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驻马店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现象,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首要问题。新冠肺炎疫情“毒害”了全球关系并加剧了紧张。这是我们思考新冠疫情影响的第一点。那么原因何在呢?主要原因在于中美之间日趋恶化的双边关系。从一开始,中国就遭到西方媒体以及一些西方政客恶意并且令人惊讶的攻击。尤其在一些西方国家,它对那些国家民众对于中国的态度产生了负面影响。尽管现在谩骂的海啸已经逐渐退却,但全球抗疫合作的前景却因此遭到了严重损害。新冠疫情对全球治理造成负面影响的第二个原因是,它带来的威胁如此之大,以至于引发了社会所有阶层的担忧和恐惧。这场危机远没有使各个国家和社会变得更加紧密,相反却倾向于将它们彼此分离开来。它被一些国家视为一场国家性而非国际性危机,结果大家就在抗疫中各自为战。有关新冠疫情影响的第二点思考是,抗疫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治理能力的一场巨大测试。面对疫情,世界各国的应对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在中国、韩国、越南和日本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它们的抗疫方式当然存在重要差异,但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相似之处: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抗疫的目标都是遏制和根除病毒,而非简单地控制。这被视为经济复苏的前提。它们在抗击疫情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功。考虑到中国的规模,它的表现尤其突出。第二种应对方式是西欧国家,它们一直在试图控制而非彻底消灭病毒,这些国家做得远没有东亚地区成功。第三种应对方式就是美国和巴西,那简直是场灾难,因为抗击病毒一直被认为是次要甚至被嫌弃的工作事项,而非根本要务。这些不同类型抗疫方式带来的后果将会影响深远。对于新冠疫情影响的第三点思考,涉及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情况很难让人乐观。当前阶段的中美关系比年初时进一步割裂了。这会削弱全球治理的可能性。一个最明显的例子便是美国退出世卫组织和缩减资金支持。因为美国的态度,世贸组织的未来也遭遇威胁,短期内不大可能正常运转。在可预见的未来,全球治理的进展更可能会出现在地区层面。长远来看,新冠肺炎疫情也可能会带来更广泛形式的合作。东亚地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好于其他国家的原因之一,在于他们有应对“非典”的经验。假以时日,世卫组织将会得到加强,希望也是如此。(摘编自马丁·雅克《新冠疫情如何影响全球治理》)材料二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及其国际化,对于中国大国形象塑造产生巨大挑战,也蕴藏着重要机遇。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谣言四起,恐慌加剧。中国政府及时发声,庄严承诺有能力、有把握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稳定了国内疫情防控大局,向世界表达了中国是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的重大信号。文明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精神。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百折不挠的民族,困难和挑战越大,凝聚力和战斗力就越强。中华民族拥有战胜疫情的强大文化基因、丰富经验、强大心理承受能力和战胜疫情的勇气决心。中国政府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疫情防控分享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东方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气魄。中国充分发挥独特的制度优势、应对“非典”疫情和重大灾情的丰富经验、先进的防疫和治疗手段,展现出打赢疫情防控全民战争的信心、能力和把握。疫情爆发后,中国政府迅速反应,举全国之力开展疫情防控。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开启全民隔离模式;中国政府聚焦联防联控,科学、有序推进以武汉市及湖北省为重点、从中央到地方覆盖全国的全方位、多层次防控体系建设,“本着对中国人民和国际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确保疫情可防、可控、可治,有效维护经济社会稳定。负责任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风范。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开展疫情防控。全力抢救受到病毒侵害的所有生命,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世界疫情防控贡献力量,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在当前全球疫情大流行风险加剧之时,中国表达了与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政府保持紧密合作的意愿。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前景。中国政府拥有强大的领导力,全民众志成城战疫,依法开展疫情防控,充分保证治理效能最大化,彰显了中国制度的独特优势和旺盛活力。同时,中国拥有自我完善的勇气和决心,及时纠错、补齐制度短板和不足,将有效的政策和做法逐渐规范化、制度化和机制化,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彰显了中国制度强大的自我更新完善能力。(摘编自肖晞、宋国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中国大国形象塑造》)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新冠疫情一开始,中国就遭到西方媒体以及一些西方政客恶意的攻击,尽管现在谩骂的海啸已经退却,但对全球抗疫合作的前景造成了严重损害。B.新冠疫情的危机不仅远没有使各个国家和社会变得更加紧密,而且将它们彼此分离开来。它被某些国家视为国家性危机,大家在抗疫中各自为战。C.美国退出世卫组织和缩减资金支持,体现了其不负责任的态度,世贸组织的未来也因此遭遇威胁,世卫组织和世贸组织短期内不大可能正常运转。D.中美之间日趋恶化的双边关系和新冠疫情威胁如此之大,引发了社会所有阶层的担忧和恐惧,这是新冠疫情对全球治理造成负面影响的两大原因。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韩国、越南和日本等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抗疫方式存在重要差异,但它们都秉持这一理念:如果不能遏制和根除病毒,经济复苏就不可能。B.因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独特优势和旺盛活力,中国政府凭借强大的领导力,众志成城,依法开展疫情防控,充分保证了治理效能最大化。C.中国和东亚其他国家、地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比西欧国家和美国都要成功,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他们有应对2003年“非典”疫情的丰富经验。D.新冠疫情影响了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目前来看,虽然情况很难让人乐观,但从长远来看,新冠疫情也可能会给国际社会带来更广泛形式的合作。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塑造中国大国形象的方法的一项是()A.加强对国外受众调查研究,增强讲述中国疫情防控故事的针对性。B.制定好中国疫情防控故事传播系统策略,建设好对外话语体系。C.加强国际交流与媒体融合,增加讲好中国疫情防控故事的手段。D.加强对外话语的构建,挑选和设计好中国疫情防控故事。4.请简要说明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它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哈姆莱特(节选)莎士比亚国王亲爱的乔特鲁德,你也暂时离开我们,因为我们已经暗中差人去唤哈姆莱特到这来,让他和奥菲利娅见面,就像他们偶然相遇一般。