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言文翻译及文言知识总结_第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言文翻译及文言知识总结_第2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言文翻译及文言知识总结_第3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言文翻译及文言知识总结_第4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言文翻译及文言知识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文言文翻译及文言知识总结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注释:

侍:侍奉,本指侍立于尊者之旁。

侍坐:此处指执弟子之礼,侍奉老师而坐。

以吾一日长乎尔:以,因为;长,年长。

毋吾以也:吾,作“以”的宾语,在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以,

动词,用。

居则曰:居,闲居,指平日在家的时候。则,就。

如或:如果有人。如:假如。或:无定代词,有人。

贝!I:连词,那么,就。

何以:用什么(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以,动词,用。

率尔:不假思索的样子。

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c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C

乘:兵车。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

乘。

摄乎大国之间:摄,夹。乎:于,在。

加之以师旅:有1别国)军队来侵略它。加,加在上面。师旅,

军队,此特指侵略的军队。

因之以饥僮: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因,动词,接着。饥

懂,饥荒。

比及:等到。

且:连词,并且。

方:道,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哂:微笑,这里略带讥讽。

方:见方,纵横。

如:连词,表选择,或者;

足:富足。

如:连词,表提起另一话题,作“至于”讲。

其:那。

以:把。后边省宾语“之

俟:等待。

能:动词,能做到。

焉:这里作指示代词兼语气词,指代下文“小相”这种工作。

如:连词,或者。

会:诸侯之间的盟会。

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端:古代的一种礼服。

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穿着

礼服,戴着礼帽二

愿:愿意;

相:在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

焉:兼词,于是,在这些场合里。

鼓:弹。

瑟:古乐器C

希:同“稀”,稀疏,这里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

舍:放下。

作:立起来,站起身。

撰:才具,才能。

伤:妨害。

乎:语气词,呢。

莫春者,春服既成:莫春:指农历三月。M,通“暮”。既:副

词,已经。

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为成年,束发加冠;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几个成人,几个孩子。五六,六七,

都是虚数。

喟然:叹息的样子。

与:赞成。

后:动词,后出

夫子何哂由也:何,为什么。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要用礼来治理国家,可他说话却不知道谦

虚。以:介词。靠,用。让:礼让,谦逊。

唯求则非邦也与:唯,难道。邦:国家,这是指国家大事。与,

同“欤”,疑问语气词。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

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

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

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

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

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

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

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J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什么,但愿意学习做这些。

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

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J

“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

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和几个成年人、

几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零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J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

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

我笑他J

“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吗?”

“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

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相呢?”

文言知识:

通假字

鼓瑟希:希通“稀”,稀疏。

莫春者:莫同“暮”,晚。

古今异义

1、如会同.端章甫?古:诸侯相见、诸侯共同朝见天子?今:跟

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

2、加之以师旅?古:泛指侵略的军队?今:军队编制单位之一??

活用现象?

1、端章甫: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

2、风乎舞零:风,名作动,吹风?

3、三子者出,曾暂后:后,名作动,走在后面?

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作名,小事、大事

5、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形作名?

6、异乎三子者之撰:撰,动作名,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7、可使足民:足,使…富足。

句式?

1、以吾一日长乎尔?状语后置

2、毋吾以也?宾语前置?

3、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即:“不知吾也

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宾语前置?

5、摄乎大国之间?状语后置

6、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僮?状语后置

7、异乎三子者之撰?状语后置

8、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状语后置?

9、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宾语前置

10、为国以礼?状语后置

重点实词?

1、居则曰:居,平时,平日

2、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

3、加之以师旅:加,加到...上

4、比及三年:比及,到?

5、且知方也:方,道,是非准则

6、舍瑟而作:舍,放下:作,起

7、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8、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何伤,何妨?

9、咏而归:咏,唱歌

10、吾与点也:与,赞成

1k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让,谦让

重点虚词?

