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试题详解_第1页
2019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试题详解_第2页
2019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试题详解_第3页
2019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试题详解_第4页
2019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试题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试题详解是()。A.纺锤体、液泡和高尔基体、叶绿体B.核糖体、叶绿体、线粒体C.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叶绿体D.纺锤体、内质网和液泡、线粒体无膜结构的细胞器:核糖体。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过氧化物酶体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叶绿体、线粒体等。题中的纺锤体作为有丝分裂器的组成部分,似乎可以算作广义的细胞器(细胞骨架),亦属于无膜结构镜才能进行观察。但有些细胞特别大,肉眼可见。下面哪些细胞需要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A.鸟类卵细胞B.棉花纤维C.些麻茎的韧皮纤维细胞D.人的精细胞 是色氨酸的一种衍生物,其内分泌细胞的所在部位是()。A.下丘脑B.垂体C.松果体D.胰岛有关动物生理学的简单题。褪黑素是松果体主要合成和分泌激素的代表,其分泌具有典型的昼A.除神经细胞外,其他所有细胞可以长期无限制传代培养B.淋巴细胞可以长期传代培养,并可用来生产单克隆抗体C.诱导多能干细胞(ips)可以体外长时间培养D.只有在培养过程中发生恶化的细胞才可以无限培养正常的组织细胞传代培养的代数极其有限,但是ES细胞或能够还原其特性的ips细胞可以在体外长时间传代培养而保持原来的特性,故A、D选项错误,选C。单克隆抗体的生产来源是杂交瘤细胞,其中淋巴细胞虽然可以分泌抗体,但不能长期传代培养,需要和骨髓瘤细胞融合,故B选项错误。答案C:A.肾上腺素等信号分子B.细胞膜上的磷脂分子C.CAMPD.G蛋白A选项信号分子与膜受体是以非共价键结合的,有利于信号分子起作用后的快速信号终止,如果以共价键结合,通路持续激活,将产生严重的后果。B选项G蛋白偶联受体(GPCR)整合在细胞膜上的磷脂分子中,通过疏水相互作用联系。C选项CAMP是G蛋白偶联受体通路的下游第二信使,由腺苷酸环化酶产生,与PKA相互作用,与GPCR没有直接相互关系D选项中需要注意G蛋白是锚定脂蛋白(a、y),通过共价结合的脂分子锚定在膜上,而不是与G蛋白偶联受体共价结合。GPCR与信号分子结合后导致G蛋白三聚体的解离,引发下游反应。答案C:A.自由扩散B.由跨膜的电化学势梯度所驱动C.通过消耗ATP的能量来驱动D.由跨膜的糖蛋白浓度梯度所驱动题干中说的是离子通道,为易化扩散,因此A选项不合适。扩散的驱动力来自离子本身跨膜的电囊泡循环转运的过程。用这种药物处理细胞时,细胞内有哪类结构不会在短期内发生变化?()A.溶酶体B.液泡C.细胞核D.质膜布雷菲德菌素A在2016年联赛第8题曾经考查过,在解析中曾经详细叙述过其机理。该物质阻碍细胞的分泌途径和囊泡循环转运的过程,尤其针对COPII囊泡,因此,溶酶体、液泡和质膜作为与高尔基体直接联系的细胞部位,在短期内就会受到显著影响,而细胞核并没有直接相关。答案:C。被发现在不溶性部分,将这不溶性部分用0.5mol/LNacl处理以后再进行离心,发现蛋白质X出现在可溶性部分之中。你认为蛋白质X最有可能是一种()。A.细胞质膜的内在膜蛋白B.细胞器膜的内在膜蛋白C.外在膜蛋白D.可溶性的细胞质基质蛋白E.可溶性的核蛋白对蛋白质来说,超声波破碎后第一次离心,可溶性部分为存在于细胞溶胶或细胞器腔内的蛋白质,而不可溶性成分为膜蛋白。其中外周膜蛋白为水溶性的,靠静电相互作用与膜表面的蛋白分子或脂分子结合。可以通过高盐(>0.15M)和高PH(PH=8~12)的溶液来破坏静电相互作用而不破坏膜结构,从而将这类膜蛋白去掉,或根据它易溶于水。但A、B中的内在膜蛋白与膜结合非常紧密,一般讲只有用去垢剂(detergent)使膜解后才可分离出来,无法用改变盐离子浓度的方式提取。D、E在第一次离心后就成为可溶性蛋白。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核蛋白在高盐或纯水环境下可溶,若Nacl的浓度较低(约0.14mol/L),可能导致可溶的核蛋白变为不溶性沉淀(尽管本题没有这样的顾虑)。答案:C。L1]张丽军,谢锦云,李选文,等.真核细胞质膜蛋白质组研究进展LJ].生命科学,2005(05):26-31.胞壁组分以及细胞壁合成机制的研究表明()。(多选)A.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有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以及木质素等B.纤维素是在质膜上由纤维素合成酶合成C.半纤维素和果胶在高尔基体上合成D.在制备植物原生质体时需要用到纤维素酶裂解细胞壁,因为纤维素在细胞壁中的含量最高细胞壁分为胞间层、初生壁、次生壁,胞间层主要含有果胶等,初生壁主要含有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等,次生壁除纤维素、半纤维素外还可能含有木质素,A选项正确。纤维素合成酶(cellulosesyn-thase,ces)位于质膜上,B选项正确。高尔基体合成了果胶、半纤维素等非纤维素的糖类物质,C选项正确。在制备植物细胞原生质体时,往往要添加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降解大分子从而破坏细胞壁,其中纤维素是33细胞壁中的主要成分,在次生壁中具有最高的比例,然而在初生壁一般与果胶、半纤维素含量接近,如在悬浮培养的美国梧桐(sycamore)中,果胶占34%,半纤维素占24%,纤维素占23%,因此D不准确。答案答案:ABCC1]DarvillAG.structureofplantcellwallsJ].plantphysiol.,1980,66:1135.胞自噬的机制获得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细胞自噬过程中,细胞组分的降解发生在()。A.溶酶体B.内质网C.高尔基体D.