她的父亲跟我两人将要权充一下密探,躲在可以看见他们,却不能被他们看见的地方,注意他们会面的情形,从他的行为上判断他的疯病究竟是不是因为恋爱上的苦闷。王后我愿意服从您的意旨。奥菲利娅,但愿你的美貌果然是哈姆莱特疯狂的原因,更愿你的美德能够帮助他恢复原状,使你们两人都能安享尊荣。奥菲利娅娘娘,但愿如此。(王后下)波洛涅斯奥菲利娅,你在这儿走走。陛下,我们就去躲起来吧。(向奥菲利娅)你拿这本书去读,他看见你这样用功,就不会疑心你为什么一个人在这儿了。人们往往用至诚的外表和虔敬的行动,掩饰一颗魔鬼般的心,这样的例子是太多了。国王(旁白)啊,这句话是太真实了!它在我的良心上抽了多么重的一鞭!涂脂抹粉的娼妇的脸,还不及掩藏在虚伪的言辞后面的我的行为更丑恶。难堪的重负啊!波洛涅斯我听见他来了。我们退下去吧,陛下。(国王及波洛涅斯下)哈姆莱特上。哈姆莱特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且慢!美丽的奥菲利娅!——女神,在你的祈祷之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罪孽。奥菲利娅我的好殿下,您这许多天来贵体安好吗?哈姆莱特谢谢你,很好,很好,很好。奥菲利娅殿下,我有几件您送给我的纪念品,我早就想把它们还给您,请您现在收回去吧。哈姆莱特不,我不要,我从来没有给你什么东西。奥菲利娅殿下,我记得很清楚您把它们送给了我,那时候您还向我说了许多甜言蜜语,使这些东西格外显得贵重。现在它们的芳香已经消散,请您拿回去吧,因为在有骨气的人看来,送礼的人要是变了心,礼物虽贵,也会失去了价值。拿去吧,殿下。哈姆莱特哈哈!你贞洁吗?奥菲利娅殿下!哈姆莱特你美丽吗?奥菲利娅殿下是什么意思?哈姆莱特要是你既贞洁又美丽,那么你的贞洁应该断绝跟你的美丽来往。奥菲利娅殿下,难道美丽除了贞洁以外,还有什么更好的伴侣吗?哈姆莱特嗯,真的。因为美丽可以使贞洁变成淫荡,贞洁却未必能使美丽受它自己的感化。这句话从前像是怪诞之谈,可是现在时间已经把它证实了。我的确曾经爱过你。奥菲利娅真的,殿下,您曾经使我相信您爱我。哈姆莱特你当初就不应该相信我,因为美德不能熏陶我们罪恶的本性。我没有爱过你。奥菲利娅那么我真是受了骗了。哈姆莱特出家去吧。为什么你要生一群罪人出来呢?我自己还不算是一个顶坏的人,可是我可以指出我的许多过失,一个人有了那些过失,他的母亲还是不要生下他来的好。我很骄傲,有仇必报,富于野心,我的罪恶是那么多,连我的思想也容纳不下,我的想象也不能给它们形象,甚至于我都没有充分的时间可以把它们实行出来。像我这样的家伙,匍匐于天地之间,有什么用处呢?我们都是些十足的坏人,一个也不要相信我们。出家去吧。你的父亲呢?奥菲利娅在家里,殿下。哈姆莱特把他关起来,让他只好在家里发发傻劲。再会!奥菲利娅哎哟,天哪!救救他!哈姆莱特要是你一定要嫁人,我就把这一个诅咒送给你做嫁奁:尽管你像冰一样坚贞,像雪一样纯洁,你还是逃不过谗人的诽谤。出家去吧,去。再会!或者要是你必须嫁人的话,就嫁给一个傻瓜吧,因为聪明人都明白你们会叫他们变成怎样的怪物。出家去吧,去,越快越好。再会!奥菲利娅啊,一颗多么高贵的心是这样陨落了!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这样无可挽回地陨落了!我是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我曾经从他音乐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春美貌,在疯狂中凋谢!啊!我好苦,谁料过去的繁华,变作今朝的泥土!6.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波洛涅斯说“人们往往用至诚的外表和虔敬的行动,掩饰一颗魔鬼般的心”,是向奥菲利娅暗示国王罪恶深重。B.哈姆莱特在长长的内心独白中对“生死问题”和“思想和行动的关系”这两个问题思考得深入,认识得深刻。C.奥菲利娅认为如果送礼物的人变了心,那么再贵重的礼物的价值也不存在了,表现了她的爱情观是高尚纯洁的。D.在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以往生活的种种回忆中,可以看出哈姆莱特曾经是一个文明高贵、品格高尚的优秀青年。7.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善于通过自白的方式来表现哈姆莱特的性格,其中也包括一些飘忽不定、莫名其妙的因素,让他的悲剧具有了更多的思辨空间。B.哈姆莱特的长篇独白,语言雄辩华丽,思想复杂深刻,情感含蓄深沉,展现出这位青年王子崇高的精神境界。C.戏剧的主要矛盾冲突往往集中而尖锐,奥菲利娅的深情与哈姆莱特的“疯傻”的矛盾就构成了戏剧的主要矛盾。D.奥菲利娅的语言描写用了丰富的比喻来展示哈姆莱特曾经的美好,如把他“高贵的理智”比作“谐和的音调”。8.节选部分中的人物“不约而同地既自我伪装,又进一步暴露自己”,请以国王、奥菲利娅为例加以说明。9.哈姆莱特的言语看似疯傻却处处蕴含深意,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先生名鼐,字姬传,一字梦谷,世为桐城姚氏,端恪公文然元孙也。少家贫,体羸多病而嗜学。四库馆开,刘文正公、朱竹君学士咸荐先生,遂为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书成,当议迁官。文正以御史荐,记名矣。会文正薨,先生乃乞养归。归里后,主梅花、钟山、紫阳、敬敷诸讲席,凡四十年。所至,士以得及门为幸。与人言,终日不忤,而不可以鄙私干。有来问,必竭意告之,汲引才俊如不及。虽学术与先生异趣者,见之皆亲服。纪文达撰《四库书目录》,颇诋宋儒,先生直斥其妄。先生貌清臞,神采秀越,澹荣利,有超世之志。王兰泉称其蔼然孝弟,有儒者气象,而文名尤重天下。礼恭亲王薨,遗教必得姚某为家传。自望溪方氏以文章称海内上接震川推文家正轨刘海峰继之论者谓:“望溪之文质恒以理胜,海峰以才胜,学或不及;先生则理与文兼至。”三君皆籍桐城,故世或称“桐城派”。(节选自《清先正事略选·卷一》)材料二:安庆府治,始于南宋嘉定年,黄勉斋先生之所营建。此府学之兴,亦必始勉斋矣。恭维我列圣御宇,以朱氏之学训士,而勉斋,朱子之高弟也。其守此郡,以朱子之学教于一方。虽当时支撑江、淮,戎马之间,不竟其志事,而其意可思也。昔当朱子时,有象山、永嘉①之学,杂出而争鸣。至明而阳明②之说,本乎象山,其人皆有卓出超绝之姿,而不免贤智者之过。及其徒沿而甚之,乃有猖狂妄行,为世道之大患者,夫乃知朱子之教之为善也。近时阳明之焰熄,而异道又兴。学者稍有志于勤学法古之美,则相率而竞于考证训诂之途,自名汉学,穿凿琐屑,驳难猥杂。其行曾不能望见象山、阳明之伦,其识解更卑于永嘉,而辄敢诋朱氏之学,庸非今日之病哉?安庆府学,历代屡有损坏修复。今某来抚此土,又值其年久功敝,乃合官民计量,出财而修之。自嘉庆十三年某月起工,至次年某月毕工,用银一万几千几百两。门庑阶砌及旁附祠,靡不整饬。吏民请志其事,余幸当海宇清晏、库序大兴之日,临勉斋之旧治。余仰企勉斋道德,而渺不可追,惟近推圣天子崇教之心,而远循朱子勉斋之旧训。愿诸生入是学者,一遵程朱之法,以是为学,毋迁异说。至其修建兴革之细碎者,则不足载云。(节选自姚鼐《安庆府重修儒学记》)【注】①象山:陆九渊,因其讲学于象山书院(今江西贵溪西南),被称为“象山先生”,创立“心学”,与朱熹“理学”相异。永嘉:即永嘉学派,是南宋时期与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成鼎足之势的学术思想流派。②阳明:王守仁,人称“阳明先生”,明代思想家。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自望溪A方氏B以文章C称D海内E上接F震川G推H文家I正轨J刘海峰K继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凡,指总共、一共,与《项脊轩志》中“轩凡四遭火”的“凡”词义相同。B.竟,指完成、终了,与成语“有志者事竟成”中的“竟”意义和用法相同。C.桐城派,中国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不重堆砌辞藻,力求“清真雅正”。D.庸,表反问,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的“庸”词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姚鼐幼年时虽然家庭条件不好,自己也体弱多病,但十分好学;四库馆开设后,他被举荐为编修人员。B.安庆府学由朱熹的得意弟子黄勉斋所建。他作为郡守忙于军政事务,最终无法实现以朱子之学教化一方的志向。C.当时的评论者认为,方苞的文章凭借理性取胜;刘海峰的文章则以才华见长,但他在学识上可能比不上姚鼐。D.姚鼐认为,陆九渊、王阳明等人都有卓越的才能,但仍然不免犯下贤智之人的过错,他们的学徒甚至给世间带来祸患。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王兰泉称其蔼然孝弟,有儒者气象,而文名尤重天下(2)学者稍有志于勤学法古之美,则相率而竞于考证训诂之途14.姚鼐修缮安庆府学的背景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徐州中秋①苏辙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注】①1077年,苏轼任徐州知州,苏辙与之短暂相聚。