1、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

(2)毋吾以也:动词,认为?

(3)则何以哉:动词,做

(4)加之以师旅:介词,用?

2、如

(1)如或知尔:假如

(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

(3)如其礼乐:至于?

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亦,不过是,只不过?

4、唯求则非邦也与:唯,句首语气词?

5、而

(1)子路率尔而对日:连词,表修饰。

(2)舍瑟而作:连词,表顺接。?

(3)非诸侯而何:连词,表并列。

一词多义

1、方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圆

(2)且知方也:道,是非准则?

2、尔

(1)以吾一日长乎尔:代词,你们

(2)子路率尔而对曰:助词,形容词词尾,表状态(……的样

子)?

3、如

(1)如或知尔(假如)

(2)如五六十(或者)

(3)如其礼乐(至于)

4.为

(1)由也为之(管理,治理)

(2)愿为小相焉(做)

(3)赤也为之小(替)

5.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介词)?

(2)毋吾以也(认为,动词)?

(3)则何以哉(做、为,动词)

(4)加之以师旅(用、拿,介词)??

(5)以俟君子(而,连词)???

6.言

(1)亦各言其志也(说、谈,动词)

(2)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话,名词)

《烛之武退秦师》

注释:

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

应有的礼遇。倒装句,于晋无礼。以,因为,连词。其,代词,它,

指郑国。于,对于。

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且,并且,表递进。

贰,从属二主。于,对,介词。

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函陵,郑

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氾(fan)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古汉语字典注,氾作

水名是念作第二声。)

佚(yi)之狐:郑国大夫。

若:假如°使:派°见:拜见进见°从:听从C

辞:推辞。

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

犹:尚且。

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已,同“矣”,语气词,

To

用:任用。

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过,过错。

然:然而。

许之:答应这件事。许,答应。

缱(zhu1):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运。

既:已经。

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人。这是客

气的说法。敢,冒昧的。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越国以鄙(bl)远:(然而)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做边

邑。越,越过。鄙,边邑。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焉:

何。用:介词,表原因。陪:增加。邻:邻国,指晋国。

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

削弱了。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厚,雄厚。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

(招待过客)的主人。舍:放弃(围郑)。

行李:古今异义,出使的人。

共(g6ng)其乏困: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共,通“供”,供给。

其:代指使者。

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

回国)。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为・♦•赐:施恩。

许君焦、瑕:(晋惠公)许诺给您焦、瑕两城。

朝济而夕设版焉:指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

工事。济,渡河。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版,筑土墙用的夹板。朝,

在早晨。

厌:通“庵”,满足C

东封郑: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境。封,疆界。这里作用动

词。

肆其西封:扩展它西边的疆界。指晋国灭郑以后,必将图谋秦国。

肆,延伸,扩张。封:疆界。

阙(quQ):侵损,削减。盟:结盟。戍:彳卫。还:撤军回国。

[注:在古汉语词典中明确标注为“缺”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说:“说”同“悦二喜欢,高兴。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

步的。微:没有。夫人:远指代词,那人,指秦穆公。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又返回来损害他,这

是不仁道的。因:依靠。敝,损害。

失其所与,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与,结交,

亲附。知:通“智二

以乱易整,不武: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

易,代替。武,指使用武力是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不武,不符合武

德。整,指一致的步调。

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

去之:离开郑国。之,指代郑国。

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

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

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

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J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

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J郑文

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

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

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

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

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

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

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

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

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

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

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

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

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

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

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

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

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

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

开了郑国。

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二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媵”,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夜缱而出?(夜: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朝:表时间,在早上)

③既东封郑?(东:表处所,在东边)

④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西:在西方)

2.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

①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

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

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2.动词的使动?

①若不阙秦(阙:使动用法,使……削减)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使……灭亡)

③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使……退却(撤兵))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

③今老矣(老:老年人)

④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2.形容词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四)数词活用?

