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会写“御、侯等9个生字。2.了解古诗大意,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4.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任务驱动情景架构在古代,许多诗人都在传统节日中抒发诗情。展示小学学习的古诗群。春节里,宋代王安石用“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来表达自己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清明节,唐代杜牧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来形容悲伤的心态;七夕节,唐代诗人林杰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来表达美好愿望……今天,我们一起回忆学过的古诗词,欣赏古诗里的传统节日。任务三:赏传统文化中的诗情画意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寒食》《十五夜望月》。2.借助图片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中所描绘的景物,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难点)3.了解相关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活动一:感受文人笔下的寒食节一、诗歌导入,激发兴趣1.本课三首古诗均与传统节日或传说有关,说到传统节日,相信同学们积累了不少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回忆古诗词,我们发现这三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个节日?从诗中哪里可以看出来的?2.对比学习《乞巧》《元日》《清明》完成表格填写。3.揭示新课。连接资料,知人论世了解寒食节的由来,习俗。认识作者初读古诗,把握内容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寒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1)指名读。(2)全班齐读,读出节奏。(3)关注容易混淆的字。“侯”,易写错成“候”。从字音、字义进行区分,书写时注意中间不加一竖。提示:学生自主扫清字词障碍,圈注勾画重点词,标注疑点。2.利用注释,大致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师:结合注释和身边的同学交流交流大概的意思。(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英缤纷,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城里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蜡烛,袅袅轻烟在王侯贵戚的府第飘散开。)四、品析诗歌,化诗为画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1)有感情的读诗句。指导朗读:同学们在读的时候要想象春日里京城落花飞舞、斜柳依依的美好景象。(2)讨论交流:①这两句话呈现的是哪个时间段的景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②“无处不飞花”能不能改成“处处飞花”?“飞”字用得好不好?改成“落花”好不好呢?为什么?讨论:“寒食东风御柳斜”这句诗的重点是什么?过渡:白天的长安无处不飞花,那夜晚的长安是怎样的情景呢?2.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1)讨论交流:①这两句诗中点明时间、地点、事件的词分别是什么?②你最喜欢哪两个词语?为什么?明确:用“传”与“散”两个动词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③讨论交流:寒食节,顾名思义不能生火,为什么还会有“轻烟散入五侯家”呢?④假如你是“五侯”你心里会怎么想?辩证思考这首诗为什么又是讽喻当朝的一榜檄文?1.补充资料引读:
天黑时分,宫苑里传送着一支支由皇帝恩赐给宦官的蜡烛。蜡烛燃烧通明,升腾起淡淡的烟雾,袅袅娜娜地萦绕在宦官家,到处弥漫着威福恩加的气势!而其他地方漆黑一片,作者是极度的不满,谁来读。
在禁止烟火的寒食之夜,恐怕也都是漆黑一片,唯独这些宦官之家,烛火通明,烟雾缭绕,作者心中是怎样的感慨,谁来读。2.明确:明着歌颂太平盛世,皇恩浩荡,实则是对当朝“宦官专权,作威作福”的讽喻。五、朗读全诗背诵积累1.朗读指导语调:舒缓平和2.熟读成诵活动二:赏明月寄情思一、创设情境中秋习俗我知道,询问同学们有中秋节的习俗。(板书:《十五夜望月》)明习俗:中秋节的时间是农历八月十五,用月之圆喻人之团圆,来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感情。始于唐朝初年,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1.作者简介和创作背景(1)作者简介:王建,字仲初,唐代诗人。王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因而有机会接触社会现实,了解人民疾苦,写出了大量优秀的乐府诗。他的乐府诗和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有《王建集》《王司马集》等。(2)创作背景:此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在《全唐诗》中名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见是寄友人杜元颖的。以写景起,以抒情结,韵味无穷。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2.理解诗题(1)从字面意思理解。(“十五夜”就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这里点明时间。“望月”点明事件。)(2)由诗题引发思考。通过诗题,我们知道了是谁在望月亮,那他又是在哪里望月亮?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在这里望月亮?诗人眼中的月亮有什么特点?从诗中又透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3.学生自由朗读《十五夜望月》,理解诗意。(1)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第二遍做到字正腔圆。(2)指导朗读,读准字音。①“栖、鸦”的识记和书写:第一句中的“栖”读作“qī”,书写时,注意右半部是“西”,不要写成“酉”。“鸦”是形声字,“牙”是声旁表声音,“鸟”是形旁,表示与鸟有关。“鸦”是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3)教师示范朗读,男女生比赛读,读准节奏。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4.出示注解提示,尝试翻译古诗。(1)自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2)在不理解的地方画记号,小组内交流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提示:在出示翻译之前,请学生们用自己的话来讲解,老师进行引导。中秋的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枝上歇息着鹊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里。三、寻找景物,化景为画诗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讨论交流:1.读一读诗句,找出诗中描写的景物。2.圈画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用恰当的词语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3.能根据圈出的景物说一说你看到的画面吗?