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七度过中秋”对“一何久”做了说明,凸显了往昔诗人与兄长离别七年,佳节难以团圆的苦闷和无奈。B.七年离别,短暂相聚,“岂意”凸显出相聚的欢愉,但遗憾的是兄长即将启程前往凉州,诗歌情感基调复转悲凉。C.词中“无赖”指月亮无情,与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中“无赖”的意思不同。D.王粲滞留荆州才华难施,借《登楼赋》表达眷恋故乡之情和怀才不遇之感,苏辙化用此典故抒发离情。16.词中三处写到月亮,请分别赏析。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统一标准的句子:。(2)《鸿门宴》中表达大丈夫应不拘小节的句子是::。(3)《沁园春长沙》中表达诗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过渡句是::。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6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的全面小康,犹如一幅前后相续的长卷,有的创业征程,有的建设浪潮,有的改革探索,也有拥抱世界的开放襟怀。在这条路上,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我们用一百年奋斗,赋予人类现代化以鲜明的中国特色。“小康”的提出,并非偶然。千百年来,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慨,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憧憬,再到严复“故居今而言救国,在首祛此贫”的期盼,“小康”是中华民族对、安居乐业的持久守望。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挥汗如雨气壮山河浅尝辄止酒足饭饱B.筚路蓝缕气宇轩昂波澜壮阔酒足饭饱C.挥汗如雨气宇轩昂浅尝辄止丰衣足食D.筚路蓝缕气壮山河波澜壮阔丰衣足食19.与文中画波浪线语句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B.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C.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D.像往常一样,张秉贵精神抖擞地走进了柜台。20.下列句中引号和文中“小康”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俗话说的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B.农民送给袁隆平“泥腿子院士”的称谓。C.鲁四老爷“谬种”的詈骂,表现出他对祥林嫂之死的冷酷无情。D.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菜叶用盐浸浸就算作工人的菜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在与子女的关系中,父亲距离子女常常比母亲更远,()。这与传统社会对父亲角色的定义有关。有了家庭,父亲被天然地视为支柱,这个角色要求他们在外,去成就事业。人到中年,父亲面临的工作、家庭压力越来越大。但中国的父亲习惯,父亲不允许懦弱,只得默默承受。子女而言,往往中国的父亲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他能带给人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并且少了几分慈祥温和。这样的父亲形象本身就不是的。增进了解的唯一途径,是敞开心扉进行沟通。情感需要表达,而不单单依靠“意会”。孩子未成年时,往往是父母主动沟通。但当父母与子女的身心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前者开始老去,后者成长成熟时,沟通需要由子女主动发起。子女主动关心和探望,会影响父亲原有的情感表达习惯,彼此增进了解;同时,也可以引导子女纠正对于父亲角色的一些认识偏差,重新树立一种更亲密的情感关系,子女和父亲。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浪迹天涯隐忍不发无懈可击亲密无间B.东奔西走隐忍不发十全十美亲密无间C.东奔西走忍辱负重无懈可击如胶似漆D.浪迹天涯忍辱负重十全十美如胶似漆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就子女而言,中国的父亲往往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虽他能带给人安全感、信任感,却少了几分慈祥温和。B.在子女看来,中国父亲往往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他虽能带给人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却少了几分慈祥温和。C.对子女来说,中国的父亲往往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他虽能带给人安全感、信任感,却少了几分慈祥温和。D.子女而言,往往中国的父亲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他虽能带给人安全感、信任感,却少了几分慈祥温和。2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对面,父亲的存在感比母亲更低。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父亲与子女之间却未能增进了解。B.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父亲与子女之间却未能增进了解。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对面,父亲的存在感比母亲更低。C.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对面,父亲与子女之间未能增进了解。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母亲的存在感比父亲更高。D.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对面,母亲的存在感比父亲更高。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子女与父亲之间却未能增进了解。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24.根据材料完成作文。巴尔扎克说:“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字数不少于800字,必须是原创,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河南省驻马店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现象,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首要问题。新冠肺炎疫情“毒害”了全球关系并加剧了紧张。这是我们思考新冠疫情影响的第一点。那么原因何在呢?主要原因在于中美之间日趋恶化的双边关系。从一开始,中国就遭到西方媒体以及一些西方政客恶意并且令人惊讶的攻击。尤其在一些西方国家,它对那些国家民众对于中国的态度产生了负面影响。尽管现在谩骂的海啸已经逐渐退却,但全球抗疫合作的前景却因此遭到了严重损害。新冠疫情对全球治理造成负面影响的第二个原因是,它带来的威胁如此之大,以至于引发了社会所有阶层的担忧和恐惧。这场危机远没有使各个国家和社会变得更加紧密,相反却倾向于将它们彼此分离开来。它被一些国家视为一场国家性而非国际性危机,结果大家就在抗疫中各自为战。有关新冠疫情影响的第二点思考是,抗疫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治理能力的一场巨大测试。面对疫情,世界各国的应对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在中国、韩国、越南和日本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它们的抗疫方式当然存在重要差异,但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相似之处: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抗疫的目标都是遏制和根除病毒,而非简单地控制。这被视为经济复苏的前提。它们在抗击疫情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功。考虑到中国的规模,它的表现尤其突出。