三、沟通调查表
有小组内的解说员将小组的探诃结果进行展示,并作简短说明。(出示表格)
四、简介茶的历史
同学们,通过我们的调查可以看出茶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着特别重要的位置,那
你了解茶的历史吗?
学生作简洁的介绍,老师依据学生的回答作必要的补充,但不要过于详实。
五、相识不同品种的茶
1、同学们,你们在家中也常常饮茶吗?课前你们已经对茶的品种作了相关的调
查,有些同学或许已经亲自去品尝了,下面老师就考靠大家,每个小组都有一些
茶叶,请你们在五分钟之内,运用自己学到的学问加上你的阅历去辨别这些茶叶
的品种,可以刨一刨亲口去尝一尝,然后在相应的编号下写出这是哪一种茶。
2、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沟通去分辨茶叶。
3、请各小组的同学将合作探讨后的结果作一个总体的汇报,并说出不同品种茶
叶的特点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作简要点评。
4、课间出示个种茶的特质,并较少其它的品种。
5、大家或许有些口渴了,同学们确定也想多品尝几种茶,下面就请大家自由品
茶吧!(播放音乐留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大家自由品茶)
六、本课小结
通过本次活动学到的学问
板书设计:
17茶
神农氏发觉茶
陆羽《茶经》
第18课
年级五年级设计者
授课题目:酒
教学t的!
了解中国酿酒的历市.与文人与酒的曲事.与酒的种类和礼仪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酿酒的历史,与文人与酒的故事,与酒的种类和礼仪
教学难点:
了解中国酿洒的历史,与文人与酒的故事,与酒的种类和礼仪
教学设计意图
教学进程设计
与备注
一、小组沟通自己搜集的资料
二、全班沟通:
每个小组只围绕一个方面来介绍。
附相关资料:
(一)酿酒起源的传闻
在古代,往往将酿酒的起源归于某某人的独创,把这些人说成是酿酒的祖宗,
由于影响特别大,以致成了正统的观点。对于这些观点,宋代《<酒谱》曾提出过质
疑,认为“皆不足以考据,而多其赘说也这虽然不足于考据,但作为一种文化
认同现象,不妨排列于下。主要有以下几种传闻。
1、仪狄酿酒
相传夏禹时期的仪狄独创了酿酒。公元前二世纪史书〈〈吕氏春秋〉云:”仪狄
作酒”。汉代刘向编辑的《战国策》则进一步说明:”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
之禹,禹饮而甘之日:'后世必有饮酒而之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禹力夏朝帝
王
2、杜康酿酒
另一则传闻认为酿酒始于杜康(亦为夏朝时代的人)。东汉《说文解字》中解
释"酒”字的条目中有:”杜康作秫酒。"《世本》也有同样的说法。
3酿酒始于黄帝时期
另一种传闻则表明在黄帝时代人们就已起先酿酒。汉代成书的<<黄帝内
经-素问》中记载了黄帝与岐伯探讨酿酒的情景,。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一种古老
的酒-一醴酪,即用动物的乳汁酿成的甜酒。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很多
独创创造都出现在黄帝时期。《黄帝
(二)文人与酒
1、李白一生以洒为题的诗歌流传至今的可谓多矣。且看著名的《将进洒》:“君不
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
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
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孤独,惟有饮者留其
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子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
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2、作为同时代不相伯仲的两大诗人,杜甫好像恒久是一个与贫病交加、与穷愁潦
倒为伍的倒楣诗人。譬如他写的《客至》诗句:“盘条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
酷。”杜甫在《逼侧行赠毕耀》里自嘲:“街头酒价常苦贵,方外酒徒稀醉眠。”《醉
时酒》:“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3、唐朝不仅仅是只有李白、杜甫会喝酒。大凡能吟诗填词者,皆能豪饮。请看诗
人王维在《渭城曲》中唱道:“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
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于武陵的《劝酒》表达了同一层意思:“劝君金屈卮,
满酌不须辞。花发多风雨,人生足离别。”韩愈在《闻梨花发赠刘师命》里也不甘
示弱:“桃溪惆怅不能过,红艳纷纷落地多。闻道郭西千树雪,欲将君去醉如何?”