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四、一词多义

(一)重要文词:

1.贰?

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

元年》)

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本文:

“越国以鄙远”)

②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

鄙我」)

3.许?

①准许(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J)?

④约数(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J)

4.阙?

①que?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

于中阙《史记•扁鹊传》)

②que?城楼?

③qua?皇宫,引申为朝廷?(诣阙上书,书久不报《汉书•朱买

臣传》)?

④qu6?通“缺”?,缺少,空缺(去年米贵缺军粮,今年米贱大

伤农。杜甫《岁宴行》)

⑤quQ,缺点,过错(有驰慢之阙。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⑥ju6侵损,削减。(本文:若不阙秦)

⑦jud?挖掘(若阙地及泉《左传•昭公二十年》)

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国势衰微)?

③卑贱?(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幽微,精妙。?微言大义(成语)

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⑥假如没有。?(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本

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展J)

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J)

④损害,衰败。?(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二)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缱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浮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啊,句末语气词,表感叹)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老得焉?(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之)

⑦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此)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语气词,还是,表商量)

5.之?

①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指秦军)

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③臣之壮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④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⑤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用“也”表判断)?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

武(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

(二)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有何厌)

2.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佚之狐言于郑伯

(三)省略句

1.省主语?

①(晋惠公)许君焦、瑕?

②(烛之武)辞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③(烛之武)夜继而出

④(烛之武)许之?

⑤(秦伯)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

2.省宾语?

①?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指灭郑之事或退兵之事)

②?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之:指郑国)

3.省介词?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六、固定句式?

夫晋,何厌之有(何……之有:表反问的句式,译为:有……的

呢)?

七、课外自己补充一词多义:”之、夫、以、而、焉、其、若、

说、辞、鄙、微”。

《阿房宫赋》

注释:

六王毕:六国灭亡了。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国王,即

指六国。毕,完结,指为秦国所灭。

一:统一。

蜀山兀,阿房出:四川的山光秃了,阿房宫出现了。兀,山高而

上平。这里形容山上树木已被砍伐净尽。出,出现,意思是建成。蜀,

四川。

覆压三百余里:(从渭南到咸阳)覆盖了三百多里地。这是形容

宫殿楼阁接连不断,占地极广。覆压,覆盖(覆压:应当是指“层层

叠叠

隔离天日:遮蔽了天日。这是形容宫殿楼阁的高大。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阿房宫)从骊山北勃建起.折而

向西,一直通到咸阳(古咸阳在骊山西北)。走,趋向。

二川溶溶:二川,指渭水和樊川。溶溶,河水缓流的样子。

廊腰缓回:走廊长而曲折。廊腰,连接高大建筑物的走廊,好像

人的腰部,所以这样说。绶,萦绕。回,曲折。

檐牙高啄:(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撅起。檐牙,屋檐突

起,犹如牙齿。

名抱地势:名随地形。这是写楼阁名随地势的高下向背而建筑的

状态。

钩心斗角: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钩心,指各种建

筑物都向中心区攒聚。斗角,指屋角互相对峙。如今指各自用尽心机

互相排挤。

盘盘焉,困困(qiin

qun)焉,蜂房水涡:盘旋,屈曲,像蜂房,像水涡。焉,相当

于“凛然”“欣然''的“然”,意为...的样子。楼阁依山而筑,所以

说像蜂房,像水涡。盘盘,盘旋的样子。困困,屈曲的样子,曲折回

旋的样子。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矗立着不知它们有几千万座。矗,形容建筑

物高高耸立的样子。下文“杳不知其所之也”的“杳”,用法与此相

同。落,相当于“座”或者”所工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长桥卧在水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

《易经》有“云从龙”的话,所以人们认为有龙就应该有云。这是用

故作疑问的话,形容长桥似龙。

复道:在楼阁之间架木筑成的通道。因上下都有通道,叫做复道。

霁:雨后天晴

冥迷:分辨不清。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意思是说,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