第二种应对方式是西欧国家,它们一直在试图控制而非彻底消灭病毒,这些国家做得远没有东亚地区成功。第三种应对方式就是美国和巴西,那简直是场灾难,因为抗击病毒一直被认为是次要甚至被嫌弃的工作事项,而非根本要务。这些不同类型抗疫方式带来的后果将会影响深远。对于新冠疫情影响的第三点思考,涉及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情况很难让人乐观。当前阶段的中美关系比年初时进一步割裂了。这会削弱全球治理的可能性。一个最明显的例子便是美国退出世卫组织和缩减资金支持。因为美国的态度,世贸组织的未来也遭遇威胁,短期内不大可能正常运转。在可预见的未来,全球治理的进展更可能会出现在地区层面。长远来看,新冠肺炎疫情也可能会带来更广泛形式的合作。东亚地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好于其他国家的原因之一,在于他们有应对“非典”的经验。假以时日,世卫组织将会得到加强,希望也是如此。(摘编自马丁·雅克《新冠疫情如何影响全球治理》)材料二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及其国际化,对于中国大国形象塑造产生巨大挑战,也蕴藏着重要机遇。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谣言四起,恐慌加剧。中国政府及时发声,庄严承诺有能力、有把握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稳定了国内疫情防控大局,向世界表达了中国是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的重大信号。文明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精神。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百折不挠的民族,困难和挑战越大,凝聚力和战斗力就越强。中华民族拥有战胜疫情的强大文化基因、丰富经验、强大心理承受能力和战胜疫情的勇气决心。中国政府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疫情防控分享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东方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气魄。中国充分发挥独特的制度优势、应对“非典”疫情和重大灾情的丰富经验、先进的防疫和治疗手段,展现出打赢疫情防控全民战争的信心、能力和把握。疫情爆发后,中国政府迅速反应,举全国之力开展疫情防控。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开启全民隔离模式;中国政府聚焦联防联控,科学、有序推进以武汉市及湖北省为重点、从中央到地方覆盖全国的全方位、多层次防控体系建设,“本着对中国人民和国际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确保疫情可防、可控、可治,有效维护经济社会稳定。负责任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风范。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开展疫情防控。全力抢救受到病毒侵害的所有生命,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世界疫情防控贡献力量,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在当前全球疫情大流行风险加剧之时,中国表达了与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政府保持紧密合作的意愿。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前景。中国政府拥有强大的领导力,全民众志成城战疫,依法开展疫情防控,充分保证治理效能最大化,彰显了中国制度的独特优势和旺盛活力。同时,中国拥有自我完善的勇气和决心,及时纠错、补齐制度短板和不足,将有效的政策和做法逐渐规范化、制度化和机制化,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彰显了中国制度强大的自我更新完善能力。(摘编自肖晞、宋国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中国大国形象塑造》)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新冠疫情一开始,中国就遭到西方媒体以及一些西方政客恶意的攻击,尽管现在谩骂的海啸已经退却,但对全球抗疫合作的前景造成了严重损害。B.新冠疫情的危机不仅远没有使各个国家和社会变得更加紧密,而且将它们彼此分离开来。它被某些国家视为国家性危机,大家在抗疫中各自为战。C.美国退出世卫组织和缩减资金支持,体现了其不负责任的态度,世贸组织的未来也因此遭遇威胁,世卫组织和世贸组织短期内不大可能正常运转。D.中美之间日趋恶化的双边关系和新冠疫情威胁如此之大,引发了社会所有阶层的担忧和恐惧,这是新冠疫情对全球治理造成负面影响的两大原因。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韩国、越南和日本等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抗疫方式存在重要差异,但它们都秉持这一理念:如果不能遏制和根除病毒,经济复苏就不可能。B.因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独特优势和旺盛活力,中国政府凭借强大的领导力,众志成城,依法开展疫情防控,充分保证了治理效能最大化。C.中国和东亚其他国家、地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比西欧国家和美国都要成功,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他们有应对2003年“非典”疫情的丰富经验。D.新冠疫情影响了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目前来看,虽然情况很难让人乐观,但从长远来看,新冠疫情也可能会给国际社会带来更广泛形式的合作。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塑造中国大国形象的方法的一项是()A.加强对国外受众的调查研究,增强讲述中国疫情防控故事的针对性。B.制定好中国疫情防控故事传播的系统策略,建设好对外话语体系。C.加强国际交流与媒体融合,增加讲好中国疫情防控故事的手段。D.加强对外话语的构建,挑选和设计好中国疫情防控故事。4.请简要说明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它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D2.B3.A4.材料二采用的是总分式结构。首先,总述新冠疫情对中国大国形象塑造产生的巨大挑战;接着,分别从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定位四个角度阐述了其彰显的中国精神、中国气魄、中国风范和中国前景。5.①疫情爆发考验了中国的防疫体系、医疗水平。②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③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心理承受能力和凝聚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优势。④考验了中国政府的治理能力,彰显了中国制度的优势和强大的自我更新完善能力,塑造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⑤使中国和一些国家的关系趋于紧张。⑥将影响后疫情时代的国家治理和外交关系。【解析】【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A.“谩骂的海啸已经退却”不准确。原文是“谩骂的海啸已经逐渐退却”,选项曲解文意;B.“新冠疫情的危机不仅远没有使各个国家和社会变得更加紧密,而且将它们彼此分离开来”表述错误,原文是说“这场危机远没有使各个国家和社会变得更加紧密,相反却倾向于将它们彼此分离开来”,第一句在原文中是并列关系,选项表述成了递进关系,与原意不符。且“而且将它们彼此分离开来”的表述亦欠妥当,原文中为“倾向于将它们彼此分离开来”;C.“世卫组织和世贸组织短期内不大可能正常运转”错误。原文只提到世贸组织“短期内不大可能正常运转”。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原文是说“中国充分发挥独特的制度优势……展现出打赢疫情防控全民战争的信心、能力和把握”,“中国制度的独特优势和旺盛活力’是抗疫彰显的结果,而不是原因。而且即使“中国制度的独特优势”算作原因,“旺盛活力”也不能算原因。