自噬体细胞自噬是细胞通过溶酶体与双层膜包裹的细胞自身物质融合,从而降解细胞自身物质的过程。自噬体是指双层膜包裹的泡状结构,其中常含有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等,必须与溶酶体(在大隅良典的酵母体系中为液泡)融合后才能完成降解过程,故本题选A。事实上,自噬和泛素蛋白酶体系统作为细胞内最重要的两大降解途径,对细胞稳态及细胞正常生理功能的维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这两大降解途径之间存在多种交联方式。首先,自噬和泛素-蛋白酶体系统都能以泛素作为共同标签,从而将泛素化底物降解;其次,泛素化的蛋白酶体可以通过自噬被清除,自噬相关蛋白质也可以通过蛋白酶体系统被降解;再次,这两条途径在细胞内能协同降解同一种底物;最后,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调节活性,任一条途径被干扰都将影响另一条途径的活性。答案;A。答案;A。[L1]熊秋宏,李文静,吴长新.自噬和泛素蛋白酶体系统之间的交联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8,34(11):24-29.A.活性部位在整个酶分子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B.活性部位具有三维立体结构C.活性部位具有与底物完全互补的结构D.活性部位对酶的整体构象具有依赖性A、B、D都是《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五版)122~123页的原话。要注意活性部位是具有柔性的,在酶和底物结合的过程中,酶分子和底物分子的构象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才形成互补结构。答案;C。答案;C。A.一级结构被破坏B.氢键被破坏C.理化性质不变D.复性较难在变性过程中,蛋白质和DNA的一级结构都没有受到破坏,而氢键都被破坏,导致三维结构发生改变。理化性质也都发生了一些改变,比如蛋白质变性后黏度增大,DNA变性后黏度减小。但是DNA由于碱基互补配对和碱基堆积力等作用的存在,当温度降低时容易自动复性,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更复杂多样,.A.主要的能源物质B.主要的结构物质C.为了维持血糖的稳定D.跟淀粉具有相同的结构,被称为"动物淀粉"对于A选项,糖原的含量并不多,属于快速合成和快速利用的类型,不能作为主要的能源物质。对于B选项,细胞和组织主要的结构物质应该是蛋白质。对于C选项,如上所述,糖原的快速合成和分解利用有利于维持血糖浓度的稳定。对于D选项,糖原被称作"动物淀粉"没错,但是糖原比淀粉的分支更多,这也导致了糖原更容易被快速44利用。答案CA.需要两种不同的酶,一种形成氨酰基腺苷酸,另一种将氨基酸连接到tRNA上B.甲硫氨酸首先被甲酰化,然后附着于特定的tRNAC.氨基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到tRNA的5'末端D.每种氨基酸至少有一种特异性激活酶和一种特异性tRNAE.亮氨酸可以通过对亮氨酸特异的氨酰基-tRNA合成酶与tRNAph连接对于A选项,氨基酸的活化只需要一种酶,即氨酰-tRNA合成酶,该酶先催化ATP和氨基酸形成焦磷酸十氨酰-AMP-酶复合物,再通过另一个识别tRNA的位点形成氨酰-tRNA。对于B选项,甲硫氨酸与特定的tRNA结合后,再由NIO-甲酰四氢叶酸提供甲酰基形成甲酰甲硫氨酸,并且催化该反应的酶只识别Met-tRNAfMet,而不识别Met-tRNAMet。对于C选项,氨基酸的羧基与AMP的5'-磷酸基连接形成高能酸酐键,即氨基酸的活化,后续氨酰-tR-NA的形成依靠的是氨基酸的羧基与tRNA3'端的腺苷酸上的核糖3'-羟基以酯键相连,但并非磷酸二酯键。D选项正确,并且某些氨基酸有2种特定的氨酰-tRNA合成酶。对于E选项,氨酰-tRNA合成酶对于tRNA也有选择性,故Leu特异的酶不能识别tRNAphe。答案:D。答案:D。控蛋白可以和DNA序列结合。下列描述不属于染色质重塑机制的是()。A.组蛋白上的氨基酸发生磷酸化B.组蛋白上的氨基酸发生甲基化C.DNA的C和G碱基上添加甲基基团D.DNA序列中部分碱基发生突变染色质重塑属于表观遗传的范畴,通过染色质空间结构的改变调控基因的表达,而染色质的一级结构或者基因本身的编码信息没有发生变化,故选D。另外,除DNA甲基化、组蛋白磷酸化和甲基化外,还有组蛋白的乙酰化修饰、组蛋白与DNA的相位变化或某些特定重塑因子与组蛋白的结合等机制。答案:D。答案:D。.A.自身直接作用在基因调控序列上B.激活酪氨酸蛋白激酶C.以CAMP作为第二信使D.与受体结合进入细胞核作用在调节元件上类固醇激素属于脂溶性信号分子,可以直接进入细胞质或细胞核与受体结合,产生下游效应,调控基因表达,但激素本身并不能直接作用于DNA,故A选项错误。B、C选项都涉及膜整合蛋白启动的信号A.肌糖原转化为C2B.肌糖原转化为乳酸C.脂肪酸转化为C2D.磷酸肌酸请注意题目定义的ATP产生率为单位时间内的ATP产生数目,而非单位分子产生的ATP磷酸肌酸(CP)作为高能磷酸键的贮存形式,能够与ATP之间快速转化,当机体ATP合成迅速时,能量和磷酰基传递给肌酸产生磷酸肌酸,当ATP急剧消耗时完成相反的过程。而A、B、C选项都需要经过多步生化反应才能产生ATP,显然不如D选项。ATP-CP和无氧糖酵解系统都能够快速产生ATP,并用于在短时间内发生的高强度赛事,因为它们的ATP总体生产能力有限。这两种系统都可以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运作,它们被称为无氧系统。其中在跑步55机能里,ATP-CP系统主导了如百米冲刺等短而有力的爆发性肌肉活动,而无氧糖酵解系统在诸如200m、400m、800m等更长的冲刺和中距离长跑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在任何一项最大功率产出持续约1~10S的竞技性赛事中,ATP-CP系统是主要能量来源;而无氧糖酵解系统在持续30~120S的赛事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有氧氧化系统比其他两个系统具有更低的ATP生产率,但是它的ATP总体产量更大。答案D:入琥珀酸、COQ、细胞色素C、复合物II和复合物Ⅲ各组分,并提供氧气;或者在同样的体系中再加入抗霉素A,最终电子受体将分别是()。A.细胞色素C,COQB.细胞色素C,氧气C.复合物Ⅲ,COQD.