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新高考历史热点精准复习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_第1页
2026届新高考历史热点精准复习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_第2页
2026届新高考历史热点精准复习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_第3页
2026届新高考历史热点精准复习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_第4页
2026届新高考历史热点精准复习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6届新高考历史热点精准复习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课标要求】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人工智能技术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石器①旧石器时代:打击②新石器时代:一、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一)农业工具的变化1.耕作工具必备知识磨制青铜器①最早出现在

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②青铜农具数量有限铁器①世界:公元前15—前14世纪,

率先掌握冶铁技术。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②中国:

时期,铁制农具逐步推广。南北朝时期出现以

制作的农具西亚、北非赫梯人战国灌钢法2.灌溉工具(1)原始社会末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利用

原理进行灌溉。(2)东汉末期:

,三国时期马钧革新。(3)唐朝:

,借助水力汲水灌溉。3.畜牧业生产工具:圈厩、马槽。杠杆翻车筒车古代中国约3万年前骨针新石器时代晚期陶纺轮汉朝

纺车、元朝以后古代西方纺车(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1.纺织工具提花机纺织机2.陶瓷工具:坯车(新石器时代晚期)、匣钵(南朝)、支钉(唐宋时期)。3.冶炼工具:锻打工具(锤、锉等)、铸造工具(坩埚、范)。(三)劳作方式的发展1.农业(1)家庭式劳作①条件:

逐步推广。铁犁牛耕②表现a.中国:

,各诸侯国统治者鼓励发展以

为单位的生产模式。b.古希腊罗马:氏族部落解体之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战国时期家庭男耕女织(2)庄园式劳作①特点:大规模集中劳作,生产力低下。②主要形式a.罗马:共和国晚期的大型奴隶制庄园。b.西欧:中古时期的

。c.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庄园坞堡[知识点拨]庄园制特点:在生产力不够发达,国家权力弱而割据权力强的背景下产生;经济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低;劳动者对庄园主存在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2.手工业(1)方式:

、民营和官营作坊。(2)特点:世代传承,统治者管理(手工业家庭与作坊中的手工业者)。手工业家庭二、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1.机器大生产: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

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巨大变革。改良蒸汽机时间实行规章有严格的

,以各种方式强化纪律意识生产生产

被广泛应用到生产过程中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2.工厂制度(1)背景:工厂出现。(2)特点倒班制(3)影响: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

,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规章制度流水线生产效率3.工厂制度引入中国(1)产生:19世纪中后期,洋务派创办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西方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2)初步发展:张謇、范旭东等一批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

,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管理经验(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1.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1)问题: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工人生活环境恶劣。(2)解决: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建设新城,疏解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2.交通运输业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形成水陆运输网,促进了城际、国际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3.促进了乡村的改变:农业机械日益普及,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大量人口从乡村走出,开阔了眼界。[知识点拨]工业革命对英国等欧洲国家乡村的影响(1)使有限的土地面积能够供养更多的人口,刺激了人口的增长。(2)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现代化水平。(3)工业革命的开展,需要大量劳动力,促使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城市化进程加快。西方国家通过

推行初等教育,加大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支持中国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

”,大量中小学堂出现4.人们的时间观念增强:生活节奏加快,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文化素质逐渐提升(1)原因: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城市化迅猛发展等,对广大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出更高要求。(2)表现立法癸卯学制6.消极影响(1)问题: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2)应对:

兴起,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经过斗争,产业工人待遇有所改善。社会主义运动三、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1.含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在

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引领下,航天、海洋、原子能、生物、新材料等方面的技术迅速发展。2.表现:在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航天技术、海洋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方面取得重要成就。计算机3.影响(1)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使劳作方式由粗放型转化为