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加强对国外受众的调查研究”是“增强讲述中国疫情防控故事的针对性”的一个措施,不是塑造中国大国形象的方法。“增强讲述中国疫情防控故事的针对性”有助于讲好中国疫情防控故事,但它本身不是塑造中国大国形象的方法。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从“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及其国际化,对于中国大国形象塑造产生巨大挑战,也蕴藏着重要机遇”可知,材料二第一段先总述新冠疫情对中国大国形象塑造产生的巨大挑战;从“文明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精神”“东方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气魄”“负责任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风范”“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前景”可知,材料二第二、三、四、五段再分别从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定位四个角度阐述了其彰显的中国精神、中国气魄、中国风范和中国前景。可见材料二采用的是总分式结构。【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中国政府聚焦联防联控,科学、有序推进以武汉市及湖北省为重点、从中央到地方覆盖全国的全方位、多层次防控体系建设”等内容可知,疫情爆发考验了中国的防疫体系、医疗水平;结合“经济复苏”“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等语句可知,疫情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结合“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百折不挠的民族,困难和挑战越大,凝聚力和战斗力就越强。中华民族拥有战胜疫情的强大文化基因、丰富经验、强大心理承受能力和战胜疫情的勇气决心”等内容可知,疫情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心理承受能力和凝聚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优势;结合“中国充分发挥独特的制度优势”“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开展疫情防控。全力抢救受到病毒侵害的所有生命,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世界疫情防控贡献力量,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等内容可知,疫情考验了中国政府的治理能力,彰显了中国制度的优势和强大的自我更新完善能力,塑造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结合“涉及新冠肺炎疫情‘毒害’了全球关系并加剧了紧张”“中国就遭到西方媒体以及一些西方政客恶意并且令人惊讶的攻击”等内容可知,疫情使中国和一些国家的关系趋于紧张;结合“对于新冠疫情影响的第三点思考,涉及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新冠肺炎疫情也可能会带来更广泛形式的合作”等内容可知,疫情将影响后疫情时代的国家治理和外交关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哈姆莱特(节选)莎士比亚国王亲爱的乔特鲁德,你也暂时离开我们,因为我们已经暗中差人去唤哈姆莱特到这来,让他和奥菲利娅见面,就像他们偶然相遇一般。她的父亲跟我两人将要权充一下密探,躲在可以看见他们,却不能被他们看见的地方,注意他们会面的情形,从他的行为上判断他的疯病究竟是不是因为恋爱上的苦闷。王后我愿意服从您的意旨。奥菲利娅,但愿你的美貌果然是哈姆莱特疯狂的原因,更愿你的美德能够帮助他恢复原状,使你们两人都能安享尊荣。奥菲利娅娘娘,但愿如此。(王后下)波洛涅斯奥菲利娅,你在这儿走走。陛下,我们就去躲起来吧。(向奥菲利娅)你拿这本书去读,他看见你这样用功,就不会疑心你为什么一个人在这儿了。人们往往用至诚的外表和虔敬的行动,掩饰一颗魔鬼般的心,这样的例子是太多了。国王(旁白)啊,这句话是太真实了!它在我的良心上抽了多么重的一鞭!涂脂抹粉的娼妇的脸,还不及掩藏在虚伪的言辞后面的我的行为更丑恶。难堪的重负啊!波洛涅斯我听见他来了。我们退下去吧,陛下。(国王及波洛涅斯下)哈姆莱特上。哈姆莱特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且慢!美丽的奥菲利娅!——女神,在你的祈祷之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罪孽。奥菲利娅我的好殿下,您这许多天来贵体安好吗?哈姆莱特谢谢你,很好,很好,很好。奥菲利娅殿下,我有几件您送给我的纪念品,我早就想把它们还给您,请您现在收回去吧。哈姆莱特不,我不要,我从来没有给你什么东西。奥菲利娅殿下,我记得很清楚您把它们送给了我,那时候您还向我说了许多甜言蜜语,使这些东西格外显得贵重。现在它们的芳香已经消散,请您拿回去吧,因为在有骨气的人看来,送礼的人要是变了心,礼物虽贵,也会失去了价值。拿去吧,殿下。哈姆莱特哈哈!你贞洁吗?奥菲利娅殿下!哈姆莱特你美丽吗?奥菲利娅殿下是什么意思?哈姆莱特要是你既贞洁又美丽,那么你的贞洁应该断绝跟你的美丽来往。奥菲利娅殿下,难道美丽除了贞洁以外,还有什么更好的伴侣吗?哈姆莱特嗯,真的。因为美丽可以使贞洁变成淫荡,贞洁却未必能使美丽受它自己的感化。这句话从前像是怪诞之谈,可是现在时间已经把它证实了。我的确曾经爱过你。奥菲利娅真的,殿下,您曾经使我相信您爱我。哈姆莱特你当初就不应该相信我,因为美德不能熏陶我们罪恶的本性。我没有爱过你。奥菲利娅那么我真是受了骗了。哈姆莱特出家去吧。为什么你要生一群罪人出来呢?我自己还不算是一个顶坏的人,可是我可以指出我的许多过失,一个人有了那些过失,他的母亲还是不要生下他来的好。我很骄傲,有仇必报,富于野心,我的罪恶是那么多,连我的思想也容纳不下,我的想象也不能给它们形象,甚至于我都没有充分的时间可以把它们实行出来。像我这样的家伙,匍匐于天地之间,有什么用处呢?我们都是些十足的坏人,一个也不要相信我们。出家去吧。你的父亲呢?奥菲利娅在家里,殿下。哈姆莱特把他关起来,让他只好在家里发发傻劲。再会!奥菲利娅哎哟,天哪!救救他!哈姆莱特要是你一定要嫁人,我就把这一个诅咒送给你做嫁奁:尽管你像冰一样坚贞,像雪一样纯洁,你还是逃不过谗人的诽谤。出家去吧,去。再会!或者要是你必须嫁人的话,就嫁给一个傻瓜吧,因为聪明人都明白你们会叫他们变成怎样的怪物。出家去吧,去,越快越好。再会!奥菲利娅啊,一颗多么高贵的心是这样陨落了!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这样无可挽回地陨落了!我是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我曾经从他音乐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春美貌,在疯狂中凋谢!啊!我好苦,谁料过去的繁华,变作今朝的泥土!6.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波洛涅斯说“人们往往用至诚的外表和虔敬的行动,掩饰一颗魔鬼般的心”,是向奥菲利娅暗示国王罪恶深重。B.哈姆莱特在长长的内心独白中对“生死问题”和“思想和行动的关系”这两个问题思考得深入,认识得深刻。C.奥菲利娅认为如果送礼物的人变了心,那么再贵重的礼物的价值也不存在了,表现了她的爱情观是高尚纯洁的。D.在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以往生活的种种回忆中,可以看出哈姆莱特曾经是一个文明高贵、品格高尚的优秀青年。7.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善于通过自白的方式来表现哈姆莱特的性格,其中也包括一些飘忽不定、莫名其妙的因素,让他的悲剧具有了更多的思辨空间。B.哈姆莱特的长篇独白,语言雄辩华丽,思想复杂深刻,情感含蓄深沉,展现出这位青年王子崇高的精神境界。C.戏剧的主要矛盾冲突往往集中而尖锐,奥菲利娅的深情与哈姆莱特的“疯傻”的矛盾就构成了戏剧的主要矛盾。D.奥菲利娅的语言描写用了丰富的比喻来展示哈姆莱特曾经的美好,如把他“高贵的理智”比作“谐和的音调”。8.节选部分中的人物“不约而同地既自我伪装,又进一步暴露自己”,请以国王、奥菲利娅为例加以说明。9.哈姆莱特的言语看似疯傻却处处蕴含深意,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6.A7.C8.国王装作不怀恶意,暴露出自己的心怀叵测(心中的阴谋);奥菲利娅装作正在“用功”读书,暴露出自己的幼稚天真。9.①他刚说曾爱过奥菲利娅,又说没爱过她,蕴含着希望她不要沉溺于爱情,想让她免受伤害。②他说美丽可以使贞洁变成淫荡,蕴含着对人性复杂险恶的清醒认识。