复合物Ⅲ,氧气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整个电子传递过程:复合物I或复合物IICOQ复合物Ⅲ细胞色素C复合物N氧气,而抗霉素A阻断了COQ和细胞色素C之间的电子流(具体来说是结合在细胞色素bc1的Qi位点,阻断bC1电子传递,Qi即醌还原位点)。本题的底物是琥珀酸,电子通过复合物进入传递链,但没有复合物Ⅳ,无法传递到氧气。因此在第一种情况中,最终电子受体为细胞色素C;而加入抗霉素A后,电子C1]LiH,zhuXL,yangWC,etal·comparativekineticsofQisiteInhibitorsofcytochromebc1complex:picomolarAntimycinandMicromolarcyazofamidJ].chemicalBiology&DrugDesign,2013,83(1):71.A.蛋白质所带电荷数量B.蛋白质的分子形状C.蛋白质的分子大小D.蛋白质的亲水性注意题干给的是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并没有默认加入SDS,因此分子的带电情况、形状和大小都会影响蛋白质在凝胶中的迁移速率。D选项是色谱技术分离蛋白质的机制之一。答案:ABC。中存在类淀粉样蛋白质堆积以及Tau蛋白质过度磷酸化。最新的研究发现,向阿尔茨海默症模型小鼠施加40Hz的闪光或者声音刺激会使小鼠的认知能力提高。基于这项工作,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脑部类淀粉样蛋白质大量堆积往往伴随着脑电波异常现象B.电磁波的异常可能是导致阿尔茨海默症的原因C.阿尔茨海默症会引起患者大脑电磁波异常D.施加40Hz的闪光或者声音刺激,可以降低小鼠脑部类淀粉样蛋白质堆积很有意思的文献题,当然其实题目也没怎么给原文献的信息,如果提一下波可能会更好。早在2016年,麻省理工学院picower学习与记忆研究所的所长蔡立慧(Li-HueiTsai)及其团队发现,以遗传上易患阿尔兹海默症的小鼠为模型,利用每秒闪烁40次(40Hz,是闪光频率不是光的波长频率,每天1h)的光刺激小鼠。结果这一光刺激可以降低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的水平,同时还可以增加小胶质细胞清除"垃圾"的活性(图1)。但是,这一刺激带来的改善仅限于视觉皮层。2019年,蔡立慧团队又开始探索是否可以使用声音刺激大脑特定的区域。他们发现,每天1h暴露于40Hz的声音(实际是10KHz的音调每25ms播放一次),持续7天,可以大大减少听觉皮层(处理声音)以及附近的海马体(调控记忆功能)中β-淀粉样蛋白的数量。为何会有40Hz这个想法呢?原来大脑神经元会产生电信号,这些信号会在几个不同的频率范围内同步形成脑电波。之前的研究表明,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脑电波受损,频率降低。其正常的频率范围应该为30~90Hz,这一频率被认为有助于改善注意力、感知和记忆等功能。一直以来,研究者们都将其视为疾病的结果。但蔡立慧的想法与众不同,她认为如果没有足够的线索,将波的异常进行定性是不足以让人信服的。换言之,假设患者大脑的波异常而导致疾病这种说法也是可能的。而声光刺激选用40Hz,正是为了恢复这一脑电波。最终,通过40Hz的视觉与声音刺激提高了小鼠大脑重要区域的波频率,缓解了AD小鼠的突触功能损伤,减少了小胶质细胞的炎症反应,提高小鼠的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接下来,研究人员还想尝试更加严苛的AD小鼠模型,测试治疗效果。同时,用光和声音同时进行治疗的临床试验也已经开始。4040Hz时神经活动的调制皮层淀粉样蛋白减少听觉皮层海马区神经胶质细胞与血管系统改善改善认知小神经胶质细胞的Aβ簇图1声光刺激降低小鼠脑部类淀粉样蛋白质堆积,改善认知再看本题,阿尔茨海默症的病因主要是脑中淀粉样蛋白的积累等,最新研究又表明,这种病伴随着脑电波异常的症状(研究表明患病小鼠脑中y电波的频率降低),故A、B、D正确。而本实验直接通过40Hz的声光刺激补偿了v电波的频率降低,直接起到了治疗的作用,说明电波的异常其实是原因而不是结果。本题原答案C,后删除,可能因为信息不全。L1]IaccarinoHF.GammafrequencyentrainmentattenuatesamyloidloadandmodifiesmicrogliaLJ].Nature,2016,540:230.2]MartorellAJ,paulsonAL,SukHJ,ctal.Multi-sensoryGammastimulationAmelioratesAlzheimer's-AssociatedpathologyandImprovescognitionJ].cell,2019,177:256.3]chinnakkaruppanA,stevenM,AsafM,etal·GammaEntrainmentBindsHigher-orderBrainRegionsandoffersNeuroprotectionLJ].Neuron,2019,102(5):1.制剂,完全抑制这种酶。下列关于该抑制剂效果的陈述,哪些是错误的?()(多选)A.细胞中的ATP产量将迅速降至零B.该细胞的葡萄糖消耗率将急剧下降C.氧气消耗率将增加D.柠檬酸循环将加速补偿E.细胞将转换为脂肪酸氧化作为葡萄糖氧化的替代物,因此抑制剂对ATP产生没有影响加入有效的线粒体ATP合酶抑制剂后,氧化磷酸化被完全阻断。77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中的底物水平磷酸化仍然可以产生ATP,A选项错误。由于单纯的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的ATP量远少于氧化磷酸化,无法满足细胞活动的需要,因此糖酵解水平急剧上升,葡萄糖的消耗率将随之急剧上升。实验结果也表明,肝细胞线粒体呼吸受抑制时,糖酵解增强,B选项错误。氧化磷酸化无法进行,氢离子梯度积累,反馈抑制了电子传递链和柠檬酸循环,故氧气消耗率下降,柠檬酸循环受到抑制,加速补偿的是糖酵解途径(可以走无氧呼吸的侧支途径),C、D选项错误。脂肪酸氧化仍然需要还原氢通过电子传递链来产生ATP,该途径已被阻断,E选项错误。本题原答案为A、B、C、D、E,但后改为A、C、D、E。答案:ACDE。C1]BrownGC,Lakin-ThomasPL,BrandMD.controlofrespirationandoxidativephosphoryla-tioninisolatedratlivercells[J].Eur.J.Biochcm.1990,192:355.2]BerryMN,GregoryRB,GrivellAR,etal.Intracellularmitochondrialmembranepotentialasanindicatorofhepatocyteenergymetabolism:furtherevidenceforthermodynamiccontrolofmetab-olismJ].BiochimicaetBiophvsicaActa,1988,936(3):294-306.A.