,依靠技术革新实现利润增长,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发展起来。(2)人类文化生活出现新的模式。通过网络了解世界,电子商务发展,认识世界视角丰富。(3)人类视野产生新的变化。丰富人类知识,推动社会进步。(4)现代科技应用不当,也会带来负面影响。集约型主题探究生产工具和劳作方式变革对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影响视角1古代社会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材料一时间生产工具经营方式农业技术西周耒、耜、镈、铚等,绝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蚌壳制成公社农民聚族而居,集体劳动,“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于邑”在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降虫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整理战国耒、耜、犁、锄、铫等铁制农具,牛耕推广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瓦解,小农经济盛行深耕技术普遍推行,施肥、选种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修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问题](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趋势,并简要分析其影响。[提示](1)趋势:生产工具由原始农具发展为铁犁牛耕,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经营方式由井田制下的集体劳动到战国小农户个体经营,封建生产关系形成并发展;农业技术进步,精耕细作。影响: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转型。材料二在庄园中,农奴是最主要的劳动者,他们处于庄园体系中的最底层,是被剥削的对象;领主是庄园的所有者,他们在庄园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是庄园经济生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此外,在这两者之间,还有一个阶层——自由民,他们更多的是通过租种领主的土地,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同样是处于被剥削的地位,但其境况在一定程度上要好于农奴……领主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利用各种手段来达到庄园法庭上的胜诉,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剥夺农民的利益了,这是领主获得财富的一种有效的渠道。另一种庄园领主的生财之道是收取诉讼者的罚金,这一罚金为庄园法庭的主持者所拥有。……经济学家托尼曾经估算,“农民每交给领主1个便士,就往自己口袋放进6个便士”。很显然,如果没有庄园法对农民的保护,这是很难做到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摘编自[英]贝内特《英国庄园生活:1150—1400年农民生活状况研究》[问题](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对中世纪欧洲庄园经济进行阐释。[提示](2)性质: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是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组成:庄园的居民均为庄园领主的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管理机构:庄园法庭是维护庄园领主利益的重要机构,其主要处罚手段通常是处以罚金,罚金全部归领主所有;但是庄园法庭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农民可以通过庄园法庭维护自己的一些权益。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造成地方上不同程度分裂割据的经济根源。视角2近代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材料三

1814年,美国波士顿商人弗朗西斯·卡波特·洛厄尔,建立了美国第一家把棉纺织业中“纺纱”与“织布”两种基本工序结合在同一个厂房中的工厂,而且在工厂中确立了新的规章制度。工厂有奖惩措施,委派监督人员执行。工厂提供住宿,安排夜校培训课程和音乐会,在厂区实行宵禁,禁止工人喝酒,要求工人到教堂做礼拜,高度重视卫生状况的改进。工厂的生产采用全日制机器生产,有严格的作息制度(时间),这种纺织厂的产品直接面对市场。这种工厂模式,极大地推进了美国纺织工厂的现代化进程。——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问题](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工厂模式的特点。[提示](3)生产过程集中,确立了工厂规章制度;注重对工人工作和身心健康的管理;注重技能培训;生产效率高,面向市场进行生产。材料四——据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整理[问题](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工厂和工厂制度”对人类社会某一个方面的影响,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提示](4)示例论点: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论述:工业革命后,由于工厂制度需要大量劳动力,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加快;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大量新兴城市出现;以农业与乡村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变成以工业与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城市化进程加快;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城市问题,如人口拥挤、城市环境污染加剧等。视角3现代科技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材料五科学,从本质上讲是为了人类本身利益而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科学的最高宗旨就是为人类增进福利、实现幸福。不可否认,科技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又表现出二重性,既可为人类带来好处,也为人类带来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甚至灾难。控制论之父、美国科学家维纳在《控制论》一书的序言中也说道:“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为善和作恶的巨大可能性’。”——摘编自赵新乾《浅谈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问题](5)提取材料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提示](5)示例论题: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阐述:科技进步带来生产技术的进步。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得到广泛应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计算机技术出现并迅速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便利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如交通工具的进步,汽船、火车及电车、汽车、飞机得到广泛应用且不断提速。科技从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科技发展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被投入战争,环境污染、智能犯罪、能源危机、资源枯竭等都是科技发展的副产品。总之,必须正视科技的两面性,全面、正确地理解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深化拓展]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演变1.农耕文明阶段(1)工具: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2)劳作方式:经历氏族公社集体劳动到奴隶制集体耕作,再到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家庭式劳作。2.工业文明阶段(1)工具:18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开始。蒸汽机和电动机、内燃机的先后出现,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2)劳作方式:手工工场被近代化工厂制度所取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与资本的集中,出现垄断组织。机械化也使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可能,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3.信息文明阶段(1)工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传统产业逐步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人类进入“信息时代”。(2)劳作方式:电子商务在改变传统贸易方式的同时,也改变当代企业的生产方式,订单式生产、远程办公及智能控制使现代企业纷纷出现。1.(2024·广东湛江二模)北京地区出土了大量辽、金时代的农具,计有犁、铧、耘锄、镰、手铲、铡刀、草叉等,门类齐全,其中多种农具与今天北方使用的农具差别不大。这说明(