③他让奥菲利娅把她父亲关起来,待在家里发发傻劲,蕴含着暗示她让她的父亲远离宫廷的争斗。④劝奥菲利娅出家,蕴含着对身边宫廷社会的鄙夷。【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的能力。A.“向她暗示国王的罪恶深重”错误,目的是为了劝说女儿假装读书,与哈姆莱特相遇地更加自然。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奥菲利娅的深情与哈姆莱特的‘疯傻’的矛盾就构成了戏剧的主要矛盾”错。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的矛盾不是主要矛盾,也没有那么尖锐,戏剧的主要矛盾是哈姆莱特与国王之间的矛盾。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1)根据“我们已经暗中差人去唤哈姆莱特到这来,让他和奥菲利娅见面,就像他们偶然相遇一般。她的父亲跟我两人将要权充一下密探,躲在可以看见他们,却不能被他们看见的地方,注意他们会面的情形,从他的行为上判断他的疯病究竟是不是因为恋爱上的苦闷”“它在我的良心上抽了多么重的一鞭!涂脂抹粉的娼妇的脸,还不及掩藏在虚伪的言辞后面的我的行为更丑恶。难堪的重负啊”分析,国王装作不怀恶意,暴露出自己的心怀叵测(心中的阴谋)。(2)根据“向奥菲利娅)你拿这本书去读,他看见你这样用功,就不会疑心你为什么一个人在这儿了。人们往往用至诚的外表和虔敬的行动,掩饰一颗魔鬼般的心”分析,奥菲利娅装作正在“用功”读书,暴露出自己的幼稚天真。【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1)由“我的确曾经爱过你”“你当初就不应该相信我,因为美德不能熏陶我们罪恶的本性。我没有爱过你”分析,哈姆莱特刚说曾爱过奥菲利娅,又说没爱过她,蕴含着希望她不要沉溺于爱情,想让她免受伤害。(2)由“要是你既贞洁又美丽,那么你的贞洁应该断绝跟你的美丽来往”“因为美丽可以使贞洁变成淫荡,贞洁却未必能使美丽受它自己的感化。这句话从前像是怪诞之谈,可是现在时间已经把它证实了”分析,哈姆莱特说美丽可以使贞洁变成淫荡,蕴含着对人性复杂险恶的清醒认识。(3)由“把他关起来,让他只好在家里发发傻劲”分析,哈姆莱特让奥菲利娅把她父亲关起来,待在家里发发傻劲,蕴含着暗示她让她的父亲远离宫廷的争斗。(4)由“出家去吧”“要是你一定要嫁人,我就把这一个诅咒送给你做嫁奁:尽管你像冰一样坚贞,像雪一样纯洁,你还是逃不过谗人的诽谤。出家去吧,去。再会!或者要是你必须嫁人的话,就嫁给一个傻瓜吧,因为聪明人都明白你们会叫他们变成怎样的怪物。出家去吧,去,越快越好”分析,哈姆莱特劝奥菲利娅出家,蕴含着对身边宫廷社会的鄙夷。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先生名鼐,字姬传,一字梦谷,世为桐城姚氏,端恪公文然元孙也。少家贫,体羸多病而嗜学。四库馆开,刘文正公、朱竹君学士咸荐先生,遂为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书成,当议迁官。文正以御史荐,记名矣。会文正薨,先生乃乞养归。归里后,主梅花、钟山、紫阳、敬敷诸讲席,凡四十年。所至,士以得及门为幸。与人言,终日不忤,而不可以鄙私干。有来问,必竭意告之,汲引才俊如不及。虽学术与先生异趣者,见之皆亲服。纪文达撰《四库书目录》,颇诋宋儒,先生直斥其妄。先生貌清臞,神采秀越,澹荣利,有超世之志。王兰泉称其蔼然孝弟,有儒者气象,而文名尤重天下。礼恭亲王薨,遗教必得姚某为家传。自望溪方氏以文章称海内上接震川推文家正轨刘海峰继之论者谓:“望溪之文质恒以理胜,海峰以才胜,学或不及;先生则理与文兼至。”三君皆籍桐城,故世或称“桐城派”。(节选自《清先正事略选·卷一》)材料二:安庆府治,始于南宋嘉定年,黄勉斋先生之所营建。此府学之兴,亦必始勉斋矣。恭维我列圣御宇,以朱氏之学训士,而勉斋,朱子之高弟也。其守此郡,以朱子之学教于一方。虽当时支撑江、淮,戎马之间,不竟其志事,而其意可思也。昔当朱子时,有象山、永嘉①之学,杂出而争鸣。至明而阳明②之说,本乎象山,其人皆有卓出超绝之姿,而不免贤智者之过。及其徒沿而甚之,乃有猖狂妄行,为世道之大患者,夫乃知朱子之教之为善也。近时阳明之焰熄,而异道又兴。学者稍有志于勤学法古之美,则相率而竞于考证训诂之途,自名汉学,穿凿琐屑,驳难猥杂。其行曾不能望见象山、阳明之伦,其识解更卑于永嘉,而辄敢诋朱氏之学,庸非今日之病哉?安庆府学,历代屡有损坏修复。今某来抚此土,又值其年久功敝,乃合官民计量,出财而修之。自嘉庆十三年某月起工,至次年某月毕工,用银一万几千几百两。门庑阶砌及旁附祠,靡不整饬。吏民请志其事,余幸当海宇清晏、库序大兴之日,临勉斋之旧治。余仰企勉斋道德,而渺不可追,惟近推圣天子崇教之心,而远循朱子勉斋之旧训。愿诸生入是学者,一遵程朱之法,以是为学,毋迁异说。至其修建兴革之细碎者,则不足载云。(节选自姚鼐《安庆府重修儒学记》)【注】①象山:陆九渊,因其讲学于象山书院(今江西贵溪西南),被称为“象山先生”,创立“心学”,与朱熹“理学”相异。永嘉:即永嘉学派,是南宋时期与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成鼎足之势的学术思想流派。②阳明:王守仁,人称“阳明先生”,明代思想家。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自望溪A方氏B以文章C称D海内E上接F震川G推H文家I正轨J刘海峰K继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凡,指总共、一共,与《项脊轩志》中“轩凡四遭火”的“凡”词义相同。B.竟,指完成、终了,与成语“有志者事竟成”中的“竟”意义和用法相同。C.桐城派,中国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不重堆砌辞藻,力求“清真雅正”。D.庸,表反问,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的“庸”词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姚鼐幼年时虽然家庭条件不好,自己也体弱多病,但十分好学;四库馆开设后,他被举荐为编修人员。B.安庆府学由朱熹的得意弟子黄勉斋所建。他作为郡守忙于军政事务,最终无法实现以朱子之学教化一方的志向。C.当时的评论者认为,方苞的文章凭借理性取胜;刘海峰的文章则以才华见长,但他在学识上可能比不上姚鼐。D.姚鼐认为,陆九渊、王阳明等人都有卓越的才能,但仍然不免犯下贤智之人的过错,他们的学徒甚至给世间带来祸患。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王兰泉称其蔼然孝弟,有儒者气象,而文名尤重天下。(2)学者稍有志于勤学法古之美,则相率而竞于考证训诂之途。14.姚鼐修缮安庆府学的背景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答案】10.EGJ
11.B12.C13.(1)王兰泉称赞他和气友善、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有儒者的气度,其文章的名气尤其被天下人看重。(2)求学之人稍有志于勤学、效法古人的美德,就争先恐后地追逐考证训诂。14.①姚鼐任安庆巡抚,正逢安庆府学年久失修,破败不堪。②时值天下太平、学校大兴。③姚鼐想推崇天子崇尚教育之心,遵循朱子、黄勉斋的旧训。【解析】【导语】材料一以姚鼐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为核心,展现了他作为“桐城派”代表人物的影响力和文学贡献,强调了其学术与人格的双重高度。材料二则通过安庆府学的修建与修复,探讨了朱子学说的传承与影响,反映了姚鼐对传统儒学的坚守与弘扬。两段材料共同体现了姚鼐在学术与教育领域的深远影响,以及他对儒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自从望溪先生方苞凭借文章称誉天下,上接归有光,推崇做文章的正道,刘海峰又接续其后。“望溪方氏”是“称”的主语,“以文章”是“称”的状语,“海内”是“称”宾语,句子结构完整,中间不应断开,应在“内”后E处断开;“上接”的宾语为“震川”,构成动宾结构,应在“川”后面断开,即在G处断开;“文家”作“正轨”的定语,“文家正轨”是“推”的宾语,构成动宾结构,应在“轨”后面断开,即在J处断开。故选EGJ。【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凡”,均为“总共、一共”。句意:前后共有四十年。/总共遭受过四次火灾。B.错误,意义和用法不同。“竟”,动词,完毕,终了/副词,终究,终归,终于。句意:不能最终完成他的志愿。/只要有志气,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C.正确。D.正确。“庸”,表反问,难道/平常的。句意:这难道不是当今的祸患吗?/一般人尚且感到羞耻。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但他在学识上可能比不上姚鼐”错误。由原文“望溪之文质恒以理胜,海峰以才胜,学或不及;先生则理与文兼至”可知,刘海峰学识可能比不过方苞,姚鼐的文章则是理性与文采兼具。