大肠杆菌B.肺炎杆菌C.痢疾杆菌D.乳酸菌乳酸菌是指以糖类为主要底物发酵,并生成乳酸的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阳性的细菌,乃是一个统称的名词,故选D,A、B、C都是革兰氏阴性菌。答案:D。A.多数以双链DNA的形式存在B.只能随基因组一同复制C.不同类型的质粒在细胞中可能存在不同的拷贝D.多数以环状形式存在质粒是细菌等微生物中存在的核外双链环状DNA,分为严紧型质粒和非严紧型(松弛型)质粒,前者分子较大,随着基因组的复制而复制,一个细胞中仅存在1、2个拷贝;而后者属于自主复制的质粒,在一个细胞中可能有数十个乃至上百个拷贝不等。答案:B。别?()A.是否仅由蛋白质或糖蛋白组成B.鞭毛基部是否定位于细胞质中C.是否可以感受信号具有游动性D.是否有两种形态并具双游现象大肠杆菌的鞭毛仅由蛋白质构成,但是水霉孢子的鞭毛外包有细胞膜,故A选项正确。大肠杆菌的鞭毛自细胞膜长出,游离于细菌细胞外,由远端的鞭毛丝、近端的鞭毛钩与埋置在细胞壁和细胞膜中的基体组成;而水霉孢子的鞭毛从表膜下埋在细胞质内的基体延伸到体外,B选项也正确。原核和真核鞭毛都可以感受外界信号,均可游动,C选项错误。细菌鞭毛可作为环境传感器,而真核生物初级纤毛也具有感受能力,不过水霉是否具感受能力并不清楚。水霉(saprolegniaferax)的鞭毛有茸鞭型(mastigonemateundulip-odium)和尾鞭型(smoothundulipodium)两种,且具有双游现象。双游现象是指水霉游动孢子从孢子囊中释放出来后经休止、再萌发释放游动孢子继续游动的现象。初生孢子球形,有2顶生鞭毛;随后鞭毛收缩,成为静孢子;一定时间之后,静孢子再次萌发,成为一个具有侧生鞭毛的肾形游动孢子,即为次生孢子,如图2所示。大肠杆菌不具有双游现象。故D正确。综上,A、B、D都对,但本题单选D。一定要说的话D中的双游现象是孢子的特点,甚至不算鞭毛的特征。答案D5C1]wangQ,suzukiA,MaricondaS,etal.sensingwetness:anewroleforthebacterialflagellumLJ].EMBOJ.,2005,24(11):2034-2042.88茸鞭茸鞭尾鞭初生胞囊次生游孢子胞囊形成胞囊发芽发芽管精子器精核菌丝释放动孢子藏卵器隔膜受精孢子囊受精卵发芽受精卵(合子)减数分裂卵核卵初生游孢子受精管孢子囊图2水霉生活史2]MargulisL.kingdomsandDomains-AnIllustratedGuidetothephylaofLifeonEarthM].W.H.Freemanandcompany,2009.(25~27题共用题干)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EMSA)是一种研究DNA结合蛋白和相关DNA结合序列相互作用的技术。图3是一个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实验的结果,具体过程为:首先单独合成某基因X的上游部分序列,并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此即为标记过的DNA片段;然后分别从骨(A)、肺(B)、脑(C)和皮肤(D)这四个组织的细胞中提取细胞核内容物,分别与此标记过的DNA片段共同孵育(同时有不加入细胞核内容物的对照组);之后,将孵育后的产物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组分分离,电泳过后进行放射自显影曝光,曝光结果如从电泳结果可得到哪些组织细胞的细胞核内容物从电泳结果可得到哪些组织细胞的细胞核内容物加(或不加)细胞核提取物ABCD ++++图3中的蛋白具有特异识别并结合基因X上游序列?这些组织中具有特异识别并结合此DNA序列功能的蛋白是相同蛋白吗?()A.图A和图B;相同B.图A和图D;不同C.图B和图C;相同D.图B和图C;不同凝胶迁移或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electrophoreticmobilityshiftassay,EMSA,图4)是一种研究DNA结合蛋白和其相关的DNA结合序列相互作用的技术,可用于定性和定量分析。其原理是:如果有蛋白质与DNA结合,其电泳迁移率会变慢。在B、C中加入细胞核内容物与否并不改变DNA片段的迁移率,而A、D改变了,因此含有基因X上游序列结合的活性。但是从图中也可以看出,A、D加了细胞核内容物图4凝胶迁移或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示意图题?()A.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blot)B.DNA足迹实验(DNAfootprinting)C.酵母双杂交实验(yeasttwo-hybrid)D.Northern杂交实验(northernblot)免疫印迹法通过免疫学手段来显示细胞内蛋白质的分布、表达等状态,A选项不符合题意。DNA足迹法是通过蛋白质与DNA特定片段结合避免DNaseI对该片段的水解,通过后续的手段就可以判断片段的位置乃至序列,B选项正确。酵母双杂交实验用于检测和研究蛋白质-蛋白质的相互作用,C选项不符合题意。Northern杂交实验用于检测RNA的表达情况,D选项不符合题意。答案:B。可能是什么类型的转录因子?有可能和什么蛋白结合?()A.转录激活蛋白;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B.转录激活蛋白;DNA甲基转移酶C.转录抑制蛋白;组蛋白去乙酰化酶D.转录抑制蛋白;DNA去甲基化酶结合前两题和本题题干,基因X能与骨和皮肤这两个组织中提取的细胞核内容物(蛋白质)结合,但是却没有表达活性,说明结合基因X的可能是转录抑制因子。而该转录因子可能招募另外的蛋白质来完成转录抑制效应,应选组蛋白去乙酰化酶,D选项中的DNA去甲基化酶的活化一般促使DNA表达活性增强。答案C%:(多选)A.噬菌体基因整合至宿主的基因组上B.该噬菌体并没有携带任何外源基因C.该噬菌体的基因为宿主提供新性状D.该噬菌体的基因在宿主中不能表达E.宿主的新性状随噬菌体消失而消失本题考查溶源和溶源转变的相关知识。温和噬菌体基因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上,在溶源期间,保持噬菌体溶源的基因表达并使宿主的基因组无法复制。