来,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融和。融融,和乐。

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意思是说,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

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

妃嫔媵婿(feip1n

ying

qiang):统指六国王侯的宫妃。她们各有等级(妃的等级比嫔、

嫡高)。媵是陪嫁的侍女,也可成为嫔、嫡。下文的“王子皇孙”指

六国王侯的女儿,孙女。

辞楼下殿,辇(nidn)来于秦:辞别(六国的)楼阁宫殿,乘

辇车来到秦国。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光如)明星闪亮,是(宫人)打开梳妆

的镜子。荧荧,明亮的样子。下文紧连的四句,句式相同。

涨腻:涨起了(一层)脂膏(含有胭脂、香粉的洗脸的“脂水”)。

椒兰:两种香料植物,焚烧以熏衣物。

辘辘远听:车声越听越远。辘辘,车行的声音。

杳:遥远得踪迹全无。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任何一部分肌肤,任何一种姿容,都娇媚

极了。态,指姿态的美好。妍,美丽。

缓立:久立。缓,通“慢”

幸: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二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

幸”。

三十六年:秦始皇在位共三十六年。按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

年)统一中国,到三十七年(前209年)死,做了十二年皇帝,这里

说三十六年,指其在位年数,形容阿房宫很大,有36年都没有见到

皇帝的宫女。

收藏: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下文的“经营”也指金玉珍宝等

物。“精英”,形容词作名词,精品,也有金玉珍宝等物的意思。

剽(pido)掠其人:从人民那里抢来。剽,抢

劫,掠夺。人,民。唐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民为人。下文“人亦念

其家”“六国各爱其人”“秦复爱六国之人”的“人”,与此相同。

倚叠:积累。

鼎铛(chOng)玉石,金块珠砾: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

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铛,平底的浅锅。

通迤(1I

yI):连续不断。这里有“连接着”、“到处都是”的意思。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心,心意.意愿.

奈何:怎么,为什么。

锚铢(zizhd):古代重量名,一辎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

的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辎、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负栋之柱:承担栋梁的柱子。

磷磷:水中石头突立的样子。这里形容突出的钉头。

庾(yu):露天的谷仓。

九土:九州。

独夫:失去人心而极端孤立的统治者。这里指秦始皇。

固:顽固。

戌卒叫:指陈胜、吴广起义。

函谷举:刘邦于公元前206年率军先入咸阳,推翻秦朝统治,并

派兵守函谷关。举,被攻占。

楚人一炬:指项羽(楚将项燕的后代)也于公元前206年入咸阳,

并焚烧秦的宫殿,大火三月不灭。

使:假使。

递:传递,这里指王位顺着次序传下去。

万世:《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诏曰: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J然

而秦朝仅传二世便亡。

族:使...灭族。

不暇:来不及。

哀:哀叹。

译文:

六国灭亡,匹海统一;蜀地的山变得光秃秃了,阿房宫建造

出来了。它从渭南到咸阳覆盖了三百多里地,宫殿高耸,遮天蔽日。

它从骊山北边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渭水、樊川浩浩荡荡

的,流进了宫墙。五步一座楼,十步一个阁,走廊长而曲折,突起的

屋檐像鸟嘴向上撅起。各自依着地形,四方向核心辐辕,又互相争雄

斗势。楼阁盘结交错,曲折回旋,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转的水涡,高

高地耸立着,不知道它有几千万座。长桥横卧水波上,天空没有起云,

何处飞来了苍龙?复道飞跨天空中.不是雨后刚晴.焦么出现了彩虹?