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蔼然”,和气友善;“弟”,同“悌”,指友爱兄弟,“孝弟”,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气象”,气度;“而文名尤重天下”,被动句。(2)“学者”,求学之人;“法”,效法;“美”,美德;“相率”,争先恐后地;“竞”,追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安庆府学,历代屡有损坏修复。今某来抚此土,又值其年久功敝,乃合官民计量,出财而修之”可知,安庆府学,历朝历代多次损坏修复。现在我来到这儿担任巡抚,又逢它年久失修,破败不堪,于是召集官民商量计议,拿出钱财修缮它。所以,姚鼐任安庆巡抚,正逢安庆府学年久失修,破败不堪。②由原文“吏民请志其事,余幸当海宇清晏、庠序大兴之日,临勉斋之旧治”可知,官吏百姓请求记载这件事,我有幸遇到天下太平、学校大兴之日,来到黄勉斋先生以前的府治。所以,当时时值天下太平、学校大兴。③由原文“余仰企勉斋道德,而渺不可追,惟近推圣天子崇教之心,而远循朱子勉斋之旧训。愿诸生入是学者,一遵程朱之法,以是为学,毋迁异说”可知,我仰望黄勉斋先生高尚的道行,但这已是邈远不可追赶的了,只有于近推崇天子崇尚教育之心,于远遵循朱子,黄勉斋之旧训。希望进入这所府学学习的诸生,完全遵循程朱之法,把朱氏之学作为学习的对象,不要学习其他学说。所以,姚鼐想推崇天子崇尚教育之心,遵循朱子、黄勉斋的旧训。参考译文:材料一:先生名鼐,字姬传,一字梦谷,祖上为桐城的姚氏一族,是端恪公姚文然的玄孙。姚鼐幼时家中贫困,身体瘦弱多病但爱好读书。四库馆开设后,刘文正公、朱竹君学士都推荐先生(参与编撰),他于是担任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书籍编成,应当评议纂修官员的升职问题。刘文正以御史身份推荐了他,已经记下了名字。适逢文正去世,姚先生就请求回乡奉养老人。回归故里后,他先后主持了梅花书院、钟山书院、紫阳书院、敬敷书院的讲席,前后共有四十年。先生所到之处,士子们把能到先生门前拜问他作为荣幸。他与人谈论,终日不烦,但不可以用浅陋庸俗的问题冒犯他。有人前来求问,他一定竭尽诚意告诉那人,提携才俊如恐不够。即使是学术上与先生见解不一致的人,见到先生后也都觉得他亲切和蔼,令人信服。纪晓岚撰写《四库书目录》,多有诋毁宋儒之言,先生直接斥责其态度轻率。先生形貌清瘦,神采清秀超越,淡泊荣誉和利益,有超凡脱俗的志向。王兰泉称赞他和气友善、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有儒者的气度,其文章的名气尤其被天下人看重。礼恭亲王逝世,临终教诲家人说一定要请姚先生来作家传。自从望溪先生方苞凭借文章称誉天下,上接归有光,推崇做文章的正道,刘海峰又接续其后。评论者说:“望溪先生的文质常以理性取胜,刘海峰以才华取胜,学识上或许赶不上(望溪先生);姚鼐先生则是理性与文采兼具。”三人祖籍都是桐城,所以世人有的称他们为“桐城派”。材料二:安庆府治,开始于南宋嘉定年间,是黄勉斋先生营建的。这府学的兴建,也是从黄勉斋先生开始的。颂扬我历朝皇帝统治天下的功绩,用朱氏之学教导士人,而勉斋先生,是朱熹的得意弟子。他担任安庆郡的郡守,用朱氏之学教育一方之人。虽然当时他主持江、淮一带政务,军务繁忙,不能最终完成他的志愿,但是他的用意可以引人深思。过去和朱熹同时代的,有象山、永嘉的学说,这些学说纷纷出现,百家争鸣。到了明朝有阳明学说,阳明学说以象山之说为本源,这些人都有超出他人的卓著的才能,但是仍然不免犯下贤明之人的过错。等到他们的学徒们沿用这些学说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就有了猖狂胡乱的行为,成为世间的大祸患,这才知道朱子学说的高明啊。近来阳明之说渐趋衰落,但异道邪说又兴起。求学之人稍有志于勤学、效法古人的美德,就争先恐后地追逐考证训诂,自名为汉学,穿凿琐屑,驳难繁杂。他们的行为远远比不上象山、阳明,他们的见解更低于永嘉学说,但他们却总敢诋毁朱氏之学,这难道不是当今的祸患吗?安庆府学,历朝历代多次损坏修复。现在我来到这儿担任巡抚,又逢它年久失修,破败不堪,于是召集官民商量计议,拿出钱财修缮它。从嘉庆十三年某月起工,至次年某月完工,用银一万几千几百两。门庑、台阶和旁边附祠,没有不修整的。官吏百姓请求记载这件事,我有幸遇到天下太平、学校大兴之日,来到黄勉斋先生以前的府治。我仰望黄勉斋先生高尚的道行,但这已是邈远不可追赶的了,只有于近推崇天子崇尚教育之心,于远遵循朱子,黄勉斋之旧训。希望进入这所府学学习的诸生,完全遵循程朱之法,把朱氏之学作为学习的对象,不要学习其他学说。至于那些修建兴革方面的琐碎的事情,就不值得记载了。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徐州中秋①苏辙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注】①1077年,苏轼任徐州知州,苏辙与之短暂相聚。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七度过中秋”对“一何久”做了说明,凸显了往昔诗人与兄长离别七年,佳节难以团圆的苦闷和无奈。B.七年离别,短暂相聚,“岂意”凸显出相聚的欢愉,但遗憾的是兄长即将启程前往凉州,诗歌情感基调复转悲凉。C.词中“无赖”指月亮无情,与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中“无赖”的意思不同。D.王粲滞留荆州才华难施,借《登楼赋》表达眷恋故乡之情和怀才不遇之感,苏辙化用此典故抒发离情。16.词中三处写到月亮,请分别赏析。【答案】15.B16.①第一处回忆之月,去年中秋诗人望着明月,心中愁绪难以承受,抒发思念之情。
②第二处现实之月,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圆月无情,渐渐西沉,不肯为人留下。
③第三处未来之月,“依旧照离忧”想象明天分别之后,明月当头,依旧倾泻出两地的别愁。【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兄长即将启程前往凉州”错误,“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意思是一起在古汴河上泛舟,忽然传来凉州曲调,凉州指的是曲子名,并不是苏轼即将去的地方。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去年的今天在东武之地,我望着明月,心中愁绪难以承受,抒发思念之情。“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写月亮不为人留,表现出作者即将与亲人离别时的愁苦之情。词人由西去之月无法挽留,想到“盛筵必散”,今夜热闹一时,明夜却是“孤帆水驿”,各散一方,想到未来天上明月“依旧照离忧”,依旧倾泻出两地的别愁。其凄凉景况可想而知,其情感稍显低沉。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统一标准的句子:。(2)《鸿门宴》中表达大丈夫应不拘小节的句子是::。(3)《沁园春长沙》中表达诗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过渡句是::。【答案】(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3)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解析】【详解】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重点注意陟、峥嵘的写法。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6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的全面小康,犹如一幅前后相续的长卷,有的创业征程,有的建设浪潮,有的改革探索,也有拥抱世界的开放襟怀。在这条路上,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我们用一百年奋斗,赋予人类现代化以鲜明的中国特色。“小康”的提出,并非偶然。千百年来,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慨,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憧憬,再到严复“故居今而言救国,在首祛此贫”的期盼,“小康”是中华民族对、安居乐业的持久守望。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挥汗如雨气壮山河浅尝辄止酒足饭饱B.筚路蓝缕气宇轩昂波澜壮阔酒足饭饱C.挥汗如雨气宇轩昂浅尝辄止丰衣足食D.筚路蓝缕气壮山河波澜壮阔丰衣足食19.与文中画波浪线语句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B.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C.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D.像往常一样,张秉贵精神抖擞地走进了柜台。20.