正常的溶源转变区别于转导,噬菌体不携带任何外源基因,噬菌体自身的基因提供了宿主的新性状(例如白喉棒杆菌毒素来自溶源噬菌体),且这种性状随着噬菌体的消失而消失。A.基因组B.代谢组C.表观组D.蛋白组E.转录组题干所说的核苷酸水平应指DNA序列水平。基因组研究生物体的DNA序列,A选项符合。代谢组研究的是生物体内的代谢物质(尤其是小分子),B选项不符合。表观组包括DNA甲基化的研究,但也有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等层面的研究,算是存在核苷酸水平的研究,但不全都是,本题标准答案有C选项,但是没有同样可能有核苷酸代谢的B选项,不是很能理解。蛋白组研究细胞内的蛋白质,D选项显然不符。A.同种异体细胞转移技术B.同种异体细胞核转移技术C.试管内受精D.同种异体细胞转基因技术图5"中中"与"华华" "中中"和"华华"是体细胞核转入卵母细胞而产生的克隆猴;在CRISPR-cas9技术问世后,大量科学家从克隆的研究领域转入基因编辑领域,而孙强团队仍然坚守,这才有了2018年初克隆猴的问世,该过程并没有用到转基因技术。图5中克隆猴"中中"和"华华"正在恒温箱里嬉戏。姐姐比妹妹大10天,除了个头略有差异,"姐妹"俩几无分别。"姐妹"俩的基因来自同一个流产的雌性猕猴胎儿。科研人员提取了这个猕猴胎儿的部分体细胞,将其细胞核"植入"若干个"摘除"了细胞核的卵细胞,结果产生了基因完全相同的后代,因此是克隆技术。答案;B。答案;B。第二部分植物和动物的解剖、生理、组织和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是()。A.第一次吸气时,新鲜空气沿中支气管大部分直接进入后胸气囊及腹气囊,一部分经次级支气管和三级支气管在微气管处进行气体交换B.第一次吸气时,颈气囊、锁骨间气囊、前胸气囊及后胸气囊均扩张,接受来自肺部的含二氧化碳较多的气体C.呼气时,前胸气囊、后胸气囊及腹气囊收缩,将其中的气体压入肺进行气体交换D.呼气时,颈气囊、锁骨间气囊及前胸气囊收缩,将其中的气体压出,经三级支气管、次级支气管、气管排出体外鸟类的双重呼吸是很重要的考点。前气囊包括颈气囊、锁间气囊、前胸气囊;后气囊包括腹气囊、后胸气囊(其中仅锁间气囊为1个,其他均为2个)。一团气体从吸入到排出需经两个呼吸周期,具体通路如下:(1)第I呼吸周期。①第一次吸气。吸入的气体大部分直接进入后气囊,另有一些进入背支气管。前、后气囊均扩张。②第一次呼气。前、后气囊收缩,气体从后气囊进入背支气管、平行支气管及腹支气管。(2)第I呼吸周期。③第二次吸气。肺内气体排入前气囊,前、后气囊均扩张。④第二次呼气。前、后气囊收缩,前气囊内的气体经中支气管、支气管、气管而呼出体外。答案:A。A.组织液通过渗透方式进入先端为盲端的微淋巴管B.淋巴管内有瓣膜防止淋巴液逆流C.微淋巴管逐渐汇集为较大的淋巴管,最后主要经胸导管注入后腔静脉回心D.淋巴结遍布于淋巴系统的通路上,可过滤异物,并分泌淋巴细胞本题为《普通动物学》上的原话,但不够严谨。淋巴管位于组织间隙的发源为微淋巴管,先端为盲端,组织液通过渗透方式进入微淋巴管,A选项对。不过这里"渗透"的说法不是特别严谨,其实微淋巴管的管壁缺口时开时闭,可将不能进入微血管的大分子结构如蛋白质、异物颗粒、细菌及抗原等从组织液中摄入,并把它们过滤掉或加以中和,因此不仅仅有渗透作用。淋巴管内有瓣膜防止逆流,肌肉收缩可促进淋巴液流动,B选项对。微淋巴管汇集为大淋巴管,然后经胸导管注入前腔静脉回心,C选项错误。淋巴结除了阻截异物、保护机体之外,还是各种淋巴细胞定居与分化的场所,D选项所说的"分泌"一词其实不是特别严A.羽毛a和b均具有羽轴B.羽毛a和b均具有羽枝C.羽毛a形成羽片,羽毛b未形成羽片D.羽毛a和b均具有羽小钩 a为正羽,正羽由羽轴和羽片组成。羽片由一系列斜行排列的羽枝所构ab图6成,这些互相平行、彼此紧邻的羽枝上又斜生许多彼此平行的羽小枝。近列的羽小枝具有凸缘,远列羽小枝具有羽小钩,相邻的羽小枝借这些羽小钩相互钩结,从而形成严密的羽片。b为半绒羽,介于正羽和绒羽之间。它具有羽干、羽枝和羽小枝,但缺乏羽小钩和凸缘,因而不能形成羽的腰带从侧面看是三射型,耻骨在髂骨下方向下延伸,坐骨向髂骨后下方延伸,这样的结构与现存蜥蜴相似;鸟臀目的腰带从侧面看是四射型,髂骨前后都扩张,耻骨向前侧有一个大的前耻骨突,平行伸在髂骨的下方,后侧向后延伸并与坐骨平行伸向髂骨后下方。依据描述,图7中(图中腰带与动物的前后方位一致),分别属于三射型腰带和鸟臀目恐龙的是(髂骨(腰带)③①②④图7)。A.①和③B.①和④C.②和③D.②和④仔细观察可知,图①和③、图②和④分别对应。图②为蜥臀目暴龙,图④为鸟臀目剑龙。蜥臀目也称为龙盘目或蜥盘目,是恐龙下面两目中的一目。它们拥有与蜥蜴类相似的骨盆结构,髂骨在上,不作前后伸展,耻骨在髂骨下方向下、向前延伸,坐骨则向下、向后延伸,呈三射型结构。鸟臀目也称为鸟盘目,是一类有喙(外观类似鸟喙)的植食性恐龙。它们拥有与鸟类相似的骨盆结构。然而,一般认为鸟类实际上是蜥臀目兽脚亚目的后代。髂骨前后大为伸张,耻骨有一大的前突延伸在髂骨下方。因此,从侧面看,这骨盆成四射型结构,即髂骨的前部、后部、前耻骨和紧挨一起向后延伸的坐骨和耻蚓早期发育某一阶段的模式图,a、b、C、d是个体发育中形成的囊的横切及纵切。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多选)A.图中b和C进一步发育后,与系膜形成相关B.图中b和C进一步发育后,与隔膜形成相关C.图中a和d进一步发育后,与系膜形成相关D.图中a和d进一步发育后,与隔膜形成相关环节动物体节与体节间以体内的隔膜相分割,体表相ddabC图8应地形成节间沟,为体节的分界。在肠道的背、腹面也有肠系膜将体腔左右分割,使每节的体腔囊再区分成左右两半。但也有的种隔膜不完全或完全消失。a、d为左右体腔,之间有系膜。b、C为前后体腔,之间有隔膜。因此B、C正确。答案:BC。A.与鱼类相比,出现了中耳,中耳由中耳腔、鼓膜和耳柱骨组成,耳柱骨由鱼类舌弓上的舌颌骨演变而来B.出现了内鼻孔和犁鼻器,型鼻器是鼻腔腹外侧的一对盲囊,能够感知化学物质C.具有哈氏腺,分泌油性物质润滑眼球,且上眼脸可活动D.水生的幼体具有侧线,结构和功能与鱼类相似,变态后在成体中消失两栖类中耳包括鼓膜、中耳腔、听小骨和耳咽管,具传导声波的功能。听小骨一块,即耳柱骨,与哺乳动物的骨同源,由鱼类的舌颌骨演变而来。鲵螈类和蚓螈无中耳腔,但有发达的耳柱骨。A选项说法不严谨。犁鼻器来自嗅黏膜的变形,有尾目的犁鼻器仅为鼻囊腹外侧的一个深沟,在无足类和无尾类中则成为一个几乎完全与鼻囊分离的盲囊,但仍通入鼻腔。B选项错误。青蛙具有可动的下眼脸,水生两栖类不具眼睑。C选项错误。两栖动物的幼体都具有侧线,由许多感觉细胞形成的神经丘所组成,用作感知水压的变化,幼体变态后侧线消失殆尽。但分布在欧洲的洞螈等水栖鲵螈类的头躯部始终保留着侧线器官和侧线神经,其构造与鱼类极为相似。D选项错误。本题原来选A,后删除。答案删除。