)[A]精耕细作模式传承发展[B]金属农具得到全面推广[C]手工业与农业联系紧密[D]北京地区经济发展最快随堂训练A【解析】根据材料“北京地区出土了大量辽、金时代的农具……其中多种农具与今天北方使用的农具差别不大”可知,辽、金时代的多种农具与今天北方使用的农具差别不大,体现了农具的传承,反映了北方地区精耕细作模式的传承发展,故选A项;“全面推广”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农具,未涉及手工业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经济发展速度比较,无法说明北京地区经济发展最快,排除D项。2.(2024·陕西汉中一模)1889年,商办上海鸿安轮胎公司创立时,大量股份为轮船招商局的买办所有。1894年,商办上海华新纺织新局的发起者和入股者大多是洋务企业上海机器织布局的参与者和股东。上述现象反映出当时(

)[A]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迅速[B]股份制成为近代企业主要经营模式[C]国内资本市场竞争激烈[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洋务运动影响D【解析】据材料可知,商办的上海华新纺织新局的发起者和入股者大多是洋务企业上海机器织布局的参与者和股东,这一现象反映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受到洋务运动的影响,故选D项;材料说明的是洋务运动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未反映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是否迅速,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近代企业的主要模式,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国内资本市场的竞争状况,排除C项。3.(2024·广东广州期中)工业革命初期,英国兴起一种班长制学校,就是设置班长和标准化的练习,教师利用数名年长且学习能力优秀的学生担任班长来指导其他学生进行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效率非常高,成本相当节省,“一块钱足以教500名学生”。这一做法(

)[A]降低了学生的综合素质[B]适应了机器化大生产的需求[C]缩小了社会的贫富差距[D]促进了英国高等教育的普及B【解析】据材料可知,班长制学校教学效率高、成本低、标准化,实质上是一种教学程序的“工业化”过程,这符合工业革命时期机器大生产的效率原则,故选B项;班长制学校是否降低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材料中无从得知,排除A项;材料中“班长制学校”是教育领域的内容,与社会贫富差距无关,排除C项;班长制学校不属于高等教育,排除D项。4.(2024·山东潍坊二模)1996年,国家实施“种子工程”,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等多项配套法规,累计投资近63亿元,建成农作物种质资源库39个。我国种子生产能力由640万吨提高到800万吨。“种子工程”的实施反映了(

)[A]立法工作回应民生关切[B]种业基础设施体系的完备[C]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D]国家粮食安全能力的提升D【解析】据材料可知,国家通过法律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提升了我国种子的生产能力,促进了国家的粮食安全能力提升,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重点是粮食安全和种子安全,并未反映“民生关切”,排除A项;“种业基础设施体系的完备”反映的是表象而不是本质,且无法全面概括材料,排除B项;材料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无关,排除C项。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1.(2024·江西南昌检测)根据碳—14年代测定法,浙江上山遗址距今约11400—8600年。该遗址发现了居址、墓葬、环壕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石球、石磨盘以及陶器残片若干,还有一些红烧土残块,土块内掺杂了大量的炭化稻壳。这些发现证实(

)[A]农耕生产已经取代采集渔猎活动[B]稻谷是古代先民的主要食物来源[C]人类征服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提高[D]社会上贫富分化现象进一步加剧C【解析】据材料“该遗址发现……红烧土残块……炭化稻壳”可知,此遗址反映了新石器时代,先民开始稻的耕种实践以及简单的生产工具的制造,说明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提高,故选C项;大约1万年前,原始农耕出现,此时农耕生产未取代采集渔猎活动,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水稻的种植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上游的先民其主要食物来源是粟,稻谷是古代先民的主要食物来源的说法夸大了水稻种植的区域及其作用,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贫富分化,且贫富分化的现象是进入阶级社会的特征,这与材料时间和内容均不符,排除D项。2.(2024·广东深圳二模)甘肃庆阳的南佐遗址距今约5000年,是一处都邑性质的聚落。考古学者在遗址宫城的祭祀区发现了数百万粒炭化水稻,几乎不见粟和黍,而宫城其他区域出土的绝大多数都是粟、黍。南佐先民用当地少见的水稻献祭神祇祖先反映了他们(