下列句中引号和文中“小康”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俗话说的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B.农民送给袁隆平“泥腿子院士”的称谓。C.鲁四老爷“谬种”的詈骂,表现出他对祥林嫂之死的冷酷无情。D.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菜叶用盐浸浸就算作工人的菜肴。【答案】18.D19.A20.B【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挥汗如雨”,指挥洒的汗水像雨水那样多,本形容人多,现代汉语中多用于形容人出汗很多。“筚路蓝缕”,驾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土地,形容创业的艰苦。语境形容创业艰难,应选“筚路蓝缕”。第二处,“气壮山河”,形容气势如高山大河般雄壮豪迈。“气宇轩昂”,多形容人精神饱满,气概不凡,也可形容植物高大挺拔,朝气蓬勃,富有活力。语境修饰的是“建设浪潮”,应选“气壮山河”。第三处,“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又指博而不精。语境修饰“改革探索”,应选“波澜壮阔”。第四处,“丰衣足食”,意思是穿的吃的都很丰富充足。形容生活富裕。“酒足饭饱”,酒已尽量,饭也吃饱,形容吃饱喝足。语境与“安居乐业”相应,应选“丰衣足食”。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中国的全面小康”比作“长卷”。A.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流水”。B.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小溪以人的动作情态。C.没有修辞。D.没有修辞。故选A。【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文中“小康”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A.表示引用;B.表示特定称谓;C表示强调;D.表示反语和讽刺。故选B。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在与子女的关系中,父亲距离子女常常比母亲更远,()。这与传统社会对父亲角色的定义有关。有了家庭,父亲被天然地视为支柱,这个角色要求他们在外,去成就事业。人到中年,父亲面临的工作、家庭压力越来越大。但中国的父亲习惯,父亲不允许懦弱,只得默默承受。子女而言,往往中国的父亲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他能带给人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并且少了几分慈祥温和。这样的父亲形象本身就不是的。增进了解的唯一途径,是敞开心扉进行沟通。情感需要表达,而不单单依靠“意会”。孩子未成年时,往往是父母主动沟通。但当父母与子女的身心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前者开始老去,后者成长成熟时,沟通需要由子女主动发起。子女主动关心和探望,会影响父亲原有的情感表达习惯,彼此增进了解;同时,也可以引导子女纠正对于父亲角色的一些认识偏差,重新树立一种更亲密的情感关系,子女和父亲。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浪迹天涯隐忍不发无懈可击亲密无间B.东奔西走隐忍不发十全十美亲密无间C东奔西走忍辱负重无懈可击如胶似漆D.浪迹天涯忍辱负重十全十美如胶似漆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就子女而言,中国的父亲往往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虽他能带给人安全感、信任感,却少了几分慈祥温和。B.在子女看来,中国的父亲往往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他虽能带给人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却少了几分慈祥温和。C.对子女来说,中国的父亲往往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他虽能带给人安全感、信任感,却少了几分慈祥温和。D.子女而言,往往中国的父亲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他虽能带给人安全感、信任感,却少了几分慈祥温和。2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对面,父亲的存在感比母亲更低。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父亲与子女之间却未能增进了解。B.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父亲与子女之间却未能增进了解。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对面,父亲的存在感比母亲更低。C.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对面,父亲与子女之间未能增进了解。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母亲的存在感比父亲更高。D.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对面,母亲的存在感比父亲更高。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子女与父亲之间却未能增进了解。【答案】21.B22.C23.A【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东奔西走:形容四处奔走或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到处活动。浪迹天涯:到处流浪,足迹遍及天涯海角。据语境“去成就事业”,应选“东奔西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IEC TS 22604:2024 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Biometric recognition of subjects in motion in access-related systems
- 【正版授权】 ISO 8744:2025 EN Fasteners - Taper grooved pins - Full-length progressive grooves
- 【正版授权】 ISO 13943:2008 RU Fire safety - Vocabulary
- 【正版授权】 IEC 61058-1:2000+AMD1:2001 CSV FR-D Switches for appliances - Part 1: General requirements
- 【正版授权】 IEC 60669-1:1998+AMD1:1999 CSV EN-D Switches for household and similar fixed-electrical installations - Part 1: General requirements
- 【正版授权】 IEC 60335-2-73:2002+AMD1:2006 CSV EN-D Household and similar electrical appliances - Safety - Part 2-73: Particular requirements for fixed immersion heaters
- 【正版授权】 IEC 60245-8:1998+AMD1:2003 CSV FR-D Rubber insulated cables - Rated voltages up to and including 450/750 V - Part 8: Cords for applications requiring high flexibility
- 少先队辅导员培训方案
- 小班小球快跑课件
- 护理上门服务方案
- 2024届上海市部分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英语试题汇编:完形填空
-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监督法宣贯培训2024
- 2023护理重症培训班结业理论考核试题题库及答案
- 技术服务和售后服务内容及措施
- 车辆维护手册:车辆故障排查指南
- 四年级下册英语(人教PEP)高频考点每日一练
- 2024专利代理人考试真题及答案
- 重庆旅游课件教学课件
- 《机动车驾驶人考试场地布局规划指南》编制说明
- 《大数据财务分析》教学大纲
- 状语从句(练习)-2025年高考英语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