溶液的渗透压摩尔浓度,该溶液含有Nacl(12mM),kcl(4mM)以及cacl2(2mM):()。A.18B.36C.38D.20E.42这三种盐在水里均能完全解离,计算时只需注意cacl2即可。最终水里含有Na12mM,K4A.生长素释放抑制激素B.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C.促黑激素释放抑制因子D.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E.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已经明确结构的下丘脑调节激素大多为多肽类物质,因此它们也被称为下丘脑调节肽,而那些尚未明确的活性物质称为调节因子。迄今已明确的下丘脑调节肽有5种,包括生长激素释放激素、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又称生长抑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1313尚未明确结构的下丘脑调节因子有催乳素释放因子和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另外,下丘脑还分泌调节垂体中间叶的激素,它们分别是促黑激素释放因子和促黑激素释放抑制因子。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就跟这些释放素、抑制因子不一样,由腺垂体分泌。因此A、B、C、D都是下丘脑分泌的,但本题标准答案未选B,可能是因为目前一般认为多巴胺可能就是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其本质是氨基酸衍生物而不是多肽,故本题选A、C、.A.3个Na+出细胞,2个K+入细胞B.1个Na+出细胞,1个K+入细胞C.2个Na+出细胞,3个K+入细胞D.2个Na+出细胞,2个K+入细胞E.3个Na+出细胞,3个K+入细胞本题考查的是基础知识。答案:A。A.无长突细胞B.双极细胞C.神经节细胞D.水平细胞E.视锥细胞视网膜由以下组成:外核层,含视锥细胞、视杆细胞;外网状层,含水平细胞;内核层,含双极细胞;内网状层,含无长突细胞;神经节细胞层。光感受器、水平细胞和双极细胞对光照仅产生持续性的分级电位,而不产生经典的动作电位;无长突细胞既有分级电位,又产生动作电位;只有神经节细胞才完全以动作电位的形式对光起反应。因此虽然本题标准答案为C,但应该选A、C。答案:C。[1]LagnadoL.Retinalprocessing:AmacrinecellskeepitshortandsweetJ].currentBiology,1998,8:R598.A.主动运输和简单扩散B.简单扩散和易化扩散C.主动运输和主动运输D.主动运输和易化扩散E.简单扩散和主动运输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需要钠离子的同向协同转运,属于主动运输;骨骼肌细胞(除了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是GLUT载体家族的协助扩散,属于易化扩散。A.肌小节的暗带(A带)B.肌小节的明带(I带)C.粗丝答案:D。答案:D。D.细丝根据肌丝滑行学说,粗细肌丝的长度不变,肌肉长度缩短是细肌丝滑入粗肌丝间的体现。暗带加?()A.1L0.9%氯化钠溶液B.1L0.45%氯化钠溶液C.1L3%氯化钠溶液D.1L纯水 0.9%Nacl溶液为等渗溶液。细胞外液增加且细胞内液体积降低,说明静脉注射了高渗溶液。答案:C。答案:C。此人手术时使用呼吸机,他的潮气量是700mL,呼吸频率也是12次/分钟。如果正常情况下此人的肺泡中Co2的分压是40mmHg,那么接了呼吸机之后他的肺泡中Co2的分压大约是()。1414A.40mmHgB.60mmHgC.20mmHgD.50mmHg正常呼吸时,有效通气量为(潮气量-无效腔气量)X呼吸频率=3600mL/min。使用呼吸机时,有效通气量为7200mL/min。此人单位时间内产生的C2体积不变,同时有效通气量翻倍,因此Co2分压A.肾皮质集合管主细胞膜上水通道增加B.近端肾小管的氢钠交换活动增强C.集合管主细胞钠钾泵活动增强D.血液中心房钠尿肽的水平降低食用大量薯片摄入盐分会导致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促进抗利尿激素ADH释放。该激素作用于远端小管与集合管的主细胞,使主细胞胞质囊泡内的水通道插入主细胞顶端膜,A选项正确。Nat-H+交换是反向的,Na+进入组织液,H+进入原尿,当机体血Na+升高时此过程受抑制,B选项错。集合管主细胞钠钾泵活动增强促进顶端膜对Na+的重吸收,和题意明显不符,C选项错。心氧化碳分压为30mmHg。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其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与用力肺活量(FVC)比值增加B.由于气体交换不足,其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高于正常值C.由于缺氧而导致过度通气,其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正常值D.该男孩的余气量降低通过肺功能仪进行肺通气功能检查(肺量计检查)可以获得一个时间-容积曲线(用力呼吸的肺容积与时间之间的关系),曲线图及其相关指标如图9所示。其中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指用力呼气第一秒时所获得的肺容积;用力肺活量(FVC)指深吸气至肺总量后以最大用力、最快速度所能呼出的全部气量;一秒率(FEV1/FVC)指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可以理解为用FEV1来校正FVC;用力呼气中期流量(MMEF)指把呼气分为4个等份,即25%、50%、75%、100%,选取呼气中段的25%~75%的呼气容积和它所需要的时间的比值。量图9时间容积曲线当获得这些参数后,接下来就可以评估肺通气功能检查是否正常。如果是气道阻塞性病变,由于气道阻塞,呼出气体的时间就会延长,只能慢慢呼出,所以呼气流量减少,呼气时间延长,这是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一个特征(图中黑色曲线);如果肺容量比较小,很容易呼出所有气体,那么呼气容量变小,称之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图中绿色曲线)。