房屋忽高忽低,幽深迷离,使人不能分辨东西。歌台上由于歌声响亮

而充满暖意,有如春光融和;舞殿上由于舞袖飘拂而充满寒意,有如

风雨凄凉。一天之中,一宫之内,气候却不相同。

六国的妃嫔侍妾、王子皇孙,离开自己的宫殿,坐着辇车来

到秦国,他们早上歌唱,晚上奏乐,成为秦国的宫人。明亮的星星晶

莹闪烁,那是宫妃们打开了梳妆的镜子;乌青的云朵纷纷扰扰,这是

宫妃们在梳理晨妆的发髻;渭水涨起一层油腻,那是她们泼掉的脂粉

水;烟霭斜斜上升,云雾横绕空际,那是宫女们燃起了椒兰在熏香;

雷霆突然震响,这是宫车驶过去了;辘辘的车声越听越远,无影无踪,

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她们每一片肌肤,每一种容颜,都美丽娇媚

得无以复加。宫妃们久久地站着,远远地探视,盼望着皇帝来临。有

的宫女竟整整三十六年没能见到皇帝。

燕赵、韩魏收藏的金玉珍宝,齐国楚国挑选的珍宝,是诸侯

世世代代,从他们的子民那里掠夺来的,堆叠得像山一样。一旦国破

家亡,这些再也不能占有了,都运送到阿房宫里来。宝鼎被当作铁锅,

美玉被当作顽石,黄金被当作土块,珍珠被当作沙砾,丢弃得到处都

是,秦人看见这些,也并不觉得可惜。

唉,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欢繁华

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任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锚一铢都搜

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

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

的钉头光彩耀目,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

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

市民的言语还多。使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

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结果戍边的陈胜、

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兵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化为一片

焦土。

唉!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啊。消灭秦王朝的是秦王

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可叹呀!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就

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假使秦王朝又爱护六国的人民,那么

皇位就可以传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族灭它呢?秦人

来不及哀悼自己,而后人替他们哀伤;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

鉴戒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

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六王毕,四海一[毕,完结,指为秦国所灭;一,数词作动词,

统一)

骊山北构而西折(北、西,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

骊山,从骊山,名作状)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云,名词作动词,出现了云;龙,名词

作动词,出现了龙)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虹,名词作动词,出现了彩虹

辞楼下殿(下,名作动,走下)

辇来于秦(辇,名词作状语,坐辇车)

朝歌夜弦(歌、弦,名词作动词,吟唱、弹奏。朝、夜,名词作

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谁得而族灭(族,使...灭族,名作动,使动)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鼎、玉、金、珠,把鼎,把玉,把金子,

把珍珠当作。名词作状语。)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廊腰绶回(腰名词作状语,像腰带一样)

蜂房水涡(蜂房、水涡,名词作状语,像蜂房,像水涡)

族秦者秦也(族,名词作动词,灭族)

蜀山兀(兀,形容词作动词,山高而秃,指山上的树木被砍伐光

T)

日益骄固(日,名词作状语,天天地)

秦人不暇自哀(哀,为动用法,为……哀叹)

奈何取之尽辎铢(尽,使动用法,使……尽)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炬。放火

焦土,名词作动词,变成焦土)

一肌一容,尽态板妍(极,副词作动词,极尽)

燕赵之收藏(收藏,动词作名词,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4)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5)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

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2、被动句

1)输来其间

2)函谷举

3、倒装句

1)宾语前置

秦人不暇自哀

2)定语后置

(1)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2)钉头磷磷

(3)瓦缝参差

(4)管弦呕哑

3)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2)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3)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4)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5)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6)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4、省略句

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2)剽掠其人

3)可怜焦土

4)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古今异义

1、钩心斗角

古: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尽心机,明

争暗斗。

2、明星

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

3、经营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筹划管理或组织(企业、活动)。

4、精英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优秀人才。

5、可怜

古:可惜;今:怜悯,同情。

6、隔离

古义:遮断,遮蔽

今义:不让聚在一起,避免接触。

7、直走

古义:趋向

今义:行走。

8、气候

古义:文中是指情绪气氛之意

今义:是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一词多义

—*•

1、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2、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0)