)[A]自南方地区迁居而来[B]注重精耕细作的生产[C]对祭祀礼仪高度重视[D]以水稻为主要的作物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甘肃庆阳的南佐遗址主产粮食是粟和黍,水稻很少见,这说明当时水稻宝贵,南佐先民用当地少见的水稻献祭神祇祖先,反映了他们对祭祀礼仪高度重视,故选C项;用水稻祭祀,不能表明他们自南方地区迁居而来,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具体的农业种植情况,不能反映精耕细作,排除B项;当地水稻很少见,说明水稻不是主要作物,排除D项。3.(2024·湖南永州二模)据下图可知,隋唐时期(

)[A]朝廷开始建立常平仓制度[B]政府重视粮食的官方储备[C]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南移趋势明显[D]官仓建设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B隋唐大运河沿岸的大型粮仓示意图【解析】据材料可知,隋唐时期在大运河沿岸建立了大型粮仓,说明政府重视粮食的官方储备,故选B项;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排除A项;根据图中大型粮仓位置可知,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仍然在北方,无法得出南移趋势明显的结论,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间组织、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且材料未体现官仓建设的侧重点,排除D项。4.唐代有书记载:“青州北海人李清‘代传染业’,‘家富于财……子孙及内外姻族近百数家’。”还有“亳州出轻纱……一州惟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这些记载可用于侧面印证中国古代(

)[A]官营手工业的技艺更新缓慢[B]手工业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C]传统婚姻观念束缚经济发展[D]商品生产呈现出地域性特征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手工业技术世家“代传染业”“世世为婚姻”意在防止技术外传以形成垄断优势,反映了中国古代手工业中技术传承的封闭性,故选B项;“官营手工业”不符合题意,据材料中“青州北海人李清”无法判断其服务于官府还是私营手工业,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传统婚姻观念对经济的影响,排除C项;“商品生产”不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手工业产品是否销往市场,排除D项。5.(2024·安徽合肥期末)元代农学家王祯为某生产工具赋诗曰:“欲免力役繁,排冶资水利……遂致巽离用,立见风火炽,熟石既不劳,熔金亦何易……”据此判断,该生产工具的使用(

)[A]提高了冶铁业的生产效率[B]摆脱了自然条件的束缚[C]推动了封建赋役制度变革[D]节省了农业灌溉的费用A【解析】材料中的诗句描绘的是一种利用水力鼓风冶铁的工具,据所学知识可知,其为水排,可以大大提高冶铁业的生产效率,故选A项;水排利用水力工作,尚未摆脱自然条件的束缚,排除B项;水排的使用与封建赋役制度变革无关,排除C项;水排是一种利用水力鼓风冶铁的工具,与农业灌溉无关,排除D项。6.光绪十三年(1887年),张之洞在致总理衙门的信中写道:“粤省民间素用花生油……而花生之利为最。山农贫苦,以此为生,花生既收,必须榨制工作万千藉以糊口,即榨油所余之花生枯如北方之豆饼,用以粪田种蔗,取资甚多,为利甚厚……自火油(石油分馏出的煤油)盛行,相形见绌,销路愈滞,价值日昂。种植少则害在农,榨制稀则害在工,贩卖微则害在商。”这反映出(

)[A]外资经济导致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火油逐渐成为我国主要燃料[C]机器制成品排挤传统手工业产品[D]花生减产动摇国民经济基础C【解析】张之洞的信是说广东省民间一直用花生油,山农以此为生,自从机器加工的“火油”盛行,花生油就日益滞销,这直接影响了当地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生计,这反映出机器制成品排挤了传统手工业产品,故选C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A项;材料的主要信息是火油冲击了花生油,未体现我国火油的使用情况,排除B项;材料提到花生油滞销的部分负面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动摇国民经济基础,D项描述过于夸张,排除。7.(2024·重庆三模)大约2000年前开始的班图人迁徙把几种萨赫勒地区的农作物(主要是高粱和粟)几乎传遍了整个非洲东部和南部;来自非洲的龙爪粟大约1000年前传到印度,很快便成为喜马拉雅山麓和印度最南部居民的主食用粮;占城稻是最先种植于越南的一个农作物品种,中国从北宋时开始广泛种植占城稻,使中国出现粮食盈余。这说明(