哮喘病人主要出现呼气性的呼吸困难,哮喘时呼吸道充血肿胀,所以气流阻力急剧增大;而肺部不受影响,因此用力吸气达到的肺活量不变,余气量也不变,但是第一秒能吸入的气体大大减少。故FEV1测定是判定哮喘的一个常用指标,其测定值会降低或者明显降低,A、D不对。男孩出现紫绀,说明他组织缺氧,因1515A.交感神经活动增强,睫状肌收缩,晶状体曲度增加B.交感神经活动增强,瞳孔开大肌收缩,瞳孔扩大C.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瞳孔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D.双眼会聚看近物时,副交感神经兴奋,使环状平滑肌收缩,睫小带放松(睫状肌收缩),晶状体变凸,瞳孔开大肌收缩,瞳孔扩大;看远处时,交感神经兴奋,使辐射状平滑肌收缩,睫小带收缩(睫状肌松弛),晶状体变凹,瞳孔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双眼汇聚指双眼凝视的物体向面前移动时双眼会向鼻侧聚焦。答案答案:CD生理活性)做了一个巧妙的实验。他反复刺激一个蛙心的迷走神经,使其心率下降,然后从这个蛙心中收集液体,转移给另一只蛙心,发现该蛙心的心率也下降了。他再刺激第一个蛙心的交感神经,使其心率加快,当其液体转移给第二个蛙心后,该蛙心的心率也加快了。由上述实验得出的合理推断是()。(多选)A.神经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B.迷走和交感神经可能释放不同的化学物质C.神经释放的化学物质可以在微量条件下发挥作用D.迷走和交感神经的电活动不同由于该效应通过溶液传播,载体为化学物质,而刺激接收部位是神经,因此A选项对;刺激两种神经产生不同的效应,因此产生的化学物质可能不同,B选项对;实验中未设置浓度梯度,因此C选项的结论其实无法得出,但本题标准答案仍然将其列入,可能是在蛙心中收集的液体转移给另一个蛙心的实验中本身存在稀释效应;本题并未提到有测量生理条件下的两者神经活动,因此D选项无法判断。答案答案:ABC低?()(多选)A.动脉血氧分压B.血液的氧容量C.动脉血红蛋白氧饱和度D.动脉血氧含量氧容量指单位体积血液中能结合的最大氧气体积,氧含量指单位体积血液中实际结合的氧气体积。氧分压指血液中物理溶解的氧气产生的压力,与吸入气体的氧分压和肺的呼吸功能有关。氧饱和度指氧合血红蛋白与有效血红蛋白的容积比,氧分压一定时与温度、PH值、CO2分压、血红蛋白类型、2,3-BPG是当这一正常形成层活动的同时,在它的外方由中柱鞘细胞又形成了一轮额外形成层,额外形成层活动产生的维管组织中有大量薄壁组织;这个额外形成层活动的同时,由它向外产生的薄壁组织中又形成了新的额外形成层;如此不断地形成多轮同心圆排列的额外形成层。如果将这些额外形成层按照来源和位置归类,下列哪一个组合是正确的?()A.初生分生组织和居间分生组织B.次生分生组织和居间分生组织C.初生分生组织和侧生分生组织D.次生分生组织和侧生分生组织按来源分,原分生组织来自胚细胞,如原套、原体;初生分生组织来自原分生组织,如原表皮、基本分生组织、原形成层;次生分生组织来自成熟细胞脱分化。按位置分,顶分生组织位于茎与根的主轴顶,可产生生殖器官;侧生分生组织包括维管形成层与木栓形成层;居间分生组织为顶分生组织在某些器官中的原位保持原始细胞的状态,另1个进一步分裂分化后形成植物的成熟组织。按照该定义,下列哪一组的分生组织没有原始细胞?()A.原分生组织和初生分生组织B.基本分生组织和居间分生组织C.原形成层和侧生分生组织D.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按此定义,一个分生组织在不断产生成熟组织的同时必须能够自我保留。B项中的基本分生组织发育为皮层,皮层内没有能够分生的细胞;居间分生组织为顶分生组织在某些器官中的局部保留,在一段时间后将完全成熟。答案B3A.该植物上表皮具有明显的角质突起B.该植物下表皮具有膨大的薄壁细胞C.该植物是C3植物D.该植物是C4植物图右边泡状细胞位于上表皮,另一侧有角质凸起的是下表皮。C3植物有两层维管束鞘,内层细胞壁小而厚,无叶绿体;外层细胞大而薄,有少数叶绿体。C4植物只有一层维管束鞘,含较大叶绿体,外层的一圈叶肉细胞与维管束鞘构成特有的花环结构。图中有两层维管束鞘且没有明显的一圈叶肉细胞,选C。图10(a)(b)图11图11(a)为C3植物(小麦)叶片横切,图11(b)为C4植物(玉米)叶片横切,可以看出维管束鞘的差别非常明显。答案C:C1]c3C4leafcrosssections[EB,/OL].[2019-6-26].https://www.faculty.umb.edu/yvonnevail-lancourt/Biology/c3%20c4%20images.htm..选,A.雄蕊原基起源于生殖生长时的茎端分生组织B.花粉囊壁来源于茎端分生组织的L1(Layer1)层细胞C.小孢子母细胞来源于茎端分生组织的L2(Layer2)层细胞D.药隔维管束来源于雄蕊原基中的原形成层雄蕊原基来自顶分生组织,其中的基本分生组织参与药隔和花粉囊形成,原形成层参与药隔维管束形成。L1细胞形成表皮,L2层细胞的四角产生四个孢原细胞。花粉囊壁来源于表皮(L1层)与孢原细胞(L21717表皮表皮A药室内壁D中层绒毡层B花粉母细胞EFC图12花药的发育与结构A.孢原细胞B.初生周缘层(外)与初生造孢细胞(内)C、D.初生壁细胞与初生造孢细胞分裂E.药隔与花粉囊发育形成F.一个花粉囊结构详图术,去掉其韧皮部,则植物根部的低磷应答反应会下降。这些实验结果暗示下列哪种分子介导了植物的低磷应答反应?()A.甘油B.丙氨酸C.生长素D.蔗糖E.花青素该物质通过韧皮部运输,且与光合作用有关,很容易想到蔗糖这个光合产物。在磷饥饿的情况下,蔗糖等光合产物大量堆积在叶片中,这些光合产物向韧皮部的运输可以进而使蔗糖运输到根中,同时也可以通过糖信号的下游反应刺激根吸收磷的转运蛋白的表达和活性提升、向土壤中分泌酸性磷酸酶和有机酸使磷从土壤中释放以及内源磷的高效利用。而把植物放到低光照或黑暗环境中,茎中蔗糖含量下降,将对其参与的磷响应造成影响。如图13所示,磷饥饿诱导(phosphatestarvationinduced,PSI)基因表达磷酸转运体1(phosphatetransporter1,pht1),以融合的荧光酶素(luciferase,LUC)显示其表达(图14),可见相比光照下的植株(P-L),暗处植株(P-D)表达显著下降,而这一表达下降可被外源蔗糖(P-S+D)恢复。答案:D。图13C1]HammondJP,whitePJ.sucrosetransportinthephloem:integratingrootresponsestophos-phorusstarvationJ].J.ExP.Bot.,2007,59(1):93-109·1818图14C2]karthikeyanAS,varadarajanDK,JainA,etal·phosphatestarvationresponsesaremediatedbysugarsignalinginArabidopsisJ].planta,2007,225(4):907-918.A.