明确:1.2地白—银白的地面,树栖鸦—休息的乌鸦,冷露—清冷的秋露,湿桂花—被露水打湿的桂花。3.庭院中的地面映着皎洁的月光,一片雪白,院中高高的树上栖息着鹊鸦,对着明亮的月光发出惊鸣,空气中传来一阵若有若无的桂花的幽香,诗人走到桂树跟前,发现微冷的秋露凝结,沾湿了朵朵桂花。4.思考:这两句诗哪里体现出作者在赏月?渲染了怎样的氛围?明确:中庭地白树栖鸦”借景抒情,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桂花”不仅是中秋时节的象征,还能让人联想到月中的桂树,这样一来本句就是暗写诗人望月,不仅点了题,而且想象的意境也显得更加悠远,耐人寻味。渲染出秋夜景致的轻盈无迹之感,透露出诗人凝神已久。诗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交流讨论:诗人在中秋之夜仰望夜空,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读一读,哪一字写得更好?说说自己的理由。联想画面,补充情景。十五夜,团圆月,诗人望着圆月,他想——十五夜,团圆月,诗人深夜不眠,他想——十五夜,团圆月,深夜寒气逼人,他想——朗读全诗,背诵积累朗读指导技巧:前两句读得轻柔一些,读出静寂、幽美之意,后两句要读得悠远、绵长一些。小结关于“月”的古诗拓展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素、章、盈、脉”4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2.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理解牛郎织女相思之苦及委婉动人的离别之感。3.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活动三:深深的情浅浅的说一、旧知导入,链接诗文1.观看两幅图片,结合五年级学的文章《牛郎织女》,请同学们讲讲故事。2.引出课题《迢迢牵牛星》理解诗题的含义。(1)学生齐读题目,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迢迢”的意思。(2)学生思考:“牵牛星”距离“谁”显得遥远?学生结合自己的思考发言:牵牛星距离织女星显得遥远。教师小结:是啊,牵牛、织女相隔万里,这么远的距离会在他们心中激荡起怎样的思绪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二、资料补充1.补充《古诗十九首》的资料,帮助理解。《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的第十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的《文选》。这十九首古诗没有题目,一般以每首诗的第一句作为题目。《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诗,全篇由五字句构成。诗作表现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人生、命运的悲哀之情,内容多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古诗十九首》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赞颂《古诗十九首》是“天衣无缝、一字千金”。三、初读诗词,读出韵味1.学生自由朗读《迢迢牵牛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1)教师检查自主朗读情况,适时正音。(强调:盈和脉提示:在读的过程中,效果不好的,需要教师带领示范读,带领学生体会古诗中音韵美。)(2)指名朗读,读出停顿和节奏。(3)请女生齐读,读出音韵美。四、故事交流,体会诗情1.这首诗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2.重点品析。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①想象画面:引导学生抓住“迢迢”这一词语来感受银河的遥远,抓住“皎皎”这一词语来感受织女娇美的姿态。②引导学生感受诗句表达的情感,读出诗句的韵律美。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①学生交流自己对上面诗句的理解:织女伸出纤柔、白皙的双手拨弄着织机,织机响个不停。②想象画面:引导学生感受“弄”这个字所刻画出的织女熟悉织布却又心不在焉的身影。思考:织女的心思并不在织布上,那么她在想些什么呢?③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思念之情。④指导朗读:读“纤纤擢素手”时,可以想象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织布的样子,这时语气应轻柔一点,尽可能读出其中的柔美之感。“札札”可读得稍微短促一点。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①展开想象: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②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思考:前文说织机札札不停歇,按理说织女应该能织出很多布来,为何此时写的却是“不成章”?此时可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朗读和想象来感受织女的离愁别绪。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①展开想象: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师点拨:“盈盈”这一叠词既可以形容清浅的河水,也可以形容织女仪态优美。这一词语让人仿佛看到了织女在河水中的婀娜的倒影、优美的身姿。②引导学生抓住“脉脉”一词体会织女无言中的浓浓的离愁。3.赏析语言叠词。教师小结:这首诗使用了“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等叠词,以及双声词“河汉”“素手”“清浅”等,这些词不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产品购销协议样本
- 企业单位续签合同流程
- 设备贷款抵押担保合同
- 第5章 第1节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生物(冀少版)
- 人音版九年级音乐上册教学设计:5. 铃儿响叮当的变迁
-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五单元 第12章 空中的生物 第2节 昆虫教学设计1 (新版)苏科版
- 藏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
- 八年级英语下册 Module 8 Time off Unit 3 Language in use第五课时教学设计(新版)外研版
- 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一节 反应热教案配套
-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电气时代”的到来》教学设计3 华东师大版
- 腹壁切口疝手术护理查房
- 济南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真题2024
- 乡村医生药品管理培训
- 2025年山东交运怡亚通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浙江省嘉兴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4月教学测试化学+答案
- 私人水源转让协议合同
- 汽车冷却系统课件
- 2025年河南省三门峡黄河明珠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北京市网球运动管理中心2024年下半年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带答案详解
- 电视台采编岗试题及答案
- 《罗莱生活公司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业绩评价应用案例》9700字【论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