)[A]文明交流互鉴有利于社会进步[B]地理环境决定了文明发展方向[C]亚非是世界文明最早的起源地[D]农业技术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A【解析】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不同区域间的物种传播,丰富和改善了当地的饮食结构及生活,说明文明交流互鉴有利于社会进步,故选A项;“地理环境决定了文明发展方向”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据材料无法说明“最早的起源地”,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作物交流的影响,未涉及农业技术的进步,排除D项。8.(2024·山西太原检测)有学者统计,公元前5世纪雅典存在170余种不同职业,其中大部分来自手工业,绝大多数职业依据其所创造的产品而命名。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称当时的雅典公民大会中充斥着漂洗匠、制革匠、木匠、铁匠、面包师、造盾工。由此可知,雅典这一时期的手工业生产(

)[A]主要服务于商品贸易[B]工艺种类多分工细[C]受到民主政治的影响[D]以家庭手工业为主B【解析】据材料可知,雅典手工业职业种类繁多,且有漂洗匠、制革匠等各种细工种,这反映了其工艺种类多、分工细的特点,故选B项;材料强调雅典手工业种类多分工细,并无关于商品贸易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强调雅典手工业种类概况,这与民主政治本身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无手工业的性质与用途的信息,无法得出以家庭手工业为主的结论,排除D项。9.玉米原产于美洲,16世纪传入中国,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到鸦片战争之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有历史学家评述玉米在世界传播的意义时说:“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玉米的对外传播(

)[A]新航路开辟之前已经传播到欧洲[B]加强了亚非欧三大洲的文化联系[C]直接推动了清朝赋税制度的变革[D]改变了古代中国的粮食生产结构D【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洲物种玉米的对外传播,改变了古代中国的粮食生产结构、改变了人们的食物结构,故选D项;玉米是新航路开辟之后传播到欧洲,排除A项;玉米的对外传播体现的是物种交换,材料与亚非欧三大洲之间的文化联系无关,排除B项;玉米在明朝已经传入中国,到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清朝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实施赋税制度的改革,与材料时间不符,故不能说“直接推动”,排除C项。10.(2024·江苏南通三模)18世纪初,小麦成为北美重要的经济作物,纽约率先成为小麦主产区,被称为“面包殖民地”。北美小麦由船队运往中美洲销售,那里的劳工和奴隶都喜欢吃面食。19世纪初,伊利运河被疏通后,北美西部的小麦产量逐年递增。这说明(

)[A]大西洋贸易促进非洲物种的传播[B]物种传播推动经济和贸易的发展[C]工业革命提高了粮食生产商品化[D]现代交通工具助推小麦产业兴起B【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小麦在新航路开辟后传入美洲,在18世纪初成为北美重要的经济作物,然后“北美小麦由船队运往中美洲销售”,19世纪初伊利运河被疏通后,北美西部的小麦产量逐年递增,这反映了小麦在美洲的传播推动了经济和贸易的发展,故选B项;小麦原产于西亚,并非非洲物种,排除A项;18世纪初工业革命尚未开展,但此时小麦已经成为北美重要的经济作物,并由船队运往中美洲销售,排除C项;18世纪初工业革命尚未爆发,故18世纪运送小麦的应属于传统交通工具,并非现代交通工具,排除D项。11.(2024·江西南昌模拟)有学者认为,让英国出现工业革命的关键是原产于亚马逊的橡胶;中国民间引进了番薯和玉米,因为容易在山地种植,这让处于小冰期的明清渡过了饥荒问题,却又使其陷入了马尔萨斯式的“人口陷阱”。该学者意在(

)[A]阐明高产农作物的传入并非好事[B]指出世界走向近代的原因和过程[C]论述物种交换对文明进程的影响[D]揭示全球性物种交流网络的形成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橡胶影响了英国的工业革命,番薯和玉米的传入对中国明清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影响,由此可见,学者意在论述物种交换对文明进程的影响,故选C项;该学者的阐述中,不仅有消极影响,还有积极影响,且橡胶不是高产作物,故A项说法不是该学者的目的,排除;近代化主要指的是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思想上的理性化,但是材料主要涉及“物种交换”,B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材料仅仅涉及美洲作物向英国与中国的传播,构不成全球性物种交流网络,排除D项。12.(2024·广西南宁二模)19世纪初,在工厂制下,英国工厂主为了提高效率要求工人们在前4年的每个工作日应有一定受教育的时间。1846年《工厂法》指出,工厂教育是强制性的。由此可知(

