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第二十八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3月质量监测七年级历史试卷_第1页
贵阳市第二十八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3月质量监测七年级历史试卷_第2页
贵阳市第二十八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3月质量监测七年级历史试卷_第3页
贵阳市第二十八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3月质量监测七年级历史试卷_第4页
贵阳市第二十八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3月质量监测七年级历史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贵阳市第二十八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3月质量监测七年级历史试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开皇元年,隋文帝“以官牛五千头,分赐贫人”;此后关中连年大旱,百姓饥馑,隋文帝命令分道开仓赈给,对遭水旱之州,皆免其年租赋。这表明隋文帝()A.重视水利建设B.强化中央集权C.关注百姓生活D.提倡勤俭节约2.★下图为我国古代某项伟大工程的示意图,该工程中A段名为()A.江南河B.通济渠C.邗沟D.永济渠3.陈寅恪先生认为科举制度是为王朝提供官僚精英的一种手段,这些人依靠王朝而不是依靠高贵的世系和世袭的特权取得地位和权力。陈寅恪先生意在说明科举制()A.推动了教育的发展B.扩大了统治的基础C.提升了文官的地位D.强化了贵族的统治4.《隋书》记载“盗边粮一升以上者皆死,行署取一钱,闻到不告言者,坐至死”。由此可知隋朝统治存在的情况是()A.宦官专权B.外族入侵C.外戚专权D.严刑峻法5.唐太宗说:“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材料反映了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是()A.吸取隋朝灭亡教训B.以农为本,爱惜民力C.制定法律,减省刑罚D.虚心纳谏,知人善任6.★她治宏“贞观”政启“开元”,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开创作出了贡献。下列与“她”相关的统治措施是()A.注重文教、编修图籍B.订立官制、减轻刑罚C.发展科举、创立殿试D.分化事权、削弱相权7.“开元初,四方丰稔,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丁壮之夫,不识兵器。”这段史料叙述的是开元盛世时期()A.经济繁荣,政治稳定B.重用酷吏,打击重臣C.整顿吏治,重用贤能D.经济发展,人口增长8.★诗歌是时代风貌的体现,下列诗句能够佐证唐朝后期坊市制度开始被打破的是()A.市人日中集,于利竞锥刀B.洛阳风俗不禁街,骑马夜归香满怀C.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D.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9.★下表户数和人口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份户数人口数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8914909户52919309人肃宗乾元三年(公元760年)1933174户16990386人A.安史之乱B.军阀割据C.外戚宦官专权D.外族入侵10.“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不第后赋菊》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诗。黄巢起义()A.打击了唐朝统治B.推翻了唐朝统治C.消灭了藩镇割据D.缓和了统治危机11.五代十国时期,真正敌对的政权是个别,绝大多数政权奉中原王朝正朔,称臣纳贡。在某种程度上,这就减少了进一步分裂的因素,增加了促进国家统一的因素。该材料反映了()A.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武将B.五代十国时国家完成统一C.五代十国时期蕴含着统一趋势D.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12.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年)规定:“诸边远州有夷獠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A.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B.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C.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D.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13.隋唐时期,边疆地区得到开发,中央王朝加强了对各族地区的统辖,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其中助力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是哪一少数民族()A.吐蕃B.突厥C.回纥D.靺鞨14.唐太宗时,曾派人到天竺“取熬糖法”,敦煌、云冈、麦积山及龙门石窟中的唐代壁画和雕塑,也保留着印度北部犍陀罗的艺术风格。与此同时,中国的造纸术经尼泊尔传到印度,结束了印度使用白桦树皮和贝叶写字的时代。这说明()A.唐朝科技领先印度B.印度绘画艺术强于中国C.佛教文化影响深远D.友好交流利于共同进步15.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代之以沉郁、悲怆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B.科举制促进唐诗的繁荣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现实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16.下图体现了唐朝文化的()A.民族性B.包容性C.统一性D.连续性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14分)透过隋唐的历史,探究国家兴盛原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文帝颁布均田令,并采取租调赋役制度与之相适应。与前代相比,隋朝的赋税更薄、劳役更轻,农民也多少获得一定土地,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和扩大耕地面积。文帝还清查人民户口,整顿钱币和度量衡,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列举两项隋文帝统治的措施,(2分)通过这些措施,评价其积极影响。(2分)材料二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的统治唐太宗唐玄宗前期政治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重用贤能,整顿吏治经济减轻百姓的田租和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文化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注重文教,编修图籍——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前期分别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2分)概括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4分)材料三历朝历代,统治者向往出现盛世,以求反映出自己的功绩;老百姓也期盼盛世,以求过上安定的生活。“宵衣旰食,励精图治”的成语,是帝王将相的铭戒;“宁做太平犬,不做离乱人”的民谣,是来自民间的呼声。二者在追求盛世这一点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盛世”的基本表现。(2分)结合隋唐历史,你认为如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2分)18.(14分)唐代是对外交往异常活跃的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朝对外交往图》(1)根据材料一补充填写①、②、③处相应的国家名称。(3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朝时期主动与①、③两地交往的史实。(2分)材料二由于长安聚集了亚洲各国的使臣、商人、留学生、僧人和艺术家,因而在他们彼此间亦发生了间接的经济、文化交流。唐朝所吸收的外来文化,亦往往再为传播。如印度佛教经唐朝影响于日本、朝鲜,就是最为突出的例证。唐代长安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它起了桥梁和核心的作用。——郑玉英、郑川水《中国古代史》(2)材料二作者认为唐代长安具有什么样的国际影响力?(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长安具有这种国际影响力的前提条件。(4分)材料三唐朝对外交往具有自己突出的特点: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且具有持续性;对外交往的形式多样,有使节来往、留学生、贸易交流、宗教往来等。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东亚、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袁行霈《中华文明史》(3)根据材料三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及影响。(4分)19.(12分)“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盛唐气象万千,表现在各个方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他在位期间,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并吞了其他五诏,使洱海地区统归南诏管辖,将王都从巍山迁至大理,当时称为太和城。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他入京朝贡,受到唐玄宗的礼遇,加封为云南王。——据胡蔚本主编《南诏野史》(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哪位少数民族首领?(2分)据此指出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2分)材料二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2)根据材料二,归纳隋唐以前和隋唐时期中日交流在形式上和主要内容的变化。(4分)材料三唐朝时期,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成就斐然。——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3)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唐朝时期在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成就。(任选两个方面作答,4分)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要求。材料唐朝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因而受到各国的尊重,享有很高的声望。从这个时期起,唐朝成为中国的象征,各国人民开始把中国人称作唐人,这种称呼至今仍在一些国家沿用。……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对他的弟子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安史之乱以前的唐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