3、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旦。)

4、而或长烟一空

(全都。)

5、用心一也

(专一。)

6、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

7、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一座)

8、一肌一容

(每一)

9、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

(一样)

爱:

1、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

2、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惜。)

3、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4、

晋陶渊明独爱菊(喜欢。)

取:

1、

奈何取之尽锚铢,用之如泥沙(夺取。)

2、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

3、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拿。)

4、

留取丹心照汗青(着,助词。)

族:

1、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

2、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

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家族。)

焉:

1、

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盘旋着,屈曲着,像蜂房水涡。用

于形容词后,相当于然:……的样子。)

2、

或师焉,或不焉(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

学习。助词。)

3、

且焉置土石(何况往哪里放置土石?哪里。疑问代词。)

4、

焉用亡郑以陪邻[怎么用灭亡郑国来增强邻国的力量呢?怎么。

疑问副词。)

5、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堆积土成为山,风雨在那里兴起了。于之。

兼词。)

6、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而:

1、

骊山北构而西折(表顺承)

2、

不敢言而敢怒(表转折,却)..

3、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表转折,却)..

4、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句读的c)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并且经常复习它,不也是很高

兴的事吗?)

夫:

1、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唉,假使六国各自爱护他

们的百姓,就有足够的力量来抗拒秦国。)

2、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语气助词c大国,难以测量啊,

害怕有埋伏啊。)

予观夫巴陵胜状(我看那巴陵的美景。)

《六国论》

注释:

1.兵:兵器

2.善:好。

3.弊在赂秦: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赂,贿赂。这里指向秦割地求

和。

4.或曰:有人说。这是设问。下句的”日”是对该设问的回答。

5.率:都,皆。

6.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7.完:保全。

8.攻取:用攻战(的办法)而夺取。

9.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

10.其实:它的实际数目。

11.所大欲:所最想要的(东西),大,最。

12厥先祖父:泛指他们的先人祖辈,指列国的先公先王。厥,

其。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祖父,祖辈与父辈.

13.暴霜露:暴露在霜露之中。意思是冒着霜露。和下文的斩荆

棘,以有尺寸之地,都是形容创业的艰苦。

14.视:对待

15.举以予人: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实际是举之以予人,

省略了之.代土地C

16.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17.厌:同“一”,满足。

18.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诸侯)送给秦的土地越多,(秦国)

侵略诸侯也越急。奉:奉送。弥、愈:都是“更加”的意思。繁:多。

19.判:决定。

20.至于:以至于。

21.颠覆:灭亡。

22.理固宜然:(按照)道理本来就应该这样。

23.事:侍奉。“以地事秦……火不灭”:语见《史记魏世家》和

《战国策魏策》。

24.此言得之:这话对了。得之,得其理。之,指上面说的道理。

25.终:最后。

26.继:跟着。

27.迁灭:灭亡。古代灭人国家,同时迁其国宝、重器,故说“迁

灭二

28.与嬴:亲附秦国。与,亲附。嬴,秦王族的姓,此借指秦国。

29.既:已经。

30.免:幸免。

31.始有远略:起初有长远的谋略。

32.义: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33.斯:这

34.始:才

35.速:招致。

36.再:两次。

37.连却之:使...退却(动词的使动用法)

38.洎:及,等到。

39.以:因为。谗:小人的坏话。

40.邯郸为郡:秦灭赵之后,把赵国改为秦国的邯郸郡。邯郸,

赵国的都城。

4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

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c革,改变,除去c殆,几乎,将要C

42.智力:智谋和力量(国力)。

43.向使:以前假如。

44.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数,天数。理,理

数。皆指命运。

45.当:同“倘”,如果。

46.易量:容易判断。

47.以赂秦之她封天下之谋臣:以,用。

48.礼:礼待。名作动。

49.食之不得下咽也:指寝食不安,内心惶恐。下:向下,名作

动。咽:吞咽。

50.势:优势。

51.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却。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劫,

胁迫,劫持。

52.日削月割,以趋于日,每天,名作状。月,每月,名作

状。以,而。

5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

势胁迫啊!