植物根的发育与生长素极性运输有关B.静止中心的IAA浓度最高C.在根的静止中心上方横切后,上部根组织不可能再形成根尖的分生组织D.参与生长素极性运输的PIN蛋白在根细胞的分布模式与生长素运输的不同方向有关静止中心指根的顶分生组织最前端的细胞团,有丝分裂频率明显低于其他细胞。静止中心并不包含根冠原始细胞,横切后仍能形成分生组织。静止中心的IAA浓度最高。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依赖于细胞膜上载体的不同分布。对于一个单独的细胞来说,它的靠近茎顶端的一侧膜上有H-IAA共转运体,靠近茎基部的一侧膜上有PIN蛋白。IAAH亲脂跨膜或IAA阴离子经H-IAA载体跨膜进入细胞。在细胞质内,PH低于细胞壁间隙,IAA以阴离子形式存在,然后经PIN蛋白外流。静止中心的生长素运输出去使得IAA浓度降低后,可能会形成根尖分生组织,C选项错误。答案:C。衰老?()图15A.用含有硫代硫酸银的营养液处理植物B.用含有CO2+的溶液喷施植物C.用适量细胞分裂素喷施植物D.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过表达细胞分裂素氧化酶基因CKX在植物激素中,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抑制衰老,乙烯、脱落酸促进衰老。银离子能竞争乙烯受体,通常用硝酸银或硫代硫酸银抑制乙烯生理作用;钴离子抑制ACC氧化酶,ACC氧化酶是ACC到乙烯的关键催化酶(图15)。两者都通过抑制乙烯抑制衰老。CKX基因表达会导致细胞分裂素水平降低,加速衰老。CKX基因表达的细胞分裂素氧化酶(cyto-kininoxidase)会帮助降解细胞分裂素,降低其浓度,进而调控植物体的生长发育,因此D不对。答案:D。答案:D。L1]武维华.植物生理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323.C2]ThaoNP,khanMIR,ThuNBA,etal.RoleofEthyleneandItscrossTalkwithothersig-nalingMoleculesinplantResponsestoHeavyMetalstressJ].plantphysiol·,2015,169:73.C3]AvalbaevAM,somovKA,yuldashevRA,etal·cytokininoxidaseiskeyenzymeofcytokin-indegradation[J].Biochemistry(Moscow),2012,77(12):1354-1361.中?()A.天冬酰胺B.色氨酸C.谷氨酰胺D.甲硫氨酸在氮同化中,首先生物或工业将N转化为NH4',之后在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酸脱氢酶两种途径下,可以把铵根加到a-酮戊二酸上,将其转化为谷氨酸和谷氨酰胺,之后谷氨酸和草酰乙酸可以转化为天冬氨酸和a-酮戊二酸等(图16)。谷氨酸谷氨酰胺-酮戊二酸2个谷氨酸α酮戊二酸谷氨酸谷氨酸草酰乙酸天冬氨酸酮戊二酸谷氨酰胺天冬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酸图162020其实,天冬酰胺也参与植物的氮同化,不过是在谷氨酰胺之后。如OSAS1是控制水稻根部合成天冬酰胺(Asn)的主要基因,不仅其表达对NH4+的响应与谷氨酰胺相关的OSGS1、OSGS2和OSNADH-GOGAT1相似,而且OSAS1突变体木质部汁液中Asn的含量也显著下降,说明OSAS1可能负责水稻根部继GS/GOGAT途径之后的氮同化过程。至于为何首先固定生成Gln,继而才以Gln为氨供体生成Asn,可能与Glu-Gln在生物合成中的枢纽作用有关;而Asn稳定性与氮碳比更高,易于长距离运输和长期贮存。答案:C。答案:C。酰脲AsnNO3酰脲AsnNO3AA茎韧皮部蔗糖AsnNO3SUCAsn酰脲Asn木质部N2蔗糖N2AsnGlnureidesAsnAsnureidesAsnAsnGlnNH4《oGlnNH4NO:3ureaNH4《oNO:3ureaNH4脲酶N瘤《oNO3脲酶N瘤urea《oureaurea根图17CL1]Taiz.plantphysiologyLM].3rdEdition.sinauer,2002.2]ohashiM,IshiyamaK,kojimaS,etal.Asparaginesynthetasel,butnotasparaginesyn-thetase2,isresponsibleforthebiosynthesisofasparaginefollowingthesupplyofammoniumtoricerootsJ].plantcellphysiol·,2015,56:769.[3]yamashitaN,TanabataS,ohtakeN,etal·EffectsofDifferentchemicalFormsofNitrogenontheQuickandReversibleInhibitionofsoybeanNoduleGrowthandNitrogenFixationActivityLJ].Front.plantsci.,2019,10:131.A.生长素受体是一种类受体蛋白激酶B.生长素受体与生长素相互作用的位置是在细胞核中C.生长素受体定位在细胞膜上D.生长素受体定位在内质网膜上 目前发现了3条生长素信号转导通路:AUX/'IAA-TIR1核信号通路、细胞表面起始的信号通路(如ABP1/TMK信号通路)和SKP2A介导的信号通路。其中Aux/IAA-TIR1核通路介导了生长素的转录调控机制,而细胞膜表面起始的信号通路介导了生长素的快速响应。举例如下:①生长素结合蛋白(ABP1)。多数ABP1蛋白定位于内质网,而部分ABP1蛋白会从内质网上释放,并转运至质膜(图18)。位于内质网和质膜外侧的ABP1与生长素结合后,会引起质膜构象的改变,从而引起质膜上离子通道的变化,引起生长素反应。②运输抑制剂响应1蛋白(TIR1)。TIR1位于细胞中,与生长素结合后,就会启动SCF(负责蛋白质降解)降解下游的AUX/IAA转录因子,与生长素响应因子(ARFs)结合而抑制生长素诱导的基因表达(图19)。当AUX/IAA被SCF降解后,激活了ARFs,启动一系列生长素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使生长素2121反应顺利进行。图18ABP1的亚细胞定位(细胞膜、内质网)A抑制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