诗名远播的刘禹锡在《杏园花下酬乐天见赠》里更是豪情万丈:“二十余年作逐臣,
归来还见曲江春。游人莫笑白头醉,老醉花间有几人。”但把喝酒写得最是豪气干
云的还要算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立刻催。醉卧沙场君莫
笑,右来征战几人回。”还有白居易的:“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醉
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杜牧的:“半醒半醉游三日,红白花开山雨中。”
)前笑不成。”李商隐的:“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还有王昌龄的:
“醉别何须更惆怅,回头不语但垂鞭。”冯延巳的:“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
颜瘦J秦系的:“纵酒还须上山去,白云那肯下山来。”韦庄的“老去不知花有态,
乱来惟觉酒多情”……
第19课四大菜系
年级五年级设计者
授课题目:19四大菜系
教学目的:
了解我国的四大菜系与其相关的菜的特点,感受我国丰富的菜文化。
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的四大菜系与其相关的菜的特点,感受我国丰富的菜文化。
教学难点:
了解我国的四大菜系与其相关的菜的特点,感受我国丰富的菜文化。
教学设计意图与
教学进程设计
备注
一、导入:
我国幅员宽阔,在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中,菜文化更是独特,这节课我们就来了
解我国的四大菜系。
二、在小组沟通自己搜集的资料(每组只沟通一个菜系)
三、全班沟通:
每个小组只围绕一个方面来介绍。
附相关资料:
1、我国菜系有三种划分方法:
按省按划分四大菜系
有2种说法第一种:山东菜、四川菜、江浙菜、广东荚;其次种:山东菜、
四川菜、淮扬菜、广东菜。
按省划分八大菜系
鲁、粤、川、苏、闽、浙、湘、徽
按文化流派划分
东北菜、北京菜、冀鲁菜、胶辽菜、山西菜、中原菜、西北菜、上江菜、江淮菜、
江浙菜、江西菜、湖南菜、福建菜、客家菜、广东菜
2、鲁菜:即山东菜系,由齐鲁、胶辽、孔府三个菜系组成。是宫廷最大菜系。
以孔府风味为龙头。山东菜系源远流长,对其他菜系,乃至整个中国饮食文化影
响深远。
(1)齐鲁菜系,齐鲁菜系以济南菜为代表,在山东北部、天津、河北盛行。
清蒸蜜三刀、水饺等。德州菜也是齐鲁风味中重要的一支,代表菜有德州脱
骨扒鸡。
(2)胶辽菜系,亦称胶东菜系,以青岛菜为代表。流行于胶东、辽东等地
(3)孔府菜系,以曲阜菜为代表。流行于山东西南部和河南地区,和江苏菜系的
徐州风味较近。
3、川菜:即四川菜系。以成都菜和重庆菜为代表。四川菜系各地风味比较统一。
主要流行于西南地区和湖北地区,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川菜馆。川菜是中国最
有特色的菜系,也是民间最大菜系。
4、苏菜由徐海、淮扬、南京和苏南四种风味组成,是宫延其次大菜系。今日国
宴仍乂苏菜为主。
(2)胶辽菜系,亦称胶东菜系,以青岛菜为代表。流行于胶东、辽东等地
(3)孔府菜系,以曲阜菜为代表。流行于山东西南部和河南地区,和江苏菜系的
徐州风味较近。
3、川菜:即四川菜系。以成都菜和重庆菜为代表。四川菜系各地风味比较统一。
主要流行于西南地区和湖北地区,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川菜馆。川菜是中国最
有特色的菜系,也是民间最大菜系。
4、苏菜由徐海、淮扬、南京和苏南四种风味组成,是宫廷其次大菜系。今日国
宴仍乂苏菜为主。
江苏菜系由原江浙菜系分出。原江浙菜系可分为淮扬风味、南京风味、苏南风味、
浙江风味和徽州风味。后来浙菜、徽菜以其显明特色各为八大菜系之一。原山东
菜系的徐海风味和原江浙菜系的淮扬、南京和苏南风味组成苏菜。以淮扬和苏南
风味为代表
5、粤菜:即广东菜,由广府、客家、潮汕三种风味组成,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
有粤菜馆。在国内、海外影响极大。不仅香港、澳门,而且世界各国的中菜馆,
多数是以粤菜为主。
笫20课
年级五年级设计者
授课题目:古诗两首
教学目的:一背诵古诗两首,弄清晰古诗大意。
教学重点:背诵古诗两首,弄清晰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背诵古诗两首,弄清晰古诗大意。
教学设计意图与
教学进程设计
备注
一、简介古诗背景
这是一首依据古老的民间传闻写成的抒情小诗。相传,古代有个女子,因为丈夫
离家远行,经久未归,就每天上山远望,盼望丈夫归来。但是很多年过去了,丈
夫终未回来,这女子便在山巅化为石头。石头的形象如一位女子翘首远望,人们
就把比石称作望夫石,此山称作望夫山了。这个故事起源于今湖北武昌旁边,由
于流传广泛,很多地方都有望夫山、望夫石、望夫台。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不
少以这富有浪漫主义色调的民间传闻作为题材的作品,王建的这首《望夫石》感
深情切,在众多的诗作中独具特色。
二、讲解古诗大意
头四句十二字,绘出了一幅望夫石生动感人的图画。这里有浩浩不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语文考试完整试题及答案
- 数学广角-搭配(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高中政治 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
- 第1单元第2课《方法与审美》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冀美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
- 宠物体重管理与营养干预的科学分析及试题及答案
- 江苏省苏州张家港市一中七年级信息技术《第五章 电子表格 第二课时 数据的输入与单元格的操作》教学设计
-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城乡空间形态与分布 2.3 区域城镇体系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4
- Module 8 Unit 1 How many(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外研版(一起)英语一年级上册
- 多元文化 多样魅力(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 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
- 第二学期学校后勤工作计划范文(3篇)
- 数据中心储能应用需求技术报告2024
-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分类必刷: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含答案解析)
- DL∕ T 949-2005 水工建筑物塑性嵌缝密封材料技术标准
-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上册教案
- 2024年红十字应急救护知识竞赛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 TD/T 1061-2021 自然资源价格评估通则(正式版)
- 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中考数学二诊试卷
- 2024年社区工作者考试必考1000题附完整答案【典优】
- WMT8-2022二手乘用车出口质量要求
- 30题质量检验员岗位常见面试问题含HR问题考察点及参考回答
- 智能灯具故障排除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