54.势弱于秦。于:比。

55.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可以:可以凭借。

56.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以,凭着。

57.下:降低身份。

58.从:跟随。

59.故事:旧事,先例。

译文: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

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

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

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

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

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

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

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

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

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

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

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

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

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

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

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谯负就已经决定了。到

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

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J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

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

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

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

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

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

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

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

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

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

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

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

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

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

(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

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

那么,我恐怕秦国人低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

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C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

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

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文言知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暴霜露(暴:通“曝”,曝露)?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通“倘”,倘若)

(3)暴秦之欲无厌(厌:通“棒”,满足)

2.古今异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

(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颠覆,理团宜然

古义:引出结果。以至于。?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

(4)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6)后秦击赵者(再)

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

(7)(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

事情

(8)刺客(不行)

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

(9)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古:咽下咽喉?;今:吞咽

(10)始(速)祸焉

古义:招致。今义:速度?

3.词类活用

(D?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日: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

至于颠覆,理固直然(理:按理来说)

(2)?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

以地事秦(事:侍奉)

(3)?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坚持到最终)

始速祸焉(速:招致)

(4)动词的使动用法:?

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译为打退?)

4.一词多义?

⑴兵

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武力)?

⑵事

以地事秦(动词,侍奉)?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

⑵犹

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⑷终

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

(5)始?

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始速祸焉(副词,才)?

(6)向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

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

⑺得?

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

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

⑻势?

有如此之势?(优势)?

其势弱于秦?(势力)?

⑼亡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地)?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t(灭亡)?

二、文言虚词?

1.而?

(D?连词,表承接。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

(2)?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3)?连词,表转拧。

而秦兵又至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

秦人积威之所劫/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4)?连词,表并列。

二败而三胜?

2.之?

(1)?结构助词,的。?

破灭之道也/较秦之所得/诸侯之所亡

(2)?定语后置的标志。

苟以天下之大

(3)?代词。?

子孙视之不甚惜(指土地)?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代词,前一个代“秦”,后一个代”贿赂的

诸侯”)?

此言得之(指上文说的道理)?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前一个代指“秦”;后一个助词,的)

其实亦百倍(指获得的土地)?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指赵国)?

其势弱于秦(指六国)

6.则?

(D?连词,就。???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2)?连词,那么。???则秦国之所大欲

7.与?

(1)?动词。亲附、亲近?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2)?介词,跟,同,表比较的对象。与战胜而得者?

(3)?连词,和,同,表并列。六国与秦皆诸侯?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用“也”表判断)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用“也”表判断)

2.省略句?

⑴举(之)以(之)予人(省宾语“之”和介词宾语“之”)

(2)(子孙)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省主语“子孙”)

(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秦)郡(省定语“秦”,秦国的)

3.变式句?

(1)其势弱于秦(于秦弱,介宾后置)

(2)赵尝五战于秦(于秦五战,介宾后置)

(3)苟以天下之大(大天下,定语后置)

4.被动句?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表被动)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所,表被动)?

四、成语?

如弃草芥:芥,小草。就像扔掉一根小草那样。形容毫不在意。?

抱薪救火: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的方法去消除

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庖丁解牛》

注释:

庖(pao)T:名丁的厨工。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

文惠君:即梁惠王,也称魏惠王。

解牛:宰牛,这里指把整个牛体开剥分剖。

躅(yi):支撑,接触。这里指用一条腿的膝盖顶牛。

>(xu)然:象声词。害然,皮骨相离的声音。向,通”响

W(XU)然:象声词,形容比若然更大的进刀解牛声。

桑林: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

经首:传说中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会:指节奏。以上两句

互文,即“乃合于桑林、经首之舞之会”之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