)[A]义务教育已经实现普及[B]工业革命推动了法制日益完善[C]工人运动效果非常明显[D]工人教育是工业化发展的要求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对高素质的工人需求日益迫切,因此出现了材料中工厂主要求工人接受教育及《工厂法》规定工厂教育强制性的现象,故选D项;材料仅涉及工厂教育,与义务教育无关,排除A项;受时代局限性影响,当时英国的法制建设并不完善,排除B项;材料中工人能够接受工人教育,是工厂对高素质工人需求的结果,与工人运动无关,排除C项。13.(2024·河北邯郸一模)18世纪中期,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传统手工纺织业逐步成为历史。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物理学为代表的科学理论的进步带来一系列重大发明,电力开始用于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21世纪以来,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智能技术和信息技术加速创新与应用,新一代通信、电子商务等成为全球主导产业。这表明科技革命(

)[A]导致生活方式发生异化[B]极大提升社会改造能力[C]引发系统性的技术创新[D]助推了劳作方式的转变D【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科技革命改变了生产工具,如蒸汽机的改良、电力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的出现,使人类从手工到机械化,从机械化到自动化,人类也经历了机器大生产时代、“电气时代”,到21世纪,在信息时代新科技影响下,新一代通信、电子商务等成为全球主导产业,可见科技革命助推劳作方式的转变,故选D项;材料并没有关于生活方式的描述,不能得出“生活方式发生异化”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强调科技革命对劳作方式的影响,B项与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未体现“系统性”的技术创新,排除C项。14.(2024·福建龙岩三模)1999年,欧盟首脑会议就“欧盟共同农业政策”达成了《2000年议程》改革方案。方案中给予符合要求的年轻农民一次性2.5万欧元的资助;对提前退休的农民给予总额为1.5~3.5万欧元不等的资助。该方案表明,欧盟(

)[A]高度重视食品安全[B]关注农业可持续发展[C]日益完善福利政策[D]维护农产品价格稳定B【解析】据材料可知,欧盟通过财政资助的形式鼓励农业发展,特别是对年轻农民进行资助,鼓励提前退休,体现了欧盟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故选B项;食品安全主要强调的是环保、绿色生产过程与食品卫生,材料并未体现,排除A项;福利政策主要用于保障居民的基本日常生活所需,是社会保障政策的一部分,材料中的资助主要用于社会生产,二者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C项;材料并未说明当时市场中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和价格波动的情况,无法体现政府资助农业生产是为了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排除D项。15.(2024·湖北武汉检测)“19世纪后半期,在美国,取代马匹的拖拉机一天能翻耕50英亩土地,联合收割机能自动地收割、打谷脱粒、自动装袋。与这些新机械同样重要的是高粮仓、罐头食品制造厂、冷藏车、船和迅速的运输工具,它们导致一个不仅提供工业产品、也提供农业产品的世界市场。”该材料反映了(

)[A]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B]粮食安全问题已经基本解决[C]美国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过渡[D]机械通风储粮技术广泛应用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后半期,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冷藏车、船等机械化工具在美国的运用,推动了美国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过渡,故选C项;材料描述美国农业生产与运输工具的情况,并无欧洲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粮食安全问题是否解决,排除B项;材料强调19世纪后半期美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情况,机械通风储粮技术的广泛应用并不能完整反映题意,排除D项。16.(2024·江苏苏州调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微芯片的发明开启了一个新时代。有了微芯片,就能开发更加经济高效的小型计算机系统和现代化的电话网络;有了微芯片,就能替代以前由人力劳动所承担的例行工作。它的发明和使用(

)[A]促进了通信技术的出现[B]有助于产业和生活方式变革[C]开启了电子计算机时代[D]表明战争是科技发展的动力B【解析】据材料“有了微芯片,就能开发……小型计算机系统和现代化的电话网络”“替代以前由人力劳动所承担的例行工作”及所学知识可知,微芯片推动了微型电子计算机等技术的发展,深刻改变了产业方式和生活方式,故选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通信技术早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就已经出现,排除A项;据材料“有了微芯片,就能开发……小型计算机系统”可知,微芯片推动了计算机系统的高效化和小型化,但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